源:中国青年网
据人民日报消息,眼下,很多餐厅都推出了“无接触服务”,扫一扫二维码即可完成排队、点餐、结账等多项服务,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节省了人工营运成本,提升了营运效率。然而,有些商家因此取消了人工点餐服务,这让一部分消费者感到烦恼。一些不会使用智能机的老年人在面对扫码点餐时犯了难,还有些消费者不愿意使用扫码点餐,担心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
扫码点餐应是可选项,而不应该成为唯一选项,应当由消费者决定是否扫码点餐,而不是由商家“一刀切”。
“扫码—关注商家公众号—同意第三方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点餐”,似乎已经成为去餐厅吃饭的“四步曲”。有些商家甚至要求消费者必须先注册会员,获取消费者的姓名、出生年月、位置等信息后才能点单。如此操作下来,用户信息被餐馆了解得一清二楚,更有甚者,选择不分时段推送广告,令消费者不胜其扰。
中国青年报曾就扫码就餐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9%的受访者担心扫码时被要求授权获取个人身份、地理位置等,会泄露个人信息;53.7%的受访者担心扫码跳转后会存在带有病毒的链接;51.7%的受访者担心静态条码被不法分子调包;35.6%的受访者担心罚单等收款二维码被伪造;31.4%的受访者担心二维码被嵌入木马,扫码后被盗刷账户资金。
本应是方便消费者的事情,却带来了个人隐私泄露的担忧和公众号消息推送的烦恼。如果只是为了便捷消费者就餐,为什么不能扫完码直接进入页面点餐呢?消费者就餐没有扫码注册的义务,更不应该成为流量收割的对象,如此“扫码点餐”商家如何能让消费者安心?
相比年轻人的困扰,我国还有部分老年群体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用电子支付,如果只能扫码点餐,容易让老年人面临外出“吃饭难”的困境。现金支付、菜单点菜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权利,老年人不应该被数字化时代遗忘和抛弃,科技需要进步,但是老年人同样需要人文关怀。智能化管理要适应老年人,应不断优化传统服务方式,做到行稳致远,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而非“一刀切”,将其阻拦在一码之外。
诚然,在传统菜单点餐的基础上增加扫码点餐的方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多了一种方便的选择,能够节约双方的沟通成本。但是,需要关注公众号并注册会员才能点餐的要求并不合理,强制性获取用户信息对于餐厅来说更不应是必须流程,其目的性有待考量。商家应该在保留传统人工点餐服务的基础上,优化扫码点餐流程,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也安心。
商家应尊重消费者的选择,考虑群体的多样性,餐饮行业寻求降本增效不应该以牺牲消费者体验为前提,人情味与美味,不该是摆在消费者面前的单选题。所以“扫码点餐”不该是唯一的选择,可以推行但不能成为外出就餐的“必点菜”。(李雨桐)
知道吗,简单点点iPad点菜App也被称为iPad电子菜谱,简直是餐饮业的超级明星!这款电子产品可是能够完全替代传统菜谱的哦。听我慢慢给你介绍一下。
首先,这个简单点点·电子菜谱|平板点餐|餐饮软件|菜单制作结合了传统菜谱和无线点菜机的优点。它能够展示各种菜品分类,你还可以看到菜品的图片、价格和口味等。不仅如此,你还可以点菜、查单、退菜,打印出单。与传统菜谱相比,一旦菜品的价格变动了,或者换了一个厨师,都不需要重新印制菜谱。而且,这个App还不会像传统菜谱那样容易磨损。仅仅从节省菜谱印刷成本这一点来看,餐厅每年就能省下不少钱呢!
这个iPad点菜App是由蓝蕾软件-追求完美,永无止境精心打造的,它同时支持iPad和Android双平台的触摸屏平板设备。使用这个PAD点餐软件,可以大大提高餐厅顾客和服务员的点菜效率,还能帮助餐厅经营者节省运营成本。
简单点点iPad点餐系统是一种基于苹果iPad平板电脑的电子点餐系统。它让点餐变得更加亲切、简单自由,提升了顾客的用餐体验,同时也使得餐厅的管理难度和综合成本大大降低。
< class="pgc-img">>好的iPad点餐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几点特点:
1. 充分利用iPad本身的展示特性。
2. 与后台系统良好地整合在一起。
3. 提供多种展示方式,根据不同类型的菜品提供不同的呈现方式。
4. 简单易懂、操作方便。
5. 客户可以轻松灵活地DIY菜单风格。
6. 自动与菜谱同步,包括菜品的价格、推荐等属性。
7. 提供客户定制和持续更新升级的后续服务。
优势:
1. 综合应用成本比传统菜谱低很多。传统菜谱制作价格昂贵,而且需要不断地翻新、修改和更换,无论是精力还是财力都是一大投入。而iPad点餐系统可以随时增加和修改菜品,综合应用成本远远低于传统菜谱,可以大大节约人力和资源。
2. 缩短了点菜、下单和买单的时间,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点菜、下单和买单过程中的错误率。这不仅提高了餐厅的用餐效率,也增加了客人对酒店的满意度。
3. 用户界面友好、灵活设计,消费者可以自由操作,完全不需要任何帮助和指导。全屏触摸、傻瓜化操作,确保各个年龄段、各类客户都能轻松使用。
4. 这个时尚的电子产品可以提升酒店的档次,使用效果也非常棒。而且你还可以根据春节、中秋节、圣诞节、情人节或店庆等不同节日,自己DIY换上相应风格的界面皮肤,给顾客带来更好的用餐体验。
5. 系统还支持单机使用,非常方便。
系统功能:
1. 可以根据餐厅的风格定制软件界面,使用餐厅的名字标志和菜品字体颜色。
2. 可以在后台自己设置菜品分类和二级分类,点击标签就可以快速查看该分类下的菜品。
3. 顾客可以在列表页面浏览菜品的缩略图,点击缩略图就可以弹出大图,查看菜品的详细信息,比如食材构成和做法。
4. 快速查菜 输入菜品名字或缩略字母、关键字信息,可快速查找相关菜品。
5. 查看已点菜单 顾客可点击“历史订单”随时查看已点菜品信息,并可在此对已点菜品进行增减份数、品注管理等操作。
6. 更多定制功能 可根据餐厅实际需要,提供更多定制功能。
7. 软件在不使用点单的功能,可以选择关闭下单,纯浏览电子菜单模式
流程:
< class="pgc-img">简单点点使用教程
>月11日中午,李女士和朋友相约在“PUTIEN(陆家嘴中心)店”就餐。看到桌面上张贴的点餐码,她熟练地掏出手机,打开了微信。可刚扫完二维码,一则“关注公众号”的提醒就弹了出来。回想起手机里五花八门的餐厅公众号,李女士不由得叹了口气,随后便按下了“关注”按钮,开始选择菜品。
逢年过节,手机里接收的除了亲友祝福,还有来自形形色色公众号的“问候”,李女士不胜其扰,每过一段时间便要清理一波无用的公众号。更让她担忧的是,扫码点餐背后还暗藏着信息收割的陷阱。
去年4月起上海市消保委就多次呼吁过“餐厅应该不收集或者尽可能少收集消费者的信息”
腾讯公司也向开发者推送了“关于自查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的通知
据悉腾讯已于今年1月17日起对此类问题进行核查
违规的公众号将被限制二维码打开公众号能力
1个月过去了
餐厅自查的整改情况如何?
记者去沪上多家餐厅开展了调查走访
强制关注已取消
个人信息仍是“香饽饽”
记者走访了几家商场,扫描了佬肥猫、新白鹿、避风塘、百春原、汤小罐、小满手工粉等近20家餐厅的点餐码,观察商户收集个人信息情况。总体来看,走访的所有餐厅在扫码点餐时都无需关注公众号,使用小程序即可实现点餐功能,其中有不少使用的是来自同一第三方开发的点餐系统。此外,大部分餐厅也提供了除扫码点餐外的纸质菜单。不过,记者留意到,即便不强制消费者关注公号,但用各种环节套取消费者信息的情况仍旧存在。在北外滩来福士的“米桃江南苏锡菜”餐厅,记者用手机“扫一扫”桌上的点餐码,立刻跳出了“储值1000送100”的提示。记者并不想充值,可如果不翻过这个广告,就没法点餐,且页面上只有一个“点我授权”的选项。不得已,记者只能点了“点我授权”,结果就被要求提供微信昵称、头像。还好,这个环节有“拒绝”选项,记者选择“拒绝”后,发现也能进入点菜页面,并完成点餐。但奇怪的是,在结账页面,该小程序又申请获取点餐人的手机号码,如果取消,就不能结账。也就是说,从点餐到结账,这个小程序总共三次索取记者的个人信息,且最后仍成功获取了记者的手机号码。
付账时被索取手机号。
微信昵称、头像、地理位置等个人信息,在商户眼中仍旧是“香饽饽”。百春原(世纪百联店)、汤小罐(世纪百联店)、南翔小笼馒头(世纪百联店)在扫码点餐前仍旧要求消费者授权提供微信昵称、头像等,而佬肥猫则要求获取位置信息。此外,记者试图注销曾在一餐饮店授权给“一店一购”小程序的个人信息,也迟迟未找到注销入口。
几家商户申请获取用户昵称、头像。
更值得注意的是,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不仅局限在餐饮领域。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不少市民反映,开具电子发票、选择配送服务等其他事务上,“索要个人信息”已然成了商家统一的操作。2月初,杜先生前往金桥路600号泡温泉,进门取号时被要求关注公众号并提供手机号码。“这不是强制收集用户信息吗?为什么不能提供非扫码的方式呢?”
屡禁不止的背后:“为了后续营销”
餐厅等服务企业能不能提供不索取个人信息的小程序、APP呢?答案是肯定的。
记者了解到,这类服务企业使用的点餐结账信息服务大多来自第三方软件服务商,相关服务商会提供对应的模块,包括推送广告、是否索取个人信息、索取哪些个人信息等。“这些模块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客户需求可以增删。只要客户表示不需要这些服务,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某点餐服务软件商的工程师说。
但他承认,大部分服务企业都会或多或少地收集用户数据,“都是为了后续营销”。他举例说,如果要求用户关注公众号,那么意味着餐饮企业能够提供丰富的推送内容,包括产品信息、优惠信息等;如果获得了用户的手机号码,那么可以通过短信的形式发送广告,“现在都讲究精准营销、私域流量,通过一次消费来积累自己的客户群体,已经成为惯例。”
常见的扫码点餐系统大多基于开源代码,开发难度并不高,这大大增加了消费者信息泄露的风险。通常情况下,消费者提供的个人信息会被存储在系统后台,并接入商户自己的系统。可由于市场上第三方软件服务商数量众多,服务水平良莠不齐,所以不能保证相关数据是否被妥善保管或是否会被“二次售卖”。
技术人员表示,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变过度索取消费者信息的现象并不难,关键是要明确商户能否索要用户信息,以及一旦违法索取用户信息、泄露用户信息后,需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才能从源头上杜绝过度索取个人信息。”
“过度收集”涉嫌违法
对于零售企业通过二维码点餐、结算时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上海市消保委和相关法律人士均表示反对。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指出,扫码点餐能提高餐厅的服务效率,但“只要能知道是哪张桌子点菜、在点什么菜就可以了。至于坐在这张桌子前的是张三还是李四,以及他们的手机号码、微信用户名等信息,餐厅其实没有必要了解,餐厅应该不收集或者尽可能少收集消费者的信息。”
上海市消保委公益律师、上海海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陆珊菁指出,商家为扫码点餐设置“同意获取个人信息”“同意获取用户位置信息”“同意第三方获取信息”等条件,是一种“形式上自愿、实质上强制”的交易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若商家强制要求消费者扫码点餐,消费者有权拒绝,或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同时,商家要保障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若消费者发现个人隐私信息受到侵犯,应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北京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葛志浩律师认为,餐饮消费的本质是消费者向商家购买餐饮服务的行为,这一关系的建立,并不以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为必要前提。因此,餐厅要求消费者通过APP或者微信小程序的方式进行下单或者买单,进而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收集,这一做法明显超出了必要限度,除客户的自愿行为之外,通常来说,此类行为应归类为《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所禁止的“过度收集”行为。
与此同时,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商家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还必须遵循一系列规则,包括将收集行为的目的、信息处理的规则以及信息处理的方式等向消费者进行明确的告知;消费者若不同意收集行为的,商家还应当配合进行撤回收集行为,已经收集并使用的,应当根据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及时、有效的清除,等等。不过目前来看,大部分商家并没有提供或告知这类服务。
至于商家收集个人信息用于“智能推送”的“自动化决策”行为,《个人信息保护法》同样作出了规定,赋予消费者可自由选择或拒绝被“智能推送”的权利。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