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这几天探访了四九城里知名的六处银杏打卡地。漫步于不同风格的银杏大道,有图有真相:现在,离银杏最美的样子,还差那么一点点。别急,只要再等一周时间,金光闪闪的银杏大道,一定会以最优雅的姿态,拥抱所有爱它的人!
◆ 东城:地坛公园银杏大道
10月底的地坛银杏。 图/微博用户@和颜施
地坛公园的银杏大道,一直以来都是北京秋季不可错过的风景线。园内200余株银杏树种植于上世纪50年代末,每到深秋,树下一片金黄,配上红墙碧瓦的古建筑,能让人最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绚烂的气息。
从地坛公园北门进入,就可以看到让人震撼的银杏大道了,不过,这两天去地坛赏叶还差点意思。地坛公园的工作人员确认,下周将迎来银杏最佳观赏期。11月1日至11月10日,一年一度的地坛金秋银杏文化节即将开幕,赏银杏的同时,还可以参与摄影比赛。
地址: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
时间:6:00-20:30
门票:2元
◆ 西城:钓鱼台银杏大道
钓鱼台银杏大道还没变黄。 图/大众点评截图
钓鱼台国宾馆的东墙外的银杏大道,是北京银杏的地标,银杏树有近千棵,整整齐齐地排列成两列。据粉丝们反馈,现在的叶子还没有变黄。可以想象,待到银杏金黄的11月,这里必将人头攒动。
顺便科普一下钓鱼台国宾馆,坐落在古钓鱼台风景区,昔日为帝王游憇的行宫,是北京著名的园林之一,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金章宗曾在这里建台垂钓,所以这里有“皇帝的钓鱼台”之称。
地址:西城区三里河路钓鱼台国宾馆东墙外
◆ 朝阳:使馆区银杏大道
三里屯东五街街景。
三里屯东五街和日坛东路都是大使馆区中集中种植银杏的地方,两地仅隔5公里。从知名度来说,三里屯东五街的游客比日坛东路要多一些。
日坛东路街景。
走在三里屯东五街宽敞的银杏大道上,银杏果特有的气味很重。低头一看,满地都是,踩在上面“吧唧吧唧”地响。距离三里屯东五街仅5公里的日坛东路,也有一条银杏大道。呈南北走向,全长800米。北侧路段紧邻日坛公园,充满了烟火气息。日坛涮肉是老牌的北京特色了,麻酱烧饼、羊肉串……看完银杏,赶紧进店吃顿热乎的,晚了还得排队呢。
地址:三里屯东五街&日坛东路
◆ 海淀: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古银杏树
从国家图书馆C出口过天桥,沿着南长河一路向东,与北京动物园一桥之隔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就到了。这座博物馆建于明代真觉寺遗址内,一眼就能看到两棵树龄接近600年的古银杏,树龄比身后建于1473年的金刚宝座还要久远。
在金刚宝座的身后,柿子树的硕果已经挂满枝头。阳光下,黄叶斑驳,与古塔石碑一起,带领游人穿越历史,梦回明清王朝。
时间:9:00—16:30(周一闭馆)
地址:海淀区五塔寺村24号
门票:20元(周三免票)
◆ 丰台:天元郊野公园银杏林
在丰台区卢沟桥乡的天元郊野公园赏银杏,是轻松自在的。位于公园南侧的绚秋园观景区,正方形布局的银杏林面积不小。此外,靠近南门的遛鸟林也有一小片。
世界上最大的银杏树在哪里?哪座城市把银杏设为市树?全国有多少株树龄超过5000年的古银杏?绚秋园的银杏林设立了科普展板,可以get关于银杏的一切知识。
50多岁的张玉忠每天早晚都会来公园抖空竹锻炼身体,这一爱好,他已坚持了7年。 图/张玉忠供图
除了银杏林,在这家开放10年的郊野公园内,聚集了一批空竹爱好者。要知道,这里设有专门的抖空竹场地,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还是很少见的。要是你有时间来公园赏景,可以顺便感受一下空竹的魅力。
时间:全天
地址:丰台区卢沟桥乡小屯村青塔西路
门票:免费
◆ 石景山:八大处公园古银杏树
10月底的八大处银杏。 图/微博用户@我是阳光灿烂
八大处公园位于西山风景区南麓,是首批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一座山地佛教寺庙园林。“八大处”指西山支脉东麓的三座山里的八座古刹,大都是明清时建筑。
八大处的银杏树主要分布在寺庙内,大多为百年以上的古树。其中,二处灵光寺的佛牙塔东南侧有一棵明代古银杏,四处大悲寺大雄宝殿前有两棵树龄在800年以上的元代古银杏,六处香界寺的山门西侧有一棵明代古银杏。目前依然是半青半黄的状态,好饭不怕晚,大家稍等啊!
时间:6:00-17:30
地址:石景山区八大处路3号
门票:10元
新京报记者 余华尊
摄影 余华尊(除署名外)
编辑 王彬 校对 刘军
<>< class="pgc-img">>人体育场兴建之时,没有人能想到,五十年后,这座体育场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体育,转而成为了京城流行文化和夜生活的中心。
全文2998字,阅读约需6分钟
1958年,北京市仅用了11个月零13天,就在北京东部建起了一座八万人体量的体育场。新场馆被命名为“工人体育场”,成了建国十周年时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
工人体育场兴建之时,没有人能想到,五十年后,这座体育场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体育,转而成为了京城流行文化和夜生活的中心。
< class="pgc-img">>▲国安上港比赛第二天上午,工体恢复了宁静。 新京报记者党元悦 摄
新京报记者党元悦 编辑 胡杰 校对 陆爱英
9月28日,中超联赛北京国安和上海上港的关键战役前一晚,北京下起了雨。工人体育场外围,稀稀落落有几个人冒雨在跑步。11号看台下传来了二胡和琵琶共奏的《牧羊曲》的悠扬之声。
弹琵琶的是六十多岁的老王,拉二胡的是跟他同龄的老吴。他们一个来自河南,一个来自辽宁,都住在附近的小区,也都因为孩子在北京工作搬到工体附近居住。
老王弹琵琶弹了几十年,怕打扰到邻居,刚到北京时天天骑着自行车转悠,想找个能弹琵琶的地方。他找到了工体,在这里认识了拉二胡的老吴。工体没有比赛和演唱会的夜晚,他们就骑着自行车赶来,俩人坐在台阶上,一人拉一人弹,一待就是一个小时。
这天虽然下雨,他们还是在看台入口的篷子下乐此不疲地拉弹了两个小时,比以往都要久。“明天有比赛,今天要多玩一会。”老王边弹边说。
━━━━━
“北京最大的四合院”
没有比赛的日子里,工人体育场是周边居民活动的主场。有中超比赛的日子里,这里是北京国安队的主场。
9月29日晚,中超联赛第24轮北京国安和上海上港的焦点战役在工人体育场进行。
这场比赛,位于东二环和东三环之间的工体涌入了48234名球迷,除了南看台上预留给客队上海上港球迷的位置,体育场的其他看台基本座无虚席。他们大多身穿绿色球衣,披着绿色围巾。每当国安队攻入对方半场,他们都会起立,屏息凝神,期待进球出现。
< class="pgc-img">>▲9月29日晚,北京国安和上海上港的比赛现场。 新京报记者 党元悦摄
令近五万名球迷失望的是,第65分钟,上港队率先攻入一球,国安0:1落后。工体看台上的气氛紧张了起来。北看台上,原本有规律地唱着国安助威歌曲的球迷组织“御林军”开始嘶吼:“跟丫死磕!”
比赛逐渐接近尾声,国安的进攻机会越来越少,球迷的情绪愈发焦躁。零星的“京骂”声音传来,看台上不断有工作人员举起“北京球迷,懂球懂礼”的横幅,呼吁球迷冷静。
时间一点点流逝,北京国安还是输掉了比赛。这场比赛之后,他们已经落后排名榜首的上海上港10分,争冠希望愈发渺茫。
工人体育场,从1995年到2006年,再从2009年至今,一直是中超联赛北京国安的主场。这里拥有全中国最狂热的主场氛围,场均上座人数接近四万,在中超各球场中数一数二。
今年43岁的辛畅,是北京一家国企的中层员工,作为一个北京人,他从国安的前身老北京队开始就是忠实球迷。9月29日和上港的比赛,他因为工作的原因没能赶到现场。这是他为数不多没有在现场观看的国安主场比赛。以往的比赛,即使是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也没能阻挡他前往观赛的热情。当时,北京几乎全城水浸,路面交通接近瘫痪,但还是有21909名球迷涌入工体,观看了北京国安和杭州绿城的比赛。
那场比赛至今仍刻在辛畅的脑海里,成为他心目中国安球迷对球队情感的证明。“721雨夜,工体还能涌入两三万人,只有北京球迷能够做到。”
对辛畅来说,国安是自己的主队,在工体看球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国安的球迷多是像他一样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每逢国安的比赛日,他们从城市的不同角落涌向工体。“工体现在是北京城最大的四合院,也许你只有身处工体,才能在四面八方听到这么多纯正的京腔京味了。”辛畅说。在工体,他找到了久违的城市归属感。
━━━━━
夜生活的主场
国安和上港激战正酣时,苏林(化名)正在和朋友商量晚上去工体的哪家夜店蹦迪。她和她的朋友们,将和比赛结束后前往夜店消愁的众多球迷一起,成为北京夜生活的组成部分。
苏林在广告行业工作,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大三时,她第一次跟朋友到工体的夜店聚会,就像是发现了一座秘密花园。在此之前,她常去离自己就读的大学比较近的五道口。去了工体的夜店之后,苏林觉得,“五道口的DJ就只是放歌的,工体的DJ是真的在打碟。”从那以后,她每个月都会去工体蹦迪两三次。
< class="pgc-img">>▲热闹非凡的工体夜店。 受访者供图
在工人体育场西侧的工体西路上,聚集着几家规模宏大的夜店。和不远处的三里屯一起,构成了北京城夜生活的中心地带。
苏林兴致勃勃地说起工体夜店的与众不同之处:“工体的舞池有好几个部分,舞台像是设计过的,别的夜店就简单一个舞池了。”
对苏林来讲,工体也不只意味着夜店。她同时也是一位乐迷,大学四年,在工体看过六七场演唱会。在她看来,工体是全北京氛围最好的演唱会场地。无论是韩国乐团BigBang,还是华语歌手周杰伦、张惠妹、陈奕迅和戴佩妮,她都没有缺席。
“工体的演唱会,就是一个大派对,舞美效果很好。”
而对歌手们来讲,在工体开演唱会,像是一枚奖章,上面刻着对自己歌唱事业的肯定。歌手能在工体开演唱会,就意味着站上了华语乐坛的中心地带。
工人体育场兴建之时,没有人能想到,五十年后,这座体育场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体育,转而成为了京城流行文化和夜生活的中心。
1958年,北京市仅用了11个月零13天,就在北京东部,建起了一座八万人体量的体育场。新场馆被命名为“工人体育场”,成了建国十周年时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随后,这里见证了中国体育史上一个又一个重要的时刻。从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到1990年北京亚运会,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工体无一缺席。
在更宏大的层面上,工体所见证的历史也超出了体育之外:香港回归祖国大会、国庆50周年文艺汇演、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和主题口号的发布……
1992年,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注册成立。1994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开锣,北京国安是首批参赛的球队。1996年,球队把主场从先农坛体育场迁到了工人体育场,直到2006年,因承办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的需要,工体需要大规模升级改造,国安暂时迁往了西四环外的丰台体育中心。
工体升级改造的同时,周围正发生着悄无声息的改变。从2003年开始,工人体育场和工人体育馆之间的工体西路上,陆续落户了几家大型夜店。到了2009年,国安重新入主工体之时,“工体”的名字已经不再只是一座体育场,而和夜生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
喧嚣之外
国安和上港比赛结束的第二天,早上六点,工体终于又恢复了宁静。
晨练的人们从周边的小区纷纷赶来,前晚的比赛没有打乱他们跑步、跳舞、打太极拳的脚步。
两个老大爷直接坐在看台入口的台阶上,摆上一副象棋,开始对阵。也有人走向了工体南路上的庆丰包子铺,吃上两个包子,喝上一碗粥,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八点多,工体北路上的车多了起来,为不同的写字楼输送人员。有上班族打着哈欠,快步往不远处三里屯SOHO的方向走去。九点多,工体东门对面的美甲店开了门,店里的小姑娘们打扫了卫生,上午还没有客人,她们就坐在墙边玩起了手机。十点多,工体北门的篮球公园里,两个20来岁的小伙子练起了投篮。
住在工体周边的居民们,对这里的喧闹早就习以为常。
国安和上港比赛那天,37岁的扬州人王铸像往常一样,早上十点多拉开了自己经营的修脚店的店门,一直营业到晚上十一点。与以往不同的,只是这天晚上的顾客里,多了几位球迷。
2009年,王铸先是把店开到了工体北边的春秀路上,附近的居民纷纷光顾,生意兴隆。两个月前,他把店铺搬到了正对工体东门的地方。在他看来,二环以外、三环以内,是北京最好的地段,而工体附近,又是这个区域里最繁华的地带。虽然店面变小了,房租变贵了,但他期待,搬店之后能有更多的客源。
< class="pgc-img">>▲王铸的修脚店,对面就是喧闹的工体。 新京报记者党元悦 摄
忙于事业的王铸,和工体的娱乐活动基本绝缘。他没有去现场看过球赛、没听过演唱会,但球迷、歌迷他倒是接待了不少。工体周边美发店、火锅店和酒吧的服务人员也常常光顾,于是各家店铺在哪里、老板是谁,他如数家珍。
老王也起了个大早。买了早点之后,他专门骑着自行车绕着工体转了一圈。前一晚的比赛临时搭建的检票棚已经被拆卸运走,又是平常的一天,丝毫看不出昨晚比赛的痕迹。老王哼着小曲儿,心满意足地骑车回了家。晚上,他又能和老吴一起,到工体弹琵琶、拉二胡了。
值班编辑 吾彦祖
>019年,米其林首度来北京寻觅珍馐美味和街头小吃,为食客们提供了一份美食精品指南。四九城的老馆子们,依然宾客满座,掌柜用几十年的技艺与经验带来难忘的经典菜肴。传统“二八酱”还在缸里,新鲜出锅的炒肝和卤煮热气腾腾,吃涮肉讲究劲儿仍然不能丢。京天红炸糕、燕龙餐厅、老藤米线与客人告别又重逢,心心念念的老味道终究还是保留下来了。清晨喝一碗豆汁儿,夜晚吃老张拉面,给早出晚归者平添暖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乡的人们偶然间会发现熟悉的家乡美食,旅居中国的外国友人也会找到本国特色。“手拍玫瑰”与“一颗桃子”刷屏短视频,来打卡的同时,别忘了向爱人勇敢表达心意。
高大上的米其林餐厅
◆ 新荣记
《2020北京米其林指南》榜单唯一一家三星餐厅,地道的台州小吃沙蒜豆面卖相朴实,吃在嘴里嫩、脆、韧。黄金脆带鱼选取东海带鱼,表皮酥脆,鱼肉新鲜雪白的颜色,具有温润的汁水感。
摄影/王远征
◆ 京兆尹
《2020北京米其林指南》榜单二星餐厅,坐落在四合院里中,海苔腐衣卷、福果百合炒榆耳等菜品精致、食材讲究,配上冰糖雪莲桃胶养颜汤,还有艾窝窝、山楂豌豆黄,中西结合,古今穿越。
摄影/ 侯少卿
四九城们的美食记忆
◆ 赵府街副食店
副食店旧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香油、白酒、香烟。被磨出包浆的长条桌上用绿色的盆装着种类繁多的咸菜,称重工具是一杆斑驳的老杆秤,“镇店之宝”是“黄豆酱”和“二八酱”。
摄影/王世伟
◆ 姚记炒肝
热腾腾的炒肝儿,淀粉勾芡的浓稠汤汁和着柳叶片儿嫩肝儿,唇齿触碰到肝尖儿,好嚼又好吃。小肠儿不是太油腻,咬在嘴里香嫩多汁,就着碎蒜提鲜,越吃越有味。
摄影/杨菲
◆ 卤煮吕
卤煮不腻、不腥,大肠被处理得干干净净。火烧切成“井”字形,豆腐切成三角形,大肠、肺头切成小块,浇上豆腐乳、蒜泥,撒上香菜,最后从锅里舀上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绝了。
摄影/王世伟
◆ 燕龙餐厅
在方庄经营了30多年的国营饭馆燕龙餐厅,告别又回归。焦熘丸子、干炸丸子、爆三样是招牌菜,漆面斑驳的老旧餐桌椅,不做外卖生意,是不少方庄老住户们如数家珍的念想。
摄影/韩舒雯
◆ 前门张记涮肉
一家开在煤市街的老店,门口的“月亮门”是这条街“独一份”。掌柜老张每天5点半准备去菜市场选肉,盘中肉如柳叶条,快刀慢切,薄厚均匀,7种部位的手切羊肉白口吃都带有甜味。
摄影/韩舒雯
◆ 河沿肉饼
地处皇城脚下,四合院挂着红灯笼。店里的饼种类很多,素的有糖饼、韭菜鸡蛋饼;肉的有牛肉饼、猪肉饼和鸭肉饼。店里的另一招牌菜是宫保鸡“腿”丁,酸辣甜味刚刚好。
摄影/王世伟
◆ 李记酱肉爆肚
一家以烧饼和爆肚闻名的“鸦儿李记”,一天能卖出10000多个烧饼。烧饼厚实、芝麻焦香,烧饼外面是酥香,里面是软香。爆肚桌桌必点,蘸上秘制的芝麻酱,爽脆到位。
摄影/胡美涵
◆ 方砖厂69号炸酱面
开了整整十年,老板亲自调制“炸酱”,每次炸一个半小时。前些日子,谢霆锋参与了美食节目《锋味全球美食地图》的录制,在第六期中就打卡了方砖厂69号炸酱面。
摄影/薛珊
◆ 烤肉季
传承170多年,是老北京人“贴秋膘”的不二之选。炉底填了充足的果木,烧得通红,烤肉淋上酱汁儿、生姜水、葱油,麻利拌开、腌好,往炙子上一摊,烤肉分“文吃”和“武吃”,有趣得很。
摄影/余华尊
◆ 宝瑞门钉肉饼
热气腾腾的肉饼有拳头大小,门钉形状,饼皮儿被煎得金黄,焦香可口,里面是牛肉丸,还有浓浓肉汁儿。老板邓先生早年在“白魁老号”当学徒,17岁时开了这家店,如今已经是第38年。
摄影/王世伟
◆ 聚恩园春饼宴
薄饼卷着鲜嫩香浓的羊角葱、蘸着甜面酱放入嘴中,在聚恩园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尝“春饼”。木耳、鸡蛋都切丝,与韭菜、豆芽、豆丝共同组成炒合菜,甜面酱中还加入了韭菜花和酱豆腐。
摄影/邹玉含
街头巷尾的美食遗珠
◆ 老回回小吃
小小的窗口常年累月向外递出大包小包的小吃,档口前排着长队是常态。“中式脏脏包”糖花卷,一年可以卖出1000多个,糖火烧、豆包、炸糕、糖三角是远亲近邻的最爱。
摄影/刘鑫
◆ 天桥郭记炸灌肠
郭记家的炸灌肠是将红薯粉和绿豆粉混合,蒸成淀粉坨子,削片儿状后用猪油炸着吃,“加油”是一点点续着来。如今迁址双井,两侧给食客们准备了座位,很贴心。
摄影/王世伟
◆ 花市老大爷炸灌肠
曾经在新景家园北门,如今迁址天雅对面。正宗的灌肠“削”成菱形、一边薄一边厚、一边焦脆一边软嫩。火候越高越好、“猪网油”炸制、淋上蒜汁,趁热现吃。
摄影/罗帆
◆ 京天红炸糕
今年年初闭店调整,3月重返虎坊桥。坚持“现炸现卖”,趁热第一口下去,焦黄的外皮非常酥脆,豆沙馅儿里还放了一点桂花酱,透着一股桂花香。
摄影/王世伟
◆ 老藤米线
在王府井地区扎根35年,6月传出闭店消息,最终留在丹耀大厦。两样看家美味是过桥米线与鱼丸汤。米线软硬适中,美味的灵魂藏在老母鸡汤里。
摄影/老元
◆ 孙家蔬菜五谷凉皮
孙家凉皮今年4月停业,6月凉皮店重新入驻农副市场营业。五谷凉皮有8种颜色,口味有酸辣、香辣、麻辣、不辣4种,在一个调料碗里还盛有芝麻和花生,光闻味就很香。
图/孙寿荣供图
◆ 宏益兴饭店
在山清水秀的门头沟龙泉雾村,有一家远近闻名的“酱肘子”饭馆,肥瘦相间的肘子切好放入芝麻香气浓郁的烧饼中,咬下去,饼香、熟芝麻和炖烂的肘子肉瞬间在口中融化。
摄影/杨菲
琳琅缤纷的烟火气质
◆ 鬼味烤翅
内藏9种味道烤翅,包括鬼味、麻味、原味、番茄、黑椒、BBQ、BT辣、芥末和蒜香。其中麻味烤翅,上面撒了碎麻椒,烤得很焦的甜香味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咽口水。
摄影/杨菲
◆ 蚝友相聚
生蚝上碳炉烤制五分钟左右,其间加上金银蒜做的蒜蓉和小米辣提鲜。端上桌后趁热用筷子把蚝肉和蒜蓉一起送入口中,蚝肉的口感和蒜蓉的味道搭配得刚刚好。
摄影/胡美涵
◆ 和器石烹
和器石烹用麦饭石来烤肉,食材不粘锅,而且超级保鲜。烤肉色泽诱人。烤肉的四大蘸料是孜然粉、万能酱、蒜汁、海鲜汁,配上秘制辣椒酱口感丰富。
摄影/孟烨彤
◆ 马路边边串串香
嫩牛肉和冒脑花是这里的招牌,琳琅满目的串串几毛钱一串,在现场炒制的红油锅底中涮上几秒,蘸上自己DIY的香油碟,鲜香麻辣的味道久久不能忘怀。
摄影/丛帅宇
◆ 北京8号学苑
“教室”后面的黑板报,黑板上方悬挂的“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这些场景将80后瞬间带回学生时代。这里有各种怀旧海报,菜品的名字也颇具年代感,比如草莓灭火器、黄金圣斗士、8号凉面。
摄影/薛珊
深夜与清晨的北京味道
◆ 老张拉面
夜晚10点,“老张拉面”开始了一天的营生。面馆里不时传来顾客熟练的点菜声,“豆腐皮、鸡蛋、狮子头、多来点牛肉。”还有一件事大家心照不宣,“辣油只放三滴。”
摄影/王世伟
◆ 老火火便利火锅
斑驳错落的霓虹灯牌,尽显浓浓的港式街头风。小锅自煮一人食,有六种不同风味的火锅锅底可供选择。不同颜色的盘子价格不同,人均不到100元就可以吃饱。
摄影/韩舒雯
◆ 老磁器口豆汁
四九城的老北京,早晨习惯溜达到天坛公园北门的“老磁器口豆汁店”门前排大队。豆汁儿、焦圈、咸菜丝是这里的老三样,豆汁儿色泽灰绿,味道浓醇,味酸且微甜。
摄影/王世伟
◆ 尹三豆汁
上榜北京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名单中,一碗豆汁儿、一碗卤丸子、两个焦圈、再来盘榨菜丝是这里的标配。这家店熬豆汁儿有两大绝招,一是桶套着桶隔着水熬,二是往新豆汁里续上老浆。
摄影/罗帆
◆ 大兴胡同面茶
这家店开了25年了,最早只卖七毛钱一碗,现在卖四元。面茶好喝的秘诀是用“二八酱”,正确的喝法是顺着碗沿儿吸溜,口感很黏稠,每一口都是淡淡的面香混着浓郁的芝麻焦香。
摄影/王世伟
◆ 增盛魁小吃
经营百年,历经三代人传承,每天3点半老板开始准备早餐。早点的种类很丰富,有豆腐脑、豆浆、粥、豆泡、羊杂汤、小米粥、茶叶蛋、油饼、芝麻烧饼、包子、大火烧,几元钱就能吃得很满足。
摄影/薛珊
地道正宗的家乡味道
◆ 美味斋
开了近百年的上海老字号,上个世纪50年代引入了北京。香芋红烧肉,肥瘦相间的肉块儿上裹着浓浓的汤汁。独创的五彩生煎包,汤汁鲜美,肉馅细嫩,外皮儿焦脆。
摄影/杨菲
◆ 江君府臭鳜鱼
地地道道的徽菜馆子,红灯笼、灰瓦墙,餐桌上方都挂着麻绳编织而成的灯罩。臭蹶鱼经过层层工序加工,鲜辣可口。还有土烧老公鸡、绩溪黄牛排等美味佳肴,使人梦回徽州。
摄影/王世伟
◆ 七八冷面
现压的面条吃起来非常筋道,过凉水后让面条增加了独特的口感和韧性,再加上酸、甜、咸口的冷汤,多种味道丰富味蕾。在“七八冷面”,必点的“铁三角”是冷面、牛肉和肉串。
摄影/王世伟
◆ 董小西的凉皮和椒麻鸡
在朝阳区新疆菜排名第一,主打的两种凉皮分别是石河子风味和乌鲁木齐风味,前者面皮很薄,颜色透亮,清香爽口,汤料可喝。后者属干拌酱香型,精华全在辣椒上。
摄影/孟烨彤
◆ 武夷山农家菜
正反两面菜单,写满了60多种菜品。肚边肉、脆肠、牛肉芋子、酒糟鱼、笋干、洋茄、肉皮汤、煮米汤、榨菜肉丝汤,其中酒糟鱼是从福建家乡千里迢迢“飞”过来的。
摄影/余华尊
◆ 理想烩面
北京少有的“蒸苋菜”,工序不算复杂:晾洗干净的苋菜蘸香油、裹面粉,放进蒸笼里蒸上三分钟就可以上盘,香油是店主特意从方城老家带来。羊汤熬制的正宗方城烩面,是这家店的主打特色。
摄影/余华尊
◆ 捷信牛奶甜品世家
牛奶和甜品唱主角,超过100种单品可以挑选。凡是带“奶”字样的,都加了“水牛奶”。来这里,新鲜的水果甜品、卤水、早茶,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摄影/余华尊
◆ 壹一面馆
从湖北翻山越岭运来的山羊、黑猪肉肉质紧实,细可穿针的鸡汤银丝面汤头熬足了6小时,用糯米自然发酵超过半个月的米酒口感醇正,就连泡面都搭配了品质相当高的食材。
摄影/余华尊
融会贯通的异域美食
◆ 大地西餐厅
根植北京多年的莫斯科餐厅,黄色的土豆泥上铺满粉嫩的火腿丁,作为冷菜的第一道,吃起来清爽开胃。头盘汤红菜汤和奶油蘑菇汤各有特色。主菜闷罐牛肉,软嫩鲜美、咸甜交织,西冷黑椒牛排则肉质鲜美、软嫩无筋。
摄影/邹玉含
◆ ZAM ZAM
印巴风味餐厅,主营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的传统美食,长粒米炒饭上浇上鹰嘴豆咖喱,众多香料粉混合调制的“玛萨拉”,香气四溢的炭烤鸡肉,每一道美食都值得细细品尝。
摄影/丛帅宇
◆ PokeGo
正宗夏威夷波奇饭,最大的特点就是低卡路里。“牧场物语”以大米为底,牛眼肉为主料,辅以红洋葱、小葱、烤海苔丝,加一颗温泉蛋,将用牛奶稀释过的芝麻蒜香蛋黄酱淋在上面,最后撒上芝麻,真的香极了。
图/PokeGo供图
◆ Pinvita大品
开心果、榛子、杏仁、黑巧克力等口味的意大利纯手工冰激凌香气浓郁、口味正宗。在开放式厨房,还有比萨、意面、意大利水饺、提拉米苏,都是正宗意国风味。
摄影/张洁
◆ 双马餐厅
主理人是日本留学生山田典史,“传统”的日式咖喱,被他搭配了椰浆、芝士,甚至是茄子肉末,口感轻柔的椰浆能让浓稠的咖喱变得轻盈而香甜,带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
摄影/丛帅宇
华灯初上的约会圣地
◆ M+ Restaurant
主打美食是粉红色意面,由红菜汁调制出来,还带着奶油蘑菇香气。慕斯也精致养眼,被做成了芒果、菠萝、松子、冰山等各式形状,就餐环境也非常浪漫。
摄影/杨菲
◆ 客从何处来
“手拍玫瑰”在短视频蹿红,破碎的玫瑰散落在奶油慕斯上,满满的恋爱气息,奶香浓郁的慕斯搭配可食用的玫瑰花,既有玫瑰的苦涩又有奶油的甜腻,像极了爱情。
摄影/王世伟
◆ 青山研究所
要说今年爆火的甜品,少不了“一颗桃子”。粉粉嫩嫩的小桃子盛在盘中,下面用粽子叶作以桃叶。切开桃子,中间则模仿真桃子做成心形,以白桃果肉和豆沙作为夹心,挖一勺送进嘴里,冰糯甜腻。
摄影/胡美涵
◆ 水前一树
招牌美味是4种口味的迷你汉堡,烤牛肉汉堡、和牛凤梨汉堡、玉米脆片虾汉堡和烤鸡腿肉汉堡,每一种口味都各有特色。“焦糖鹅肝”由鹅肝和芒果组成,“油浸黑鳕鱼”鲜嫩可口。
摄影/余华尊
◆ Repulic啤酒共和国W.Restaurant
“绿皮火车”主题餐厅,只做墨西哥菜,可以狂欢到凌晨3点。这里的招牌是鸡肉TACO、芝士鸡肉薄饼、烤薯皮、墨西哥香肠,TACO的配料丰富,还加入了酱料和车打芝士,香辣酸甜兼具。
摄影/王世伟
◆ Tomacado花厨
这里大多美味的菜品中都将番茄、牛油果和鲜花巧妙融合。最经典的是香草烤三黄鸡,表皮金黄酥脆,鸡肉味道浓郁且鲜嫩多汁。这里还有象征爱情的玫瑰人生双人下午茶套餐。菜品、环境都格外浪漫,是表白、求婚的佳地。
图/花厨供图
2019年,京蜜走街串巷,为长期关注我们的粉丝寻找美味佳肴。我们钟情老北京美食,也被各式创业菜惊艳。感谢你与我们一起,与这50家馆子有幸相逢,一起品尝美食背后的坚守与钻研。而对于那些2019年未曾与我们相遇的人,请期待2020年的相逢,我们将一直用最真诚的心将最感动的美味带给你。
新京报记者 罗帆
编辑 王琳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