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年最香的一个热搜——
沈阳,鸡架。
一个失去存在感的城市,一种最不让人在乎的食材。
但只要把它俩搁一起,香味就往脑子里窜。
< class="pgc-img">>一只小小鸡架,荣登热搜榜第一。
为什么?
破圈原因,沈阳人打死也想不到:一名新冠确诊大爷的流调信息。
本是为疫情自查避险。
但大爷高调的行踪,平均一天下两次馆子的节奏,非但无人责怪。
反倒成就一份公认的“老沈阳美食攻略”。
< class="pgc-img">>△ 《新增确诊病例在沈行程公布》@辽宁日报
就这?
当然不。
一副鸡架,拆开的不仅是东北人的味蕾。
更是半个中国的五味杂陈。
哪五味?
Sir带你一个个品。
· 第一味,亲
鸡架,是攻略里的主角。
在成为沈阳美食的重要地标前,它一直活在杨修“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鄙视里。
但沈阳人反向放话:
“没有一只鸡能活着走出沈阳,要走,也得把架子留下。”
网上传说的数据的确惊人:沈阳每年要消耗(解决)掉中国一半的鸡架。
所以,鸡架好吃吗?
这么问,似乎是问错了问题——
整鸡去皮,切掉大腿翅膀,剃掉胸脯肉,砍下鸡头和脖子,接着抠干净内脏。
所谓鸡架,就是最后名副其实的骨头架子。
一斤鸡架没有一两肉
< class="pgc-img">>△ 《人生一串2》
好不好吃。
其实,这么问就已经用错了动词。
著名东北文化传播学者林更新实时下场普及知识点——
不能叫吃,“得叫唆楞”。
< class="pgc-img">>两个字,就是一种通感。
会吃的人不难明白。
有的美食,除了好吃,还拥有一层特别的情感逻辑,靠滋味去呈现一种生活的况味。
说白了。
看到它馋。
不光馋,还总是想喝上一口。
《舌尖上的中国》里面说,“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而鸡架所代表的街头美食,则代表了另一种生活智慧——
苦中作乐。
能在北方寒冷的夜晚,成为不可替代的夜宵头牌。
鸡架第一特点,亲切。
一只作为平民食材的鸡架,成本价2块左右。
讲究?大可不必。
精细?画蛇添足。
让食客变着花样过瘾,是鸡架“人尽可夫”的美德。
可烤、可煮、可炸、可熏......
这是平民美食的精神追求:
能重复的只有食材,绝不能是滋味。
越是贫贱的食材,越是能被馋鬼们玩出更多花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夜宵江湖》
凡是江湖美食,多少带着一点中国人“穷”的智慧。
而鸡架这一肉食边角料能够时髦的背后,也有一段揭不开锅的历史。
· 第二味,苦
在80年代末,东北农贸市场、餐桌的主流,还是白条鸡。
直到市场改革的浪潮来临,拉开分水岭——
一是东北工业的没落。
二是随之而来的下岗潮。
随着百姓消费能力萎缩,吃的标准,自然也同步降级。
一口肉有多金贵?
电影《钢的琴》中一个小插曲,可笑而又无奈。
5分钟的功夫,挂在车把上的肉就让人偷走了。
< class="pgc-img">>△ 《钢的琴》
作为肉食边角料的鸡架能反客为主,全靠价格优势。
说白了,便宜。
鸡架第二特点,重口。
老话说:穷汉子解馋酸辣咸。
让这寒酸食材食之有味,重口成了最简单的解决方法。
肉少、油大、重口。
一个几块钱的鸡架,起码能下两瓶啤酒。
便是把骨头嚼碎,也能让你尝出味道。
而这些记忆,也构成了鸡架最重要的特点,回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请允许Sir隆重介绍这两家的鸡架。
他们,是传说中的传说。
· 第三味,钢
如果把美食比作电影。
烧烤永远是功夫片。
而这焦炭烤鸡架,或许是最武德充沛的一种。
< class="pgc-img">>武德何来?
木炭,是做饭的。
焦炭,是拿来炼钢的。
但用后者烤鸡架,成就了沈阳鸡架最特别的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阳皇姑区的斌哥,就是用最硬核的烤鸡架,孤独地继承着奥斯特洛夫斯基式的工人阶级浪漫。
而斌哥这样的人。
则会亲切地称呼这黑色的火种:焦子。
< class="pgc-img">>一只填满焦炭的烤炉,整晚运作,巧妙结合熏与烤两种烹饪方式。
重达三十斤的铸铁烤架,同时容纳八份原料,必须不断翻转,平衡火候与熏制的强度。
三十斤的分量,斌哥一言不发。
举起、翻转、再举起、再翻转。
硬火和骨头碰撞。
这是父辈时代,再度闪耀的沉着与力量。
< class="pgc-img">>说浪漫,其实也没那么浪漫。
用焦炭,两个实在的好处。
1、火硬。
2、好弄。
那一筐筐焦子,是身后的工厂来不及锻造的钢铁,来不及燃烧的激情。
你不知道三四十年前是哪个职工不务正业,从厂里偷出碳来烤肉,并引领了一段潮流。
但你知道这些碳在90年代也和人们一样,在浪潮里被请出了工厂,被请到了大街。
外面的世界说,这叫阵痛,这无可避免。
但它们只知道——
还能烧,那就烧。
哪怕只烧这一口热饭。
而如今,这一传统硬核的烹饪方式,在沈阳已经越来越少。
没必要、太费事、不好弄......
也许,也是因为那些“焦子”们,也快用完了吧。
< class="pgc-img">>在《人生一串2》中,一个细节Sir玩味很久。
总有一个网红食客,独自来斌哥饭馆吃饭,把这当做深夜食堂。
他说:我就愿意一个人来吃。
而斌哥毫不给面。
在另一头嘟囔:一个人来吃的都是神经病。
< class="pgc-img">>哈。
两种孤独,似乎也没必要互相理解。
仿佛,食客们迷恋着鸡架,迷恋着斌哥的特立独行。
而“斌哥们”迷恋着的,是他那段过去的工厂时代。
斌哥想了想。
抓了把调料,又一次把头埋在了烟雾中。
说:我也是神经病。
< class="pgc-img">>· 第四味,情
很多饭店都喜欢靠传说、靠故事宣传营销。
而在沈阳,最具盛名的,莫过老四季。
它是传说本身。
早上6点半开张,凌晨3点打烊。
用东北作家郑执的话说,那是沈阳人的肯德基,是沈阳人的“深夜食堂”。
沈阳不能失去老四季
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 class="pgc-img">>凭啥?
道理简单。
味道不一定人人心动。
但价格保证人人心安。
一碗抻面,一个鸡架,一瓶老雪花,就相当于肯德基一个套餐,但洋套餐一套要二十多,可“老四季套”才八块,老中青都爱,也是出租车司机的饭堂,从不空桌。
郑执《生吞》
下面这一桌,两人吃饱喝足,也就三十来块钱。
< class="pgc-img">>开业于1988年,主营的鸡汤抻面并无太多花招,是兰州牛肉面的鸡汤变种。
而卖的煮鸡架则更加朴素。
端上来,一点调料味没有。
香菜、榨菜、辣椒油和醋,放在哪自己加,按你的口味来。
低情商说法:成本有限,请君自助。
高情商说法:一千个沈阳人一千种鸡架味。
如今一碗抻面5块,一副鸡架6块,一瓶老雪花涨到4块。
开张33年,依旧是最划算的“有酒也有肉”。
以前人们要吃正宗、要吃连锁;现在人们要吃营养、要吃时髦。
老四季有啥?
它从不是什么老字号。
它只是一副鸡架卖6块。
无论你日子多难过,都能心满意足地吃到一口最没负担的口滑心顺。
< class="pgc-img">>吃肉过瘾,吃面抗饿。
祭好了口腹,一瓶老雪弥缝,你可以毫不规矩地打一个饱嗝。
这便是所谓的,温贫暖游子。
北方人不善表达感情,但传递这股暖意,两句话足以。
饭店老板不经意的那句——
“趁热,别凉了。”
和老朋友沉默许久又端起杯子的那句——
“走一口,都在酒里。”
这是烟火。
这是人情。
酒、汤,都不如人心暖。
< class="pgc-img">>· 第五味,烫
谁家的豆腐汤朱元璋喝过、谁家的猪头肉乾隆爷吃过、谁家的红烧肉陶冶了毛主席的肠胃......
凡是有点名堂的美食,总少不了一点玄乎乎的故事。
鸡架也没落俗,它也有一个传说。
跟名人没啥关系,但听完胃里会更暖和。
清朝崇德年间,沈阳还叫盛京,因为饱经战乱街头到处都是流浪孤儿。
贝勒王府有位厨子,不忍心孩子们挨饿受冻。
有心,有力,就是没钱买肉。
于是他硬憋出一个方法:把府上吃的鸡,拆成鸡胸鸡翅鸡头鸡腿上桌,给账房走账。说是为了方便食用,实则就是为了留住鸡架,老汤煮熟后找机会送给孩子们吃。
久而久之,孩子们管这个厨子叫起了老爹。
直到有一天,老爹送鸡架的时候被管家发现了,人也就被打死了。
为纪念厨子。
做法留下来,被称为“老爹鸡架”。
这故事,你信吗?
它是真是假,你信不信都行。
但让它流传开的,那冰天雪地里的人情味,如假包换。
那是一段共同命运下,人们的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给予的温暖。
< class="pgc-img">>△ 《人生一串2》尾声
还是那句老话——
众生皆苦。
而这苦中作乐的美食故事,又何止东北?
老北京的羊杂碎羊蝎子、重庆的麻辣火锅、天津的鸡屁股、东北的蚕蛹、物资匮乏的大西北,把一碗面条,耍出了极致口感,玩出了千种变化......
纵使天寒地冻,也要吃得风火,吃得滚烫。
Sir想起了之前火起来国产剧《装台》。
它拍得最好的,就是吃。
不拍啥玉盘珍馐,不拍啥琼浆玉液。
一场戏把Sir的生活带回了烟火缭绕的人间。
一顿午饭,一个镜头两句对白。
商人们在一边拉扯钱款,美人们另一旁谈笑风生。
而干了一天体力活的汉子们,此刻动作整齐划一,神态一丝不苟——
腊牛肉夹馍、胡辣汤、臊子面。
连喝带吃。
喘口气的功夫,就够问上一句。
几个馍了?
俩了
再弄!
一句“再弄”,又响又脆,心里滚烫。
所以你看。
鸡架是什么?
它是穷苦人“吃了吗”的问好。
它是活着争一口气的慰藉。
你说它苦。
可苦的滋味,不就是活的滋味?
< class="pgc-img">>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破坏之王阿姨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解密篇9——总109期)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派往年羹尧处实行火耗归公新政的孙嘉诚死后,军机处的几位大臣中除了老八胤禩以外,其余人都不敢去祭奠,这是为何呢?
本期杨角风谈雍正王朝:雍正王朝孙嘉诚死后,为什么军机大臣都回避唯独老八胤禩去祭奠?
< class="pgc-img">>一、
孙嘉诚之死:
孙嘉诚是被年羹尧斩了,这个消息传到雍正帝耳朵的时候,他正在李卫那里。
而李卫又刚刚处理了黄伦,这个黄伦就是年羹尧的人,雍正帝认为李卫仅仅把他的职革了还不行,还得充军,并且就发配到年羹尧那里,一方面是对黄伦的处罚,另一方面也好好点点年羹尧。
可惜,还没来得及点点年羹尧,孙嘉诚被杀的消息就从京城六百里加急送到了雍正帝手中。
雍正帝惊讶之余当机立断,执行了他当初派孙嘉诚去西北后的第二条方案,撤掉年羹尧的大将军职务。
但是,此时的年羹尧已经无可救药了,被降为杭州将军后,还是吃饭讲排场,睡觉翻牌子,一点悔过的意思都没有。
再看京城方面,都察院和御史台的一百多名官员给孙嘉诚设祭祭奠,并且义愤填膺的要联名弹劾年羹尧,带头的一个官员大声喊着:
“到目前为止,王公贝勒是一个人也没来,军机大臣一个人没来,六部九卿堂官一个人也没来,看起来啊,一个被降了职的年羹尧,仍然是炎威赫赫啊!”
另一方面,雍正帝也在宫中一个人对着火锅发呆,这个火锅就是当初他请年羹尧吃饭,并且让孙嘉诚跟年羹尧和解的见证。只是此时的火锅前只剩下雍正帝一个人不断的回响当初的对话,陷入了沉思之中。
< class="pgc-img">>二、
带头祭奠的老八胤禩:
那个官员喊完话之后,大家义愤填膺地替孙嘉诚的死抱不平,突然有人大喊:
“廉亲王驾到!”
众位大臣是惊讶万分的,更让他们惊讶的事情还在后面,廉亲王胤禩竟然行了跪拜大礼,这个规格绝无仅有,让众臣皆跪倒在地。
整个祭奠过程廉亲王胤禩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是通过他的眼神也透露出一丝心机……
其实孙嘉诚跟老八胤禩不对付的,当初孙嘉诚被雍正帝委以重任,就是因为他指出了铸币的弊端,这无疑是戳穿了老八胤禩的铸币敛财套路。
当时雍正帝碍于情面当面训斥了孙嘉诚,孙嘉诚出来后要寻死,幸亏李绂前来相劝,俩人正谈着呢,老八胤禩一伙过来了,李绂赶紧行礼,而孙嘉诚头昂的高高的,一副看不起老八胤禩的样子。
后面更是因为老八胤禩说了李绂为恩科副主考的信息,让孙嘉诚以为李绂跟老八胤禩是一伙的,“哼”了一声转身就走了。
老八胤禩身边一个官员见状嘲笑孙嘉诚长得跟猪八戒似的,结果老八胤禩随手就是一个大耳刮子:
“你混账,士可杀不可辱!”
随后李绂就笑呵呵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 class="pgc-img">>三、
老八胤禩为什么要带头祭奠?
其实,军机处最不该去祭奠的就是老八胤禩,最该去祭奠的应该是张廷玉,毕竟孙嘉诚曾经巧妙的劝张廷玉弹劾自己的亲弟弟,也算对张廷玉有救命之恩。
老八胤禩之所以这样做,当然是有目的的,而且是政治目的。
这个问题要从雍正帝即位开始说起,当时的朝廷其实是分三派的:
一派是以雍正帝为首,田文镜、年羹尧、李卫、张廷玉等,均为挺皇派;一派是以老八胤禩为首,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还有后来的隆科多,以及众多大臣,他们其实是倒皇派;一派是以老三胤祉为首,李绂、孙嘉诚、谢济世和陆生楠等,他们是中间派。
这三派,其实一开始是互相瞧不上,互相牵制的。比如清流一派一开始是反对老八胤禩一伙的,生怕跟他们有什么牵连,这也解释了当初孙嘉诚为什么看到李绂跟老八胤禩相谈甚欢,而拂袖而去了。倒皇派则是想尽一切办法,败坏雍正帝的名声,破坏他的计谋,并且私下里拒绝新政的执行。挺皇派就不用多说了,以雍正帝的命令为准绳,高标准要求自己,并小心翼翼的维持另外两派的平衡。
当然,如果年羹尧能从始自终的话,也就没有后面这么多事情出现了。
也就是说,这三派其实是互相制衡的,但是随着清流一派的日益强大,已经引起了雍正帝的忌惮,而老八胤禩又号称“贤王”,他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拉拢的机会。
而且老八胤禩不仅仅拉拢清流一派,连保皇派他都想拉下船,比如举荐张廷璐为主考,比如老九胤禟去西北拿银票收买侍卫和年羹尧等。
而且,老八胤禩这祭奠一步,实现了自己的预期,也成功的利用清流一派,合伙对付保皇派。
< class="pgc-img">>四、
雍正帝的为难处:
当初雍正帝把孙嘉诚派往西北,就是因为年羹尧拒绝执行新政导致的,属于中策。上策是年羹尧能主动执行新政,下策就是年羹尧杀掉孙嘉诚,雍正帝再拿掉年羹尧,既打击了清流一党,又除掉了年羹尧的尾大不掉,但这属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
而众臣祭奠孙嘉诚,其实就是变相让雍正帝表态:
你到底是承认自己用错了年羹尧,还是承认自己推行错了“火耗归公”?
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选择用错了年羹尧,那么就得拿下年羹尧,但是副作用就是落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骂名,以后没人敢再替雍正帝卖命。如果选择推行错了“火耗归公”,那么就等于李卫和田文镜的新政推行彻底没戏,自己的国策就出现了大问题。
而老八胤禩带头祭奠,一方面笼络清流一派,另一方面打击保皇派,彼消此长,实现自己力量的逆转。
所以,此时的雍正帝相当的无助,作为军机处的其余大臣,自然选择站在雍正帝这边,所以选择的是不去祭奠,用张廷玉的话讲就是:
< class="pgc-img">>“本打算要去,结果去的人太多,臣就决定不去了!”
于情于理,张廷玉都该去祭奠,但是他毕竟做了这么多年军机处大臣,自然也明白雍正帝的心思,这时候不站到雍正帝身边,什么时候站?这时候必须要挺雍正帝,让雍正帝来决定事情如何进展。
雍正帝知道老八胤禩已经去祭奠了,也知道年羹尧已经无可挽回了,此时他必须得表态了,不然的话清流一派就真的都被老八胤禩拉拢过去了,于是他也命令军机处其余大臣们,快去祭奠孙嘉诚吧!
但是,雍正帝的心中已经充满了对老八胤禩的憎恨,这个种子一旦种下,总会有生根发芽的那一天,而不久的将来,老八胤禩就联合清流一派给雍正帝出了一道难题,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 class="pgc-img">>或许年羹尧真的跟雍正帝有感情,他也不停的助攻,为雍正帝尽最后的一份力,一再的表明自己就是烂泥,就是不懂感恩,就是作死,最终替雍正帝做了决定,那就是年羹尧这个人是用错了,他辜负了雍正帝的一片恩情,而不是雍正帝卸磨杀驴!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上期回顾:雍正王朝中年羹尧临死前为什么大哭着把雍正帝给他的佛珠还给他?
>缺毋滥。
是Sir一句真心劝告。
如果全国的电影院被冻结在大年三十,至今无任何新片上映,前程未明。
个别院线电影改弦更张,换视频平台播放。
那就意味着允许劣币驱逐良币?
来都来了?有得看就不错了?
比如于正的新片——
《紫禁城里的小食光》
< class="pgc-img">>先声明,这并不是一部正儿八经的“电影”。
而是于正为自己参加的节目《演技派》拍的“大电影”。
聚集所有节目中走出的新演员,加上嘉宾之一的张静初助阵,潦草上线的衍生品。
《演技派》。
再听这档节目,怕是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去年第四季度,于正信誓旦旦张罗的演员选拔秀,号称要端出全部由新人担当的作品。
正月十五,它上线了,被称为“宫廷版深夜食堂”。
评论区有一句:
< class="pgc-img">>剧情果然很于正
太含蓄了。
Sir帮你们说完整了,就是“死性不改”的意思吧。
01
又见莫兰迪
去年年底,面对姜思达的采访,于正放话:
“我觉得没有什么能打倒我。”
< class="pgc-img">>所以,原以为他会争一口气,就用这些新人做个牛批的作品。
< class="pgc-img">>结果呢,从项目筹备开始就透着“鸡贼”劲儿:
经过试镜,选出几位演员进行演技指导和参演,这新片正是由节目中的影视习作剪辑而成。
所谓于正执笔创作,不过是看“图”说话,呵呵。
有一种“糊弄”是很精致的,有欺骗性的。
又到了一年里,宫中最忙碌的时候。
厨房里,煎炒烹炸,一条肥鱼正准备下锅。
< class="pgc-img">>后宫内,娘娘们最爱在酷暑天,吃一碗冰果子。
< class="pgc-img">>对于宫中人来说,更深的诱惑还在御膳房中。
苏造肉,选用上等的五花肉,炖得软烂,吃起来有股山里红的甜香。
< class="pgc-img">>的确诱人。
就像有人因为《延禧攻略》的美术而给作品加分,也能理解。
并且这份精致(造价)也成为于正反驳有关剧情、人设质疑的底气。
< class="pgc-img">>看新作部分镜头。
首先是复制“成功”,延续了延禧的莫兰迪色系,继续唤醒部分粉丝的好感。
< class="pgc-img">>服化道在国产剧里不算差。
然后突出本作的“卖点”,美食。
倘若真的来自“舌尖上的宫廷”,确实不失为“禁足”日子里一道精致小食。
Sir刚刚写过《沸腾吧火锅》,肯定这类影像作品的疗愈效果。
但是,一旦以完整作品去考量。
于正就还是那个于正。
02
失效的小聪明
部分经得起看的镜头,整体看不下去的剧情。
老套路了。
本片讲述的是主人公景娴格格和张东官经历了重重困难,在帮助了宫中一众人等解决了难题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刚刚被美食镜头摩挲得有些舒适,想不到接下来的剧情,就一路向狗血奔去。
狗血的“志气”在于承认自己。
而更可怕的就是:被精致包裹的狗血虚张声势。
就像“皇帝的新装”,认真点看了的都知道。
这“小食光”真是“小时代”的同字辈。
逻辑不通,假装有故事。
就拿第一个故事来说。
婉贞格格,爱吃,立志减肥。
< class="pgc-img">>原因是她暗恋三阿哥。
???
理论上来说,格格难道不是清朝皇帝的女儿、阿哥的姐姐or妹妹?
< class="pgc-img">>行吧,某一时期贝勒或亲王的女儿,也可以称为“格格”。
可一个旗人格格又张口闭口“我们关外”如何如何。
我们也只能认为,这是个整天在宫里晃悠的蒙古贝勒的女儿了。
< class="pgc-img">>总之,你也别细琢磨,认真你就输了。
侍卫毓泰暗恋格格,在他眼里,格格虽胖了点,可好在心地善良。
就是这个他口中善良的格格,因为自己贪嘴吃胖,就把厨子打了个半死。
编剧你出来一下,这算哪门子善良?
< class="pgc-img">>一个胖妞的“饭.祷.爱”,活生生变成心灵扭曲的“有病”直播。
于正左右开弓,糟蹋了美食,也糟蹋了“爱情”。
第二个故事,更邪乎,魔爪伸向“推理”元素。
一日,宫女敏慧抓包一小太监把皇后首饰私运出宫。
敏慧怀疑此事与太监总管,德忠公公有关。
紧接着,德忠公公就在她家中搜出皇后物件,把她贬到御膳房做苦工。
< class="pgc-img">>你以为要开始查案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皇上看到敏慧雕的冰碗,夸她聪慧。
当下决定让她重回储秀宫。
敢情因为她聪明,就断定她不会偷东西。
至于这是什么逻辑,你也别问。
问就是没逻辑。
经过张东官的调解,敏慧才知道,原来德忠公公也有难处,皇后遵从皇上的意思例行节俭,只好托德忠将珠宝送到宫外变卖,获得补贴。
敏慧和德忠就此和解。
等等,请问编剧你还记得敏慧被诬陷这事儿吗?
谁干的,不打算给个交代吗?
这是拿观众当傻子啊。
< class="pgc-img">>建立在收割流量动机上的“小聪明”,只能成为笑柄。
03
精致的糊弄
如果说以上故事,只是于正贪多嚼不烂,希望最大面积地满足各种“食客”口味。
到了景娴格格与张东官这一对主线情侣,则暴露了更大的问题,这锅汤的汤底就是“坏”掉的:
人设套路,假装有弧光。
这两个角色,实在太想当然了,以至于他们的性格和成长变化,全都缺少过程。
就拿女主来说。
景娴格格是皇后的义女,是一个坚强且深情的人物。
< class="pgc-img">>如何表现她的“刚”呢?
新婚之夜,新娘上来直接呛声,对自己的夫君长述将军说,自己早有意中人,并撂下狠话——
给你两个选择,要么告发我,但关乎皇家颜面,量你也不敢。
要么你硬上弓,老娘就去皇后那诬陷你,咱们谁也别想安宁。
< class="pgc-img">>一口一个“以我睚眦必报的性格”,分分钟尬穿地心。
Sir只想问这位格格,是谁给你的勇气,魏璎珞吗?
大型偷懒。
病毒式复制魏璎珞的“成功”,还省去了起码的“成长”过程。
上来就撕,激情演说,时长1分钟的嘴皮子翕动。
< class="pgc-img">>景娴的意中人,便是宫里御厨张东官。
两人在少年时,便情投意合,无奈碍于家世身份,被景娴的母亲拆散。
将军战死后,景娴寡居多年,还是忘不了旧情人。
如何表现她的深情?
一日,御膳房走水。
景娴来到御膳房,看到满院火势,毫不惊讶,脸上表情甚至可以用心如止水来形容。
< class="pgc-img">>只见她眉目含情,目光追随着救火的张东官。
格格啊,这地方着火了,咱们谈恋爱也得分场合啊。
< class="pgc-img">>格格是个高冷脸恋爱脑,而另一边我们的男主张东官,则在忙着到处发“好人卡”,堪比宫中的民事调解员。
身为御膳房御厨,帮侍卫追格格,帮宫女与太监和解,还帮诈死的将军偷秘籍。
唯独对自己的感情问题,就是不上心。
面对景娴,总是一张冷脸,丝毫看不出感情。
< class="pgc-img">>当年景娴受额娘威胁,为了保住张东官的仕途,她忍痛与他分手。
因此两人间,始终有隔阂。
但他们的和好,却十分想当然。
景娴来到张东官家拜访,才知道他努力研究菜式,都是为了进宫遇到她。
两人遂和好。
< class="pgc-img">>看到这,Sir已经彻底放弃逻辑了。
是什么契机,让张东官决定承认自己心意。
反正Sir是没看出来,估计编剧自己也不知道。
可能是应了传说中那句——
“我用尽一生一世来将你供养”吧。
< class="pgc-img">>人物与剧情根本就是不匹配,还硬拧在一起。
导致这种古怪观感的原因就在于:
于正过于自信自己的编剧身份,哪怕就是综艺节目的表演片段,我特么也能攒成下一部“延禧攻略”。
皇帝赤裸裸,眉飞色舞。
殊不知真实的情况是,剧本的角色智商低弱,故事质量低端。
就算是双低,也不能完成融合。
为了拆散而拆散,为了和好而和好。
张东官和景娴这对小情侣,每当遇到难题,没进展怎么办?
撸袖子做饭。
毕竟,没什么是一顿吃解决不了的。
< class="pgc-img">>看截图,也确实精致。
概括的说,这部作品的包装是《延禧攻略》+国产版《深夜食堂》的浓缩版。
但,只有浓缩,不见精华。
被黏合的只是被流量冲刷出来的渣滓。
更让Sir感叹的是:
“爆款”的诱惑,让创作者的心态越发偏激。
从头“刚”到尾、脾气不太好的女主角,熟悉吗?
< class="pgc-img">>少年时的情窦初开,这场景也挺似曾相识?
< class="pgc-img">>无数于正“致敬”于正的影子。
客观上,如果这部“小食光”讲清楚,就是作为《演技派》的番外篇,只是为了让观众检阅一下,导师张静初受点累,带着新人提交毕业设计。
倒无妨,娱乐节目而已。
可它将节目中的片段剪辑,挂着电影的名,在播放平台上线。
Sir忍不了。
这部作品到底只是为了满足既有的综艺节目粉丝?还是想“忽悠”更多对电影二字还有要求的观众?
或者,主创们根本对此无所谓?
糊弄、轻率、功利,已经是莫兰迪下的底色。
这种创作心态一而再,再而三地制造精致的“骗局”。
侮辱观众的智商,更玷污“电影”应有的品质。
尤其此刻。
Sir无法接受这样的暗度陈仓。
电影院关门, 影片上映全部滞后,多家影视公司资金、制作告急……
越是如此。
我们更应该捍卫电影院的存在,院线电影的“金线”。
为的就是不让“糊弄”、“对付”成为与疫情呼应的“不可抗力”。
不然,他日万物复苏时。
烂片泛滥,也是Sir最不希望看到的后遗症之一。
< class="pgc-img">>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