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刘冰雅(光明网记者)
中国的饮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劳动智慧。千百年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人,凭借着对美食的热情和卓越的创造力,不断探索、创新、耕耘,烹饪着回味无穷的佳肴,感受着热辣滚烫的生活。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商务部联合摄制,央视综合频道制作的大型美食文旅季播节目《三餐四季》热播。在每期节目中,主持人与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寻味团”深入探访一省之内的两座城市,品尝当地的传统美食,体验特色风土人情,生动呈现各地热火朝天的生活图景。
《三餐四季》跳出传统美食节目的范畴,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中国美食的视觉盛宴,更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民族文化之旅。节目中选取的每一道菜肴不仅是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也是对当地丰富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脉络的一种体现。?比如,贵州遵义有几百年的辣椒种植历史,辣椒成为田地、市集、餐桌上的一道风景,无辣不欢的贵州人把辣吃出了各种花样,酸辣、香辣、煳辣、油辣、麻辣……五花八门的辣,构成了贵州人爽利火热的生活。再比如,作为古代重要的水陆要冲,江苏淮安的饮食文化深受文人墨客影响。无论是苏轼期待的“蒌蒿满地芦芽短”,还是杨万里回味的“鱼吃雪花方解肥”,都既讲究味道,又追求意境。
地方美食是舌尖上的文化密码,能够反映出当地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三餐四季》深入挖掘每一道特色美食背后的故事,探索其中蕴含的人生百态。河北邯郸三兄弟和他们的妻子合伙经营了一家24小时拉面馆。十几年如一日的扶持与坚守,“全家在一起最开心”的真情告白,体现了中国人“家和万事兴”的传统价值观。贵州遵义女孩李雪为了满足父亲心愿,接手豆花面店,一边用心传承传统技艺,一边坚持从事健身教练的工作,用行动诠释了何为责任与热爱。福建莆田有着“没有卤面不成席”的传统,莆田餐厅创始人方志忠在海外多次目睹华侨老人因为一口卤面泪流满面的场景,便立志要把莆田餐厅开遍全球,让在外拼搏的游子能品尝到熟悉的味道,聊以慰藉舌尖上的乡愁。穿插于《三餐四季》里的人生故事,不仅令人动容,也让观众对饮食的分量和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人的一餐一饭,不仅是为了温饱,更有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共鸣。《三餐四季》以一种温情脉脉的笔触,勾勒出沟通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乡土的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图。一碗羊肉粉,诉说着贵州遵义人的乡愁;一锅海鲜酸菜火锅,饱含着辽宁葫芦岛人的热情;一盅四物番鸭汤,蕴藏着福建泉州人的深沉内涵;一口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豆沫,体现着河北邯郸人的温厚……活色生香的地方佳肴,街头巷尾悄然流淌的烟火气息,以及普通居民的平凡日常,让《三餐四季》有味道更有温度。《三餐四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细腻地捕捉到每一道佳肴、每一口食物背后所承载的温暖,展现了食物作为传递文化、情感的媒介在中国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一日三餐为线索,《三餐四季》巧妙串联起中国人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日常,既展现了中国广博的地理风貌与丰富的物产资源,也映照出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人文底蕴与价值观念。它不仅是一部秀色可餐的地方美食“集邮册”,也是一本鲜活生动的人文历史“教科书”,以一餐一饭的小切口,讲好了“三餐烟火暖,四季皆安然”的中国故事。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4日 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华社贵阳12月8日电(记者骆飞 吴箫剑 李凡)在贵州,谈到美食风味,人们总能异口同声地说出“酸辣”这个词,这既是贵州地域饮食文化的特点,也是贵州人镌刻在基因里的“乡愁之味”。
冬日的贵阳,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招牌带“酸”字的餐馆,以酸辣为汤底的美食组合层出不穷。选一处小店坐下,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酸汤饭、酸汤面,或约上三五好友来一锅酸辣四溢的酸汤鱼,都是寒冷冬天驱寒开胃的不错选择。
晚上7点多,位于贵阳市云岩区大营路街道的一家火锅店早已座无虚席。只见服务员端上一锅色泽红亮、酸香四溢的酸汤,食客们静待其煮沸后,盛一碗热汤慢慢放凉,而后一饮而尽,便彻底“激活”了舌尖上的味蕾:涮新鲜的毛肚、牛肉,蘸上辣劲儿十足的蘸料,别提多美味。
食客在贵阳市一家酸汤火锅店内用餐(2023年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凡 摄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聊起对酸汤的喜爱,正在和朋友一起涮肉、吃菜的王女士立即说出了这句贵州人耳熟能详的俗语。“吃着酸辣的火锅,冬天非常暖和,也是招待外地朋友的贵州特色。”她说。
热辣酸汤受消费者追捧离不开贵州苗族同胞世代传承的古法酸汤酿造技艺的支撑,其中以酸辣为特色的“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还于2021年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在传承古法酸汤的酿造技艺时,贵州大大小小的酸汤餐馆,几乎各有各的调制秘方。据一家餐馆的主管陈欢介绍,店里的酸汤主要是由小番茄、糟辣椒和米酒等按比例混合后自然发酵酿制而成,呈现出酸、辣、鲜的独特味道。
“吃酸汤牛肉,要先喝酸汤,再放牛肉,再吃蔬菜,这是特有吃法,整个用餐体现出荤素搭配,营养又开胃。”陈欢说,正是凭借独特的酸汤底料,店里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要卖200余斤原酸汤,接待300多桌客人。
这些年,随着酸汤美食消费市场持续火热,也带动了贵州酸汤生产制作实现产业化发展。如今,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凯里市冠名的“凯里酸汤火锅底料”,成了全国三大特色火锅底料之一。
在麻江县,酸汤生产正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舌尖产业”。目前,麻江县正在致力于打造全国生产规模最大、酸汤储量最多的酸汤加工基地。
在麻江县明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摆放着3万多个酸汤发酵坛(罐)。从原材料清洗、筛选到发酵酿制、加工包装……现代化流水线生产极大提升了酸汤生产的效率。
作为一家集酸汤酿造、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该公司目前拥有23条酸汤自动化生产线,年产酸汤能力达3.5万吨,今年1月至11月完成产值8019.6万元,同比增长26%左右。
贵州省麻江县明洋食品有限公司酸汤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检验灌装酸汤产品(2023年3月17日摄)。新华社发 孙煜 摄
该公司副总经理钟定江介绍,公司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在麻江县及周边县(市)建设了3万多亩辣椒、西红柿、生姜等原料种植基地,带动了3万多农户持续增收。
从酸汤古法酿造到培育出酸汤鱼“非遗”制作技艺,贵州人喜食酸辣的口味也逐渐走向全国,烹饪出更多人喜爱的“非遗”好味道。如今,贵州从事古法酸汤生产酿造的企业达百余家,其中不少酸汤生产企业还与知名连锁餐饮企业合作,成为这些企业的“后厨”。
尝一口鲜!春天是野菜的舞台,“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没有人能抵御春味的诱惑。中国天气网盘点了南北方人舌尖上的春味,带你感受唇齿间不一样的春天。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吃野菜的记载,经历了冬日的进补,春天吃些春味正好刮刮肚中油水。诗经曾云:“参差荇(xìng)菜,左右采之”、“采采芣苢(fú yǐ),薄言采之”,这里的“荇菜”和“芣苢”都是指可食用的野菜。随着时光流转,吃野菜的习俗被沿袭下来。
此味只应春天有 这些春味北方人爱不释手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环境差异大,从粽子甜咸之分,再到吃火锅油碟、麻酱碟之别,南北方人的饮食差异还体现在春味上。
香椿:“树高耸而枝叶疏,无花而不结荚”,香椿的嫩叶甘香可食,正是春季的时令佳品。对于北方广大吃货来说,尤其是北京人,人气最旺的春味之一,就是那跳跃在舌尖上的香椿。香椿炒蛋、香椿拌豆腐、香椿鱼……各种香椿的做法,让人流连忘返,就连苏轼都曾赞叹道“椿木实而叶香可啖”。不过,正因为香椿独特的味道,也使得许多南方人望而却步。
香椿炒蛋。
蒲公英:又被叫作婆婆丁,清明节气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增大,天气条件适合蒲公英的生长,在小树林里边,有时就会发现成片开着小黄花的蒲公英。蒲公英是东北人最爱春味之一,可以熬汤,做馅儿包饺子,或者晒干泡茶喝,据说蒲公英还有利尿、清热等功效。
榆钱、洋槐花:榆钱是榆树的果实,洋槐花是槐树的花叶,都是北方人童年难忘的春味。待一串串榆钱和洋槐花挂满枝头时,捋下来塞到嘴里,美美吃个够。“世间美味,独有二种,谓槐煮饭,蔓菁煮饭也”,榆钱和洋槐花都可以直接拌着吃或蒸着吃,搅上鸡蛋和面粉,吃起来又香甜又可口。
榆钱窝窝。
诸葛菜:也称二月蓝(或二月兰),在早春时节花开成片,主要生长在平原、山地、路旁,对土壤光照等条件要求较低,耐寒旱。摘回家后,备好姜末和蒜末,可以清炒或炝炒,无需添加其他佐菜,吃到嘴里先是微微的苦,然后是一阵浓郁的香,那味道是其他春味无法比拟的。
舌尖上的“狂欢” 南方人春味喜好差异大
马兰头、苜蓿头:主要受江南地区人们喜爱,“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便是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对田间地头的野菜的描述。马兰头做法多样,春天摘其嫩茎叶作蔬菜,加入胡萝卜、黄瓜、豆腐干等做成凉拌菜,非常好吃,还可以煮汤,煮粥;苜蓿(mù xu)头,起初并不起眼,近些年人们才开始频繁食用,苜蓿头与鱼虾一起烹食,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味觉体验。
凉拌马兰头。
鱼腥草:也常被叫作折耳根,主要受西南地区人们的偏爱,在一些西南人的眼中,鱼腥草的味道就像带刺的钩子,一天不吃,那颗上瘾的心就开始骚动。鱼腥草喜好温暖潮湿的环境,最常见的吃法就是凉拌。“腥臭草本”,鱼腥草气味独特,一口咬下,很多人只能“哇”的一声哭出来,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味道,让很多人望而生畏。
凉拌鱼腥草。
水芹菜、菜薹、面条菜:湖南、湖北一带人们喜爱的春味种类不在少数,像是水芹菜、菜薹、面条菜等。其中水芹菜是一种生长在稻田里的野生蔬菜,有水的地方一般就有它,经过整个冬天的蓄积,一开春水芹菜就急不可耐地生长起来,味道鲜美,可以烹炒、凉拌。但是由于季节、生长环境的限制,可食用的时间比较短。
水芹菜。
菜薹是武汉甚至整个湖北青菜届的“名角”,洪山一带的菜薹,薹色紫红,茎肥叶嫩,有“金殿玉菜”之誉。送一棵菜薹至鼻前,闻到的是整个春天的味道,凉拌菜薹,鲜腴爽脆,清纯本色。
野菜中的“大众情人” 这些春味南北人都爱
正所谓“不时不食”,荠菜、蕨菜、春笋、芦笋、马齿苋却以“自身普适性”俘获了大江南北许多人的味蕾,成为南北方人餐桌上常见的美味。“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这首诗就是黄庭坚对初春野菜的生动描绘。
荠菜:“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荠菜是最为常见的春味。春风一个喷嚏,它就抢着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每一株还在沉睡的花花草草。可荤可素,可炒可馅儿,在一些地方有野菜之王之称。荠菜味清香鲜美,鲜嫩爽口,洗干净切碎,可凉拌、可做汤、可包饺子,也可做成菜面,是南北方“通吃”的春味,甚至有人表示:“没有吃到荠菜的春天没有灵魂,春风十里不如荠菜半斤。”
荠菜。
蕨菜:蕨菜喜生于山地或森林阳光充足的地方,餐桌上我们熟知的蕨根粉就取材于此。蕨根粉是从蕨菜的根状茎里提炼出来的,取其根部洗涤、捣碎、过滤、晒干而成,“凉拌蕨根粉”目前已经成为很多人餐桌上一道必点凉菜,春天来一盘清清凉凉的蕨根粉也是不错的。
蕨菜。
春笋:“一夜春风竹笋肥”,春笋被称为“菜中珍品”,一年四季都有出产,但春笋、冬笋味道最佳。“尝鲜无不道春笋”,洁白如玉、肉质鲜嫩、美味爽口,它的做法多种多样,炒、烧、拌、炝、煮、煨、炖,无论是与鱼肉禽蛋合烹,还是辅以豆制品、叶菜类等合烧,均色香味俱佳,吃过之后你的每一寸味蕾都会为它“鼓掌”。
春笋。
芦笋:学名石刁柏,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强,既耐寒,又耐热,最适于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的地方生长,因形似芦苇茎和竹笋,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个形象化的名字。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茎供食用,风味鲜美、柔嫩可口,烹调时切成薄片,炒、煮、炖、凉拌均可。
马齿苋:又叫马齿菜﹑长寿菜。一般为红褐色,叶片肥厚,由于样子像马齿而得名。这种野菜比较常见,用来做汤、沙拉,口感顺滑,清热解腻。
盘点了这么多春味你的口水是不是已经不争气流下来了?不过,小编还要郑重提醒下,在购买和食用春味时,我们应该注意适量,一般野菜性偏寒,有清热消肿的功效,不建议脾胃虚寒或寒性体质人群食用,孕妇、小孩、老人食用也要谨慎,避免引发身体不适。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有些野菜外形相似,但分有毒与无毒,如果误食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总之,春味虽好,也要吃得对、吃得适量、吃得新鲜,这样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有利于身体健康。(策划/杨兴 设计/陈玉洁)
来源: 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