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北京12月5日电 12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麻辣锅里有乾坤——重庆合川依托传统优势培育火锅食材产业观察》的报道。
俗话说:“一锅容四海,五味煮八鲜。”重庆火锅享誉世界,而锅里的“八鲜”长期以来依靠自然而然形成的食材产业链供给。重庆合川区正是看到了自身这个“熟视无睹”的产业优势,2022年9月启动建设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构建火锅食材全产业链,深化多业态融合发展,仅一年多就成就了“重庆火锅食在全国、味在合川”的佳话。
因地制宜 “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重庆火锅包容性强,从底料、调料到各类水发制品、肉制品,食材丰富多样。在这习以为常的一道道食材背后,蕴含着一条条产业链,将餐桌、工厂与田间地头紧密相连。
合川区瞅准这一庞大产业链的前景,率先吹响发展火锅食材产业集群的“冲锋号”。“一园三组团”的产业园揭牌成立以来,当地着力建设火锅食材产业综合服务体系,提出力争到2027年实现火锅食材加工产值24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600亿元的目标。
事实上,合川发力火锅食材产业并非“无中生有”。合川区副区长周懿介绍,位于三江交汇处的合川,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区,粮食、生猪、水产产量连年位居全市第一,农业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火锅食材产业由来已久。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少合川人在外从事毛肚批发生意,他们从肩挑身背到开厂办企,逐渐带动家乡产业聚集。经过多年发展,合川已有火锅食材加工企业上百家,“牧哥”“梅香园”“德佳”等企业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产业集聚 强链补链营造优环境
龙头企业势头好,但全产业链却一度面临多而散、品牌弱、创新少、三产联动不足等难题。为破解这种局面,将“久藏深闺”的产业做大做强,打造火锅食材产业园与产业集群的思路应运而生。
一年多以来,当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聚散为强,初步培育形成从火锅原材料种植养殖到食材加工、集散交易、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消费体验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李彦骛介绍,2023年1月至10月,合川火锅食材全产业链产值286.89亿元,同比增长25%。目前,当地聚集原料种植养殖企业1550余家,火锅食材加工企业340余家,成为全国重要的火锅食材加工生产基地。
“在西南地区,每3片毛肚就有1片产自合川。”重庆莎公主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巧带领记者走进毛肚加工车间,只见生产线马力全开,一片片毛肚经过真空包装、传送运输,不到一天,就会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
“产业园揭牌后,我们更加看好产业前景,目前正计划投资4亿元建设新厂区,将更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何巧说。
合川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4条铁路穿境而过,7条高速连接交会。李彦骛介绍,便捷的交通网络和日益完善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为当地企业“材料买全球、产品卖全球”提供了保障。
得益于日渐完善的综合服务保障,越来越多的企业像“莎公主”一样扎根合川。今年以来,合川把培育企业集群作为推动火锅食材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引进重点项目46个、总投资67亿元。
创新发展 科技赋能产业更“飘香”
“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对于火锅食材产业也不例外。”周懿表示,政府每年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推动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联合科研院所协同攻关,培育火锅食材专利产品和标准体系。目前,已累计创建市级研发平台11个、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44个,取得火锅食材产业专利278件,发布团体标准12件。
踏入重庆梅香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厂区,阵阵香气扑面而来。专为餐饮企业定制底料的“梅香园”专注于舌尖上的“科技”,其生产工艺已历经四代更迭,目前可实现自动化生产。在中央控制室,只需将配方信息输入系统,设备就会自动配料、投料、加工生产。
“我们还成立了食材研究院,用科学数据解密‘味道’,根据呈香呈味的基础原理及口腔与大脑神经元反应来研制产品。”总经理梁琳介绍,公司累积研发1万多款配方,产品被超过10万家餐厅选用。
距梅香园不远的重庆牧歌食品有限公司是国内火锅牛油头部企业,产品约占据全国三成市场份额。总经理周科宇说,公司不断加强科技赋能,培育多项生产设备专利,正加紧建设的新一代智能化生产线投产后,产能又将翻番。
“强二促一又带三”,合川火锅食材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农业“接二连三”。合川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彭广东表示,根据调研,火锅食材加工产值每增加100亿元,预计将增加税收约3亿元,带动就业约1万人,增加农业产值约30亿元。
重庆德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罐头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二、西南第一,各式产品畅销海内外,每年生猪屠宰量达到60至80万头。仅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合川就新增蔬菜种植基地3000余亩、种植养殖户5000余户。
在涪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滨江南岸,古风古韵的火锅风情街竣工在即,不远处的“重庆火锅博物馆”也在忙碌建设中。在连接三产上,合川正加强火锅文化研究和文旅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开发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不断丰富当地特有的火锅文化基因。
锅,作为中国传统美食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味的追求,还在社交和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火锅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美食代表。
首先,火锅的制作工艺精细而独特。选料是关键的一步,选用新鲜的肉类、蔬菜和海鲜作为主要食材。各种食材切割整齐,形状美观。制作火锅底料更是讲究独特的配方和炖煮技巧。有麻辣火锅、清汤火锅、酸菜火锅等多种口味,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色调料和独特的香味。火锅的烹饪过程需要火候的掌握,保持汤底的温度和口感,使食材在汤中煮熟后保持完美的嚼劲和鲜美的味道。
火锅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充满营养的饮食方式。首先,火锅以肉类和蔬菜为主要食材,搭配合理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其次,火锅在烹饪的过程中,汤底中的多种食材会使汤汁的营养更加丰富。例如,骨头和肉类炖煮的汤底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对皮肤健康和关节保护有益。此外,火锅通常搭配一些特色的蘸料,如花生酱、蒜蓉辣酱等,它们不仅增添了口感和风味,还为身体提供了更多的营养。
火锅作为一种餐桌上的社交方式,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相聚,还是商务宴请,火锅都是大家喜爱的选择。火锅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共享性和互动性。大家围坐在火锅旁,品尝美食的同时相互交流,增进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在火锅中挑选自己喜欢的食材,享受独特的味觉体验。
火锅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被火锅的美味所吸引,成为中国文化的爱好者。火锅的影响力超越了美食本身,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总之,火锅作为一道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美食,以其精细的制作工艺、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一。它既满足了人们对美味的追求,又在社交和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火锅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
锅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具体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有一些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火锅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最早的火锅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当时人们使用陶罐作为锅具,将各种食物投入沸水中煮熟后食用。火锅当时被称为“古董羹”,因为在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
到了汉代,火锅开始流行起来。据《魏书》记载,三国时期人们使用铜锅煮熟各种肉类和海鲜。在战国和汉代,火锅还不太流行,只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烹饪方式。到了唐宋时期,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时,多备火锅供客人享用。在五代时,出现了一种称为“温鼎”的小火锅,它是一种铜制的器皿,有上下两部分,上面是盛食物的杯,下面是承接炭火的盘,可以单人使用。
< class="pgc-img">>到了明清时期,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还成为了宫廷菜。宫廷宴席上,火锅被用来煮熟各种肉类和海鲜,成为一道重要的菜肴。在清朝末期民国初期,火锅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变种,各具特色。
< class="pgc-img">>火锅的形态也在不断发展。最早的火锅使用陶罐或铜锅作为器具,燃料使用柴火。现代火锅器皿大多使用不锈钢锅,燃料也从柴火演变为木炭、电磁炉、瓦斯等。火锅的调味料也有许多不同的选择,如沙头酱、豆腐乳、豆瓣酱等。
火锅不仅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食物。火锅代表着中国人讲究团圆和共享的传统习俗。吃火锅时,人们通常围坐在一起,共享同一个火锅。火锅的圆形设计使就餐者集成一个圆圈,象征着团圆和完整。这种共享的方式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友情的价值观。
< class="pgc-img">>火锅也体现了中国人对食物新鲜和现烫的追求。火锅的特点是边煮边吃,食材在沸水中煮熟后立即食用,保持了食物的新鲜和原汁原味。这种烹饪方式强调了食物的鲜美和口感。火锅还反映了中国人对食材多样性的追求。火锅的食材种类丰富多样,包括各种肉类、海鲜类、蔬菜类、豆制品类、菌菇类等。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喜好选择不同的食材,使火锅更加丰富多样。
< class="pgc-img">>火锅也是一种社交和交流的方式。人们在吃火锅的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和分享美食。火锅的热气腾腾和辣咸鲜美的味道,使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加亲近和融洽。火锅也代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和创新。火锅作为一种独特的烹饪方式,不断创新和发展。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都有各自的火锅特色,如重庆的麻辣火锅、四川的毛肚火锅等。同时,火锅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 class="pgc-img">>火锅作为一种烹饪方式和食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了中国人讲究团圆和共享的传统习俗,体现了对食物新鲜和现烫的追求,反映了对食材多样性的追求,是一种社交和交流的方式,同时也代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