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情报网讯:《2022年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显示,2021年第三产业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住宿和餐饮业比上年增长14.5%,保持恢复性增长。其中,餐饮收入46895亿元,同比增长18.6%,较社零整体的12.5%高6.1个百分点,较住宿和餐饮综合增长高4.1个百分点,餐饮大盘呈持续稳步恢复态势。
一、餐饮行业收入增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全国餐饮收入呈稳步增长态势,从4万亿元增长至4.7万亿元,同比增长9.4%;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餐饮收入降低至4亿元;2021年全国餐饮收入达到4.7万亿元,同比增长18.6%,中国餐饮行业呈持续稳步恢复态势。
数据来源:《2022年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餐饮行业线上运营情况
美团数据显示,中国餐饮行业线上订单量在2021年持续保持稳定的恢复性增长。通过对比中国餐饮线上月订单和全国餐饮月营收的同比增长数据来看,2021年的1-2月,线上订单快速实现同比超200%的增长幅度;之后,受西安、河南等地疫情反复影响,全国餐饮营收增速在下半年出现3次负值,而线上餐饮的当月增速依然保持超10%的增长;线上餐饮表现出了更强的恢复速度,餐饮行业数字化进一步提升了整体行业的效率和效益。
三、门店连锁化率提高
从注册量看,2021年餐饮相关企业新注册数为334.1万家,同比增长34.7%,较2019年增长41.1%,是5年来餐饮门店注册增长的新高度,反映2021年餐饮开店有所回暖。美团数据2022显示,从2019年至2021年,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进程不断加速。从2019年的13%,提高到2021年的18%,两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其中仅2021年对比2020年就增长了3个百分点。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餐饮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餐饮业这个充满活力和竞争的领域,数据分析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餐饮业面临着多方面的需求和痛点,其中最为突出的包括对供应链管理的优化、消费者口味偏好的深入了解以及店铺运营效率的提升。过去,许多餐饮企业可能会因为信息孤岛、数据分散以及传统手工处理的局限性而面临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Excel等工具往往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量和复杂度,特别是当涉及到百万量级的数据分析时,更显得捉襟见肘,无法有效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此外,餐饮企业往往需要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如销售数据、库存数据、顾客反馈等,而这些数据分散在各个系统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分析平台。
然而,随着商业智能(BI)工具的崛起,餐饮企业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些BI工具能够轻松地处理大规模的数据,不仅仅能够应对Excel等传统工具的局限,更能够将来自多个源头的数据进行集成,实现全面的数据分析和洞察。
其中,FineBI工具在餐饮业的数字化转型中为多家头部企业提供了高效的数据分析服务支持,为企业提供了更加智能、高效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今天,我们就以麻辣烫界的翘楚杨国福为例,为大家展示BI工具的魅力。
帆软智慧零售解决方案>>>
https://s.fanruan.com/aknp3
一、杨国福在经营中主要的数分需求和痛点
在数据应用和管理方面,杨国福集团面临着以下四大痛点,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效率:
- 痛点一:数据分散口径不一
由于数据过于分散,企业内部形成了多个数据孤岛。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制作数据统计和报表,但由于数据口径不一致,这些数据很难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这种数据孤岛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对全面、准确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从而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 痛点二:准确性差、效率低
传统的电子表格统计数据和制造报表方式往往存在出错率高和准确性差的问题。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进行数据查询、导出和处理,导致处理效率极低,同时还增加了数据错误的风险。这样的低效率和低准确性的数据处理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于数据分析和决策的需求。
- 痛点三:报表系统响应不及时
由于数据更新不及时,传统的报表系统往往无法及时响应各个层级(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对数据和报表的需求。这不仅限制了企业对实时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而且也影响了企业对市场变化和内部运营状况的敏感度。
- 痛点四:缺乏全渠道报表平台
少了BI工具的帮忙,杨国福麻辣烫集团无法整合公司多资源数据,无法形成全局数据视野,没有可视化报表,难以满足企业数据化智慧运营的需求。缺乏全面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平台使得企业难以实现数据的智能化运营和决策,这显然与现代企业数据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相背离。
二、FineBI如何助力杨国福
1. 解决了杨国福集团数据孤岛难题
首先BI工具通过整理了不同的数据来源,进行集中和整合,有效的解决了杨国福麻辣烫的数据孤岛问题,它可以链接到内部和外部数据,如POS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等等,不同部门的员工能够直接从数据库里进行访问,分析和解读,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
2. 优化SKU产品组合
在餐饮业中,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单位)的组合分析对于提高销售额和顾客满意度至关重要。以杨国福麻辣烫麻辣烫为例,其产品线相对集中,主要包括麻辣烫、麻辣拌、番茄汤和红酸汤四种汤底,以及超过200种单品。这些单品可以自由组合,形成各种口味的套餐。
为了分析哪些产品组合最受欢迎,杨国福麻辣烫利用BI工具对销售数据进行深入挖掘。首先,可以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找出哪些单品经常一起被购买,从而发现一些潜在的套餐组合。例如,如果某一特定的面条和几种菜经常一起出现在畅销套餐中,那么这些单品就可以组成一个受欢迎的套餐。
例如我们在美团外卖可以发现,杨国福麻辣烫麻辣烫里存在不同种的爆款套餐:经济实惠单人餐,单人豪华套餐,超豪华单人套餐等,这些套餐里的配餐都是一些热门的菜系组合搭配,通常这些搭配出来的组合套餐销量都是比较高的。
3. 搭建数字化供应链系统
杨国福麻辣烫在描述自己的竞争优势时,特别强调了“工业化供应链”的作用。这种供应链不仅确保了产品的稳定供应和质量控制,还为杨国福麻辣烫带来了更高的运营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为了进一步提升供应链能力,杨国福麻辣烫不仅加强了物流及仓储能力,还积极寻求与优质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共同构建起一个高效、稳定的供应链体系。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杨国福麻辣烫于2020年3月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上海煜纳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度。这一举措标志着杨国福麻辣烫在供应链管理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杨国福麻辣烫的供应链管理涵盖了采购、生产、仓储及运输等全链条环节。在采购方面,杨国福麻辣烫精心甄选供货商,并密切把控原材料和其他货品的采购过程。通过持续审查和监督供货商,并进行实地检查和突击检查等手段,杨国福麻辣烫确保了原材料的质量和稳定供应。与采用传统供应链的麻辣烫企业相比,杨国福麻辣烫的供应链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传统供应链往往存在供货商分散、供应链分离等问题,导致不稳定、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
而以FineBI赋能的杨国福供应链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能够追踪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确保生产效率和食品安全。通过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杨国福麻辣烫能够确保原材料的新鲜度和品质;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则能够实时监控整个运输和仓储过程,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4. 经营分析可视化大屏展示
引入FineBI工具后,杨国福麻辣烫通过搭建可视化大屏,极大的提升了信息查看的便捷性和实时性,这个大屏不仅为公司的内部管理提供了及时的业务洞察,还成为了对外展示公司实力的成功的重要窗口。
可视化大屏可以直观的分析图表,仪表盘,和数据流等形式展现了关键业绩和业务数据,如图中最显眼的就是杨国福麻辣烫今年卖出的麻辣烫总碗数,同时它也方便员工了解业绩和公司整体的数据。
三、 总结
杨国福麻辣烫向数字化成功的转型使得公司的销量稳步提升,FineBI工具的帮助功不可没,通过FineBI,杨国福实现了产品套餐的科学组合,对供应链的全面监控和管理,确保了产品的稳定供应和质量控制,从而支持了企业业绩的达成以及快速扩张。同时,FineBI还帮助杨国福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月27日,《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尽管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餐饮业市场受创严重,但餐饮企业全年注册量不降反升,达236.4万家,同比增长 25.5%。据悉,该系列报告已经连续发布五年。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傅龙成表示,关于餐饮的行业数据统计、分析维度目前还很少,但这些数据对于餐饮企业判断行业前景很重要,“这份报告有很多细分数据和案例,为餐饮行业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有利补充。”
本土餐饮品牌表现亮眼 海外连锁来华“避风”
纵观2020年全行业发展,在2-3月疫情进入攻坚阶段之后,餐饮行业呈现出反弹趋势。在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活跃的餐饮消费市场,拉动国内外品牌共享中国市场机遇。
2020年7月,麦当劳宣布关闭200家美国的分店;11月,星巴克宣布将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再关闭200家门店。中国市场成为了诸多海外连锁餐饮品牌的强劲增长点和“避风港”:星巴克2021年Q1财报显示,中国业务的复苏最为明显,同店销售增长高91%,而美国仅为9%;百胜中国全年开设新店1165家,为在华经营33年以来最高,平均每8个小时开一家新店。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餐饮也在这一轮的消费复苏下表现亮眼。从2020年地方特色菜的订单量走势上来看, 2月份订单量下降至低谷, 5月份就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并在10月份到达峰值,同比增加172%。从地方特色菜线上订单量和订单金额的占比变化上看,去年60元以上人均区间的订单量、订单金额占比均在增长。其中,60-90元价格区间的占比增长最为明显,其订单量占比上涨5.7%,订单金额占比上涨5.1%。可见,地方特色品类正在往高品质方向发展。
此外,海底捞、老乡鸡、喜茶等中国餐饮品牌在规模化扩张、结构性调整、数字化转型方面也表现出色。中国餐饮连锁品牌门店规模持续扩张,为拉动内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带来重大利好。
品牌加速发力下沉市场 餐饮业迎来“小城之春”
2020年,活跃在一线城市的餐饮品牌迅速下沉,在三四线城市“攻城略地”。以百胜中国为例,未来一年将开设大约1000家新店,目前公司仍在追踪700多个适宜开店的“空白”城市,将“小镇模式”进行到底。
此外,这次疫情中,二三四五线城市比一线城市受到的影响更低,也让区域品牌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在2020年持续爆发出增长力。创立于浙江台州的古茗奶茶,截至2020年底,古茗在18个省、139个城市开出4097家店,比2019年新增1388家门店,同时单店营收增长37.1%。发源于安徽的甜啦啦,门店数超3000家,已经实现连续5年门店数翻番。
伴随着2800多个县(市、区)、3万多个乡镇的纵深市场,成为餐饮业内循环广阔腹地,三四线城市的餐饮新消费需求也得到有力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三四城市的线上餐饮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三四线城市平均线上餐饮消费额为48.5元,同期增长2.4%,25-35岁为主要消费群体。
餐饮品牌万店数占比三年翻倍 行业步入“万店时代”
报告显示,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进程不断加快。2018年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率为12.8%,2019年增长至13.3%,2020年连锁化率加速提升至15%。对比美国50%的餐饮连锁化率,中国餐饮连锁化仍具有非常广阔的增长空间。
从连锁品牌的不同门店数规模分布来看,百家以内规模的餐饮连锁门店数占比最高,100-500家规模的连锁门店数次之,且这两个规模区间中的餐饮门店数量占比在2020年都呈现明显增长:分别从2018年的3.8%和4.0%增长至2020年的4.7%和4.4%。除了这两个规模区间外,万店以上规模的餐饮连锁门店数占比从2018年的0.7%增长至2020年的1.4%,三年时间占比翻倍,连锁餐饮正在走向“万店时代”。
“从报告数据上看,近几年快餐、小吃、饮品等多业态陆续涌现万店连锁品牌,这体现了餐饮行业已经进入到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的发展新节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表示。
数字化升级加速 线上线下“双主场”成大势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当前,餐饮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已成大势所趋,并对供、需两侧都产生重塑性影响。报告显示,2020年5月以来,餐饮整体线上订单量快速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并在随后的7个月持续爆发增长,至12月完成同比增长107.9%。外卖平台、小程序、餐饮平台与品牌自建订单协同等线上点单方式,进一步打开了餐饮品牌企业数字化发展想象力,加速向线上转移。
在需求侧,一人食、预制菜、自热食品等新消费需求的井喷式增长,推动了餐饮服务向家庭化的延伸。2020年3月,海底捞正式推出半成品菜品牌“开饭了”,两个月后,西贝旗下新零售品牌“贾国龙功夫菜”落户天津开发区,采取线上线下全渠道的方式进行推广。
对餐饮商户而言,如何拥抱线上线下“双主场”,让服务不再受线下餐馆面积所限,可以面向海量线上客源提供服务,服务范围从周边几百米延伸到几公里、十几公里乃至更大范围,已成为餐饮行业新的命题。(张铭阳)
来源: 中国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