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最无耻的双标是什么?
介绍人说,这个男的吧,不烟不酒不嫖不赌,是个好男人。
我说,我也不烟不酒不嫖不赌啊?
对方满脸惊诧地看了我一眼,觉得我很奇怪一样。
我心里说:这是基本素质好不好?
啥时候变成优点了?
相亲的时候,还变成了高高在上的优势?
到底是谁惯的毛病?
最可笑的是吃饭的时候,男的问我会不会做家务?
我说,不咋会。
他惊叹:那以后怎么办?
我说,大家有手有脚,日常生活可以自理。
谁空闲了,帮另外一个做一点,也无可厚非。
再说了,现在钟点工那么多,还专业,做的又快又好。
干嘛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他问,男友要是病了,太忙,顾不上咋办?
我说,放着呗。
等有空了做。
他说现在甲的压力大他说,现在男的压力大,天天加班。于天加班
我说,一样啊,我也天天加班。
他说,你看着挺文弱的,脾气怎么一点也不温柔啊?
我说,你温柔吗?
人家半天没有出声,最后冒一句:也不能仗着长得漂亮,什么都不做吧?
哎,还是传统女性°好。
还标榜自己很“传统”。
我知道,这是在旁敲侧击呢。
我乐了。
我告诉他:传统男人,我见过,比如我爹,我堂叔,再比如我爷爷。
家里的所有开销他们一力承担,从来不在老婆跟前谈房子买不上,钱不够花这些。
不够?
都是想办法挣。
家里没法子,过的不好,都没人找我妈的麻烦,都说,这个男人不努力。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听过我堂叔和我爹议论过老婆的赚钱能力,真的。
我回回相亲,男方先不管其他,第一句就是我每个月赚多少,符合人家的基本要求,才会问及其他。
也就是说,现代女性在择偶的时候,有资格被人挑选,赚钱能力已经排在了第一位。
容貌、家务、还有性格成了加分项,都不是基本面了。
对方一脸不以为然:现在不一样了,时代不同
了。
怎么能把婚姻都压在男人一边呢?
怎么能把婚姻都压在男人一边呢?
我一脸茫然:怎么不一样了?
他强调:现在的时代,跟以前不同,男女都要承担。
我反问他:既然养家的责任男女都要承担,那会不会做家务还重要吗?
不是赚钱的能力更重要吗?
再说了,真要算起来,我的工资跟你差不多,我还花的少,攒下来的也比你多。
......
后来再约我,我就不去了。
情愿在家里追剧。
他跑去介绍人跟前说:这个人颜值还凑合,工资条件还行,就是脾气太硬了,要是改一改,能让着他一些,或许,他还考虑考虑。
听听,这都是什么话呀?
我都不愿意出去了,居然好意思这样说?
怎么我月入3万就是日元,你月入3万就是美金?
这逻辑,当真是无比神奇。
要求自己的时候,处处开脱,要求别人的时候,层层加码。
不结婚,难不成我还会死?。
茶很普通,也很神奇。
2009年,一杯普通的奶茶就捧红了16岁的章泽天,也诞生了一个醉人的称谓叫“奶茶妹”。
< class="pgc-img">>不可否认,当年甜美的章泽天才是主角,但照片里如果少了那杯奶茶,可能故事的发展又会不一样。
可以说,章泽天的逆袭人生,就是从那杯奶茶开始的,而那个年头,也正是奶茶在中国市场野蛮生长的时候。
以快乐柠檬、大拇指、街客、地下铁、咕噜咕噜等为代表的大陆派,以85度c、大口九、大台北、大卡司、茶风暴等为代表的台湾派,以及以柠檬工坊为代表的香港派,正彼此打得热火朝天。
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了过客,如今10多年过去,“物是奶非”,不少新的后来者,一跃成为了中国奶茶市场的主角,并在资本市场上创下了财富传奇。
有多传奇,一杯奶茶能值200亿。
2021年7月1日,成立了刚6年的奶茶品牌奈雪的茶成功登陆港交所,不仅成为奶茶第一股,当天也创下了超过300亿港元的市值。
而其创始人彭心,则凭此拿下了200亿的身家。
奈雪的茶创立于2015年,至今6年时间,围绕着一杯简单的奶茶展开的故事,让彭心的财富,已经可以和造了几十年汽车玻璃的首善曹德旺不相上下。
值与不值,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单从财富数字来看,彭心无疑是茶饮界的“一姐”,而她与奶茶的六年,则堪称是一场华美的狂奔。
< class="pgc-img">>在讲彭姐姐之前,有必要拉一拉中国奶茶的发展史,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何以让这么多年轻人趋之若鹜?
中国有土生土长的茶,但却没有奶茶,这意味着,如今充斥满大街小巷的奶茶,其实是一个舶来品。
世界公认的奶茶起源是印度,不过印度人发明的奶茶里面其实没有奶,由于印度人口味重,加的是姜、胡椒、丁香、肉桂等香料,所以最早的奶茶不是甜的,而是充满了辛辣味。
后来欧洲人来了,殖民了印度,把这种奇怪口味的茶饮带回了欧洲,但欧洲人受不了这种味道,就把辛辣味的香料去掉了,代之以牛奶,于是欧式奶茶诞生了。
不过,在中国人最初的印象中都是台湾奶茶、港式奶茶,却没有欧式奶茶一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荷兰人殖民台湾的时候,把奶茶带到台湾,而台湾人在其中加入了当地的粉圆,于是就诞生了台湾珍珠奶茶。
而英国人殖民香港的时候,也把奶茶带到了香港,而包容的香港人,把本是英国上流社会人士享用的高贵奶茶,变成了平民都喝得起的港式奶茶。
应该说,台湾、香港在中国大陆奶茶普及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中国大陆最初的奶茶简单得让人发指,其实就是用香精、粉料冲调而成的,既没有奶,也没有茶,但那个年代,这样的配置,就已经足够让中国的年轻人满足了。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开放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专家、媒体对于粉冲奶茶的质疑,这种粉冲奶茶逐渐开始被人嫌弃,也促进了中国奶茶的升级、转型。
于是,台湾珍珠奶茶、港式奶茶开始进入大陆,掀起了中国奶茶发展的狂潮。
< class="pgc-img">>2015年,有两个年轻的茶饮品牌横空出世,如今都成了奶茶界的大哥,一个叫喜茶,而另一个就是彭心创立的“奈雪的茶”。
出生于1987年的彭心彼时是个企业白领,也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是奶茶的钟爱者,每天一杯是生活的标配,逐渐地,她萌生了自己开一家奶茶店的想法。
说干就干,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彭心2012年就辞职了,调查市场后,写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并开始找合伙人、投资人,不过没人愿意加入,都认为她的想法太幼稚。
但彭心没有放弃,既然商业计划不行,就先找前辈学习,在朋友的介绍下,彭心见到了一个叫赵林的男人,对方已经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
彭心一见到赵林就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商业计划,希望能打动对方,殊不知,赵林感兴趣的并不是她的商业计划,而是她的人。
其实,赵林之所以和她见面,是因为介绍人说的是给他介绍女朋友相亲,而赵林对于彭心算得上是一见钟情。
等彭心介绍完商业计划后,赵林笑了笑,对彭心说:
“要实现你的商业计划,我有一个最好的建议,那就是做我女朋友”。
就这样,彭心和赵林走到了一起,而两年之后的2014年,彭心正式注册了“奈雪的茶”,之所以起这个名字,因为彭心的网名就叫“奈雪”。
< class="pgc-img">>从一开始,彭心走的路线就和市面上的奶茶品牌不一样,我们常见的奶茶店一般都是街边的小店铺,而彭心瞄准的是奶茶界的“星巴克”。
用彭心的话说,茶饮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饮品,也是社交的一种媒介,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于是,彭心的奶茶店平均面积都达到了200平米,不仅有奶茶,还有甜点。
几个年轻人坐在宽敞明亮的店铺里,一口奶茶,一口软欧包,聊着天南海北,就构成了奈雪的茶的消费场景。
这种差异化的经营模式,让“奈雪的茶”开始快速全国扩张,据统计,从2018年起,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新店铺诞生,如今已有超过500家店。
大多数布局在一线以上的城市,为什么只布局一线城市,因为这样的消费比其它奶茶店要高出许多,这种“星巴克”式的消费场景,也只有一线城市才有大量的人群。
而另一边,资本也开始对奈雪的茶敞开怀抱,从2017年天图投资领投,到2021年初云锋基金参投,前后五轮融资,直接把品牌估值推到了20亿美元(约合130亿人民币)。
投资人进场完毕,接下来就是该上市的时候了,于是八年后,奈雪的茶成功登陆港交所,彭心完成了华美蜕变的最后一步。
< class="pgc-img">>当然,一杯奶茶200亿不多,一瓶农夫山泉不是还催生了新的首富钟睒睒吗,但和农夫山泉赚的真金白银相比,奈雪的茶吆喝更多。
在高端的店铺背后,隐藏的是并不高端的经营数据,根据奈雪的茶招股书,2018年到2020年,累计亏损超过3亿,
卖最贵的奶茶,却没赚到钱,这或许是奈雪的茶股票一上市就遭到抛售的重要原因,从上市到现在半个多月的时间,已经跌去了1/4的市值。
同时,由于开店成本高企,消费规模跟不上,已经严重阻碍了奈雪的茶进一步扩张,于是产生了新的门店形式叫“奈雪PRO”。
媒体的说法是经营多样化,但在笔者看来,实际上就是大店变小店,削减房租、人工等成本,回归到大多数奶茶品牌的路子上来。
奈雪的茶对于未来的开店规划是,70%的新店为奈雪PRO,可以预见,自比星巴克的奈雪很快也会进入三四线城市的大街小巷了。
但还有一个问题,30多元一杯的奶茶,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会买单吗,这可能是奈雪PRO未来将遇到的新问题。
当然,奈雪PRO可以降价,和其它品牌站到一个水平线,但那就不是“星巴克”了,抛去高端的标签,奈雪的竞争对手将遍地都是。
有网友说得好,其实,奶茶再怎么高端,再怎么包装,无外乎就是一杯茶、一杯糖水,既然这样,7块钱的蜜雪,10几块的COCO、一点点不也一样吗。
接下来,彭心还需要继续狂奔,是否还能华美,只能慢慢品,慢慢看。
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因为总有人会处于这个年龄阶段,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而今年民政部统计的一条关于“结婚率逐渐降低”的数据刺痛了无数家长的心,于是疯狂安排子女相亲,但却总是被孩子以“不合适”为由搪塞过去。
“我们渴望爱情,所以绝不要陷入一场将就的婚姻!”通过调查记者发现,当代年轻人在婚姻的选择上,可能比父母想象得更加严谨、慎重。
一场匆匆的相遇
不是每个相识的人都会让人牵挂
小奕是个北京大兴姑娘,2021年9月份的时候她就该28岁了,1米68的身高,105斤,身材高挑,母亲是医生,父亲是警察。师范本科毕业后小奕去了英国留学,现今在一家科技公司从事设计工作。
尽管在所有人眼里小奕都是个既乖巧,又自立的姑娘,但在家人眼中,她却是个还没过“叛逆期”的孩子。
小奕告诉记者,在她印象里,自从毕业回国后,家里一直催促着她找对象,并四处“打广告式”地向旁人推销着她,张罗着面见相亲对象,但她却没有一个满意的。
据民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婚姻机关共办理结婚登记947.1万对,比2013年减少了400万对,下降了三成。截至目前公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结婚率仅有589.4万对,比2019年前三个季度少了近123万对左右。
“我妈认为,我这个年纪的女孩,应该为婚姻着急了。”小奕说,14日下午,她刚刚见过春节的第3个相亲对象,对方是个搞城市规划设计的。
2月14日晚上6点,小奕特意换上了新买的大衣和长靴,精心描画了一个素颜装去相亲。
小奕告诉记者,对方男孩姓姜,比自己小一岁,虽然不在自己的择偶范围内,但表现并没有让她感到失望。
双方将地点约在了一家大型商场。男孩穿着朴素,戴副眼镜,态度温和,谈吐大方,手里还拎着刚买来的6个打包好的泡泡玛特盲盒和两杯奶茶送给女孩。
两人边逛边聊,一路上男生为了与对方保持着适当距离,始终侧着身,走路姿势略显尴尬。在小奕眼里,对方青涩得有些可爱。
吃饭时,两人的目光毫不避讳地看向对方,话题都是围绕着各自工作、生活之间的轶事,没有丝毫关于房、车、存款的内容。
饭后,二人看过电影,小姜还将小奕送回了家,让小奕倍感温暖。
但回家后,小奕却告诉父母,“我们可能更合适做朋友吧,原因?很简单,谁都没看上谁呗。”说罢,父母也没再多问。
“如果将就着谈结婚,可能就要将就一辈子了”
小奕告诉记者,她见过很多相亲对象,有拆迁户,有公务员,还有职场白领,所有的相亲对象,都事先经过了父母的把关,对方无论从家庭还是工作都很好,不说后半生生活无忧,但起码能保证自己吃喝不愁,自己只需要找到“对感觉”的一个就好。
“说到婚姻,我说不在乎房子、车子,谁都不信,我也不信。婚姻确实是建立在面包上的,我承认他们每个人都很优秀,但我不在乎这个‘面包’有多大,也不期望它是个‘蛋糕’,只希望它是我爱吃的口味。”小奕说,自己没有完整的择偶标准,但至少不能每天需要费心思去找话题,不论哪一方,如果刚认识的时候就要费尽心思找话题,那后半生注定不会轻松。
小奕告诉记者,因为自己不想经历离婚,所以在选择方面要格外谨慎。
回忆起小时候,她对父母婚姻的印象就是经常因为琐事吵架,嚷嚷着要离婚,结果却像很多其他家庭中的夫妻双方一样,因为孩子而将就的过着日子。嘴上是抱怨,可是听人劝时却总是无可奈何地说“凑合过呗”。
“我渴望的婚姻是充满爱情的,所以绝对不能‘凑合’,因为我不想离婚,所以在选择方面要格外谨慎。”她认为,在爱情上一定要宁缺毋滥,婚姻不单单只是搭伙过日子,而是要寻求心灵的慰藉,能直至人生终途时的陪伴。这其中包含着忍让和包容,有爱更有情。
小奕觉得,如果没爱,或者不够爱,两个人只是以结婚为目的走到一起,就意味着两个人之间连一个包容和忍让的理由都找不到,反而伤害自己,是对双方的不负责任。
说到对小姜的感觉,小奕直言,这个男生哪里都不错,但他的眼神和言语之间缺乏真诚。“我能感觉到每次对话都是他在硬找话题,虽然聊天时不尴尬,但多少有些故意迎合,我也在迎合他。”小奕说,这些话她和对方都聊过,小姜也承认,小奕作为结婚对象很理想,但作为灵魂伴侣来讲,小奕的话题、笑点、兴趣都和自己有着很大不同。
最后两个人本着对对方负责和心存侥幸的心理,约定了这次见面。可惜见面后两个人并没擦出火花,也没等来“万一”,只是匆匆结束这段尴尬的关系。
“爱情应该是感性的,与其迁就不如耐心等待”
小梁今年36岁,北京姑娘,是一名公务员,中等的身高、普通的长相,她表示自己就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一名普通女孩了。
她说在过去的12年中,自己不断被家人要求各种相亲。“因为我家住在农村,所以父母很早就开始给我张罗对象了,甚至还偷偷用我照片在相亲网站充值299元的VIP注册会员。”小梁说,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见了几个男生,感觉对方相当不靠谱,“有说自己是做金融的,见面以后发现是商业保险的接线员;有说自己是行业主管,实际上是理发店做领班的,还有的男生谜之自信,一直通过向我表现他的雄心壮志、理想抱负,希望博取我的好感……”小梁知道真相后被气得哭笑不得,和父母大吵了一架。
“当时我真的都哭了,不是觉得网上相亲很丢人,是觉得他们被骗了都不知道,还要我去相亲。”小梁说,之后父母消停了一阵,但到了26岁那年开始,每当自己休息,父母又会拿着各种男孩照片给自己看,嚷嚷着“是邻居、亲戚介绍的,绝对靠谱”,有时茶余饭后,母亲也不忘了聊“女人生育”的问题。
在父母潜移默化地引导下,小梁也逐渐为自己的未来而担忧,开始接受相亲。
到了29岁的那年,她相亲的频率更高了,“可能上午刚觉得这个男生不满意,中午时候介绍人就发来了下一个。”小梁说,自己之前看了太多营销号的“心灵毒鸡汤”,盲目相信对方向自己传输的“与三观不合的人结婚,那么婚姻不会幸福”的想法。不经思考便将其奉为“圣旨”,以此条件去相亲、去拒绝,甚至成为自己与前任感情破裂的借口。
“当时我东挑西拣的,男生做得让我觉得不合适的地方,我就不再往下进一步了解对方了,就像在超市买东西一样,抱着‘反正还有下一个’的侥幸心理。”但小梁认为,在这么多相亲对象中,也有些男生摆出了高冷的姿态,甚至需要小梁上赶着寻找话题去攀谈聊天,“我觉得他们或多或少也有和我一样的“侥幸”心理,“毕竟如果他真的高冷,就不会接受相亲了。亦或者,就是没看上我吧。”小梁苦笑着说。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给小梁介绍对象的人也越来越少,她也变得随遇而安,不再着急应付相亲。身边不断有人推断她是个“独身主义”。
“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人让我有谈恋爱的冲动。”小梁坦言,自己仍然对婚姻充满渴望,只是不想因为着急作出选择而委屈自己。“我身边朋友都生二胎了,比我小5岁的妹妹也结婚了。每次看到别人晒幸福,我心里还是会羡慕的,但是我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更不会为了生孩子给我养老而生孩子,这是对生命的负责。”
小梁认为,爱情是冲动的、感性的,越理性越找不到,与其费力去寻找、去迁就,花大把时间去琢磨一个让你聊天都提不起兴趣的人身上,不如享受人生,养自己喜欢的宠物,到大千世界看各种风光,挑战滑雪、摩托,听自己想听的演唱会,做自己想做的事……她从没想过不结婚,只是花费更多耐心去等待“那场相遇”,期待这会变成两个人的故事。
“我的生活不该由他人去定义,自由可是很忙的。”去年,小梁开始为自己订购各类养老保险,“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你不是我,我也不可能成为你,至于我内心的感受如何,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不需要任何人来过度解读和指责我的选择。”
现在的相亲者们,到底在寻求什么样的爱情?
对于小奕和小梁的看法,记者还采访了6位24岁至40岁之间的相亲者。
26岁的小姜认为,相亲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现如今社会节奏快,年轻人的社交圈子其实就那么大,在大学里恋爱的机会比较多,自己步入社会后,发现想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靠自由恋爱结婚,还是挺有难度的。相亲可以给年轻人一个认识更多符合自己理想标准的异性的机会,但所谓的标准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意味着自己爱上的人就一定是符合这标准。“我身边3个最好的哥们,一个结婚了,两个明年准备结婚,他们如今的另一半都不完全符合自己当初所说的标准。”小姜认为,爱情是冲动的,当一个人真正爱上另一个人,机会打破自己一切理性的标准,缘分这东西,总是来得突然,积极相亲是渴望爱情的表现,但同时耐心地等待,不急于求成也是对待婚姻的态度。
24岁的段女士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她认为小奕属于被营销号“毒鸡汤”毁掉的一类人,当代年轻人对爱情和婚姻出现了误解和想象。她认为,“婚姻无非柴米油盐,寻找趣味相投的人固然重要,但两人之间感情需要时间经营,只有磨合后,才能保证长远。不要因为一点瑕疵,就否认一个人对待爱情的态度。”
40岁的高先生是一名人力管理工作者,3年前离异。平时闲暇时间很少,光是处理工作,打理生活就已经很劳累了。他直白地告诉记者,因为没有孩子,所以他可以放心大胆去追求新的爱情。但也正是因为上一段婚姻的失败,让他对婚姻的期望十分低,虽然希望有人相伴,但在经历过多次相亲过后,还没遇到那个真正懂自己的人。
他认为,“健康相爱的人之间,连吵架都会成为一种乐趣。长久的婚姻,两个人至少做到不计较小事,吵架过后仍是相看两不厌。”
文/王浩雄
来源: 北京头条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