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唠家常#
沪上阿姨崩了!
起因是其小程序上线了张杰演唱会联名周边,一时间该套餐被张杰粉丝买爆,不少网友直呼:补一下吧,阿姨补一下吧!“
不得不说,沪上阿姨这波流量蹭得好,很快便冲上了热搜。
< class="pgc-img">网图
>在新茶饮赛道,沪上阿姨虽比不上门店众多的蜜雪冰城,但好歹在11年间开了7000多家店,估值也早已高达50亿。
与其他茶饮品牌一样,沪上阿姨也对上市蠢蠢欲动,准备与新老对手争夺奶茶界第二股的宝座。
只是,前有追兵,后有猛虎,沪上阿姨的上市之路只怕是遥遥无期。
01
沪上阿姨的创办者,是一对曾在世界500强公司任职的夫妇。
10多年前,单卫钧和妻子周蓉蓉举家搬到上海。在这之前,他们在山东的一家美资企业已经工作多年。
2013年,周蓉蓉无意间来到了上海的一条弄堂里。
恰巧,她看到一家没有门牌的奶茶店门前,站满了正在排队等候的人。
本就有创业打算,但苦于一直找不到项目的周蓉蓉,在看着眼前的排队长龙时,顿时捕捉到了商机。
她悄悄观察着那家奶茶店,发现店主将血糯米等杂粮混合加工,制作出了一款贴合上海人口味的饮品。
其实,那几年市面上最流行的饮品是珍珠奶茶,港式和台式两种风格的奶茶牢牢占据着大部分内地市场。
周蓉蓉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丈夫单卫钧,两人分析,既然奶茶市场如此火爆,如果别出心裁地推出一款有着上海弄堂特色的“沪式奶茶”,销路肯定不错。
夫妻俩说干就干,双双辞职准备创业。
随后,他们从COCO、85度C、星巴克等头部企业挖来人,组建了自己的团队。
为了更好的研发奶茶,夫妻俩还亲自率领团队前往香港和台湾考察,从奶茶的起源地,进行充分调研。
除此之外,他们还向弄堂里的那家奶茶店老板取了经。之后,“沪上阿姨”用五谷和茶进行跨界搭配,推出了自己独特的奶茶,并提出了五谷茶饮的概念。
2013年7月,一家只有25平米的奶茶店,在上海人民广场开门营业,它将血糯米奶茶做为招牌产品,用来吸引顾客。
< class="pgc-img">>没想到,店铺一开张就火遍了整个上海滩,第一个月的营业额就突破了30万元。
凭借一款血糯米奶茶,就能爆火出圈,让夫妻二人意外之余,干劲儿越来越足。
接下来,他们计划做几家直营店,将其打造成样板店后,在全国内进行批量复制。
但随着一段时间的经营,单卫钧发现,在上海那样的大城市开店,不仅店铺租金高、员工工资高,而且同行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这就使得利润逐层被压缩。
单卫钧认为,想要拿到更高的回报,就得转变经营策略。
在他看来,要想盈利,就需要开拓新的市场。而这个市场还必须要满足人口基数大,有一定消费能力,用工成本偏低,并且平价鲜果茶品牌比较少的要求。
而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基本都是二三线。
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考察后,沪上阿姨最终在2014年选择往三四线城市下沉,并加快了开店的步伐。
转变策略后的2015年,沪上阿姨在全国各地区拥有了280多家的加盟店,卖出了高达8000万杯的奶茶,营收破2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到了2016年,它的门店数量增加到了500多家。
随着加盟店的持续增长,沪上阿姨也被众多的投资机构所看见。
2020年11月,沪上阿姨第一次融资,就获得了嘉御资本独家投资的近亿元。3个月后,嘉御资本再次进行了跟投。
在A轮融资后,沪上阿姨手握了大笔资金,这时它扩店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到2020年底,沪上阿姨的门店已飞速的突破了3000家,成为茶饮赛道中的一批黑马。
< class="pgc-img">>02
沪上阿姨将价位定在7-15元,占据了茶饮赛道的中价市场。随着茶饮赛道集体大爆发,在2023年7月,它轻松拿到了B轮融资2.3亿元。
而在今年2月,沪上阿姨再次完成了它的C轮融资,获资1.2亿元。
不愁资金,背靠各大投资机构,这也让沪上阿姨的创始人,在创业路走了10多年后,有了更大的野心。
那就是,尽快促成沪上阿姨的上市。
但其实回看沪上阿姨前10年的发展,发现它的门店增长并不快,这就得说说它的系列茶饮和品牌运营。
最初,沪上阿姨将自己定义为现制茶饮品牌,后来随着发展,它先后有了三个品牌,分别是沪上阿姨、沪咖啡、以及轻享版。
< class="pgc-img">>主打品牌沪上阿姨,主要售卖鲜果茶、多料奶茶、轻乳茶等,产品的售卖价格一般在7-22元;
沪咖是针对目前大众对咖啡的需求,推出的咖啡系列,价格一般在12-23元之间;轻享版的产品多是轻乳茶、水果茶和冰淇淋等,主打性价比,定价都在2-12元之间。
有了品牌间的搭配运营助力,截至2023年9月,沪上阿姨在全国拥有了7297家门店,覆盖了全国4个直辖市,22个省份300多个城市。
它的开店数,仅次于蜜雪冰城的3.6万家和古茗的9001家。
而在经营模式上,沪上阿姨一直采用的是“直营+加盟”。其中,它的7297家门店里,加盟商占比是99.3%。
凭借众多的加盟商,沪上阿姨在2021-2023年的前9个月,营收分别达到了16.4亿、22亿、25.35亿,公司获得的毛利为3.58亿、5.86亿、及7.9亿。
< class="pgc-img">>而公司实际获得的净利润是0.83亿、1.49亿、3.24亿。
这样的营收,和在同一赛道的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相比,要逊色了很多。
2022年,这三家茶饮品牌的营收分别为135.76亿、55.59亿、42.32亿。拿其中靠后的2家营收和沪上阿姨相比,它们的营收都是沪上阿姨的近2倍。
甚至,古茗的净利润,据说是沪上阿姨的3倍以上。
但是在门店和GMV增长率方面,正如沪上阿姨在招股书中所强调的,2021年到2023年,它分别获得了45.8%和57.7%,以及40.5%和37.5%的增长。
GMV和门店的亮眼增长率,让沪上阿姨在目前的茶饮品牌中,增长相当迅速。
说到它的快速增长,就不得不说它不同于其它茶饮品牌的另一大特色了。
那就是,沪上阿姨更多的选择了国内北方市场。
截至2023年9月30日,沪上阿姨51.4%的门店是在北方城市,在2023年前三季度的新开门店中有50%是在三线以下城市。
从上海起家,之后又转战国内北方市场,并在北方市场中获得公司的飞速发展。
沪上阿姨在茶饮赛道赤身肉搏了多年,靠着精准的定位和果敢的选择,让品牌得以日益壮大。
当然,如果仅凭着中价策略,还有占据北方市场,就想在茶饮赛道持续奔跑,沪上阿姨所拥有的厮杀资本还差了许多。
< class="pgc-img">>03
谈及企业、品牌的飞速壮大,就不得不说其所拥有的核心竟争力。
拿同一行业里的蜜雪冰城来说,它不仅拥有上万店的规模,还在业内的上游,拥有较强的话语权,而古茗是在供应链中默默地作着王者,茶百道则是拥有自己独特的外卖渠道。
沪上阿姨和这几家比起来,则显得中庸了许多。
它的主打概念是健康饮食,却靠着鲜果类产品撑起了自己的半壁江山。
它强调会建自己的仓储和物流系统,却任然受制于上游的第三方供应商。
这种种矛盾之处,也就使得它在发展中处处被掣肘。
< class="pgc-img">>从品牌营销方面来看,当喜茶、奈雪的茶们靠着联名在圈里杀疯了时,沪上阿姨却接连在联名上大翻车,甚至还一度引起了消费者的“众怒”。
2022年,沪上阿姨追赶着同行们的步伐,和知名乙女手游《光与夜之恋》展开了联名,但因客服说这款手游是“寡妇游戏”,遭到大量玩家集体抵制,最终不得不紧急叫停合作。
去年底,又有消息说,沪上阿姨正尝试与另一大IP《魔道祖师》联名,但直到官宣前它还在被消费者们持续炮轰。
接连在品牌营销上碰壁,这让沪上阿姨想要快速出圈的美梦被无情掐灭,逼得它只能另做打算。
沪上阿姨为了吸引新加盟商的加入,随后调整了自己的加盟条件。
在今年春节,沪上阿姨针对新加盟推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优惠政策。
< class="pgc-img">>新加入的加盟商,可以减免加盟费用,金额在6000元至160000元不等。
另外,在2022年,沪上阿姨还启动了“百日千店”的加盟计划,而这项计划,采用的是分期付款模式。
也就是把之前近5万元的加盟费,调整为可在3年内分期,每年只需1.66万元,同时管理费也直接减免。
加盟费的减免,致使沪上阿姨目前成为头部茶饮品牌中,加盟费最少的一家。
为了带动整个公司的营收增长,选择不断放低加盟条件,短期内虽能拉动销售额的增长。
但企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面对业内日趋白热化的竟争,它的应对只会愈发吃力。
如果不能用更新颖的方式、更过硬的产品、更出圈的形象,在行业里被看见,那么等待沪上阿姨的,将是更难自处的环境。
是求新求变,还是靠着资本的托举再次飞跃,沪上阿姨还需做出长久的规划。
04
一直以来,茶饮赛道竞争激烈,不仅品牌众多,而且还有咖啡、纯茶等即时饮品分割市场。
据《2022-2027年中国新式茶饮需求预测及产业发展趋势前瞻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新茶饮市场规模达到了1038亿元,较上年增长3.49%。
据分析,到2025年茶饮市场的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
如果以差不多的价位,就能在家门口喝到喜茶、茶百道等茶饮时,如沪上阿姨这样的中腰部品牌,生存的空间会更加狭小。
从2021年到2023年,沪上阿姨陆续推出了超100款新品。
不管是不断推出新品,还是在融资中备受资本青睐,沪上阿姨弱于古茗、蜜雪冰城、茶百道的盈利能力,始终是道硬伤。
如果没有特别出圈的饮品做为卖点,也会让它在这次冲刺IPO时,吉凶难料。
那么,成名已久的沪上阿姨,能否摘取茶饮赛道第二股的桂冠,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 搜狐财经丨追赶蜜雪冰城,沪上阿姨携8000家门店“杀”向港股
- 中国证劵报丨沪上阿姨,申请上市!
- 天天IPO丨上海夫妻开店7000家,要IPO了
- 市界丨山东女婿卖奶茶一年能赚3个亿
狂大跃进
最近两天,靠着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黑化”梗,“营销老手”蜜雪冰城又一次出了圈。
按常理,传统意义上的“黑化” 应该表现在性格或精神状态上的转变,但既然要玩梗,“黑化”的意思就得变一变——蜜雪冰城门店logo上的“雪王”形象,实现了物理意义上的全部“变黑”。
(图源/蜜雪冰城微博)
当热度起来后,蜜雪冰城趁机揭秘,雪王变黑是因为“去桑葚园摘桑葚被晒黑的”,顺势把蜜雪冰城桑葚口味新品的营销活动带了出来。玩梗玩得好,热度自然少不了。6月19日,蜜雪冰城黑化在微博热搜上挂了一天,拿下超5亿的阅读量。
靠营销出圈的同时,蜜雪冰城还在疯狂大跃进。
在新茶饮集体收缩的当下,蜜雪冰城的开店速度令人咋舌。专注连锁门店的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最近90天内,蜜雪冰城新开了1792家店,截至6月20日最新在营门店数为20848家,是第二名书亦烧仙草的2.85倍,是第三名古茗的3.52倍。
这是什么概念呢?在极海品牌监测的50家新茶饮品牌中,门店数量超过1000家的只有10家,蜜雪冰城一家所开的门店抵得上剩下9个品牌门店总数的一半。
壹览商业的统计数据也能佐证,今年前五月,蜜雪冰城新开门店数量为844家,是第二名茶百道和第三名沪上阿姨的近两倍。虽然因统计口径不同,不同监测平台统计出的结果有所不同,但蜜雪冰城最近一两年的“疯狂大跃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比之下,新茶饮头部品牌奈雪的茶和喜茶,今年前五个月仅新开91家和13家门店,截至今年5月底两家门店总数均不足千家,分别为908家和865家。这意味着蜜雪冰城几个月所开的门店,比得上奈雪的茶、喜茶奋斗多年的结果。
去年10月,一位接近蜜雪冰城的人士曾透露,蜜雪冰城门店总数从1万家暴增至2万家,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蜜雪冰城为何会疯狂大跃进?《财经天下》周刊多次致电蜜雪冰城,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中国食品分析师朱丹蓬分析称,蜜雪冰城主打的是低价策略,这在中国的三四五六线城市,其实还有比较大的扩张空间。对于蜜雪冰城来说,它在最近一两年大幅加快开店速度,主要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起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
日开几十家店
事实上,蜜雪冰城疯狂大跃进是其策略转变的结果,这家河南企业在成立初期发展得并不快。
说起历史,蜜雪冰城可以追溯到25年前。1997年,还在河南财经学院(现在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上大学的张红超,开了一家卖刨冰的小摊,专营刨冰等各式冷饮,一直到两年后,才正式有了“蜜雪冰城”这个品牌。但卖过苹果、糖葫芦,还开过家常菜馆的蜜雪冰城,始终没有大起色。
转折点发生在2006年,这年蜜雪冰城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做年轻人消费得起的连锁品牌,推出“1元1支”的超低价新鲜冰激凌,瞬间打开了局面,低价自此就成了蜜雪冰城的标签。
东西卖得便宜怎么赚钱?张红超想到了零售行业屡试不爽的加盟策略,从此插上了高速扩张的翅膀。
(图源/蜜雪冰城微博)
2007年,蜜雪冰城首次对外开放了加盟权限,加盟费相对较低,到年底,其加盟店发展至了26家,2008年年底,再增加至180余家。
虽然与早期相比提速了不少,但蜜雪冰城真正开始规模化扩张,是在2013年通过成立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实现核心原料的自产化,又在2014年于焦作温县建立起仓储物流中心,完成了从研发、生产到仓储物流的整套供应链的搭建。
2014年,蜜雪冰城门店数正式突破1000家,次年门店数再翻番,达到近2500家,之后持续保持着每年上千家的增长速度,2017年至2019年,其门店数先后突破了3500家、5000家、7500家的大关。
2020年6月24日,蜜雪冰城宣布全球第10000家门店在河南新乡开业,至此成为第一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拥有万店规模的茶饮品牌,并在半年后的2020年底,达到了11926家的门店数。
这还不算,2021年蜜雪冰城正式迈入“疯狂大跃进”元年。这年10月1日,曾操盘蜜雪冰城“雪王”形象的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董事长华杉,在微博中透露了蜜雪冰城门店已经突破2万家的消息。换句话说,蜜雪冰城9个月时间就开了8000家店,几乎相当于每天新增门店近30家。
疯狂扩张背后,蜜雪冰城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政策。2021年春节,蜜雪冰城推出加盟首年减免加盟费、服务费、管理费的优惠政策;紧接着又在5月6日发布公告,对机场、加油站、景点等特殊商圈及周边区域的门店实行免收一年加盟费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加盟商到人流量更加巨大,但租金成本更高的地方开店。
与此同时,2021年蜜雪冰城两次出圈的营销也进行了加持,6月,蜜雪冰城推出一曲“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主题曲,因其魔性和洗脑特性火速出圈,收割了一大波热度;8月,蜜雪冰城又靠着在河南洪灾期间捐款2200万,迎来一波“野性消费”。
据媒体报道,2021年7月其探访蜜雪冰城郑州总部发现,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意向加盟商在面试区翘首以待,负责加盟商面试的相关工作人员更是透露,每天有上百人面试,但初试通过率仅在10%以内。
蜜雪冰城似乎也从中挖掘到了流量密码,开始在广告营销上越玩越溜,从星巴克驱赶民警事件后火速挂出横幅欢迎民警进店休息,到如今的“黑化”梗,无一不是如此。
加盟商被推着走
对于蜜雪冰城疯狂扩店的举措,有9年加盟经历的冯霆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对于公司来说,多开店没有任何损失,反倒能收更多的加盟费、装修费、物料费,是在利益最大化。至于门店能不能挣到钱,能挣多少钱,这都是加盟商自己的事了。
冯霆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他是2013年加盟蜜雪冰城的。因为和张红超是老乡,自己又看好奶茶行业,刚大学毕业的冯霆拨通了蜜雪冰城的电话,就顺利成了加盟商。
2013年开第一家店时,冯霆总共投了15万元,不到1年就回本了。2017年,奶茶生意的热度起来了,冯霆又投了27万元,开了第二家店。再之后,从2019年到2021年,冯霆每年都得投更多的钱新开一家店。与之前主动开店不同,最近这几次,冯霆觉得自己是在被公司推着走。
“公司属于单店加盟形式,同一个区域,谁都可以来开店。”冯霆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尽管他已经在同一个商圈开了两家店,但蜜雪冰城的区域经理还是问他,要不要开第三家,如果不开,会有新的加盟商进来。因为担心生意被抢,冯霆硬着头皮开了第三家。但店铺数量增加了,营业额却没有相应增加,“市场已经足够饱和了”。
蜜雪冰城为何催着加盟商开店?冯霆估计,是因为公司要收钱。冯霆给《财经天下》周刊算了一笔账,以开店装修必须用到的门头为例,如果自己找当地广告公司做,大概2万元,但公司规定必须统一定做,让加盟商交4万元。按照蜜雪冰城全国超2万家门店的规模来算,光是门头这一项,公司就能净挣4亿元。
除了装修,加盟店还能通过购买高于市场价的原料和设备,给蜜雪冰城创收。据冯霆介绍,加盟商必须用从总部买的原料和设备,违规会被罚款。拿奥利奥饼干碎举例,市场上同样规格的产品大约360元,从公司进货得400多元。根据久谦中台的调研报告,蜜雪冰城总利润的40%就来自于提供给加盟商的原材料。
为了能持续收钱,蜜雪冰城还定了不少制度,比如加盟商得每三年签一次合同,然后出钱把门店重新翻修一遍,美其名曰“给店铺形象升级换代”。鉴于此,也有人将蜜雪冰城戏谑为“披着奶茶店外衣的罐头厂和装修队”。
近些年,由于品牌屡次凭营销出位,又加戴了诸如“冲刺IPO”“估值200亿”等头衔,想进场分羹的人络绎不绝,也给了蜜雪冰城疯狂扩张的底气。于是乎,蜜雪冰城的扩张呈现出两个有意思的侧面:一方面,已有的加盟商越来越挣不到钱,甚至需要在同一个商圈开多家店铺来“抵御”新加盟商入侵;另一方面,尽管加盟门槛越来越高,不仅前期投入更多,还要通过笔试、面试,但申请者还是络绎不绝。
林硕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他是2019年加盟蜜雪冰城的,按照流程,先要在微信公号上填写相关信息,一周后,蜜雪冰城联系上他,安排视频面试,完成面试之后,还得做一份笔试题,考题因人而异。
通过面试和笔试之后,林硕拿到了蜜雪冰城的《开店审核资格证》,随即开始找门店。据林硕介绍,拿到证书的半年内不开店,资格证会被没收,所有的流程又得重新来一遍。因此,他一拿到资格证就立马开始找店,然后和所有的新加盟商一样,向蜜雪冰城提交位置审核、准备资料、签合同、交钱、安排装修......待到3年合同期满,再重签合同,重新装修。
资深零售专家朱东生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蜜雪冰城当下走的,是典型的国内品牌做连锁发展的路径:先是在下沉市场沉淀,建立发展模型,这个阶段,蜜雪冰城的开店数量不多,加盟费也不算高;随着品牌做出知名度,也就是蜜雪冰城当下所处的阶段,就到了利润回收的时候了。换句话说,开店越多,利润回收速度越快。
与此同时,朱东生还指出,蜜雪冰城当前的拓店也和其冲刺IPO有关,“公司上市要披露前三年的财务数据,包括成长速度、利润增速等等”。
不亏钱就算不错了
做蜜雪冰城加盟商挣钱吗?冯霆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暂且不论区域、地段这些因素,仅仅从纵向时间轴来看,答案是,没以前挣钱了,在走下坡路。一位加盟商在网上诉苦说,蜜雪冰城白天生意兴隆,晚上一清点营业额,才三千元,因为客单价太低了。
极海品牌监测的数据显示,蜜雪冰城2万家门店虽然遍布全国31个省区,覆盖360个城市,但客单价却只有6元。在美团上,蜜雪冰城华夫冰淇淋卖2元,招牌柠檬水卖3.5元,珍珠奶茶卖5.99元,草莓圣代卖6元,产品极低的售价使得蜜雪冰城收获了不少消费者的好感,为其点赞,但对于加盟商来说并不是好事,别人卖一杯,他们要卖三杯,营收才能打平。
要知道喜茶在严格控制售价的情况下,门店菜单中售价大于19元的产品依然占比21%,售价在15元到19元的也占58%。
上述在网上诉苦的加盟商透露,正常门店生意,毛利率撑死五成,在饮品行业里算很低了。而上线外卖平台,被抽成百分之二十之后,毛利率只剩不到两成,再扣掉人工水电费,基本处于“不亏钱就不错了”的状态。
网上有不少蜜雪冰城加盟商的吐槽:有人表示,毛利低到无法盈利,还动不动被区域经理罚款;还有人表示,公司每年都有各种由头让加盟商买物料,如果销量不好,只能砸在自己手上。
对此,朱东生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如果企业把加盟商当成命运共同体,就会想办法让加盟商活下来,给他们进行运营指导,研发差异化产品,提升服务。如果只是把牌子加盟出去,说不定哪天热度下来了,企业的寿命就跟着缩短了。
目前,一些不赚钱的蜜雪冰城加盟商已决定关店止损。极海品牌监测的数据显示,虽然最近90天内,蜜雪冰城在大规模开店,但关店数量也不低,一共关闭了368家门店。从总数量看,其关店数量高达2215家。
网上流传着一个说法,加盟蜜雪冰城十个有九个亏。说的就是加盟商的艰难,一位2019年加盟最终决定退出的加盟商表示,加盟蜜雪冰城三年,压根赚不到钱,前期投入成本太高,他28平方米的店,算上年交的1.1万元加盟费、4800元管理费,6万元设备采购费,7万多元的装修费,房租、水电等,总成本高达40万元,“原本以为蜜雪冰城的知名度大,能很快回本,最终却被打脸了”。
“3元的冰淇淋,4元的柠檬水,6元的奶茶,你算算得卖多少杯才能回本?”这名加盟商说,他每个月包括原料采购、房租、员工工资,以及水电费、管理费、加盟费、罚款等各类杂费,光硬性成本就有7万元,其中大头花在了原料采购上,如果月营收低于这个数,就相当于白干了。
照此计算,加盟商单店单日营收得超过2400元才能保本,按照6元客单价计算,相当于要卖400杯饮品,如果想赚钱得卖出更多杯才行。“一天下来手都麻了,每天回家都要到十点半以后,一算账发现自己赚了个寂寞。”
食品安全事件频出
为了赚钱,加盟商开始在成本上下功夫,这使得蜜雪冰城频出食品安全事件。
6月21日,有网友在微博反映“蜜雪冰城饮品内喝出虫子”。而就在一个多月前,“蜜雪冰城门店因咖啡粉过期被罚”的话题才登上过微博热搜,当时蜜雪冰城被罚了2000元,事情的经过是广西桂林相关部门检查发现蜜雪冰城门店使用的咖啡粉过期了。
时间再往前追溯,5月19日,陕西延安宝塔区某蜜雪冰城门店因为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被罚;3月8日,延安大学新校区周边的一家蜜雪冰城门店被发现存放有一袋过期近两个月的绿茶;3月1日,甘肃省平凉市一家蜜雪冰城因为经营过期食品被罚款1万元......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蜜雪冰城”四个字,有2897条内容,大都在反映产品卫生问题,比如“在饮品里喝出异物”“有大量黑色絮状物”“吃出苍蝇”等等。
(图源/蜜雪冰城微博)
而事实上,早在2021年5月,张红超的兄弟,时任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总裁的张红甫就曾经因为食品卫生问题向公众道过歉。当时,蜜雪冰城郑州永安街店、济南大观园店、武汉马虎商业街店被曝光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存在违规使用隔夜冰淇淋奶浆、切片柠檬、奶茶的现象。彼时,张红甫承诺,会继续组织各个门店开展排查、自查自纠。
蜜雪冰城的策略就是罚款。冯霆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这些年,蜜雪冰城总部会不定时派人到每个门店巡视,发现食品超过有效期,罚款2000元。与此同时,林硕也提及,除了有专人巡视,每个门店还都安装了4到5个摄像头,就是为了管控食品安全问题。
但从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看,蜜雪冰城的处罚收效甚微。业内人士说:“如果只是一家店出问题,或许还能甩锅加盟商,这么多家店都出问题,只能说还是模式本身有问题,为了赚钱,加盟商不得不铤而走险。”
放眼到整个新茶饮行业看,这门生意也不好做。奈雪的茶市值暴跌,上市首份年报还巨亏45亿元,茶颜悦色、喜茶等都有过裁员的传闻,乐乐茶则被曝撤城,新茶饮赛道上各大品牌似乎都在最近一年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
朱丹蓬分析说,自2021年以来,国内新式茶饮行业就已经进入到了高度同质化的红海阶段,奶茶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不高,推广模式、门店运营及引流的同质化,都让整个行业进入到了严重内卷的周期。
今年年初,喜茶、乐乐茶、奈雪的茶几个高端茶饮品牌就率先在“降价”这件事上“卷”了一把。喜茶刚在2月宣布了对多款产品进行降价,乐乐茶和奈雪的茶紧跟着就在3月相继官宣大幅降价。此外,还有各路巨头跨界分羹,如同仁堂、中铁、中国邮政等,都相继开出茶饮店。
面对现状,大多数头部新茶饮品牌已告别“跑马圈地”,转而通过精耕细作的方式进行精细化运营,又或是通过投资和跨界,寻求新的增量。如喜茶的扩店速度就在明显放缓,往年一年开300家店,而极海品牌监测的数据显示,最近90天,喜茶只新开了5家店,同时还关闭了13家店。
只有蜜雪冰城是个例外,它还在高速扩张,但也承受着大跃进带来的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加盟商矛盾等在内的各种“副作用”。
(文中冯霆、林硕为化名)
|王亚琪
编辑|斯问
来源 | 电商在线
和地域强绑定的奶茶品牌中,除了已经成为长沙打卡点的茶颜悦色之外,沪上阿姨可能是另一个颇具地方风味的玩家。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被认为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品牌。
2013年,沪上阿姨在上海人民广场开出第一家门店,靠着“血糯米奶茶”这一爆款单品,开店头一个月流水就过了30万。品牌的logo标志就是一个烫着头的经典上海阿姨造型。
鲜为人知的是,虽然品牌起源于上海、生长于上海,但创始人却是一对来自山东的夫妻。十年前,单卫钧、周蓉蓉夫妇变卖了山东的资产,举家搬入上海,做起奶茶生意。
时至今日,沪上阿姨已经成长为一家拥有7000多家门店、年收入超过20亿的庞大企业。2月14日,沪上阿姨(上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沪上阿姨”)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成为继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之后,又一家向港股发起冲刺的新茶饮品牌。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9个月,沪上阿姨收入16.4亿元、21.99亿元、25.35亿元。营收每年都在增长,但规模和同行相比可见差距——以2022年为例,同期古茗营收55.59亿元,门店数与沪上阿姨相当的茶百道营收42.32亿元,收入是前者的近两倍。
在介绍自己的竞争力时,沪上阿姨强调自己在下沉市场的优势:“截至2023年9月30日,约49.0%的门店位于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但挡在这条路上的对手蜜雪冰城实力更为强劲,同一时期,蜜雪冰城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就占据了总门店数的56.9%,仅9个月收入154亿元。
沪上阿姨“焦虑”吗?从不断加速的门店扩张中,可见端倪。2013—2019年,沪上阿姨花了6年才突破1000家门店,但自2020年起,短短4年时间就增长到7297家门店,其中有99.3%为加盟店——这也是蜜雪冰城走过的路,后者同样以加盟店居多,占比达99.8%。
在10—20元价格带的奶茶品牌中,沪上阿姨的知名度不如古茗、茶百道,在最具机会的下沉市场,蜜雪冰城正靠着超36000家门店,展露出“统治力”。沪上阿姨的路在哪?
创始人“南下”闯荡上海,品牌“北上”
沪上阿姨的崛起,是典型的爆款思维。
单卫钧和周蓉蓉夫妇,都有美企500强的从业经历。单卫钧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半年后便跳槽去了一家500强美企做销售,一路升迁至高级经理。周蓉蓉毕业后就在企业任职,也做到了区域高级经理。或许是因为这样,两人一直都有着创业的想法。
2011年,一方面是想着去大城市“折腾一下”,一方面是为了孩子学业考虑,两人从山东举家搬迁到了上海。单卫钧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早期两人想找的项目,就是类似绝味鸭脖这样的商业模式。“虽然是小店,但复制效率高。”
而在当时,现制茶饮还不如现在这样繁盛。很多小吃店都会兼职卖奶茶,奶茶制作过程也简单粗暴——就是冲粉。以至于珍珠奶茶的“珍珠”是否不够健康?是那个年代很多消费者都会有所顾虑的问题。沪上阿姨能在早期成功,也正是因为观察到了这样的市场机遇。
沪上阿姨创始人
沪上阿姨采用了两个经营策略:1.强调所有奶茶现场制作;2.摒弃珍珠,选用更健康的血糯米作为小料。对于不少老上海人而言,血糯米是有童年滤镜的食材。20世纪90年代,血糯米雪糕就曾风靡上海滩;南阳路上,排队购买的血糯米饭团,更是不少上海人的早餐首选。
不过,尽管靠着“血糯米奶茶”打开了上海市场,但单卫钧夫妇很快意识到,五谷奶茶更适合热饮,在南方受欢迎程度不及北方。由此,这个生于上海的品牌又开始“北上”之旅。
在上海连开几店后,沪上阿姨回到了两人的老家,开拓起山东市场。截至2023年9月30日,沪上阿姨共有门店7297家,覆盖全国22个省份、300多个城市。但从地域分布来看,山东、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等在内的北方地区是其重点拓展区域。其中,山东门店数达1024家,是首个破千家的省份,相比之下,作为发源地的上海门店数,反倒只有60家。
根据灼识咨询,以门店数计算,沪上阿姨在中国北方的中价现制茶饮品牌中排名第一。
除了圈定更多北方消费者外,为迎合南方消费者更偏爱清爽的口味,2019年,沪上阿姨也开始从五谷茶饮拓展产品线,做起新鲜水果茶。目前,沪上阿姨旗下共有三个品牌。主品牌“沪上阿姨”,产品包括鲜果茶、多料奶茶、轻乳茶、酸奶昔等,定价7—22元;2022年,推出咖啡品牌“沪咖”,一般设于沪上阿姨门店内,定价13—23元;2023年,推出新品牌“轻享版”,主要为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选择,定价2—12元。
2019年,沪上阿姨将logo升级为更时髦的国潮女郎
大同小异的加盟模式背后,盈利能力落后同行
“目前中国茶饮行业出现了两种机会,一种机会是做周黑鸭的模式,单店坪效很高,但是最多开1000多家店;还有一种机会是做绝味鸭脖的模式,单店坪效没那么高,但是有万店规模。两种模式都值得去做,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选择的就是绝味鸭脖模式。”
2018年,单卫钧曾解释过沪上阿姨的经营选择。
他称:“选择这个模式,主要是因为我认为现在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能力正在释放,这也是中国最为庞大的消费群体,但与此同时缺少具有性价比的好产品。”沪上阿姨想要成为奶茶界的“绝味鸭脖”,本质是在直营模式和加盟模式中,果断选择了后者。
截至2021年、2022年12月31日、2023年9月30日,沪上阿姨拥有3711、5244及7245家加盟店,这些加盟店占总收入的94.9%、94.2%及96.1%。实际上,整个行业的状况也大同小异。
加盟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能快速扩张门店,占据市场份额。在口味很难创新、即使创新被模仿成本也很低的奶茶行业,这几乎是这些“街边小店”起家的奶茶品牌,唯一的护城河甚至生存的路径。差不多同期,古茗和茶百道的加盟店,贡献的收入均达到了约99.9%。
通过加盟,赚取加盟费,再向加盟商销售奶茶原料,这已经成为奶茶品牌通用的赚钱方式。而在模式差不多的同一赛道中,比拼成本管控和毛利率,才更能体现品牌间的差异。
2021—2022年,沪上阿姨毛利率为21.8%、26.7%,古茗毛利率为30%、28.1%,茶百道毛利率为35.7%、34.4%,蜜雪冰城毛利率为31.3%、28.3%。茶百道赚钱能力要小胜一筹。
不过,曾有媒体算过一组有趣的数据。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全球约有36000家门店,共卖出58亿杯饮品,平均每天卖2148万杯饮品,每家门店每天约卖出近600杯饮品。对比来看,2022年茶百道每家门店每天卖出342杯饮品,2023年古茗每家门店每天卖出365杯饮品。如果算综合盈利能力,蜜雪冰城无疑靠着“薄利多销”,稳稳地排在第一名。
总结看,如果将10—20元价格带的奶茶品牌做比较,茶百道的盈利效益更高。而如果将瞄准下沉市场的三家品牌横向对比(指古茗、沪上阿姨、蜜雪冰城,茶百道布局新一线城市较多,面向的消费群体也有所不同),沪上阿姨的盈利能力,也要明显逊色于另两家。
图源:沪上阿姨招股书,门店分布情况
目前已启动上市的几家奶茶品牌中,蜜雪冰城的受关注程度,无疑最高。
而支撑起蜜雪冰城运转逻辑核心的,是靠着规模效应撑起的盈利。这不仅需要足够多的门店体量,还需要对供应链的持续投入。前者通过扩张增加收入,后者通过管控成本释放利润。
沪上阿姨也在通过这“两板斧”寻求出路。2022年,沪上阿姨启动“百日千店”加盟计划,新模式下沪上阿姨的加盟店启动分期付款模式,原本需要一次性付清的4.98万元加盟费,现在可以分三年付清,每年只需支付1.66万元,成为几家品牌中年加盟费最低的一家,这使得它门店扩张的速度大大提升;另外,同样向上延伸至供应链,但和蜜雪冰城相比,沪上阿姨仍然需要向外采购多数制作饮品的原材料,投出去的钱更多是花在了仓储、物流上。
集体奔赴IPO背后,行业“淘汰赛”持续进行中
在一众奶茶品牌争相上市的另一面,奶茶行业的“淘汰赛”从未停止。
回顾奶茶的发展历史,第一代茶饮门店,产品配料以奶精及奶茶粉为主,尚未形成连锁化、规模化发展,经常搭配着鸡排出现在各个街边小店里;第二代茶饮门店,产品配料开始采用茶末、茶渣,但奶仍以植脂末为主,靠着配料升级,国内诞生了如 CoCo 都可、 快乐柠檬、一点点等一批全国性连锁茶饮品牌。时至今日,用新鲜水果、优质奶源的“新茶饮”开始占据主流,第三代茶饮门店随之诞生,如喜茶、奈雪的茶、沪上阿姨、霸王茶姬等。
沪上阿姨们奔赴上市的同一时期,一批早年的“网红奶茶”正在悄然退场。
曾一手将手摇奶茶带入大陆的“快乐柠檬”在过去三年里关掉了超过六成的门店。财报显示,2020年,快乐柠檬全球门店达到1105家。但到去年年底,只剩下了240多家。
2023年,沉寂许久的一点点冲上热搜,讨论度最高的是“一点点退出奶茶界”“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喝一点点了”。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截至2021年2月11日,一点点的门店超过4000家。但到2023年11月2日,一点点的门店数只剩下了3018家,门店减少四分之一。
去年以来,奶茶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更讲究性价比的消费观念下,各大头部品牌都开始纷纷采取“降价”、“低价”策略。与此同时,曾经能带动销量的“爆款”单品也开始逐渐失灵,相似的新品配方很快就会被同行迅速跟进,行业内很难有真正创新的单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快占领更多的市场,“跑马圈地”成为不少品牌的选择。
进入资本市场,拿到更充沛的资金,将加速行业的洗牌,资金实力较弱或运营能力不佳的品牌将逐渐退出市场。此外,资本的介入,也会促进行业规范标准的建立。“健康减糖”是近两年来的消费趋势。2023年,各大茶饮品牌开始公布配方原料、营养成分表。比如霸王茶姬公布产品热量表,喜茶则直接公开了配方原料、溯源信息、成分检测报告等。
靠着一杯五谷奶茶起家的沪上阿姨,曾踩中消费者希望更“健康”的消费需求。但和十年前相比,这早已不是靠着“配料升级”就能赢得市场的时代。招股书披露,沪上阿姨在2024年2月刚刚完成1.22亿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瀚率投资、金鴞投资、银麟投资等。
聚焦下沉市场、开拓多价格带的产品、跨界做咖啡、布局仓储物流,很难说哪一张牌会成为沪上阿姨的底牌,但要在这个红海市场活下去,上市带来更重要的价值,或许还在于赢得来自加盟商、市场消费者的信心。就像蜜雪冰城,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其持有货币资金30.67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4.72亿元。“不差钱”的雪王尚且还要通过不断扩张,提升品牌知名度。对于沪上阿姨们而言,上市,或许也早已成为绕不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