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带有学生时代回忆的菜谱,麻辣烫是一定会有的。我在念大学的时候,每月生活费不多。有次我在校外办完事时,天已经很晚了,早已没有公车,外面寒风刺骨,而我饥肠辘辘。想要打个车回学校再吃碗麻辣烫,而口袋里的钱只够做其中一件。于是咬咬牙,花了近一小时走回学校。抵达时,脸被风吹得已麻木,说话都不利索,但还是满怀期待的走进学校旁边的一0八匠麻辣烫加盟店。
< class="pgc-img">>店里的一台冰柜以格子为区间整齐的放着各种食材,肉丸可以按个论,蔬菜也被分成小捆的样子,喜欢什么就拿,恨不得每一样都加上。挑好的食材在铁篓中烫熟,装碗加料,吹一吹热气,再稀里呼噜咽下肚。
< class="pgc-img">>我吃麻辣烫时爱喝点汤,而后来我发现,在我朋友中这么干的不只有我一个。咬开冒油汁的牛丸、肉片、方便面,再来一口热汤,让浑身寒气顿时散发得无影无踪。之前那一个小时的夜路,也因为这热腾腾的一口而变得有意义,就像是梦想获得了满足。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推荐一款能喝汤的麻辣烫的制作方法。虽然可能不及一0八匠麻辣烫加盟店做的那样香浓美味,但吃起来应该也别有一番成就感吧。
< class="pgc-img">>步骤
1、老母鸡、猪皮冷水锅焯水,捞出再次放入清水锅,加京葱、姜片,料酒,转小火慢炖2-3小时,捞出猪皮和鸡弃之,高汤完成。
2、油锅爆香姜蒜末,放入八角2个,香叶3个,白寇4个,草果2颗,桂皮2片、适量郫县豆瓣酱、花椒和干辣椒,均匀翻炒。
< class="pgc-img">>3、将炒好的底料倒入砂锅,加3大勺醪糟,注入高汤,煮沸。
4、转中小火始终保持汤面微开,先放入处理好的荤菜,煮至无明显血色,再放入素菜,所有食材煮熟后即可捞出食用。
以上就是美味麻辣烫的家庭做法,虽然比不上店里的好吃,但也不失为一种让人愉快的美味。有兴趣的朋友何不来动手尝试一下,不会做也可以到店里品尝一番啊!
>公司官网宣传的料理包
“我怀疑今天午饭,吃的就是料理包。”
刚一入口,就察觉盖饭还凉着,这让李仁(化名)断定:自己在和合谷店内点的鸡排饭,并非后厨现炒,而只是加热。“热都没热透”。
无疑,料理包已然站上了风口,它并非起于快餐时代,但底色烙上了懒人经济印记,趁势外卖风靡悄然“起飞”。
尽管饱受争议,但料理包品牌高管简敏军并不避讳这一产品的普及,“就米饭类的外卖而言,料理包应该能占到80%—90%。”
近期,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调查发现,料理包搅动餐饮市场的背后,低价成了攻城略地的利器。对于家常菜来说,不仅“万物皆可料理包”,且单价低至1.2元每份,常见的宫保鸡丁、回锅肉单价4-5元,最贵的单品台式红烧牛肉也仅为每份12.3元。
“消费者一般吃不出来。”如今,一边是料理包已经遍布快餐店、外卖店等诸多场景应用,另一边则是需求之下,规范化生产是否实现的行业思考。
几分钟上菜,“再加热”的黄焖鸡
“老板,一份黄焖鸡米饭。”食客放下背包,摘下口罩,一局消消乐还没玩完,服务员已经将菜端上餐桌。
看着脱骨的鸡肉、软糯的土豆,脑子里难免闪出疑问:“这么快就做好了?”
不过,很多时候,同理心泛起,很快也会浇灭疑虑:店家或许凌晨三四点就起床了,洗土豆、炖鸡肉、泡香菇……开业之后食客上门,自然只需要加热就好。
事实上,这样的情景似乎已成过去式。这只鸡,或许在几个月甚至一年多以前就已经被宰杀,土豆、香菇、胡萝卜等配菜也非当季采买。点餐之后,店家只需取出对应料理包,按照说明书加热,便倒进餐盘。整个过程,缩短至几分钟。
“料理包具备快捷、方便、卫生、无明火等特点,满足了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的需求。”采访中,餐饮老兵林杉(化名)向贝壳财经记者推荐:“如果你只想开个外卖店,料理包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主要是节约了成本,料理包本身成本低,还能给你节约时间、人工、场地、甚至厨具。”
“一份黄焖鸡的料理包在6块钱左右,加上米饭餐盒,就算一共8块钱,而消费者在外卖平台上打折后实付款也在20元左右,再扣除一些其他成本,商家每单纯利应该能在5元以上。” 林杉算了一笔账。
近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了一些餐饮店,当以顾客身份询问时,商家并不否认自己使用的是料理包。“一天200多单,料理包的确节省了时间,而且我们是加盟的连锁餐饮,配方是品牌方自主研发,自建中央厨房,不是小作坊生产,其实更加卫生,而且保证了口味一致。”有店家表示。
此外,料理包的渗透程度不一,记者问及米线店员工时,对方表示,米线是自己煮,青菜也是新鲜的,料理包主要是荤菜和酱料。“我们选的料理包是保质期30天,很多人自己也会买着吃的。”
同样做焖面生意的赵青(化名)告诉记者:“我们做焖面的,提前焖好一大锅,订单来了几分钟就能加热好,配菜少,不需要料理包”。
尽管并不接触这一产品,但他对此也不陌生:那些订单多,菜品多的外卖店更喜欢用料理包。
商家提供的报价单
个位数售价:家常菜可定制,“卤肉饭基本都是料理包”
“消费者一般吃不出来,现在很多快餐店、外卖店都是用的料理包,属于普遍现象。”料理包企业销售夏冬(化名)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这是一家在业内小有名气的企业,记者提及计划开外卖店,夏冬提供了详细资料,包括产品名录,公司简介以及一系列料理包报价。
记者看到,报价单十分详细,分为便当、小吃系列、蒸煮系列、面类产品、粥、炒饭类以及汤类、配菜(小咸菜)、酱汁产品等。标注为便当、小吃系列的报价表涵盖食品多达60种,基本涉及主要家常菜,从宫保鸡丁、辣子鸡到巴西烤肉以及意式红烧汁烩牛腩等。
这些产品批发主要为60份/件和160份/件,单价从3元-8元不等。其中,最便宜的单品为美式黑椒牛肉饼(汉堡用,40到50克),每份1.4元,每件160份,对商订单通常是100件起订。而玉米鸡肉丁、酱爆鸡肉单价也较低,分别为3.7元和3.9元。相比之下,最贵的单品为台式红烧牛肉(600克),每份12.3元,每件20份,主要提供给高级餐厅会所使用。
此外,报价单标明料理包贮藏为-18℃冷冻,保质期365天。公司可做简餐、便当、快餐、拌面、汤面、米线、煲仔饭系列产品使用,此报价一个月内有效。
夏冬告诉记者,自己的客户主要是商家,外卖店客户居多,但连锁餐饮店拿货较多。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部分料理包企业也有线下门店,而其合作伙伴中,可以看到诸多连锁餐饮品牌的身影,比如华莱士、魏家凉皮、台资味、吉野家等。
业内人士介绍,餐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在65%以上,而使用料理包可以进一步压缩成本,提升利润。
贝壳财经记者浏览电商平台看到,“5分钟闪电出餐”“无厨师、无明火、无油烟”“免清洗、免切菜、免调理”等宣传语随处可见。
料理包的价格更是吸睛利器,每份售价大多为个位数。
夏冬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他家销量最多的料理包为台湾卤肉1号和2号,“你们现在吃到的卤肉饭基本都是料理包”。记者对应报价表看到,台湾卤肉1号,120克售价为4.8元,150克售价为5.6元;台湾卤肉2号(170克),每份售价为5.8元。
“料理包之所以给人一种价格低廉的感觉,是因为原材料主要是大批量采购,价格也就会低很多。同时料理包都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不管加工、烹饪、包装环节都是机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省去了大部分的人力成本,这样下来料理包的销售价格自然就显得低廉了。”有企业人士称。
料理包成外卖CP,有企业年入过亿元
有数据称70%的外卖都是料理包,凭借着低价和便捷,料理包正在“拿下”外卖市场。
料理包品牌当头菜高管简敏军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就米饭类的外卖而言,料理包应该能占到80%—90%。在他看来,外卖商家使用料理包是必然趋势,“假如你开了一家外卖店,生意很火,每天订单量100多,甚至更多,你需要请多少人去炒这个菜,骑手在外面等着,又给了厨师多少时间去炒菜?另外,你自己准备原材料,也需要场地,备料的种类、数量,这些都是波动的,很难精准把握。”
简敏军抛出一系列基于现实的“灵魂拷问”,而这些料理包都可以轻松解决。不仅如此,标准化生产出来的料理包可以保证口味一致,同时,整个制餐过程人工参与频率大大降低,减少了很多卫生问题发生的风险。
据简敏军介绍,他们集团生产料理包的方式是自建机械化工厂,“随着订单量的上升,我们现在已经有3个工厂,分布在山东、陕西等地,平均每天总产量在20万包左右。”
料理包是由于消费场景及行为迁移所衍生出来的一个品类,从销售端来看,季节性周期不明显。“六、七月份算是淡季。我们每年可以生产约7000万包料理包,年营收过亿元,但是餐饮行业净利率并不高,也就几个点吧。” 简敏军称。
前不久,胖哥俩肉蟹煲被曝存在食品卫生问题,其中一个细节引发关注,“胖哥俩肉蟹煲门店发现牛杂料理包,宣传时强调加入新鲜牛杂”。
尽管有网友表态抵制料理包,但部分网友对此很淡然,“料理包已经是一个产业了,很多看上去高大上的外卖店,几乎用的都是料理包”。
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前,料理包行业需求量旺盛,很受B端用户欢迎,C端用户对其反感度也在下降,甚至有消费者开始在家里囤料理包,“和外卖一样好吃,又比外卖便宜。”
同时,负面声音也将这一市场的问题不断放大,包括依然存在的售后问题,比如产品出现软包、包装破损、口味太差等。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料理包行业集中化程度不高,这个市场有一定门槛,同时存在资产投入大、利润回报低的特点,这就拦住了一批资金实力不够、追求高回报的人。
“市场上除了几家大公司之外,小作坊的确很多,前几年一些负面报道也加重了消费者对料理包的反感情绪。从源头来看,专业厂家的冷冻技术可以确保食材成功锁鲜,而且不添加防腐剂,这和我们买的冷冻水饺其实是一个概念。”在料理包行业有着10年从业经验的王豆豆(化名)说。
王豆豆也透露,问题容易发生在运输过程或者存储过程中,一旦提前解冻没有尽快食用,又人为复冻或者常温放置较长时间,食物肯定变质。“这个是不可控的,商家也好,消费者也好,只能自己去筛选靠谱的料理包企业,选购前可以查看他们的卫生安全资质,询问原料产地,了解制作工艺和物流方式,至于口感,现在很多料理包企业都可以根据客户的配方要求定制。”
搅动餐饮市场,一年保质期真的“香”吗?
冷冻料理包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如今,坐上了懒人经济和Z时代年轻人的发展快车。
简敏军感受到,从2015年起,料理包订单就一直在上升,外卖兴起以及餐饮业人工成本上涨,激发了料理包市场需求旺盛。
步入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产品需求逐渐被重塑,消费者不断追求科学饮食和营养均衡以及方便、快捷性,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逐渐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消费群体的迭代也为以速冻调理食品为代表的即食、即烹类预制菜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味知香登陆A股,成为“国内预制菜第一股”。
味知香主营肉禽类、水产类、其他类三大产品品类200余种半成品菜的开发、生产、销售,旗下也有料理包产品。
在招股书中,味知香提到,“我国的半成品菜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较为激烈,进入门槛相对不高,生产企业仅需要具备半成品菜的基础加工设备和必要的前期投入就可参与半成品菜市场。”
目前,不少A股上市公司进入了料理包市场,比如双汇发展、得利斯、圣农发展、龙大肉食等。其中,得利斯预制菜产品主要以定制化产品为主,为大型餐饮集团、快餐连锁等提供团餐、定制料理包等,暂未在线上线下零售。
圣农发展的食品七厂是以中餐为主的食品厂,料理包产品品种有几十种,在沃尔玛等超市可以买到。此外,龙大肉食曾对外表示,公司冷冻调理品主要包括料理包(预制菜)、培根、丸子和面点等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餐饮渠道(如火锅、西式连锁、烘焙、烤肉等)。公司冷冻调理品业务发展很快,2020年销售收入在4亿元左右,除了继续发力B端,也开始布局C端,包括商超系统与新零售(社区团购)。预计2021年,公司冷冻调理品销售额为7亿-8亿元。
“近几年,料理包的销量高速提升,产品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再叠加新冠疫情后懒人经济的推动,市场规模扩张很快,尤其是在外卖上,商家为了节约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越来越多地开始使用料理包。”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料理包是工业化产物,也推动了餐饮业标准化进程,优点很突出,比如它的便捷性等。同时,短板也很明显,比如日期的控制,料理包在营养口味、产品品质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朱丹蓬称,从食品安全和营养膳食的角度看,目前市场上料理包产品的保质期普遍在半年到1年,甚至还有1年半的,这就意味着,用料理包制作的餐食,口感必然不如现炒现做的。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料理包的认知度、包容度会逐渐提升,这也要求料理包企业更应该规范化生产,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补齐短板。
对此,华安证券分析师认为,预制菜行业处于蓝海竞争阶段,整体呈现区域化、分散化、小规模的市场特征,冷链物流、销售渠道和产业链延伸都是需要攻克的难题。未来行业的规模化发展是大势所趋,鉴于当前国内预制菜品在 C 端较低的渗透水平及高成长性,率先卡位战略制高点、建立品牌势能,并通过完善供应链体系最大化上游食材的集约化生产及对物流仓储环节的精准调控的企业,有望在当前零散的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全国性龙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阎侠 编辑 王进雨 宋钰婷 校对 赵琳
华社南宁5月23日电(记者刘伟 向志强 朱丽莉)站在捷佳润公司展厅内,“80后”的公司董事长温标堂指着以色列一家知名灌溉企业提供代工的零部件说,只需一部手机、轻点鼠标便可实现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今年一季度,运用自主研发的“种田神器”,公司订单额是去年全年的两倍。
捷佳润的发展是其所在的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挂牌运营仅仅8个月,基地就吸引了40多家行业重点企业和孵化创新团队入驻,形成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科技服务四个产业微集群……
发达与后发地区高位对接带来共赢成效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后发地区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迫切需要。2015年9月,广西与北京启动两地协同创新发展工作。当年底,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项目落户南宁。2016年7月24日,基地揭牌运营。
中关村强大的品牌资源优势和轻资产、重运营的服务模式是基地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派出专业化团队运营,当地提供现有硬件载体。”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负责人王朝闻说,基地建设了协同创新展示中心、中关村信息谷雨林空间国际孵化加速器、创新汇、创新行等一系列平台,形成跨区域联动的线上线下协同创新网络,迅速吸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进驻。
虽是后发展地区,但广西不仅拥有农业、机械装备制造、铝加工等较好产业基础,还有面向东盟合作的区位优势。
去年8月,基地企业上海明匠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为南南铝业引入工业互联网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助力这个传统铝加工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公司董事长陈俊透露,公司与柳工集团、柳州五菱工业等广西企业进行了对接,意向订单数亿元。
今年3月29日,基地又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双创”校企合作基地,在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协同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中关村还发挥金融支撑优势,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基金,南宁也得以加盟中关村引导母基金。
“仅仅一两年时间,一个念头就变为了现实,充分体现了发达地区与后发地区高位对接带来的互补空间和共赢成效。”南宁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耕说,下一步,基地还将围绕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搭建创新创业服务交流平台等内容,打造成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继续深化协同创新发展。
立足中南面向东盟 建设区域性国际化创新区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广西正全力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中关村则有着全球化的创新生态体系,这使得基地不仅能够成为企业“走出去”的绝佳平台,也有望成为助推“一带一路”创新资源转化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温标堂的公司为老挝香蕉种植客户提供超过7万亩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及服务,并将陆续拓展到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明匠公司已获得泰国家电巨头TTC集团1.2亿元订单……
“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引进来”,基地加强了与国内各大创新城市以及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德国柏林、新加坡等13个国家创新城市交流合作。今年2月,中国—以色列科技成果(南宁)交流转化中心落户基地,搭建了为中国和以色列科技成果交流、转化服务的国际性服务平台。
根据规划,到2020年,示范基地将全面建设成为高端创新要素的聚集高地、具有显著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国际化创新中心。“通过引进欧美、东盟等国际创新区域的实践经验,推动南宁融入全球创新高端体系,力争五年左右基本建成立足中南、面向东盟的创新区。”王朝闻说。
“南漂”增多 智力引擎推动基地创新深入发展
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三分之二时间在南宁,王朝闻笑称自己从当年的“北漂”变成了“南漂”。基地运营以来,从北上广等地来的创业人员逐步增多,不少在外地打拼多年的科技青年也纷纷回流。
“80后”的韦顺是广西河池人,在北京上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后,他先后在北京、深圳的互联网巨头公司工作了8年。看到家乡的创新发展,他毫不犹豫选择回到广西,“虽然客观上地域存在发展差距,但创新会极大地驱动发展,更应看到创新带来的产业增长潜力。”回到家乡不久,韦顺就将另一名老乡同学招揽到他所在的企业。
后发展地区打造创新高地,人才是最薄弱的一环。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凭借创新带来的磁场效应,集聚海内外人才。“我们坚持对人才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李耕介绍。
王朝闻说,下一步,基地还将进一步推进“带土移植”,努力争取让中关村的人才引进使用政策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得到推广运用,通过培育智力引擎推动基地创新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