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卖拉面赚钱,却突然换成米线;明明可以在步行街扩张,却跑进商场;明明总部在青岛,却放弃美丽大海跑到上海?
为什么阿香米线在每一个节点上的选择,都毫不犹豫地转向天平“难”的那端?
产品
放弃赚钱的拉面,改做米线
你万万没想到,经营17年、足迹遍布26个省的阿香米线,原来并不是做米线,而是做拉面的,并且家阿香拉面,吸引了青岛当地顾客,赚得不少钱。
然而就在拉面正在势头时,创始人何勇喊了一声Cut,宣布从此不做拉面,要换成米线。
想想啊,公司能有几个人同意,明摆着做拉面已经很赚钱,为什么要去挑战没人懂的米线呢?何勇这个决定遭到公司99%的人的反对。
但是何勇也很明确:“NO,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拉面不可复制,做拉面阿香不可能走得长远。”
他的思考直戳痛点--连锁店的标准化问题。
做拉面,培养一个师傅可能需要半年时间,并且随时可能走人;
买来的牛肉也很难统一,老牛、小牛,不同牛的肉质不同,煮制的时间也不同。
容器
抛弃碗,在瓦罐上下大功夫
确定了米线这个可以走遍大江南北的品类,又向各地区品牌取经后,他们开始思考米线的到底出路在哪里,阿香能够做得和别人不一样吗?
无意间他们翻阅到一篇文章,是关于过桥米线的传说。在这个传说里,他们收获了灵感,原来老祖宗当时用来装米线的就是瓦罐,瓦罐能够封存热量。于是他们摒弃整个市场都在用的碗,用上瓦罐,并且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迭代。
的方形瓦罐
代瓦罐有两只耳朵,具有传统民族特色,很多顾客一下子就喜欢上,可以自己DIY,拿起米粉啥的就往热汤里加。
后来阿香发现这个造型容易烫伤顾客,于是他们继续调整,请了日本设计师做了一款穿外套的瓦罐,好看,也更安全。
而在如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他们也抓住外卖市场,研究出一款适合米线打包的碗出来。
仅仅是一个容器,阿香就付出了极大的心思。
选址
不在步行街纠缠,率先进驻商场
步行街上有很多同行竞争者,他们卖得好就会开第二家、第三家、第十家,而后开启疯狂的价格战。
那么阿香到底要去哪里呢?耿轶群回忆起有一次,她和董事长何勇去逛商场时,发现商场环境特别好,地板擦得锃亮,甚至有香氛系统。
而那时中国商业还处在百货和大卖场的阶段,属于银泰百货、大润发、家乐福的时代,但是他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商场能够给阿香提供竞争有序的环境,一个商场不会同时出现十家米线,只会选择的米线。除此,还有舒适的环境,稳定的客流。
于是在那个大家都还痴迷步行街的年代,阿香已经走上了和商场合作的路。
阿香米线
品控
没有好的生产平台,自己搭建就是
既然一开始就笃定做全国性品牌,那么产品的味道就必须丰富起来,适应更多的消费者。
CEO耿轶群就回忆起当时他们去吃火锅得来的惊喜。他们发现火锅有原汤,也有麻辣,那米线为什么不可以呢?他们很兴奋,抓紧时间出了一款麻辣米线。而后又陆续创造了番茄等适应各个地方的口味。
阿香的麻辣米线
产品越来越丰富,店面也越开越多。他们知道越往后走,战争就越激烈,而前方要打仗,后方必须足够强大,品控成了当时阿香关键的问题。
只是当时的阿香体量还很小,想找大公司生产特色调味品等物料,却被嫌弃订单量太小;想交给小企业生产,他们又不放心。进退两难。
阿香索性自己成立工厂给自己生产物料,还创立了品控部门。仓储、配送、物流……从原料到操作整个过程都严格把关。
耿轶群还和我们回忆董事长何勇当时所做的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
为了做好番茄米线,何勇让她去新疆拉番茄,因为那里日照好,番茄香。可是她觉得那是不可能的,番茄拉回来就烂了。没想到后整个团队被逼得想出各种办法,终于在当地把番茄做成酱再拉回来。
“那个年代创业真的是各显神通。”耿轶群回忆起在那个公共平台欠缺的年代创业的艰辛,而那也是阿香在打基础的10年。
耿轶群感慨,阿香现在每跨出一步都不难了,就像当时董事长说的,先难后易。她对阿香充满了信心:现在一个新品牌在我们手里,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发展到上百家店,因为我们拥有巨大的商业系统。
而阿香集团也早已做好火力全开的准备,在新品类上大力开拓。
如果您对该项目感兴趣,请留下您的电话和姓名以及您的宝贵留言,我们的客服人员会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