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商场面临生死劫,餐饮会是最优解吗?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民以食为天。中华人民对于美食的热情从来都是那么直白。2017年,第一家喜茶落地北京三里屯太古里,让首都青年们自愿排起了长队,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 id="js_content">
民以食为天。中华人民对于美食的热情从来都是那么直白。

2017年,第一家喜茶落地北京三里屯太古里,让首都青年们自愿排起了长队,朋友圈里晒图攀比,成为办公室里闲暇时的谈资。三年之后,三里屯黑金店重装升级,又带来新的打卡热情。另有汉堡品牌Shake Shack为太古里带来热度,以及太古里西区引入有着141年历史的广州老字号陶陶居北京首店顾客盈门,连续几天一位难求……


三里屯太古里对餐饮引流信手拈来,也真正享受到了餐饮带来的益处。同样的手笔也出现在很多商业项目:文和友、唐山南湖的唐山宴小吃街、北京合生汇美食街、北京西单商场……

餐饮天生所带的巨大流量是毋容置疑的,很多购物中心也寄望于餐饮为商业带来某些转变。那么,餐饮能为购物中心带来什么?购物中心引入餐饮,两者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01

餐饮会成为商场的流量担当吗?


ink="compAttr.link || comp.link">
近年来,中国餐饮收入逐年增长,2015年,中国餐饮收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1.7%,到2019年已经达到46721亿元。

餐饮赛道是持续受各方关注的领域,商场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流量担当。实际上,商场与餐饮的联姻由来已久。过去10年,传统以购物为主的百货大楼向综合性购物中心转型。类似的情形同样发生在餐饮行业中:很多传统老店逐渐式微,特色创意餐厅广受欢迎,海底捞、九毛九、胡桃里等一众品牌从中崛起,并加速朝连锁化、品牌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10年来,国内商业地产快速增长也孵化出一些商场餐厅品牌,比如绿茶餐厅、西贝莜面村、外婆家等,它们在商场中诞生,并逐渐扩大规模,甚至做到全国连锁、招股上市。


商业零售行业与餐饮的进化是社会进步、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伴随主流消费群体的变更,顺应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以Z世代为主的年轻人成为消费的主力人群。他们出生于互联网时代,抖音、快手、小红书、朋友圈、大众点评等网络平台是主要聚集与发声的阵地。同样,他们也热衷于外出活动、聚会与体验。拿吃饭来讲,外卖并不是他们的主战场。据统计,90后用户到店吃饭人数占比高达46%,外出吃饭排位已成常态,上海餐厅平均每天要在APP上发出5万个等位号。

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一个综合的,有着丰富业态,集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一体的购物中心成为理想的去处。消费者也从“逛”商场变为“逛吃”商场。

这种市场背景下,一方面餐厅加速向购物中心云集,另一方面很多商场开始增加餐饮业态比例。曾有研究指出,购物中心业态经营的黄金比例是购物、餐饮、娱乐52:18:30。现在,这一比例逐渐被打破,向1:1:1的格局靠拢。去年,上海新开9个购物中心,餐饮占比大多超过40%。而杭州银泰城,餐饮配套比例高达58%;深圳最大购物中心壹方城有198家餐饮商户。


餐饮成为商场的流量担当,抑或商场成为餐饮的流量池?很难一概而论,只能单从个案来看。

以北京合生汇为例,其商业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定位于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儿童体验业态于一体的精致生活体验式购物中心。合生汇不仅是购物的天堂,更是美食的天堂。负一层21区打造的美食街里,不仅囊括了韩料、日料、东南菜系、甜点、欧美菜系等,还有每个城市的特色小吃。丰富的餐饮为合生汇带来话题和流量,而来这里年轻人通常会饭前饭后顺便逛逛,逛的同时带动其他业态品牌的业绩增长。


02

大商场,还是大食堂?


电子商务的发达,迫使实体店生意遇冷,商场人气下降,传统零售面临着生死劫。一些购物中心妄图把餐饮当成救命稻草,不断加大餐饮比例,“食堂化”越来越势不可挡。

盲目扎堆向“食堂”转型,往往会带来同质化的问题。各大商场餐饮品牌高度重合,自身特色也变得模糊。对于购物中心本身来说,增加餐饮比例,势必弱化其他业态,造成业态分布失衡,形成冷则冷,热则热,无法形成良性流量循环。同时,定位“食堂化”的单一性也与综合性购物中心功能相悖,不利于长久发展。


很多购物中心引入餐饮看中的是聚客能力,想要以餐饮带动零售消费,却忽略了餐饮特性所带来衍生问题。比如餐饮商户承租能力低,占用面积大。从商场利润角度,过多引入餐饮并不划算。

另外,餐饮行业开放时间长,购物中心会因为餐饮服务延长营业时间,增加照明、取暖和安保等成本。餐厨垃圾桶、废弃物和垃圾的搜集等也会产生一些额外的费用。
如果餐厨垃圾处理不当,还会影响其他业态品牌以及购物中心整体环境清洁舒适度与体验感。

这样看来,延长开放时间与晚间经济的好处可能要比成本更高。因此,购物中心在落棋时要在餐饮带来的流量与所付出的成本之间做详细的调查与分析、核算。


03

购物中心应该如何做?


创造适合商圈的餐饮空间


想要将餐饮服务融入购物中心环境,就要创造出合适该商场的商圈消费和购物方式的餐饮空间。这与购物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定位有关。

北京朝阳合生汇紧邻国贸、华贸两大商圈。以年轻、潮流、亲民为主,与北边高奢定位的国贸商城、SKP、SKP-S形成互补,避开近距离几大商业体的同质化竞争,也恰当填补了两大商圈的空白,为大众青年提供一处吃喝玩乐的好去处。

合生汇周边有广大的居民区,是不少国贸、华贸商圈的上班族居住地。以美食为主的21区BLOCK让他们能够在下班后,周末闲暇时间大快朵颐。


打造具有群聚效应的美食目的地


通常来讲,单一或相似形式的餐饮服务群有利于打造出有真正群聚效应的美食目的地。让餐饮本身成为独立的个体往往能带来独特的消费体验。当然,购物中心需要优选有优秀的经营者和丰富特色的菜品的餐厅,战略性地将它们分散在关键区域,并为其创造适合的空间和文化、主题等相关的附加值。

位于唐山南湖的唐山宴小吃街以“能吃的博物馆”著称。一层以本地的各色小吃为主,比如棋子烧饼、蜂蜜麻糖、绿豆饹馇……还有店小二操着一口地道唐山腔。二层是一些怀旧的老物件,让人瞬回过去的时光。在这里,你可以吃着唐山小吃,听着唐山话,看着唐山的老景、老物件,充分感受唐山的城市特色。


餐饮与零售、休闲充分融合


作为综合性购物中心来讲,能够成功、无缝地将餐饮与零售、休闲等其他服务充分融合在一起是至关重要的。餐饮带来的热度与顾客体验,为购物中心增加顾客流量的同时,也增加停留时间,随之带动休闲的人气以及零售的业绩。

北京朝阳大悦城涵盖了百货零售、超市、影院、休闲等多种业态。空间布局上将不同类别的餐饮分布在不同楼层区域与空间,让顾客在逛的时候可以随时吃到美食,在享受美食前逛一逛各大品牌,顺便买买买;享受完美食可以看场电影,或者运动下,抑或去度刻空间找寻片刻的宁静。


--结语--

中国的美食文化、聚餐文化以及堂食的氛围感等,让餐饮成为一个永不过时的行业。
面对餐饮带来的流量与利好,购物中心应根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千万不要盲目跟风,甚至妄想靠餐饮续命。要知道,餐饮只是购物体验的一部分,想要以餐饮带动零售消费,首先自身零售业务要扎实,在此基础再做业态升级与优化。
另外,不要将所有赌注压在餐饮上或者某一单一业态上,购物中心的成功源于丰富的业态,以及为消费者带来的多种体验感。未来,购物中心也将更加追求顾客的体验式消费,朝着多元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部分图文参考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间地点:5月18-19日/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商务洽谈/媒体合作/咨询热线:020-37128283

间集市成为泉州都市商业的亮丽风景

别具一格的小车后备厢集市

一轮突如其来的疫情,曾经让广大的购物中心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复苏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夜间集市如一夜春风般在泉州各大购物中心亮相,为商业地产和城市IP注入了新生力量。

□本报记者温文清 文/图

网红地摊+夜间经济

为响应政府号召,因地制宜,释放“夜间经济”的最大活力,提高顾客消费意愿和能力,7月29日-8月2日,永春县“网红地摊+夜间经济”集市在美岭金街及中闽百汇永春商场开启,成为当地“最有烟火气的地方”。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集市不仅有来自天南地北的美食,还包括儿童堡、唐装快闪、文创产品以及小商品等多种集市小业态,人们徜徉于边吃边逛的都市生活之中,加上网红小姐姐的现场直播,使购物中心成为当地人每晚必逛的网红打卡地,人们在集市里享受着幸福的光景。

一名来自湖南的美食烧烤经营者对记者说,“今年以来,我们已经跑了全国很多地方了,基本上都是在大型的购物中心或城市的网红打卡地摆摊,每次一般四五天,也有一周的。”这位经营者说,现在各地还出现了专门的集市运营商,“我们跟着他们走,每次活动租金也就一两千元,算下来我们还是可以赚钱的。”

一名永春本地居民告诉记者,活动这几天,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我们在这里吃到了本地没有的天南地北的美食,还是挺有意思的。”

夜间集市呈现差异化

不仅是永春县城,泉州中心市区、惠安、石狮、晋江等也频频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夜间集市。

近日,浦西万达广场的夜间集市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与传统的地摊不同,运营方统一规范了摊位的大小、风格等,整个集市整齐划一,显得更有格调。据悉,浦西万达广场还将推出为期一个多月的“泉州夜市文化节”活动,以展示泉州特色表演为主,如木偶戏、拍胸舞、琵琶、洞箫拍板、南音演奏等。7月31日,惠安首个大型网红灯光地摊经济夜市也盛大开街,五天四夜免费吃的宣传吸引了众多当地人前去观展,为城市夜晚增添不少乐趣。更早些时候,在东海泰禾广场,别具一格的小车后备厢集市,也成为年轻人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卡地。

浦西万达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受疫情影响,夜间消费高峰来得比往年晚一些,一直到5月才有明显的启动迹象。数据也显示,自5月以来,泉州各大商场的客流量持续走高,并于5月下旬开始再次加速,7月份以来夜间客流量创出年内新高。

泉州市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陈佑成博士说,“这些夜间集市多数都有比较突出的卖点,有的主推美食,有的打文创牌,有的做便民服务,说明各大购物中心已经注意到了差异化吸客的重要性了。”

据了解,泉州夜间集市的主要消费人群以年轻人为主,男性消费者最爱买啤酒,他们是便利店高端啤酒的主要买家。相比之下,女性消费者和“00后”是冰淇淋和甜品的忠实买家。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此前积累的聚餐需求叠加暑期档的夜宵高峰,预计近两月,泉州的夜间集市仍会保持快速升温的状态。

新政叠加助力商业发展

不仅如此,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夜间经济(包括夜间集市)的发展。

此前,我省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夜间经济发展九条措施》,根据商务厅相关人士的解读,夜间经济是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早上6点间发生的各种合法商业经营活动,其业态包括夜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体育、休闲等,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抓手。

石狮市近日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当地将实施17个夜间经济项目,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打造休闲购物型夜间经济集聚区、美食多样型夜间经济集聚区、文体娱乐型夜间经济集聚区。17个夜间经济项目中,就有不少是夜间集市。比如智慧地摊经济平台后花休闲夜市场,位于凤里童装基地,将引入特色小吃摊、服饰摊等,做到业态互补,吸引人流拉动消费;石狮凤凰城美食小吃街,位于新华路、凤凰城,将打造夜间美食一条街,聚集闽南特色美食、风味小吃、大排档等;石狮步行街夜市,将整合发展农贸路、延年路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打造集鞋服、小商品、美食等业态的综合夜市等。

晋江市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挖掘商旅观光、文化影视、体育赛事等消费增长点,促成奥特莱斯、万豪酒店、六秋井工业创意园等项目落地,培育夜间经济集聚区5个以上。每天傍晚,晋江阳光广场一带夜市就热闹起来,服装鞋帽、时令水果、特色烧烤、风味小吃……在江声路“夜市一条街”上,300多个摊位一字排开,摊贩们忙得不亦乐乎;而在吾悦广场,后备厢集市人气爆棚,鞋服、饰品、玩具等花样繁多的小商品令人目不暇接,吸引众多新型业态加盟。

业界人士表示,这一轮以购物中心为主要载体、政府和商家都十分重视的夜间集市,在空间感受、品牌层级、服务、体验等方面更契合城市商业的发展趋势。夜间集市的火爆回归,不仅让购物中心快速地“满血复活”,更有助于打造城市商业的新IP和地标性商圈,为商业地产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泉州晚报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进商场,曾经那股“高大上”的香水味不见了,鼻腔里,都是食物的烟火味。


在商场里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成了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小概率事件。如今,很多购物中心里的购物、餐饮的比例已经趋于1:1,“去商场购物”也变成了一件非常Old School的事情。


你爱逛的商场,有几层分给了餐厅?

近两年,商场对购物达人们越来越不友好了——走断了腿,可能才发现一整栋楼里全是餐厅,除了一鼻子的油烟味,到头来一无所获。

跟几年前相比,现在的购物中心悄悄变味了。

  以前,逛商场是为了购物,逛累了顺便吃个饭。现在刚好反了过来,周末节假日到购物中心,往往直奔各式各样的餐馆。用餐前后的闲暇,顺便逛个店,但也不会进行什么消费。

  同在一个购物中心,疫情前的三四楼的火锅店、日料店,常常生意火爆;而一二层的珠宝、服装店,冷冷清清,人流量少得可怜,让人不禁好奇它们到底靠什么赚钱。 现在的购物中心,怎么越来越像个“大型食堂”了?

前阵子,许久没在线下购物的我,就猛然发现一家广州老牌商场里的零售店所剩无几,优衣库、H&M、耐克几家大型连锁服装店装点其中,剩下的空间都成了餐饮行业的地盘。

从一层至八层,天南地北的连锁餐厅星罗棋布,恍惚之间,以为自己撞进了美食大世界,没有一个角落不在诱引你的味蕾。


< class="pgc-img">

天南地北的连锁餐厅星罗棋布,恍惚之间,以为自己撞进了美食大世界。/图虫创意


传统商场里的化妆品、服饰、鞋包呢?不好意思,可供选择的店铺屈指可数,曾经风光无限的“购物中心”早已徒有虚名,唯一能够满足顾客的,只有他们的食欲。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全国各地的购物中心。根据大众点评的最新数据,仅北京朝阳大悦城就有餐厅、饮品店179家,每天前来打卡吃饭的年轻人成为商场顾客主力军,近年来新开业的商场如合生汇、麒麟新天地,餐饮数量已然赶超其他零售店铺;而餐饮业,也成了万达广场近年来的吸金王。

餐饮行业已成为各大购物中心的引流神器,也成为“没落商场”的救命稻草。

走进商场,曾经那股“高大上”的香水味不见了,鼻腔里,都是食物的烟火味。


< class="pgc-img">

餐饮业,也成了万达广场近年来的吸金王。/视觉中国


 

< class="pgc-img">

  购物中心变“食堂”,不是你的错觉

  这几年,开在购物中心的餐馆数量不断暴涨。

  购物中心发展初期,其业态的黄金分割比例为,购物:餐饮:娱乐为7:2:1。也就是说,餐饮门店大概只占购物中心业态的两成而已。

  底层超市、一层珠宝、二三楼服饰鞋店、四层餐饮,这是很多传统购物中心的基本布局。餐饮占比不大,而且往往被安排在较高的楼层。

  但近几年,餐饮业态在购物中心的比重在逐渐加大,有些综合体购物中心的餐饮比重甚至达到了一半以上[1]。

  

< class="pgc-img">

  ▲购物中心的底层一般是超市。图 / 图虫创意

  随便举个例子,上海购物中心圈子里的网红——七宝万科广场,地下一层和地上五层都贯穿了不同的餐饮业态。

  与地铁相通的B1层是“赏味食集”和“大食代广场”——一个超大的地下美食城。甜点、寿司、串串、炸鸡,应有尽有。

  一层的各个入口处,大都是被星巴克、肯德基等咖啡、西式快餐类业态占据。二三层也逃不过餐饮业态的扩张,云南菜、川菜、火锅等地方特色菜被安排在各个角落。

  二三层餐厅数量不多,四五层才是餐饮主战场。粤菜、川菜、江浙菜,恨不得八大菜系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日料、牛排等异国风情的美食也一样不落。

  

< class="pgc-img">

  ▲上海七宝万科广场,餐饮业态贯穿B1层到地上5层。图 / 图虫创意

  而这绝对不是个例,上海瑞虹天地月亮湾餐饮业态也占到40%;广州的K11、杭州的嘉里中心、成都的大悦城等都是另一个“七宝万科广场”。

  餐饮在购物中心的渗透速度堪称“恐怖”。现在,不夸张地说,购物中心真的遍地是餐厅。不管你走到哪一层,累了都能随便找家餐饮店坐下吃饱喝足再继续逛。

  也难怪现在人们都把开在大学旁的购物中心戏称为“大学生的周末食堂”。深夜想熬夜的话,购物中心的海底捞员工永远笑脸相迎。

  购物中心里,疫情之前餐饮的火爆和其他门店人流量惨淡的强烈对比,也并不是错觉。

  据长江证券报告,餐饮以4400的日消费人次成为购物中心人流量断层top1,是服饰业态的三倍以上,也远远超过其他业态。

  

< class="pgc-img">

  ▲与餐饮店相比,购物中心的服装店人流量少得可怜 。图 / 图虫创意

  从另一个角度看,餐饮业的租赁需求是最旺盛的,已经逐渐成为了整体零售市场最主要的租赁主体。以北京为例,餐饮业态约贡献了三分之一的零售地产市场租赁需求。

  而购物中心也甘愿“自降身份”,通过降租、贴补装修等方式,就为了引进人气餐饮品牌。

  从一开始的只把餐饮当作配套边缘业态,到现在不惜自掏腰包补贴吸引餐饮入驻,餐饮,什么时候成了购物中心招商的“香饽饽”了?

  购物中心,把餐饮当救命稻草

  购物中心变成大型食堂,其实是购物中心一手主导有意为之。

  这首先得从购物中心的盈利状况说起。

  从2013年开始,购物中心躺着赚钱的时代就一去不复返了,大多数都呈亏损状态。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2020 年中国出租率低于 70%的商场数为 9606 个,在总商场中的数量占比差不多达到一半。而一般来说,出租率低于70%的商场基本上很难盈利。

  而另一方面,盈利状况不乐观的购物中心数量依然在持续增加。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年度调查统计及第三方数据,2021年全国新增购物中心近500个。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在营购物中心约6300个。

  但问题是,人流量是有限的,而购物中心数量还在增长,这必然会稀释各大购物中心的人流量。

  再加上线上电商的兴起本就在挤压着线下消费的生存空间,购物中心的日子可想而知有多难过。美国的梅西百货披露的实体业务零售显示,自21世纪开始,其销售额整体呈下降趋势。

  

< class="pgc-img">

  ▲购物中心供过于求,竞争激烈,但数量一直在增长,这必定会稀释人流。

  一场疫情的到来,将这些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

  疫情对于购物中心的客流,更是一场灾难。多业态购物中心的客源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约六成以上的购物中心表示客源直接降低超过一半。全国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为21.10%,超过了行业公认的20%警戒线。

  在购物中心饱和、线上电商和疫情的三重冲击下,购物中心业主普遍存在着流量焦虑。如何吸引客流量,增加销售额便成为购物中心管理者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

  于是,餐饮这个“引流神器”便被购物中心盯上了。

  首先,餐饮解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不管是在饥饿状态下,还是处于压力,都会想饱餐一顿。调查显示,在中国,超八成的消费者每周至少在外就餐一次。

  而且现在餐饮也不再是单纯的饱腹行为,还是连接人与人的社交工具。数据显示,在2020年7月,社交属性极强的火锅就以高达98%复工率,成为餐饮复工品类的top1。在家隔离时,谁没嚷嚷过疫情过后一定要和朋友去吃顿火锅。

  

< class="pgc-img">

  ▲因为疫情被迫憋在家里的人,谁不想和朋友出去搓一顿火锅。图 / 图虫创意

  餐饮满足了人的生理需求和社交需求,理论上说可以持续不断地吸引大量客流。

  而从数据看,餐饮业态的确是当之无愧的“流量之王”。单就月平均接待顾客数量而言,达到10万量级,远远超过了百货、影院、服饰等业态。

  而且餐饮还可以延长客人的滞留时间,带动其他业态销售额的增长。

  除去外带属性明显的茶饮,快餐逗留时间也在半小时以上,若考虑到排队等位因素,正餐一般逗留时间在 2 小时以上,仅次于娱乐属性的 KTV。

  

< class="pgc-img">

  ▲餐饮店常能看到排长队的热闹景象。

  消费者在购物中心的消费行为主要分为目的性消费和随机性消费,只有尽量延长消费者在购物中心的停留时间,才能尽可能让消费者产生随机性消费行为。

  因此,购物中心把大部分的餐饮业态设在四五层,可以诱使消费者离开低楼层前往高楼层购物,尽可能消化餐饮带来的流量。

  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照顾餐饮的承租能力。一般来说,餐饮承租能力并不高,而楼层越高,其租金水平也较低。

  

< class="pgc-img">

  ▲比起服饰等毛利率较高的业态,餐饮承租能力并不强,所以大多还是设置在较高楼层。

  餐饮本身承租能力不高,购物中心想要引流,在招商中就不得不做出一定的“牺牲”。

  因此,在疫情冲击下,承租能力低的餐饮是购物中心首层品牌数量唯一上升的业态,而承租能力相对最强的服饰零售店承受压力最大,整体关店比例较高,尤其是女装。

  与其说购物中心青睐餐饮,准确来说是不得不仰赖餐饮鼻息。

餐饮门店扎堆商场,三成铺面卖吃的

 记者走访长沙乐和城、新世界百货、步步高商业广场等7家商场,发现各个商场俨然已变成一座座天空美食城,将购物、吃饭、娱乐,三个休闲元素紧紧捆绑在一起吸引都市中的人们。一些商场的餐饮门店竟占总门店数近一半,平均也有三成左右。

以长沙王府井百货(需求面积:40000-80000平方米; 代表项目:郑州锦艺城购物中心B区,郑州CityOn熙地港等)这家老牌商场为例,除了一楼的门面店有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知名连锁餐饮,更把七楼全部设置为餐饮区,烧客部落的烤肉,湘爵士的时尚湘菜,还有日本风味的阪烧王,台湾涮锅“呷啵呷啵”,提供各式小吃面点的桂林人。上到八楼还有一家萨拉丁巴西烧烤餐厅,提供高档自助餐。

而新近开业的悦方IDMALL,餐饮更是从购物商城的附属品提升为商城的“主打歌”。除了负一楼盘踞着必胜客、甜品时间、肯德基、金牌小笼包、DQ、千味涮等众多主流的时尚快餐店和甜品店,其他的每一个楼层都有不同风格的餐厅。咖啡厅、中西餐厅随处可见,二楼是咖啡之翼、韩国料理阿里郎和日本味千拉面;禾绿回转寿司、重庆小天鹅、研磨时光、渔寿司、大渔铁板烧、麽麽茶等也都早已营业,记者初步估计,该商场餐饮门店竟然高达30家,早已成了名副其实的“美食街”。而五楼的斗牛士牛排餐厅等餐饮店还在继续装修中。

亏损的商场,只能靠它盈利

“以前是逛完商场,顺带吃个饭;现在是吃完饭,顺便逛圈商场。”

在广州市最热闹的商圈之一“江南西”,这里最大的商场富力海珠城已经被餐饮行业霸占,楼层导览图上,零售店铺在一众餐厅中,存在感极弱。

这个曾经被称为“装下整个商圈期许的shopping mall”,如今成了周边白领工作者的超级食堂。下班时间,各家餐厅的“等位战”竞争激烈,排队动辄几十桌。相比之下,一楼的服装配饰店显得黯然失色。

正是因为餐饮行业的大规模进军,才让这座商场在工作日也拥有罕见的人气。

靠餐饮业“救场”,是各大传统商场的常用手段,本身并不为奇。但当下商场餐饮业的扩张,正在颠覆购物中心的“主客”关系——餐饮成了主角,而零售业沦为配角。


< class="pgc-img">

广州的富力海珠城,曾被称为“装下整个商圈期许的shopping mall”,如今成了周边白领工作者的超级食堂。

杭州的老牌商场天工艺苑,上世纪90年代初期曾是杭州营业额Top3的商场,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艺术品商场;但到了2016年,天工艺苑成了“浙二对面的美食城”,唯一的价值就是为周围的居民、患者提供聚餐服务。

近些年来,全国头部的购物中心,如大悦城、万象城,也在逐渐加大餐饮占比。小红书上,各大商场的“购物攻略”已经被“美食攻略”取代。就连被称为“实体店最后的希望”的奥特莱斯,也开始向餐饮行业尽情敞开怀抱,用美食吸引消费者入场。

如今,餐饮美食可以占到一个商场面积的一半以上,这个数据,放在十年前的商场业态里,简直是不可思议。

2007年,北京的西单大悦城首次开张,11层的购物中心,有3层留给了餐饮,引起圈内的巨大争议——这么多的餐厅,会不会拉低购物中心的调性,会不会挤压大悦城的利润?

当时,西单大悦城的餐饮招商负责人刘冰说过:“餐饮商户给的租金比较低,占用面积大、租期长,装潢、设备、人员成本又高,从利润角度看,很不划算。”


< class="pgc-img">

11层的西单大悦城,有3层留给了餐饮,引起圈内的巨大争议。

但就是这种“不划算”却给大悦城带来了意料之外的人气,开业之后,占地面积不大的冰淇淋品牌DQ冰雪皇后单日能够卖出2000多份冰淇淋,营业额近3万元,大大超出了商场经营者的预期。

2010年后,电商全面崛起,线上购物开始普及,传统的百货商场遇冷,随着实体零售业式微,越来越多的老牌商场面临“闭店潮”,而那些侥幸存活的购物中心不得不调整新的发展思路。

首先,“卖货”不再作为商场的第一目标,更重要的则是:如何吸引客人驻足停留?比起互联网电商,购物中心的独家优势在于“实体空间”。因此,为消费者提供不可替代的“空间体验”才是购物中心的大势所趋。

于是,“体验经济”成了购物中心的王牌,从文化空间到餐饮空间,不仅可以帮助商场引流,还可增加顾客的停留时间。其中,餐厅作为最具有亲和力的场所,能够让囊中羞涩的年轻人也拥有“逛商场”的底气和自信。

根据龙商网于2015年发布的报告,餐饮业态占比购物中心的“三分之一”,已成常态。


< class="pgc-img">

比起互联网电商,购物中心的独家优势在于“实体空间”。/西安SKP-S官网


但这一比例,仍在增长。疫情暴发后,消费者的各类需求被进一步“线上化”,从买菜到零售、教育到娱乐,此时,严重依赖线下实体空间的消费需求,仅剩聚餐与社交。

根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2020 年,全国有近一半的大型商场出租率低于70%,2021年,购物中心的出租率虽有所回暖,但空置率仍为21.1%,超过业内的空置率“安全线”,盈利能力堪忧。

曾经背靠地铁、黄金商圈的商场,开始频繁出现“店铺转让”现象。

餐饮成了最后的“客流制造机”——拿万达商场的数据来说,2019年,美食产品就为万达贡献了31亿人次的客流,仅次于时尚产品的40亿人次。疫情之后,餐饮的“引流”能力,还在持续升高。


< class="pgc-img">

餐饮成了最后的“客流制造机”。/小红书

而购物、餐饮、娱乐“5:3:2”的购物中心业态的“黄金比例”正在被悄然改写。

对于那些日渐冷清的购物中心,只能靠餐厅“渡劫”。

餐饮太多,商场不好逛了

奇怪的是,尽管疫情让原本就不景气的购物中心雪上加霜,但另一方面,商场仍在默默开张。

据赢商网的数据统计,2021年全国新开的商业建筑面积超3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共有545家;截至2021年底,全国购物中心数量多达5387家。商圈连得越来越近,而商场数量也早已趋于饱和。

这么多的购物中心,真的有那么多人去逛吗?答案必然是,只能靠餐厅“支棱”。


< class="pgc-img">

商圈连得越来越近,而商场数量也早已趋于饱和。/pexels


与此同时,商场时尚领域的零售品牌开始缩减。商场越来越不好逛——几乎成了时尚潮人、扫货达人们的共识。

但换在十几年前,百货商场名副其实,“百货”绝对是商场的主打。想起小时候,每次进商场,一楼永远飘荡着大牌香水、化妆品的高贵气息,紧接着就会受到一股眼花缭乱的视觉冲击波,市面上最精致漂亮的衣服、鞋子,各类玩具、电子产品,目不暇接。

而顶楼才是美食城,存在感低并且小心翼翼,生怕油烟味窜到商场下面。因此,商场的美食区域一直都是购物中心的“边缘人”。

为什么要把美食区放在顶层?因为餐厅的承租能力较低,而商场的租金,恰恰和楼层成反比。

极盛时期的大型商场,仅女装就有3层,少淑装、淑女装、中淑装,化妆品、鞋子、包包各占一层,逛到脚底起泡,也不嫌累。吃饭歇脚,只是逛商场的附带功能。


< class="pgc-img">

一楼永远飘荡着大牌香水、化妆品的高贵气息。/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

商场之间PK的自然是零售品牌——为了寻找一个喜欢的品牌,有的人可以开车一个多小时,去特定的商场看货。但在网购时代,这样的“盛况”不再存在。

彼时,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入驻大型商场的条件极为苛刻,收益也不见得有多好,只有海底捞、小肥羊这样的大型连锁餐厅,以及上得了档次的西餐厅,才能拿到商场的“准入证”。

然而,随着吸引力不复往日,商场租金开始向餐饮行业降下身段。肉眼可见的是,餐厅的楼层逐渐“下沉”,甚至从二三楼起,就开始有诸多餐厅向你伸出橄榄枝,而越来越多的零售品牌开始撤柜,仅2019到2020年短短两年时间,就有Esprit、Forever21、Topshop、Mango等国际知名快时尚品牌撤出内地市场。


< class="pgc-img">

在商场里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早已成了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小概率事件。/pexels


一个深有感触的体验是,在产品迭代日新月异的当下,商场里的服饰、鞋子仍旧是小时候的那些“老品牌”,很多零售品牌的设计感早已不再出众,甚至赶不上淘宝里随随便便的独立设计潮牌。

在商场里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早已成了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小概率事件。

如今,很多购物中心里的购物、餐饮的比例已经趋于1:1,于是“去商场购物”也变成了一件非常Old School的事情。


< class="pgc-img">

短短两年时间,就有Esprit、Forever21、Topshop等国际知名快时尚品牌撤出中国内地市场。/视觉中国

购物方式瞬息万变,唯有吃饭永远不变

疫情解封之后,什么行业复苏得最快?除了Tony老师的理发行业,“吃”才是大家最迫切的需求。

上海疫情解封后,即便餐厅不能堂食,但人们还是宁愿携带一块午餐布,甚至直接蹲坐在台阶或草坪,与友人一起吃饭、饮茶。

虽然外卖早已成为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外卖始终不能替代餐厅,因为餐饮店铺满足大家的不仅是吃饭需求,更多的则是社交需求。深夜撸串、啤酒炸鸡,以及喝咖啡、点奶茶,最终的指向是人,与现实生活中的好友社交、见面,这种情感的真实连结,永远无法被线上活动所取代。

2021年,财经作家吴晓波提出“购物中心消亡论”,因为传统的商场业态,无法适应当下的新消费趋势。


< class="pgc-img">

传统的商场业态,无法适应当下的新消费趋势。/小红书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联合尼尔森IQ(NielsenIQ)发布的《2020-2021年度中国购物中心消费者洞察报告》,虽然2021年商场的客群人气回升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光顾频次和停留时间也有所延长,但是顾客的平均消费额却在下跌——只逛不买,几乎成了一个不可修改的事实。

商城越发被称为人们的“线下试衣间”,如果商场里有合适的东西,先去网络上查查价格,再下手也不迟。

和餐饮深度绑定,是购物中心“自救策略”中最重要的一个。因为普通购物中心的辐射率十分有限,想要吸引方圆5公里内的消费者,餐饮是最好的选择。

王健林说:“好的购物中心是吃出来的。”这话不假,那些端着姿态、专注卖货的传统百货商店,下场都不太好。


< class="pgc-img">

想要吸引方圆5公里内的消费者,餐饮是最好的选择。/视觉中国


不过,不仅是商场需要餐饮业,餐饮同时也需要商场。想当年,黄记煌、西贝莜面等一系列餐厅,都是从街边“出走”入驻购物中心之后,才在全国打出了响亮的品牌。


不能入驻大型商场的餐厅,不是好餐厅——虽然是片面之言,但也从侧面说明,这家餐厅的连锁化程度、知名度都有待打开。

或许,沦为“美食城”的商场,不需要大家的眼泪和悼念,反而说明,浪潮过后,留下的才是人们最核心的需求——任凭购物方式瞬息万变,但吃饭,是永远不变的人间真情。


项目老旧,受迫于建筑结构的复杂


山西太原,有一座“奇葩”的商场,叫做和信摩尔,奇葩的原因就是:本应该是购物的地方竟然变成了“大众食堂”。和信摩尔位于太原小店区的长风街上,这里也是属于小店区的繁华街道,每天的人流量巨大,而且周边也有很多商业楼,很多上班族上下班都能经过这里。

< class="pgc-img">

但是附近的人需要购物时,都会对和信摩尔选择视若无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主要因为和信摩尔商场内的商品老旧过时,很多人都不愿意在此消费。当下城市中,年轻人作为主要的消费人群,对一些新鲜潮流的事物都会充满兴趣,而且和信商场内老旧过时商品实在太多了,一点都跟不上“潮流”,很多去过一次也就选择不去了。

< class="pgc-img">

很多人就会认为和信摩尔商场距离关门停业不远了,但是几年时间下来,商场依然保持营业,不仅让很多人纳闷,商场难道有别的挣钱“渠道”,不然怎么维持商场正常的运营呢。其实商场能够继续营业的原因还是要归功于一体化的服务,这里的商品虽然过时,但是商场内入驻了不少餐饮类店家,一些人虽然不在此购物,但是却被商场的餐饮店铺所吸引。

< class="pgc-img">

而且因为地处于商业区,这里的上班族吃饭问题大多在商场解决,所以商场在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就是饭点了,好好的商场竟然成为了“大众食堂”,而且商场还靠此生存,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据了解,后期的和信摩尔或许会转型为美食城,相信到时候一定比现在商场的形式人气高多了。

< class="pgc-img">

山西“奇葩”商场竟成“大众食堂”,后期还打算转型“美食城”。

购物中心,挣扎中转型

购物中心和餐饮的关系,其实经历过戏剧性的反转。

传统观念里,我们会觉得购物中心收益主要来自商户“租金”。而餐饮本身承租能力不高,带给购物中心的直接收益是有限的。所以早些时候,餐饮确实只是个“小角色”,零售门店才是购物中心摇钱树。

但从什么时候变了呢?

这跟购物中心的转型有关。

很多年以来,购物中心是商业地产的一部分,老东家是地产商。

就拿万达来说,“万达广场”过去收入来源主要靠租金和地产增值。

< class="pgc-img">

它的盈利模式是这样的:万达投资建设一个购物中心,又在周围建配套的写字楼、住宅、酒店等地产,借助它们炒高周边地价。而后万达将这些配套的住宅物业对外销售,产生的现金流又投到万达广场中,支持它的开发建设,维持整个项目运转,这叫“以售养租”。

前期投资、开发、建设到后期的运营,地产商们必须得“一条龙”服务到底 。而这种“重资产”模式吃力不讨好,前期投入资金巨大,后期的回款途径就主要靠“租金”。

坏就坏在,房地产行业波动大,购物中心数量暴增导致过剩,租金率又相对较低,回款还比较慢,资金压力大。

购物中心开始吃不消了,不得不面临转型。

< class="pgc-img">

围绕购物中心,往往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商圈

2015这一年,不少地产巨头开始从“重资产运营模式”向“轻资产模式”转型,啥意思呢?

用大白话说,就是地产商说:欸这包租婆我不当了。买地和购物中心建设资金由第三方来掏(比如某投资机构),而原来的地产商转行做“管家”——负责选址、规划设计、建设、招商、运营管理。它不享有项目所有权,只参与管理和提供服务——有点包工头那意思了。

等到购物中心落成,它的角色更像一个“大管家”。比如,万达广场统一由“万达商管”这家公司进行管理,收入来源包括商业管理服务费、物业管理服务费、增值服务费,而万达商管享受项目净收益的的20~40%。

换句话说,购物中心从“地产商”变成了“运营商”。租金什么的不那么重要了,购物中心的收益主要来自商户的各种增值服务费。这个模式的核心,拼的是“运营实力”。而流量,又是运营效率最重要的指标。

这也就是为什么,购物中心空前依赖跟流量爆款餐饮品牌的合作,大幅提高餐饮业态比重,求着它们入驻。

这种模式的一大好处就是“小投入,高回报”。地产商腾挪出的现金流用来加速下沉扩张,继续收割三四线城市的客流量。这模式下,截至2021年底,全国418座开业万达广场,其中多数分布在三四线城市。

而这几乎是一个商业地产的大趋势。华润万象、大悦城、宝龙商业其实都在往这个方向转型。

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无论落成于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都会或早或晚主动加入到“大型食堂”的行列。

你可以这么理解,购物中心的宇宙尽头,真的可能是“大型食堂”。至少我本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等疫情过后,去购物中心的餐馆大吃一顿了。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