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三的各大门派各体型都有自己的称呼,一般这些称呼都比较亲切且约定俗成,这样可以使你快速融入这个江湖。
除此之外,各大门派也有自己的忌讳,不要随意提起。那样会让人觉得你是在侮辱。萌新需要特别注意。
目前,游戏里一共有四个体型(成男,成女,萝莉,正太)。除了少林,七秀体型特殊外,其他门派基本是四个体型都有。
< class="pgc-img">>一、一般称呼
一般称呼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爹”类
这个称呼主要是由于苍雪龙城时的新门派苍云,实力太强,被称为“苍爹”。后面出的新门派都和苍云类似的强,因此这类门派成男就被冠以“爹”的称呼调侃职业不平衡和西山居造神。
主要称呼体型:成男
门派:
苍云——苍爹
长歌——琴爹
霸刀——刀爹/霸霸
蓬莱——伞爹
凌雪阁——雪爹
< class="pgc-img">>2.“娘”类
指成女体型,对应“爹”类。
天策——军娘
苍云——盾娘
长歌——琴娘
霸刀——刀娘
蓬莱——伞娘
3.“姑”类
目前专指纯阳成女。
纯阳——道姑
4.“爷”类
指成男
天策——军爷
< class="pgc-img">>5.“姐”类
指成女
七秀——秀姐
万花——花姐
藏剑——二小姐
五毒——毒姐
唐门——炮姐
明教——喵姐
丐帮——丐姐
霸刀——刀姐
6.“哥”类
万花——花哥
五毒——毒哥
唐门——炮哥
明教——喵哥
丐帮——丐哥
< class="pgc-img">>7.“太”类
指正太(少侠)体型
七秀——秀太
万花——花太
少林——小和尚/小师父
纯阳——咩太
天策——策太/狗太
藏剑——叽太
五毒——毒太
唐门——炮太
明教——喵太
丐帮——丐太
苍云——盾太
长歌——琴太
霸刀——刀太
蓬莱——伞太
凌雪阁——雪太
< class="pgc-img">>8.“萝”类
指萝莉(女孩)体型
万花——花萝
七秀——秀萝
纯阳——咩萝
天策——军萝
藏剑——叽萝
五毒——毒萝
唐门——炮萝
明教——喵萝
丐帮——丐萝
苍云——盾萝
长歌——琴萝
霸刀——刀萝
蓬莱——伞萝
凌雪阁——雪萝
9.“姨”类
凌雪阁——雪姨(源自《情深深雨蒙蒙》的人物王雪琴)
10.“长”类
专指纯阳成男
纯阳——道长
11.“师”类
专指少林成男
少林——大师
12.“少”类
专指藏剑成男
藏剑——二少(取自藏剑土豪人设)
< class="pgc-img">>二、门派别称
这些代称源自门派宠物或者一些游戏里的梗。
少林——灯泡(因为剃发光头,比较显眼,主要用于调侃)
万花——盆栽(花是植物)
七秀——雷电法王(冰心诀技能类似雷电特效)
纯阳——羊,羊毛,羊肉火锅(谐音)
天策——东都狼
藏剑——黄鸡(门派校服金色,宠物鸡小萌)
五毒——火锅教(补天诀技能仙王蛊鼎动作类似放火锅)
唐门——木桩,断腿堡,夜店堡(唐门喜欢计算DPS,检查自己配装,唐家堡地图地形复杂,唐门轻功难上手,容易摔死)
明教——喵喵 (有宠物波斯猫,也有明教入门誓词被恶搞为“凡我弟子,喵喵喵喵”)
苍云——秧歌堡(门派日常有扭秧歌)
长歌——咕咕(类似鸽子)
霸刀——貂貂(门派跟宠是闪电貂)
< class="pgc-img">>三、忌讳
有些名词或梗称呼某个门派带有侮辱性质,因此尽量避免。
1.粉毛猪/金龙鱼——指七秀。
2.秃驴——顾名思义,少林,可以说对少林门派是极大的侮辱。
3.渣男宫/剑纯备胎/气纯渣男——对纯阳是蔑称。
4.天策——狗策(狼和狗比较像)
5.丐帮——臭要饭的(很明显属于侮辱)
6.苍云——铁王八(因为苍云用盾刀,且技能攻守兼备)
7.霸刀——某刀门(源自GWW的一次称呼)
8.蓬莱——打伞的孙子
者:民俗四川
成都是美食之都,川菜享誉海内外。四川人嗜好美食与嗜好语言一样出名。美食与方言结合,便生出许多麻辣鲜香的方言词语来。
烹饪与方言
四川人好吃,美其名曰“人人都是美食家”,俗话称男人好吃为“好吃狗儿”、“好吃嘴儿”;女人好吃称“吃香香”、“香香嘴儿”;小孩好吃成为“怂嘴狗儿”、“守嘴狗儿”,还有说小孩守到父母炒菜的锅边迫不及待地想吃,称为“搊灶头”,搊,音抽,是往上掀的意思,大有想吃,要把灶头掀跨之势。形容某人有企图,则说“不想吃锅巴饭,为啥还围倒锅边转?!”
从美食及其烹饪也演化出一些颇形象生动地词汇。海外的沙拉,国人的凉菜,在四川称为凉拌菜。凉拌,是“夫妻肺片”、“凉粉儿”、“蒜泥白肉”、“麻辣兔丁儿”等凉菜的烹饪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怎么办?凉办(拌)!”其意思是对于不好处理得事情暂时搁置,等以后再说,义同所谓“冷处理”。
烹饪中,有些食材要先用水“发”,即用水泡胀后才能炒或烧,如笋干、木耳、香菇、墨鱼、海参等。用水泡,称“发”,犹如做馒头发面一样。这一发必定要“发胀”,于是在民间产生一个词汇:发胀。比如:“你再捣乱,我就要跟你发胀哦!” 意思就是要骂你,如果是小孩还有挨打的危险。此外,还有一形象的俗语,即“一瓢羮儿,发一钵钵”,讽刺水分太重,也有尽量发挥之意,褒贬兼具。
川菜中最出名、最大众化的一道菜是回锅肉。回锅肉是将坐墩儿肉或五花肉煮到7-8成熟,冷后切成片,然后加佐料炒熟,称之为回锅。于是,在四川有事情没有做好,要重做,就称为“回锅”,或者叫“吃回锅肉”。文革后人才断代,为了快速出人才,教育部决定将文革中“毕业”的68、69、70届学生召回大学进修,完成文革中未完成的学业,称之为“回笼”,在四川则称之为“回锅”,或“吃回锅肉”。这些人在文革中耽误了学业,分到基层“凉办”多年,如今回校“回锅”,就成了抢手的“回锅肉”了!
又如“煎二面黄”,本指煎豆腐等两面都要煎黄,转喻两面受敌,前后受挫。
笋子炒(煎)肉,本是一道好川菜,却喻挨打,特别用于小孩。如:还不听话,你想吃笋子炒肉嗦?!
< class="pgc-img">>饮食文化与俗语方言
民以食为天,与饮食有关的四川方言词语很多,如:
汤圆儿,是人人喜爱的甜食。歇后语有: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对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则说:“不要乱想汤圆吃!”
流汤滴水,本是指小孩吃饭不好的行为,转喻做事拖沓。
粉蒸肉,四川人称醡肉,可用猪肉、排骨、牛肉等做。但是用牛皮做醡肉,吃起来就咬不动,又无味道。从而对哪种讲话罗嗦,重复过多,讲话不得要领,喻之为:翻过去牛皮醡,翻过来醡牛皮。
吃鸡、鱼要新鲜才行,厨师行话曰:鱼要吃得跳,鸡要吃得叫!够夸张的。
吃肉,如今不算一回事,以前确很难得。关于吃肉有多种说:打牙祭、吃嘎嘎、吃油大、拈闪闪、吃嘎儿等。
有一句四川俗语,叫“吃宽面”,其意思是很舒服、很满意,往往有讥讽意味。不知是什么典故,据笔者分析,宽,有两种意思:一是面条做得宽,如现在所谓的“铺盖面”。二是汤多一点,在饭馆、面馆常听人说:“汤宽一点哈。” 或许是汤多一点吃起来舒服?!
另一与吃面相关的词语是“吃挂面”,干面条称为挂面,因为要挂起来晒干。但有一种情况用这词令人毛骨悚然:把“上吊”称为“吃挂面”!
麻辣烫,是四川对小火锅的称呼,但很有特色。吃火锅吃得烫,吃豆花儿也要吃得烫。由此引出一个颇有特色的字,将事情难办,说成“这事有点烫手”;棘手也说成“烫手”;你的生意烫,说你的事情难办。麻,本指味觉,却转义欺骗。如说:“你不是麻人的吧?!”更有“二两花椒漤半斤肉——麻嘎嘎”的歇后语,与“麻广广”义同,其意思是:你以为我是傻瓜,拿这种话来欺骗我?!
在此,不得不讲一下四川人所谓的“吃酒”了。四川话很讲究用词,“酒”字的含义,要在不同情景下才能确定其意义。比如“喝酒”与“吃酒”两者的意义就截然不同:“喝酒”的酒,是一般意义的酒,指白酒、红酒、啤酒等。就是液体饮料,饮用时必然是“喝”,而不是“吃”。
那么,“吃酒”是什么意思呢?“吃酒”的酒一般指酒宴、酒席。比如有人说:“我大舅今年进九十,这生酒是一定要去吃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蜀中习俗,男人“做生”(即庆生日宴席)做九不做十。比如这里说的“进九十”,就是89岁生日。这里的“酒”就是“酒席”的意思。因此,四川人称生日酒席为“生酒”,结婚宴席称为“喜酒”,婴儿满月宴席称为“满月酒”,丧宴称为“丧酒”等等。所以“吃酒”是参加酒宴,是吃而不是喝。
无论是四川城市或乡间,无论什么规格的酒宴,一般不限有多少碗或盘菜。但民间有说吃酒席是吃“九大碗”的,实则“酒大碗”。川菜讲究搭配,正规的川菜宴席,冷盘、热菜、麻辣、甜食、烫菜,三蒸九扣,都要搭配恰当,而且分批上,分批撤。无论什么规格的酒席,上菜不低于九个,但绝不能是十个。因为四川话“十”、“石”同音;十碗音同石碗,只有猪狗才吃石碗;一般酒宴都不会是八个菜,因为给叫花子开席才是八个菜。
< class="pgc-img">>美食对联的蜀香味
关于美食的对联不少,给美食增添不少文化底蕴。在美食对联中用蜀语谐音作对,更让其意趣盎然。如成都一家小小的面馆,其楹联却意味深长:
生面熟面天天见面,
红味白味碗碗对味。
此联看似通俗,却因谐音而成名对。其中‘面’字,既指面孔之面,也指面条之面;‘味’字既指味道,又寓胃口,让人看后食欲顿生,不得不去品赏一下。
四川火锅红火,火锅店的对联也五花八门,在火锅对联中使用谐音,一语双关,便增添不少情趣:
盆地煮山珍,三昧祝融不上火;
桌间调美味,四川共工少花钱。
此对中祝融对共工,引经据典,让其从俗变雅;而三味祝融,则暗示多味融合;四川共工,又转意为大众。大众少花钱能享用不上火而味道鲜美的火锅,让人对此火锅侧目。如果上面对联隐藏三味真火,下面的对联则将之直接道出,仍含隐喻: 将三味真火与上联的一溪活水相对,也成谐趣:
撷巴蜀山珍,共沸一溪活水;
迎神州布衣,同旺三昧真火。
成都市华兴街被称为最出名的苍蝇馆子聚集地,笔者称之为最不靠谱的美食街。在这条街产生一个不可思议的名词:苍蝇馆子。外地人一听到这名字一定会望而却步,然而成都人却趋之若鹜。因为这些馆子很小,犹如苍蝇一般聚集在那条街;那里的川菜绝对是正宗的大众川菜,价廉物美,只有成都人最清楚。绝不是苍蝇满天飞的脏馆子。
在这条美食街上,有一个著名的川菜馆鹤立群鸡,它就是盘飧市。这是成都非常有名的以腌卤食品著称的餐厅,是成都餐厅的老字号。现在大多数人称盘飧市为“盘餐市”,其实是误传。“飧”,意为晚上吃的食物,也可指熟食、下酒菜,读音为sun(一声)。盘飱市门口有一对子很绝,可以说它道出川菜大众化之源:
百菜还是白菜好,
诸肉要数猪肉香。
四川方言中的“吃”
吃,四川话发音为 cì,川中有的地方发音chī,也有发音 qī,如汉字‘欺’的发音;川北有的地方发音qīa, 如汉字‘洽’的发音;川西有的地方发音为cē,与‘策’发音相近;旧时四川的“上五县”彭县、郫县、崇宁(今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新繁(今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灌县(今都江堰市)及彭县(今彭州市)的人,无论生活在场镇,还是乡村,都使用特殊的“卷舌音”,发音cher,而且“十、石、室、食、吃”这些古代入声字都如此,不仅“翘舌”,而且舌尖后卷,近乎“儿化”。
吃与方言结合,产生出许多四川特色词汇,现选录于下:
【吃茶】cì cà,即喝茶;也有调停、断公道之意。
【吃香】cì xiāng 吃得开,得宠。如:“他圆滑得很,在文革前吃香,文革中吃香,文革后还是吃香!”
【吃香香】cì xiāngxiāng, 指吃零食、小吃,特指女人和小孩。
【吃佛喜】cì fǜ xí,本指在丧事、佛事上吃不要钱的东西,转喻趁喜庆捡便宜。
【吃安胎】cì ngān tāi,干轻松活,泛指享受照顾。
【吃魌头】cì qī tòu,占便宜。“魌头”本指古人出丧时在前面开路的鬼,即用纸扎的大鬼‘方相’,后指用米面做的鬼头模样的东西洒于地,供人捡的食物,传说捡来吃了能避邪。所以吃魌头,又叫捡魌头。谚语如:吃的魌头饭,屙的沾光屎。
【吃不梭】cìbùsō, 吃不消。如:原来以为轻巧,哪个晓得干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吃不梭了。
【吃裹搅】cì gó jiáo,“裹搅”和“巴片”义同,语源于:旧时成都人在街头吃盆装零卖肺片,常常既裹且搅,或饱裹相料(作料),或筷子顺势夹带巴附的肉片,引得旁人笑其“吃裹搅,吃巴片”,以后用以表示趁机占便宜,如同“吃魌头”。
【吃挂面】 挂面,指面条。也指上吊自杀。
【吃素的】 喻没啥本事,常用“我不是吃素的”,表自己很有能耐。
【吃巴片儿】cì bā pièr 义同吃裹搅,解释见吃裹搅条。
【吃混糖锅盔】cì hǔn tàng gō kūi 义同吃裹搅,即表示趁机占便宜,也有趁火打劫之意。
【吃梗笼心肺】cì gén lòng xīn fěi,独占,吃独食之意。如:“大家都该有份,你想吃梗笼心肺嗦?”
【吃莫合】cì mó hǒ,义同吃魌头,含白吃之意。
【吃铲铲】cì cuán cuán,铲铲:炒菜用的锅铲。本指过了用餐时间,锅里没有东西可吃的,谓之‘吃铲铲’。转喻没有东西可吃,如:客人都散了你才来,你来吃铲铲!
还有很多与吃有关的谚语、歇后语:
吃饭垒尖尖,做活路梭边边 谚语 指吃得多,做得少。垒lúi,堆。
吃饭打洞洞,做活路梭空空 谚语,义与上同。空空kǒngkōng,梭空空,钻空子不干活。
吃家饭,屙野屎 谚语 指管闲事。类似的有:吃曹家饭,管刘家事。
吃得亏,打得堆 谚语 喻能吃亏才能交到朋友。类似的还有:吃得亏,坐一堆;吃不得亏,钻不拢堆。
吃得多,屙得多,连累沟子受奔波 谚语,吃多了对肠胃不好,会拉肚子。沟子:屁股的俗称。
吃饭不离盐,出门不离钱 谚语,无须解释。
吃饭要人板嘴,走路要人抬腿 谚语,比喻啥事都不能做,啥都要人侍候。
吃包子不如吃面,投亲不如歇店 谚语。歇店:住旅馆。
吃不吃,盯旺实 谚语,指要抓住重点或分量大的。旺实wǎngsì:分量大.
吃的盒盒米,烧的把把柴 谚语,喻家境困难。把把柴:茅草或庄稼秸秆捆成小捆,称之为‘把把’,作燃料。
吃得脏,要生疮 谚语,也有说“吃得脏,不生疮”的。
吃的是菜根根,绷有钱装粮绅 谚语,指明明很穷,却装阔。绷:硬充。
吃好穿好,不如夫妻活到老 谚语,夫妻和睦长寿最重要。
吃核桃分间间,吃橘子分瓣瓣 谚语,做任何事都有它的规律。间间,间隔之意。
吃酒不吃菜,各人心头爱 谚语,喻各人有人的习惯,不能强求一致。
吃亏不算瓜,让人不算痴 谚语,为人要能吃的亏、让得人。瓜:傻。
吃两个钱的酒,装三个钱的疯 或 吃五钱酒装半斤疯 谚语,指装疯过度。
吃了就睡,油才巴背 谚语,吃了饭就睡,容易长胖。
吃了婆婆的饭,要长给婆婆看 谚语,如拿人钱财,为人消灾。
吃了省钱的瓜,要害绞肠痧 谚语,不要贪图便宜。
吃米带点糠,保你体子壮 谚语,不要吃精制米,粗米更利于健康。
吃稀饭要搅,走溜路要跑 谚语,凡事要因势利导。
吃屎的苍蝇—— 嘴臭 歇后语。
吃稀饭不要筷子——活宝 歇后语,谐音喝饱。活宝:常让人发笑、取乐,自己还很得意的人。
吃稀饭泡米汤——亲上加亲 歇后语:清谐音亲。四川话亲、清同音。
吃玉麦粑粑打呵嗐——开口就是黄的 歇后语,玉麦:玉米;呵嗐:呵欠;黄:外行,啥都不懂。类似的谚语有:假绷(充)内行,牙齿焦黄;嘲笑农民吃玉米、红苕,不刷牙,牙齿呈黄色。
声明:本文由作者“民俗四川”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川#
者:周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副教授
人类虽然生活在世界的不同地域,但周围的事物大部分相似,感受也大多相通,这是翻译得以存在的基础。
但由于生存环境有别,历史文化背景迥异,各地风物独有之处,各族群认知之差别,均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种语言文化中存在的事物或概念,有时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并不存在,这又给翻译带来挑战。
“火锅”一词有几种译法?
表示特定文化事物或概念的词语,可称之为“文化词”。文化词的翻译,主要有两个方向:音译(按发音译)和意译(按意思译),意译又可分为直译(按字面意思译)和按指称物译(解释描述文字所指对应物)。比如,中国的“火锅”,音译是huoguo,直译是hot pot,按指称物译是Chinese fondue(fondue源自法语,是一种瑞士的烹饪方法,需要一个持续加热的锅,用切成小块的食材蘸着锅里融化的奶酪食用)。这三种译法较为常见,当然还有其他翻译方式,如音译时按英语发音转写是hwor-gwor,按字面意思可译为fire stew,按指称物译甚至可以将“火锅”这一事物进一步解释描述。
2019年11月8日,第二届进博会重庆非遗大火锅体验区内,直径10米重约13吨、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下第一大火锅”吸引众多观众和客商。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三种译法各有优劣。音译较为便捷和统一,但意思传达不甚明确;直译比较有趣,但对应的具体事物不够明确,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因此,这两种译法都需要与图片、实物或上下文对应,才能让国外读者明白指称对象。按指称物译则选用国外读者熟知事物或直接描述出对应物,最易被理解,但有时不完全准确,且对应物的原名称也丢失了。
地名翻译为何关乎一国主权?
地名跟文化词类似,对应中国特有的地点,往往也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汉语地名外译,使用汉语拼音进行音译是主要方法。这是译者介入最少的翻译方法,因此相对客观,也容易统一,同时更符合表音文字的语用习惯,在文本中不会影响行文。此外,音译地名回译成汉语时歧义较少,读者比较容易通过译名回译。
需要说明的是,地名与文化词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系到一国主权。因此,地名翻译应坚持使用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近代历史上,中国一度使用西方为汉语创立的拼音,如威妥玛式拼音、邮政式拼音,直到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发出通知,采用汉语拼音作为拉丁字母文字转写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
2021年4月1日,第34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商务印书馆展区内展示的《新华字典》汉英双语版。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新华字典》在本届图书订货会上以汉英双解的形式全新面世,担当起国际语言文化交流新使命。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一直以来,汉语拼音在汉字认读教育上起到很大作用,但并未在对外交流的场合被大力推广,如许多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会给自己取个与本名毫不相干的外国名。其实,向世界推广汉语和汉语拼音,不妨从名字和地名做起,在对外交流中用汉语拼音多刷刷存在感,将其慢慢介绍和普及给外国人。
地名翻译如何“望文生义”?
许多地名在行文中的作用仅是指出处所,所以音译一般能达到最基本的交流目的。但事实上,地名命名之初都有一定意义,只不过很多西文书写符号都是表音符号,随着发音变化,地名的意义慢慢变得不为人知。而汉字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汉语地名都可以“望文生义”,所以将地名的意思翻译出来,也是一个选择。
意译地名最大的好处是形象,会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如,“黄河”的译名Yellow River肯定比Huanghe更让人印象深刻。汉语中的许多地名,只见其名就能让人联想到它们的来历,尤其是一些景点名称。翻译出这些地名的内涵,无疑会增添其魅力,也能体现出汉字的特点。
2021年8月,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黄河九曲第一湾风景。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比起音译词,意译词会更长一些,至少由两个以上实词构成,这并不符合西文表达地名的习惯,用在文本中有时会显得喧宾夺主。此外,意译的地名也易造成回译困难,比如,Black River可能是“黑河”,也可能是“乌江”。为解决这一问题,常用的地名、意译词较长的地名可跟音译词一同出现,这样既能表达出地名的涵义,在反复出现时也能直接使用简洁的音译词。
此外,能否用指称物的译法对地名进行翻译呢?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也确实有。比如中国的珠穆朗玛峰,1856年被英国人测量后命名为Everest(取自当时测绘局一官员名字),中国的钓鱼岛也在19世纪末被英国人测量后命名为Pinnacle Islands(因其形似房屋尖顶)。上文说过,地名通常与一国主权相关,若不使用主权国的命名,显然对地名所属国不够尊重。而上述地区之所以能够被他国命名,也反映出当时中国国力羸弱,这在今天的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
2021年7月8日,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1)上,科大讯飞展台展示的翻译终端,可同时翻译8国语言。中新社记者 张亨伟 摄
如何让中国地名更“知名”?
地名外译既是语言范畴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实力和国家对外话语权。从中国角度出发,当然是直接使用专名原本的样子——汉字,最能原汁原味传达中国地名的内涵,但在目前全球拉丁字母文字较为普及的情况下,实现难度较大。目前,音译的地名更符合拉丁字母文字的行文和认知习惯,可先通过使用汉语拼音,帮助中国汉语拼音方案“走出去”。但就像中国人已习惯西方冗长又毫无意义的人名、地名,今天中国也应让西方人逐渐熟悉中国式的名字,通过译出地名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地名、汉语的特点,这也应是中国的外语使用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最后,一个名字能被长久铭记,可能并不仅仅因为名字本身的音和意,更多的是其对应的人和地的故事。所以一个地名想要“知名”,更重要的是当地故事的传播,需要在文化宣传和传播上多做工作。
周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语语言文学博士。留法多年,先后在法国亚眠大学、巴黎第三大学学习并获得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与跨文化交际。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北京市项目以及多个学校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出版专著《地名的秘密:汉语地名外译研究》。
来源: 中国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