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中新经纬
“云南采菌子这两年是真的火了,去年暑假订单多到接不过来,今年从业者我估计增加了得有十倍,客人也增加了三四倍。”博主“大理鹿先生”(下称鹿先生)在云南大理开发了采菌子、看萤火虫等亲子游产品,他观察到,采菌子去年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旅游活动,今年则迎来了大量游客和从业者入场,算是“出圈”了。
最夸张的时候,山上可能会出现“人比菌多”的情况。鹿先生告诉中新经纬,大理古城附近有一条线路,今年把路修好了,(游客沿着)宽阔的水泥路可以开车到山的旁边,“菌子都不够分了”。
不远千里带娃采蘑菇
在云南流行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叫一个云南人8点起床上班他可能起不来,如果你叫他8点去捡菌子,他可能4点就在山上打着电筒等你了。
而如今,越来越多外地游客也将捡菌子列入云南必玩行程了。家住深圳的小苍(化名)是汪曾祺的书粉,对其笔下的各类云南菌子更是神往已久。一直以来,她都想知道,被汪曾祺称为“人间至味”的干巴菌和“菌中之王”鸡枞,究竟是怎样的美味让汪曾祺在离开云南四十年后仍念念不忘?
今年暑期,小苍和爱人准备坐高铁带孩子去大理游玩一周。“从深圳到大理有1700公里,高铁最快9小时39分钟,我已经约好当地的向导,到了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去捡菌子。”小苍说。
在点评类网站上,有网友这样描述其在云南采菌子的经历:“去山里采蘑菇,一群蘑菇精灵被我们发现,可爱又有趣,山里的颜色非常美丽,绿色、棕色、红色、粉色、黄色美妙极了,空气清新,各种植物泥土的香气。”
本文图均为 中新经纬 图
尽管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游客自己捡菌子的攻略,但小苍认为当地向导知道哪些地方菌子多,这样能确保孩子能体会到满载而归的快乐,另外向导能辨别出来哪些菌子能吃哪些不能吃,毕竟出去玩原本是一件高高兴兴的事情,如果因为品尝菌子中毒进医院就有点太扫兴了。
家住南京的土豆(化名)是一个带娃旅居博主,之前也带孩子体验过采菌子,一家三口人均200元,配备一个摄影师和一个领队,“我们比较注重安全性,所以也没吃菌子。”
像小苍们一样不远千里去大理的家长们不在少数。鹿先生告诉中新经纬,他的客人们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迄今为止他接待的最远的客人来自美国,而国内的客人也有不少是从东北、新疆等地飞来云南体验采菌子的。
目前,鹿先生平均每天都会带两三组家庭上山采菌子,一般都能采到一篮子的牛肝菌等,采完后客人可以带着菌子去当地的饭店加工后品尝。“我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菌窝的,最近下雨比较多,菌子们就在噌噌地长,客人们一般也是这个时候来得多,目前7月份我三分之二的档期已经订出去了。”
鹿先生的团客单价在200元每人左右,这一价格在当地处于中上水平。他称,采菌季擅长运营的团队月入10万不是问题,但这不是普遍现象,在大理也就几家能达到,其余的也就月入过万。
随着更多人入场,采菌游的价格自然也卷起来了。“有19.9元的,有29.9元的,当然这种游客也不会有太高的期待,领队可能就起到一个带上山的作用,能不能采到菌子另说。”鹿先生称,他的定价策略是基于控制带团人数保证游客体验,更希望通过口碑宣传而非低价来获客。
携程平台显示,近期云南“采菌游”受到关注,多个旅行商家推出了相关产品,包括丽江拉市海采菌+骑马+轻徒步一日游、腾冲高黎贡山徒步+采菌+动植物知识科普一日游、丽江森林徒步+采菌一日游等。
老安(化名)是土生土长的大理人。他原本是一家民宿的主理人,在带领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山体验采菌之后,他决定和常驻在民宿的其他小伙伴一起将采菌子发展为一项收费活动。和鹿先生一样,他也观察到2023年起采菌子开始火热。今年老安正式将带人采菌子作为自己的主业。此外,他还提供徒步、采茶等活动。
作为本地人,老安知道不少小众路线。对于菌子的辨别,老安很自信,“我们的经验是用生命来积累的,祖祖辈辈吃这些菌子,有没有毒他们都知道”,因此在采摘结束后,老安还会准备一顿菌子宴,把白天采摘到的菌子炒给游客吃。
“已满员!”当地研学营、夏令营爆火
相比起成年人,鹿先生更喜欢带小孩上山。“采菌是一件需要耐心和好奇心的事,很多成年人只关心这个菌能不能吃,而小朋友相比之下更擅长发现。”
老安每天带10个人左右上山采菌,由于客人以家长和孩子居多,采菌也变成了一项研学活动。因为小孩充满好奇,老安就会在上山过程中介绍蘑菇的种类。比如云南野生菌也有一条“鄙视链”,站在最顶端的是干巴菌,其次是松茸、鸡枞、松露,再其次是羊肚菌和牛肝菌等。
据鹿先生介绍,在大理,更为常见的是牛肝菌和见手青,而干巴菌、松露和松茸等对环境要求较高,一般长在深山里,在大理就比较少见了。
在采菌子结束后,老安也会给孩子们讲讲大理的风土人情,他称后期还会针对小朋友做一些溯溪、徒步之类的研学团,更加细化。
凭借云南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不少主打带孩子探索自然、乡野风的夏令营、研学团正在兴起,此外还有不少研学机构可以提供木雕、扎染、刺绣等体验。
中新经纬在大理当地一家以自然教育为主的夏令营课程介绍上看到,课程内容包括砍竹子做弓箭、寻找田野里的可食野菜、生堆火来烤洋芋等。
大理当地户外俱乐部“苍山徒步之家”则推出了大峡谷徒步、采野生菌、拣松子、溪流拓染、苔藓瓶制作、湖上泛舟、蜜蜂之旅、制作蘑菇灯、湖上观星、草原露营、夜观昆虫、采茶做茶等29种自然类产品。
除了采菌子以外,小苍也计划带孩子去体验一家农场提供的踩泥坑和追鸡赶鹅等活动。“这些对我来说都是童年的回忆,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陌生的体验。”小苍说,过去几年孩子很少出门远游,现在一有机会就希望让她能多接触自然,从各类电子产品中解放出来。
土豆建了一个旅居家长群,供家长们交流研学信息。从她的观察来看,家长更喜欢送孩子去游学营,因为这样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在大理享受生活,“可能这就是大理游学火的原因”。
一些夏令营则直接打出了“甩娃营”的旗号,主打一个“解放老母亲”。小苍也准备此行用一半的时间用来亲子旅游,另一半时间则把孩子放在一个“甩娃营”,这样自己和爱人可以到处走走看看。
记者所加入的一家研学旅行社的家长群群聊信息显示,一般来说一日营需要提前一周预约,7月13日家长咨询时,19—21日的大小班一日营显示“已满员”,截至7月17日,只有最后一周可以“捡漏”。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在7月20日咨询热度较高的“彩虹王国”时,只剩下8月26—30日的夏令营有空位。
“苍山徒步之家”的主理人杰森(化名)向中新经纬介绍,平日客人以个人为主,而暑假主要以家庭为主,游客量也翻了几倍,而这些客人大部分来自一、二线大城市。
从价格来看,多数夏令营全天班一周价格在2000元-5000元,一天价格则多数在200元-700元不等。
“我自己的孩子比较小,所以只报过一日营”,目前在云南长期旅居的土豆说,有的夏令营暑假期间一日营价格由原来的300元左右涨至700元左右,“涨价太厉害了,还有一天一千多的”。
土豆说,暑假期间交通成本较高,由于大理本地游客较多,一些夏令营会选择去往周边地区,加上交通成本,价格较贵,再加上人气原因,涨价是普遍现象。
以社交平台上比较火的“山精灵”游学营为例,春季一日营价格为350元,夏季一日营价格则达到499元。
“其实很多活动可以找本地领队,性价比更高,但是家长就需要陪同。选择游学营,能培养孩子独立性,大人也更轻松。我在选择研学营的时候,考虑的就是安全,会看游学营有没有买保险。”由于之前遇见过游学营收保险费但是没买保险的情况,土豆在报名后都会选择打电话询问是否投保。
“乡野风遛娃”走红背后:亲子游产品同质化仍待解
截至目前,携程平台上,暑期亲子游学类订单量同比增长129%。近两周,携程平台上,亲子游相关搜索热度环比上月同期增长45%。
在社交平台上,大理正在成为家长们心目中的“遛娃圣地”。在小红书上,“大理”相关的笔记有466万篇,其中多数和游学、遛娃等相关。截至目前,去哪儿平台上云南大理暑期(7月-8月)酒店预订量较去年同比增长30%左右。出行人群以亲子游为主,亲子游相关旅游产品搜索热度较暑期前环比增幅明显,达三倍以上。
飞猪数据显示,截至7月19日,飞往大理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超三成,精品包车游等预订量同比去年双位数增长。成都、重庆、杭州、广州、长沙、北京、深圳、武汉、上海、西安等是今年暑期前往大理旅游的省外热门客源地城市。
苏州大学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黄泰认为,乡野自然风研学类产品热的现象是教育改革推动的结果。乡野、自然风研学作为“教育+自然+旅游”的全新模式,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素质教育需要;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体验缺失也创造旅游新需求,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孩子没有体验过农村生活,乡野研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体验农耕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玩乐中学习获得知识。
“研学提供了旅游与学习的双重体验。乡野、自然风研学不仅提供了旅游的平台,还融入了学习的元素。在研学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参与实践、观察自然、学习知识,这种综合性的体验方式使得研学产品更具吸引力。”黄泰指出,从当前的市场表现和发展趋势来看,研学热的未来热度有望持续,甚至可能进一步升温。
与此同时,亲子游产品同质化问题也是困扰业界和消费者的一大问题。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指出,这的确是很多地方旅游发展不注重创新和本地资源挖掘容易出现的问题。她建议各地应针对当地民俗资源,去开发本地特色的产品。“即使在云南许多城市都可以采菌子,也要做出城市之间的差异性。”
此外,目前研学市场仍存在定价随意、课程质量不佳、机构资质欠缺、安全性不足、虚假宣传、退改政策不合理等市场乱象,黄泰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快出台行业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研学机构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动态监管。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考察调研时说,希望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及各类资金投入45亿元,聚焦长江经济带、青藏高原东南缘、石漠化生态脆弱区、九大高原湖泊等重点生态区域,推进洱海山水工程,组织实施红河、昆明、大理三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国家级示范工程及一系列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治理修复面积70余万亩,有效改善提升云南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水风光能资源丰富的云南,绿色能源崛起,经济结构重塑,已建成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不断线的绿色电能正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为守护好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和优质的生态环境,云南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云南始终坚持生态惠民、利民、为民,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从而更加自觉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倡导生态道德,逐步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彩云之南,碧水蓝天,山花烂漫,草木争荣。
滇池、洱海等高原湖泊保护和修复工程有序推进,高原明珠熠熠生辉;金沙江上乌东德、白鹤滩等水电站投产发电,绿能澎湃;亚洲象、华盖木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增长、分布区增加扩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云南,正有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之基。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说,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考察调研时说,希望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及各类资金投入45亿元,聚焦长江经济带、青藏高原东南缘、石漠化生态脆弱区、九大高原湖泊等重点生态区域,推进洱海山水工程,组织实施红河、昆明、大理三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国家级示范工程及一系列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治理修复面积70余万亩,有效改善提升云南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云南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云南建设新征程。2022年5月,《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发布,明确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切实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锚定争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目标,云南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资源节约利用为源头,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关键,以绿色低碳能源为支撑,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开展城乡绿美行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放眼云岭大地,云南已累计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事项170余项,形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制度。云南正驰而不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更大突破。
白鹤滩水电站(2024年6月19日摄)胡超摄/本刊
争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先锋
在云南省巧家县和四川省宁南县交界的金沙江峡谷中,上游而来的金沙江水被白鹤滩水电站大坝截住,“高峡出平湖”的景色蔚为壮观。白鹤滩水电站年均发电量可达624亿千瓦时,是金沙江峡谷中的“绿色引擎”之一。
水风光能资源丰富的云南,绿色能源崛起,经济结构重塑,已建成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不断线的绿色电能正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加快推进绿色能源开发建设,持续增加清洁能源比重,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瞄准“双碳”目标,云南持续深挖能源潜力,加快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建设,一批项目纳入国家首批项目规划,多个保供给促投资新能源项目加速上马。云南省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新能源新增开工182个项目,装机1750.9万千瓦,新增并网装机达2085.6万千瓦,投产并网规模创历史新高;全省新能源年发电量达4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新能源发电利用率达99.78%,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全省水电开发蹄疾步稳,清洁能源“风生水起”。2023年,云南全年完成能源投资超1500亿元,同比增长14.7%。截至2023年底,云南电力总装机达1.31亿千瓦,光伏、风电装机均超统调火电装机,成为除水电外的第二、第三大电源,全省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近90%。能源产业跃升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澎湃的“绿电”正成为云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有力支撑。
大规模实施电源项目建设同时,云南积极开展公共机构节约资源及绿色低碳转型。截至2023年末,全省公共机构已建及在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655.13兆瓦、预计年发电量6.73亿千瓦时,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193吨。全省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累计建成7446个节约型机关,创建比例达87%,超额完成国家阶段性任务目标。
——紧抓绿色发展机遇,加快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云南力量。
云南发挥绿色能源优势,吸引一流铝、硅企业入滇,带动延长产业链的加工制造、配套原辅料、耗材等向云南转移。
记者从云南有关部门了解到,从单晶硅棒到硅片再到太阳能电池片,从硅材料生产到产业链集群,云南光伏产业正逐步放大绿色能源效益。目前全省单晶硅产能超120吉瓦,规模全国靠前。河南神火、中国铝业等电解铝企业循绿而至,相继进驻。云南加速打造绿色铝全产业链,全省电解铝产能已达600万吨,加上在建拟建项目合计逾800万吨,居全国前列。
今年一季度,云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云南工业“新三样”——绿色铝、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增长势头强劲,对规上工业增速贡献率合计达45%,成为云南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坚守绿色生态底色,加快培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7月初,大理古生村村口大片大片的稻田已披上明亮的绿色,田里的秧苗长到10多厘米,一派勃勃生机。
古生村村民何利成,目前从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包来580多亩土地,并在公司农技师的指导下,大春种水稻、小春种油菜。
何利成说,种植水稻、油菜的全流程都严格遵守洱海保护、生态种植要求,不用化肥,也不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种绿色生态种植,一方面降低污染,另一方面也让农产品的价值更高。”
不光在大理,也不光是水稻和油菜。云南坚守绿色生态底色,着力做强高原特色产业,茶叶、鲜切花、咖啡、核桃、中药材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擦亮“绿”品牌,把“绿色食品牌”做成金字招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风靡,云南成为大家向往的绿色生活目的地……
云南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核桃、林下中药材、野生食用菌等林草重点产业的产量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林草产业体系、发展路径和方向更加明晰,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撑能力有效提升,联农带农效益日益凸显。2023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4588.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云南省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充分发挥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作用,大力发展林草资源经济,突出林草重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林草产业体系。”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万勇介绍,做优做强林下经济,锚定“2025年利用林地6000万亩以上,产值突破3000亿元”目标,以森林药材、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景观利用等为重点,实施“小品种大产业”培育工程,创新发展模式,建好支撑基地和园区。
做强生态安全体系
在国家“两屏三带”十大生态安全屏障中,云南肩负着“西部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任务,地处众多国际、国内河流的上游或源头,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为守护好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和优质的生态环境,云南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科学构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以科学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抓手,为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生物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021年,一群亚洲象的北上南归之旅备受关注。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亚洲象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3个州市。
目前,亚洲象分布区已建立11个自然保护地,面积逾5000平方公里。1976年,云南亚洲象不足150头。近年,活动在云南的野生亚洲象群每年都有小象出生,40多年里数量增长1倍多。
不光是亚洲象。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赖建东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被誉为“雪山精灵”,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滇金丝猴保护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这里的滇金丝猴数量已达到2500余只,可谓滇金丝猴的乐园。
云南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2023年底,云南划建自然保护地333处,总面积546.3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26%。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云南省林草部门组织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起草、修订相关办法加强自然公园管理,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水平。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赵永平说,自然保护地内重要生态系统功能和质量明显提升,超过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
此外,相关部门还按要求部署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旨在妥善解决自然保护地重复设置、空间重叠等历史遗留问题,根据云南省重要生态系统、动植物物种、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等的空间分布情况,识别出自然保护关键区域与空缺区域,结合不同自然保护地现实问题和保护需求,充分衔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数据,针对性提出调整、转化、合并、拆分、撤销等措施,确保技术逻辑相通、工作成果相融。
——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为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湖面碧波荡漾,岸边草地林地绿意盎然……全长129公里的大理环洱海生态廊道是“网红打卡点”,游人漫步廊道,一步一景。
几年前,生态廊道原址却是另一番景象。大理镇才村村民陈建雄说,以前房子直接建到水边,天然湖岸线遭到破坏,污水直排洱海造成污染。
2016年,洱海治理攻坚战全面打响。通过生态搬迁、腾退近岸土地千余亩,建设环湖生态廊道和湖滨缓冲带,环洱海而建的生态廊道着力将洱海湖滨带恢复到天然状态,湖滩、湿地“失而复得”。2023年底,洱海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无独有偶。近年,昆明综合采取“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等措施,滇池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全域联治”转变。
据介绍,科学划定滇池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黄线,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49.38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缓冲区面积61.18平方公里。建设以湿地为主的环滇池生态带6.29万亩。植物从232种增加至303种,喜清水的水生植物如海菜花等重现滇池;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白眉鸭等9种以上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鸟类在滇池及湖滨活动;现有鱼类26种……滇池管理局负责人说,2018年以来,滇池全湖水质保持Ⅳ类,消失多年的滇池金线鲃、滇池高背鲫等6种土著鱼类得以恢复。
云南倍加珍惜宝贵稀缺的高原湿地资源,系统推进保护修复,持续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画卷,以占全国1.06%的湿地面积,保育了占全国53.89%的湿地植物和43.51%的湿地脊椎动物,为2274种湿地植物、1006种湿地脊椎动物提供了重要的生存和栖息环境。
“全省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居于全国前列。”云南省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副处长寸文娟说,云南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6%,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4000余座,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283万亩,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13万亩,有效提升云南整体生态安全水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云南楚雄双柏县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的绿孔雀(2023年4月20日摄)胡超摄/本刊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滇金丝猴(资料照片)胡超摄/本刊
“短鼻家族”和“然然家族”的野象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觅食(2023年5月9日摄)胡超摄/本刊
树立生态文化建设新标杆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云南始终坚持生态惠民、利民、为民,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从而更加自觉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倡导生态道德,逐步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云南各族群众书写着动人的生态故事。”寸文娟说。
——大力开展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和传承,打牢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思想基础。
下雨时,森林涵养水源,然后释放出来,通过沟渠流过村庄、流进梯田、流到河谷,河谷里升腾起水汽变成云,降雨又回到山林……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说,哈尼人就是这样和大自然相处。哈尼人构建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得到世界认可。
为了让围绕梯田形成的生态文化代代传承不中断,元阳制定遗产区82个村庄规划,编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方案;把“四域十片区二十万亩”梯田列为永久基本农田;实施梯田水系修缮,以村规民约传承“守林人”“木刻分水法”等办法,确保水源常在……“我们按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的工作思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元阳县负责人说。
云南省发展改革委介绍,云南持续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地方性法规24部,完成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等160项改革任务,累计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举措不仅彰显云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更为弘扬生态文化奠定坚实基础,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段昌群说,云南各族人民有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珍爱环境的文化传统,这种生态文化基础,让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能获得社会认同,形成广泛心理共鸣,产生共同的思想和道德基础,自觉履行生态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激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引导形成绿色、环保、节约的行为文化。
大理市上关镇漏邑村的村民苏建益养了50多头奶牛。每隔一天,他都会往上关牛粪收集站跑一趟,把牛粪送过去销售。每吨牛粪能卖80元,一个月下来,仅卖牛粪就能挣4000多元。
像苏建益一样,洱海流域众多的养牛户告别为牛粪处置犯愁的日子,有了特别的“牛粪收入”。
“牛粪收入”的背后,是洱海流域牛粪的资源化利用——这套从养殖场到牛粪收集站、牛粪加工厂再到田间地头的牛粪处理机制让牛粪被加工成有机肥,成为村民眼中的“宝贝”。
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有机肥料企业。公司董事长、当地赫赫有名的“牛粪大王”钟顺和说,公司在洱海流域建成25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多个固定式流动收集点,建成4座大型有机肥料加工厂、1座特大型生物天然气加工厂,每年收集处理洱海流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等废弃物可达195万吨。“企业挖掘到垃圾中的价值与能量,也为保护洱海出了一把力,实现了农户拿实惠、企业获原料、洱海得治理。”
此外,近年云南集中力量攻克生态环境难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截至去年底,全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7.8%、97.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城市空气质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4.1%,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今年5月,《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出台,部署了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构建生物多样性现代化治理体系、推进生物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强化生物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增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保障等5大战略任务,推动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再上新台阶。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介绍,云南将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等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更大成就。(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长山庞明广丁怡全)
在云南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傣族姑娘仙金(右)在直播售卖普洱茶(2023年9月17日摄)胡超摄/本刊
来源:《瞭望》
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动漫世界里有一个名叫茶小仙的可爱角色。茶小仙是个极其热爱奶茶的小精灵,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奶茶小贴士,而他对奶茶的热爱和执着更是让整个动漫世界都为之动容。
一天茶小仙在森林里闲逛时偶然发现了一棵神奇的茶树,这棵茶树长出的茶叶不仅色泽鲜亮、香气四溢,更有着一种能令人心旷神怡的魔力。茶小仙立刻被这神奇的茶叶所吸引,他决定要用这些茶叶制作出最美味的奶茶分享给所有的朋友们。
< class="pgc-img">>然而茶小仙很快发现这棵神奇的茶树并不那么容易采摘,茶树的周围布满了各种危险的陷阱和谜题,只有解开这些谜题才能顺利采摘到茶叶。茶小仙不甘心放弃,他决定挑战这些难题,为了他心爱的奶茶而奋斗。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茶小仙终于解开了所有的谜题,成功采摘到了神奇的茶叶。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开始制作奶茶,他按照自己积累的奶茶小贴士仔细挑选材料,精心调配比例,终于制作出了一杯香气扑鼻、口感丝滑的奶茶。
< class="pgc-img">>茶小仙兴奋地邀请朋友们来品尝他的新作品,朋友们纷纷被奶茶的美味所折服,纷纷夸赞茶小仙的手艺。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速之客出现了,他是一个来自远方的商人,他看到了茶小仙的奶茶后眼中闪过一丝贪婪的光芒。商人提出要以高价购买茶小仙的茶叶,并承诺将茶叶推广到整个动漫世界。
< class="pgc-img">>茶小仙被商人的提议所吸引,他幻想着自己的奶茶能够成为动漫世界的热门饮品,让更多的人品尝到美味。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商人的真正目的,商人利用茶小仙的善良和天真以低价收购了大量的茶叶,并开始大量生产奶茶。
< class="pgc-img">>但是商人为了追求利润却偷工减料,降低了奶茶的品质,很快市场上的奶茶变得劣质不堪,许多人都开始抱怨奶茶的味道不对。茶小仙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非常愤怒和失望,他意识到自己被商人利用了,他的奶茶、茶小贴士和心血都被商人践踏了,他决定要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奶茶品质和声誉。
< class="pgc-img">>茶小仙开始四处奔走向人们宣传真正的奶茶制作方法和品质标准,他用自己的奶茶小贴士和热情感染了许多人,他们开始重新认识奶茶,重新品味奶茶的美味。同时茶小仙也找到了商人的弱点,揭露了他的真面目,让商人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 class="pgc-img">>经过一番努力,茶小仙终于恢复了奶茶的声誉,他的奶茶再次成为了动漫世界的热门饮品。他也明白了真正的奶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传承。他决定要继续研究奶茶的制作方法,不断创新和提升品质,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真正的美味。
< class="pgc-img">>故事以茶小仙在夕阳下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奶茶为结尾,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他知道无论未来会遇到多少挑战和困难,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热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奶茶小贴士和美味佳肴,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