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正常日期的食品,临期食品价格低廉。
近期,市民朱女士发现,家门口开了一家临期食品折扣商店,而且在一些分享平台上也看到众多博主争相打卡、撰写体验文章等等。朱女士前去光顾该店铺后发现,店里的食品价格低廉,有的售价甚至仅为市场价的三折左右,但保质期往往只剩下半年到一个月不等。“这类食品能放心购买吗?”朱女士
不禁疑问。
在济南,开设有多家临期商品售卖门店。在电商平台上搜索临期食品,也会发现大量专门售卖这类产品的商家。什么叫临期食品?不能简单概括为快要过期的食品,虽然济南目前对此类产品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2012年,北京就对临
期食品的剩余期限有了明确规定。比如,保质期在1年以上的,期满之日前45天;保质期在半年以上的,期满之日前20天;保质期15天以下的,期满之日前1到4天。
记者从济南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了解到,不少市民咨询临期食品的安全问题,并对临期食品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提出建议。记者采访多家商家和市民顾客发现,对于商家来说,临期食品的销售已经从当初的新兴业态逐渐被很多人接受,主要的顾客群体是年轻人;对于顾客来说,除了享受产品本身带来的物美价廉,他们更关注临期食品的期限界定、食品安全以及售后等问题。
销售火爆顾客大多为年轻人
4月19日,记者来到山大南路一家临期食品折扣店内,只有10平方米的小店内,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品,仔细看价格低廉的确令人心动。店外的玻璃橱窗上张贴了几种低价产品的促销海报以及满减优惠活动等,不时引得过往市民驻足。
“我们还有两天就要闭店了。”店员李女士表示。仔细询问后得知,闭店原因并不是因为经营效益不好,而是因为店面太小,很多货品无法上架。“对于我们这一行来说,每天都是跟时间赛跑,因为产品大多数都是食品,多在店里待一天,产品的价值就会跌一点。”对于李女士来说,她每天都急切地想要把货品在最新鲜的状态下尽快卖出去。
一罐超市售价在3元左右的易拉罐式饮料,保质期为18个月,距离过期还有6个月,这家店铺的售价为每罐1元。采访期间,几位年轻人一次性买走了一箱共24罐,并当场打开一罐尝了一口:“一个味儿,是正品。”他们随即扫码支付。
除此之外,还有6个月过期的两斤装进口燕麦售价15元,还有5个月过期的袋装威化饼售价5元,1升装的进口100%果汁还有两个月过期,售价为15元两瓶。店员介绍,相比店里的零食,酒类更受欢迎,除了价格上的优势,主要是因为酒类保质期更长。记者随机选了两瓶红酒,拍照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售价均在300到500元,而这家店的售价为60到70元。
“这里最短的还剩多久过期?”“基本上短于一个月的我们就不会再出售,而且越临近过期价格越便宜。”
“临期食品是不是更受中老年人欢迎?”“基本上都是年轻人来买。”李女士表示,不仅是自己的店铺,就整个行业来说,受众群体主要是年轻人。
购买临期食品“特殊规矩”是否合理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临期食品发现,主营此类产品的商家大有人在,价格同样低廉。
市民曹女士反映,自己之前在网络上购买了一批烘焙用品,其中包括3瓶意面酱,当时描述中标注了“特价”两个字,并未注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曹女士在收到货品后发现,3瓶意面酱距过期还剩1个月,曹女士不满,随即与商家沟通,却被告知特价产品均属临期食品,本身价
格低廉,不提供退换货服务。“我觉得出售临期
食品必须要主动告知消费者产品临期的
情况,网购也是一样,必须在显眼处注明,而不仅仅是‘特价’。”
同样,网售临期食品中确实存在不少条款:“不接受7天无理由退换货”,“快递过程中无法保障产品毫发无损”“膨化食品挤压发生漏气、破碎概不赔偿”。临期食品固然物美价廉,但被标注上这些条款,难免让人有些无法接受。
相比于网店不提供退换货服务,实体店能够直观地看到产品的状态,消费者购买起来更为放心,但对于退换货服务,一家店铺店员表示,所售产品基本都属于食品类,且日期特殊,无法提供退换货服务。
减少浪费探索更多有益渠道
你会购买临期食品吗?低价捡漏临期食品靠谱吗?是精打细算还是小气抠门?受访者中不少人表示,临期食品能够作为一种单独的产业出现在市场上,是一种有效盘活企业库存、减少食物浪费的好现象。
“不打折处理难道要等到过期了直接丢弃吗?浪费粮食是可耻的。”“我觉得蔬菜、肉类要追求新鲜,袋装加工类食品日期不好也没什么,只要在保质期以内,口味上没有任何变化,可以买来吃。”“不会特意去买,心里总有点抗拒,感觉就是不新鲜,毕竟是食品。”“日常老百姓家中快过期的调料、食品不是照样吃吗?还能减少浪费,多好!”“什么叫临期,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据统计,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达上万亿美元,重量超过13亿吨,而临期食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对于食品加工和销售企业来说,严格地执行丢弃和销毁制度,保证对产品质量和新鲜度的把关,能够让消费者产生信任感,但从整个行业来说,这批被丢弃的食品无疑是巨大的浪费,如何处理临期却不过期的这部分食品,是行业内关注的焦点。
我国相关部门曾明确,临期食品在售卖前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一些地方针对不同食品设置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标准和明确期限。虽然临期食品是具有安全保证的,但商家在销售时应该以尤其醒目的形式让消费者知晓,混在正常日期产品中销售显然是不行的。毕竟临期食品作为一种特殊产品,食用期限具有特殊性,这不仅需要商家自觉,也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管理,同时消费者在购买时应该注意检查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临期食品数量巨大,我们期待能够探索出更多有益的渠道,以更加高效、合理的方式使临期产品得到有效利用,减少食物浪费。比如从监督管理角度来说,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食品回收、销售规范,对临期食品要有更明确的期限规定,有效监督商家产品经营资质和来源渠道,规范店面标志和保质期提醒、过期产品合理清理,对隐瞒食品临期信息、翻新过期食品等行为进行严格惩处。同时,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也期待食品生产和销售能够朝着供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本报记者 王飞)
相关链接
处理临期商品还有这些探索
从全球范围看,许多国家对处理临期食品有不同的探索。
据了解,法国政府曾出台法令,将临期食品捐赠给慈善团体;日本知名便利店品牌对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行为予以奖励;中国目前涌现出来的临期食品专卖店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其实,临期食品如何妥善处理、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再利用,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食品行业中。济南一家面包店所出售的面包保质期为3天,在当天晚7点后开始实行半价销售,第二天开始以买一新品赠送昨天面包的形式出售,第三天剩余的则统一打包赠送给宠物收容机构。
在厦门设有多家爱心食物银行,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共同建立,主要由企业将各经营门店的临期合格食品统一收集至物流总仓,再由总仓调配至设有爱心专柜的门店,捐赠给有需要的人群,比如民政帮扶的困难群体等。这一模式有效盘活了辖区内各食品类经营企业、门店的临期食品,实现了资源再利用。
来源: 济南日报
会上,参展客商品尝展位上的预制菜。(思尔福 供图)
本报记者 林露虹
6月17日,为期三天的第3届中国预制菜产业大会暨展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闭幕。三天来,这场“飘香”的展会,人潮涌动,上百家国内外展商企业带来了上千款预制菜产品。
当下,预制菜的“火”越烧越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厦企如何突围?让我们透过参展厦企的几道菜品窥见一二。
凭闽南味打特色牌
蒸鸡、姜母鸭、封肉、酱猪手……此次展会上,“闽南味道”站上了“C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正借由预制菜进入更多消费者视野。
“作为厦门老字号企业,我们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把闽菜作为布局预制菜的切入点,形成差异化优势。”味正工作人员说,他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带有地方特色美食标签的预制菜品尤其受消费者青睐。
喜家益是临家餐饮集团旗下企业,从其展位亮出的招牌菜来看,基本都是门店复购率高的闽南特色美食,在销售上兼顾B端(企业)和C端(个人消费者)。古龙食品重点展示了闽菜系列、家宴系列等预制菜产品。他们与闽菜大师合作开发的多款预制菜新品受到消费者欢迎。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入局者增多,预制菜行业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菜品,借由本土品牌影响力优势拓市场,或将收获不错的市场反馈。
当然,也不是所有地方特色菜都适合制成预制菜,“最重要的还是回归食品本源”。业界也呼吁,尽早制定预制菜标准,引导预制菜更好发展。
在技术上下硬功夫
“酸辣鲜香,好过瘾!”厦门琪思妙享食品公司展位前,不少观众品尝该公司的酸辣风味鸭血汤粉后,果断下单。
美味的背后,是研发端与生产端的密切配合。琪思妙享创始人朱雅琪来自广西罗城,2017年开始,她尝试将三代传承的仫佬族米粉手艺实现标准化、工业化,先后投入超5000万元。也正是多年的积累,使公司在预制菜市场中构建了技术壁垒。
朱雅琪介绍,公司研发队伍由经验丰富的厨师和食品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一份菜品在正式生产前通常要经过上百次的试验。在公司建立的标准化自动生产线上,“从切配,到卤煮,再到高温灭菌,都有严格的参数设置。”
饭团、便当、三明治……罗森、7-11等知名便利店售卖的爆款美食中,绝大多数出自联华(厦门)航空食品公司。“饭团虽小,背后的技术并不简单。”公司渠道经理叶耿宇告诉记者,预制菜在质量安全、品质方面要求高,唯有在技术上下功夫,加大高新装备的投入力度,才是破局之道。
“预制菜行业的本质是餐饮业的工业化改造,需要在加工、包装、制冷等方面加强研发。”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研发力”是预制菜企业制胜的关键。一方面,企业要对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推陈出新;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驱动,找寻口味、食品安全与成本之间的平衡点。
【链接】
预制菜迎“出海”潮
海外企业组团观展
据大会主办方建发会展集团旗下思尔福介绍,近年来,预制菜出海热潮涌动。大会特别邀请来自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商超便利、连锁餐饮、电商平台等50多家大型品牌企业组团观展,使海外采购商深入了解国内预制菜企业,同时也帮助国内预制菜生产企业对接海外商家,助力高效“出海”。
作者:林露虹
来源: 厦门日报
知味斋】
作者:曹亚瑟(文史研究者、书评人)
读陶亢德《陶庵回想录》(中华书局2022年6月版)中“我的前半生”部分,他提到1935年创刊的《宇宙风》第一期有一篇妙文,叫《狱中与弟妇论烧肉书》,让四十年后写回忆录时的陶亢德还记忆犹新。
此文的作者叫许钦文,浙江绍兴人,跟萧军他们一样,当年都是鲁迅周围的一帮文学青年。他的第一本小说集《故乡》就是鲁迅亲自为他编定的,规格不可谓不高。当年,许钦文入狱是因为他遭遇了一桩冤案。但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写下了“论烧肉书”这样的奇文。也许正是因为他是被冤枉的,所以才有如此雅致也未可知。
我们知道,在监狱里最紧缺的就是食物,更不用说烧肉了。如果在监狱中例数烧肉的种种妙处和各种做法,牢友们是会天天流哈喇子甚至打他一顿的。许钦文的这篇“论烧肉书”,深谙牢内和牢外对烧肉的不同需求,对烧肉的做法精细到常人容易忽略的地方,读后让我这个槛外人都大呼过瘾。
比如,许钦文说:“‘咸鱼淡肉’,猪肉固然是烧得淡的好吃,在监牢里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一、黄饭粗糙得很,非咸难以下咽;二、咸才可以吃得经济,菜蔬缺乏,即使自己备足,注视的‘难友’多,也不好意思大块的乱吞;三、天气太热,不咸容易坏掉。——在这里,连家乡肉都是加了盐蒸的;蒸葡萄干或者打了碎的腌鸭蛋,也要放上一撮盐。”难道人在狱中,就不想吃好吃的烧肉吗?并非这样,但到哪儿唱哪儿的山歌,“囚粮,虽然量的多少有着相当的标准,质地总是很差的,缺少脂肪,如果只是吃些精肉,好像并非真在吃肉;吃着肥肉才觉得有意思。要烧得咸,肥肉自然比精的难:咸料同时下锅,肉不容易烧酥,酱油放得太迟,就不会入味;要到差不多肉已经熟,放上咸料再烧许多工夫,那么也酥也入味。”
切肉、蒸肉也有技巧,要掌握牢内的诀窍:“难友们去厨房蒸咸猪肉——鲜猪肉是买不进来的——固然要把块头数清楚,紧紧地记住,也总故意不把皮张割断,连成一大串,使得不能够随便偷取一两块。只有钱多的人,要吃得好,才统统割断,随便让人揩点油;因为不把皮张割断的,揩不得油,管理蒸菜的人要生气,存心捣乱,不给好好的蒸,就只好吃半生半熟的。卤被揩油,固然计不得数,往往弄不清楚,究竟少了没有。”而且,送牢饭,要注意把肥肉切小点,“第一,可以多吃几回,经济点;还有着重大的关系,就是在难友之间,至少是‘同栊子的’,‘接见’之后有了食物,总得大家分吃一点。块头太大,固然拆不开;而且难友,客气的多,小的肉会钳一块去吃,块头大的,往往只是伸一伸筷子,临一临情就算。”
许钦文还教弟妇一个烧肥肉的好法子,就是用腐乳卤当作酱油。但这适合在牢外做,因为腐乳卤中有陈粬,易于消化。在牢里,这种腐乳肉就是奢侈品了。在狱中,许钦文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回“烧甜白”了。具体做法是,“肥肉片中嵌上豆沙,在糯米饭上蒸熟再加白糖的;又甜又油,非常耐饥。”他只在成都吃过“烧甜白”,留下很深的印象,但转念一想这东西不宜在监牢里吃,因为在牢里很少运动的机会,吃过之后不易消化。
最后,许钦文对弟妇说,你前次送来的红烧肉,味道实在不错;可惜是烧蹄子,块块带着很大的骨头,肉只一点点,吃着不过瘾。这种烧羊肉做得确实很嫩,但油太少,味道有点淡,下酒最适宜,配黄饭则太可惜,也不够刺激。他还劝弟妇以后不要送东西来了,说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她现在失业,还带着五个孩子,够辛苦了。多亏弟妇,他在牢中还能吃上烧肉。
这篇“论烧肉书”,是我看过狱中论吃的精彩之作。尤其是对监内监外烧肉的不同效果和不同做法,论述之细致、精深,此为仅见。
许钦文被冤入狱后,还是鲁迅托人活动,使他的刑期大为缩减。
入狱前,许钦文已出版《故乡》《毛线袜》《鼻涕阿二》《赵先生底烦恼》《西湖之月》《一坛酒》(均为北新书局版)等十几本著作,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这篇《狱中与弟妇论烧肉书》既有狱中吃肉经验,又回忆了在故乡时对母亲烧肉的印象,是一篇干货满满的好文章,怪不得陶亢德四十年后还记忆犹新呢!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2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