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去年以来,因公司股价跌跌不休,香港连锁餐饮企业大家乐集团(00341-HK)难以欢乐。但稍有欣慰的是,业绩连续4年增收不增利后,大家乐近期盈利能力有所回升。
业绩继续回暖
大家乐于1968年成立于中国香港,1987年在港交所上市,目前集团旗下拥有连锁快餐品牌“大家乐”、“一粥面”,机构餐饮品牌“泛亚饮食”、“活力午餐”,以及自创休闲品牌“上海姥姥”、“意粉屋”等。
大家乐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年度实现营收84.27亿元港元,同比增长6.74%;股东应占净利润4.59亿港元,同比下降9.08%。到了2018/19年中期,大家乐业绩改善显着,增收又增利,收入约41.99亿港元,同比小幅上涨约1.71%;净利润约2.39亿港元,同比增长约16.25%。
值得留意的是,大家乐2018/19年中期的净利润增幅达到14年以来的新高,在香港餐饮市场表现不佳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达到16.25%的增速,对大家乐来说实属不易。
< class="pgc-img">来源:港交所
>财报显示,大家乐于香港及内地的业务收入都取得分别取得0.8%及7.7%的增长。1992年正式进军内地以来,大家乐在内地市场的业绩表现喜忧参半,整体较为疲弱。于中国内地的快餐业务上,受竞争压力导致关闭欠佳分店以及增值税规则改变等因素影响,近几年在中国内地业务的收入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使公司不得不在2017年撤出华东市场。近日公布的业绩来看,大家乐交出营收净利齐升的答卷似乎表明业绩下滑期已过,大有迎头而上之势。
中国内地业务的良好表现,使大家乐计划加快在大湾区开店速度,2019财年预计内地开店超20家。考虑到本土化战略持续生效,更多新门店开立以及更多门店参与线上外卖业务,大家乐中国内地业务未来或继续保持增长。
香港业务“老当益壮”,但餐厅扩张受阻
虽然香港市场零售销售增长放缓以及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阻碍,但大家乐的香港业务仍然“老当益壮”,良好的韧性仍在,保持着低速增长。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占总收入73.04%的香港市场快餐餐饮业务,收入同比微幅下滑0.4%,主要由于公司整合分店网络。报告期内,公司该业务共有292间分店,较去年减少6间,其中大家乐(164间)、一粥面(50间) 和机构饮食包括泛亚饮食(78间)。休闲餐饮方面的收入达9.5%的增速,超过内地增速,其他业务则有2.1%的增长。
< class="pgc-img">来源:港交所
>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香港业务保持低速增长,很大原因是大家乐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了升级。一方面,大家乐透过科技应用,提升销售点系统、推出全新自助点餐机,并改善门店轮候取餐系统,缩短顾客等候时间,提高了整体效率。另一方面,大家乐为了调整和改善分店地点的便利性,于2018年度共开设了12间大家乐快餐店,提升了产品销量。
在2018年财年,大家乐香港业务的餐厅数量增设不够理想,略有阻滞,香港大家乐快餐分店数量仅比2017年财年的166间新增了1间;休闲餐饮分店新增4间,为68间分店,这也是香港业务收入增速低于内地的原因。2018/19年中期的香港业务的餐厅数量增减情况如何,公司业绩报并没有给出数据,估计增设也十分有限。
餐厅新增遇阻,与大家乐员工成本上升有关。截至2018年9月30日,大家乐有19297名员工,与上年度相比增加357名。现时香港人力市场竞争激烈,为吸引人才,提升员工留任率,大家乐去年加大了人力资源的投资,上调员工薪酬。目前公司员工留任率有较大提升,人力开支也有受到控制。
大家乐VS大快活
大家乐与大快活(00052-HK)实在太像了,经营风格类似,都是香港提供餐饮业务的连锁企业,是竞争对手也是兄弟企业。通过两者对比,财华社发现两者的表现不分伯仲。
< class="pgc-img">数据来源:港交所
>市盈率方面,大家乐明显高于大快活。近一年以来股价跌跌不休,大家乐市盈率却高于19.86倍的行业平均值,表明大家乐估值仍处于被高估的阶段。此外,大家乐25.64%的资产负债率相较于大快活资产负债率更保守,而大快活资产负债率为较为合理的46.82%。虽然较低的负债率反映债务风险较低,但也说明了大快活比大家乐更充分运用了杠杆的作用,对资金有效率的发挥优于大家乐。
毛利率上,大家乐毛利率常年维持在20%之下,2014年财年以来呈逐年下滑趋势,被大快活赶超,如今下滑至12.3%。毛利率下行主要是因为大家乐近些年加大了在人力资源上的投放,因客户消费仍然保持谨慎,公司对加价也相当克制,于2017年度平均单价只提升了1至2元,这也是其营收增速缓慢的原因之一。未来随着人工租金等成本端压力的继续上升,对公司的毛利率会有很大的考验。
衡量一家餐饮企业店铺的平均盈利能力强或者弱那就得看单店收入了。2018/19年中期,大家乐共经营453间店铺,大快活共经营158间店铺,两家公司期内各新设新店相对有限。在2018年度,大家乐单店收入首次超过大快活,达2114万港元。但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6个月,两家公司单店收入又出现了转换,大家乐单店收入为927万港元,大快活单店收入为932万元,大家乐继续屈于大快活之下。
< class="pgc-img">数据来源:港交所
>而此次报告期内单店收入下滑,很可能是因为公司在速食餐饮及机构饮食业务方面整合分店网络,使租金以及开设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单店收入。在员工成本方面,公司定期按内部公平性及市场基准审视薪酬水平,各级员工的薪酬待遇均按个人经验、资历及职责而釐定。合资格员工均有资格参加与盈利和表现挂钩的奖励计划以及股份奖励及股份期权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员工成本,但对于的公司服务体系以及经营业绩都将是积极的一面,从而提升公司的单店收入。
中国内地业务的机会与风险
内地业务方面,截至2018年9月30日,大家乐在中国内地共有98间分店,新增了7家新分店。期内,公司于华南地区的快餐业务同店销售增长达15%,O2O外送服务平台继续为销售增长带来重要贡献。
中国内地业务年度内收入增长的主因是大家乐成功把握线上营销线下外送(O2O),这迎合了中国内地餐饮业模式的转变趋势。大家乐目前在中国内地的营运焦点将集中于大湾区─尤其是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未来一年,公司计划将O2O营销扩展到更多店铺。
但外卖市场在中国内地正迎来精细化的竞争环境,外卖平台抽成上涨的趋势不可逆,外卖平台有自身的盈利需求,未来佣金率或会提升。这对于大家乐来说,需要进一步优化已有的外卖业务模式,提升效率以此减小因平台成本上涨给公司带来的成本压力。
此外,中国内地O2O外卖送餐服务平台(如美团和饿了么)在饿了么兼并了百度外卖后,促销力度有所减少。这不利于餐饮企业的产品销量,尤其是如大家乐此类产品价格偏高的餐饮企业。据悉,目前“大家乐”的客单价在30元~40元之间,属中高端的餐饮。中高端餐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跟内地同业低价的竞争,但在外卖平台促销力度减少以及佣金率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大家乐的销量或会因此承压。
总结:餐饮作为典型的实体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老牌连锁快餐品牌一旦跟上潮流,更容易厚积薄发。麦当劳与肯德基是老一批的连锁快餐品牌,但为什么消费者从来不觉得它老,因为它们一直在“赶时髦”,甚至是引领潮流。
大家乐作为老牌港式餐厅,企业品牌和产品日益面临老化问题。面对竞争激烈的内地餐饮市场,品牌、产品以及服务都需要更多的创新。
作者:覃汉计
编辑:贺秋霞
>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梦然 深圳摄影报道
重仓大湾区市场,港式餐饮品牌大家乐集团(00341.HK)押对了宝,2023年业绩创历史新高。
大家乐公布的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的全年业绩报告显示。期内集团收入约86.914亿港元,同比增加8.3%;股东应占溢利为3.305亿港元,同比增加199.5%;集团毛利率为11.4%,较上一报告期8.8%的毛利率有所增长。
该数据也意味着大家乐彻底走出疫情阴霾,收入超过了2019财年的84.96亿港元。前几年,大家乐一度靠香港特区政府补助维持经营。
在这份报告里,大家乐多次提及大湾区市场,并对该区域充满憧憬,表示正“蓄势待发开拓大湾区”。
“去年12月,董事局成员亲身考察了大湾区多间门店,深切感受到这个蕴藏无限商机的区域市场,并重申了集团在此区域的发展决心,”集团主席罗开光表示,“年内,我们开设了创纪录的22间新店,我更亲自到访了每一家新增门店。我相信大湾区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必将推动集团的未来发展。”
“蓄势待发开拓大湾区”
香港餐饮大部分都是家族企业。提及大家乐,就不得不提到其背后的罗氏家族。
1968年,罗腾祥在快要步入退休之年,与侄子罗开睦共同创立大家乐。罗腾祥的哥哥便是维他奶国际的创始人罗桂祥,罗开睦是罗桂祥之子。罗腾祥的弟弟罗芳祥则是香港另一连锁快餐集团大快活(00052.HK)的创始人。
大家乐从香港起家,旗下除了“大家乐”主品牌之外,还有一粥面、上海姥姥、意粉屋、米线阵等多个子品牌。1992年大家乐进军内地市场,在深圳开了第一家门店。截至2024年3月31日,大家乐集团共有551家门店,其中香港有380家,比去年同期新增4家,内地有171家,比去年同期新增18家。
从数据来看,内地市场正成为引领业绩增长的关键。过去这一财年,大家乐集团在大湾区开设了22间新门店,创下历史新高。报告期内,内地市场收入15.15亿港元,同比增长14.5%,而香港地区的业务同比增幅则为7.1%。其中,华南快餐业务收入增加20.6%至13.52亿元人民币,同店销售年内录得11%增长。
大家乐多次在报告中强调对大湾区市场的重视。大家乐指出,集团的业务已显著复苏,全年业绩持续改善。这受惠于我们集中拓展庞大的大湾区大众消费市场,同时借助品牌宣传推广令顾客数量保持稳定增长。“持续拓展大湾区门店网络是内地市场的策略重点。我们将继续寻找大湾区内的优质地点,以扩大我们的网络。”
无独有偶,另一港式餐饮连锁翠华控股(01314.HK)在业绩报告中,也提及了要将更多目光瞄准内地市场,聚焦于相对熟悉的大湾区。为何港式连锁餐饮都在近年将大湾区作为发展重点?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首先,大湾区市场作为内地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消费能力,餐饮业发展迅速,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其次,港式快餐在大湾区具有深厚的市场基础和口碑,由于其口味和菜品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因此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他分析道,深港两地掀起“串门”潮,大湾区成为消费热土。相对于其他区域,大湾区市场有着政策优势、经济优势、人口优势和消费习惯优势等突出优势。政策方面,大湾区内的城市之间有着更加紧密的合作,为餐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经济方面,大湾区内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为餐饮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人口方面,大湾区内的人口数量庞大,且消费习惯与香港相近,为港式快餐提供了更多的消费者群体。
告别家族化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罗开光此次在财报致辞中表示,新任首席执行官的任命标志着集团经历了近十年的传承计划已大功告成,已从家族式管理过渡至可持续的管理模式。
4月1日,梁可婷正式从罗德承(罗开睦之子)手中接任首席执行官一职,这是大家乐首次由罗氏家族以外的人掌舵。梁可婷于2019年加入大家乐,此前在亚太区零售及快速消费品行业拥有超过25年的工作经验。罗开光表示:“过去艰难的几年中,她已展现卓越的领导才能,我深信在她的带领下,集团必能在市况恢复正常时实现业务增长。”
虽然大家乐剑指大湾区市场,但留给大家乐的空间及时间却并不多了。可以观察到,近年来各大连锁快餐品牌都纷纷在大湾区扎根,老乡鸡、乡村基、米村拌饭正加速跑马圈地。克茗冰室、新宝餐厅等同类型港式餐饮也在大湾区遍地开花。
为了快速扩张占领市场,不少餐饮企业开启加盟模式。面对竞争,大家乐仍坚持直营。长期关注餐饮市场的广州萌小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总监陈彦颐对大家乐该种模式持肯定态度。他表示,虽然这种模式一定程度限制了扩张速度,但却有助于构筑品牌强大的护城河。直营模式让大家乐能够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品牌一致性。直接管理每个门店的运营,确保从食材采购到服务的各个环节都符合高标准,维护了品牌的信誉和顾客体验的一致性。
“在大家乐将重心聚焦到大湾区的情况下,直营模式提供了更高的运营灵活性。大家乐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比如在‘串门’消费热潮下,快速扩展大湾区的社区和二、三线城市。直营模式也让大家乐能够深入了解本地市场需求。公司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偏好,灵活调整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具地方特色的餐饮体验。尤其是在大湾区的社区和二、三线城市,这种本地化策略显著增强了竞争力。”陈彦颐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者 | 卢奕贝
编辑 | 牙韩翔
6月15日,大家乐集团公布年度业绩,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该集团收入为75.09亿港元,同比增加11.8%。其中大本营香港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2%至61.77亿港元,内地收入则同比增长11%至13.32亿港元。
收入虽然增加,但在疫情的影响下,大家乐赚得更少了。报告期内集团股东应占溢利为2121.4万港元,同比减少94.1%。
大家乐集团首席执行官罗德承于业绩会上表示,本财年的前三季度由于疫情稳定,生意复苏情况理想,已接近2018、2019年水平;但在今年1-3月期间的第四财季,由于中国香港爆发第五波疫情,打乱了复苏步伐。
一年内业绩向好又走低,如同过山车一般起伏不定。大家乐在上一财年的表现,也是大湾区餐饮行业的缩影。
在第四季度,香港第五波疫情对大家乐业务及营运带来了严重影响。包括大家乐快餐以及一粥面在内的速食餐饮板块,在疫情高峰期有70家门店暂停营业,录得重大销售损失,而该业务板块占总收入的60.8%。该集团旗下,包括上海姥姥、The Spaghetti House(意粉屋)等品牌在内的休闲餐饮以及机构饮食业务,也有类似情况。
在中国内地,2022年3月深圳及珠海的疫情也对该大家乐集团的业务造成沉重打击,全年同店销售录得1%的负增长。同店销售可以衡量一家零售店在相对固定的运营成本下的盈利或亏损,这是一项衡量零售商投资回报的重要指标。
而在疫情相对缓和之后,大家乐则决定要逆势“抄底”。
财报提及,严峻的经济环境使集团策划新店时有更多可选择的地点,计划全力把握疲弱市场所带来的机遇,开设新门店及提高品牌知名度。
公布财报的同时,大家乐也宣布了新的3年计划。包括透过调节品牌组合等方式,将香港业务利润率由低单位数提升至高单位数。在中国内地,集团则会持续专注大湾区发展,目标包括将内地分店数目由今年3月底的136间增至280间,相当于3年内加开144间,平均每年新增48间分店——对比上个财年增加15间门店,这家公司的开店速度将有较大提升。
截至今年3月31日,该集团于香港拥有364间门店,上财年为352间,于中国内地则有136间门店,上财年为121间。
作为香港老牌快餐品牌,大家乐在内地市场耕耘已久。但由于港式快餐一直适应不了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当地口味、消费模式,华东市场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一度拖累大家乐中国整体增长。在2017年10月,大家乐曾一口气关闭了华东地区的全部11家门店。
随后大家乐便开始重点布局华南市场。除入驻各大购物中心外,大家乐还着重打造社区型门店,并深耕二三线城市。这些社区门店在内地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时,通过外卖服务为大家乐留住了许多附近熟客。而疫情的影响也让大家乐自2020年起便加大对大湾区市场的投入。
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问题导致的原材料上涨也令大家乐在成本方面承压。罗德承在业绩会上表示,至3月底止大家乐的平均单价保持在约39港元。鉴于经济面对挑战,个别产品或会有调价,幅度约1港元。但也由于眼下消费者接受加价能力不高,因而集团仍主要通过调整餐单等方式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