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经济观察报》援引北京统计局针对规上餐饮企业的调查,利润暴跌88.8%的数字迅速成为话题中心。
餐饮生意向来利薄,唱衰容易引起共鸣。但拆分北京的数据来看,北京餐饮利润的下降主要是在一季度(亏损4.54亿元),上半年盈利1.8亿元,这意味着二季度盈利6.34亿元。
事实上,抛开“北京”、“一季度”和“规模以上”等口径,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口径,今年1-7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7.1%,仍是拉动消费的主力。1-7月,江西省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2.1%,上半年四川、云南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1%、11.5%,河南、山东、福建等省份也实现了明显增长。
餐饮企业的三大成本项里,房租和人力成本每年固定上涨;另一方面,经过多年心照不宣的涨价,今年以来,诸多连锁餐饮都遇到了客单价下滑的问题。此消彼长以及重压之下,关于餐饮业经营的讨论甚嚣尘上。
在大盘稳定的前提下,餐饮业的面貌正在重塑。过去几年,餐饮业在一线城市的主旋律是从街边搬到购物中心,用更高的房租换来更大的客流量,与之对应的是房租的水涨船高。但今年以来,许多餐饮龙头普遍遇到了客单价下滑的问题,此消彼长之下利润受损。
但同一时期,在下沉市场布局更广的餐饮企业反而逆势上涨,百胜和瑞幸超预期的财报便是典型。相比“下滑”,更贴切的形容可能是“分化”。
而在这种分化的语境中,餐饮业对经营模式的探索也在悄然改变。
背不动的大山
2020年,海底捞的翻台率因为疫情原因大幅下降,现金流充足的行业龙头海底捞开始对物业“抄底”,门店数量在2020年达到1205家,相比2019年猛增了68.3%。
当时,海底捞扩张的重心集中在中小城市,这些地方品牌化连锁餐饮企业少,消费能力也不如大城市,同时,中小商户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差,疫情影响下,大量的黄金地段空出,给了海底捞抄底的机会。
2021年,海底捞继续扩张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店面数量,由2019年的194家暴增到2021年的559家。
与之对应,门店数量同比大幅的同时,海底捞同期的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却从2.4亿元下降到了2.36亿元,开店成本确实下滑了不少。
虽然由于错判疫情反复,抄底低价物业的海底捞遭到当头一击,但从经营角度看,趁着房租下滑签长约这个动作本身没有问题。
房租、人工、原材料是餐饮企业的三大固定成本,新开门店经营不及预期,刚性支出又无法裁剪,就会造成亏损。类比酒店行业,无论客房是不是卖了出去,房租都要支付。固定成本占比过高,收入的小幅变动便会让利润产生巨大动荡。
而低房租可以降低经营杠杆,因此收入对利润影响同步减轻,即使新开门店生意不及预期,新开的门店并不会导致整体门店大幅下降。只可惜疫情断断续续三年,反而导致巨额亏损,餐饮老兵张勇被迫离任CEO。
除去疫情期间的让利因素,国内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的房租一直在增长,是餐饮业诸多变化的核心因素。
2016年后,轰轰烈烈的新消费运动加剧了大城市黄金地段资源的稀缺性。在这之前,大型购物中心的餐饮类目多以正餐为主,但伴随诸多细分业态被“新消费化”,购物中心面积的扩张明显追不上连锁餐饮的门店扩张。
最典型的是奶茶,喜茶这类新式茶饮不仅改变了产品的形态,同时也把门店开进了购物中心,取代了DQ和哈根达斯。此后,拉面馆、快餐店无一例外都往购物中心挤。
最后,餐饮品牌化及连锁化带来的商超资源紧缺。海底捞刚出道时,抢商超地盘还局限在正餐,但随着连锁经营的风越刮越盛,原本盘踞在临界的奶茶、快餐店,为了提高身价都在往商场挤,以至于商场建设脚步一直跟不上连锁品牌的扩张步伐。
那么,连锁品牌想要拿下好点位,依然必须直面高昂的房租成本,并承担更高的经营风险。
中小商家的问题也同样严峻,虽然这类商家不需要购物中心的客流,但受限于品牌知名度,溢价和创收能力并不高,更重要的是风险敞口更大。
对大量以个体户为主的中小商家来说,门店房租绝对值不高,但不少门店房租占月营业额达30%-40%[2],网络上流传诸多给房东打工的段子,根源就在于此。
连锁餐饮门店成百上千,即使小部分门店亏损,剩余的大多数还是能将利润拉回正轨。中小商家以夫妻老婆店为主,即使有分店,通常整体规模在两位数以下,因此任意一家门店遇到困难,都会让整个局面陷入被动。
总结而言,不论是连锁品牌还是中小商家,都有自己一本难念的经,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在殚精竭虑寻出路,挤利润。
含蓄的扩张
2021年,海底捞如日中天,全国券商分析师不眠不休写起研报,帮海底捞测算营收的天花板。
按照各路券商的测算,海底捞在中国大陆的门店上限可以达到4000-5000家,即便最悲观的预测,海底捞也能开出3100家门店。但此后三年,海底捞在中国大陆只新增了14家门店,一共1343家,辜负了各位分析师的期待。
如果以目前年增5家的增速算,哪怕达到3100家的最悲观预期,也需要354年。
抛开分析师的水平不论,“能开多少店”被广泛讨论背景是——门店数量决定身价高低。
餐饮是一个利润非常微薄的行业,除去三大成本,再算上税费、固定资产折旧与其他损耗,利润率大多在10%以下。
连锁餐饮的核心是利用规模效应,压缩上游成本,扩大利润规模。老乡鸡的产业版图从门店一路延伸到了养鸡场,就是为了压缩原材料成本。在这个语境下,门店规模不仅关乎利润规模,也意味着供应链成本的压缩空间。
另一方面,无论火锅、拉面还是快餐,连锁餐饮估值核心都紧扣“单店指标×门店数量”。一旦单店模型跑通,估值多高,取决于门店有多少。
衡量单店模型的指标有很多,最有名的是翻台率,原因在于它足够的简单和普世,可以做到跨公司观测一家餐企的边际效益,而其外在表现又是能引发传播效应的排队等号,是资本市场的最爱。加华资本投老乡鸡时,700多家门店只有15亿估值。等老乡鸡的门店扩展到1000多家时,估值飙到了178亿[3]。
一些餐厅热衷于播放高分贝的流行音乐,不是店长艺术品位有限,是在委婉提醒你吃完赶紧走人,不要影响翻台率。
尽管种种因素延缓了扩店速度,但连锁餐饮始终有足够的扩张动机。事实上,尽管房租和人力成本在提高,但很多餐饮企业并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而是换成了开店之外的方式:
(1)延长营业时间。海底捞翻台率碾压同行,很大原因是它几乎是唯一能做到全天候开店的品牌,吸纳了那些“看完演唱会凌晨2点想吃火锅”的客流,在火锅这个业态里几乎绝无仅有。
有了榜样的力量,同行们抄起作业比谁都快。连锁酒馆COMMUNE原本晚上七八点才开门,只做夜猫子的生意。现在中午11点就揽客,兼做卖披萨的打工人饭馆,营业时长从7小时延到11-18小时[4]。
(2)拓展新业态。比如只做外卖的卫星店,门店即厨房,从打扫、接单到出餐,只要一两个人。相比堂食店,门店面积大幅缩水,成本压缩立竿见影。
而通过堂食店的品牌效应,卫星店可以用更低的定价,将消费者的外卖订单“分流”给卫星店。虽然本质上是厨房,但毕竟有品牌的标准化品控做保障,精致穷鬼也能吃个安全放心。
(3)拓品类和渠道。不论海底捞最近做的炸鸡、烤肉子品牌,瑞幸借“轻轻茉莉”进军奶茶界,还是太二和大董烤鸭做预制菜卖进山姆,都是沿用“扩品类”“扩渠道”的办法,提高市场空间。
尽管形式有所差异,但其内核都是在不增加门店规模的前提下提高单店经营效率,将扩大经营风险的固定成本占比压缩到最低。
在“70%商户人均客单价不过百”的环境下,面对预期的不确定性,餐饮企业的开店计划必然慎之又慎。一旦关店,不仅人员需要重新分流,按年摊销的装修成本等开支也得一次性计提。2021年海底捞巨亏41.6亿,帮凶之一就是关店一次性计提的装修损失。
而当不断上涨的成本开始挑战餐饮业多年以来奉行的经营逻辑是,外卖平台在期间扮演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审视。
办法总比困难多
2021年2月,有“中国餐饮F4"之称的木屋烧烤创始人隋政军公开表示:“将全线关闭外卖,只做堂食[5]。”
隋政军的心路历程无从考证,但过去3年,木屋烧烤新增的340家门店里,超过三分之一都是以外卖订单为主的卫星店,外卖袋子上写着“跟堂食一样好吃”。
实际上,并非所有餐厅都做外卖生意。比如一些高端餐厅主打食材的稀缺和新鲜,或是经营工艺和造型复杂的功夫菜,外卖反而会破坏自身的品牌形象。
另一类是位于低线城市的少数夫妻老婆店,这类商户的特征非常明显:只做拉面、胡辣汤、水煎包等单品,或者是相对日常的家常菜。这类小店摊位在菜市场或街边,租金低廉,主要靠实惠、好吃吸引线下客流,若懂得如何做线上,自然也能带来一部分的增量。
对于这些小商家来说,做外卖虽然是增量,但是投入力度和考量完全不同,这也决定了商家的经营重心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有些线上经营得好的商家,甚至会依赖线上带来的辐射效应,选择相对偏僻的门店,减少租金、装修等成本,转而主攻线上。
但不少商家一边做外卖一边吐槽的原因是,外卖平台一般有几个点的佣金,若客单价低则会觉得赚得不多。但线下的房租、人力是看得见、动不了的成本大头,对于他们来说,线上这部分的增量,他们不做可能被其他人抢走。
归根结底,谁会做亏本生意呢?
在中国餐饮市场,这两类商户始终是少数。对绝大多数餐厅来说,外卖有效的延伸了其经营半径,做与不做归根结底是个算账和精力平衡问题。
外卖深度参与餐饮业发展的时期,其对应的消费场景已经从单纯的“堂食的外卖化”,变成了基于外卖的新的消费场景。
当下“社交聚餐去堂食、单人solo吃外卖”已成为都市白领们心照不宣秘密,背后是餐饮消费场景的分化。最典型的案例是,大部分餐厅都会开发针对外卖场景的小份菜。早在2021年,外卖渗透率超过了50%,与网络游戏旗鼓相当[6]。
与之对应,门店需承担的角色更加多元,不少餐厅开始单独做外卖套餐。西贝就在店里设了小小的外卖档口,出“面筋+肉夹馍”等单人餐。去年,外卖占西贝收入近三分之一,为它带来了20亿元的营收增量。
所以,木屋烧烤虽然表示打包影响口感,但面对外卖贡献的利润增量,依然大开卫星店,主动投怀送抱。
按美团的统计口径,一家卫星店仅需8—10个月就能回本[4]。直到今年6月,国内50多个品牌猛开近600家卫星店[7],其中不乏海底捞、太二酸菜鱼、老乡鸡等明星选手。
说到底,连锁餐饮这一系列变化,都可以概括为“缩小风险敞口“,这个过程中,外卖平台也从配角,变成平抑经营波动的关键角色。
所谓预制菜大行其道,菜单越做越薄,花活越来越多,本质上都是连锁餐饮行业面对日益高涨的刚性成本,倒逼之下的商业“创新”。
从“红高粱”创始人乔赢的那本《我挑战了麦当劳》开始,以标准化闻名的麦当劳就成了中国连锁餐饮的榜样。近几年声名鹊起的连锁餐饮品牌,把从爆品策略、缩减SKU,到店内工序简化、服务自助化等手段,基本都用了一遍。
但麦当劳的成功可能也在于,它首先是个地主。
参考资料
[1] 北京餐饮业“利润骤降”?业内人士:二季度利润已转正,行业进入调整期
[2] 2023年中国餐饮年度报告,中国饭店协会
[3] 对谈五位消费基金创始人:人来人往,消费永远有机会,晚点Latepost
[4] 新式酒馆,不如叫新式餐馆,有数DataVison
[5] 木屋烧烤隋政军:停掉一切折扣!拒绝促销活动,红餐网
[6] 2024,这10个品牌的外卖策略,值得所有想要营收翻倍的餐饮人看一遍,蒜头外卖运营课堂
[7] 1平米即可开店?“压缩”店面、提坪效、降房租成品牌餐饮们开店新思路,凤凰网财经
作者:严张攀/黄茜琳
编辑:李墨天
视觉设计:疏睿
责任编辑:李墨天
面给出成品文章:
北京上海餐饮业亏钱如"烧钱"?真相是...
< class="pgc-img">>北京、上海餐饮生意原本风生水起,却突然出现利润暴跌这样的怪事。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这两个城市开餐厅,现在跟做慈善差不多了。 数据显示,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利润率低至0.37%,上海更是直接亏损7.7亿。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京沪餐饮业要"渡劫"了吗?
要说这京沪餐饮业的日子不好过,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北京餐饮企业利润率仅为0.37%,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上海更是直接亏损7.7亿,这数字看得人直冒冷汗。 想想看,一年辛辛苦苦做生意,到头来赚的钱还不够买瓶酱油,这不是跟做慈善一个样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肯定是疫情的锅。 可别忘了,现在可是2024年了,疫情早就成为了过去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京沪餐饮业陷入如此窘境呢?
< class="pgc-img">>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高昂的开店成本。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房租、人工、原材料这"三座大山"压得餐饮老板们喘不过气来。 租个店面,动辄几十万上百万;雇个服务员,工资福利一个月也得小几千。 这高成本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把餐厅的利润都给吞噬了。
其次,消费者的荷包也不像从前那么鼓了。 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白领们担心裁员,富人们也开始精打细算。 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自然就少了很多"下馆子"的机会。 太古地产的数据显示,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京颐堤港的零售销售额分别下降3.5%、3.8%,上海兴业太古汇零售销售额更是暴跌19.6%。 这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者日益谨慎的消费态度。
再者,餐饮市场的竞争可以说是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新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老店为了生存也是绞尽脑汁。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1-5月,北京、上海两个城市新注册餐饮企业数约为1.7万家,同比增长30.5%。 这么多"新玩家"加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利润自然就被稀释了。
< class="pgc-img">>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疯狂的价格战。 为了吸引顾客,各家餐厅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 3元早餐、4元奶茶、6.6元咖啡、9.9元的汉堡,这些"穷鬼套餐"层出不穷。 连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米其林餐厅,也开始推出亲民价格的套餐。 可问题是,成本又不会因为你降价而降低,这不是在"自宫"是什么?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那是北京上海特殊,其他城市应该好一些吧?别急,咱们再来看看其他城市的情况。 广州和深圳虽然没有公布具体的利润数据,但从餐饮收入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 1-7月,广州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4%,深圳餐饮收入同比微增0.6%,距离同期全国餐饮业7.1%的增速可是差了老远。
不过,倒也不是所有城市都这么惨。 一些新一线城市,比如重庆、苏州、武汉、成都等,上半年的餐饮消费同比增速都在6%以上。 尤其是重庆,上半年餐饮收入同比大涨11.9%,可谓是一枝独秀。 这是不是说明,餐饮业的"希望"在二三线城市?
< class="pgc-img">>话说回来,收入增长不等于利润增长。 现在的餐饮行业,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 赚钱就像是在土里刨金,费力不讨好。 一个更难赚钱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面对这样的局面,餐饮老板们该怎么办?是继续死磕,还是"关门大吉"?有人选择一边开店一边关店,有人选择转型升级,还有人干脆另谋出路。 无论如何,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唯有不断创新、精细化运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最后小编想问大家:如果你是餐饮老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你会怎么应对?是选择坚持,还是另寻出路?对此您怎么看?
源:【冰城+】
夜幕降临,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内灯火璀璨。21时许,收拾妥当的“老字号”张包铺已打烊,店长王丽站在店门口,习惯性望向“百年餐饮老街”南二道街的另一端。此时街上仍人流涌动、热闹十足。
“街区变了!”王丽的直观感受尤为明显:“以前这个时间,商家陆续打烊,站在街口几乎能数清街上的人数,哪像现在人挨着人、根本望不到远处!”对于变化,她颇有作为街区“一份子”的荣耀感。
老街区的高人气不仅体现在夜晚。来自道外区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这个暑期,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日均接待游客5万人次,周末达到6万人次,创下历史最高峰值。其中,中午、傍晚时分客流均较为集中。
作为道外区标志性旅游街区,百年“中华巴洛克”在“尔滨”文旅市场持续火热的加持下,已然“新生”。它迎接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不再只是道外人的道外”。
烟火气满满
外地客寻“味”而来,餐饮“老字号”火爆
百年历史的文化积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传统味道的市井小吃……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拥有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有着浑然天成的文旅“基因”。
青岛游客林倩曾在网络平台刷到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有关航拍视频,被街区历史文化风貌所吸引的她,将此列为到哈必访地。令她印象深刻还有评论区网友的形容,称“这里热闹的景象犹如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每到一个城市,我都喜欢去感受当地文化和市民生活。”林倩说,“街区里颇具历史感的院落四通八达,很多饭店还将就餐区摆在街上、大院里,一边赏特色建筑,一边品地方小吃、看人来人往,身边围绕的是满满烟火气!”
历史味、文化味、市井味,在一街一巷里有机融合。和林倩一样,很多游客“打卡”老道外,正是寻“味”而来。美食林立的南二道街当属必游的“风味街”。
上午10时,距离开门迎客还有半小时,百年“老字号”张包铺店外的等位区内已坐满食客。“知道他家排骨包子是特色、特别火,我早晨8时就过来排队了。”来自齐齐哈尔的王聪说,前段时间来哈,他由于时间匆忙没排上号,所以这次时间备得特别足,“一定要把美食吃到嘴”。
“大家请进屋!”伴随服务员的招呼声,张包铺店内上下两层楼的42张餐台“秒空”,在前台等候外带的食客也瞬间排至20号。
“现在的到店客流与冬季哈尔滨火爆‘出圈’之时相比更多了,食客以外地游客居多。”店长王丽说,近期,到店就餐平均需等位30桌左右;店铺日均销售包子4000个,相较去年同期增加20%。
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用餐时间排队等位已成为常态。数据显示,暑期里,街区大客流主要集中在11时至12时、17时至19时两个“饭口”。这也印证了街区餐饮业的火爆。
“太忙了,谁能想到干餐饮的能吃不上饭!”李氏熏酱老街砂锅居是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一二期改造工程完工后首批进驻的“老字号”之一,店长代丽随“老店”在街区耕耘10余载,在这个暑假,真切感受到不同往日的爆棚客流。
代丽说,自冰雪季客流明显增多后,李氏熏酱老街砂锅居在街区内的两家店铺共增加了10多名人手,可仍是“全店人员从早到晚几乎一天‘不歇脚’”,本就不胖的她至今已在“忙忙活活”间瘦了整整10斤。
新业态涌现
“游娱食购赏”全面“上新”
“街区店多了、人多了,气氛更年轻,这还是我认识的‘老道外’吗!”时隔一年,从深圳回哈探亲的杨冰再次来到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感到“陌生”而“新鲜”。她像是初次来此的游客,与见到的“小熊阳台“、创意“面包树”、“我爱中华巴洛克”拍照墙等一一合影留念。
喝杯奶茶,仿佛已成为很多年轻人逛街的“必选项”。去年起,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长”出一家又一家奶茶、咖啡店,至今已汇聚霸王茶姬、蜜雪冰城、瑞幸咖啡、库迪咖啡、漫咖啡等13家奶咖店,在较为集聚的南二道街北段,游客几乎走上数米就可偶遇一家。
冰雪季游客攀升,推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游、娱、食、购、赏”等领域业态接续“上新”,文旅消费新场景得以不断拓展。年初以来,街区新增文创产品、茶饮、餐饮等业态商户47家。
“有效客流是开店的核心,我来街区考察多次,觉得人气够、有市场。”于先生是一家品牌茶饮的加盟商,相较于进驻商场的茶饮店,他投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这家店规模大了数倍,上下两层共250余平方米,整个二层均为客座休息区。他说,店铺已运营3个多月,市场符合预期。记者注意到,傍晚18时许,店内点单区客流不断,二楼50余个座位已“满客”。
创意餐饮、主题书店、主题博物馆……街区里新增的多元业态与场景,颇具文化气息,让游客邂逅“老道外”时,可以更加沉浸式、慢下来,细细品味。
在“老味”云集的街区,红事会餐饮集团旗下红门御宴、威虎山下铁锅炖两大创意餐饮于去年9月、今年年初相继进驻,分别打造“游+宴”、智取威虎山等沉浸式场景。游客可身着汉服变装“穿越”,体验观大戏、逛集市等场景;也可置身民国风的建筑中,感受历史风云。
“两家店的‘内核’均是从文化出发,通过将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与餐饮文化相融合,打造‘老道外’全新文旅打卡地。”餐厅总经理徐海凡说,营业以来两店颇受好评。暑期里,客流均处爆满状态,其中外地游客占比约70%。
南三道街上,今年1月投入运营的中华巴洛克创意设计中心,也已成为街区新晋“文化会客厅”,不仅吸引国内众多文化学者到访,其融合创意设计、商业策展等元素相继推出的“串门儿”“东北振兴二厂”“不菜市场”等主题展,也成为游客拍照打卡、选购特色“尔滨”伴手礼的驻足地。
“我们致力于集聚优秀年轻设计师,不断研发各类哈尔滨主题文创产品,通过文化创意打造新的消费场景,展现‘老道外’的历史文化。”中华巴洛克创意设计中心负责人于冰说。
风从何处来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厚积薄发
“‘老道外’火了,已经不再仅仅是‘道外人’的道外了!”这是作为家族“冷饮三代”的王女士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开店的主要原因。
在她经营的“我们的旧时光冷饮厅”内,主营香蕉冰棍、奶油冰棍等“80后”的回忆。店内装修也极具怀旧情怀,哈产的老式缝纫机、钟表,各式当年走街串巷售卖冰糕时所需的冰糕勺、冰糕桶,店门口的电视机还播放着经典的动画片“葫芦娃”……“真是小时候的味道!”辽宁游客齐欣在网络上看到旧时光冷饮厅,特意趁旅游时带一家人来品尝。
“‘老道外’火了”,成为共识。它为何而火?各方心中,既有“外力”,更有“内因”。
“咱哈尔滨火了,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是大背景、大前提。‘老道外’能红,是因为咱们有历史、有文化、有特色,加之地铁开通、政府和网络宣传,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厚积薄发。”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秋果核桃雕刻传承人、街区“老街泥匠”非遗手工艺品店的创立者杨富长的话,道出很多商家的心声。
“道外区是‘尔滨’火爆‘出圈’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道外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负责人说,近年来,道外区主动融入哈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携手历史、文化、建筑等领域专家学者,对包括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在内的老道外历史进行集中梳理,深挖资源禀赋,激发文化潜力,丰富业态布局,开展“情怀老道外·地道哈尔滨”系列宣传活动,不断提升老道外历史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街区里,一幢幢老房子,因一个个进驻的使用者而“鲜活”。也正是他们,汇聚成老街区的模样。
“再难时,我也没想过离开街区。我始终坚信这里会火。”薛以恒沙画创意设计中心负责人薛以恒说。2017年,薛以恒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开设了我国第一家沙画主题店——卓越沙画,开启“沙画+旅游”的创作之路。几年间,经历过苦乐,店铺不断升级,如今已成为沙画、印章主题文创店。去年冬季,其创作的“祥龙纳福”冰城纪念章还登上央视,在网络平台受到千万网友关注。
7月1日,哈尔滨首家专门收藏展示老道外百年历史的博物馆——傅家甸城史文物馆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开馆。这个公益展馆由哈尔滨城史研究学者宋兴文创办,展出的数百件展品中很多都是其近些年精心收集的珍品乃至孤品。在道外区长大的宋兴文,对这片故土有着发自心底的热爱,“希望将史料和老建筑结合起来,让更多人了解老道外的故事。”他说,这正是建立展馆的初衷。
如何延续火热?街区里的商家脚步不停——杨富长将非遗技艺与冰雪文化相结合,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创产品;薛以恒抢抓时机,注册新品商标,推出几十款新品;李氏熏酱老街砂锅居在街区内的第三家店面已完成装修……
无论是生于道外、长于道外的“老字号”,还是新入驻的创业、兴业者,坚守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期待,正不断提升服务、创新求变,希望遇见更美丽繁华的“老道外”。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哈尔滨日报记者 杜菲菲 文/摄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