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热帖,让人十分恼怒。
题主的公司来了一位新员工,当天大家初次见面,彼此问候了几句。
就在大家准备各自离开时,有个同事开玩笑说让新员工请大家喝杯奶茶。
原本活跃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
停顿片刻,新来的员工终于开口:“我刚上班,还没赚到工资呢。”
不曾想那位老员工竟直言道:“你都快30岁了,连奶茶都买不起吗?”
新员工见状,眼泪不自觉地从眼角流了下来,一边哭一边小跑离开了。
当天晚些时间,题主才得知,新员工已经主动提出离职,不在公司了。
人事经理在了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认为过错方在老员工上,便提出让老员工请大家喝奶茶。
谁知,老员工听后自认为十分委屈,反而责怪新员工开不起玩笑,导致事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帖子曝光后,评论区的留言瞬间炸开了。
其中网友@我变成了星星的高赞评论戳破了事件的真相:
“所有的玩笑背后都是真实的意图。
让他买就是委屈了?新人买就是应该的?”
记得知乎有一个问题:怎么区分开玩笑和嘴贱?
作家王路说:
“一看对方感受,对方没不舒服,就是开玩笑;对方不舒服,就是嘴贱;
二看是否凸显自己,不凸显自己,就是开玩笑;凸显自己,就是嘴贱。”
只有让对方也能舒心大笑的才叫“玩笑”,否则,就是嘴贱。
深以为然。
2
作家贾平凹的一个朋友有口吃,说话特别慢。
有一天,朋友在路上遇到路人向他问路。偏偏这人也是口吃,朋友听后便一语不发。
后来,同行的人十分不解,问朋友刚刚为何不说话。
朋友耐心地答道:“人家也是口吃,我要是回答了,那人会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
有一次,自媒体人桌子和他的朋友一起外出吃饭。餐后他们便离开了包厢。
朋友落了一个东西,离开不久便折返回去取。
朋友一推开包厢的门,就目睹了一名服务员正在吃他们剩下的饭菜。
服务员当场愣住了,不知所措。
他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客人,是否会直白地拆穿他,把眼下所见变成谈资四处散播;他也不知道客人是否会向经理举报,让他丢了这份维持生计的工作。
出乎服务员意料的是,朋友爽快地说了一句:“给我也拿双筷子,这么多菜,干干净净的,倒了浪费。”
一句话,让服务员拾得尊严,也拥有了体面。
本?琼森曾说过: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
一个有修养的成年人,不会为了图一时之快,而选择为所欲为地开别人玩笑,更不会肆无忌惮地戳他人痛点。
相反的,他们时刻将他人的感受放在心上,尽可能理解他们的处境。
3
2条建议,让你更好地把握社交的分寸。
1、守住社交的边界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一个理论,叫做课题分离。
指的是要想解决好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
具体一点说,怎么辨别一件事是你的课题还是他人的课题呢?
这里有两个原则供参考:
①先看这件事的结果由谁来承担
②再看这件事由谁去做
如此说来就很明显了,上述事例中,新员工才是决定是否请客的人。任何他人的干预都是越界。
所以,学会分清自己的事,专心做自己的事,尽可能不去干预别人的事,这就是保持界限。
2、尊重他人的选择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定义了何为真正的尊重:
“尊重意味着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
因而,尊重也包含着不能利用对方的意思。我希望被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去表现,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
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由不同原生家庭信念、不同成长经历和不同学识背景等所构造的个体。
说到底,你没有经历过他人的人生,你也无权干涉他人的喜好、想法和三观。
孟非曾说过一句话:
“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和别人的关系当中,都要学会克制自己,尽可能地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个和虚伪没有关系。”
共勉。
近看到一个帖子,一个公司来了一个新员工,然后新员工跟大家打招呼的时候,有个老员工就开玩笑说让他请大家喝奶茶。新员工一下子愣住了,我,我刚上班,还没有工资呢。
然后老员工讥笑着说,你都快30了,连奶茶都买不起吗。新员工一下子受不了这个委屈了,哭着跑开了。当天就辞职了,后来,人事经理就觉得这个老员工说话也有点太过分了。老员工反而觉得新员工开不起玩笑。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你开玩笑要看对方能接受的程度,并不是说你觉得是开玩笑,那就是开玩笑,你让别人不舒服了,那你这是伤害别人。打着开玩笑的名义去伤害别人,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 class="pgc-img">>就像我们平时说自嘲一样,人家嘲笑自己是一种玩笑,但是你去说别人的缺点,那这个就不是开玩笑了。
新员工就应该怼回去说:”对,“你都快30岁了,连奶茶都喝不起吗?还要新来的人买。”
平时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轻易妥协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要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同时也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要保持自信和独立,不轻易被他人的言语或行为所影响。
日,一则关于职场人情冷暖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就业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在这个背景下,一位销售冠军的辞职经历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 class="pgc-img">>这位销售冠军,我们姑且称她为小李,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尽管她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但最终还是决定离开这个月薪三千元的岗位。令人意外的是,当她向店长提出辞职时,却没有得到任何挽留或关心。
< class="pgc-img">>小李回忆道:"当我告诉店长我要辞职时,她只是平淡地问我是否考虑清楚了。我说已经想好了,毕竟在北京这样的薪资水平很容易找到。店长只是说,'你想好就行'。"
< class="pgc-img">>然而,真正让小李感到失落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在她提出辞职的当天下午,公司就面试了五位应聘者。其中一位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女生成功通过了面试。小李注意到,店长不仅亲自带这位新人去吃了一碗兰州拉面,还额外点了两杯奶茶。
< class="pgc-img">>这一幕让小李感慨万分:"想到我作为销售冠军离职,店长不仅不挽留,连杯奶茶都舍不得请,真是让人心寒。"
< class="pgc-img">>有网友表示理解公司的做法,认为这是正常的人才更替;也有人对公司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应该更加珍惜优秀的员工。
< class="pgc-img">>事实上,类似的职场故事并不罕见。去年,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也曾因大规模裁员而引发争议。一位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在被裁后发帖称,公司对待老员工的态度让人寒心,仿佛多年的付出都成了泡影。
< class="pgc-img">>这些事件不禁让人思考:在当今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中,企业与员工之间应该如何平衡利益和情感?是否存在一种双赢的相处之道?
< class="pgc-img">>对于小李来说,这次经历虽然令人失望,但也让她更清楚地认识到职场的现实。她表示:"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无论在哪里工作,最重要的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 class="pgc-img">>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职场中的人情冷暖往往难以预料。作为职场人,我们需要保持专业素养,同时也要学会调适心态,不要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 class="pgc-img">文章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主人。我们应该如何在职场中保持初心,又不失理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