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按:
村庄中,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远山里,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壮
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第二季
记录乡村振兴的新农人故事
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芒冒村的咖啡红了。
在田野,在山地,在沉甸甸的枝头,在层层叠叠的绿叶下,在轻轻抚过的指缝间。一颗颗饱满鲜艳的咖啡鲜果,被风吹起,阳光下流动的红色,愈加映红了佤族阿姐的脸庞。
11月下旬,芒冒村迎来了今年咖啡果成熟季的头茬采摘。这比往年成熟得要早一些。清晨一大早,叶萍就和同村姐妹们下了地。身着独具特色的佤族服装,斜挎颜色鲜明的民族手工挎包,再背上一个小背篓,精选采摘一颗颗咖啡红果,说说笑笑,时不时还哼着佤族民歌。
白云悠悠,山路弯弯。悠悠的歌声飘荡在大山里,显得格外纯净。叶萍对着红遍山坡的果子拍了个小视频,发了个微信朋友圈,配文为:“心中的日月星辰”。
一闪一闪亮晶晶,挂在云边数不清。日月星辰雨雪风,归来仍是少年时。
为了一块留得住的土地和一个留得住的产业
云南省作为西南边陲独特的一片土地,被称为彩云之南,“浪漫、美好、绚丽多彩……”这样的字眼同它的名字一样在无数人的脑海中萦绕、徘徊。
但也许有人并不知道,在云南边境地区尤其一些山区农村,因地处边远,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人们思想过于保守守旧,社会经济发展还比较缓慢。
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富岩镇芒冒村,就曾是这样一个村子。过去,在这块地处海拔1670米的山梁平地,农作物一直以种植价格低廉的甘蔗、玉米为主,收入来源单一。
今年40岁的叶萍是芒冒村村民,中专毕业的她是村里为数不多读过书的女子。“种甘蔗和玉米需大量强壮劳动力,费时费工,收入不高,甚至有的贫困家庭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叶萍幼时的记忆。每看到邻居这种生活状况,她就想着怎么改变。
“一个地方必须有一个带头人,才能带动经济发展。”这是叶萍从读书时代到2001年参加工作后反复的思考和领悟,也是一直的信念与坚持。
2006年,叶萍辞去了工作。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2007年,她和当时担任村主任的丈夫带领村民种植茶叶。稍有成效时,善于观察的她又了解到芒冒村还具备种咖啡的天然优势,同时也看到一些闲置土地长期荒废。
叶萍说:“这些土地可能被流转作别的不该有的用途,有的租地只有暂时利益,一租长达30年50年,土地可能慢慢就流失了。下一代是否还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呢?”“土地很珍贵。我们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土地一定要留下来。”她爷爷在世时常说的话,给了她很大启示,对土地的情结和保护意识在心里悄悄扎根。
种茶叶与种咖啡互不冲突,不但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留住土地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叶萍坚定了种植咖啡的决心。2010年,她成立了孟连天宇咖啡农民专业合作社。
种咖啡是大胆尝试。为动员村民参与并保障村民利益,叶萍承诺:如果卖不出去,她就自费收走。最终投入种植的只有20多户、总面积不到100亩。
但种咖啡不像种茶叶那么简单,因种植技术经验欠缺,咖啡苗成活率一直不高。一年栽种三年结果。好不容易熬到2013年底,却又遭遇严重霜冻灾害,导致快投产的咖啡树大量死亡,不仅亏损严重,还严重打击了村民种植咖啡的信心。
但挫折和失败并没有击垮她,反而激励着她更下定决心把咖啡种好。2014年,她把合作社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加强专业学习培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突破。
叶萍在采摘咖啡果(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咖啡要种在向阳处,小苗弯根的地方要剪,管理时不能用除草剂,施肥以咖啡树冠滴水线为主,咖啡采摘后对枯枝修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高一低的丘陵,她每天要走上五公里。
叶萍说,做咖啡的人心中总有一种坚持,而作为一个大山里的农民,想带领村民尝试做一番新事业,更要坚毅不放弃。
咖啡鲜果采摘忙(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目前,天宇咖啡合作社参与咖啡种植的村民已发展到221户800多人,种植面积扩大到2070亩,合作社咖啡豆年产量达120吨,几年的时间内,产量和收入翻了好几倍。
相夫教子的同时有了更多生活技能
来自天宇咖啡合作社的咖农一大半是女性(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来自天宇咖啡合作社的咖农,一大半是女性。
而曾经,在思想守旧的芒冒村,由于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她们连想买一件喜欢的衣服都难,加上受佤族传统观念影响,村里多数女性读书较少甚至没读过书,种甘蔗和玉米给她们带来沉重负担,但抛头露面做事业相对不被推崇,甚至可能引来闲言碎语。
“时代在进步,思想也要进步!”也曾受到指指点点的叶萍希望帮姐妹们突破束缚,解放思想、解放劳力,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她建了微信群,线下指导咖啡种植技术经验,线上分享成果及先进思想,并通过抖音及其他网络平台宣传售卖她们的民族风手工制品。
咖啡鲜果(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咖啡质量的提升,隐蔽沉寂的村子变得热闹活跃起来,迎来了纷至沓来的四方宾客,从销路单一到足不出户订单就源源不断,叶萍成为了云南女性的榜样与力量,跟随她的姐妹们也学到了技术,增加了收入,转变了思想。
芒冒村28岁的叶锐和25岁的叶辉告诉记者,挣钱多了可以买喜欢的衣服了,这让她们这些女孩子感到很开心,相夫教子的同时有了更多生活技能,面对镜头不再羞涩,还喝到了自己亲手种植的咖啡豆做成的饮品。以前认为女孩读书没太大用,现在觉得有用;有梦想敢于尝试努力,女性也能撑起一片天……
叶萍表示,未来两年,她想带领姐妹们多出去走走,见证她们的咖啡市场,学习更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改变她们的见识,共同做大做强云南咖啡。
做精品咖啡 打造中国质优咖啡品牌
傍晚时分,芒冒村的村民们纷纷拉来当天新采摘的咖啡果,找叶萍称重、结钱。旁边的发酵桶和晾晒架飘来丝丝香甜的味道,正在“蜕变”的咖啡果在夕阳的余晖下,依然彰显光彩。
“八达山、半山、下冒、石头山……”叶萍一笔一画给村民交来的咖啡果袋子上写明分类。她说,不同的山头种出的果子不一样,后期加工也不同,要做好咖啡,就要把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做精做细。
每天至少三次用手抚匀和感知咖啡果晾晒厚度(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虽然孟连县大规模种植咖啡已有三十余年历史,但早期咖啡品种单一且不够优质,以生产商业豆为主,没有定价权,沦为一些国际大公司的廉价原料供应地。咖啡产业也随着国际市场商业豆价格的波动,时常因市场销售不好导致“咖贱伤农”的情况。
为什么不发展精品咖啡?“精品咖啡豆根据品质定价,价格至少是商业豆的十几倍,村民想真正实现靠种咖啡增收致富,还是要走精品路线,打造出代表孟连乃至中国的精品咖啡!”叶萍说,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要突破当地咖啡产业发展面临的这一难题。
叶萍开始留意精品咖啡信息,参加精品咖啡知识培训班,买不同国家的咖啡豆研究学习;严格按照精品咖啡的生产要求去管理咖农和咖啡树;始终坚持手工一颗颗采摘,绝不使用色选机;改良创新用发酵桶发酵弃传统的塑料袋;为减少污染和做出独特味道,保证每一颗果子都被均匀照射,她购置200多个晒架,每天至少三次用手去抚匀和感知咖啡果的晾晒厚度;改进生产设备,提升加工工艺,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也从过去单一的生豆售卖,到如今可以自主完成部分成品豆加工生产环节,逐渐向种植、加工、生产一体化的综合性咖啡产销平台发展;引进不同咖啡品种培育种植,优胜劣汰,2020年,叶萍还引进品质优、产量高、抗病强的新品种。
为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叶萍还进行生物多样性尝试,发明出牛油果与咖啡套种的种植模式。
晒架上的咖啡果(央广网发 孟连县委宣传部供图)
继获得2018年第三届云南咖啡生豆大赛暨第六届普洱咖啡生豆大赛冠军后,在2020年第五届云南咖啡生豆大赛暨第八届普洱咖啡生豆大赛上,叶萍和她的咖啡豆以非水洗组84.2621的高分再一次获得冠军。
叶萍参加咖啡生豆大赛(央广网发 孟连县委宣传部供图)
现在,芒冒村出产的精品咖啡不但受到全国的追捧,也成为代表精品咖啡的“孟连红”“中国红”,赢得国外市场。
从默默无闻到花开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咖啡爱好者了解到中国也同样拥有高品质的精品咖啡,咖啡逐渐成为“新国货”,也成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豆子”。见证了咖啡品质提升的叶萍,对云南咖啡的美好未来和无穷潜力更有信心。
“一个人富不算富,一起富才叫富”
大山中的芒冒村(央广网发 孟连县委宣传部供图)
刚种咖啡的前几年,叶萍从未喝过咖啡,也不懂咖啡文化内涵。她说,这是咖农的普遍情况。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门致富渠道。
直到2017年,叶萍喝了人生中第一杯咖啡才意识到,如果连咖农自己都不知道种出的咖啡什么味道,又怎能真正做好咖啡呢?叶萍开始注重让咖农们参与品尝分享和交流咖啡饮品。下一步,她还要不断发展完善加工设备和技术,让更多咖农随时喝到自己亲手种出的咖啡豆做成的饮品。
“黑咖啡黑咖啡,许多年才喝这一杯。”
咖啡与云南,叶萍与人生,酸甜苦涩与美好浪漫。叶萍说,第一次喝咖啡很苦很苦,回味好一会儿才感受到甜。咖啡就像人生,经历过苦才会尝到甜头,最后是享受它带给你的所有一切。
忙碌过后,咖农姐妹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盛满草木春秋,越过山川湖海。
轻柔的晚风掠过,在芒冒村村民岩三砍开设的特色餐馆,叶萍和远道而来参观并订货的客人谈商论道。她说,现在,芒冒村已成为许多咖啡爱好者关注之地,吸引国内外咖啡行业人士考察学习,这个餐馆也应运而生。叶萍憧憬着,未来的芒冒村也能成为旅游村,游客一边采摘咖啡豆一边体验民俗,带动当地旅游经济。
“一个人富不算富,一起富才叫富。”叶萍说,她想成为的新农人是改变现有的、局限的、落后的东西,或者自己想到了别人想不到的先进可行性理念,起一个带头作用,带着大家一起去发展创造价值。
晚饭后,天边的月亮缓缓升起,月光与灯光交汇相融,蟋蟀叫声此起彼伏。在这个云边小村里,在咖啡果晒架旁边的文化广场,音乐响了起来。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粒果。日月交替是征程,触手可及是荣耀。
伴着星光下的佤族舞蹈,叶萍和姐妹们的欢笑声回荡在夜色中。
总监制:张军 于锋
监制:王薇 赵净 宓迪
记者:汪宁
策划:关宇玲 孙瑞婷
设计:张慧玲
来源:央广网
到一年春节时,你的年货备好了么?
时光变迁,每一代人都有专属的年货
但是最贵的年货,从未改变
1
年货,中国人专属的情结
中国人的年,是从办年货开始的。
从21世纪起,年货的打开方式越来越“硬核”:
过年休闲方式,从宅在自己的城市变成全家出游。
在年轻一代眼中,围坐夜话的守岁诚好,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同样值得期待。
孩子的新年礼物,从糖果变成电子产品。
糖果、玩具、压岁钱......已经无法让00后心动了。他们最爱的新年礼物,是最新款的电子产品。
年货置办方式,从集市、超市到网购。三个不同的地点,承载年货置办方式的演变,也勾勒出高效率、高便捷的现代生活。
五花八门的年货,直线上升的开销,都镌刻了时代变迁的足迹,这是一首国民经济发展的交响曲。
但美好背后也有些许失落,越来越多的人在问:“年味,怎么越来越淡了?”
即使买得起昂贵的年货,却得不到浓厚的年味。消失的年味儿,究竟在哪?
2
那些年,年货置办下的幸福经
从前的国人似乎格外懂得从年货中找到年味,从生活中找到诗意。未到春节,他们便开始虔诚地准备过年:
70年代,鱼、肉、蛋是最奢侈的年货。年夜饭吃一顿肉饺子就是幸福的峰值时刻了,孩子们会围在灶火旁,等待揭锅的一刻。对于那些奋斗时代日夜辛勤的人而言,幸福就是一顿热气蒸腾的年夜饭。生活不易,仍然充满欢喜。
80年代,人们爱上了赶集买年货。集市上,总会听到讨价还价的声音。最贵的年货也成了名贵的烟酒。而孩子们最爱的是糖果,到了初一,他们会挨家挨户拜年要糖。嚼着糖果,年味儿也变得甜蜜生动。
90年代,人们开始走入超市,彩电、冰箱等成为抢手货。添一件家电,成为全家人一年的念想。年夜饭后,看春晚成为标配。外面是烟花爆竹万家灯火璀璨,里面是阖家团圆笑声不断。
新千年至今,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生活小康、物质富足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换一台彩电的欣喜,也很难再被一顿饭激起热情。但年货和年味代表的意义从未改变,它关于团圆、关于幸福、关于全新一年的期盼。
3
年味从未离开,最贵的年货从未改变
我们常说年味变了,其实是每个时代投射在春节的景象变了。
一些仪式在消失,另一些仪式却在形成:到了春节,超市会排起长队,新年礼盒五花八门;妈妈会烫一个卷发,神采飞扬地做卫生;爸爸会买回新款春联,哼着调子贴起来.......
还有许多中国人,正在回家的路上。
在熙熙攘攘的火车站,大家都带上了各种年货,走进春运的人流。年味在一年中大多沉寂,此刻却十分张扬。因为从一个人决定回家过年起,年味便开始浓烈了。
这就是中国人的年味,人在情在,年味就在。
人们会用最珍贵的年货回馈这一份情感,但最贵的年货不是用价格衡量。对父母而言,最贵的年货是归乡游子;对孩子而言,最贵的年货是回家团圆。
这些最贵的年货里,藏着我们最初的年味。
天南海北的中国人,用对亲人的无限深情,共同连接起一道道温暖的年味儿。
度佳节,离不开舌尖上的美味。无论是到饭店堂食,还是点外卖送餐到家,或是买半成品自己烹饪,消费者对美食的选择都更加丰富多元,消费体验也更为舒心。
本报记者深入多地,通过采访餐厅店长、外卖骑手、在工作地过年的年轻人,讲述他们与美食的故事,展现各地各方加强春节期间餐饮服务保障的积极作为。
——编 者
春节是餐饮行业的传统消费旺季。今年春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餐饮企业主动作为,丰富提升菜品,创新线上线下经营模式,外卖企业积极应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共同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多元化、高品质的餐饮服务。
重庆餐厅店长陈聪——
“再忙,服务和防疫都要做好”
这两天,“老重庆”餐厅的生意正好。点亮红灯笼,挂起大海报,顾客来往不绝,刚走到餐厅门口,年味便扑面而来。“老重庆”是重庆陶然居集团旗下的餐厅,作为餐厅的店长,陈聪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大年初一下午3点,已过午饭时间,餐厅门口仍然人来人往。跨进门,四方桌旁,两位顾客正在翻看菜单,“有小孩的话,可以选糯米丸子和鸡蛋打边炉。”陈聪站在一旁,为顾客推荐饭菜。招呼完这一拨客人,陈聪又回到电脑前,开始梳理前一天的客户订餐信息,“今年推出了年饭送到家服务,可有得忙了。”陈聪笑着说道。
“不过,再忙,服务和防疫都要做好。”陈聪介绍,在卫生防疫方面,测体温、报备行程、消毒……每天进入大堂前,店员们都要挨个晨检。晨检内容不止这些,“手上是否有伤口?最近肠胃怎么样?这些检查,对我们做餐饮的尤其重要。”陈聪起身,和同事们一道,开始对餐厅进行卫生清洁。推开包房门,打开空气净化器,然后对每一个角落进行消毒,这样的流程,陈聪每天要带着店员们进行好几次。
忙完这些,趁着稍微有点空闲,陈聪进了厨房清点备货。预订的年饭菜单里,最不能少的就是鱼。“开门红大鱼头卖得俏。”一旁,集团行政总厨陈小彬告诉记者,季节变化,食材不同,公司会时常研发新菜品。年前,陈小彬带着各个门店的厨师长,把新菜学了个遍,“春节期间,让到店的顾客尝个鲜。”
刘先生小两口不是本地人,今年在重庆就地过年,原本担心餐厅订餐都是大份多人餐,来这里一问,还有两人份。刘先生选择了送饭到家服务,“现在订餐,回家等着饭上桌呢。”
不仅把年饭送到家,陶然居还可以把厨师“送”到家,实现上门做菜。“味道、菜品等都会和顾客提前沟通。”陈小彬告诉记者,这几天,厨师们已经赶了几场定制化团年饭。
“我们号召餐饮企业推出‘小家庭年夜饭’等年菜品种,为就地过年的家庭提供地道的家乡风味。”重庆餐饮商会会长、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告诉记者,“同时,餐饮从业人员每天接触的顾客多,更需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大伙儿一起过个健康年。”
北京外卖骑手李明明——
“需求量上来了,服务也必须跟上”
大年初一,北京的街头巷尾年味满满,到处都是喜庆的氛围。外卖骑手李明明一如既往地准时醒来,赶着参加公司的早会。到了集合点,站长介绍完注意事项后,大家开始对外卖箱进行消毒准备。
“昨天是除夕,本以为订单不会多,没想到跑了40多单,这个数字已经和正常的日接单量差不多了。”30岁的李明明是美团公司望京站点的外卖骑手,今年春节,他选择了坚守岗位继续工作。除夕当天上午11点多,李明明的手机不停地响起,这也意味着一天中最忙碌的送餐时间要开始了。他戴好口罩,迅速取好餐,骑上电动车小心而迅速地前行。路上人流车流不多,交通格外顺畅,15分钟后,李明明将饭菜送到了顾客手中,并收到顾客甜甜的一句:“辛苦了,过年好。”来不及多休息,他又急匆匆地骑上电动车准备去接下一单了。
今年春节,不少人选择就地过年,这也增加了餐饮行业尤其是外卖餐饮业的热度。美团外卖数据显示,1月15日以来,平台上关于“年夜饭”的搜索量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00%。为了让大家无论在哪儿过年都能吃得好,餐饮商家也铆足了劲儿,火热筹备外卖年夜饭套餐。
“与往年不同,今年很多餐厅在春节期间继续营业,据我们的统计,全国餐厅的营业率近70%。”美团外卖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今年春节,半成品年夜饭、年夜饭小份套餐成了大热门,有的餐饮企业推出“年夜饭单人套餐”,让人们过年就餐有更多选择。美团外卖数据显示,除夕当天, “一人食”订单量占比相较去年增长了66%,可见与传统线下年夜饭讲究人多热闹不同,线上年夜饭更侧重“小而美”。
“这几天我接的订单量明显增多,一天能跑60多单,这比去年夏天时高出20单。”李明明说,“需求量上来了,服务也必须跟上!”为了鼓励外卖骑手在春节期间坚守一线,美团投入超5亿元补贴在岗骑手。“各种补贴加起来将近4000元。”李明明介绍。
一直到晚上8点多,李明明才结束了当天的工作,而平常他都会干到晚上9点多才停止接单。“今天早点下班,和家人、朋友一起吃个饭!”李明明开心地说。
同李明明一样,不少人虽然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依旧通过外卖为自己准备了年夜饭。美团外卖发布的数据显示,除夕当天,全国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70%,其中品牌餐饮商家外卖销量同比增长82%,受到消费者欢迎。
陕西西安市民郝杰——
“年饭既要省事,也要丰盛,两样都不能少”
大年初一,家住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路街道的郝杰在厨房欢快地哼着小曲。咋这么高兴?今天有客人要来!
23岁的郝杰是一名河北姑娘,今年春节选择留在西安过年。她一开始还有点小小的失落,不过很快就被朋友们的热情冲散了,“不用担心,我们陪你一起过!”3名西安本地的朋友就这么说定了。
春节期间,中国人讲究热闹。朋友们来一起过,郝杰更要想着法子多准备些好菜。“我们年轻人有时候图方便,平常没少在超市买半成品菜,肉菜都是切好的,买来一下锅,很快就能吃上一顿可口饭菜。年饭既要省事,也要丰盛,两样都不能少!”郝杰说,打开手机应用或走进超市,半成品年菜花样很多,川菜、湘菜、粤菜、点心应有尽有,“免洗免切”“三分钟出餐”“快手菜大礼包”“家宴礼盒”等都打出了“方便牌”,抓住了年轻人的消费特点。
说完,郝杰向记者展示她的主菜——羊蝎子火锅。“我在家时和父母经常一起吃这个,这次想跟朋友们分享。瞧,这是我网购的羊蝎子火锅套餐,干净卫生还方便。真空包装的羊蝎子和调料包一起倒进锅里,加上水,十几分钟后就开锅了。”
正说着,她又撕开包装袋,把各色蔬菜盛到盘里,“这些菜是今天早上在超市买的半成品,不用自己动手切,用来涮火锅再合适不过啦。”
刚到傍晚,郝杰的朋友们就都来了,羊蝎子火锅已经“咕嘟”作响,香气飘满了整个房间。“别急着为我鼓掌!”郝杰还有关子要卖,揭开锅盖,陕西特色的粉蒸肉、八宝甜饭也上了蒸笼。“为了招待你们,我特意买了你们爱吃的蒸碗礼盒!”
一片欢声笑语中,郝杰用手机和父母视频聊天,朋友们凑上来将她围住,“叔叔阿姨,有我们在,一定陪小杰过个好年!”(记者 常碧罗 贺 勇 原韬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