饪比赛出场,范爷“出面” 众人围观
正如沙县小吃走向全国带动大众创业那样,近年来,伴随着重庆小面亮相央视和红透全国,不仅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重庆人、外地人到重庆学习小面烹调技术,很多志在四方的川渝人也纷纷热衷学习小面技术,然后源源不断涌向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店创业。
在各种餐饮业态中,开面馆的门槛是最低的,也是最适合大众创业的。因此,也就形成了重庆小面在全国拥有数万家店的强大阵容。
范爷(中)和好爷们重庆小面培训基地学员合影
行业人士指出,重庆小面在全国的名气和数量是上去了,但依然存在良莠不齐以及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
因此,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全国数万家重庆小面馆中突出自己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众多创业者还得回归源头,拜师学艺。
只有摸着门道,本领硬了,才能勇者得胜,生意兴隆,从而占领一方市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人称“范爷”的范树亿
最近,我们采访到重庆好爷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掌门人、重庆小面业界的爷们级人物:范树亿先生,业界称“范爷”。
作为重庆小面标准化的行业榜样,范爷和他一手创办的好爷们重庆小面培训基地,已经成长为面向全国各地输送技术人才的孵化园。
从好爷们重庆小面培训基地走向全国的部分学员集锦
多年来,从好爷们重庆小面培训基地走向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有数千人。桃李满天下的范树亿,因此被众多学生和徒弟称为“范爷”。
这也是有渊源的:范树亿的师爷就是国际烹饪艺术大师、重庆烹饪业界的泰斗级人物张正雄先生。
范树亿和师爷张正雄(左)合影
师出名门,技为正统。范树亿传授给徒弟和学生的技术,在诸多方面与众不同,技高一筹。比如,很多小面师傅很少教的传统和面、揉面手法,却是这里成为学员入门的必修课。
范树亿说,现代设备普及,“湿面”配送已经很普遍,想图方便和省事由第三方配送也可以,但要想做出自家小面的特色和亮点,自己和面、揉面则是很有必要的。
学员和面、揉面以及机器压制面条现场
范树亿谈到,现在的消费者讲究吃得放心,店方自己买什么牌子的面粉,手工和面揉面,然后又是自己压制成或宽或细的湿面,不仅食品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做出的小面更有劲道和味道,也更能结合自己的经营做出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作为重庆小面业界“师爷”级的师傅,范树亿传授给徒弟和学生的,一切从源头开始。
比如,他要求学员认识各种原辅材料的性质和优劣,还经常带学员到辣椒花椒批发市场体验和辨别。这种学以致用的认真态度和风格,很多人难以做到。
尽管有不少方便快捷的现代设备,但作为师傅,范树亿也要传授给学员传统的制作工艺,为的就是让一代代餐饮人传承传统烹调技术的博大精深。
比如学员舂海椒,用的是石头对窝,手工舂制,这样的辣椒面辣得舒心,有回甜,不粉, 和机器打的就是不一样。
作为从最底层走向技术顶峰的烹饪名厨,范树亿技术全面,且很接地气,绝不玩虚的。
其位于渝北龙头寺梧桐公馆的好爷们重庆小面培训基地,240平米,各种设备齐全,做到全部学员都能近距离、手把手学到实用技术。
还有,范爷从不高高站在讲台上授课,他喜欢站在学员中间,非常和蔼地讲解技术要点、难点。
他非常喜欢学员提问。接受采访时,他说经常提问题和认真思考的学员,都进步很快,能够把所学的东西,加以灵活应用,并从中得到灵感,进行创新。
作为重庆烹调技艺的一个流派和一面旗帜,范树亿拒绝纸上谈兵,由他开创的品牌麻香香面馆在石桥铺、解放碑有直营店。
传统工艺,味道独特,尽管石桥铺店只有20多平米,却做到天天卖出100多斤面的奇迹。
重庆小面,数量庞大,鱼龙混杂。可以说,一个面馆能够在市场上立足,总有自己的长处,但并不代表每个店的师傅就能把自己的技术传授出去。
行家指出,这里面涉及到师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等问题,没有理论指导或技术不全面,没有教学场地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课程,是不能培养出类拔萃的学员的。
好爷们重庆小面培训基地,各种设施设备齐全,投入20多万元。不算很大,但布局紧凑合理,有自己的优势。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正因为有“范爷”在,这里早就成为重庆小面技术人才名副其实的孵化园,闻名遐迩,经常有全国各地的学员慕名而来,以求学得一技之长。
古人言:“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被业内外称为“范爷”的范树亿,他的成长、成才到今天为人师表,是他长期孜孜以求、不断学习和突破自己的结果。
人到中年的他,祖籍四川遂宁。作为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他被困在大山里,缺食少穿,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的向往……
14岁的他,毅然爬上一辆货车——就这样“偷渡”到重庆。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身无分文的范树亿成为一名棒棒。
一天,在农贸市场,他给一个中年妇女挑菜。勤快会说、眉清目秀的他,被这位妇女留下,在其夫妻承包的招待所当帮手,他包揽店里店外所有的活路。
中年妇女的丈夫是招待所的高级厨师,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烹调技术传授给这个诚实可信、求知欲旺盛的小伙子。
一年多后,中年夫妻转项。从招待所出来的范树亿,到一家生意爆满的牛肉面馆帮厨。恰巧师傅是他老乡,很快进到厨房,学到了做牛肉面的绝活。
后来,范树亿应聘到重庆市中心大型餐饮店——富安湘缘餐厅工作,跟行政总厨学到了全套中餐烹饪技术,并成为一代青年名厨,成长为知识和经验日益丰富的厨政管理人才。
坚信“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范树亿,10多年来,他不断尝试,跟人合作创业,研发产品,开发项目。曾经,他把卤菜技术钻研透彻,做出色香味俱全的极品卤菜,却因合伙人意志不坚定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后来,他又跟人合作开发江湖菜、快餐、简餐等项目。每个项目,他都全心投入,做出特色;只是创业和守业,都非常艰苦,也特别孤独。
当合作伙伴耐不住寂寞纷纷离去的时候,他一个人留下来。多年的奔波和尝试,他千金散尽,最困难时甚至担心付不起助手3000元的工资。
痛定思痛,他决定甩开包袱,以重庆小面作为突破口。此时,2万元的启动资金,都是从一位供货商兄弟借来的。
然而,范树亿始终坚信自己是个爷们;注册公司时,他用“好爷们”作为名称,并进行了商标注册保护。
多年来,好爷们重庆小面培训基地培养出了数千名优秀的学员,为重庆小面走向全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被称为重庆小面技术人才的“孵化园”。
2015年,从杭州专程来渝考察的餐饮行家王老板,对重庆小面情有独钟。
经过多方品评和对比,他最终的落脚点是好爷们培训基地……学成回去后,王老板所创的“梦小面”在当地独树一帜,如今意在发展成为连锁品牌。
范树亿,就是梦小面崛起背后那一股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
在范爷心中,以重庆小面为中心,还有很多值得开发的项目,比如早点、卤菜、干锅、江湖菜等等,都可以和小面结合互补,从而提升门店的收益和竞争力。
好爷们餐饮平台,是一家真正以实体店经营为目的实用技术传授基地,更是一家集食品、餐饮技术实战及加盟连锁于一体的专业餐饮经营管理机构。
作为重庆餐饮协会小面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单位,好爷们是餐饮协会认可的重庆小面标准化专业培训指定机构。
食都文化 徐松 千千 采写
食都文化: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美食专辑和网络传播平台
策划:张定剑
>群散布在世界各地、各领域的精英型重庆纯爷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女性更美丽,汇聚在他们的故乡,发明了美丽核武器“异容术”:一种具有透气性及近乎不可见的人工皮肤,可掩盖皱纹,让广大爱美女性告别岁月留下的痕迹。
凭借这一项目成果,他们获得了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暨第四届重庆“高新杯”众创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总决赛亚军。
近日,这个团队的领头人冯文学,向上游新闻记者总结称:“我们这群人有一个特点:都是80后,都是重庆人,都是同学,都是精英,都是纯爷们!”
求学初衷
过上吃饱肚子的生活
1986年,冯文学出生在重庆垫江大山里,如今他是瑞希(重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寒门出贵子,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我的学生时代,与贫穷为伍,一年中得有好几个月要靠吃红苕填饱肚子。”冯文学回忆起那段时光直摇头,家里穷得没鞋穿,他和姐姐一到夏天只得打赤脚去上学。少年时代的困苦,让他从小便发愿,将来要自己创业,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不再忍饥挨饿。
后来,冯文学凭借优异成绩考上西南大学,学习蚕丝生物材料应用专业。毕业后,他进入山东一家生物新材料研发企业。当时有很多岗位供他选择,他毅然选择了销售岗位“专业知识我已经掌握,进销售部门目的就是为了多接确客户,掌握更多资源为将来创业做准备。”
凭借过硬专业知识,在公司三年多时间里,他在全球业务部门做得风生水起,在业内小有名气。既懂技术又懂销售,他还为客户提供了很多优秀的解决方案,因为懂得多,他还被客户称为“小百哥”。三年时间,他的收入也节节攀升,达到年薪近60万元。
放弃高薪
聚集身边顶尖人才回乡创业
2011年,尽管收入不错,也有很大晋升希望,但冯文学还听从内心的召唤,决定放弃现有一切,回乡创业。
在他辞职时,公司总经理找他谈话,公司除总经理,董事长职务,其他职务任他选,希望能挽留他。但冯文学去意已决,最终回到了家乡重庆。
有创业的想法,但没有项目,冯文学前期也走了不少弯路。做化工销售、医疗器械、电子产品,甚至童装。无疑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那段时间,他很苦闷,觉得有混身力气使不出来。
正在此时,冯文学给自己远在美国的同学打了个电话,聊到了自己的创业失败经历,也袒露了自己未来的想法。两人在电话里谈了很久,也都有了回乡大干一番的想法。
后来,这位同学又回国参加同学会,两人再次进行了思维碰撞,准备就干自己最拿手的医药化工专业。说干就干,冯文学又先后找到多位同学,他们都是在生物医药材料研发与应用领域的顶尖级人才,有留英海归博士西南大学药学院药物制剂教研室主任、留美归来上市药企研发负责人的博士后、毕业于复旦大学、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博士。
筹集启动资金
为创业卖掉婚房和车子
在冯文学的带动下,这支不到10人的80后“创业兵团”就这样开始了新的旅程。
“大家都知道,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相当烧钱。”为了让研发尽快上马,团队成员全部自筹资金,600万元很快到账。冯文学称,为筹资金,他不但拿出全部积蓄,还把汽车房子卖掉。“当时未婚妻当然不愿意,那套房子是他们结婚用的。”冯文学说,他做了不少工作,最后妻子还是选择了理解和支持。
两人从新房搬了出来,直到他们结婚婚时,婚房都是租的。后来女儿出生时,他们也都一直居住在出租房内。说起这些,冯文学至今依然感到愧疚。
首款产品研发成功
抑制修复疤痕生产的硅凝胶
在创业之初,他们团队的生物医药研发就将目标定位在女性美容美妆方面,主要看重市场潜力大,研发周期短,同时他们的专业也正在于此,具有很强的技术储备。
今年初,他们一期产品就研发出一个“爆品”:具有人体皮肤弹性的硅凝胶。冯文学介绍,疤痕修复硅凝胶主要运用于外创伤的疤痕修复。对各种外创伤、烧烫伤、手术伤、痤疮等造成的新增性疤痕的修复能力达到了国际水平。
“当时,我们在研发出这种产品时,正好一位团队成员的女儿摔伤,额头留下创口。”抱着对自己产品高度自信,这位成员将产品首先运用到了女儿身上,很快就出现效果,女儿伤口愈合得很好,没有留下难看的疤痕。
今年8月31日,在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暨第四届重庆市“高新杯”众创大赛上。他们的这款产品从115个参赛项目中,经过层层筛选,多轮比拼,脱颖而出,获得了大赛第二名。大赛组委会给出的评价是,“和其他创伤药物不同,能够不留疤。很简单,实用性和未来应用非常广泛。”
11月,他们将代表重庆赛区参加全国总决赛。
发明异容术
人造皮肤能将面部皱纹全掩盖
冯文学介绍,目前这款产品研发已成熟,将于明年量产上市,将为这家初创公司带来效益。而他们的研发并未停止,第二款产品更牛。
“我们的第二项发明,是以蚕丝蛋白为基础,研发出具有透气性及近乎不可见的人造皮肤。”冯文学说,这款产品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异容术,在面部用上这种人造皮肤后,皱纹全覆盖,并且可以在这层皮肤上化妆,不怕水淋,不怕出汗,透气性强,不用了直接撕掉就行了。
冯文学对这款产品充满期待。他介绍说,人造肌肤,是迄今为止在临床应用方面最为成功的组织工程材料,能在烧伤、慢性静脉溃疡以及先天性皮肤畸形等疾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他们的这款人造皮肤相较于传统玻尿酸等皮肤改善技术具备使用便利、无任何副作用等优点。使用方法也简单,将产品直接涂抹于皱纹处,可立即填充皱纹褶皱,并迅速形成超薄透气、柔软光滑、色泽饱满、富含弹性的人造肌肤。此人造肌肤不会对随后的美妆操作产生任何影响。
“人造皮肤将开辟全球美妆行业新格局,引领“肌肤体外形体修正”这一新兴领域实现新突破。”冯文学说,目前这款高科技产品研发已接近尾声,市场前景可达到百亿级规模。
本月底,他们的这款人造皮肤将参代表重庆参加全国第五届“创青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展望未来
希望引入资本助力更高精尖研发
在接受采访时,冯文学也坦言创业的艰辛以及目前的期盼:“做研发太烧钱了,只靠我们自己的这点资金远远不够,我们团队都达成共识,希望能引入资本助力研发。”他表示,必竟公司现在还储备了20多项专利,等着去变成实际产品。
谈到下一步打算,冯文学表示,他们的团队将重点研究细胞微芯片技术,定向检测人体细胞,并且观察人体健康情况。依托已有的成熟技术,重点对药物成分添加进行研究,来开发新的药械组合产品,从而实现有目的地组织及控制细胞行为,精准执行修复指令,让药物在皮下及全身长效可控释放。
“远期,将结合细胞微芯片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与新兴生物材料技术,合成全新结构的生物材料,广泛应用于功能修复领域,为相关人群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冯文学介绍。
上游新闻记者 杨野 张皓
群散布在世界各地、各领域的精英型重庆纯爷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女性更美丽,汇聚在他们的故乡,发明了美丽核武器“易容术”:一种具有透气性及近乎不可见的人工皮肤,可掩盖皱纹,让广大爱美女性告别岁月留下的痕迹。
凭借这一项目成果,他们获得了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暨第四届重庆“高新杯”众创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总决赛亚军。
近日,这个团队的领头人冯文学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我们这群人有一个特点:都是80后,都是重庆人,都是同学,都是精英,都是纯爷们!“
大山里来的科技公司总裁
1986年,冯文学出生在重庆垫江大山里,如今他是瑞希(重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我的学生时代,与贫穷为伍,一年中得有好几个月要靠吃红苕填饱肚子。”冯文学回忆起那段时光直摇头,家里穷得没鞋穿,他和姐姐一到夏天只得打赤脚去上学。少年时代的困苦,让他从小便发愿,将来要自己创业,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不再忍饥挨饿。
后来,冯文学凭借优异成绩考上西南大学,学习蚕丝生物材料应用专业。毕业后,他进入山东一家生物新材料研发企业。当时有很多岗位供他选择,但他毅然选择了销售岗位。“专业知识我已经掌握,进销售部门目的就是为了多接洽客户,掌握更多资源为将来创业做准备。”
凭借过硬专业知识,在公司三年多时间里,他在全球业务部门做得风生水起,在业内小有名气。既懂技术又懂销售,还能为客户提供了很多优秀的解决方案,因为懂得多,他被客户称为“小百哥”。三年时间,他的收入也节节攀升,年薪达到近60万元。
放弃高薪回乡创业
2011年,尽管收入不错,也有很大晋升希望,但冯文学还听从内心的召唤,决定放弃现有一切,回乡创业。
在他辞职时,公司总经理找他谈话,公司除总经理,董事长职务,其他职务任他选,希望能挽留他。但冯文学去意已决,最终回到了家乡重庆。
有创业的想法,但没有项目,冯文学前期也走了不少弯路。做化工销售、医疗器械、电子产品,甚至童装。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那段时间,他很苦闷,觉得混身力气使不出来。
正在此时,冯文学给自己远在美国的同学打了个电话,聊到了自己创业的失败经历,也袒露了自己未来的想法。两人在电话里谈了很久,也都有了回乡大干一番的想法。
后来,这位同学又回国参加同学会,两人再次进行了思维碰撞,准备就干自己最拿手的医药化工专业。说干就干,冯文学又先后找到多位同学,他们都是在生物医药材料研发与应用领域的顶尖级人才,有留英海归博士——西南大学药学院药物制剂教研室主任、留美归来上市药企研发负责人、毕业于复旦大学、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博士。
卖掉婚房和车子
在冯文学的带动下,这支不到10人的80后“创业兵团”就这样开始了新的旅程。
“大家都知道,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相当烧钱。”为了让研发尽快上马,团队成员全部自筹资金,600万元很快到账。冯文学称,为筹资金,他不但拿出全部积蓄,还把汽车房子买掉。“当时未婚妻当然不愿意,那套房子是他们结婚用的。”冯文学说,他做了不少工作,最后妻子还是选择了理解和支持。
两人从新房搬了出来,开始租房住。后来直到女儿出生时,他们都一直居住在出租房内。说起这些,冯文学至今依然感到愧疚。
首款产品可修复疤痕
在创业之初,他们团队的生物医药研发就将目标定位在女性美容美妆方面,主要看重市场潜力大,研发周期短,同时他们的专业也正在于此,具有很强的技术储备。
今年初,他们一期产品就研发出一个“爆品”:具有人体皮肤弹性的硅凝胶。冯文学介绍,疤痕修复硅凝胶主要运用于外创伤的疤痕修复。对各种外创伤、烧烫伤、手术伤、痤疮等造成的新增性疤痕的修复能力达到了国际水平。
“当时,我们在研发出这种产品时,正好一位团队成员的女儿摔伤,额头留下创口。”抱着对自己产品高度自信,这位成员将产品首先运用到了女儿身上,很快就出现效果,女儿伤口愈合得很好,没有留下难看的疤痕。
今年8月31日,在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暨第四届重庆市“高新杯”众创大赛上。他们的这款产品从115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大赛第二名。大赛组委会给出的评价是,“和其他创伤药物不同,很简单,实用性和未来应用非常广泛。”
11月,他们将代表重庆赛区参加全国总决赛。
人造皮肤能将面部皱纹全掩盖
冯文学介绍,目前这款产品研发已成熟,将于明年量产上市,将为这家初创公司带来效益。而他们的研发并未停止,第二款产品更牛。
“我们的第二项发明,是以蚕丝蛋白为基础,研发出具有透气性及近乎不可见的人造皮肤。”冯文学说,这款产品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易容术,在面部用上这种人造皮肤后,皱纹全覆盖,并且可以在这层皮肤上化妆,不怕水淋,不怕出汗,透气性强,不用了直接撕掉就行了。
冯文学对这款产品充满期待。他介绍说,人造肌肤,是迄今为止在临床应用方面最为成功的组织工程材料,能在烧伤、慢性静脉溃疡以及先天性皮肤畸形等疾病的治疗上取得良好效果。
他们的这款人造皮肤相较于传统玻尿酸等皮肤改善技术具备使用便利、无任何副作用等优点。使用方法也简单,将产品直接涂抹于皱纹处,可立即填充皱纹褶皱,并迅速形成超薄透气、柔软光滑、色泽饱满、富含弹性的人造肌肤。此人造肌肤不会对随后的美妆操作产生任何影响。
“人造皮肤将开辟全球美妆行业新格局,引领“肌肤体外形体修正”这一新兴领域实现新突破。”冯文学说,目前这款高科技产品研发已接近尾声,市场前景可达到百亿级规模。
本月底,他们的这款人造皮肤将参代表重庆参加全国第五届“创青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希望引入资本助力更高精尖研发
在接受采访时,冯文学坦言创业的艰辛以及目前的期盼:“做研发太烧钱了,只靠我们自己的这点资金远远不够,我们团队都达成共识,希望能引入资本助力研发。”他表示,毕竟公司现在还储备了20多项专利,等着去变成实际产品。
谈到下一步打算,冯文学表示,他们的团队将重点研究细胞微芯片技术,定向检测人体细胞,并且观察人体健康情况。依托已有的成熟技术,重点对药物成分添加进行研究,来开发新的药械组合产品,从而实现有目的地组织及控制细胞行为,精准执行修复指令,让药物在皮下及全身长效可控释放。
“远期,将结合细胞微芯片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与新兴生物材料技术,合成全新结构的生物材料,广泛应用于功能修复领域,为相关人群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冯文学介绍。
上游新闻记者 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