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办的“茶和天下”中国茶全球传播启动仪式近日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传承弘扬茶文化 交流互鉴惠全球”,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与会人士表示,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以茶为媒,推动中国茶和茶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要弘扬茶文化,拓展传播渠道,深化科技赋能,持续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中华茶文化国际传播公益基金倡议和中国茶全球传播方案。(记者王思北)
天(21日)是国际茶日。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的饮茶方式。在海湾国家,一种名为卡拉克茶的混合香料奶茶非常流行。卡拉克茶有着怎样的历史,又经历了哪些创新?
总台记者 王静修:在阿联酋迪拜,很多街边的咖啡店和小吃店都在售卖卡拉克茶,只需要花费1迪拉姆(约合人民币2元)就能品尝到它独特的味道,它喝起来非常像奶茶,但是多了一些香料的味道。
卡拉克茶以红茶、牛奶为茶底,加入豆蔻、丁香、藏红花等香料混合煮制而成,香气浓郁,深受当地人喜爱。
阿联酋迪拜卡拉克茶店店长 阿什拉夫:这家店开了8年,每天都能卖出2500杯至3000杯,现在在迪拜有5家分店。
店里的货架上还摆着一排茶壶,因为很多人会直接外带1升装的奶茶,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
这种风靡海湾国家的香料奶茶起源于南亚,“卡拉克茶”中的“卡拉克”来自印地语,意思是“浓烈”,形容这种茶芳香醇厚。几个世纪前,印度半岛与海湾国家建立了频繁的贸易往来,卡拉克茶也传到这里并演变出独特的风味。如今,仍有大批南亚民众在海湾国家工作和生活,卡拉克茶也成为连接他们与家乡的情感纽带。
随着时代的变迁,卡拉克茶也在不断推陈创新。一些当地知名连锁茶饮店瞄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用优质、健康的原料代替茶粉和香料包现煮制作。一杯茶的价格也上涨到10迪拉姆至20迪拉姆不等(约合人民币20元至40元),一些店铺还推出了冰卡拉克茶和卡拉克冰激凌,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热销单品。
转自:央视财经
来源: 潇湘晨报
月21日是“国际茶日”
茶源自中国 盛行于世界
第一次被发现和利用
始于先秦时期
茶在经历了千年的积淀与发展
逐渐形成了
其独有的韵味与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那么不同时代的古人是怎么烹茶品茶
他们在器具上又有什么讲究
本期《如果文物会说话》
带您看看古人如何烹茶品茗
< class="pgc-img">>(五代)白瓷茶具及陆羽像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茶具伴随着茶叶的发现与利用而出现
这套白瓷茶具
分别是煎茶用的风炉和茶蝮
研碾茶末的茶臼
点茶用的汤瓶以及盛茶渣的渣斗
与之同出土的还有一-件白瓷人像
上身穿交领衣
下身着裳
交腿趺坐仪态端庄
据孙机先生考证
因它和多种茶具伴出
故应该是茶神陆羽像
所展书卷是《茶经》
据文献记载
由于陆羽所著《茶经》影响深远
自唐代后期起
人们有了把陆羽当作茶神供祭的风俗
< class="pgc-img">>(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茶罗子系钣金成型
纹饰鎏金
仿木制箱匣结构
由盖、罗、罗架、屉、器座组成
顶盖面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
头顶及身侧衬以流云
盖刹四侧各饰一和合云
两侧还饰如意云头
整件茶罗呈匣状
中间夹有罗网
其用途是将碾好的茶叶进行过筛
“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罗的出现表明当时的人们对茶末的细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 class="pgc-img">>(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茶笼由笼盖、笼体、提梁组成
通体镂孔均为毬路纹
表面装饰着飞鸿图案
共24只
相对翱翔
唐代制茶工序繁琐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
晴日采茶
经过“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几道工序
才制成团茶或饼茶
为了保持团饼的色味
茶的贮藏就特别受重视
团饼需要干燥而色香不减
所以要将团饼装入吸热方便而又易于散发水汽的焙篓之中
烘去茶中水陆风湿之气
鎏金镂空鸿雁毬路纹银笼子就是这种焙笼
< class="pgc-img">>(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碢轴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这两款文物系碾茶器
由碾槽和碾轮组成
在“物帐碑”中称之为“茶槽子”“碾子”
在饮茶之前
将茶饼放入槽子内
用碢轴碾碎
方可煮茶饮用
碾子为长方形
由碾槽、辖板、槽座组成
碾槽呈半月形尖底
口沿插长方形辖板
中间有一个宝珠形状的捉手
两侧分别装饰一只鸿雁纹
碢轴为实体
轴边有平行沟槽
便于在碾子中粉碎茶饼
< class="pgc-img">>(唐)银茶则 现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
隋唐时期
人们除享茶味本身之外
也逐渐有了专门针对茶饮的器具系统。
银茶则匙面呈椭圆形
柄有一定弧度
曲线优美
以银为原料制成
陆羽《茶经》中对茶则的解释为
“量也,准也,度也”
不仅舀取茶末
还能起到量器的作用
< class="pgc-img">>(宋)吉州窑黑釉鹧鸪斑瓷茶盏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宋吉州窑黑釉鹧鸪斑瓷茶盏口径11.1厘米
足径3.6厘米
高5.5厘米
饮茶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了茶器的变化
唐代的煎茶
所选茶具皆为类玉类冰的青瓷、白瓷
而宋代点茶泛起的白色茶汤在黑釉盏里能更好呈现
尤其斗茶、分茶的流行
使得“辨茶色”更是以黑色茶具为最佳
《茶录》中提到
“茶色白,宜黑盏”
< class="pgc-img">>(明)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 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明人饮茶
重视茶味
讲究茶趣
茶具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上达到统一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紫砂质胎粗
壶身上有黏釉痕迹
圆形盖宝珠纽
盖内作“十”字形状
防止滑落
壶直口弧肩球腹平底细流
拱形提梁
流与腹衔接处以四叶柿蒂泥片粘接
提梁壶造型端庄做工规整
是迄今为止第一件完整的
带有装饰性手法的早期紫砂壶
< class="pgc-img">>(清)银奶茶壶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银奶茶壶
壶为圆腹
龙身柄
兽吞流
有盖
通体为银质胎体上饰鏊刻花纹
盖和纽为杂宝纹和莲瓣纹
该壶为银白色 庄重、大气
是乾隆帝举办“千叟宴”时沏酥油茶的用具
酥油茶是蒙、藏人生活必需品
是一种味道独特的饮品
藏民奶茶的饮用量非常大
因此盛装奶茶的器物非常多
这些器物的风格特点完全迥异于汉族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 class="pgc-img">>(清)金地麻姑祝寿粉彩盖碗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金地麻姑祝寿粉彩盖碗 花口外撇
弧腹折腰圈足
碗盖亦作花口
盖顶圆形着手可倒置
盖面及碗外壁皆绘金地粉彩麻姑祝寿故事纹四组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又称“三才碗”
起初盛行于清代北京地区
因盖碗造型独特制作精巧
喝茶时易于
“察色、嗅香、品味、观形”
后来逐渐流行到全国各地
策划:车玉明 李志晖
监制:徐寿权 万方
统筹:吴新生
执行策划:袁晗 戚轩瑜
文案:别培辉 文静 王正一
海报:陈婕
新华网新闻中心
新华网江苏公司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