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出台餐饮“百项百分”标准
下发“考卷”门店自查让大中型餐饮店规范经营
“我们已经在显著位置张贴‘文明就餐’海报,并要求工作人员穿戴整洁的工作服。这已经是第二次参加市场监管部门的培训,这份‘百项百分’标准让我们在创建过程中有了对齐的标准。”9月3日,参加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定海分局召开的餐饮创城迎评会议后,原汁原味定海凯虹店经理段秋廷对照百项标准逐一再次进行自查。
当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定海分局再次召开“百项百分”标准内容解读会,重点对百项考核内容进行解读,使参会的60余家大中型餐饮单位负责人对考核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据了解,大中型餐饮店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的重要场所之一,其测评体系、实际操作要求在今年出台的《文明城市创建操作手册》中有3个大项、10个小项内容,但具体操作的流程并没有规范的标准。
“我们主要根据文明城市创建的标准进行再细化,结合定海区创城餐饮行业管理专项工作组各部门的管理要求,对大中型餐饮店考核标准进行细化,为餐饮店主实际操作指明正确方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定海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7月初定海区首创出台“百项百分”标准规范大中型餐饮店经营,标准以《文明城市创建操作手册》为依据,并梳理前期全市测评中易失分项,结合日常巡查,将大中型餐饮店及周边垃圾分类、残障通道设置等15个大项细化至酒店周围无烟蒂、接触熟食品戴手套等100个指向明确的小项,让餐饮业主们查有依据、改有目标。
标准制定后,该局以考卷形式下发至大中型餐饮店,让各大门店对照标准进行自查,并填写上交自查报告。“目前,华侨、来必堡等54家试点单位已全部上交自查报告,结合各自考评内容总体反映比较良好,我们也结合红黑榜测评、日常监管,对已上报自查的单位全部进行了复核检查。”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百项百分”标准让各大中型餐饮店能更好地把握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中的重点、要点,从根本上有效提升门店的文明经营意识。
前,美团大众点评发布了2024年“必吃榜”,除公布了各地的上榜餐饮商家外,还披露了一些反映餐饮消费的数据:在上榜的餐厅中,包括正餐和小食快餐在内,70%的商户人均客单价不过百,而且从上榜店铺的均价来看,今年要低于去年(指榜单年份);有119座城市及地区2797家餐厅上榜,其中有近1300家街头巷尾的小馆,占据上榜餐厅的半壁江山。
过去一段时间,“餐饮消费是否降级”成为一个被时常探讨的话题。2024年“必吃榜”是根据2023年全年用户评价选而来,70%的商户人均客单价不过百、用户更多光临小店,这是否便意味着餐饮消费已经迎来了降级?
事实上,从整体的数据来看,餐饮消费的大盘仍在增长。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52890亿元,同比增长20.4%。6月最新的数据则显示,2024年1-5月,全国餐饮收入21634亿元,同比上升8.4%。
此外观察者网查阅发现,2018年全国餐饮收入首次突破4万亿元,达到42716亿元。从首次突破4万亿元,到首次突破5万亿元,仅用了5年时间。
而在消费水平方面,“70%的商户人均客单价不过百”“上榜店铺均价今年要低于去年”,反映出用户在餐饮消费上注重追求性价比的趋势。这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背后反映的则是餐饮商家正回归本质,越来越多街头巷尾的地道小馆被发现、被消费者认可。
2024年“必吃榜”有119座城市及地区2797家餐厅上榜,据介绍,榜单上有近1300家街头巷尾的地道小馆,烟火小店占比达46%。
关于更多的小店上榜,美团高级副总裁张川介绍称,这些小店虽然小,但是很多店在美团、大众点评上也已经营十几年,有很强的生命力。“今年因为我们的用户更多光临这些小店,在平台上留下了更多评价数据,我们榜单上也就随之出现了更多烟火小店。”
张川认为,餐饮越来越回归传承、创新和本质,过去以装修或网红属性取胜的餐厅“现在越来越难”,以食材本质而出现的餐厅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也越来越受到必吃榜的倾斜。
“我们会认为这些十几块钱到二十几块钱的小吃店,实际上是未来中国真正的消费主流,是老百姓真正喜欢吃的,愿意尝试的,他们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的做法或者是中国传统的经营方式,这是传承中很大的一部分。”张川说道。
他以长沙一家人均只有40多元的老店举例称,回到用户的本质,做质优价廉的菜的餐厅会越来越受欢迎。“餐饮大盘在涨,很多的人经营遇到困难,是因为没有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市场的变化,真正回到传承的本质去做事情。”
大众点评此次发布榜单时着重强调了“好吃不过百”,上榜的很多是高性价比的小店,包括正餐和小食快餐在内,70%的商户人均客单价不过百。此外,大众点评方面介绍,如果看必吃榜店的均价,今年则低于去年(榜单年份)。
“其实就是大家消费习惯的变化,今年用户也选择大店,但是用户的就餐频率更高、更愿意出门、更愿意花时间去小店尝一尝。”大众点评必吃榜负责人张雪娇称,今年的榜单中不乏连续5年、8年上榜的大店,“大店仍然生意长虹,只是今年我们看到一批受用户欢迎的小店‘跑’出来了。”
“民以食为天,我们看到社会化餐饮逐步在替代在家里吃,这个是不可逆的,餐饮只会越来越好。”张川表示,只是餐饮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连锁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便宜,大家追求美食的类别越来越丰富,这些变化会使餐饮产生分化,这是大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class="pgc-img">>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马千惠/文 记者 时硕 图/视频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享不尽开封小吃蔚为大观,但,如果你未吃上灌汤小笼包子,就犹如未进汴京。
第一楼,经历了从街边小店包子铺,到开封市商务宴请的城市形象名片,再到后来为了扭转口碑而转型回归大众消费,走向复兴之路。
当人们在思考如何将品类做成品牌,从而形成品牌战略时,第一楼用百年发展史做出了迭代式典范。
寻找中原餐饮常青树第三站,我们专访了开封市餐饮协会会长、开封第一楼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郅军,在对近百年起伏的总结与反思中探讨“老字号”如何重获新生。
< class="pgc-img">>【前73年:炮火、更名、公私合营,第一楼命运多舛】
如果说第一楼的品牌历史可以追溯至百年前,那么包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千年前的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包子是当时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王楼”的名品,时名为“山洞梅花包子”,号称“在京第一”。
1922年,黄继善在房东的建议下,以“山洞梅花包子在京第一”的典故,将自己的第一家店取名为“第一点心馆”。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楼就实现了公私合营,成为了开封市饮食总公司下的三级小店,经营面积仅300平米左右,只够简单吃个包子,点俩凉菜,再加碗汤。在公私合营下的体制机制中,那时的生意说不上好也不算坏,不温不火持续至改革开放后。可以看出,在第一楼的百年历史中,前五十年都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街边包子铺而已。
< class="pgc-img">(20世纪70年代位于寺后街路北的第一楼包子馆)
>< class="pgc-img">(20世纪80年代第一楼招待师宋庆儒为顾客服务)
>1996年,身为开封市饮食总公司总经理的郅军接手了独立出来的第一楼,从此第一楼便隶属于开封市二商局,2003年开封第一楼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政府改制成为了民营企业,从此第一楼成为了真正的独立公司。
1996年被定义为第一楼品牌辉煌性转折的一年,从此第一楼走向了开封餐饮行业的最高舞台。
< class="pgc-img">(20世纪80年代第一楼招待师宋庆儒为顾客服务)
>【辉煌17年:两家店经营面积超万平方米仍一桌难求,年营业额超5000万】
为了弘扬壮大老字号,1996年,在开封市政府的支持下,第一楼(寺后街店)由之前的300平方米扩建至4500平方米,不仅多了各种菜品,更是开创性地增加了洗浴、歌舞厅等娱乐项目。大规模、高档次,从菜品到用餐环境在当时都可以说是最好的。
如此高规格的餐厅瞬间轰动了整个开封城,每天车水马龙且客流爆满。年总体营业额在一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不足300万到1700多万的飞跃式发展并逐年上升。
< class="pgc-img">(第一楼寺后街店)
>“娱乐项目我们只经营了两年左右就全部关了,娱乐项目占了300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但收入却远不及预期,后来我们将4500平方米全用来经营餐饮了。”郅军说。
全心全意做餐饮后,年营业额再次实现突破,最高峰时达2300万元,第一楼承担了开封市三分之一的接待工作。
在九十年代的开封,普通老百姓的月收入仅百元,数千万的营业额在当时老百姓的眼中算得上是“天文数字了”。能进第一楼工作,包包子,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随后,2007年,第一楼开出了第二家分店金明广场店,装修档次与寺后街店相比更上一层楼,经营面积达6000平方米,年营业额达3000多万元。此时的第一楼,两家店的经营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仍一桌难求,年营业额已达5000万元左右。
< class="pgc-img">(第一楼金明广场店)
>【低谷6年:普通市民退避三舍,向大众消费转型迫在眉睫】
这样的好光景一直持续到2012年,那一年,第一楼的第三家门店森林半岛店正处于装修的尾声,这家店相比于前两家店经营档次、装修设计更高了。
20年前,在开封流行这样几句话:有朋自远方来,宴请好友首选第一楼,逢年过节、人情往来、商务接待非第一楼莫属。数千平方米的经营面积,高档的装修让第一楼成为了开封人心中高端宴请的首选,却让消费者忽略了对包子的鉴赏,正是这样的印象标签,也让第一楼在低谷中挣扎了6年之久。
回忆起2012年,郅军连连叹气,“那一年和之前比,真是冰火两重天啊,企业就是从那一年开始下滑的,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之前的路走错了。没有把大众消费放到中心区,把一大部分顾客伤着了,第一楼需要转型。”
长期的商务宴请和接待,造成第一楼没有和大众消费接轨,过于高档的装修让普通市民退避三舍,仅将第一楼视作接待型饭店而非家庭聚餐点。
< class="pgc-img">>人对美食的记忆往往就在平凡的生活中。背井离乡,回忆起家乡美食,你会怀念奶奶包的饺子,外婆腌的酸菜,妈妈炒的小菜,亦或是街边某个小店热乎乎的灌汤包子,很少会有人怀念高档饭店中的美味佳肴。
第一楼向大众消费转型,引导普通消费者回到第一楼迫在眉睫。“转型这条路不好走,很难,但是必须要下大力气循序渐进地改变大众消费者对第一楼的看法。”这说这句话时,郅军的眼神十分坚定。
< class="pgc-img">(第一楼什锦包子宴)
>【3年逆风翻盘:转型后的新店重回90年代的火爆盛况,消费群体转为普通百姓】
2018年,第一楼(西湖店)开业,这家店的装修有别于其他三家店的仿古风,大胆做出改变采用了时尚简约风。
从外部看,第一楼(西湖店)的外部不再使用之前宫廷感十足的石狮子、金字招牌,转而采用了普通石材作为设计主元素。
< class="pgc-img">(第一楼西湖店)
>走进店中,楼中楼豪华餐厅、仿照宋朝的皇宫装饰不见了。头顶繁星点点,自然悬挂下来的黄白交替的灯饰显得简约且时尚。
整个大堂没有了多余的装饰,透明厨房和百年来的老照片环绕在食客四周,完全没有了高档餐厅带给人心里的压迫感,反而萌生出了童年时期对灌汤包子最初的记忆。
< class="pgc-img">(第一楼西湖店)
>厚厚的皮质菜单改为了轻便的纸质菜单,价格相较以前更为亲民,人均消费60元左右。若是只想吃笼包子喝碗汤,这里完全可以满足。如今的第一楼(西湖店)一改以往的高端消费,大跨步走向中端市场。
“现在西湖店的整体风格其实也代表了未来我对第一楼的规划,一楼适用于开封市民普通家庭聚餐的消费场景,二楼也设有包间,可以进行商务宴请。西湖店是第一楼的一个转折,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郅军说。
< class="pgc-img">(第一楼西湖店)
>现在的第一楼(西湖店)犹如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每到饭点儿,店门口就会排起长队。和90年代不同的是,现在排队的消费者,基本上全部是附近赶来吃包子的居民。第一楼,这家被开封人捧起来的灌汤包子店,在经历了辉煌、低谷后,又重新抓住了开封人的胃。
在大众点评APP,对第一楼(西湖店)的点评中,充满了消费者对转型后的第一楼的认可。
网友点评道:“现在的第一楼跟过去的国营店有了很大的改变,装修风格现代,菜品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另一网友点评:“河南开封百年历史包子店,无一踩雷。半个本地人带我来吃百年包子店,这是一家很火爆的店,来了西湖这家,晚上七点半到店,两层楼的大饭店还是依然火爆要等位,不过还好等待时间不长。体验了以后感觉很棒啊,确实很好吃,而且非常便宜,人均60元不到,点了一桌子菜不到300元。”
< class="pgc-img">(第一楼西湖店)
>【大众化消费,是未来餐饮业不变的主题】
看着转型后第一楼的胜利果实,郅军颇显欣慰,“第一楼西湖店已经很接地气了,现代化、简约化符合年轻人以及普遍大众的审美,口碑是口口相传的,让老百姓不心存疑虑走进来,坐下去品尝地道灌汤小笼包子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
第一楼伴随了郅军大半辈子,走向过神坛也跌落过谷底,如今又再次走向复兴之路。回忆自己经营第一楼的这数十年的辉煌与重创,郅军百感交集。“未来的社会形势、经济发展、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喜好一直会变,犹如第一楼这些年的发展,一直在各种变化中谋生存,但低谷的那段经历让我坚定地认为,大众化会是未来餐饮行业生存发展的主题,并不仅仅局限于老字号。”
总结百年老字号持续发展的基因,郅军认为,餐饮行业是勤行,经营者一定要勤勉,加强对技术、经营团队的管理,薄利多销是永恒的主题。
同时,坚守质量是生存的基石,传统的东西能够流传上百年十分难得,保持传统的精髓、坚守质量才能保持口碑。当然,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老字号也不能沉醉于曾经的辉煌而止步不前,要与老百姓的消费格局与理念相符合,与时俱进。
< class="pgc-img">>【百年老字号第一楼常青密码】
开封市餐饮协会会长、开封第一楼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郅军:大众化会是未来餐饮行业生存发展的主题,并不仅仅局限于老字号。
< class="pgc-img">>编辑:李英旋 苗亚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