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读 一 点 , 一 年 大 不 同
AI可以说是今年最热的一个话题了,从阿花狗(alpha go)与柯洁的围棋大战,到现在津津乐道的无人商超,大有一个话题贯穿全年的势头。
偏偏这个势头现在看起来就像窗外阴云密布的天气,雷声很大,雨点暂时还小。
前段时间阿里无人超市正式面世,以及缤果盒子拿到融资开始大规模投放,更是给餐饮打了一剂强心针,大家都在观望,餐饮行业的三高一低是不是有救了?
全文需3分钟时间阅读
人工智能持续升温
十年以前,没有人能想象到我们会过上如今这种“隐形钱包”生活,人人都在嘲笑马云痴人说梦,甚至认为他是骗子,但就是这短短十年,阿里改变的不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似乎是吸取了教训,人工智能开始冒头的时候,大家选择了吹捧,甚至吹捧得有些太厉害了。
所谓人工智能(AI),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机器”的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AI赋予了机器一定的视听感知和思考能力,不仅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会对经济与社会的运行方式产生积极作用。
去年双十一之际阿里旗下推出了一款号称会取代70%互联网美工的AI智能设计系统——鲁班,“双11”期间,近 1.7亿的banner(广告横幅)由“鲁班”设计。
这似乎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AI可以替代任何重复度高、且脑力成本低的工种。
不少餐饮人笑了,餐饮素来都面临着人工成本高、人员流失量大这两座大山,AI会成为我们的及时雨吗?
无人=智能?
1.探索者
7月5号李彦宏亲自坐在无人驾驶汽车里在北京五环上绕了一绕,撇开他到底有没有违反交规,大家都在惊呼AI时代又向前跨了一步。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AI和无人画上了等号,无人超市、无人驾驶、无人便利店、无人餐厅......
美国旧金山早在2015年就出现了无人餐厅Eatsa,没有服务员、收银员,从点餐到取餐再到回收餐盘全靠顾客亲力亲为,剩下的基本就是由机器和系统完成。
国内也有类似的餐厅,说起无人餐厅首当其冲的是人人湘的四无餐厅,砍掉了服务员、收银员、采购、厨师,完全靠智能化系统运作。
Eatasa目前据说运作良好,这得益于其优秀的选址,周围密集的办公点为它输出了大量追求“快”的消费者,且.95的主餐均价甚至比路边小餐车提供的还要便宜,在“无人”噱头失效后,这些都是维持Eatasa走到今天的重要优势。
人人湘目前来看应该是餐饮行业第一个吃“无人”这块螃蟹的探索者,不过我们也看到,除了无人,米粉的易加工、易复制,前期的大量资金投入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人人湘那2100万又不是融着好玩的。
▲美国Eatasa点餐系统界面
2.实际情况
无人商超与无人便利店之所以可以被称为智能,是因为这些行业本身就是消费者高度自由的行业,不论是小姑娘还是老阿姨,都喜欢逛超市,不仅因为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还能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像上帝一样选择自己的心仪的货品,所以我们厌恶着屈某氏目不转睛盯着你的导购员,他们消失了反而事情变得更加方便。
但餐饮不同,餐饮本身带有十分浓重的社交色彩,单就中国来说,我们的消费市场习惯了人声鼎沸与服务员的存在,餐饮本身就属于服务行业,去除服务这一基本元素,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绝对会表现出相当大的不适应。
所以Eatsa与人人湘都将消费人群定在“快餐需求者”以及“80、90后”上,快餐与人交流度低,年轻人更能接受新鲜事物,试想,要是哪一天我们走进海底捞,没有人帮我们点单传菜,没人帮我们擦桌子送头绳,那是一种什么景象?
我们之所以把AI与无人画上等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认为高度发达的AI依托机械为媒介,脱离人类的同时为人类提供服务。
而机器之所以为机器,是因为机器只讲理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还有感情。
电影《云图》中曾经描述过一个未来AI高度发达的社会,一切公共设施都由AI提供服务,而在一家中餐馆内,却依旧采用了人类作为服务人员(虽然是克隆人)。
人工智能最火的时候湖南出现了一批打着人工智能旗号的机器人主题餐厅,餐饮老板花大价钱定制一批传菜、送菜机器人,然而当热度退去以后,这些餐厅大多逃不过一条“死路”。
智能的未来
人工智能是个烧钱的东西,毫无疑问。
截止于2017年6月底,整个上半年共发生96起人工智能领域获投事件,涉及总金额约193亿人民币,其中包含1起上市事件。
而这些获投的企业,大多是电子、数据领域,餐饮?貌似没有。
▲数据来源网络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餐饮其实并不适合资本的融投,试想中国餐饮市场超万亿,大大小小的餐饮品牌数不胜数,获得融资的掰着指头都数的过来,且餐饮存在天生的漏洞,整个生产流程无法精确控制,存在太多零碎、灰色的成本,资本要进入,必须首先为其定制一套详细明确的财务数据,资本不接烂账。
而市场本身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清晰的成本意味着更加高昂的成本,最终导致餐厅生存堪忧,更不用说盈利,这与资本方的根本目的不符。
所以说目前来看,行业不容资本,资本也不适应行业。
脱离了融资再想开创餐饮的全智能化,基本上不大可能。
小结
人工智能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可以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实力。与互联网相似,中国将会成为AI应用的最大市场,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拥有全球最多的用户和活跃的数据生产主体。
餐饮作为刚需行业,其实完全不必追求所谓的全智能化,点餐系统、收银系统都可以看做是餐饮智能化的一部分。
比较乐观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在30年内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需要改变的不仅仅只有餐饮构架,还有中国消费者这千百年来对餐饮的固有认知与消费习惯。
你是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你觉得未来人工智能真的会取代人成为餐饮行业的主要劳动力吗?
欢迎评论区写留言,与我们互动讨论!
本文作者:王秋怡
--------------End----------------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更多干货
餐饮老炮对话新人 |2017年中总结 | 香天下 |海底捞 |
餐饮老板谈消费升级|品牌升级|餐饮行业除了味道还需要...
内部人员培训|方便小火锅与新零售
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餐厅业。引入智能机器人到餐厅服务中,有一系列的优点和缺点,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优点:
提高效率:?智能机器人能够快速、准确地执行各种任务,如点菜、送菜和结账。这可以显著提高餐厅的整体效率,减少了人工服务的等待时间,使客户更加满意。
减少人工错误:?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通常不会出现人为错误。他们能够确保每一份菜肴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减少了点错菜或遗漏的情况。
24/7 服务:?智能机器人可以全天候提供服务,不受工作时间限制。这意味着餐厅可以在非常早或非常晚的时间为客户提供服务,满足不同时间段的需求。
提高客户体验:?机器人通常通过友好的界面和多语言支持来改善客户体验。客户可以更轻松地与机器人互动,提出问题或提出特殊需求,这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
节省成本:?尽管引入智能机器人可能需要一定的初始投资,但长期来看,它们可以显著降低人力成本。不需要支付薪水、福利和休假,这对于餐厅的经营成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优势。
缺点:
初始成本高昂:?购买、安装和维护智能机器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小型餐厅来说可能不切实际。因此,智能机器人更适合大型餐厅或连锁餐厅。
技术故障:?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术故障或故障。这可能导致服务中断,需要额外的维护费用,甚至可能影响客户体验。
无法替代人际互动:?尽管机器人可以提供高效的服务,但它们无法替代人际互动和人类员工的情感连接。一些客户更喜欢与友好的服务员互动,这是机器人无法提供的。
需要人员监督:?机器人通常需要人员监督,特别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或与客户互动时。这意味着餐厅仍然需要雇佣员工来管理机器人的运作。
有限的适用范围:?智能机器人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餐厅,特别是那些注重传统氛围和人工制作的高端餐厅。在这些餐厅中,人工服务和独特的体验可能更为重要。
综上所述,餐厅用智能机器人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特别是在提高效率和减少人工错误方面。然而,它们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局限性,餐厅在考虑引入智能机器人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它们与餐厅的经营模式和客户需求相匹配。#畅聊人工智能# #智能时代未来#
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内的某智慧餐厅内,顾客正在取餐。孙凯芳摄(人民图片)
山东省济南市英雄山路一家火锅店启用机器人给顾客送餐。郝鑫城摄(人民图片)
在餐厅后厨,机械手臂从成排的架子上端出一盘盘菜品;在就餐大堂,送菜机器人把美味佳肴送到顾客面前……这是不少智慧餐厅的日常画面。近年来,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智慧餐厅日益兴盛,成为餐饮业升级转型的新趋势之一。
前厅后厨科技感爆棚
智慧餐厅“智”在哪里?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海底捞智慧餐厅一探究竟。
透过橱窗,记者看到几台白色的机械手臂在后厨菜品架前有节奏地挥动,据了解,这是一款自动出菜机。“顾客点餐后,电脑系统会通知出菜机,由机械臂实现出菜、上菜的流程,大大减少人工传菜的工作量。”海底捞新技术研发中心研发经理胡杰告诉记者,由海底捞自主研发的智慧厨房管理系统是后厨智能设备的大脑。“系统会收集智慧厨房各个环节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实时监控厨房的运行状态、生产状况、库存情况等。比如有菜品快到保质期了,它就能自动识别并提前拿掉,更好地保证菜品质量。”
来到就餐区,顾客能体验到更多智能化服务:四周背景墙上360度环绕投影着蓝天、白云、粉色樱花的画面,科技感十足;桌面下布置了智能地排风系统,煮火锅的蒸汽直接从下方被吸走;餐厅智能配锅机提供“千人千味”服务,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定制个性化锅底。
海底捞智慧餐厅并非个例。如今,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走向智能化,如四川香天下、广州酒家、新白鹿等都引入智能设备。专家表示,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不断改变着传统餐饮行业的运营模式。
送餐机器人广受欢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餐饮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不断上升。在产业链上游,新松、优地、擎朗智能等一大批智能机器人制造企业纷纷投入该领域进行研发。
其中,擎朗智能生产的送餐机器人可以实现传菜、空盘回收等任务,还能自主避障。为了更好做到“无接触”,机器人还增加了新功能:菜品送达后,客人无需用手按确定键,机器人便能自主感知并原路返回。例如外婆家餐厅利用智能机器人减少了人员接触,顾客通过二维码进行点餐,之后送餐机器人根据每桌的菜单配送,并附上结账的支付码,就餐全程可以无需人工服务。
根据擎朗智能的数据统计,2台送餐机器人即可满足20至30桌顾客的就餐,有效节省餐饮企业的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擎朗智能相关负责人认为,从效率、成本以及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考虑,随着餐饮智能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整个行业都会越来越依赖无人配送等新技术。
带动餐饮业提质增效
业内人士认为,与传统餐厅相比,智慧餐厅能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比如利用餐盘上的识别码,可以实现对菜品信息的数字化管控,使食品安全可追溯。利用全自动出菜机,可以直接从中央厨房运至店铺的转运箱中抓取菜品,减少人为操作的失误,并阻挡飞虫等异物混入菜品。此外,智慧餐厅的服务也更适应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能够让顾客获得更多元、更有趣的用餐体验。
基于这些优势,餐饮行业智能化已成趋势。《2021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指出,餐饮产业服务正向智慧化发展,并不断衍生出各种新的应用场景,线上线下连接更加紧密。面向产业上游提供服务的企业快速发展,全民冷链需求爆发,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产业上游不断创新。
相关政策也在支持智慧餐厅的发展。近日,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在谈到“支持新型消费发展,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时指出,要推动实体商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发展智慧餐厅等,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的融合。
未来,智慧餐厅还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可以探索和挖掘。胡杰说:“尤其是大型餐饮企业,将持续在创新技术方面发力,继续推动创新和新技术方面的投入,优化业务管理系统和智慧餐厅技术,带动整个餐饮业实现提质增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