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走得匆忙,他没见到张爱民,想打声招呼都没机会。
原以为两人再无任何交集,谁知,冥冥之中,命运之神又安排他们再次相遇。
(张爱民(左)孙胜荣(右)当年在徐州合影)
出差温州,许下诺言
几个月后,张爱民到温州出差,顺便到当地的步行街闲逛。
去街边买烟时,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顿觉欣喜若狂。
他连忙紧步向前,冲着那个背影喊了一声:“阿云。”
那人确实是孙胜荣,也正在买香烟。
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小名,他本能地回过头。
当看到爱民大哥站在那里时,他心头一暖,五味杂陈,有激动、欢喜、心酸、委屈……
离开徐州后,他到离家近的温州谋生,但过得很落魄。
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他4个月换了3份工作。
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连养活自己都成了问题。
孙胜荣觉得没脸回家见父母,便一直苦苦支撑着。
当时,他在一家眼镜厂打磨镜片,每月工资五六十元。
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他经常灰头灰脑,蓬头垢面。
加上吃不好,营养不良,他面黄肌瘦,看上去很可怜。
他还学会了抽烟,但买不起整包的,只能零散着一支一支的买来过过嘴瘾。
看到孙胜荣窘迫的现状,听他描述生活的不顺,张爱民发自内心地说:“兄弟,你受苦了。”
随后,张爱民拉着他到宾馆洗了澡,又到附近的饭馆请他吃饭。
张爱民特地为孙胜荣点了红烧猪蹄等几个荤菜。
吃饭间,他问到:“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孙胜荣无奈地摇摇头,接下来,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八十年代的温州)
张爱民说:“你会理发,不如回徐州重操旧业,也方便我照顾你。”
孙胜荣心动了,可是随即又摇头。
他没有开店的本钱,拿什么去开店?
张爱民看出他的疑虑,立即承诺:“你来徐州,我拿钱帮你开。”
这句话,让孙胜荣既感动又意外,也瞬间点燃了他的希望。
1987年春节过后,孙胜荣又回到徐州。
一般人遇到这种事,心里总会咯噔一下,怎么一句“我帮你”的场面话,你就当真了?
但张爱民不一样,一看到孙胜荣出现在面前,就很高兴。
那时,孙胜荣的哥哥已经离开徐州,张爱民成了孙胜荣唯一的依靠。
其实,他们之间并没有太深的交情,只不过认识半年,彼此看上去顺眼而已。
对这个不沾亲不带故的小弟,张爱民会兑现自己的诺言,帮助孙胜荣吗?
孙胜荣真的能绝处逢生,闯出一条新的活路吗?
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
有时,一个人的承诺,决定着另一个人的命运。
(八十年代的理发馆)
一心帮人,遭到质疑
那时,24岁的张爱民还是单身,平常花费不多。
每月包括差旅费在内收入90元,工作挺辛苦,但收入还算稳定。
见到孙胜荣后,张爱民二话不说,立即取出1000元钱,这是他全部的积蓄。
1000元对现在的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
但在那个年代,普通人的月工资几十元,差不多也得两年才能攒够。
那时,流通的都是5元和10元的纸币,1000元可是一笔大钱。
对他的行为,身边的人都表示不理解。
仅仅是几面之交,凭什么拿钱给孙胜荣投资?
大家纷纷提醒他不要头脑发热,慎重考虑。
面对朋友们的担心,张爱民没有犹豫,仍然不遗余力地帮助孙胜荣开店。
甚至,他还动员朋友们一起帮助孙胜荣。
他专门请了几天假,走街窜巷,跟孙胜荣一起找合适的门面房。
经过千挑万选,终于在淮海东路鼓楼医院对面,租了一间20多平米的门店。
随后,还置办了沙发和理发工具,理发店终于开了起来。
开店初期,孙胜荣既当老板又当伙计,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他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早日赚到钱,回报张大哥。
张爱民继续慷慨相助,他下班后骑车10多公里,从食堂给孙胜荣带饭。
时间充裕的话,他会买上菜,专门给孙胜荣做饭,每天往返四趟,风雨无阻。
张爱民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孙胜荣,在生意上,还帮他招呼顾客。
虽然不是亲兄弟,但他把孙胜荣当亲兄弟对待。
(张爱民(左)孙胜荣(右))
理发店的生意维持了两年多,一直不温不火。
孙胜荣心里很着急,这样下去,何时才能熬出头?
1991年,家乡开始征兵,年满18岁的他有点蠢蠢欲动。
抱着碰运气的想法,他回到家报了名。
他知道征兵体检很不容易过关,也许选不上,到时候再回徐州,继续开理发店。
结果,他通过体检,而且很快赶赴部队服役。
张爱民那几天正好出差外地,参加封闭培训,去不了理发店。
一个还打算回来,一个工作忙过不来,两人阴差阳错地没见着面。
等张爱民回到理发店,发现大门紧闭。
孙胜荣没留下一句话,不知去向。
等了两个月,实在联系不上孙胜荣,他只得推掉门面,把理发店的东西拉回家。
这下,许多朋友彻底认定,张爱民受骗了。
你热心帮人,结果热脸贴上冷屁股,讨了一个不自在。
人家一声不吭走了,来了个不辞而别,你竹篮打水一场空。
把钱投在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身上,太不靠谱了……
总之,各种闲言碎语,说什么的都有。
张爱民开始也有些失落,但他很快就坦然了。
本来,他帮助孙胜荣,就没有指望得到回报。
他对朋友们说:
“当时我好歹还能吃饱饭,但他一个小孩,吃饭都成问题。
我力所能及地帮帮他,最起码解决了他的吃饭问题。”
孙胜荣已经能够自食其力,张爱民觉得这很不错了,没什么遗憾的。
走了就走了吧,生活还得继续,他很快忘了这事儿。
加上那时通讯还不发达,从此,两人再无联系。
这一别,就是21年。
孙胜荣真的是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吗?
(孙胜荣在酒庄)
蒙在鼓里,三次被寻
其实,孙胜荣从没有忘记过张爱民。
这位在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刻,帮助过自己的大哥,早已融入他的生命中,成为他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部队期间,他曾给张爱民写过一封信,结果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退伍后,他漂洋过海去了西班牙,投靠在那里创业的大哥。
开始时,他端过盘子、摆过地摊、做过厨师。
后来,凭借无偿给别人理发,他认识了许多朋友。
正因为如此,他开始搞小百货批发,靠着良好的口碑,生意越做越大。
通过一番打拼,他拥有了自己的小百货集团,经营着十几家企业,身家过百亿。
作为当地欧洲华人商会副会长、西班牙中西百货协会主席团主席,孙胜荣鲜衣怒马,风光无两。
孤独无助时,想起大哥张爱民,他就会产生不断前行的力量。
成功发达时,想起大哥张爱民,他就会产生无穷的思念之情。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张大哥。
2008年,他开始回国寻找张爱民。
此时,徐州市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的许多建筑早已被拆除,记忆中的东西被淹没在高楼大厦间。
他靠着记忆,在张爱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挨街询问查找。
稍有疑问,便拿出地图反复对比。
可在拥有近千万人口的徐州,寻找信息不多的张爱民,如同大海捞针。
第一次寻找宣告失败。
2010年,利用回国进货的机会,他再次去徐州,专门腾出两天时间,寻找张爱民。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到张爱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又找了一遍,依然一无所获。
失望的他,只得无功而返。
(张爱民(左)孙胜荣(右))
2012年7月,40岁的孙胜荣第三次去了徐州。
这一次,他安排了足够的时间,决心一定要找到张爱民。
开始,他在一位义乌朋友的帮助下,开着车一条街一条街地寻找,挨门挨户询问。
一次,得知一个小区有个叫张爱民的人,便欣喜若狂地奔过去。
结果,当他大汗淋漓地上楼,见到张爱民时,却发现对方是个70多岁的老人,年龄对不上。
他失望至极,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烈日下,他整整寻找了3天,还是一无所获。
找不到张爱民,他内心的遗憾挥之不去,他的心病如影相随,他的良心煎熬不安。
他食之无味,夜不能寐。
张大哥,你在哪里?
小弟回来了,正在苦苦寻找你,你快点出现吧!
孙胜荣在心里无数次大声呐喊,在梦里期待着张大哥的出现。
后来,他改变方法,寻求警察的帮助,希望可以在户籍搜索库里找到一丝线索。
听说了张爱民和孙胜荣之间的故事后,当地派出所的所长被感动了。
他热情地接待孙胜荣,答应尽全力帮助他。
很快,在户口数据库里搜索到149个张爱民,经过仔细比对辨认,找到五个最相似的张爱民。
虽希望满满,但仔细询问后,结果都不能确定。
刚松了一口气的孙胜荣,心再一次提到嗓子眼。
难道自己还不够诚心,没能打动苍天?连爱民大哥都要考验他的诚心吗?
这一次,他能找到张大哥吗?
对于这三次寻找自己的经历,在徐州生活的张爱民一无所知,完全蒙在鼓里。
命运之手拉着他和孙胜荣,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前行。
他从来没想过孙胜荣会回来报恩。
甚至都忘记了他的模样和名字,只记得他的小名叫阿云。
(张爱民获评2019年“江苏好人”,孙胜荣前来庆祝)
热心报警,巧合重逢
早在2011年,因为阀门厂改制,张爱民下岗了。
为了生计,他和朋友开了一家字画店,生活上仅能够自给自足,但张爱民很满足。
2012年7月的一天,张爱民正在店里忙活。
突然听到外面有人争吵,随后听到花盆摔碎的声音。
外面有人起了争执,双方正在闹腾。
热心的张爱民,平时为人仗义,爱管闲事,便打了110报警,并留下自己的信息。
谁知,这闲事管得恰到好处。
这个无心之举,竟成为孙胜荣找到他的重要线索。
正当大家苦寻张爱民没有结果时,张爱民留下的信息引起民警的注意。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民警拨打了张爱民的电话,可电话无人接听。
孙胜荣开始心灰意冷,难道自己又要抱着遗憾离开?
他买好第二天的机票,准备返程。
他不知道的是,那个报警的张爱民,就是他苦苦寻找的张大哥。
原来,民警给张爱民打电话时,张爱民正和朋友在步行街溜达。
电话放在家里充电,没接上。
回家后,张爱民看到有未接来电,就打了过去,结果对方没人接。
第二天早上,民警再次给张爱民打电话,确认他的身份。
民警询问他,多年前,有没有帮一个小伙子开过理发店?
他脱口而出:“有,难道是阿云?”
就这样,时隔21年,孙胜荣找到了日思夜想的恩人张爱民。
他像个久别亲人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跑出宾馆,扣子没扣好,头发没梳好。
但他早已顾不得这些,他只想着可以见到自己的张大哥了。
一个49岁,一个40岁,两个不惑之年的大男人相拥而泣。
没有陌生的疏离,只有自然流露的真情,那种场面感动了许多人。
当晚,两个人彻夜未眠,一直聊到天亮,还意犹未尽。
(张爱民和孙胜荣一起参加节目)
孙胜荣得知张大哥生活比较窘迫,一家人还住在原来狭小的老旧房子里,开着一辆老掉牙的手动挡汽车。
他提出要送大哥两套房子,一辆新车,都被张爱民当场拒绝了。
张爱民说:
“当年帮助你,完全是把你当亲弟弟看待,没想过要得到回报。
如果这样的话,会玷污这份情谊。”
面对张爱民的一再拒绝,孙胜荣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
自己投资1000万建一座酒庄,由张爱民作为董事长全权打理,酒庄的管理权和股份也全归张爱民。
张爱民考虑了很久,觉得再拒绝兄弟的好意,就说不过去了,答应了他的要求。
自从酒庄开业后,孙胜荣去徐州的次数很频繁。
他从不问酒庄赚了多少钱,他相信大哥的人品和能力。
赚不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酒庄这个平台,两个人有了更多情感上的沟通。
就像孙胜荣说的:“这座酒庄,是我们兄弟俩感情交流的纽带。”
孙胜荣再也不用担心,回到徐州找不到张大哥了。
逢年过节,两家人亲如一家,在徐州相聚,欢度佳节。
(孙胜荣(左)张爱民(右)在酒庄)
小结
2019年,张爱民被评为“江苏好人”。
孙胜荣专程飞到徐州,到颁奖现场为他祝贺。
出于对他的信任和钦佩,孙胜荣送给他一份更大的礼物:一双儿女。
他想让自己的儿女跟着张爱民,从小学习如何做人。
张爱民很是开心,他每天接送孩子们上下学,辅导孩子作业。
他就是孩子们的另一个亲爸爸,严厉中不失温情。
孩子们甚至要求跟他的姓,改姓张。
有一次,他带孩子洗澡搓背时,男孩轻轻告诉他:“大伯,等你老了,我也开车接你,给你搓背。”
听了这话,张爱民眼睛湿润了,心里暖暖的。
就像当年孙胜荣接受他的帮助后,表现出的那种神态和心情。
往事如烟,随风而逝。
但人间真情,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被遗忘,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被放下。
把恩字拆开,可以有两种解读:
因为有你,心存感激;因为有你,心要付出。
那一刻,张爱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孙胜荣的两个孩子、孙胜荣和张爱民夫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