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寨,这个可能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多少蛛丝马迹地方,在清末的混乱局面中,却曾经有过一次轩然大波。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国号大清,在马背上安身立命的他们,曾经的先祖用这个游牧民族独有战马完成了他们一统天下的全过程。
< class="pgc-img">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
>但是,随着历史的流转,工业时代,机器的隆隆声代替了战马的嘶鸣,枪炮也取代了曾经纵横天下的战马和弯刀。在清朝末期,一位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用他的一生捍卫了祖先成吉思汗最后的荣光和尊严,最终,也光荣地倒在了前线,化为历史的尘埃。
< class="pgc-img">僧格林沁
>作为黄金家族的后代,成吉思汗之弟的第26代孙,到了僧格林沁的时候,家族的往事已经成为了擦脚布。幼年时,因家境贫寒,曾随父亲给地主放牧,此时,怎么当一个好牧人才是僧格林沁最迫切的事情。
< class="pgc-img">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但是,时来运转是个很玄妙的东西,清道光5年,在继承人问题上,一番选择之后,科尔郡王的大帽子掉落到了僧格林沁的头上。由此,这位已经在羊群堆里面摸爬滚打的牧民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清的贵族。
在之后的人生生涯的沉浮之中,这位王爷步步高升,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赏识,并且在密云剿匪的时候耀眼的展现了自己。但很快,清朝就结束了最后的平静,这位蒙古大汉也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
< class="pgc-img">签订《南京条约》
>1840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VS大清国,清朝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香港岛【非全香港】)赔款(2100万银元,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开放诸多通商口岸等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随着英国向大清大量倾销鸦片和廉价手工业产品,使得国内国人深受鸦片毒害,大量黄金白银外流,国内小生产者的东西(比英国产品价格贵且质量又不及它)卖不出去,社会矛盾和危机逐渐加深。
< class="pgc-img">太平天国运动
>1850-1851年,随着金田(今广西桂平金田)起义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此时的大江南北很快的就沦为一片战火,在太平军的节节进攻之下,传统的清朝绿营只有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待遇。于是,清廷不得不启用僧格林沁和以汉族地主曾国藩等在地方的团练充实军力,来帮助朝廷绞杀太平天国。
< class="pgc-img">>然而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巅峰期,北伐的太平军在李开芳等将领的带领下一路北上,甚至打到天津。太平天国势如破竹,威胁京城,京师震动,因此,僧王的马队被寄予厚望。天津山东两战之后,太平军北伐遇到了瓶颈,之前来势汹汹的太平军,此时成为了瓮中之鳖。随着李开芳等主要将领被俘虏,太平天国的北伐最终失败,这时,僧格林沁的名声威震宇内,成为清廷倚为泰山的支柱。
< class="pgc-img">>不过,短暂安宁之下,平静了没多久的清朝很快又遭遇了更大的危机。即外国势力对这片广大而富饶的东方土地垂涎已久,不可能仅仅满足于一纸南京条约。于是,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虽然僧格林沁是个主战派,他除了在大沽口的炮台,八里桥战役书写了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但是双方武器的差距因素,客观存在。僧格林沁企图通过马队的机动性来分割包抄、缩小西洋武器打击距离的方法均告失败。
< class="pgc-img">>八里桥战役上,虽然英勇的蒙古马队给入侵者很大的心理震撼,但是震撼阻挡不了战事的失败,随着英法联军打进北京,洗劫和火烧圆明园,忠心耿耿的僧格林沁成为了替罪羊,被清廷革去王爵。
随后,北方的起义军(捻军)再次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僧格林沁再度被启用,在一开始剿灭捻军的过程中,僧王的马队重新书写了蒙古骑兵的神话。
< class="pgc-img">>不幸的是,和明末的曹文诏一样,僧格林沁中了捻军的诱敌轻进的圈套,最终虽力战却阵亡于高楼寨(强行带伤突围后中途坠马,被捻军16岁少年张皮梗所杀,该少年后来得意忘形并在一次酒后吐真言,世人才知,原来僧格林沁命丧他手,后被捕,惨遭凌迟处死),从此,大清再无那熟悉的马蹄声……
<>< class="pgc-img">>、原始人群
中国的原始社会是与石器时代相始终的,属于这一阶段的原始人类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1929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元谋人”,距今约l70万年,是我们已知的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会利用自然火进行熟食。考古学家认为元谋人是处在旧石器时代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的公主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蓝田人”,距今约1927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北京人”已会制造石器,已能使用天然火。知道用火是人类和自然界斗争所取得的一个巨大胜利。
二、氏族公社时期
氏族公社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1.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是以母系血缘计算,人们只知道其母,不知其父,男子外婚到另一个氏族,女性是生产活动、公共财产的主持者。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最突出的是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又称“彩陶文化”。前者代表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后者代表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进大了繁荣时期,其中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面貌的是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半坡村,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古人类遗址。半坡氏族的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能够制造和使用弓箭;种植蔬菜和粟;饲养猪、狗、牛、羊等;已使用彩陶;会建造房屋。半坡氏族的人们形成村落,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河姆渡遗址位于今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东北,是距今约6千年前的古人类遗址。河姆渡氏族的人们使用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种植水稻,建造木屋,与半坡氏族的人们一样形成村落,过着定居生活。
2.父系氏族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
1928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黑陶和其他器物,故龙山文化也称为“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是由仰韶文化发展过来的,反映了由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父系氏族公社的发展情况。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泰安地区大汶口,距今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从其遗址墓葬可以看出.已出现了私有财产,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父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三、奴隶社会
1.夏朝
约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破坏了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惯例,自己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朝历时470余年,公元前l6世纪,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领导下打败桀。夏朝灭亡。夏朝的农业已经有相当大的发展,已知酿酒,并发明了青铜器铸造技术,这一创造发明,标志着中国从夏开始,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夏朝的“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的记历分法,一直流传到现代。
2.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朝代。从公元前l6世纪到公元前ll世纪。延续600年时间。商朝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这时已有金属器物、青铜器冶炼技术和铸造工艺,为世界历史所罕见。农耕畜牧及手工业与商业有了明确分工,文字历法等文化出现。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商朝已有成文法,所以荀子说:“刑名以商”。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代的文字主要是刻记在甲骨、铜器及其他器物上,其中以刻记在甲骨上为最多,刻记在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乘商朝内乱,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纣,激战于商都郊外的牧野,商兵阵前起义。引周兵攻入商都,商纣王自焚而死,商亡。
3.西周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韦曲西北)。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编制的礼乐制度和建立的完备的宗法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礼”是体现奴隶主贵族统治意志的生活方式,其内容包括国家政治制度、风俗习惯、日常生活仪节等,分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祖丧葬、军族、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仪式,“军”是配合“礼”的五乐形式。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制系统,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嫡长子继承权的制度。其内容是: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全姬姓宗族的首领,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每代“天子”都是以嫡长子继承父位,为下一代的“天子”;每代诸侯也是由嫡长子即位。为下一代的诸侯。宗法制度明确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区别,任何人在不同的等级上都要遵循符合自己地位和身份的礼法,否则要受到刑罚的制裁。
4.春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弃镐京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是周王室日渐衰落,大国诸侯先后称霸。周平王东迁之后,“天子”的威信日益下降,“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其直接统治的地域越来越小,春秋中期,“天子”的领地仅限于洛阳及其周边地区。
春秋初,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发生战争,战胜的诸侯,迫使其他诸侯承认其领袖地位,成为“霸主”。这一时期先后取得霸主地位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
5.战国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这期间各国混战不断,战国由此得名。
战国七雄”: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至战国时,诸侯国已为数不多,主要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其内容主要是: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建立县制;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秦国经过这次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四、封建社会
1.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秦
(1)统一的封建专制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朝建立:经过十年战争,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各族人民共同愿望,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2)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7月,秦征发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县)的900余人行至蓟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时、因连日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赶到渔阳,按秦律规定“失期当斩”。于是.陈胜、吴广率领众人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旗帜。起义仅半年,最后失败。
2.强盛的西汉王朝
(1)刘邦建汉
秦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项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刘邦胜利而结束。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定国号汉(史称西汉或前汉)。
(2)文景之治
历史上把文、景帝时期宽刑减政.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带来的生产发展,社会安定的局瓣称为“文景之治”。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在位53年,雄才大略.把汉帝国推向了强盛顶点。他执政时期,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准许诸侯王将自己封地再分给其子孙建立侯国,以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实行了思想的统一;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刘秀建东汉与光武中兴
25年6月,刘秀在酃城(今河北柏乡)即皇帝位(光武帝)。称帝后,经过l0余年的奋战,到40年统一全国。与此同时,光武帝加强封建专制,大力恢复生产,精兵简政,释放奴婢,减租屯粮,安抚流民,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3.秦汉时期的科技与艺术
(1)数学
武帝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该书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录勾股定理的著作。
汉代的另一部著作是《九章算术》,由246个算术命题和解法记编而成,该书内容极为丰富,应用了分数、负数、比例、开平方、二次方程与联立一次方程等.其中负数与分数的计算.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
(2)天文
汉代观察天象记录相当丰富,《汉书?五行志》中有关黑子的记录,是人们公认的观察黑子的最早记录,欧洲直到807年才有黑子记录。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星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
安帝时,张衡根据浑天理论,用铜铸成了浑天仪;132年,又发明了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3)医学
秦汉时期建立了中国医学(中医体系),我国独特的针灸疗法,西汉时得到了发展,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成书于西汉,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出自东西汉时期。华佗、张仲景都是东汉时期的著名中医师。
(4)造纸术
西汉以前,文章是写在竹简、木简或帛上,西汉时期已出现了植物纤维制作麻纸。东汉和帝时期发明了“蔡侯纸”。晋朝时“蔡侯纸”代替了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用料。魏晋以后。我国的造纸术传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绘画与雕刻
汉时,装饰性的壁画很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江苏邛江县汉墓出土的木板彩画与彩绘漆器,都具有构思精巧,画卷优美的特点。
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坑,发掘出的陶制武士俑是秦代陶俑的杰出代表。武士俑高l.75米到1.86米,姿态各异,生气勃勃,为世界罕见。咸阳茂陵霍去病墓两旁的石人、石马代表了西汉时期的雕刻技术水平。石人、石马都是利用天然石头形态略为加工而成,造型古朴,浑厚有力。
东汉时期的雕塑,以甘肃威武雷公汉墓中出土的铜马、铜俑最有代表性。其中“马踏飞燕”是古代铜塑的珍品。东汉雕塑品流传下来最多的是石刻画,其中最著名的是山东嘉祥县的武梁祠石刻、山东肥城县的孝武山祠石刻、山东沂南县的汉墓石刻。这些石刻多系优美的浮雕。它们是我国最早的浮雕艺术品。
4.三国两晋南北朝
(1)官渡之战
197年春,曹操先灭袁术,接着又消灭了吕布等,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l0多万大军在官渡决战。曹操亲率5千精兵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军粮,并乘胜追击,大败袁绍。这一战役史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企图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208年,曹操率20多万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5万联军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用火攻曹,曹军大败退守北方。这一战役史称“赤壁之战”。
此后,孙权势力在长江中下游得以巩固,刘备占据了湖北、湖南地区,又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国鼎立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建吴国,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统治,北魏孝文帝吸取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于485年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颁布均田令,农民须向国家交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为接受汉族文化,494年迁都洛阳;改革鲜卑旧俗着汉服,学说汉话,采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孝文帝的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5)文化与艺术
圆周率和“大明历”:南朝祖冲之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首创,比西方早了l000多年。463年,祖冲之完善了以前的历法,创造了新历法“大明历”。“大明历”测定一年的日数为365.242"81481日,与近代科学所测定的日数只差50秒。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贾思勰,山东益都人,古代杰出的农学家。他研究了大量的古代农业文献和农业谚语,访问老农,结合自己的实践,著成《齐民要术)10卷,共90篇。该书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马钧的机器制造:马钧,魏国扶风(今陕西兴平)人,制造了方向能够固定的指南车.他改制了东汉时毕岚发明的翻车,提水灌田,效率提高了百倍,称龙骨水车。马钧在指南车、龙骨水车中运用的机械原理,国外直到近代才开始运用。
郦道元的《水经注》:郦道元,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生活于北魏时期,《水经》原为我国古代记述水遭的地理学专著,书中记述大小河流l37条,l万余字。郦道元作注时,补充记述达到1252条,增加近l(1倍,注文约30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文笔绚丽的巨著。
艺术:这一时期的艺术,以雕塑、绘画和书法三个方面最为发达。
雕翅的主要成就反映在石窟寺艺术上。石窟寺艺术是一种佛教寺庙建筑形式,以凿山雕像为其特点,其中以甘肃敦煌、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三大石窟最为著名。
绘画方面以佛画为中心内容,三国东吴的曹不兴,被誉为中国佛像画的鼻祖。绘画带动了书法的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书法逐渐成为了我国独特的一种艺术,字体也由篆书、隶书转变到了楷书。东晋时期的王羲之被人们称为“书圣”,其子王献之人称“小圣”。父子合称“书圣二王”。
东晋以后,北朝的石刻盛行,其书体称为北碑体,由于北魏时墓碑多用这种字体,故后人称这一字体为魏碑。
5.隋唐时期
(1)改官制创科举
隋文帝即位后和隋炀帝统治时期,改革官制,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创立科举制,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选官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一些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管理。
(2)大运河的开凿
604年,隋文帝死,隋炀帝即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开凿了大运河,全长四千多华里。南北贯穿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广大地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当时世界上的巨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对加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都起着重大作用。
(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626年,李渊次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其兄皇太子建成后为皇帝,是为唐太宗。从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统治的贞观年代。在此期间,由于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开创了唐代繁荣昌盛的局面。因而被誉为“贞观之治”,号称封建治世。
(4)“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朝,平息了统治集团内部动乱,稳定了政局;任用姚崇、宋璟为相;重视地方官员人选。在唐玄宗的治理下,社会政治比较安定,生产继续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因此,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开元盛世”。
(5)“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渐腐败。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乘唐朝内地兵力空虚,政局混乱,在范阳起兵叛乱,攻占洛阳、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直至763年,唐朝才平息叛乱。这场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6)文化与艺术
建筑:隋唐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建造了闻名世界的安济桥。该桥位于赵州(河北赵县),故又名赵州桥。赵州桥约建于公元605年(大业元年),是用石料建造的一座单孔大弧圈桥,全长50.82米,宽9米,桥的跨度37.45米,桥洞高7.23米。赵州桥距今有l300余年,经历了两次地震与洪水的冲击,至今仍安然无恙地横拱在赵县的汶水上,它反映了隋代先进的建桥技术水平。
唐代的长城,周围70余里,规模宏大,布局严整,街道宽阔,殿阁巍峨,闻名当时世界。唐时佛教、寺院建筑非常讲究,其中长安的走慈恩寺、大兴善寺最为有名,大兴善寺是西域僧人不空传布密宗之所,寺殿祟厂,为长安寺院之冠。大慈恩寺是唐高宗为追念其母长孙皇后所建,故名慈恩。寺内有浮屠,名大雁塔,共7层,高64米,巍峨壮观。唐代士子中榜后,多于此提名,称“雁塔题名”。大雁塔至今尚存,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唐代木结构寺院尤为珍贵,现存的有建于782年(建中三年)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和建于857年(大中十一年)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这两座佛殿,是我国现在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物,斗拱粗壮,屋槽外挑,梁架内承,充分体现了我国建筑艺术的特点。
雕版印刷:“雕版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目前存世的最早雕版印刷珍品为868年(咸通九年)王玢印的《金刚经》。
医学:隋唐时期的医学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名医辈出,有很多重要医学著作问世。
隋朝名医巢元方著有《诸病源候论》,对医学的贡献很大,这是我国第一部详论疾病的病源和症状的著作。
唐代名医孙思邈,今陕西耀州人,著《千金翼方》30卷,收集5300多个处方,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唐代医学的另一成就是由苏敬等人奉唐高宗诏令而编集的《唐新本草》,全书53卷,图文并茂。收集药物844种,纠正了原有药物学著作中的一些谬误,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艺术:唐代石雕气魄宏伟,独具特色。四川乐山石雕大佛坐像,高72米,雄伟壮观,为我国最大的石佛像。太宗墓前浮雕石刻六匹骏马,世称“昭陵六骏”,线条简练有力,形态遒劲逼真。此外,乾陵和顺陵的巨大雕刻群都极为壮观、精湛,是石雕中的珍品。
唐墓中出土的三彩唐俑,无论是人物俑还是动物俑,无不表情生动,充满活力,显示出艺人们高超的造型技艺。在世界艺术丛林中都享有盛誉。
唐玄宗时的吴道玄(又名吴道子)有“画圣”之称。他的人物画,运用晕染法非常成功,富有立体感,所画人物的衣带,看上去会随风飘动,因而有“吴带当风”的称誉。另有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擅长金碧山水画(清秀山水),色彩绚丽,描绘细腻,具有浓厚的贵族气息,为山水画北派之祖。王维则首创水墨山水画,使笔简练,色彩淡雅,富于想象,后人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南派之祖。
唐代的书法艺术,名家很多,书体繁茂,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初唐盛行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的书法。中唐颜真卿,书体有了新的创造,他打破五体的娇媚,自创肥厚大方端庄而雄伟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很大。后唐的书法大家是柳公权,他融合诸家笔法,自创一体,他的字不仅严谨,而且具有开阔疏朗的神致。
唐代的草书以张旭、怀素最有名。唐人贺知章称张旭“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世称“草圣”。怀素也善草书,他融合篆书笔法,有所创造,字迹刚劲有力又婉转多姿,如龙蛇竞走,变化自如,称为“狂草”。
6.五代辽宋夏金元
(1)五代十国
从907年节度使朱全忠(朱温)废唐建立后梁,到960年北宋建立,黄河流域相继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更替,统治北方长达50多年,史称五代。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出现过l0个割据政权交替并存,总称十国。
(2)陈桥兵变与北宋统一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东京(河南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在巩固了原后周境内的统治后,开始了统一南北的事业。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攻陷北汉,十国中的最后一国终被征服,唐末五代以来军阀割据的局面终告结束,全国重归统一。
(3)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草原的古老民族,大小部落过百。1189年,铁木真被推选为蒙古部落的首领,经过l0余年战争。铁木真统一了蒙古。l206年,蒙古部落共推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意为强大的至高无上的君主。
(4)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260年3月,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北)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元,忽必烈是元世祖。l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亡。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残余力量,元朝统一了全国。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自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和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促进了全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行省制
元朝是我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民族众多。为了加强对广阔疆域、各族人民进行有效统治,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在其他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明清时期
(1)朱元璋建立明朝
1368年,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的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明朝建立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扫平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
(2)加强专制主义统治
明太祖即位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央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于皇帝,地方机构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设布政使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司掌管刑法:又置都指挥使司,设指挥使管理军政,合称“三司”,三司都直接受命于中央。布政便是朝廷派驻地方的代表,执行中央政令,全国设l3个布政使司俗称省,便于皇帝控制。
(3)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一l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郑和的船队由五六十只船两万多人组成,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航行早80多年。郑和是我国和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4)迁都北京
洪武时期,都城应天(南京)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国防重心却在北京。永乐时,因削藩王兵权,北方空虚。蒙古骑兵倏忽驰骤,威胁边境安全,因而明成祖决定把国防中心北移,迁都北京。
1424年正月,明朝都城正式迁至北京。以应天府为南京,成为留城。
(5)清军入关
当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后,清军大举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1644年4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与吴三桂在山海关进行激战,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战败,清军入关。5月,清军攻占北京,清世祖顺治帝定都北京,清朝逐步统一全国。
(6)科学技术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总结性和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
《本草纲目》:李时珍(公元l518--1593)。他从35岁起,一边行医,一边钻研药方。用了27年时间,著成了《本草纲目》,记载药物l892种,附图ll00余幅。该书把中国传统中医药技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农政全书》:徐光启(公元l562--1633年)。他潜心收集农学典籍,并自己实验、著成了《农政全书》。《农政全书》系统总结了明代以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是传统农业生产的集大成之作。
《天工开物》:宋应星(公元l587一?)。他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天工开物》系统描述了生产原料、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以及主要技术数据,对明末各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均有涉及,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徐霞客游记》:徐弘祖(公元l586年一l641年)。他从20多岁起,游历了大半个中国。30多年后,根据每13游历记载,写成了《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地学史上第一次较全面地对自然地理现象及其成因理论的探索,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野外考察记录和优秀的地理学著作。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defaultNoSetting " id="js_content">撞孕育多彩
碰撞诞生强大
而中华民族的形成
也同样与一场碰撞密切相关
这便是农耕与游牧
长达数千年的碰撞与融合
碰撞的最前线
至今在地表之上历历在目
即地球上最壮观、最绵长的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
(请横屏观看,甘肃武威,乌鞘岭长城,这是中国海拔最高的长城,海拔高达3000米左右,摄影师@韦悦忠)
▼
是的
长城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形成
密切相关
也正因为如此
它才可以与长江、黄河并列
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请横屏观看,北京密云,司马台长城,摄影师@王启宏)
▼
可以无视山川险阻
无视海拔高差
横穿戈壁、翻越千峰
(请横屏观看,北京怀柔,箭扣长城,摄影师@韦悦忠)
▼
可以跨越万里山川
成为一条长达
21196.18千米
相当于赤道周长一半的长龙
一条古代文明史上再没有可以与之比肩的长龙
更是全球史上规模最为宏巨的人类作品
(上述数据来自国家文物局;请横屏观看,中国历代长城分布,制图@陈志浩&张靖/星球研究所)
▼
这一切
还要从中国大地上
一场影响深远的分野说起
01
分野
距今约1万年前起
定居的农耕族群
逐渐在中国南北方扩张
但在北方草原地带,农作物难以生长
近3000年前
伴随着对动物的驯化
人们开始驯养牛羊,逐水草而居
一种与农耕迥异的游牧族群诞生了
中国大地上
自此出现了农耕与游牧的分野
也开启了两大族群长达2000多年的对抗
或是游牧民族驱马南下、叩关抢掠
或是农耕王朝越线反击、直捣王庭
(现代农牧交错带与历代长城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在距今2000余年的战国时期
互相攻伐的诸侯国
在彼此的边界上
修筑连绵的墙体,是为边墙
并附有关隘、亭障等设施
以防备敌国突袭
很快
更靠北的诸侯国
也将这种防御体系应用于对游牧族群的防御
这便是后世所称的长城
值得注意的是
长城从诞生时起
就不仅仅是只有边墙
而是包括关隘、亭障等一系列设施在内的
成体系的防御工程
(战国长城分布,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面对这样的防御体系
本来机动性极高的游牧骑兵
只能选择绕道或攻破长城才能南下
机动性大为削弱
并且即便攻破一处长城
游牧骑兵也要面临南下后
被堵截后路的风险
长城由此成为
中原诸侯国对抗游牧族群侵扰的利器
愁容也随之转移到了后者的脸上
(早期长城作用示意,图中长城内外两侧仅供示意,并非现实中的内外两侧;底图是敦煌汉长城遗址,制图@杜睿/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但几乎没有谁会意识到
长城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双方战术层面的改变
而是政权组织前所未有的质变
长城以内
秦国以惨烈的战争
扫灭六国,一统中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朝
在农耕地带诞生了
(小佘太秦长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
之后的长城
更多见证了长城内外的融合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