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罗大伦频道
现在嗓子不舒服,说话带着痰鸣音,偶尔咳嗽,喉中有痰咔不净似乎已经成了感冒之后的标配过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痰壅气滞,无力排痰”的这个问题。
治痰
感冒,在中医来说是“外邪”侵袭,在现代医学来说是“细菌、病毒、微生物”作乱,而“痰”在中医里是属于“正邪交争后的病理产物”,在现代医学看来更像是“包裹着异物、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等成分”的黏液。
我们身体里共生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肠道微生物、皮肤微生物、口腔微生物和生殖器官微生物等,这些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身体健康,也有着防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能力。
然而,随着“抵御新冠”战役的全面打响,各种针对“微生物的药物”全面投入使用,身体自有的生态体系早已溃不成军,自保能力下降,反之,“孤立无援的身体”本已虚弱疲惫,而外界又是强敌环伺,昨天的“雨水湿气”还没清理干净,今天又被“花粉黄沙”偷袭,……
映射到现实状态中,那就是“今天牙肿还没消”“明天喉咙又开始冒火”“一把抗生素下肚,可能症状得到了短暂的缓解”,而与之相伴的很可能是“脾胃的损伤,运化能力的下降,以及正气不足所致的下一波外感病证接踵而至”。
“痰”也正是在这一波接一波的病症中慢慢积累下来。
< class="pgc-img">>其实,“痰”就像“窗户上积累的灰”,天气好的时候清风就能吹散,天气差的时候自己动手擦一擦也能干净。以前那些年我们也感冒,但却不像现在这样迁延。而今“天气雨时多,晴时少”“我们自己又虚弱无力”“就连擦拭的抹布似乎都已不再干净”,也就出现了大家描述的这种“气息不足,痰壅气滞,咳痰无力”的状态。
针对这种情况,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个可以“日常代茶饮用,辅助调理”的小方子,相信它能让痰饮产生的少一点,运化的快一点,让我们可以少受些痰壅气滞之苦。
三子养亲汤
“养亲汤”目标群体就是“老年之人”,此方适合于中气不足,运化失常,水谷不得运化而生之痰,相当于感冒后的慢性咳嗽咳痰或慢性支气管炎等问题。
此类人群特征较易分辨:舌体偏胖,舌苔白,自觉口中有粘腻感,爱清嗓,偶尔小咳,痰多色白,有时会兼见胸膈满闷,或胃胀痞满,吃的少不消化,常便秘等。
紫苏子(主气喘咳嗽)白芥子(主痰)萝卜子(主食痞兼痰)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
——《韩氏医通》
三子养亲汤出自明代《韩氏医通》,是为老年人气实痰盛或误食寒凉之物,寒痰挟食,以致“喘、咳、气逆”而设之方,故以“养亲”为名。
< class="pgc-img">>既然咳嗽,痰喘,当然得“化痰排浊”,而区别在于化痰的思路。
常规来说,寒痰不化时,我们就会从“半夏”入手,比如健脾化痰的二陈汤、温胆汤,理气化痰的半夏厚朴汤,治痰湿上犯的半夏白术天麻汤,而痰从热化之后,可供选择的方法就更多了,诸如川贝、瓜蒌、竹茹、竹沥、桑白皮、枇杷叶等等,足可以打出一套组合拳。
但是,“排痰”就像“大山里面搬石头”,是消耗力气的工作,这些“化痰”的药物或辛温或苦寒,正是“耗气”之品,对体质壮实之人来说,一句“中病即止,无需久服”就足够了,但对于年老体弱,本就中气不足之人,则需要再谨慎一些。
掂量再三,韩懋想到了解决办法。
1、“化痰之中还需融入消食、降气”之法
朱丹溪有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痰液雍滞难消,一方面是脾胃运化能力下降,积湿成痰;另一面则是气虚气滞,无力排痰,而解决这两个问题只需一味“莱菔子”。
《医林篆要》:“生用,吐风痰,宽胸隔,托疮疹;熟用,下气消痰,功坚积,疗后重。”
莱菔子是萝卜的种子,此物性平,味甘,具有辛味,尤善行气消胀,可助脾胃消食化积。植物的种子多具有沉降之性,诸如杏仁、葶苈子都是如此,莱菔子可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比如食积咳嗽或偶尔暴饮暴食,胃部饱胀满闷不舒服,就可以单取“炒莱菔子研末”代茶饮,这就是一个消食,消油腻的好办法。
< class="pgc-img">>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人的寒痰也不是一日能够形成的,所以,消食消痰之外,当需配伍一味“具有走窜之力,能够搜索顽痰”之品,它就是白芥子。
白芥子就是“芥末”的种子,而今我们常见它作冬病夏治“三伏贴”里的温肺化痰剂,其实,此药入汤剂也是一味“开胃气,搜皮里膜外之痰”的能手。
最后就是紫苏子,苏叶宣发,善解表散寒,苏子沉降,善疏导气机,《药品化义》更言其“专主郁痰”,咳逆则气升,喘急则肺胀,紫苏子主打下气定喘。
三药相合,消积益气,温通肺气,沉降理气,恢复气机运行的同时又解决了痰壅气滞的问题,这也就是“消痰不耗气”的解决之法吧。
2、服用方法简便灵活
三子养亲汤的用法也值得多说两句,此方可代茶饮,也可以直接煎汤温服,因方子含有“白芥子”,久煎会损失药性,所以水开后,轻煎5~6分钟即可。若选择日常代茶饮时,则需将三子“微炒”,或直接在药店购买炒莱菔子,炒白芥子,炒紫苏子,但考虑部分地区,可能很难直接买到,所以建议自己回家炒一下。
用法说明:
●煎汤饮: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三药轻煎,约水开后5~6分钟即可,一剂药物煎取一碗水,一次温饮。
●代茶饮: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依上三药比例,微炒,研碎,放入无纺布袋中,代茶饮,不隔夜。
炮制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做“逢子必炒”,针对的就是这种此类有硬壳的种子入药时所言。《医宗粹言》:“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凡药中用子者,俱要炒过研碎入煎,方得味出,若不碎,如米之在谷,虽煮之终日,米岂能出哉。”
而这一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验证,叫作“杀酶保苷”,如生莱菔子研末温水调服,种子中“酶类物”可促使硫代葡萄糖苷酶解产生异硫氰酸酯,从而产生对胃的刺激或致呕之效,其实,这是“莱菔子生用,除风痰”的具体体现,而炒后的莱菔子“酶类物质”会被消除,也就没有“呕吐”之弊了。
白芥子的药用成分主要是“白芥子苷”,本身无刺激性,但经“芥子酶”可以生成“芥子油”,具有辛辣味和刺激性,白芥子炒制主要是破坏芥子酶,而不影响“白芥子苷”,从而起到“杀酶保苷”之效。
最后此方药性偏温,适用于寒痰气滞之证。若肺经有热、阴虚火旺所致的咳嗽、咳黄痰或感冒初起咳嗽时,就不适合选择此方了。
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黄逸
在大城市的年轻群体中,“围炉煮茶”突然成了“新晋网红”,风靡起来。赞者称此法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载,是最古早(传统)的饮茶法,如此“复古”,体现了文化自信;弹者则称别人煮茶如天仙,自己煮茶灰头土脸,复兴这种只为拍照片的伪传统,纯属矫情。
应指出四点:
其一,当下风行的“围炉煮茶”,与《茶经》中所载,关系不大。
其二,茶叶加工方法剧变,“围炉煮茶”已无必要。
其三,点茶、泡茶也是传统,不宜厚此薄彼。
其四,煮茶更有营养,但环保等成本高。
在物质条件不发达的古代,传统文化的重点在精神生活,即价值坚持、思想方法、审美趣味、道德实践、修养功夫等方面,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至于用什么方法喝茶,属于末艺,小试怡情,多试则玩物丧志,君子不为。从历史上看,白居易、苏东坡等都嗜茶,却不愿为此浪费时间。
“像古人那样喝茶”是一个小游戏,与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立身根本无关,苟无“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关怀,茶煮得再好,又有何益?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现在做人与济世,不必排斥吃喝,但僭用传统之名,大肆兜售假古董,将文化自信娱乐化、庸俗化,似有不妥。钩沉“围炉煮茶”的历史,揭“网红”之谬,或有价值。
近日,互联网上忽然刮起了一阵“围炉煮茶”的风,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迎来一波“小高潮”。
一度流行“粥饮法”
茶源于中国,称它是“人在草木间”则属妄言。
唐中期前,“茶”多写为“荼”,唐人陆羽据《开元文字音义》改称为“茶”。清代顾炎武据古碑考证,指出:“贞元十四年(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至会昌年(841-846年)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855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意为焚烧,指僧人死后将尸体火化)字,俱减此一画,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
显然,茶不可能到中唐后才“人在草木间”。
荼是苦菜,说明茶本味苦,早期是药材。在茶的发展史上,出现过粥饮法(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日本茶道中抹茶法之先)、泡茶法等阶段。
所谓粥饮法,据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于开元天宝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指茶叶早期直接摘叶煮汤喝。为长途运输,改将茶叶切碎,用黏稠的米汤粘成团。饮用时,直接加开水泡煮,佐以葱、姜、橘子等调味。
这种茶看上去像粥。《旧唐书·李玉传》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胜。”直到晚唐,粥饮法仍流行,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即陆羽)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即茶水和菜汤没区别,这么做,可能是为去除茶叶的苦味和青草味。
茶圣陆羽对粥饮法深恶痛绝,称“斯沟渠间弃水耳”,称它是沟里的臭水。
唐人佚名《会茗图》
陆羽煮茶是为适应饼茶
为取代粥饮法,遂有“陆羽式煎茶法”。晋代已有煎茶法,陆羽将其完善,今网友推崇的“围炉煮茶”即“陆羽式煎茶法”,操作步骤是:
第一步:将茶饼放在炭火上烤,再碾成末(注意,不是粉)。
第二步:茶釜加水放炉上,煮至初沸,即冒小水泡(如蟹眼大),加椒盐。
第三步:水沸至冒中水泡(如鱼眼大),将部分水盛出,放茶末,不断搅动,即“击拂”,使茶汤出沫饽(白色的浮沫),它被视为茶中精华。
第四步:水沸至冒大泡(波浪状),把刚才盛出的水加回来,止沸,可防茶汤苦涩,即“育华”。
第五步:分饮。趁热喝,“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陆羽式煎茶法”风行,因茶叶加工方法改为蒸茶法,即:将生茶切碎,蒸后捣烂,再将茶泥入模具压成饼状(唐代也有末茶,但主流是饼茶),烘干水分,减少了苦味和青草味,使茶从药变成饮品。饼茶耐泡,长时间才见滋味,较清淡,宜煮。
对“陆羽式煎茶法”,唐宋时人也有异议。晚唐诗人薛能写道:“盐损添常戒,姜宜著堪夸。”认为可加姜,不可加盐。苏东坡则“近世有用此二者辄大笑也”,也主张用姜不用盐。与此同时,粥饮法仍流行,唐德宗就喜欢“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把茶煮开后,加入酥(奶油)。
今人难操练“陆羽式煎茶法”。一是蒸茶法少见,炒茶法制成的茶不宜煮,今天的砖茶是发酵后压成,非唐代饼茶,二者煮后滋味不同。二是水质、器物不同,“围炉煮茶”难得旧味。
陆羽《茶经》
水不同 器具也不同
陆羽对煮茶用水的要求高,排出天下十大名泉,最差也要雪水和雨水。这些水是软水,每升含钙镁离子低于8毫克。高于此,水中的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会与茶中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色变黑,味亦涩,茶汤表面可见油花。可在工业化时代,雪水和雨水中污染物更多,名泉水也非旧貌。
现代人泡茶多用自来水,铁离子多,只需万分之五,茶汤便成褐色,有锈味,且与茶中最富营养的多酚类化合物形成沉淀。
水不同,器具也不同。
“陆羽式煎茶法”用无盖锅,否则无法判断水沸腾的状况,以茶鍑(音如复)为主,它敞口、尖底,有利于均匀加热,但必须放在交床(一种支架)上,否则会倾倒。茶鍑太麻烦,人们也用铛(三足鼎)、铫(音如吊,近似今奶锅,但无盖)、鼎等煎茶。
陆羽认为,煮茶器最好用银,但太奢华;转用生铁,则难免锈味,所以制模时内用泥外用砂,成品茶鍑内面光滑,铁离子析出少,外面凸凹不平,受热面增加;最差是用瓦(陶器)。煮茶用松木生火,即“石泉春酿酒,松火夜煎茶”。
按陆羽要求,喝一次茶需配28种茶具,即风炉、灰承、莒、炭撾、火夹、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盒)、则、水方、漉水囊、瓢、竹莢、鹾簋、揭、熟盂、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
如此繁琐,只能在室内操作,无法旅游携带。那么,每折腾一次能做多少茶呢?从文字记录看,只有1升,陆羽说“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淡”,其实是怕人多不够喝。
换个做法 走入百姓家
“陆羽式煎茶法”有两大技术瓶颈,即“击拂”和“候汤”。前者是将茶末放入中沸的水中,不断搅拌,保证茶末沉底,汤中浮现白色泡沫;后者指掌握煎茶的水温。在唐宋时,少数高手才能掌握,今人只能据文献推测。显然,网友们的“围炉煮茶”虽装出唐人饮茶的姿势,却无法确知滋味,更不知为什么要这么做。
宋代时,“陆羽式煎茶法”转向“点茶法”。
一是制茶工艺再变。先用水清洗茶叶,蒸且捣烂,榨去茶汁后,再压成饼,进一步去除了苦涩味。虽文字无载,但从晚唐绘画看,当时已用“点茶法”。
二是陆羽喝茶必须凑齐客人,同时饮用,“点茶法”则灵活得多。
“陆羽式煎茶法”是将茶叶放到开水里,“点茶法”则将开水放到茶叶中。思路一转,境界顿开。可开水入茶,温度有损失,且时间短,加热不充分,所以“点茶法”先将茶盏烤热,茶亦磨成粉。先加入少量开水,用竹刷式的茶筅(初期用茶匕,北宋末期用茶筅)快速搅打,调成茶膏。高明者能打出较多沫饽,色白、茶面细匀,并用茶匕勾画出各种图案。宋人常有点茶技能赛,称为“斗茶”。
范仲淹写道:
斗余味兮轻醍醐,
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
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
输同降将无穷耻。
点完的茶膏用开水释稀饮用。“点茶法”可在户外进行,方便旅行,能根据来客多少制茶汤,带动了宋代民间饮茶热。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称,汴梁城皇宫周边“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元代赵孟頫摹宋画《斗茶图》
明代泡茶太繁琐
“点茶法”依然费时费力,南宋末期出现“撮泡法”,即“泡茶法”。
据丁以寿先生的《中国饮茶法流变考》,南宋画家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中,似已有“泡茶法”。《茶经》也记录了“泡茶法”,称为痷(音如安,意为瘦病)茶。明代陈师在《茶考》中写道:“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颇为轻视。
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
“泡茶法”勃兴,因明代废蒸茶法,改用炒茶法。明人罗廪在《茶解》中说:“唐宋间研膏、蜡面、京铤、龙团,或至把握纤微,直(值)钱数十万,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乃)杂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于炒焙,不损本真。”意思是,蒸茶法违背茶的本性,不如炒茶。
生茶经三次干炒和揉搓,水分大减,草气、苦味的成分被挥发殆尽,“煮茶”“点茶”等对口感提升的价值已不大。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下令停贡团茶,改贡散茶,但直到明末,“煮茶”“点茶”仍常见,“泡茶法”亦繁琐,分备器、候汤、泡茶、酌茶、品茶等环节。在《遵生八笺》中,高濂喝茶的排场是:“侧室一斗,相傍书斋,内设茶灶一,茶盏六,茶注二,余一以注熟水。茶臼一,拂刷、净布各一,炭箱一,火钳一,火筯一,火扇一,火斗一,可烧香饼。茶盘一,茶橐二,当教童子专立茶役,以供长日清淡,寒屑兀坐。”
高濂活跃于万历时期,正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期,士大夫却忙于养生清谈,喝个茶都如此铺张奢靡,明朝岂有不亡之理?
(近代)傅抱石绘《蕉荫烹茶图》册页
“煮茶法”有利也有弊
从“煮茶法”到“泡茶法”,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涉及“向前看”还是“向后看”的问题:
“向前看”,则尊重前人选择,在此基础上改造,让饮茶更适应当代生活,比如奶茶、袋泡茶、茶饮料等。
“向后看”,则坚信过去的东西“最正宗”,不顾背景差异,处处想“恢复传统”,以为这才是尊重古人、弘扬传统文化。这就存在一个逻辑上的悖论——古人放弃“煮茶法”,也是智慧的体现,也是传统的一部分。否定古人这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不是也在反传统?
“煮茶法”有一定科学性,煮茶可将茶中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出来,煮制5分钟的茶水静置1小时后饮用,血液中的抗氧化剂水平会上升45%。但此类研究的样本量少,包括茶叶中是否含抗癌物质等,均非定论。
煮茶的汤色深、味道浓,香气亦持久,与泡茶比,投茶量少5倍左右。但炒茶法制出的优质茶叶,如雀舌等,都是嫩芽,不宜煮,甚至不能用沸水泡,否则损失香气。国人喜嫩叶茶,亩产茶叶量只及印度茶的五分之一,煮茶可减少浪费。
可以依据理性分析,提倡煮茶,无需嫁接到唐朝,毕竟二者无传承关系。煮茶也有缺点,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65℃以上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因人食管适宜温度在40℃以下。可火候不等人,煮茶放凉、饮用,然后再生火煮,再放凉、饮用,消耗能源多,且不便旅行。
人生苦短,在喝茶这种事上花太多时间精力,有点不值得。至于传承文化,还是应以读典籍、强化修养、传承古人的精神财富为主。(责任编辑:沈沣)
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南京人什么时候开始喝茶?南京历史上哪些地方产茶?5月21日是第四个“国际茶日”,在国际茶日来临之际,5月19日,品茶香 享非遗——“国际茶日”南京茶文化雅集活动在江宁区黄龙岘茶文化村举行,记者不仅了解到南京饮茶、制茶的历史,传承人还现场展示雨花茶的制作技艺和饮茶礼俗。本次活动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江宁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
黄龙岘茶文化村。
“南京有着悠久的植茶、产茶历史。作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的南京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山水城林’的生态格局,赋予了南京茶叶独特优异的品质。南京在中华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王露明说。
中国史书中最早记载饮茶是哪个时期?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陶德臣研究南京茶文化多年,专门写过《历史时期南京茶文化的发展》一文,他认为陈寿《三国志·韦曜传》记载孙皓、韦曜君臣“以茶代酒”的故事,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饮茶史料。
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喜欢喝酒,在酒宴立了一个规矩:每人以七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七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所以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喝茶有什么功效呢?三国时吴国秦菁所撰的《秦子》记载,顾荣之语曰:“无味如茶,饮而醒焉。”这是讲喝茶可以醒酒。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名士任瞻南渡后,丞相王导以茶来招待他,说明茶在会友中已起到重要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茶还有祭祀的作用。南朝齐武帝母亲生前嗜茶,永明九年(公元491年)正月,“高皇帝荐肉脍、菹羡,昭皇后茗、粣、炙鱼,皆所嗜也”,意思是他的母亲嗜茶,所以祭祀时特地用上了这种她喜爱的饮料。
不但如此,齐武帝还下诏,把以茶为祭的礼仪推广到此后所有祭祀活动中。
萧子显《南齐书》卷二《武帝本纪》“永明十一年”条载,齐武帝曾下诏规定:“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以茶为祭的礼仪由齐武帝亲自推广践行,使之更加流行起来。
传承人炒茶:杀青。
南北朝时,南京还出现了以茶为赐的首次记载。南朝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记载梁简文帝萧纲所赐“米、酒、瓜、笋、菹、脯、鲊、茗”等8种物产。
以茶为赐是以茶待客礼仪的拓展和深化,表达的是上级的宠爱、恩惠、褒奖、鼓励或敬意、思念、祝福、关怀等等美好情感。
陶德臣认为,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兴盛、繁荣时期。栖霞山是史料记载的唐代南京产茶的明确地点。明代李日华《六研斋二笔》载:“摄山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经人剪植者,唐陆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诗送之。”
这首著名的诗就是《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陆羽寄居栖霞寺与采茶、试茶、研究的时间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陆羽好友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采茶》这样写道:“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盈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正因为南京及其栖霞山在中国饮茶发展史上的显赫地位,才引得诗仙李白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寓居栖霞山,品茶赋诗。该诗说:“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仍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这首诗是中国第一篇“以名茶入诗”的诗篇,因而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首诗也是南京饮茶风俗盛行的间接反映,为南京茶文化增添了光彩照人的色彩。
明清时期,南京饮茶兴盛,茶馆勃兴,同时植茶业有了新的发展,茶叶质量得到提高。这两点都是南京茶文化繁荣的标志。
《客座赘语》中对茶的记载。
明代,南京为东南茶叶贸易管理中心,饮茶之风兴盛。明代顾起龙《客座赘语》谈到南京为茶品会聚之处,人们饮茶盛行:“而五方茶品至者颇多,士大夫有陆羽之好者,不烦种艺,坐享清供,诚为快事。稍纪其目,如:吴门之虎丘、天地;岕之庙后、明月峡;宜兴之青叶、雀舌、蜂翅;越之龙井、顾渚、日铸;天台、六安之先春;松萝之上方、秋露白;闽之武夷;宝庆之贡茶,岁不乏至。能兼而有之,亦何减孙承祐之小有四海哉。”
丰富的茶品,优质的茶叶,满足了市场的多层次需求,反映了茶叶消费市场的广阔及饮茶之风的兴盛。
入清后,南京的茶馆业勃兴。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载:“(南京)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
这表明南京茶馆数量众多,远远超过极为普及的酒楼,分布区域也很广泛,这当然是饮茶风俗极为发展的证明。
清代,随着全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南京植茶业得到发展,茶叶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乾隆《江南通志·物产》记载:“江宁天阙山茶,香气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
同治《上江两县志》云:“钟山、摄山、天阙俱产茶。”这里首次讲到钟山产茶。
南京的江北也产茶了,地点主要在江浦。光绪《江浦埤乘》载:“女儿红,茶名也,浦口人于春间采制,贩运苏沪。又以珠兰熏茶之法,尤以浦口为工。”说明江浦茶制工精细,深得市场欢迎,市场前景广阔。
传承人炒茶:揉捻。
光绪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本境植物品考》载:“牛首、栖霞二山皆产茶,生于山顶,以云雾名。寺僧采之,以供贵客,非尽人所能得。惟城西五台山茶,树本不高而叶茂,同治初,江宁涂太守宗瀛所种,尚有数十株耳。”
南京植茶业的重要事件当数清末江南植茶公所、茶务讲习所的筹办、建立。江南植茶公所是清朝廷于1906年建立的全国第一个茶业试验场。试验场机构在钟山霹雷涧原中山陵15号附近的今海底世界一带。除这一带的茶园外,试验场在青龙山还有六七十亩茶园,在城南丁家桥设有一个“茶务讲习所”。
新中国成立后,集中了当时江苏省内的茶叶专业和制茶高手于中山陵园,选择南京上等茶树鲜叶,经过数十次反复改进,制成“形如松针,翠绿挺拔”的茶叶产品,以此来意喻革命烈士忠贞不屈、万古长青,并定名为“雨花茶”,使人饮茶思源,表达对雨花台革命烈士的崇敬与怀念。1959年春创制成功,正式定名为雨花茶。
据王露明介绍,南京雨花茶开创了中国炒青型针形类绿茶制作技艺的先河。造型独特,品质优异,采制过程全部手工完成。雨花茶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包括:“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整形干燥、精制(筛分)、烘焙”七道工序,其中整形干燥是形成其独特外形最为关键的工序。成茶形似松针,条索紧细圆直,锋苗挺秀,色泽润绿,白毫隐露。经沸水冲泡,芽叶直立,上下沉浮,犹如翡翠,香气浓郁,汤色清亮,滋味鲜醇。
传承人炒茶:搓条。
现场,雨花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彭贵华及其他传承人“就地取材”,现场用黄龙岘茶文化村产的福鼎大叶茶展示雨花茶的制作技艺。摊放、杀青、揉捻、搓条抓条、精制、烘焙,雨花茶制作技艺已有一套完整、标准、有序的工艺流程,“这一套工序做完基本要一个小时,一锅最多炒一斤茶叶,并且出茶量最多只有2.5两,所以纯手工炒制的雨花茶产量很低的,一天能炒出2-3斤已经是体能相当好了。”从事雨花茶制作40余年的彭贵华在炒茶间隙介绍道。
饮茶礼俗展示。
值得深究的不仅有雨花茶的炒制技艺,雨花茶饮茶礼俗也颇有讲究。“从古代开始,场合不同,雨花茶冲泡手法、使用的器皿也不同,今天我们展示的就是功夫冲泡法做出来的盖碗茶。”雨花茶饮茶礼俗代表性传承人王荣华告诉记者,这种方式泡出来的雨花茶茶香、茶味都更加浓厚。
相关新闻:“茶和天下·雅集”南京专场活动亮相斐济
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重点工作部署,当地时间5月20日下午,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和斐济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的“茶和天下·雅集”南京专场活动在斐济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通过“观六朝茶礼”“赏盛世之花”“品雨花香茗”三个活动部分,向斐济民众现场展示了南京悠久的茶文化和深厚的茶事底蕴。
来自南京六朝博物馆的李劲芳、李舟两位茶艺师,为大家展示了六朝时期的饮茶礼仪,现场如同展开了一幅古老的画卷,弥漫着远古的茶香。
斐济人男女老幼都爱花,南京剪纸非遗传承人张钧,用精湛的技艺现场剪出了斐济的国花——扶桑花;与此同时,南京绒花非遗手工艺人李璐,制作出了盛放的牡丹,虽由人做,宛似天开。两位非遗传承人的精彩展示,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最后,茶艺师为现场的观众展示了雨花茶泡制。
5月21日“国际茶日”当天,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旅局和斐济中国文化中心还将在斐济Ramada大酒店举办“茶叶天下·雅集”活动楠迪专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南京江宁文体旅提供。
编辑: 周娴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