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君按:8月18日,中信股份在港交所公告称,中信集团等投资者与中国华融于8月18日签署投资框架协议,拟通过认购新发行股份的方式对中国华融进行战略投资。潜在战略投资倘获实施,中信集团将成为中国华融主要股东。
一旦中信集团接手华融,这是否也意味着今年被华融收入囊中的汉口饭店地块即将易主?
汉口饭店,曾是多少武汉人的牵挂,媒体报道中,多次用到“重生”、“新生” 的字眼,这里包含着多少祝福和多少对现状的失望。
65岁的汉口饭店
“重生”路坎坷
在老汉口人的心中,汉口饭店曾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和情感。
这座饭店创建于1956年,今年刚好65岁。解放以后,梅兰芳老师到武汉演出时住的就是汉口饭店。鼎盛时期的汉口饭店,是社会上层人士才能进出的场所,在那个年代,它与德明饭店、璇宫饭店并列成为大汉口最有名气的饭店。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城市如何发展,汉口饭店的地理位置,依然矗立汉口中心。它位于汉口解放大道与航空路交汇处,与武汉广场、世贸广场、中山公园等等比邻。无论从交通和区域来看,都是核心中的核心。
只是,汉口饭店本身,在历经了几十年的繁华后,陷入了漫长的沉寂:1999年,上海的一家公司接手汉口饭店并启动改制后,汉口饭店开始关门歇业。
很多老武汉市民期待着汉口饭店的蝶变,事实上,它也有很多次传出好消息,但最终结果都不了了解。
2005年,中青旅集团接手汉口饭店,对主楼进行改造升级,但改建项目在进行两年后,被相关部门叫停。
2008年,银泰百货以2.8亿元拿下这宗地块拟建大型商场,14层大楼被拆迁,但拟建项目工程却被叫停。
2010年,湖北开放集团以4460万元一亩的价格从银泰百货集团手中收购了汉口饭店开发项目,并耗资700万买下了“汉口饭店”这个金字老招牌。
2015年6月30日,湖北开放投资有限公司和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在“汉口饭店”地块以及周边区域打造“健康文化医疗综合体”,称总投资将超过300亿元。
“重生”、“蝶变”,当媒体把这些美好的字眼不停送给这块代表汉口门面的地块时,结果却一次次失望告终。直到现在,这里还看不出昔日的盛景。
一段始于五年前的收购
早在五年前的2016年,“华融”两个字就出现在了汉口饭店地块的世界中。
2016年04月20,湖北开放投资有限公司和华融实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各出资50%,成立武汉华融开放实业有限公司。其中,华融实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控股的国有房地产公司。
此时,很多人都觉得这块地真的要动起来了,毕竟,中国华融实力不容小视,它是中国最大“坏账银行”,也是国家财政部下属的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主要承担盘活不良资产、助力地方实体经济以及实现金融与地产创新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使命。而且就此前的业绩来看,也是非常亮眼,虽然华融是第一次来武汉,但它此前的主要项目位于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包括华融琴海湾、华融蓝海洋、中国华融大厦等。实力雄厚且有过很多经典案例。
2016年12月8日,武汉华融开放实业有限公司底价摘得汉口饭店地块,成交价38.5亿元,楼面地价11311元/平方米。地块净用地面积为42818.89平方米,土地用途为住宅、商服用地,容积率为7.94。地块要求总建筑面积不大于34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其余18.5万平方米为酒店及办公。
不过,五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这个地块的开发却迟迟原地踏步。
今年底价成交再次入主
虽然早在五年前,华融就收入了汉口饭店地块,但至今都未有实质性的规划和报批。2021年,该地块重新挂牌,增加了8万方的住宅建筑面积,而办公建面相应减少8万方,土地价格也有2016年的挂牌价格,也从五年前的38.5亿增加为如今的57.69亿。
在今年6月25日的土拍中,华融集团再次成为竞得人,它以57.69亿元的起始价成交。
只不过,华融此时的境遇也今非昔比。
2016年的华融集团风云正强劲,而今年却急转直下。
8月18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华融)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显示,经初步测算,该集团2020年度经营业绩预计将出现亏损,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亏损预计为人民币1029.03亿元。华融分别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远洋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投资框架协议。
同时,中信股份也在港交所公告称,公司注意到中国华融8月18日刊发的关于潜在战略投资的公告。根据该公告,中信集团等投资者与中国华融于8月18日签署投资框架协议,拟通过认购新发行股份的方式对中国华融进行战略投资。经向公司控股股东中信集团了解,潜在战略投资倘获实施,中信集团将成为中国华融主要股东。
中信集团或成
汉口饭店的终极归属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信集团参与本次潜在战略投资,一方面应该是看好不良资产管理的行业赛道。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和监管趋严等背景下,不良资产管理市场需求大,行业进入景气上升周期。华融公司在不良资产管理领域的行业经验、项目资源、客户资源等方面也已有一定积累。另一方面,中信集团已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金融优势,此举可进一步完善中信集团在不良资产管理领域的战略布局,提升其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服务能力。
中信集团是1979年由荣毅仁先生创办的。成立以来,中信集团充分发挥了经济改革试点和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通过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探索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信誉和形象。目前,中信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具有较大规模的跨国综合性企业集团。深耕综合金融、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和新型城镇化五大业务板块。
实力雄厚的中信集团是否会成为老汉口饭店地块的最终宿命。
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个地块会带给武汉市民更大的惊喜。
江新闻网讯(记者 洪永林)连日来,本报报道星子居民吴师傅在鄱阳湖畔钓到一只大甲鱼的消息在市民中引起热议。昨日,浔阳晚报记者与吴师傅取得联系时得知,他表示会欣然接受广大市民及网友们的建议,将这只罕见的大甲鱼进行放生。据悉,在放生之前还发生了一段小曲折,有人欲高价收购他的那只甲鱼,被吴师傅婉言谢绝。
吴师傅介绍说,这几天,他家有一只大甲鱼的消息早就在星子当地传开了:“一天要接待好几拨人前来看甲鱼,有的人是纯粹来看热闹,觉得好奇,而有的人则是另有企图。当地两家比较高档的酒店也找到了我,出1万多元钱想把甲鱼买走,虽然他们表示不会把甲鱼吃掉,但是我担心会用于别的商业用途,最后说不定有人高价转手,我还是觉得不放心,哪怕他们出再多的钱,我也不会把甲鱼卖给他们的。”吴先生的此举,得到了他的亲人及朋友的支持,他弟弟等亲友表示:“花钱买不来善良,我们觉得这种鄱阳湖的生灵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而是大家都应该自觉地保护它们,只要我们都这样自觉保护鄱阳湖的生态,我们的家园一定会越来越好。”
据悉,一位远在北京做工程的星子老板张先生,在与吴师傅取得联系后,已经从北京赶了星子。在实地看了这只大甲鱼后,张先生说:“我担心有人打甲鱼的‘坏主意’,因此一直叮嘱吴师傅不要乱处理,吴师傅也听从我的建议,我们在电话中就达成了一致意见,见面后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说心里话,我现在很佩服吴师傅,因为有的人会经不起金钱的考验,而吴师傅则觉得生态保护比金钱更值钱!值得我们敬佩!”
月11日消息,来自天眼查信息显示,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尚科”)27亿元受让了北京翠宫饭店有限公司100%股权,京东尚科已成为北京翠宫饭店的唯一股东。
据公开的工商资料显示,本次的收购方京东尚科为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刘强东。
对此,2月11日晚间,京东方面在回复《证券日报》记者时称,京东集团收购翠宫饭店是基于长远布局和发展,未来该项目将改造成以科技研发、商务办公为主,成为京东集团在海淀区产业发展的载体空间。海淀区智力资源密集、创新资源丰富,京东希望依托海淀的区位优势,发挥京东集团的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助力海淀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同时,记者注意到,北京翠宫饭店之前的董事及高管成员悉数退出,目前刘强东担任该公司经理、刘强东的助理张麆担任执行董事和法定代表人。同日,北京翠宫饭店经营范围新增销售食品、会议服务、航空机票销售代理等。据天眼查招投标数据显示,其曾多次中标北京地区党政机关出差和会议定点饭店。
对于京东收购北京翠宫饭店一事,2月11日下午,京东副总裁宋旸在朋友圈发文回应称,不是为开酒店,也不是为了开发布会,就是用做办公场地,目前公司在北辰的部分研发人员会搬过去,在西边安置办公场所也更方便吸纳研发人才。
资料显示,北京翠宫饭店于2018年11月26日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已为其二度挂牌。挂牌转让方为海淀国资经管中心,转让底价为26.83亿元。天眼查数据显示,北京翠宫饭店业主长时间为首创集团,不过,自2018年1月22日起,首创集团再无持股翠宫饭店,翠宫饭店进入由海淀国资经管中心全面控股的时代。
翠宫饭店公司注册资本4.8亿元,曾是集客房、餐饮、娱乐、购物、写字楼于一体的五星级商务酒店,目前翠宫饭店五星级资格被取消。据翠宫饭店官网介绍,饭店于1998年开业,2003年7月份重新装修,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心,酒店还拥有9000平米的写字间。目前,北京翠宫饭店已经长期未对外营业。
据翠宫饭店公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翠宫酒店去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801.78万元,净利润亏损4710.47万元。总资产总计为7.31亿元,负债总计为7.84亿元,所有者权益亏损5361.81万元。2016年度,翠宫饭店总营收为2124.67万元,净利润为亏损3918.24万元。
有分析称,随着商圈转移,依赖位置的老牌酒店因为业绩亏损以及高额负债成为被抛售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余天)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