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年动荡不安却又机遇丛生,面对充满未知数的2019年,餐饮行业又将出现哪些新趋势?餐饮企业要怎样抓住这些趋势?
2018年的餐饮行业风风火火。
这一年,在新业务趋势方面,新零售成为不少餐饮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消费趋势方面,体验式消费成为主流,具有社交化、娱乐化调性的餐厅更受顾客青睐;在资本趋势方面,餐饮投资热度也攀上新高峰。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新趋势、新机遇都已出现。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一年,餐饮业遭遇经济寒冬,后来者也不断挤压市场空间,竞争激化,倒闭率只增不减。据《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餐饮行业的闭店率高达70%,餐厅平均寿命只有508天。
不过,餐饮业整体规模依旧保持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0 年或突破5万亿元大关。
如何成为2020年5万亿大关中的小基数,如何避开倒闭潮,如何在餐饮行业找到自己的那块金地,2019年将是关键所在。
抓住趋势即掌握未来。
趋势一:小吃业态机会爆发
小吃业态正逐渐成长为中式快餐业的中坚力量。相关数据显示,小吃在中式快餐中占比达33.2%,是其他品类占比的一半之多。在2017年,全国小吃餐厅已有72.7万多家,占餐饮门店总量的12.6%。
有报告显示,2014—2018年间,小吃品类总共发生329起投资事件,投资金额高达95亿元人民币,近年来极度火热的火锅单品则只有20多起投资,且整个正餐大品类与火锅单品的投资数量相差不远,也只有22起。
可见,小吃快餐业态是资本方的首选项。事实上,在去年一年中,各餐饮品牌在小吃业态的布局也蔚然成风。
北京渝都仁和餐饮有限公司推出的乐山跷脚牛肉汤品牌福牛客,主打“牛肉汤+四川小吃”;西贝莜面村推出超级肉夹馍;九毛九孵化煎饼和串串两个新品牌,入局小吃领域。
小吃业态的成长,究其原因在于有品类无品牌的市场现状,以及其深入国民心智,拥有广泛的消费群体,这给了许多餐饮人在当下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发展壮大的另一种可能。从目前已透露的迹象来看,小吃业态在未来一年的发展将会更快。
趋势二:三、四线城市将成餐饮金山
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潜力正逐渐被发掘,未来很有可能成长为新的增长爆发点。
首先,从整体消费能力来看,有关数据报告披露,一线城市居民拥有一万亿可支配的金额,而二、三、四线城市居民的总可支配收入约为八万亿人民币,远远高于一线城市。
与此同时,外卖消费方面,三线城市在2017年已实现147%的增速,五线以下更达到了343%。
其次,在市场竞争力度方面,目前来说,一线城市餐饮市场一片红海,逐渐趋于饱和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数据显示,2017年一年时间,全国一、二线城市大型商场内关门的餐饮品牌店达10087家,关店率最高可达36%。
而按照外卖增速来看,三、四线城市尚存较大空白市场。并且随着三、四线城市年轻一代群体逐渐成长,他们的消费意愿将强于老一辈群体。
最后,现阶段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餐饮行业面临着房租、人力各方面的高成本压力,但在三、四线城市,房租租金、人工成本相较于一线城市都要更低一些。
显而易见的是,不少餐饮企业已经看准趋势往三、四线城市下沉。比如麦当劳中国此前公布未来5年规划,预计到2022年底,中国内地将新增2000家麦当劳餐厅,其中有45%份额将锚定三、四线城市。
三、四线城市必定会是餐饮企业的另一掘金地。
趋势三:供应链竞争加剧
以产品服务于消费者的餐饮行业,供应链可以称作是餐企开展经营的基础前提,且目前餐企在食材采购方面的需求在持续扩大。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餐饮市场的食材采购规模已超过8000亿元,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20万亿。
前端门店决定生死,后端供应链决定强弱。西贝莜面村董事长贾国龙指出,餐饮最终是供应链的竞争,掌握了强大的供应链,意味着餐企未来将拥有最核心的竞争力。
在此方面,2018年已隐隐展露迹象。
比如餐饮企业端,杨国福麻辣烫自建食材供应链,目前在四川的生产工厂已正式落成;周黑鸭正建设小龙虾的生产基地,争取在2019年实现常年全国供应;松哥油焖大虾试水5000亩养殖基地;还有奈雪の茶,在云南投产了165亩草莓园。
甚至互联网型餐企也入局餐饮供应链。京东2018年年初便宣布正式进军餐饮B2B,为全国中小餐饮门店提供食材供应、食材认证、菜品研发和门店服务等一站式解决方案。
在投融资端,窄门学社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近四年来,在餐饮品牌、餐饮饮品甜品品牌、餐饮食品品牌、餐饮供应链服务商品牌、餐饮新零售电商品牌五大类中,餐饮供应链服务商品牌投资案例数及投资金额均排在第一,分别占比32%、50%。
纯餐饮品牌的投资案例数只有20.3%,投资金额仅占到5.9%。可见,资本方对纯餐饮品牌并没有多大兴趣,目光多是聚焦在供应链企业身上。今日资本及2018年投资餐饮最多的高榕资本明确表态:2019年基本不看餐饮品牌,只看餐饮供应链和新零售。
无论是企业端的动作还是资本方的投资方向,又或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毋庸置疑的是,在2019年,对后端供应链的打造,将是各餐饮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趋势四:餐饮数字化加速
在未来一年,大数据仍会是重点话题。
据美团此前发布的餐饮报告指出,餐饮在线数字化还未到10%,然而用户消费习惯已逐渐完成互联网化蜕变。
以当前消费主力军90后为例,在中国银联联合京东金融共同编制的消费大数据报告中显示,90后移动互联网渠道花销超过了日常消费支出的一半。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数字化的实现,实质上也令餐饮企业能借助数字化工具来降低成本,精准获取客群,科学化运营发展。
熊猫星厨联合创始人肖徽认为,餐饮本质上是极为复杂的项目,从上游搭建到门店输出,整个链条过长、过重,而每个餐饮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数据的融入将会合理减轻餐饮企业的经营压力,提升效率,进而增加营收。
在此方面,熊猫星厨已经开始利用自身的大数据技术,帮助商户解决运营管理、营销、供应链、流量获取等多方面的问题,推动商户实现在线数字化发展。比如,熊猫星厨为提升附近商户销量,通过抓取城市点位数据分析得知,中关村软件园周边以白领居多,打车次数频繁。
据此,熊猫星厨与滴滴达成合作,针对性地为门店品牌策划了一次购餐送打车券活动。活动期间,门店品牌大幅提升营业额,更有甚者销售额增长40%之多。
类似味多美、海底捞、阿里、咖啡之翼等企业也推出了智能化餐厅、智能售卖机,体现了餐饮行业在数字化方面变革力度的加大。
未来一年,在市场消费趋势的驱动下,以及众多餐饮企业的带动下,餐饮行业的大数据变革或将更快。
趋势五:线上线下无缝结合
消费需求的变化正在推动企业线上线下一体化变革。
首先,在顾客消费需求端,线上餐饮消费需求仍在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出就餐需求也开始有明显的增势。
艾瑞咨询数据透露,51.8%的受访者认为2017年外出就餐的频率有所增加,42.5%的90后受访者每周在家烹饪不到四次,而每月在家烹饪不到三次的比例是其他年龄组的两倍多。
而在外出就餐需求背后,顾客对餐企在线功能需求和服务体验门槛在极速提升。一方面,80.7%的顾客选择餐厅会参考线上平台口碑数据评估;另一方面,顾客期望更加便利、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在线预点餐、在线排队等号、在线电子卡券、优惠等。
这预示着,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发展一体化商业将是必然的选择。目前,餐饮行业各品牌都在加速推动线上线下的融合。
比如百胜中国,运用电商平台和大数据,精准服务于消费需求,为顾客带去线上线下无缝对接且更加个性化的消费体验。
有这套运营逻辑的支撑,餐厅经营业绩也有较为明显的增长。根据百胜中国2018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数字支付占公司销售额的比例为82%,相比2017年同期增加了18%。
井格重庆火锅创始人王一达曾指出,餐企需要借助线上虚拟店扩大品牌影响力为线下门店导流,而线下也需要吸引客流引致线上提升盈利额,以此形成完整的闭环,才能真正实现餐厅一体化。
由此来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也将是餐饮行业未来进一步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总结
总体而言,未来一年,餐饮企业依旧是变动的一年。但对餐饮企业来说,无论出现什么趋势,真正要生存下去靠的还是内功的打造,拼实力才能真正赢得生存空间。
>1月9日,由《餐饮界》新媒体、上海博华主办的2021第15届中华餐饮双创论坛暨第五届中华餐饮创新榜TOP100颁奖典礼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会议邀请了20+餐饮头部重磅嘉宾,超100家餐饮品牌,共启2021餐饮“创变·增长”密码,探讨餐饮产业的破局之道。
《餐饮界》新媒体创始人&哈谷传媒CEO鹤九先生为我们带来主题为《2021餐饮发展6大趋势简报》的分享,他结合近几年餐饮行业的案例与数据,做了6点趋势总结。以下为鹤总演讲实录,经餐某精编整理,有删减。
< class="pgc-img">>
2020年,通过第三方数据统计我们发现,餐饮业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房租成本、研发投入成本以及社保成本分别上涨了23.1%、24.4% 、14.4% 、14.1% 、10.8%,餐饮业的四高成本居高不下。同时,2020年新开店数2514978家(约250万家),关店门店数3559501家(约355万家)。这么多年来,门店数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 class="pgc-img">>我们再来看一组可喜的数据:2021第上半年餐饮收入21712亿元,同比增长48.6% ,其中3月份收入3511亿元,同比增长达到91.6%,几乎已经恢复到2019年的同期水平。
大家可以做一道计算题,门店数量负增长了,但是2021年的收入却实现了同比增长,以此可以推算出,落到单店的收入一定是有可能比是增长了,通俗点来讲,就是粥多僧少了。
由此我们发现:马太效应生效,强者恒强!疫情只是加速淘汰,而活下来的餐饮企业,在疫情的自救下,可能在品牌、营销、数字化、供应链等多维度都实现了迭代升级,理论上讲,生意有可能更好了。
< class="pgc-img">>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曾说过:不要浪费一次好的危机!每一次危机,都隐藏着机会,危机越大,机会也就越大!
事实确实是这样,疫情这几年我们看到了这些品牌乘机“逆势增长”!霸蛮米粉利用其强大的数字化运营能力,销售额保持逆势增长,透过直播电商业务等方式,2020年霸蛮整体线上业务营业额对比2019年翻了3倍;捞王,疫情期间新开餐厅达到46间,总数量突破136间;夸父炸串,疫情期间连锁化迅猛发展,门店数量破1000家……
那么,2021年的趋势究竟在哪?我相信很多餐饮老板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媒体人,今天便是以第三方视角对这个行业进行观察、分析与总结,大致可以分为6大趋势,接下来我将一一为大家揭晓。
趋势一:品牌化
餐饮新营销3大升级
第一个趋势:品牌化,这个趋势下餐饮品牌的新营销呈现3大升级。这里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农耕记,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典型特征的餐饮品牌,身为湖南衡阳人的我,对这个品牌也是喜爱有加。我曾经有幸跟创始人华叔一起交流,问他农耕记这几年在深圳异军突起,成为深圳相当大的头部湘菜品牌,凭的是什么?华叔笑着回答:大量投广告!当然,这是谦虚之言,但也说明一点,他们是倾向于用传统的广告营销方式进行营销。据不完全统计,农耕记每天投入电梯、车身、路牌等各种广告形式费用高达1000万。可想而知,这类传统的营销方式有个明显的特征:财大气粗,压倒性广告投入。
< class="pgc-img">>我们再来看两则案例,一则是去年老乡鸡的创始人营销,无论是春节“手撕联名信”的自爆短视频,还是宣传进军全国的“土味品牌发布会”,都是用创意和内容引爆互联网,这其中有创始人束总贴近年轻消费者的各种互联网化语言,也有利用短视频、微博、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渠道,所以,我们看到他的两个视频的全网传播量,都是百万甚至千万级别的。
另一则,是今年太二推出的“救助流量猫计划”,太二一方面通过门店营销活动,只要与小二对上暗号,即可领取一包喵粮;另一方面,门店每售出一份主题菜,便捐出1.22元给到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这一则公益营销不仅拉近了品牌与大量爱猫消费群体距离,也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我们发现这两则案例有个共同点:就是内容营销,低成本四两拨千斤!
而当下随着主流消费人群的改变,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变,餐饮品牌新营销也将面临三个维度的升级。
< class="pgc-img">>1、内容升级:内容营销的时代已经到来,硬性广告会被用户天然屏蔽,只有走心的内容才能走进用户心里。
2、渠道升级:以往的传统渠道将逐步被主流的新媒体渠道取代,因为新渠道用户群体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路径更短。
3、方式升级:简单粗暴的传统营销需要大量的费用支出,而新媒体营销策略和方法更低成本、投入产出比更高!
而围绕这三个维度,有个非常核心的关键点:吸引力!如何提高营销的吸引力,是做好新营销的关键。
我在分析研究上百个营销案例后,有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无论是老乡鸡的“土味发布会”,还是太二的流量猫计划,抑或大家耳熟能详的江小白的系列营销,好营销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靠“吸”出来的,他们充分抓住了用户“猎奇”心里,吊起用户进一步探索事情真相的胃口,从而被其中的恶搞、趣味、冲突等内容吸引住,进而成为营销事件的传播者。
我在我的新书《新餐饮营销力》里首次提出了“吸营销”理论。这里边的“吸”,跟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里描述的”任何物体之间都有互相吸引力”原理几乎相通。我们设想一下:牛顿万有引力公司是F=GM1M2/r2,这里的M1M2分别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质量越大、距离越短,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强。而在商业环境中,M1代表营销主题的“产品力”,M2应当是目标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力”,r应当是营销信息与目标用户之间的传播路径。
因此,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类,找到最具需求力的目标用户,是提高营销吸引力的关键,而怎样找到与用户最短最精准的传播路径,决定了营销的效率。在M1与M2不变的情况下,传播路径越多、越快,营销力就越大。
在客观物质世界里,G是一个常数,是个不变量。而商业的主观世界里,我认为是个变量,它会受到“内容、渠道、方法”等综合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化。因此,我将其定义为M,M=GBCP,G代表用户吸引力,B代表品牌吸引力,C代表内容吸引力,P代表渠道吸引力,这四个要素与M成正比。由此,也就得出了“吸营销”公式:F=(GBCPM1M2)/r2。
< class="pgc-img">>而吸营销公式里对应的GBCPM1分别对应“新营销的五项修炼”,里边涵盖了产品营销力、用户营销力、品牌营销力、内容营销力、渠道营销力5个维度,是我们13年经验的总结,由于时间关系,没法在这么短的时间讲透,感兴趣的大家也可在餐饮界官网或者当当、天猫、京东等多渠道购买。
趋势二:场景化
沉浸式体验塑造差异化
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90后消费人群达3.62亿,而这类人群已经成为当下的主流消费人群。我们也通过洞察与研究得知,90后人群有6大明显的标签:颜值正义、社群分享、娱乐至上、注重养生、传统与时尚、注重体验。所以,过往70-80注重的实用主义,慢慢转变为90后的体验主义。
< class="pgc-img">>所以,在这个消费环境里,我们发现很多老品牌增长乏力或者新品牌入场时,通过创新体验场景,往往能带来不错的引流效果。比如,北京公宴创新汉服与宫廷餐饮文化的场景体验,通过四个朝代的服装与化妆服务等系列体验,打造出来沉浸式的汉文化体验,成为网红打卡圣地。又比如,2021年9月,大渝火锅在重庆的首家门店--大观园生态店开业,门店依山而建,与小桥流水、凉亭、喷泉等景观融为一体,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纷纷打卡;同样,文和友长沙的爆火都印证了这一点。
当然,文和友在广州、深圳的火爆一时后,又归为冷淡,甚至深圳文和友都改名为“老街蚝市场”,也充分说明一点:品质与性价比仍然是复购的核心,将体验与品质结合才是长久之计。
趋势三:零售化
预制菜成风口≠必需品
我们通过企查查数据统计,2011-2020年,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数量,从2000家增加到12000多家。在2021年,我们看到中国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在国内A股上市,估值超100亿。
< class="pgc-img">>而在预制菜的渗透率上,中国与饮食习惯相似的日本比起来还有很多的差距,中国只有10%左右,日本占到60%,随着人力成本增加、优秀厨师稀缺等,预制菜某种程度上能解决中国问题,因此预制菜还有极大空间。
也因为看到了极大的市场空间,不断有大品牌、资本纷纷涌入预制品赛道。
在我国,预制品在B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源于对复杂菜品制作速度的要求阶段。
第二阶段:为实现餐厅大规模连锁与标准化运营的需求阶段。
第三阶段:满足大量外卖需求。
餐厅之所以会采用预制品,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是它能代替公司产品研发、加速上新;也因为节省后厨空间与人力成本,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更高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呷哺呷哺、遇见小马、小龙坎、眉州东坡、喜茶等大品牌都开入局新零售。
但是,新零售的火爆发展背后,其实蕴含着不少的泡沫!我认为,预制菜也好,新零售也罢,它都≠必需品,餐饮探索零售化的难度不亚于重新创立一个零售品牌。餐企开展零售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品牌的知名度要够高,影响力要强;
第二,产品本身要适合零售化场景的需求;
第三,必须有专业的人才团队。
因此,不是所有餐企都适合拓展零售化,不具备零售化基础条件的企业,切记盲目跟风,避免影响到餐饮本身的主业。
趋势四:多品牌化
多品牌矩阵 扩宽消费群
最近几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知:品类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的忠诚度越来越低!这似乎成为了大家所公认的定律。
我们发现很多昔日很火的项目或,过一段时间就销声匿迹了;同样,越来越多的大餐饮集团开始开辟新赛道,进行多品牌布局,与其说在拓宽消费群,不如说害怕新一代消费者所淘汰。
所以,我们发现海底捞火锅开始卖面了、和府捞面开始做酒馆了、九毛九旗下有太二、怂火锅等五个不同细分领域的品类,外婆家、大渝火锅、甘棠明善等等都在进行多品牌发展。
< class="pgc-img">>对此,我们梳理了一下,餐饮企业进行多品牌矩阵的底层逻辑主要有三个方面:
1、突破品类瓶颈,实现增长新动能,应对消费者喜新厌旧;
2、拓宽消费群体,通过不同品类、不同消费场景,覆盖更多消费人群。
3、抢占赛道先机,扩大品牌势能,在新兴机会品类,抢占先机。
趋势五:数智化
效率革命成热议话题
我们在开篇的一组惊人数据中,我们已经得知,中国餐饮行业4大成本结构每年都在递增。对此,美团研究院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31%的餐饮商户认为,服务人员难招、难留、费用高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痛点之一。而中国饭店协会调研显示,2020年58%的餐饮企业认为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是行业增效的有效路径。
< class="pgc-img">>那什么是“数智化”?它主要分为“数字化与智能化”两个层面。其中数字化大致分为数字化运营、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营销等三个方面;智能化包括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烹饪机器人、以及发展到最高阶段的集数字、智能化前厅、后厨、进销存、营销运营管理等于一体的智能一体化平台。
我们看到,疫情期间,海底捞利用智能服务机器人,助力外卖业务增速高达123.7%。2020年6月底,在3家门店装备了指挥机械臂,23家门店采用了“千人千味”,同时在全球餐厅中运用了958台传菜机器人与385部“小美”电话机器人。
同样,我也听身边很多从事餐饮的老板反馈,很多易标准化的产品,智能化烹饪机器人烹制的菜品口味丝毫不比人工烹制的差,所以,看到在火锅、中餐、快餐等多个领域,看到了各种智能烹制机器人的应用,尤其是在快餐、外卖业态的应用,已逐渐普遍化。
趋势六:资本化
餐饮备受资本追捧
在大消费赛道备受资本青睐的大背景下,餐饮也成为了“香饽饽”。据前瞻数据统计,2021年截止到8月,餐饮行业共发生86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达到439.1亿元,超过2020年的两倍。
< class="pgc-img">>继九毛九、奈雪的茶、海伦司等餐饮品牌上市后,蜜雪冰城、绿茶、紫燕等品牌相继提交了上市申请。
透过图示数据显示,可以得知:我国餐饮正处于“初级资本化”阶段,融资事件主要聚焦一线/新一线城市,最近面食备受起资本青睐,遇见小面、和府捞面、五爷拌面、还有各种拉面等相继拿到了亿级融资,仅次于茶饮咖啡。新晋网红扎堆的新一线城市,成为资本关注的重点,如长沙、杭州。
然而,资本是一把双刃剑,用好能如虎添翼,实现快速抢占市场,实现品牌化与规模化优势;用的不好,也很容易伤到自己。即便如此,我认为,商业的未来一定是跟资本密切相关,加强学习、拥抱资本是餐饮人的一门必修课。
当然,本人也在南开大学进修金融研究生,逐步融入资本圈,餐饮界也在尝试对一些优质的品牌项目进行加速与产业赋能。我希望未来3-5年能深度参与到1-3个品牌的从10到100,甚至走向IPO上市。
< class="pgc-img">>最后,我有一句话送给大:人这一辈子太短,找一群靠谱的人,做点靠谱的事!这也是我几年没有更新的微信签名,也是我创业8年以来的感悟!祝各位都能找到一群靠谱的人,做点靠谱的事!
民网北京8月24日电 (记者刘佳)近日,中国饭店协会发布了《2021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析了2020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在2020财年中国内地各省市区餐饮收入排行榜中,广东省以4124.76亿元位居榜首;河北省以3856.4亿元、江苏省以3434.36亿元分列第二和第三名。从不同区域划分来看,“丝绸之路”沿线省市区餐饮收入排行榜中,四川、重庆和云南排名前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市区餐饮收入排行榜中,广东、江苏和山东分别排名前三位;京津冀地区中,河北餐饮收入最多,其次是天津和北京;长江经济带省市区中,江苏、浙江和四川的餐饮收入表现最为突出,分别位列前三。
《报告》显示,本次参与调研的企业共计116家,分布在内地26个省、市和自治区;涉及门店数3.1万余家,涉及品牌总数400余个。2020年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占比83%,2020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占比64%。从所有制上看,调研企业包含内资民营企业、国有/国有控股企业、港澳台资和其他类型企业及外商企业;从业态上看,调研企业涵盖正餐、火锅、团餐、快餐等多元业态。
《报告》指出,品牌化仍然是调研企业关注的重点,但疫情造成的行业发展变化也让更多的企业对供应链发展和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产生兴趣。后疫情时代餐饮格局重组,在消费全面复苏的背景下,众多调研企业将加大新投资、发展新品牌纳入下一步计划;绝大多数参与调研的餐饮企业家对于整个餐饮行业及营收预期抱持乐观态度。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国家出台各类促消费政策,餐饮行业积极调整配合,在10月份迎来了复苏与正增长。
《报告》指出,餐饮行业也出现一系列新发展趋势,企业更加注重发展绿色餐饮,积极践行分餐制、反对食物浪费、限塑禁塑等措施;企业加大对供应链、中央厨房、精益化央厨等配套元素的建设;外卖市场继续下沉,走向专业化与品质化转型;团餐“逆风起飞”,备受资本青睐;预制半成品引领餐饮和超市融合发展;特色小吃与单品异军突起,火遍大江南北;职教改革将助力行业人才培养与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