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我众多微信好友当中的“潜伏者”之一。
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加的我,平时不吭声不出气,连点赞之交都说不上吧。
像他这样的默默关注者很多,偶尔有网上见面的,说起我最近做的事,我一头雾水,对不上号,最后才说是加了微信的。害怕我太忙,不好意思打扰。但我发的有关餐饮的内容,都在认真看,觉得值得学习的餐馆,马上就会去考察。
昨天上午,小郜忽然发来条信息,问我成都哪里的餐具最齐全,想去看看。然后说线上关注已久,能不能线下网友见个面。
< class="pgc-img">>看到备注的信息是安徽淮北,大老远来趟成都也不容易,就让他先到杂志社来坐坐,简单交流了几句,让他先去二仙桥看餐具,然后晚上请他吃顿火锅。
小郜长了幅娃娃脸,的确也年轻,90年的。大学时读的是体育专业,本来是要去当老师的,但他觉得不适合自己,毕业后就开始闯荡江湖。曾两次去重庆学炒火锅,后来在淮北开了家火锅店。生意马马虎虎,这次到成都来,主要是想取取经。
< class="pgc-img">>既然他开的是火锅,那就请他吃火锅吧。下班后,就近请他去了李八哥。
< class="pgc-img">>这家是春节后才正式开业的一家店,集合了成都多家店的元素,以这两年成都流行的市井火锅为卖点。
< class="pgc-img">>我们一边烫火锅,一边聊有关经营的事。我们有一个共识,对现在大多数餐饮来说,味道已经不是核心竞争点了。不是说味道不重要,非常重要。但有两点要认识到:第一只要做到不难吃,不咸不淡没怪味,及格线以上就算不错,关于味道,也是二八原则,让人惊艳之味可遇而不可求;第二,味觉太个人,太主观。我之蜜糖,你之砒霜。经常有人说某家店味道好上天,我吃后觉得就是大众。我觉得非常好的店,有人吃后也觉得稀松平常。这很正常,口味问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专业业余之别。
凡是觉得自己口味高人一等的,请远离,让他一个人得瑟吧。
< class="pgc-img">>味道方面没法让人蜂拥而至,那么,靠什么打动人心吸引客流呢?现在比较流行的方向有这么几个:品牌热能、经营模式、综合体验、目标客群。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比如这家李八哥,定位为市井火锅,小店,价格适中。店内环境综合了成都几家成功企业的一些元素,营造的是让人亲切的就餐氛围。
< class="pgc-img">>锅底对我来说有点辣,但重口味又可能嫌不够刺激,算是正常的火锅味道。小郜说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 class="pgc-img">>小郜说淮北也开了家马路边边,生意非常好。他经常去吃,是他喜欢的味道,对其装修风格也很喜欢。他很想在县城里也开一家。
我反问道,你都是做火锅的,为什么要想到加盟别人呢?
他说:主要还是看中品牌的力量。年轻人更看中品牌,喜欢到人多的店去打卡,于是有特色的店就越来越好,品牌也越来越强。这就叫良性循环,很多店,就是没迈过那道坎。
品牌,是一家餐饮企业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靠的是时间沉淀,也离不开平时的菜品品质、味道特色、环境装修、管理运营,等等。有格局的餐饮人,都会视品牌为生命,不会追求短期的利益。
然而,餐饮业有一个非常不好的情况,那就是跟风蹭品牌热度。
在品牌前加字,或者减字。VI设计相近,环境氛围、菜单等则完全拷贝。这种李鬼让人恶心和鄙视,但被模仿者却因各种原因而束手无策。
春节前,参加过一高中同学聚会。在座一个多年没联系的同学就是做这种高仿,听说还风生水起。他听说我在餐饮媒体,于是说要合作,一起发展,帮他出谋划策。我没有顾及他的面子,当场拒绝:你这种扰乱市场的行为,是餐饮人最痛恨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不以为然,仍大谈模仿某品牌,在一年内就做了上百家店。
今天是315,餐饮行业有一个大新闻。川西坝子火锅在春熙路举行了川西坝子沸腾春熙路的活动,举起了打假大棒。
川西坝子是成都有名的火锅,它代表了一种火锅经营模式,总店在2010年一开业就排队。然而,正是看到其品牌的引客价值,出现了不少模仿者。这才引出了这场商标维权活动,选在315这个特殊的日子,意义非凡。
>经营8年的餐馆倒闭了,搞垮我的不是对手同行,而是某团外卖
最近不少餐饮朋友在群里吐槽如今生意难做,其中有老周的吐槽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周在长沙开了8年的餐饮店,也是我在长沙认识的第一个餐饮老板。
老周这家快餐店开在长沙火车站附近,生意一直都很不错,为何却突然倒闭关门了呢?带着疑惑,我私信了老周,没想到老周滔滔不绝地跟我吐槽了近2个小时。
老周湖南郴州人,高中毕业后来到了深圳宝安区电子厂上班,工作了10年后,老周待腻了电子厂,回到了长沙娶妻生子,8年前,老周在长沙火车站开了这家快餐店,主打湖南蒸菜。
生意一开始很不错,直到3年前,老周的门店生意开始逐渐下滑。
“我以前每天营业额可以做到三四千元,但是外卖火爆之后,门店生意逐渐下降,餐馆闭店前一天的营业额只有500元,完全干不下去。”
为何不做外卖呢?
< class="pgc-img">>面对我的质疑,老周冷笑道:“你觉得我会不做吗?我做了啊,但是还不如不做!”
老周表示,在某团上做外卖,每一单的抽佣在20%左右,如果不是独家,抽佣高达25%。一份15元的腐竹烧肉,减去平台佣金,减去2元配送费,实际到手只有10元,这一个订单下来某团外卖拿走了33%。
再加上食材成本,店租成本,人力成本,水电等成本,一份15块的外卖,最后利润只有不到2块钱。
< class="pgc-img">>这还是门店能够自带流量的情况下,随着外卖店铺的竞争激励,平台推出了竞价排名,推出了购买流量服务,商家想要获得更流量曝光,想要搜索排名靠前,就必须出钱,把这个营销费用计算进去,一单15元的外卖,商家最后的利润不到1块钱,甚至还会出现亏损。
商家做外卖没有利润,不做外卖没有订单,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老周掷地有声地说道:“我这家开业了8年的餐馆倒闭了,打败我的不是同行,而是某团外卖!”
< class="pgc-img">>老周今年已经56岁了,本想着再开10年就退休了,哪想到会有如今的局面。
刚开这家餐馆时,老周很担心同行和竞争对手会使绊子,结果没想到,最后搞垮他的不是对手同行,而是某团外卖。
“真的做梦都没想到,有这么一天,我们餐饮店会被互联网外卖打得体无完肤。”
< class="pgc-img">>老周的遭遇并不是个例,根据某查查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国共有近20万家餐饮店个体户关门。
如今大家走在街边也能够有所体会,街边的餐饮店生意冷冷清清,早就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以前人潮汹涌的步行街,如今逛的人越来越少。
大家都习惯了网络购物,习惯了点外卖,更不愿意为了吃一顿午饭而下楼去餐馆就餐,宁愿坐在办公桌上,拿出手机下单,坐等外卖员送到门口。
< class="pgc-img">>消费习惯的改变,意味着餐饮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前餐馆靠着线下堂食获得顾客和利润,而如今外卖盛行,线下堂食店却成为了累赘。
线下堂食餐饮店需要高昂的店租,人力成本,根本就没法比纯外卖店铺去竞争,打开某团外卖,月销过万的店铺比比皆是,都是极具性价比的菜品,而这些菜品90%都是用廉价料理包制作的,不需要店租,不厨师,成本低,价格自然也低。
< class="pgc-img">>“我一份15元的腐竹烧肉,最低食材成本都要7块钱,而外卖料理包只需要3块钱,怎么竞争?没法竞争,这种外卖料理包,我是不会做,做吃的还是要有底线。”
但是往往越有情怀的人,越难以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老周不屑于做纯外卖店,不屑于从食材成本上动手脚,最后的结局便是出局!
看得出来,56岁的老周很惆怅,他也不明白,认认真真做饭菜,为何最终还是被互联网打败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本文由餐饮新纪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欢迎留言评论,收藏与转发,你的每一条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餐饮新纪元全网文章阅读量突破5亿,如果你对餐饮业感兴趣,热爱美食,喜欢创业,有想法有梦想,那不妨关注我们,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解读餐饮创业、分享美食。
有更精彩的观点讨论,欢迎大家私信我,图片来源于网络配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开始干餐饮的时候,有个老前辈跟我说过,干餐饮,好的只会越来越好,差的也只会越来越差。因为我们店当时生意不是特别好,当时也比较年轻气盛,就得这句话太过绝对了,难道差的就不能干得好,然后越来越好吗?
< class="pgc-img">>后来我们那个生意不好的店,调整了很多次,也没有把生意做起来,最后也是关了。在餐饮干久了才能体会,不是餐饮差的店越干只会越差,而是很难干好。干餐饮,不是说你昨天干得不好,然后今天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干得非常好了,就会有生意,因为给你钱的,不是你自己,而是变化莫测的顾客。
< class="pgc-img">>有个干餐饮的同行,在他的观念里,干餐饮,只要去人流量多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生意。所以他就在广州一个人流量非常大的步行街去开了个螺蛳粉店,虽然这里已经有不少快餐和小吃店,包括汉堡,自选快餐,牛杂,鸡排等等的小吃,同时也已经有了几家面馆和米粉店,但都不影响他的决定。
< class="pgc-img">>可能是因为大部分人对于新店开业都会比较好奇,都喜欢尝鲜,所以他开业的时候都出现了排队,生意还是挺不错的,但很快,问题就开始出现了,一周之后,他店里的生意不仅没有了排队,反而是消费的顾客越来越少。
< class="pgc-img">>你可能觉得是大环境不好,或者是进入了淡季,但就在他对面的一家重庆小面,生意却是火爆得不行,这个重庆小面在这边开了都有两年多的时间,听说一开始生意非常糟糕,只是不知道后来是怎么回事,生意是越来越好。
< class="pgc-img">>有人说是他们家的分量足,而且好吃,所以口口相传,才会有今天现在的生意情况。而开螺蛳粉的这个同行,似乎却是相反的,产品上可能是出现了问题。导致顾客消费了之后就很难有复购,而这个时候来调整产品,似乎都已经有点晚了。
< class="pgc-img">>他开始做活动了,都没有太明显的效果,用它自己的话说就是,看着路上来来往往很多的顾客,都往别人家去了,就是没有多少进来他们家消费的。顾客从来都不是平均分配,尝鲜过后,顾客就已经知道,哪个是要避坑的,哪个才是适合他的。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