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像苏轼那样喝茶:人生浮沉苦痛,我都报之以茶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时间的针拨回到九百年前的宋代。北宋元符三年(1100)春天,在偏僻的海南儋州,已被长年贬谪生活折磨得衰朽的苏轼突然茶情涌动。

时间的针拨回到九百年前的宋代。

北宋元符三年(1100)春天,在偏僻的海南儋州,已被长年贬谪生活折磨得衰朽的苏轼突然茶情涌动。他独自在月夜汲江水煎茶,写下了著名的《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首诗极得后人称赞。南宋的胡仔说:“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妙。”南宋诗人杨万里赞美道:“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

但它仅仅是一首遣情怡志的老翁烹茶诗吗?

这一年年初,和苏轼“不大对付”的宋哲宗去世,年仅24岁。苏轼正是被这位厌烦他的宋哲宗接连贬谪。四月时,新皇帝颁行大赦,苏轼也在其列。

< class="pgc-img">

苏轼为什么恰恰在这一年的春天独自煎茶,是因为感叹宋哲宗的突然去世,还是已经获得了大赦的消息?是愁于半生寥落终老海外,还是喜于可以再返北土?是伤感于自身的风烛残年,还是仅仅想在这个宁静的月夜,再享受一番雅致清幽?这些问题,我们很难知道答案了。

实际上,他的生命还剩下最后一年多的时光。一年之后,他将出现在金山龙游寺,他会看到当年李公麟为他画的像,写下那首概括一生际遇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都是他被贬的地方,一代文豪回首往事,唯存贬谪之痛。


< class="pgc-img">

(一)黄州

在黄州,苏轼种下了一棵茶树。

他曾经写过《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他说,“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东坡是一位叫马正卿的书生替他向官府请来的一块荒地,也是他的宝地。他在这块地上种粮食蔬菜,以解生活之困,还建了一幢房子,是为“东坡雪堂”。东坡面子大,大约长老把茶树给他了。

黄州是苏轼首遭贬谪的地方。他刚刚经过元丰二年(1079)的乌台诗案,在湖州知州任上被逮捕,鬼门关头走了一遭,惊魂方定。黄州的生活非常艰苦,一家人口粮都成问题,但苏轼躲过杀身之祸,颇能知足。《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名篇都写于黄州。他在这里还写出了一首一百二十句的咏茶长诗《寄周安孺茶》。纪昀说:“此东坡第一长篇,一气滔滔,不冗不杂,亦是难事。”


< class="pgc-img">

湖北黄冈市东坡赤壁

几年以前,在杭州通判任上时,苏轼在进士发解试的试院中和几位同僚一起煎茶。当时王安石改了取士的方法,取消传统的诗赋、帖经、墨义,只考策论,苏轼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他说,“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试院煎茶》)表面看是高人自适,实际暗讽王安石。

在《寄周安孺茶》里,苏轼还是把睡和茶联系在一起,“好是一杯茶,午窗春睡足。”但是这与时政没有关系了,他是真的只想喝喝茶,过过平淡日子。他在诗歌最后感慨地说,“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赎。为问刘伯伦,胡然枕糟曲?”我就只有喝茶这么个癖好,真难以想象,茶这么好,魏晋时期那位刘伶,为什么还要嗜酒?

茶是苏轼和朋友们来往的手段。刚到黄州时,他请朋友们来喝茶,留下了《啜茶帖》,也称《致道源帖》。他在这个比A4纸还小的便条上写道,“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好安也。”


< class="pgc-img">

《一夜帖》也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他在这封信札中说,“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纔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他托好友陈季常向王君解释,曹光州把那幅黄居寀画的龙借走了,一旦归还,他就立刻还给王君。为了表达谢意,他附上了团茶一饼。

< class="pgc-img">

种茶,饮茶,送茶,这就是他在黄州的生活。简单清苦,修身养性。

(二)惠州

元丰八年(1085年),年仅八岁的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她对苏轼青眼有加,苏轼不但被重新启用,还在短时间内连升数级,直升到翰林学士、知制诰。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光。


< class="pgc-img">

这时苏轼是名动天下的文士,位高权重的大臣,茶缘也深厚起来。元祐四年(1089),请求外调的苏轼来杭州担任知州。听说苏轼在游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特地去为他点茶。苏轼写了《送南屏谦师》: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谦师妙于茶事,手艺出神入化,苏轼很感佩服。


< class="pgc-img">

苏堤春晓

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在福建任转运判官的曹辅给苏轼寄来了福建壑源贡茶院刚制出的新茶,还附了一首诗。苏轼回复了《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元祐年间的苏轼,有高太后护着,何等惬意。看多宦海诡谲的黄庭坚送来家乡产的名茶双井茶,附上《双井茶送子瞻》“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他想委婉地提醒苏轼,今日风光,也要想想当初黄州的困顿。

北宋元祐七年(1092),苏轼知扬州,端午节时,众人一起喝茶,所谓“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从扬州回京之后,他想外放到会稽,写下了《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祈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此时他还春风得意,自以为一切尽在把握,“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上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他希望能得到宫中赐下的、清明前所制的首批贡茶。苏轼当然是在开玩笑,他不知道,这首诗写完两个月后,一辈子的好日子都结束了。


< class="pgc-img">

南宋刘松年《西园雅集图卷》局部,人物自右至左:李之仪、王诜、苏轼、蔡天启

元祐八年(1092)八月,王闰之在汴梁去世,苏轼失去了互相扶持二十六年的妻子。九月,苏轼的政治靠山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他对苏轼没有好感。苏轼被外放之后连遭贬谪——这次比贬谪黄州还要可怕。黄州一贬,贬了五年,这一次贬了七年。黄州时,苏轼四十五岁,还是中年,这一次,他已经将近六十了。

老年被贬,带来的身心痛苦尤其剧烈。但经过数次起落,苏轼表现得很坦然。当他在绍圣元年(1094)被贬到惠州时,又像在黄州一样想要种茶树了。他把一棵长势很不好的野生茶树搬到居住处白鹤岭,这棵茶树“天公所遗弃,百岁仍稚幼。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长出的茶叶数量很少,只能摘着闻闻,“未任供臼磨,且作资摘嗅”。

到了惠州,他从云端落到底层。不过还有机会喝到好茶。绍圣二年(1095)左右,他拜访了浮石山的高僧元师,元师请他品尝当地的焦坑茶。苏轼写下了《舟次浮石》(又名《留题显圣寺》)来记录这次难得的口福,他说“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只疑归梦西南去,翠竹江村绕白沙。”多好的茶啊,让他又想起了江南。

苏轼在惠州发现,自己曾经那么喜爱的团茶,对民众是多么沉重的负担。他在《荔枝叹》中激烈地抨击为了向宫中诌媚邀功而荼毒百姓的行为,他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丁谓、蔡襄为了迎合上意,劳民伤财地制作贡茶,难道君王就缺少这些东西吗?

绍圣三年(1096年),跟随苏轼谪居惠州的侍妾朝云去世,年仅34岁,葬于惠州栖禅寺东南。惠州是苏轼的伤心地。

< class="pgc-img">

惠州朝云墓


(三)儋州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放逐到海南儋州。他在海南生活了大约三年。

海南是一个孤悬海外的荒岛,偏远、落后、穷困。苏轼到海南时已抱有必死之心。他给好友王古(字敏仲)写信,他说已经和长子苏迈谈好事,到海南之后第一件事是做棺材,其次是做墓。他如果死了,就在海南安葬。

海南的生活比惠州还要苦,粮食得来不易,“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没有米的时候就吃净菜,他专门作了一篇《菜羹赋》,把菜羹的味道夸了一通:“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所谓自然之味,就是缺油少盐的清煮菜之味。


< class="pgc-img">

米粮没有了,苏过用山芋作羹给老父亲充饥,苏轼竟然特意写了首诗来赞美,诗名很长:《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酡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山芋为羹,这是粮绝之后的无奈之举,怎么可能“色香味皆奇绝”?还说“香似龙涎仍酿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金齑脍是什么呢,张岱在《夜航船》里说:南人把鱼肉切成细缕,用金橙拌了,叫做金齑玉脍。吴郡献松江鲈鱼给隋炀帝,隋炀帝赞扬说,“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苏过煮的这一锅山芋羹,究竟是哪点和金齑脍挨上了呢?

连维持生存的口粮都难获得,就不要指望喝茶。苏轼给程天侔写信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这恐怕还得加上一条,饮无茶。苏轼在海南仅有的茶诗,就是本文开头那篇《汲江煎茶》。宋人曾经把皂荚芽、槐芽、柳芽等等混杂在茶叶里以谋私利,苏轼也提到过用皂荚芽之极嫩者代替茶饮,但却没有见到他在海南摘叶制茶的记录。

黄州是凄凉地,惠州是伤心地,儋州呢?儋州是苏轼的绝地。到了儋州,连喝茶都是妄想。龙团没有了,草茶也没有了,只有一腔濒死的枯肠,一座孤寂的枯城。


< class="pgc-img">

海口五公祠


(四)西天不无

苏轼喝了一辈子茶,写了一辈子茶诗,流传下来的有七十多首。如果要在宋代的文人中封一位“茶仙”的话,苏轼就是了。

三十多岁时,苏轼奉命通判杭州。他到镇江的金山寺拜访宝觉、圆通两位长老,长老请他喝茶,他宿于寺中,写下“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多美好啊,喝茶、睡觉、谈佛,悠闲自在。

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密州太守苏轼登超然台,仕途还顺利,他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有一些豪情,有一些得意。

乌台诗案前,他带着龙凤团茶特意到无锡惠山来试“天下第二泉”,他与惠山钱道人共品好水好茶,登绝顶,观太湖,看见“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他精力旺盛,意气风发。

苏诗曾经在冬天里梦见有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雪水、团茶、美人与歌,多么清雅,多么潇洒快活。

< class="pgc-img">

张大千《西园雅集图》

过去了,都过去了。

写下《自题金山画像》两个月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一代名士苏轼逝世于常州,年六十四岁。人间坎坷已尽,天上必有盛宴与茶香,大约正如他在《行香子》所描绘的:“绮席才散,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 class="pgc-img">

闲闲堂茶话》(最新增订版)

著者:曹鹏

出版:文化艺术出版社

第一道茶,苦若生命;第二道茶,甜似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在著名学者曹鹏博士眼里,则是“茶有本味不在酽”。8月22日晚,应云南白药沙龙邀请,视云南为第二故乡的曹鹏博士,与百余书友、茶友一道,分享了经典茶文化著作《闲闲堂茶话》的创作心得——他的这部作品,已然长销整整20年。

白药沙龙话茶经

22日晚,昆明呈贡。云南白药总部一楼书吧,时近黄昏,雾霭低沉,昆明刚下过一场大雨,雨雾迷朦了巨大的落地玻璃窗。百余名书友相约雨后黄昏,来赴一场茶会。

< class="pgc-img">

《闲闲堂茶话》作者曹鹏博士

曹鹏,当代著名学者、画家、艺术评论家,《中国书画》杂志创始人,首任主编。出版《大师谈艺录》《启功说启功》《徐邦达说书画》等著作二十余种。2008-2009年,曾以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成员身份入滇挂职,于云南感情深厚。作为资深茶文化专家,他多年来行走中国各地茶乡,遍尝各大茶区茗茶,加上深厚文史书画学养,得以成就了这部被誉为“大众版《茶经》”的茶文化通识读本。

本书又不仅局限于单纯谈茶,而是由茶入手,围绕茶、超越茶的文化随笔。曹鹏书斋名为“闲闲堂”,故此书取名《闲闲堂茶话》,书中几十幅书画插图,亦出自其手笔。

此次“最新增订版”改动很多,俨然新著。分享会现场,曹鹏博士侃侃而谈,向茶友读者详细介绍了《闲闲堂茶话》的前世今生。

< class="pgc-img">

读者现场求签名

最是通识益众生

新版《闲闲堂茶话》共109篇,篇名全部冠以“茶”字,可见其巧思。曹鹏说,之前旧版书中未有的词条这次录入,新版内容有所增益是题中应有之意。原以为以“茶”字打头的两字词语作为文章标题几乎被他搜罗殆尽,结果还是有“漏网之鱼”,于是便时断时续地又补写了若干篇,风格一仍其旧,当然,毕竟10 年过去了,境界或许更成熟一些。

他说,比如“茶实”这个词,以前没见过、也没听过。之后,查到徐霞客《滇游日记六》:“茶实大如芡实,中有肉自如榛,分两片而长,入口有一阵凉味甚异,即吾地之茗实,而此独可食。闻感通寺者最佳,不易得也。闻有油者棘口。”所谓茶实,便是茶树结的籽,而云南鸡足山的茶实,在明代即是土特名产。

< class="pgc-img">

活动现场

还有“茶担”,亦为此版新收入。茶担又称“茶挑”,用来贮装茶器,主要用于出游和流动卖茶时。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的都篮,即长方形竹篮,悉设诸茶器,可担而行之。宋代范祖述《杭俗遗风》所载茶担包括“锡炉二张,其杯箸、调羹、瓢托、茶盅、茶船、 茶碗等等。”

古代士大夫出游时,多携带茶担,以方便品茗。现在,茶担已不多见,很少有人使用它,即使有也只作为摆设之用。

“这本不同于国内其他茶学类书籍,曹博士的《闲闲堂茶话》可归为国民通识教育读本类书籍。”云南文化学者、新五华书院联合创始人胡荣华说:从读者角度看,能构成通识读本的书籍,往往对文本要求较高,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且句句有来历字字有讲究,此非学问精深博大且文笔练达者难以胜任。如还能为家庭书架必备且流传后世,其内容还必须兼备真知灼见+拾遗补缺两大要素。

胡荣华认为,《闲闲堂茶话》当在此列。

一壶茶中见文化

“减半减半再减半,茶有本味不在酽。”分享喝茶心得时,曹鹏谈起了茶具、茶水、茶味。他对茶与文化进行了阐释,也对泡茶的浓酽与清淡颇有一番心得。

< class="pgc-img">

活动现场

说起茶具,他说,在茶文化中,茶具向来自成一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茶的一个方面,就是认识了解茶具。围绕着茶的储藏、茶的取用、茶水的加温、茶的冲泡、茶水的盛放以及茶水的品尝,有着五花八门的茶具。

关于喝茶,曹鹏始终认为正如古人所言:“一啄一饮,莫非前定。”喜欢不喜欢喝茶,喜欢喝什么茶,这也是缘分。茶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之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有一个“茶”字。世间万物,但凡牵扯到“缘”,就有偶然性。喝茶的人何止亿万,但是结下茶缘的,为数却并不多,至少在比例上是很有限的。

正如他书中所说:“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与茶结缘,可以使平居岁月增添几多韵味。”

而如何喝茶,尤其普洱茶,曹鹏说投茶量是一个关键,”减半减半再减半,茶有本味不在酽。“他用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茶味的态度。

< class="pgc-img">

活动现场

切盼大师著《茶史》

在互动环节,有茶友赞《闲闲堂茶话》为“大众版茶经”。

曹鹏博士说,中国人的祖先发明了采茶、制茶与饮茶, 学术界共识茶叶最早产于四川与云贵一带,而且至今存世的最古老茶树,也生长在西南的崇山峻岭,这就是云南勐海县野生茶树王,树龄已一千七百年。但按照正统观念,西南并非华夏发祥地,那么,若真是神农氏发现的茶,他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呢?他有可能跋涉万里到彩云之南吗?中国的茶史,是与中国文明史同步的,但是茶史的整理与著述成果却并不相称。

曹鹏希望,中国能有大师级人物来写一部真正权威专业的《茶史》。

云南文化学者魏源海认为,喝茶喝出文化来,这恐怕是东方特有的现象。知道茶文化者不少,能从体验到理论上讲出让听众感受并收获到茶文化的文化人,便是曹鹏博士。

< class="pgc-img">

活动现场

一位资深茶友在微信朋友圈如此分享沙龙心得:曹鹏老师自带气场博学鸿儒风范,谈古论今挥洒自如,令人如品佳茗如沐秋风。他与云南经济学者汪戎先生切磋中国茶业经济话题,更是切中要害直指本因,真可谓才智激荡,交相辉映。

家良

“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屈原《楚辞·橘颂》作为茶语无量的开篇,屈原与橘犹如我与茶,因为我是茶农的儿子,所以我的微信公众号取名为“茶语无量”。

1

我出生在无量山中,一个叫“罗伯克”(音)的彝族村庄。“罗伯克”彝语意思是“龙虎出没”的地方。我们彝族先辈们都崇拜龙虎,并把自己作为龙虎的传人。我们祖先来到罗伯克后,主要以种植苦荞和玉米为生。祖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后代,生生不息,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一直到我出生的前三年,当时南涧县县委书记吴永旺到村里,告诉我父亲(当时生产队队长)和叔叔李正林(当时生产队会计):“茶叶树上可以结出大米,卖茶叶后可以盖房子、讨媳妇、嫁姑娘等等,将来楼上楼下的电灯电话,都可以通过做好茶叶实现”。吴书记一番话,让我父亲和李正林叔叔激动万分、热血沸腾。对于穷怕了的村民来说,种植茶叶是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父亲和叔叔带领村民在二百六十多亩苦荞地里种上茶树,创办了村集体的罗伯克茶场。

茶性本苦,人生本苦,茶性和人性本来是相通的。童年的苦涩记忆,我是从十二株茶树开始的。

我六岁那年,父亲从公郎集市上买来一把砍柴刀,一把砍柴刀对于当时我的家庭来说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父亲母亲出去干生产队的农活后,我就在磨刀石上磨啊磨刀子。用手在刀刃上一抹,鲜血直流,我赶紧捂住伤口,生怕被姐姐看见挨骂挨打,就手在衣衫角边撕了一条破布包扎好伤口,拿着砍柴刀出门去“砍柴”。

见到路边有一排排茶树,我就学着大人砍柴的模样,一口气砍了十二株茶树。砍完后我害怕被别人发现,把砍下的茶树枝藏了起来,树桩用土盖好,拎着砍柴刀往家跑。

“站住!”一声大喊,我一下子被吓呆了。原来是我的堂哥阿发。我拼命地往家里跑,赶快把砍柴刀藏了起来。阿发追到家里,说要没收刀子,我死活不肯交出,他就狠狠地揍了我一顿,我也不敢把刀子交出去。

阿发是我们生产队的政治队长,在政治挂帅的年代他在村子里说话声音很大。他气势汹汹对我吼道:“你砍茶树破坏生产队的公共财物,要扣你家公分和罚你家粮食”。

当时我家人丁兴旺,父亲、母亲、大姐、二姐四人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挣工分,仍然填不饱九个胃口极好的肚子,一年缺粮达三、四个月之多。

父亲回到家后并没有骂我打我,使我更加悔恨自责,更加心虚害怕,更加烦躁不安,当时我真希望父亲痛痛快快地揍我一顿。后来,他领着我当着全村人的面在大会上赔礼道歉,他说没有管教好自家孩子承担全部责任,主动辞去生产队长的职务,接受扣公分和罚粮食的惩罚。扣公分加罚粮食,饿、饿、饿,除了饿还是饿,使我家生活陷入极度贫困艰难之中。从此,家里日子越来越难过,现在我也记不清楚当时是怎样度过的。

因为砍生产队的茶树,我成为村子里的“坏蛋”分子,成为小伙伴们的“专政对象”。村子里小伙伴们学着大人的模样,经常开我的批斗会,经常骂我打我,使我好长时间不敢出门,害怕见人,害怕说话,一急就脸红,说话变得磕磕巴巴。

我六岁半开始上罗伯克茶场小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我因为砍茶树而评不上“红小兵”。一九七八年九月,我三姐考上高中,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回家,加入了挣工分的行列。一九七九年八月,考上南涧二中重点初中的我从树上跌落折了左大腿,在床上整整躺了一年,每天只能通过窗户看到无量山一角,还给家里父母、姐姐、弟弟、妹妹添了许多麻烦,害得他们天天为我端尿倒屎。

十二岁,我曾经在床上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仅凭自己双手之力无法完成。生不如死,求死不能,我躺在床上是多么无助、无依、无靠,生存绝望,生活绝望,生命绝望。回想起此情此景,至今令我刻骨铭心、潸然泪下。

2

一九八零年九月,我腿好后继续复读小学五年级。一九八一年五月,我写的一篇作文《茶山的春天》,荣获南涧县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一九八一年九月,我们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办罗伯克集体茶场由李正林叔叔承包,罗伯克村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吃不饱、穿不暖已成为过去,我也从此告别家乡外出求学。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在云南民族学院大学预科部读高中的我收到一封家书,信中说我们村子及罗伯克茶场附近的三个自然村都已通电,结束了用煤油灯、松明火把照明的历史。一九八七年暑假,我高考后回家,帮助父亲把我家承包的那片五亩多苦荞地开挖成垫直沟,并在垫直沟里栽上茶树。当父亲和我看着山坡上一行行茶树苗兴奋之际,我接到了云南大学哲学专业本科的录取通知书。

一九八八年,罗伯克茶场及附近的三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从此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参加工作后,我在县委宣传部听到来自家乡的喜讯:罗伯克茶场精心制作的烘青绿茶,被首届中国昆交会指定为展销产品,从此名扬四面八方。“罗伯克”,这个土味洋名成为我们彝族村民的骄傲,成为彝族村寨、南涧、大理、云南乃至全国都引以自豪的茶叶品牌。

此后,罗伯克茶场成为当地彝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龙头企业,以二百六十多亩老茶园为中心,以周围农户的一千多亩新茶园为依托,形成了一个生产、加工、流通一条龙的茶叶生产辐射圈,年产值达上百、上千万元,周围农户仅茶叶一项经济收入已相当可观。随后,我接到罗伯克茶场李正林叔叔打来的一个电话,他告诉我村里开通了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许多人家还购买了各种现代家用电器,过上了文明、富裕的幸福生活,正是改革开放使罗伯克这个彝族山村“龙腾虎跃”!

3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热爱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因热爱而执着,因执着而忠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我深深爱上这片土地,爱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爱上这片土地上的茶叶。

作为茶农的儿子,学习工作如同做好茶叶,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干干净净地抓好学习、做好工作、处好人缘。我从一名普通宣传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正是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和具有茶人的品质,三十多年来勤奋不辍,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出学习工作生活的坚实步伐。我时常告诫自己,作为茶农的儿子自始至终保持茶叶一样原汁原味,时刻不忘初心。“只有学习好,才能宣传好”,成为了我的行为理念。我们共同精心打造了“中国民间南涧跳菜艺术之乡”“小湾电站建设主战场”两张名片,扩大了南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功策划、组织、实施了中国南涧跳菜文化艺术节暨南涧彝族自治县成立四十周年庆典活动;成功举办了南涧跳菜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和无量山茶产业发展论坛,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南涧跳菜文化产业和无量山茶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因热爱而执着,因执着而出色。我善于思考、认真实践,撰写调查报告、理论文章数篇,论文《坚持以人为本,走好南涧茶叶科学发展之路》《浅谈南涧茶叶之出路》《民族贫困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困难及对策》《浅谈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之路》《西部城镇化的战略构想》《建立农村经济市场保障机制》《南涧跳菜文化艺术融入国内外餐饮服务和文化娱乐的途径探索》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改革报》《理论研究》《经济问题探索》等国家、省、州重点刊物上发表,为南涧以及民族贫困山区发展建设提出许多有深度的观点和见解。我撰写的新闻稿件达两千余件,被国家级媒体采用的稿件就有二百余件。李正林、皇忠生、左秀俊、龙进品等典型事迹先后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十多家国家级媒体及省州各主流媒体上刊播。我策划出版了《云南画报·无量山高 南涧茶好》《云南画报·高峡出平湖 跳菜连九州》《云南画报·知“南”行易 “涧”发无量》《中国南涧茶叶》《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等书刊,发行了《无量山茶歌》专辑,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张茶歌MTV光碟。

我为无量山的茶叶产业发展书写了《无量山茶话》《无量山万亩生态茶园》《无量山中古茶香》《无量山茶俗》《无量山茶歌》《茶的故乡》《彝山茶歌》《茶马古道的秘境》《茶马古道驿站今昔》《茶品人生》《不如留茶品滋味》《人生茶一杯》等许多关于茶叶的文章,做了一些发展南涧茶叶的实事好事。

二零一一年初,我到南涧县人民政府工作。虽然工作时间短暂,我更多希望自己是一片茶叶,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深入基层,认真调研,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认真抓好每一项工作,奉献自己、成就他人,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一心只想为同事们在工作生活中留下那么一点点我这一片茶叶的原汁原味、回甘味道便足矣。

我来自边远的无量茶山,具有茶人勤奋好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宽宏大度的品质。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县委、政府部门工作,我参与县里重要工作、重大决策、重大活动的策划、决策和实施工作,为南涧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呕心沥血、无怨无悔、成绩突出,始终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统一,与同事们一道提炼出“仁德无量、坚忍不拔,智信明达、自强不息”的南涧人精神。

4

如何把一个冷板凳坐热,需要水平、智慧、胆识,更需要同事的理解、支持、配合,更关键在于机遇、挑战、果敢。到州文联工作后,我专注文学艺术事业,工作认真负责,得到同事好评和信任,快乐工作,健康生活,探索大理州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事业之路,出版个人理论研讨论文集《我思 故我在》和文学作品集《无量山故事》,编辑出版《大理精准扶贫故事》《为了那一片蓝色的海》等书籍。平心而论,我在大理州文联工作,有空陪陪家人,有空看看书,有空喝喝茶,享享人生的清福,对我来说也是美好的一件事情。

后来到州政协、州人大工作,我仍初心不改、履职尽责。在州政协,我和同事们一道,开展纪念徐霞客壮游大理380周年活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书画展,调研大理徐霞客游线和茶马古道,成立了大理徐霞客研究会,编辑出版《南诏二百年》《大理王朝三百年(上)》《大理王朝三百年(下)》《大理:徐霞客未了之兴》《大理州政协纪念徐霞客壮游大理380周年文稿集》《建言献策汇编2018》《建言献策汇编2019》《建言献策汇编2020》《大理州政协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图文纪实》《小康之路》《徐家往事》《九百年山河》共十二本书,有《无量樱花》《相约无量樱花谷》《大理 徐霞客未了之兴》《油鱼兮,归来》《金庸无量缘》《大爱无量》《父亲与牛歌》《妈妈茶的味道》《锅巴油粉的味道》《无量山中唱情歌》《茶叶对根子的情意》《怒江冬记》等多篇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今古传奇》等重点文学刊物发表,总算对得起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工作岗位。在州人大,我和同事们一道,开展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条例》修订、大理州普通高中优质均衡发展、大理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南涧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祥云县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专题调研,撰写《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徐霞客游线推动大理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探索》《仁德无量杨元臣》《苍山无雪》《寻找上关花》《怡志园记》等文稿,为大理州教科文卫工作发展贡献人大智慧和人大力量。

我时常告诫自己,人生如同一片茶叶,工作生活要善于摆正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我潜心学习泡茶功夫和技艺,自觉当好大理州文艺家、文化学者们的“茶头”(泡茶人)。品茶聊天慢慢变成我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种必要的存在方式。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我在品茶中学到许多关于茶叶和茶文化的知识,学到、听到、悟到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万事皆应顺其自然,人生不必强求,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

人走茶凉,乃自然规律。茶的温度高于自然的温度,人一走,茶会凉。我不必感叹世态炎凉,人心险恶。从茶人的角度来说,缘分本就是一杯茶。万事万物一切随缘,有缘分共同品一杯茶,无缘无分又何必强求?一花一世界,一茶一缘分。我应且品且珍惜当下跟我一起品茶的人,说不定一旦缘分已尽,大家就不能在一起品茶。

人走茶不凉,关键有热茶。我办公室品好茶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艺术家、同事、文友、朋友甚至家乡故人、亲人纷纷到我办公室品茶,人越来越多,话越来越多,茶越来越多,茶越来越好。自从我这里有了一个茶盘、一杯热茶,也就有了永远喝不完的好茶。茶客们把自己的好茶带来一起共同品尝好茶,一起共同分享时光,一起共同分享惬意,一起共同分享人生。

我认为,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交心知心人一起共同品尝一杯热茶。我们结缘应是人走茶不凉,经过岁月的淘洗,人与人之间相互想着对方,相互帮助着对方,生活中这一杯热茶依然醇香四溢。

5

人生如品茶,品茶如人生。品茶品味,悟道其中。人生如茶,多一片或浓,少一片或淡。茶如人生,无论茶苦如生命,还是茶香如爱情,或是茶淡如清风、茶甘如甜蜜,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工作生活中不好好品味人生这杯茶。

“吃茶去!”我吃什么样的茶,茶是何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时品茶也折射出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我们共同品一杯茶,失意人尝苦涩、得意人饮甘甜、沧桑者觉回味;文人吟风月、哲人品人生、艺人化万物;恋人见钟情、痴人感叹怨、佛人悟虚空;俗人闻市井,商人逐利润,官人趋权势。

我品茶也品文化,茶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释家的思想,我在品茶过程中品味到“正、清、和、雅”的精神,领悟到“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功能,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

我用感恩的心态喝杯茶,品味的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不知不觉地在品茶中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我用包容的心态喝杯茶,品味的这杯茶会把人间的恩恩怨怨,像片片茶叶一一化解,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升华。

我用分享的心态喝杯茶,品味的这杯茶会有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心。

我用结缘的心态喝杯茶,品味的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一生茶叶缘,一世茶叶情。大地无量,大山无量,人生无量,茶语无量,其实我更愿意使自己成为一片茶叶,香飘茫茫人海,根扎无量大地,用一生一世去渎赎叶子对根子的情意。

“家藏仁德南涧碧,良言厚重大理云”我很喜欢书法家王弘毅老师用我和家人名字书写的一副对联。五十五岁,孔子老先生开始周游列国,而我却逐梦做一名大理历史文化践行者,“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告别过去、珍惜现在、走向未来。


2022.6.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作者简介:吴家良,男,彝族,1967年生,云南大学哲学学士,大理历史文化践行者。理论文章《浅谈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之路》《西部城镇化的战略构想》《建立农村经济市场保障机制》《南涧跳菜文化艺术融入国内外餐饮服务和文化娱乐的途径探索》等共50多篇论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改革报》《经济问题探索》等国家、省、州重点刊物上发表。《大理,徐霞客未了之兴》《苍山无雪》《寻找上关花》《油鱼兮,归来》《金庸无量缘》《无量樱花》《大爱无量》《父亲与牛歌》《妈妈茶的味道》《茶叶对根子的情意》《无量山中唱情歌》《怒江冬记》等300多篇次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今古传奇》等重点文学刊物发表。出版个人理论研讨论文集《我思 故我在》和文学作品集《无量山故事》。编辑出版《小康之路》《大理精准扶贫故事》《为了那一片蓝色的海》《徐霞客壮游大理380周年文稿集》《大理 徐霞客未了之兴》(散文集)《南诏二百年》《大理王朝三百年》(上、下卷)《九百年山河》《徐家往事》等文学文化文史书籍。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