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临近,各地疫情形势趋紧,不少新闻发布中,又开始反复提到“密接““次密接”“一般接触者””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居家健康监测”“自我健康监测”,很多人听了一头雾水,这到底有啥不一样?相关的疫情防控知识,给您详细讲清楚~
密切接触者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5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5天,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合相关部门提供的大数据信息,会判断其为密切接触者。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的相关规定,密切接触者将实施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此期间的第1、4、7、14天需分别进行一次核酸检测,解除隔离后开展7天的日常健康监测,并在第2天和第7天各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依据以下原则判定密切接触者:
1、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
2、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护人员;
3、在办公室、车间、班组、电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4、密闭环境下共餐、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
5、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6、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米内)人员,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7、暴露于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人员;
8、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次密切接触者
密接的密接简称次密切接触者,这类人群是指与密切接触者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首次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员。其中,与密切接触者频繁接触的家人和同事是重点人群。
根据相关规定,次密切接触者先实施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前7天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阴性,且其所接触的密切接触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也阴性,则解除隔离,日常健康监测期间必须减少流动,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不参加会议、会展、旅游、聚餐等聚集性活动,原则上在结束日常健康监测前不离开所在县(市、区)。
一般接触者?
如果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乘坐过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过程中有过接触,以及共同暴露于商场、农贸(集贸)市场、公交车站、地铁内等公共场所的人员,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则属于一般接触者。
对于这部分人群,疾控专家建议:要做好登记,并进行健康风险告知,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接触史。
如果被判定为以上三种人群时
首先请不要慌张,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感染新冠病毒。对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开展集中医学隔离观察可以有效阻止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中的潜在感染者与其他人群接触,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同时还可以对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中的发病人员早发现、早治疗。其次,请积极配合调查人员核实相关信息,听从工作人员指引,携带好个人生活用品和个人必备药品,正确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按规定转运至指定隔离点,配合体温监测和定时核酸采样工作,如期间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告知隔离点工作人员,并配合医护人员诊治。
集 中 隔 离
哪些人需要集中隔离
①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及其密接的密接;
②入境人员;
③中高风险地区人员;
④其他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应隔尽隔”人员。
集中隔离人员如何管控?
①一般是在指定场所(如隔离酒店)接受集中隔离管理;
②所有观察对象在观察期间不允许与其他观察对象接触,原则上不允许离开隔离房间;
③按照防疫要求每日早、晚进行体温和健康状况监测,定期采集核酸,并做好房间的日常消毒。
居家隔离
居家健康监测
原则上
在家办公、不参加上学等
做到“两做好四不得一及时”
两做好
做好健康监测,每天测量体温,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
四不得
不得参加聚集性活动;
不得前往人群聚集场所;
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不得前往网吧、电影院、健身房、麻将馆、电影院、棋牌室、KTV等密闭、半密闭场所。
一及时
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身体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向社区“三人小组”报告,及时到定点医疗机构排查。同住人员在无任何健康不适情况下可外出。
自我健康监测
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可正常上班、上学、就诊、考试等。出现发热、咳嗽、嗅觉味觉减弱等异常情况,及时到定点医院排查。
最后
再次提醒大家:
疫情反复,切勿放松
自觉遵守防疫政策
做好个人防护
出现问题及时上报
筑牢疫情防线
我们一起加油
转自:宿州发布
来源: 宿州交警
集
“仅用一周时间就开始尝试‘云直播’,搭建了百花蜂业的官方账号‘北京蜂味’,从百花蜂业特色蜂产品,到蜜蜂文化体验馆云参观,到五一期间参加由北京市商务局、北京老字号协会和快手平台共同发起的‘北京老字号联盟 带你云游北京’云逛吃直播活动,百花蜂业的直播‘功力’已经愈发熟稔。”北京百花蜂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利军说。
谈及蜂蜜,百花蜂蜜是一个绕不开的品牌,这家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在中国蜂产品行业历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包括行业中第一个拥有归属企业的蜂产品研究所、首批获“中华老字号”、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的餐饮供应企业。相比于大多数老字号墨守成规的表现,百花蜂业更值得津津乐道的是它拥抱新零售的决心和勇气。
百花蜂业是行业内进入电商领域较早的企业。2009年,百花蜂业进入电商领域,2015年,百花蜂业与苏宁、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一同出现在商务部2015-2016年度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名单上。当时国内的电商平台都在初创期,百花蜂业享受到了当时电商的增长红利,经过十年的发展,电商销售额已经占到百花蜂业总营收入的三分之一还多,弥补了线下销售渠道的损失。同时,百花蜂业的商业模式也从只专注于蜂蜜产品,发展到“互联网+传统老字号企业+健康产业”。
2019年6月,百花蜂业廊坊生产基地正式建成投产,其包括蜂产品加工中心、蜜蜂文化体验中心、电子商务示范中心、蜂产品研发中心和蜂产品检测中心,五位一体,目前是世界领先的大型蜂产品加工生产基地。
2020年,百花蜂蜜开发的湖北神农架深山优质蜂蜜打造的“巢本”系列,湖北鹤峰的中华蜜蜂素蜜、中国三大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四川王朗、陕西长青、甘肃白水江)的熊猫森林中蜂蜜,以及饱含北京皇宫文化元素的“宫蜜”和“贡蜜”等多个产品都成为了深受观众追捧的网红产品。同时,百花蜂业搭乘盒马鲜生渠道“快车”,4月和5月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百花蜂业不断创新,在新零售领域不断加码,未来将开启定制化模式,实现产品高端化,让中华老字号焕发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 任禹西
期,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完成了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任务214批次,涉及酒类、餐饮食品、蔬菜制品、蜂产品等8类食品,其中不合格样品6批次,不合格原因是存在质量指标与标签标示值不符、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非法使用兽药、理化指标超标等问题。
标称哈尔滨市道里区田家烧锅酿酒厂生产的东北大茶缸酒(缸缸地)(生产日期2016年9月9日),酒精度不符合产品标签标示值。
小科普
酒精度不达标会影响酒的品质。造成酒精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生产工艺控制不当、检验能力不足造成酒精度偏差;或是包装不严造成乙醇挥发,导致酒精度降低;也可能是企业为降低成本,用低度酒冒充高度酒。
哈尔滨市松北区潘记粥铺融创店自制销售的油饼(生产日期2020年4月26日),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哈尔滨市松北区潘记粥铺融创店对检验结果提出异议,并申请复检;经国家农林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复检后,维持初检结论。
小科普
硫酸铝钾、硫酸铝铵为含铝添加剂,俗称明矾,在部分食品中作为膨松剂,稳定剂使用。长期食用铝残留量超标的食品,影响人体健康。据规定,油炸面制品中铝的残留量应小于等于100 mg/kg。造成铝残留量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在使用含铝添加剂时未能准确计量或超限量添加。
网络配图
标称哈尔滨市众缘酱菜厂生产的萝卜丝(酱腌菜)(生产日期2020年3月23日),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小科普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是一种低毒高效的防腐剂,对霉菌和酵母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长期食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超标的食品,影响人体健康。造成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在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时未能准确计量或超限量使用。
标称哈尔滨市道里区君源昌酱菜厂生产的八宝菜(酱腌菜)(生产日期2020年3月23日),防腐剂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比例之和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小科普
据规定,防腐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长期食用防腐剂超标的食品影响人体健康。造成防腐剂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比例之和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在混合使用防腐剂时未严格控制各种防腐剂的用量。
网络配图
哈尔滨润富商业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哈尔滨光成蜂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八臻蜜椴树原蜜(生产日期2020年4月2日),诺氟沙星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小科普
诺氟沙星是一种广谱类杀菌剂。据规定,在食品动物中停止使用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4种兽药。造成蜂蜜中诺氟沙星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蜂农为防止病害而非法使用了诺氟沙星。
哈尔滨市道里区乡土农业果蜜鲜生态农场直营店销售的标称黑龙江农垦金山河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森林百花蜜(生产日期2019年3月31日),蔗糖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小科普
蔗糖是蜂蜜中重要的质量指标。造成蜂蜜中蔗糖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向原蜜中添加蔗糖;也可能是蜂蜜酿造时间短,蜂蜜中的糖类转化不彻底,导致蜂蜜中蔗糖含量较高。
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市场监管部门已组织开展核查处置工作,查清产品流向,采取下架、召回等风险控制措施,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
特别提示消费者,
在购买到或在市场上发现不合格食品,
请拨打当地12315投诉举报电话进行投诉或举报。
记者柴侨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