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在上个世纪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六、七十年代,算是最好的营养品之一,相当紧俏。一个季度一个人才配发一、二两,按票购买,而且一般只能买到黄褐色红糖。精加工的白砂糖、冰糖更加紧俏,只有妇女生小孩、居民生大病住院以及享受特供人员才能凭“特供糖票”买到一些。农业人口几乎没有定量供应,只能靠出售粮食和农副产品,得到奖售糖票。其中,卖猪给国家当时叫“支前”,是我们那里获得各种奖励票证的主要来源,还有卖蛋给国家也是一个途径,所以后来才有“从鸡屁股里抠出来的”这一说法。
因此,糖票种类也就多了,如计划供应糖票、奖励糖票、特供糖票、保健糖票、侨汇糖票、军用糖票、节日专用糖票、定额糖票、购糖证等。
1.定额票
2.保健糖票
3.补助糖票
4.奖励糖票
4-1.出售余粮奖励
4-2.售鲜蛋奖励糖票
4-3.售棉花奖励糖票
4-4.售农副产品奖励糖票
5.特需糖票
按糖的不同品种还分食糖票、白糖供应票、红糖票、食糖号票、食糖供应券、糖果票等。
1. 糖果票
糖果是黑砂糖制成的,那时一分钱一块水果糖,二分钱一块奶糖假期可以喝黄砂糖吗,由于食糖的奇缺,糖果是奇缺商品,成了年节与结婚特供的物品。
2.产妇病员糖票
3.食糖票(病号)
4.白糖(婴儿)
5.打糖票
”打糖“学名白麻糖,是通过浓缩、扯白的麦芽糖。
糖在我的家乡则有着更加特别的意义。我的家乡在闽西北农村,当地有一古老习俗,每年春节一定要到舅舅、舅公等亲戚家拜年,送的礼物非糖不可,最尊贵的亲戚要有一斤冰糖,次之半斤白砂糖、红糖也行。糖用一种当地特制的粗糙但比较厚实的纸或报纸按特定的式样包好,上面贴一红纸条,代表吉利。客人走时主人一般会回赠用沙炒的地瓜片和爆米花,家境好一点的还会有些桔子和荸荠。若是小孩去拜年,主人一定会包一个红包给他,钱看亲疏而定,一般是一、二毛,听说还有五分的。小时候,我们最爱去舅舅家,每次大家都争着要跟爸爸去,不仅能吃到鸡腿,红包也特别大假期可以喝黄砂糖吗,有五毛之多。
在我们家乡,糖还有一种特殊作用,就是家里来了客人,要用白糖来招待。客人一进屋,主人会泡上一碗糖水给客人喝,既是解渴更是表达对来者的尊重。如果来的是稀客或贵客留下吃饭则要煮上两个鸡蛋,再加上白糖来招待客人。这个习惯过去在用,农村一些地方现在还在用,将来估计还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因为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家乡一种民俗了,用现在的时尚语言来说就是成了我们那里的一种乡村文化了。
可见糖在我的家乡的珍贵。所以小时想吃糖简直就是一种奢望,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一生辛劳,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平时到了要做甜食的时候,就会到供销社买糖精(白色结晶粉末,稀水溶液的甜味约为蔗糖的300~500倍,少量无毒,但无营养价值)替代,小孩子家那里知道什么营养不营养,反正是甜食就喜欢。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真正用糖制作的年糕或者麻蛋。
由于糖的珍贵,所以我不用糖票买了一斤糖的事,让我至今不忘。1975年我的母亲生病在公社防保院看病,正好碰到我当民办教师时在邻村校的一个同事。当时,他刚刚通过原大队党支部书记现在提拔到公社当了分管财贸口的革委会副主任的关系,改行到供销社当了“亦工亦农”的营业员,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个岗位还是很令人羡慕的。他当即把我拉到一旁悄悄地跟我说,待会你来我上班的地方,我给你弄斤糖让你妈妈补补身子。一斤糖让我母亲激动不已,感动万分,那可是一个农民要积攒多少鸡蛋才能得到的。同时,也让我深深感受到行业的不平衡,朋友的情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