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餐饮楼上的硝烟基本结束,而地下的战争才刚刚开始!”2019年,餐饮老板都在说要逃离购物中心!
竞争愈发惨烈、客流分流严重、同质化严重的同时上座率又低……甚至有些商场的餐厅在饭点人也寥寥无几,被江湖人称“鬼楼”!
而最近,商场餐饮似乎迎来了“第二春”,商场地下一二层的客流是楼上加起来的10倍之多,一批入驻地下的小吃品牌生意火爆,20几平小店月营业额能高达30多万!
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商场“地下餐饮”的崛起对餐饮人来说是不是一个新机会呢?
< class="pgc-img">>大品牌竞争硝烟渐退,购物中心小吃为王
近日,小编走访了几个连锁大商场,以6年前商场红利的最高峰值和现在的情况对比,追溯了一下商场餐饮的起起伏伏!
1、6年前:地上时尚餐饮吸客流,地下都是温饱型快餐
2013年,餐饮品牌正在商场享受诱人的红利,商场的约会社交属性让无数的餐饮老板“做梦都会笑醒”。
而餐饮品牌的年轻化时尚化初见端倪,年轻客群正处在新鲜期,人们逛街约会直接上4楼5楼吃饭,看完电影直接就在同楼层找餐厅吃饭,大家认为很新潮很时尚,所以去商场楼上吃饭是顾客必“打卡”之地。
而相比之下地下一二层的餐饮就显得比较“low”,除了一直都有的超市、快消衣服品牌、饰品,剩下的餐饮品牌都是只供温饱型的快餐,基本是吃饱就走,不够时尚化,直接被人们pass!
就算是下了地铁也是直奔楼上,根本不会在地下多逗留,楼下的餐饮品牌对顾客来讲就只是一个“过客”!
< class="pgc-img">>2、6年后:地上品牌难出花样,地下已被小吃攻占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以前各大餐饮品牌瞧不上的地下一二层,如今却是整个商场人流最密集的地方,上楼的扶梯人数总是寥寥无几,楼下却总是人满为患,甚至很多的购物中心都被地下一二层的休闲餐饮救活!
茶饮动辄排几十号人,四川特色小吃、烤制类休闲小吃更是人们的必排之地!
20几平的小店月营收就能高达30-40万,坪效远甩楼上几条街。地下餐饮已经完全被小吃攻占!
那么反观楼上呢?几年前是哪些品牌,几年后基本不会变。
以前的顾客习惯是到了商场直奔楼上找餐厅吃饭,吃完饭就走,没什么值得逗留的。
而现在顾客的习惯就是地铁出来直接就在地下逛吃,能留住顾客一整天。很多甚至连一层都不会去,也就更不会选择上楼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购物中心地下一二层成为新的餐饮掘金地?
短短几年时间,商场的餐饮格局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是商场地下一二层餐饮迎来了的春天?还是昙花一现?
1、地上餐饮固化,百花齐放时代已经结束
随着时间的更迭和商场的不断洗牌,“收割小品牌,贴补大品牌”已经形成模式。
目前洗牌已经完成,商场楼上餐饮不断固化,黄金地段都被海底捞、西贝等知名餐饮大牌占领,很难有什么新花样,小品牌就更没有进驻主流商场楼上的机会,商场地上餐饮更多的是“几枝独秀”,很难再“百花齐放”。
而地下餐饮则大有不同,目前还处于“自由生长”阶段,没有被固化,也没有被大牌占领。
加上小吃、 茶饮本身的模式比较轻,更换迭代的成本相对楼上餐饮要少太多,品牌进入的门槛也相对较低。
商场地下餐饮似乎正在迎来“春天”。
< class="pgc-img">>2、地下交通枢纽人流旺,超市带客流
交通的便利更是为地下餐饮再添一把力量!
就以北京为例:王府井新天地、合生汇、海淀黄庄、金地广场……地铁和商场相连的数不胜数!
从地铁出来直接就是地下,这里可以说是餐饮的绝佳“黄金地段”。
< class="pgc-img">>除此之外,各大综合性超市也基本会选择在商场的地下,这又为地下餐饮引来一大波客流。
撇开交通等这些外力因素的加持,商场招商方这个内部因素也更注重地下的规划,就以北京通州万达为例,之前的地下一层只有永辉超市,以及零星的几个餐饮品牌,不温不火。
而今年4月30号,通州万达将其改名为叫通利福尼亚食街!不仅重新装修了一番,引入了西贝旗下满满元气枣糕、廖记棒棒鸡、虾小士、榴莲芝士饼等网红品牌,让地下一层“起死回生”!
< class="pgc-img">>3、小吃升级为新时代时尚餐饮,为商场注入新活力
近几年,小吃升级一直是餐饮人乐此不疲的话题,炸串、猪蹄等等小吃都逐渐品牌化进驻商场。
以前的街边小吃摇身一变成了年轻人喜爱的潮流餐饮品牌,小吃不断升级,品牌化后从low变得高大上。
而且现在的年轻客群生长在物质极大富足的年代,楼上一成不变,大而全的餐饮品牌已经不足以持续性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小而美更具新鲜感才是迎合他们的新思路。
购物中心同样的范围内,小吃可以让顾客有了更多种不同的选择,相比于传统的餐饮品牌,小而精的小吃为商场带来了更多的新活力。
< class="pgc-img">>4、主题街区化,迎合年轻人的“逛吃”属性
据赢商大数据显示,近四年购物中心室内主题街区年均数量增长率高达108.5%。
以北京合生汇为典型代表,地下一层二层都被主题街区化,起名“日不落公园”等主题,并配上火车、站牌等元素的装修,没有规律的布局让顾客边拍照、边逛街、边吃,而这一点只有小吃的走食属性可以满足。
< class="pgc-img">>就拿鼎鼎大名的食宝街来说,“一进去就迷路,迷路就吃撑”,就是它成功的最大原因!
而商场地上餐饮因为格局问题,几乎已经被固化。顶层影院,5层火锅,6层牛排等餐厅……人们对于这些布局“闭着眼睛”都能找得到,让人们完全没有了逛的属性,只能单纯的吃,那就不能叫“逛商场”了,失去了场景感。
< class="pgc-img">>参某说
从几年前的人人都在享受购物中心红利到逃离购物中心,又到了现在休闲业态抢占商场红利。
地下的一二层也从原来的无人问津到现在客流爆满,从不值一提到现在的香饽饽,变化实在太大。
那么这对于广大的餐饮人来讲,进驻到商场地下一二层是不是一个新的商机呢?这个风口是不是真的到来了呢?我们等待时间的检验。
本文来源:职业餐饮网,由餐饮界头条号整编报道,图片版权归来源处或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0月27日,“地下之城”——胡家岩文旅小镇正式启动,亮相之作“地下之城老火锅”同步开业。
“地下之城”文旅项目(又名胡家岩文旅小镇)位于渝北区龙头寺公园到江北区九街之间,一座拥有18个大小防空洞,近四万平方米的地下防空洞群。地下之城的背后,是一段充满历史记忆的故事,这些防空洞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长安兵工厂旧址,如今已解密,焕发出崭新活力。
来自超级防空洞的美食邀请
重庆火锅作为中国餐饮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备受推崇。“地下之城”里纵横交错的18个防空洞群,其中最大的一条就被打造成超级火锅店,作为“地下之城”文旅项目的开篇之作。
据悉,这座超级火锅店占地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拥有208张桌位,其中最大的长桌可以容纳36人同时就餐。为了做出最地道的重庆味道,火锅店邀请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火锅高级技师潘恋担任技术指导,调制味道。同时,在菜品配置上也颇具巧思,除了有经典火锅菜品以外,还有“认个老乡呗”系列,囊括了全国各地的美食,如哈尔滨红肠、北京羊蝎子、成都冒烤鸭、广西猪皮扣肉等。“人少不好点菜”系列也颇具特色,以套餐拼配的形式,解决了人少吃火锅的难题,如由鲜毛肚、鲜黄喉、鲜鸭肠组成的经典老三样拼盘等。
同时,还有充满特色的天空之境、围炉煮茶、千灯万盏、折叠重庆、孤独酒馆等地下之城“火锅十景”,让消费者可以打卡感受这座城市独有的热情和味道。
未来将呈现城市级文旅综合体
据悉,超级火锅店只是“地下之城”文旅项目的“首站”,该项目规划的是一幅城市级文旅综合体的宏伟蓝图。项目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按照4A级都市旅游风景区的标准,分为三个阶段来逐步建设这个令人期待的城市景点。一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包括已亮相的超级火锅店,即将亮相的超级创意市集、超级国防展厅和超级短视频直播基地,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和娱乐选择。
二期将进一步丰富景点的多元化,计划中包括超级花山吊脚楼,这是一个仿古建筑群,将提供观赏重庆美丽风景的机会。超级咖啡厅,为前来打卡的游客享受美味的咖啡和小吃,提供多元的休闲体验。还将推出超级洞穴酒吧,将成为独特的娱乐社交新场所。
三期建设将主要打造超级公园艺术街区,为文化爱好者提供艺术展览、文化表演和更多文化活动的机会,为游客和市民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
业内专家表示,在重庆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背景下,这个利用规模宏大的防空洞群来打造的文旅项目,是重庆商业化利用防空洞的一次“升级”尝试。这将有利于丰富消费新业态和新场景,形成具有辨识度的重庆消费新地标,增加重庆对国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
上游新闻 刘小莹
计时间:2010年8月~2013年9月
项目竣工日期:2014年9月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设计院
主要设计师:王强、王森、于洋、周放
刘经伟辛亚娟
本文作者:王强
关于作者
王强,男,1968年11月出生,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199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供暖通风空调专业。 彼持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学士学位。 主要代表作品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利莱花园、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石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融科信息中心、华润清河橡树湾华润清河七彩城、北京汇聚中心、华润密云万象汇。
该项目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大兴地铁四号线西红门站西侧。 该项目是一个超大型购物中心,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平方米。 地上建筑主体3层,部分4层。 建筑高度23.95米,电影院部分高度30米; 地下建筑为3层。
该项目是目前北京最大的单体购物中心。 建筑南北长约500米,东西长约250米。 超级庞大的体量汇聚了商家、餐厅、超市、电影院、美食广场、精品街等。 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商业业态。 建筑设计秉承欧洲购物中心模式。 室内商业街贯穿建筑内部。 商业街顶部为玻璃采光顶,为室内提供充足的阳光,营造出四季如春的室内商业空间。 。 地下三层除设备房外均为汽车车库,可提供停车位6000余个。 被吉尼斯评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地下车库。
该项目为区域性超大型购物中心。 其建筑设计理念源自英特宜家集团“为家庭而设计,为商业而建”的经营理念。 发展模式具有欧洲商业购物中心的特点。 以下特征因素使得本项目的暖通设计有别于常规商场设计,也增加了设计难度:
一是规模大,建筑规模大,建筑面积大,地下停车库大;
二是多,包括多产业、多商店、多功能(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
三是高,对购物环境要求高,档次高,舒适度要求高;
四是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要求高,相关风道、出风口的布置限制性强;
五是人性化设计要求高。 服务于店内的空调、风水、消防干线不得进入店内,只能位于物流通道内。
六、进行消防性能设计,对防烟、排烟设计有较高要求;
七是绿色、节能、环保要求高。 将环境优先、以人为本的节能理念贯穿于整个设计、施工、运营管理。 这也是本项目暖通设计的最大特点:
1)本着设计优先、主动措施优化的原则,采用远高于国内标准的围护结构热节能设计;
2)单体建筑超大冰蓄冷系统设计;
3)大型锅炉混合水直供系统应用;
4)所有空调冷热循环水泵和空调送排风机变频技术的应用;
5)废气热回收技术及采用超高效全热回收高效热回收设备;
6)采用闭式冷却塔、集中回收空调冷凝水等严格的空调水控制设计;
7) 冷热计量设置由租户决定;
8)小至排气扇的暖通空调设备的监测(控制)设计;
9)地下车库采用智能感应风机和CO监测系统;
9)远高于国内标准噪声限值水平和严格的空调噪声控制设计等。
3.1室外设计计算参数
3.2 室内空调设计计算参数
3.3 房间通风设计计算参数
3.4 围护结构热工特性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特性由建筑专业提供如下:
3.5 空调冷热负荷
本项目空调区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不含租户拥有独立空调的超市、电影院、电器店)。 夏季总冷负荷26.83MW,冷负荷指标145W/m2; 冬季总供暖负荷19.27MW,热负荷指标104W/m2。 (指标说明:本项目餐饮商铺数量较多,餐饮总面积约占地面租用商铺面积的31%。在设计时,考虑到本项目国际高标准,所有餐饮厨房均预留空气补充采暖通风,冷却预处理冷热,该部分冷负荷指标为19W/m2,热负荷指标为31W/m2,在冷热负荷中占比较大当不包括这部分送风预处理负荷时,本项目夏季空调热负荷指标为126 W/m2,冬季空调热负荷指标为73 W/m2 .)
4.1 空调冷源系统设计
4.1.1 蓄冰系统
本项目为大型商业建筑,营业时间为上午9:00至下午23:00。 集中空调系统的使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夜间,只有物业加班需要一小部分负荷。 结合北京市分时电价政策,经过方案论证,本项目采用冰蓄冷作为空调冷源。 采用冰蓄冷空调冷源方式,减少本项目空调配电容量,转移和降低空调系统用电高峰,缓解夏季用电紧张,平衡用电高峰及城市电网谷谷供电。 在节省工程空调系统运行成本的同时,还能实现社会效益。
根据设计日逐小时冷负荷表,设计日空调冷负荷特性分析如下:
设计日峰值冷负荷(13:00):26830 KW
夜间峰值冷负荷:1582 KW
设计日总冷负荷:KW·h
设计日连续空调总冷负荷:15820 KW·h
设计日总蓄冰负荷:KW·h
本项目采用部分负荷冰蓄冷系统。 制冷主机与冰蓄冷设备串联。 双工作模式(制冷-制冰)主机位于蓄冰设备的上游。 同时设置一台基载主机,供夜间低负荷使用,作为系统备份和补充,基载主机并联运行,直接提供冷冻水。 设置一台制冷量为450RT的基载主机,直接提供6/12℃空调冷冻水。 设置三台双工作冷水机组。 空调工况下每台主机的制冷量约为5/10℃,冰蓄冷工况下每台主机的制冷量约为-5.6/℃。 -2.38°C。 冷冻液为25%乙二醇溶液。
制冰系统在夜间电价较低时储满冰,在白天电价高峰时融冰制冷。 通过改变冰盘管水量来控制融冰量,通过电动阀门开关切换各工况。
蓄冰装置采用内融蓄冰钢卷。 钢卷安装在现场设置的钢制保温水箱内。 总潜热蓄冰量为。 蓄冰装置出口冷冻液温度为3.3℃。 钢卷采用上下双层布置,有效节省冰蓄冷设备占用的机房面积。
4.1.2 冬季冷却塔直接制冷系统
对于使用风机盘管和新风系统的内区商店,需要全年进行冷却。 当冬季气温低于5℃时,可停止冷水机组的运行,利用冷却水直接通过板式换热器,准备室内空调所需的制冷量。 水,以节省冷水机冬季运行的电力消耗。 本系统的供回水温度为8/14℃。
4.2 空调系统热源设计
本项目不具备市政供热条件,采用燃气锅炉提供热源。 锅炉房内安装4台单台额定输出功率5.6MW的钢制承压热水锅炉,为空调热水提供95/70℃一次水,并为生活热水换热提供一次加热介质水。
锅炉采用卧式全湿背三回程型式,热效率93.8%。 均配备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进一步提高了锅炉的整体热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可为用户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
5.1 空调水系统
5.1.1 空调冷冻水系统
空调冷冻水来自位于地下三层的制冷机房。 空调冷冻水供回水设计温度为6/12℃。 空调冷冻水系统为变水量系统,基荷机组对应的水泵为恒流量泵,融冰系统循环泵采用变水量泵。 冷冻水循环泵和集水器分别位于地下一层南北变电站。 水系统采用分区两管水系统。 各区域的升水管分别与空调机组、外区盘管、内区盘管连接。 冷热水管冬夏切换供水,室内全年制冷。
5.1.2 空调及热水系统
空调热水来自燃气锅炉房。 空调热水采用变水量二次泵。 主泵为恒流水泵。 主泵与锅炉一一控制,为恒水量系统。 二级泵采用变量水泵。 这两个系统均使用液压均衡器。 (大型水混合器)保证一次、二次水系统独立运行,减少换热器间接连接带来的热量损失,节省换热器投资成本。 锅炉供回水温度95/70℃,空调供回水温度60/50℃。 空调热水循环泵位于南北变电站,冷热水管冬夏切换供水。
5.1.3 冷却水系统
本项目冷水机冷却水侧采用恒流水泵,所有冷却水循环泵安装在地下三层制冷机房。 冷却塔采用闭式冷却塔,安装在屋顶。 与开式冷却塔相比,闭式冷却塔的冷却水质不受外界影响,可减少水处理能耗; 冷却塔补水消耗量比较小,减少水的浪费。 冷却塔风机采用两速风机,根据冷却塔回水温度控制冷却塔风机数量和风机转速,从而节省了冷却塔风机运行时的功耗。空调系统部分负载。 同时,在冷却水供回水管道上安装旁通阀,以维持过渡季节进入冷水机的温度。 冷却水 夏季冷却水供回水设计温度为37~32℃。
5.1.4 水系统压力和水处理
制冷机房、锅炉房设有全自动软化水装置。 空调各闭式循环水(液)系统采用压力罐恒压补水装置,为各系统恒压补充水(液)。 空调冷热水、冷却水系统配置微晶侧流水处理器,进行除垢、防垢、防腐、杀菌、过滤。 在空调冷热水系统上安装真空雾化射流排气装置,改善水系统的循环性能,减少管道腐蚀。 闭塔喷淋水系统设有自动加药装置。
5.1.5 冷热测量
本项目在冷热源站的冷冻水和热水总管上设计了冷热表,每个租户的空调水管上都安装了冷热表。
5.2 空调系统
5.2.1 空气处理
热回收式全风式变风量双风机空气处理机组主要应用于步行街区域。 新风经过新风段、初效过滤、中效静电过滤除菌除尘段、热回收段,然后在旁路段与回风混合并被冷却。 (热)水盘管段和风机段经过处理后通过空调送风管道系统送入房间。 回风通过旁通段与带有初效过滤器的回风段的新鲜空气混合,一部分新鲜空气与热回收段混合后通过排风机段排出。 送、排风机均为变频风机。
热回收新风机组的组合方法与热回收空气处理机组相同。 该装置具有与空调装置不同的功能。 是新风供应系统,根据新风机组的运行模式进行运行控制。
空气处理机组和新风机组均可以控制房间内CO2浓度,并在不同工况下对风机进行变频运行,以节省风机运行功耗。
热回收空气处理机组和热回收新风机组采用全热旋转回收装置。 要求额定工况下全热回收效率不低于80%,可有效减少新风能量损失。
5.2.2商业步行街空调通风系统
步行街采用可变新风比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过渡季节可实现100%新风比运行。 采用热回收空气处理机组,机组集中分布于屋顶各机房。 步行街采用侧送风口送风。 各主入口首层及较远送风范围均采用格栅嵌入式球形喷嘴送风口送风。 其他步行街区域采用侧送风百叶窗送风。 为了满足严格的室内噪声要求,空调出风口前除必要的消声器外,还安装了带有均流装置、可测量风量、可调节风量和压力测量功能的成品出风口静压箱。
5.2.3 商店、餐馆、办公室等的空调和通风系统
商店、餐厅、办公室采用热回收新风机组和风机盘管相结合的空调通风方式,满足每个房间的个性化舒适调节要求。 房间风机盘管机组采用分区两管连接,外区盘管接冷(热)水管,内区盘管接冷冻水管。 服务于地上商店、餐馆等的新风机组大多安装在屋顶机房,也有部分安装在四楼。 空调冷凝水排至冷凝水立管,在地下层集中回收。 风机盘管设有冷热转换功能、风机三档调节及室温自动控制装置。 风机盘管支路设有电动二通阀。
6.1 通风系统
6.1.1 公共卫生间、洁净室排风系统及商店预留排风系统
公共卫生间和洁净室的废气通过安装在屋顶的集中排风机排出。 超过100平方米的餐饮店将配备独立的卫生间排风系统。 根据60%商铺同时使用的设计,各层收集区将集中排放至屋顶。 屋顶将安装变频排气扇。
6.1.2 厨房通风系统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餐饮部分只有就餐区。 餐饮厨房的通风是根据预订设计的。 每个餐饮厨房均配有独立的通风系统。 预留的厨房排烟、厨房补风、日常厨房排烟管段均从屋顶到屋顶。 为屋顶排油烟、排风和补充空气的抽气,屋顶预留油烟净化器和排风机的基础; 厨房补风机组补风采暖、制冷所需的空调水管段预留在室内。 燃气厨房配备紧急排气系统。 应急排风机与厨房日常排风机共用,采用防爆风机。 排风机设置为两速风机,低速用于正常排风,高速用于紧急排风。 厨房事故排风换气次数不得少于12次/h。
6.1.3 燃气锅炉房通风系统
燃气锅炉房设有日常通风和紧急排风系统,锅炉煤气表房设有紧急排风系统。 事故排风通风次数不应少于12次/h。 锅炉房的排风机和锅炉房内安装的送风风机均为防爆风机。 锅炉燃烧废气采用双层不锈钢成品烟囱,通过建筑竖井从屋顶排出至室外。 锅炉烟囱排放符合国家和北京市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6.1.4 地下车库通风系统
地下停车库根据建筑物防火分区设置通风系统,正常通风量按输送量的5倍、排放量的6倍计算。 并根据每小时换气次数来确定,即6次。 通风系统与消防排烟系统相结合,采用两速风机。
车库采用智能诱导通风系统。 引风系统可有效减少管道占用空间。 它采用智能感应风扇。 该设备配有 CO 传感探头。 设备有自动和手动工作模式。 每个防火分区均配备集中控制器,智能化。 控制引风机、主排风机的启停。
6.1.5 机电设备间通风系统
地下暖通设备房、柴油发电机房、配电设备房、给排水设备房、屋顶电梯房等均设有机械通风系统,满足设备房的通风要求。
所有穿过设有气体灭火系统的机房的通风管道均设有电动多页密闭风门。 在发出火警并释放灭火气体之前,穿过上述房间的通风管道被电子关闭。 火灾扑灭后,首先电动打开排烟管上的电动阀并启动排烟系统排除灭火气体,然后打开所有电动阀恢复正常工作。 气体灭火室外壁设有自动电控泄压阀,用于气体灭火。
6.1.6 地下三层六层人防物资仓库通风系统
战时人防物资仓库分为6个防护单元,按照防护单元设置独立的机械进排风系统。 战时人防物资仓库设有洁净和隔离两种通风方式。
6.2 防排烟系统
6.2.1 正压供气系统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设置机械增压送风系统。 靠近外墙的防烟楼梯间采用自然排烟,其无自然排烟的前室设置机械增压送风系统。
根据消防性能设计,中心岛一层设置安全走道,每条安全走道均设有加压送风装置。
6.2.2 机械排烟系统
地下停车库设有机械排烟系统和送风系统,与正常通风系统配合使用。 排烟风量按每小时换气6次确定,消防排烟时补充风量不小于排烟风量的50%。
步行街部分进行了防火设计。 步行街采用机械排烟方式,划分为9个逻辑防烟控制区(无挡烟墙)。 每个逻辑防烟区不大于 有效排烟量不小于立方米/小时,无需设置送风系统。 步行街屋顶还设置了可开启的自然排烟窗。 当机械排烟出现故障时,排烟窗可自动打开,实现自然排烟。 自然排烟口有效面积为步行街面积的1%。
商店和餐馆的设计考虑了防火性能。 建筑面积大于100平方米的地上房间,应设置机械排烟装置。 建筑面积500m2以下排烟量计算按照-2006年执行; 建筑面积大于500m2及以下的企业,可将其视为防烟隔断,机械排烟量不应小于/h。 对于建筑面积大于商业空间的商业空间,单个防烟隔断的面积应控制在限额之内。 隔烟屏障的高度根据性能要求确定。 具有多个防烟区的系统的排烟量也按最大防烟区的排烟量计算。
物流通道、迪卡侬、超市、电器卖场等非消防性能设计区域的排烟设计按照-2006年执行。 剧场排烟量按13次换气/h、90m3/h.m2计算。 取较大值作为设计排烟量。 同时设置补风系统。 补充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50%。 。
6.2.3 暖通空调系统的防火措施
空调通风系统按水平方向防火分区设置。 凡穿过防火分区隔墙、地板、室内竖井的空调、通风管道均设有防火阀。 防火阀安装有单独的支架和吊架。 天花板上的防火阀应在其下方设有检修口。
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隔热,并与可燃物的距离不小于150mm。 保温材料宜采用不燃离心玻璃棉毡,贴面防火。 消防风机、日用风机与空调设备及风道之间的软连接、墙体伸缩缝连接均采用A级不燃软管,以保证其防火性能。
发生局部火灾时,停止部分与消防无关或不利于消防的空调、通风系统的运行。 垂直管井空调风管安装完毕后,应对垂直管井内地面进行防火密封。 空调风管穿过防火隔墙的缝隙应用不燃材料密封。
6.4 空调自动控制设计
本项目暖通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是整个建筑楼宇控制管理系统BAS的一部分。 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自动运行和调节,减少运行管理的工作量和成本,节省暖通空调系统。 运行能耗。 采用DDC控制系统进行自动控制。 DDC控制应根据自动控制原理图的要求配备相应的控制设备和装置,形成完整的控制系统。 DDC系统终端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和显示方式。 该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集成到整个建筑管理系统中,并与消防系统连接。 DDC控制软件应包括设备优化启停、PID控制、时间通道、多设备、多组设备的群控、动态图形显示、能耗统计、故障报警、记录打印等功能。
本项目空调自动控制包括空调冰蓄冷冷源和空调冷冻水系统的监控、空调热源和空调热水的监控、空调系统的监控和控制。空调系统及空气处理装置、通风运行控制等。
北京汇聚中心设计之初,我国和北京市尚未出台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但我们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和措施贯穿于设计始终,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设计的前瞻性。
如今,大型购物中心设计项目日益增多。 但此类项目体量大、人口密集、功能多样,对建筑设计从施工到运营的消防设计、消防规范、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重大挑战。 。 因此,迫切需要总结、细化和规范一系列消防问题,其中与暖通空调相关的防烟排烟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为此,项目组通过多次消防性能论证和专家会议,与消防局、北京市消防支队、我院消防办公室沟通、合作、反复论证和研究该项目以及Inter IKEA 的所有者。 我们系统地分析,总结和完善了各种项目的宝贵经验,设计措施和消防管理问题,并完成了“大型购物中心建筑的消防设计和安全管理”一书,该书对防火设计有很大影响,建筑,消防安全检查和管理。 参考值。
在该项目的开放和运营期间,入口区似乎在冬季很冷。 在进行回访和实际测量分析之后,发现空气量余额严重不平衡。 为了节省运营成本,一些餐饮租户在用尽油烟雾时没有打开补充空气风扇,而是直接使用负压直接从相邻餐厅吸取空气,以严重破坏原始设计的空气的平衡体积。 它不仅会导致空气环境在某些地区(例如冬季的入口区域)恶化,而且还需要额外的消费才能在空调季节加热或冷却入侵和浸润的室外空气。 能量,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能量。 对于餐饮租户的通风,设计要求在链条中打开补充空气风扇和油烟排气风扇,并应监控风扇操作并监督财产。 但是,这不是在实际项目中完成的。 经过一些矫正后,最初取得了良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