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餐饮行业面临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与企业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经济增长乏力,盈利能力下降,市场表现堪忧;然而购物中心里餐饮营业额平均增幅却达到24.9%,且餐饮业态的比重大幅上升,超过三分之一的购物中心餐饮比重大于40%。餐饮对于客流量的拉动优势逐步显现,已成为购物中心的中流砥柱,这与餐饮市场的整体表现呈鲜明反差。
餐饮是购物中心营业额增长的重要动力
购物中心餐饮营业额增幅走势与全市餐饮同步,但增幅明显高于全市水平。根据抽样调查数据,近六年上海餐饮业营业额平均增幅约为7.8%,而同期购物中心餐饮营业额平均增幅则达到24.9%,远高于全市水平。
另一方面,餐饮业态在购物中心里的表现突出,营业额的增幅高于同期购物中心17.4% 的整体水平;此外,餐饮对购物中心营业额增长的贡献率有显著提升,目前已达28.0%,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餐饮在购物中心的面积及营业额占比稳步提升,且营业额占比增速快于面积占比增速,促使餐饮平效显著上升,达到46.4 元/平方米/天。
区域型购物中心餐饮营业额占比
根据目标消费人群及辐射范围的不同,购物中心可分为都市型、区域型、社区型和直销型。研究数据显示,区域型购物中心的餐饮营业额占比,为24%。其主要原因为:
首先,从地理分布来看,区域型购物中心通常地处城市副中心,区域内既有高密度的住宅社区,又有商务型写字楼,所以涵盖多层级的消费人群,其餐饮需求也覆盖了全天候时段。
其次,从业态结构来看,都市型、直销型购物中心的辐射范围涵盖全市,甚至周边省市,消费者购物的目的性更强,因此零售业态占比;社区型购物中心则以生活配套的零售和服务为主;而区域性购物中心里的餐饮业态占比通常为25-30%,是重要的功能业态。
后,从价格定位来看,由于区域型购物中心里客群消费力较强,对于餐饮的消费意愿也更强烈,所以餐饮定价较高,普遍高于社区型购物中心的水平。
购物中心餐饮格局出现大调整
餐饮业态的布局由分散型向聚集型发展
在购物中心发展初期,餐饮业态沿袭了百货的布局方式,分散在各楼层商业价值的角落位置。然而随着购物中心数量的增多,市场竞争加剧,餐饮对客流量的拉动优势显现,购物中心也因此对餐饮的布局做出调整,并借鉴国外成熟商业模式,推行餐饮聚集化发展。
一方面,聚集型餐饮层通常设于购物中心零售价值较低的高区,通过将人流向上引,充分发挥购物中心高区的价值;另一方面,将餐饮聚集在同一楼层中,或者不同楼层的同一位置中便于集中后勤管理,不会对商场运营产生负面影响或干扰其他业态商户。
目前,聚集型餐饮的主要表现形态有集中餐饮层、上下对位,以及结合以上两种模式的复合型布局。集中餐饮层中,主题型餐饮街在近两年开始盛行,对于客流具有更强的聚集效应,一些初入中国的餐饮品牌在尚未被消费者熟悉的情况下,也能借此拥有更好的生存平台。
川湘菜成受青睐中式菜系
在中餐排名中,川湘菜、港式茶餐厅、江浙沪菜是排名前三的菜系。其中,川湘菜是购物中心人气旺的细分菜系,这是因为上海市外来人口比重较高,并且其中48.4% 的外来人口有吃辣的偏好,而上海本地人群对川湘菜系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港式茶餐厅在上海的青睐度高居第二位,其时尚简约的菜系口味及用餐环境不仅适合家庭聚餐,照顾到家里每个人的口味,也是商务简餐、下午茶和夜宵的好去处。
火锅成赚钱菜系
然而,菜系的受欢迎程度并不等同于其盈利能力。我们在对菜系的利润率统计后,发现赚钱的菜系排名中,火锅、西式快餐是利润率的菜系类型,这两类餐饮菜系均通过标准化食物加工降低人工成本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餐饮品牌同质化现象明显
由于上海购物中心发展过快,餐饮品牌发展速度无法满足购物中心需求,而且品牌生命周期也出现缩短趋势,这直接导致了各家购物中心争夺人气餐饮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全市62.5% 的购物中心均拥有排名前三位的餐饮品牌。
然而,为引入人气餐饮品牌,购物中心也陷入了降租、贴补装修等尴尬境地,甚至进一步加长免租期。但同时,品牌同质化局面也导致人气餐饮品牌在不同地区的冷暖不均,在增加新客群的同时也稀释了原有客群,甚至因为客群偏好等原因而在部分地区丧失了吸引力,与预期的热度大相径庭。
如果您对该项目感兴趣,请留下您的电话和姓名以及您的宝贵留言,我们的客服人员会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