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新闻见习记者 杨金祝 记者 赖芳杰 罗田怡
川菜是四川独特的名片,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拥有深厚的底蕴和广泛的人群。目前,川菜的主流消费价格是多少?川菜里销量排名前十的菜品有哪些呢?
9月20日,在2018(首届)世界川菜大会上,封面新闻、口碑、二维火、章鱼小数据联合首次发布《2018中餐川菜发展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公布了目前中餐川菜发展的相关数据。
川菜主流消费价格区间在80元以下
在大多数人意料之中,目前国内川菜餐厅主要集中分布在成都和重庆两地。而从最新的数据来看,中餐川菜在全国各个城市占有比例相对比较低,其中,杭州最明显,只占当地餐饮总量1.74%。而作为中餐川菜本土市场的成都和重庆,占整个餐饮市场的比重也不到6%。
从价格层面来来,客单价在50-80元之间的中餐川菜消费占比最高,占到41.19%,其次是20-50元之间,占到28.5%。而作为年轻人消费主流的80-120元的消费区间,目前已经大量被火锅、烤鱼等新兴单品所占。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客单价在20-50元之间的中餐川菜数量和成都客单价在120元以上的中餐川菜数量远超其他城市。
酸辣土豆丝成新宠 最受欢迎
《报告》显示,上海消费客群对中餐川菜的关注热度最高,次之为北京和成都。同时,成都和重庆客群对中餐川菜品类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上海和北京。
哪道川菜最受全国人民欢迎呢?数据显示,2018年迄今为止,中餐川菜全国十大热销菜品中,传统经典川菜接纳度最高,包括酸菜鱼、糖醋里脊、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经典川菜,其中,酸辣土豆丝最受欢迎。
多项数据表明,酸辣、酸甜和麻辣口味成为川菜最受欢迎的味型,川菜里的传统小吃红糖糍粑,正成为全国人民非常受欢迎的大众川菜小吃。
重庆中餐川菜的就餐时长指数全国最长
据《报告》显示,重庆中餐川菜的就餐时长指数全国最长,远远高于全国平均中餐用餐在54分钟的时长,达到68分钟,其中重庆中餐小酒馆业态对重庆的就餐时长指数有显著影响。
另外,北京中餐川菜消费的客单价远高于全国其他城市,达到104元,其他城市普遍都比较低;年轻人群的中餐川菜消费在减少,从95后到70后,爱吃中餐川菜的人群都少于火锅,而且年龄越小,越不爱吃中餐川菜,而从中餐川菜流失的人群,更多的流向了火锅、串串、烧烤、烤鱼、干锅等单品化餐饮类型;目前中餐川菜的畅销产品主要集中在家常菜,而且以炒菜为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么样的餐饮店能够源源不断迎来新的年轻消费者?毫无疑问,高校内及其周边店铺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在经历社区深入、市场下沉等一系列“抢滩行动”后,不少餐饮品牌们开始寻求实现千店、万店的新的扩张版图。近日,就有不少品牌将目光聚焦于高校及其周边领域,将这片“蓝海”市场视为新的战略布局目标。
那么,当前高校及其周边的餐饮店铺呈现何种品类态势?哪些品牌在这一市场的布局最为广泛?此外,高校店铺又面临哪些挑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CBNData利用店店通数据,梳理了3072所主要高校(包含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以及成人高等)地址周围500米范围内50余万家校内及校外的餐饮商户信息,大致梳理出了当前高校餐饮店铺的发展格局。
高校正在迎来更多的网红餐饮品牌
打开幸运咖官网,一条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把幸运咖开到每个大学、每个县城、每个城市”。作为蜜雪冰城旗下子品牌,幸运咖在成立初期发展的其实并不顺。然而,自2020年起,品牌实施全面升级,聚焦高校市场战略并开放加盟模式,从而实现了高速扩张。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幸运咖官网截图
当咖啡品牌将高校视为重要拓展一环时,高校早已是连锁快餐品牌的“隐形战场”。实际上,麦当劳早在2013年便在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其首家校园店。经过十年的发展,麦当劳已在全国高校中设立了逾60家门店。肯德基亦不甘落后,在2019年推出了全国首家教学餐厅后,北京和四川的首家校园店也相继开业。根据CBNData的不完全统计,近半年来,肯德基已经成功进驻了11所高校。
< class="pgc-img">>高校及其周边区域对于餐饮店而言,一直是一块极具潜力的市场。一方面,位于人流量汇聚之地的高校店铺,始终能够吸引庞大的客户群体。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
另一方面,当前的“网生一代”对外出就餐有着较为强烈的消费偏好。中国传媒大学与俺来也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外出就餐已成为学生生活费用途中的第二大开销,仅次于食堂用餐。
更为关键的是,许多餐饮品牌针对高校群体的策略,旨在将品牌深植于学生的心智中,并与其在校期间的美好记忆形成紧密的情感联系。当这些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成为独立的消费者时,之前所接受的品牌教育有望促进他们向品牌的忠诚客户转化。
小吃、快餐成标配,万店品牌领跑高校周边餐饮
高校及其邻近区域,在用户群体的构成上拥有显著的单一性。学生作为这一市场的核心消费人群,为市场带来了周期性的人员流动,并确保了“永远有人正年轻”。这些学生群体对于尝新抱有浓厚兴趣,为高校周边的餐饮环境注入了多样活力,促进了丰富的餐饮生态形成。
在当前高校周边的餐饮市场中,经济实惠的小吃店是学校店中的“扛把子”。尤其是粉面店,在众多小吃中显得尤为突出,门店数量最多。熟食卤味与炸鸡炸串的门店数量亦紧随其后,竞争尤为激烈。此外,快餐店数量位居小吃之后,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西式快餐,与中式快餐、日式快餐均在高校周边积极布局,形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饮品店、咖啡店、火锅与面包甜品也不甘势弱,借助新消费热潮,在大学周边不断开疆拓土,以其多样的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吸引着大量消费者,展现出显著的市场潜力。
< class="pgc-img">>除小吃、快餐、饮品店、火锅、咖啡和面包甜品等标配品类外,随着食辣之潮在全国兴起,川菜作为“国民家常菜”,已经在各省高校周边不可或缺。与此同时,干锅/香锅、烤鱼这类辣味品类也占据一席之地。融合烤肉、创意菜和东北家常菜等类型的餐厅也在各大高校周边风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各地皆宜的品类,地域特色在高校周边餐饮中同样显著,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对本地特色菜“情有独钟”。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超过八成的省市高校周边餐饮店铺中,本地特色菜系占据了店铺数量的前五位,学校店与本地饮食文化一脉相承。
< class="pgc-img">>在店铺的经营年限方面,高校区域的商业生态也展现出了与行业整体相符的快速更新换代特征。主要品类的餐饮店中,近20%的门店是在近一年内新开业。对于多数品类而言,三年以下的店铺数量占比约为六成,而经营时间超过十年的“老店”所占比例则不足一成。
< class="pgc-img">>高校周边区域,独立店铺以绝对数量优势占据着主导地位,连锁店占比远低于全国餐饮连锁率。近年来,随着加盟潮愈演愈烈,中国餐饮行业的连锁化率呈现持续上升。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餐饮大数据白皮书》,全国的餐饮连锁率已达34.3%。然而,学校周边连锁率仅有17.5%。尽管如此,连锁店铺凭借品牌效应、规模经济和成熟的管理体系,在经营稳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往往能更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因此,在长期运营方面,连锁店铺中经营时间超过10年的“老店”占比相对较高。
< class="pgc-img">>目前,在高校周边的连锁店铺中,咖啡和茶饮果汁这类“轻量级”餐饮占据了较大比例,并且在数量与排名上位居前列。西式快餐是上榜的唯一快餐类型。与此同时,从前几年达到万店规模的正新鸡排、绝味鸭脖、华莱士以及蜜雪冰城,再到去年实现万店的肯德基和瑞幸咖啡,多家万店选手率先逐鹿学校店,学校周边成为万店选手们的必争之地。
< class="pgc-img">>此外,在高校覆盖率方面,CBNData发现,头部知名连锁品牌对高校周边的覆盖存在显著差异。以茶饮果汁与咖啡品牌为例,蜜雪冰城与瑞幸咖啡在高校市场的覆盖能力上明显领先于同类型其他品牌,其市场覆盖率分别较第二名高出18.86%和26.86%。沪上阿姨与库迪咖啡又分别比古茗和星巴克高出9.71%和12%。
< class="pgc-img">>高迭代率下,高校周边餐饮面临的三大挑战
相较于商业中心高度集中且规范化的餐饮服务业态,高校周边餐饮店仿佛一盘散沙。由于店铺多以个体经营者与创业大学生为主,形成了结构松散的市场环境。在这样的校园经济圈中,随着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频繁变化,高校周边的门店也未免陷入行业的高度竞争和淘汰机制。
那么,看似一本万利的学校周边的餐饮生意正在面临哪些挑战?
首先,高校区域店铺的经营受到消费端的限制。学校周边的商店本质上是周期性的生意,由于学校的寒暑假期,导致淡旺季差异显著。此外,随着各大高校纷纷建立分校区,客群分流问题也日益凸显。在当前理性消费的时代背景下,尚未经济独立的大学生在消费时表现出极高的精明度,他们在就餐时对服务、餐品、价格等多方面因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结果来看,高校周边店铺的消费者评分普遍不高,大部分店铺的评分介于3.5-4之间。在差评原因中,服务质量差、菜品质量低以及菜量少等性价比问题是主要的被消费者吐槽的方面。而这,或许也是连锁餐饮品牌可以持续提升服务空间的机会所在。
< class="pgc-img">>其次,高校周边店铺成本较高。房租作为餐饮成本的主要部分,在高校周边更是占据了较大比重。由于高校周边人流量大,房租也在随之上涨。除了人工、材料等成本外,学校及周边店铺的启动成本通常超过社会店铺。据团餐网报道,江苏省某高校校内40平左右的商铺,年租金已达30万元左右。有传言称蜜雪冰城想要入驻该校,被“70平每年180万元的商铺租金“劝退”。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团餐网
最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末尾淘汰现象严重。在一些无品牌的赛道上,如线下包子、烤肉饭等,竞争过于激烈,缺乏壁垒,很容易被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所抛弃。同时,这些品类多与食堂高度相似,在性价比等方面都会受到食堂的冲击。而在有品牌的赛道上,则面临着连锁店的冲击。以茶饮店铺为例,多数倒闭的店铺为独立店铺,受到高势能的连锁店铺冲击,不少独立店铺败下阵来。另外,城市建设愈加发达,尤其高线城市,不断有新的商业体冒出。加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直接分散了高校周边的学生流。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作为一个年轻人高度聚集、高频消费的线下区域,没有任何一家连锁餐饮品牌愿意错过高校商圈这样的机会,即便当下出现了许多更为复杂的经营问题。品牌们能做的,还是需要回到消费群体的需求本身,如何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更有情感张力的品牌价值这个永恒不变的命题之上。
数据说明:如不特指,文中高校包括1275所本科院校、1545所高职(专科)以及252所成人高等学校。此外,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
馨提示:本文约5319字,烧脑时间17分钟,筷玩思维记者陈叙杰发于北京。
只要下到市场去观察,大多数人就能发现一个很基础的规律:越是大品牌,它们的门头就越简洁,比如老乡鸡、乡村基、全聚德等,这类品牌的门头甚至都没有写品类而只有品牌几个字。
相比之下,越是弱的品牌,它们就得在门头写上自己的品类;对于一些甚至连品牌都不算的门店,它们的门头自然更加复杂,有些甚至会写上四五个不同的菜品/品类。
大多老板也明白,如果自己不算品牌,那么市场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门头只有品牌名就是一大浪费,但对于一些城中村、三四线城市的餐饮店,大量门店的门头几乎都是乱七八糟的,至少都写上了两三个产品名或者更多的信息上去,而要命的是,这类门店的生意一般都好不起来,门店的利润率也不高(非绝对)。
老板认为,多写几个菜品在门头上,说不定顾客就能走进来,但窘境是,随着门头菜品数量持续增加或者更迭,顾客依然不见增多,而老板似乎也没有其它办法,这个怪圈甚至成了传统餐饮门店的一大特质。
< class="pgc-img">>多元化,乱局下的“坏招”?
在筷玩思维(www.kwthink.cn)看来,门头杂乱可能不是设计的问题,也不是思维的问题,更不是菜单的问题,本质上其实是多元化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品牌获客能力及品牌经营无能的问题。
由于指向比较复杂,我们就将之定在多元化这个问题上。
我们需要来思考,多元化到底是好招还是坏招?我们先列出七种常见而不同的多元化,以此来看清不同品牌、不同多元化的不同逻辑:
1)、门头、菜单双向多元化——沙县小吃的多元化:没有主次
沙县小吃的门头有8个不同的产品/品类,馄饨、蒸饺、饭面、炖品等一应俱全,如果多元化是坏招,那么沙县小吃数万家门店就成悖论了。但我们同样需要清楚的是,沙县小吃的品牌标签已进入老化期和衰退期,这和它独特的多元化乱局脱不了干系。
< class="pgc-img">>2)、菜单多元化——兰州拉面的多元化:核心明显
兰州拉面的门头并不复杂,其复杂体现在菜单上,但由于核心很聚焦,顾客多以拉面消费为主,其它的饭、小吃类产品只是面的一个补充。
3)、菜单多元化——黄焖鸡米饭的多元化:杂乱无序
黄焖鸡米饭的多元化逻辑和兰州拉面异曲同工,区别在兰州拉面的菜单基本是统一的,而黄焖鸡米饭的菜单并不统一,有些门店专注黄焖鸡米饭这道菜,但大量的黄焖鸡门店加入了早餐、配菜、米线、干锅等产品,几乎每一家黄焖鸡米饭门店的菜单都有一定的不同。
4)、菜单多元化——胡桃里音乐酒馆的多元化:场景融合
胡桃里的菜单并不简洁,它集合了餐厅和酒馆两大业态,其下还有更多的小品类,如凉菜、汤、软饮、小吃、小炒、酒饮等,更重要的是,不同城市的胡桃里餐厅的菜单也有一定的差异,这是一家场景比产品更突出的餐厅。
5)、菜单多元化——全聚德的多元化:烤鸭风头过盛,掩盖了中餐的本质
直到当下,大多数人对全聚德的认知还停留在烤鸭上,实际上,全聚德是一家偏北京菜的中餐厅,包括一定的传统菜、创新菜、融合菜以及接纳了除北京菜以外的其它菜品,我们可以看到,全聚德的多元化实则体现在菜单上。
6)、菜单多元化——大董的多元化:自成菜系,没有大核心菜品
大董可以说是董家菜,更是意境菜的代表。虽然我们的评价是大董没有大核心菜品,但并不代表这是劣势,反而说这是大董餐厅的一大特性,人们对之的关注点回归到菜系本身而非菜品本身,这一特性值得当下餐饮品牌们多加关注。
7)、菜单多元化——火锅/串串/烧烤的多元化:核心明确
抛开品牌,我们还得谈谈品类,火锅、串串、烧烤这类门店的产品基本在百来款左右,但我们几乎看不到有哪一家火锅、串串、烧烤店会在门头写上“荤菜、素菜、小吃、酒品”等杂七杂八的内容,这类门店基本都是以一个品类名涵盖所有。
少而精的大单品思维,在当下是否还有竞争力?
如果说多元化是一大现象,更是一大“乱象”,那么大单品在当下还算战略吗?即使看似大单品的正新鸡排,其具体产品也涵盖了各类小吃和饮品;再如周黑鸭、绝味鸭脖等,其产品除了鸭脖、鸭,甚至包含了小龙虾、鱿鱼、椒麻鸡、豆干等其它产品。
< class="pgc-img">>喜家德表面上是一家水饺店,但其门店内也有烫菜、米饭等非水饺组合的其它产品;麦当劳、肯德基等近些年更是加入了甜品、咖啡、中餐等产品;再到茶饮,更多的茶饮品牌开始放大小吃、小料的比例,当下的茶饮品牌已逐步向餐饮靠拢。
不可否认,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一些锅贴店、老鸭粉丝店、水饺店、炸鸡店等至今依旧在践行单品思维,但更多的门店几乎都走了多元化的路线,我们可以看到,曾经大谈小而美的品牌们早已悄悄多元化。
单品战略的好处并不少,如降本提效、认知清晰等,然而其劣势也不少,比如复购就成了一大问题,没有了复购就相当于失去了增量,此时再多的好处也难以持续。
实际上,一家单品门店向多元化转型的背后也可见老板的焦虑:
1)、具体单品需求周期波动较大、再加上具体单品市场需求持续下滑,最终导致门店不得不增加一些其它产品,比如小龙虾店经营花胶鸡、卤味等。
2)、具体单品难以获客、再加上门店获客能力持续下滑,如生意不好的水饺店持续增加炒菜、粥等。
3)、具体单品利润率、订单量持续下滑,这导致门店濒临倒闭,慌不择路的经营者此时急需引入新的产品、新的高利润产品。
门店持续经营并不代表必然赚钱,越焦虑越会掉入多元化的乱局中
当下到市场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市场上大多的门店基本都走了多元化的路子,不仅门头有多个品类就连菜单也趋于复杂化、产品与产品之间甚至毫无逻辑。
有些门店不少菜品一周的点单率甚至低于1次,按理来看,这类菜品必然是要下线的,但如果核心菜品的点单率都不高,那么非核心菜品就有了留存下来的理由。
只有面临生意不好的窘境,我们才能清楚,大多的多元化其实是迫不得已的,甚至可以说多元化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再从市场大多传统门店来看,不少早餐店、夜宵店、快餐店的菜品杂乱不堪,但这类门店就是能够持续经营,只不过一盘算收入,老板就会发现,当月的收入基本都给了支出。
< class="pgc-img">>盈亏平衡是大多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梦想,但这却是大多夫妻店难以言说的痛,实体店所谓的盈亏平衡,其实也等于什么都没赚,什么都没赚其实也等于是亏了。
在这样的窘境下,老板会想着如何增收:
1)、更多的产品意味着更多的产品连接。
2)、更多的产品意味着更多的利润来源。
3)、更多的产品意味着更多的复购可能。
在以上三个因素的加持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门店生意如何,基本每家门店都在往多元化的角度并进且不可逆转。
单一品类的门店趋于消亡,多元化成了行业的集体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单一化都在往多元化的趋势做转移:
1)、多元化有很多种,常见的为门头的多元化和菜单的多样化以及两方合一的多元化等(如沙县小吃)。
2)、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但多元化不一定等于必然盈利,有更多的品牌败在了多元化的乱象上。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多元化的路径进行细分:
1)、有契合度、系统的多元化,比如汉堡店推出汉堡、鸡肉卷、可乐、咖啡、冰淇淋、薯条等,这些虽然是多个不同的产品,但基本主次分明,任意几个产品都能组成套餐。
2)、不一定契合,仅仅是系统的多元化,比如火锅。只要是能下锅的都是系统内的产品,但各个产品之间可能并不契合,如火锅店的卤味与鲜活海鲜,但只要这些多元化产品服务的目的都是下火锅,那么顾客基本不会去关注具体产品的契合度如何。
3)、不契合、无系统的多元化,如水煮鱼店推出烧烤,又如饺子店推出火锅,更如火锅店推出小炒。
前两种属于逻辑正确、经营也正确的行为,后一种属于逻辑错误、经营也错误的业态,但只要到行业去看,我们就能发现,错误的业态的数量其实是最多的。
< class="pgc-img">>我们再反过来看即使是正确的业态,假设一家火锅店在门头写上火锅、卤味、蔬菜、海鲜等品类上去,为什么即使是正确的业态也要让门头复杂化?
答案只有一个指向:门店没生意,老板没办法,所以只能将门店有的产品都给写到门头上去,试图看看哪个产品能俘获路过的客人,以此得到更多的流量。
一家经营水饺的门店生意不好,当老板看到附近有家烧烤店生意不错时,由于场地合适,老板可能萌生了兼营烧烤的想法,于是也在门头标注了烧烤这个品类。
为什么说门头超过两个品类的门店大多没生意?
这时候,我们来回到本篇文章的起点,为什么说门头超过两个品类的门店大多生意并不好?
比如说水饺和烧烤联营的门店,又比如说黄焖鸡米饭和米线联营的门店,再比如小龙虾和汤锅等联营的门店。
大多餐厅没生意看起来就是品牌/品类的问题,实则底层是经营的问题,更是调研的问题。
同样有两种情况,餐饮人A擅长做水饺,他(可能)未经调研(或者调研错误)就在某一个人流尚可的大竞争区域开了一家水饺店,但这位老板可能缺乏经营能力,更缺乏口味调整能力,或者当地的水饺店已经饱和,又或者需求过低,种种因素都会导致门店生意不佳。
当生意不见起色时,老板可能走降价促销的路线,又或者看到别人的生意更好,于是就抄袭/借鉴别人的产品,如加入馄饨、米饭等品类,最终导致门店多元化。
第二种情况是产品类加盟店,门店和经销商/品牌方合作,简单说就是将产品外包出去了,一旦生意不佳,经销商就会给门店推销更多的产品,从盖饭、面条、馄饨、串串等全部上手。试图以更多的产品来掩盖经营的无能,但大多经常越走越偏。
1)、如果非多元化不可,为什么招牌不能有超过两个品类?
我们可以体量老板们的心情,无非都是破局无路,之后想通过更多、更准确的产品来吸引更多的顾客罢了。
< class="pgc-img">>我们可以先给多元化找个借口,比如说麦当劳、真功夫等的门头不写品类,或者仅写一个品类(如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这是因为这些品牌的品牌力满分,包括它们已经完成了品牌名就能指代品类的认知。
再者,一些新网红品牌、门店也走了麦当劳们的路子,可能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有很强大的获客能力,又或者这些新门店的复购能力惊人。
< class="pgc-img">>总之,优质的门店、品牌都在走简洁门头的路子,而就是这些生意不好的门店基本都在搞多元门头的败招。
事实上,无论门店生意好还是不好,当下大多门店都是偏多元化的。既然菜单可以多元化,为什么门头不可以多元化?
2)、认知冲突使消费信任出现递弱效应
以一家在门头上写着胡辣汤、手工水饺、烧烤的门店为例,老板认为,这三类是刚需且大多顾客都有这样的刚需,好处是可以满足全时段的需求,更可以满足早上吃胡辣汤、中午吃水饺、晚餐吃烧烤的多元场景,无论顾客想要吃其中的任一产品,他都能走进门店。
事实上,这样的好处是不存在的。当顾客想要吃水饺的时候,他会被其它两项所干扰,路过的潜在消费者根本就不知道这家店的经营核心。
门头是一家门店给路人的第一印象,如果一个人上衣穿西服来搭配牛仔裤、脚上再穿一双拖鞋,那么第一次见面的人基本不会对他有好印象。
好比一个人说自己是男的,但其穿女装、留长发、嗓音还比较轻柔,这些信息混杂在一起,人们在认知混乱时基本会倾向于远离而不是进一步搞清真相。
老板在门头写上胡辣汤、水饺、烧烤这三大品类,老板认为自己传递的都是100%的确定信息,如100%确定自己的胡辣汤不错、100%确定自己的水饺不错、100%确定自己的烧烤不错,三个100%相乘结果还是100%。
但信息会有递弱效应,老板认为自己100%是水饺能手,但到了陌生顾客处,这个数字最多仅有70%,两个70%相乘得到的是49%,三个70%相乘得到的仅仅是34%。当顾客的预判值低于60%时,这笔消费基本达不成。
< class="pgc-img">>3)、如果非得多元化,如何才能下好多元化这步棋?
同样从数学的角度,如果这家店仅仅在门头写上水饺这个品类,即使无法获得喜欢胡辣汤和喜欢烧烤的客群,但起码顾客的认知值稳定在70%,这个值是正的,起码进店就多了一些可能。
只要进店落了座,顾客对于门店的多元化就会宽容很多,基于损失厌恶效应,顾客也会认为进店是一种沉没成本,那么这笔消费基本是成立的。如果顾客看到水饺二字进了店,到店再看到菜单上的胡辣汤,只要顾客的消费是满意的,这时候的多品类反而成了正向的。
所以,更优质的多元化其实是门头单品类、菜单多品类。
一山不容二虎,这在餐饮店的门头上依然是通用的。
结语
我们还得做下最后的说明,如果门店生意不好,并不是说简洁了门头,然后生意就会好起来。
我们的意思是:当门店生意不好时,门头更不能乱,就好比一个人在落寞时更不应该慌不择路。
老板应该找出门店生意不佳的原因,再找出多元化的必要性及可能的、多元化的方向,以此确保必然的多元化有一定的系统性及一定的产品契合度。
生意不好不一定全都是产品的问题,这需要老板有梳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请教行家好过于自己瞎折腾。
总之,门头最好不要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