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67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北京、上海餐饮,皆出现负增长!
5月20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餐饮业1-4月实现收入422.2亿元,同比下降2.3%。其中,北京餐饮业4月收入约104.19亿元,同比下降8.9%。
这是餐饮业复苏以来,北京首次出现负增长。
无独有偶,上海市统计局也公布了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90.26亿元,下降2.5%。
收入下降将会对餐饮企业的经营造成压力,特别是那些处于盈利边缘的中小餐饮商家,可能会难以维持运营,从而被迫关门。
事实上,最近在社交平台,“北京餐饮倒闭潮”的话题也成为了热议焦点,不少北京网友们对大量餐饮店关门的现象表示疑惑和关切:经常关顾的老店大门紧闭,刚开不久的新店转眼消失。
再来看看全国餐饮的情况。
5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其中,全国餐饮收入3915亿元,同比增长4.4%;1-4月份,全国餐饮收入17360亿元,同比增长9.3%。
总体来看,全国餐饮业在2024年初表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显示出行业仍在逐步复苏,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信心在增强。
然而看看开闭店数据,就又不那么乐观了。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对比去年,餐饮创业潮逐渐褪去,同时,市场进入高速汰换期。
新增方面,2024年1月新注册15.34万;2月新注册量8.5万家;3月新注册量31.26万家;4月新注册量31.64万家。仅1月新注册餐企数量比去年多,2-4月均出现了同比下滑。
截至今年5月16日,全国新注册餐企数量为97万家,而去年1-5月这一数据为139.7万家,差额足足有42.7万家。
注销吊销方面,2024年1月注吊销量17.31万家,2月注吊销量11.48万家,3月注吊销量21.72万家,4月注吊销量18.73万家。今年1月、3月及4月倒下的餐企数量均高于去年同期,其中,1月的倒闭情况最为严重,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
截至5月16日,今年全国注吊销餐饮企业数为72.3万家,去年1-5月这一数据为67.7万家,相当于今年5月刚过半,就比去年多倒下了4.6万家餐企。
能熬过三四月的,就真的是神仙店了。
“5月份的客人,是突然都不用吃饭了吗?”
根据4、5月份的全国餐饮市场表现,内参君总结了当下三大餐饮趋势:
>头部餐饮大牌促销失灵,增速下降
2024年,曾经引领势头的头部餐饮品牌似乎少了许多号召力。
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多家餐饮巨头如肯德基、必胜客等均出现客单价下滑现象,其中肯德基下滑6%,必胜客下滑12%。此外,太二酸菜鱼、怂火锅、九毛九等品牌客单价分别下滑2.7%至3.4%不等。
与此同时,许多餐饮连锁品牌为了引流,都不约而同降价:
连锁小火锅呷哺呷哺最近宣布套餐价格全面下调,单人套餐价格最高下调8元,整体价格降低幅度在10%上下;必胜客则在近日在广州开了一间新门店Pizza Hut Wow,主打披萨、意面、炒饭、甜品等,价格逼近萨莉亚,单品基本在10-20多元之间,一些甚至9元起……
然而即使是大力度的折扣和推广活动,也不一定能带动销售额显著增长。这主要因为:
1.一边是市场趋于饱和,消费者的兴趣度和新鲜感降低,一边是餐饮市场的降价潮可能已经导致消费者疲劳,边际效应递减,于是难以像以前那样通过降价大量引流。
2.新兴餐饮品牌和小众特色餐饮店的崛起分流了大量消费者,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尝试新口味和新体验,而非一味依赖头部品牌。
>下沉餐饮市场爆火,节日化趋势明显,节后生意立马“腰斩”
与头部餐饮品牌的困境形成对比的是,下沉餐饮市场在4、5月表现异常火爆,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和县城,餐饮消费愈发呈现出“节日化”的趋势。
“清明”和“五一”假期期间,淄博烧烤热度回温,天水麻辣烫在全国各地开花。这些地方特色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消费者对县城餐饮的探索欲望,“反向旅游”出圈,许多县城餐饮迎来消费高峰。
比如福建·漳州古城,本土小店变“网红”日售1000+份蚵仔煎;比如浙江县城安吉,安吉溪龙乡黄杜村部分茶馆营业额日均差不多一万左右,当地一家名为“一片叶子”的茶饮店五一期间每天出杯在四千杯左右。
然而,借着假日的势头,许多餐饮老板们还以为5月会进入旺季,起码比4月生意好,结果噼里啪啦打脸。某浙江的快餐卤味老板也跟内参君透露,现在一天不超过1500元的营业额,直接滑落到去年的一半。
另外,据内参君观察,清明后和五一后,全国各地诸如济南、日照、桂林、铜陵、呼和浩特、宿迁等城市的首批天水麻辣烫门店已经开始转让,全国各地的天水麻辣烫店,开始批量倒闭。
>咖啡茶饮生意走下坡路
今年咖啡赛道“大降温”,不仅开店速度降下来了,还不赚钱了。
瑞幸公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总营收为62.78亿元,同比增长41.5%。但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亏损6510万元,营业利润率为-1%。从净赚5.6亿到亏损6510万,价格战越来越难打了。
星巴克的2024财年第二财季数据显示,中国门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1%,此前市场预期为下降1.64%。另外,从5月初开始,微博上就出现了各种关于星巴克降价打折的消息和话题,例如”星巴克悄悄打折了”、“9.9的风还是卷到了星巴克”等。
而在新茶饮赛道,价格战似乎正在走向“失控”。
喜茶开启12周年限时活动,原价15元的“芝芝金凤茶王”,买一送一折合7.5元一杯,而原价8元的“纯绿茶妍后”,用券后只要4元一杯。曾经单价能彪到50元的喜茶,如今已进入“4元时代”。此外,其他新茶饮品牌也在不断试探茶饮价格底线,推出客单价更低的产品。
咖啡和茶饮市场的明显下滑迹象,有以下原因:
一是咖啡和茶饮市场在过去几年迅速扩张,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新品牌层出不穷,但市场需求增长却未能跟上扩张速度,导致供过于求。
二是消费者对于网红茶饮和咖啡的兴趣度逐渐下降,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他们更愿意尝试新的饮品品类或回归传统饮食习惯。
三是整体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让消费者变得谨慎。咖啡和茶饮作为非必需消费品,受到经济压力时首当其冲,消费者更倾向于减少这方面的支出。
餐饮进入“长淡季”
下半年挑战会更大
餐饮业有句老话叫“神仙难过三四月”,但现在5月了,内参君依然听到不少老板抱怨“老客人上不来,新客人没有”。
事实是餐饮只会一个月比一个月难,一年比一年难。餐饮人与其抱着“等待市场变好”的念头,那不如死了这条心。
一方面,经营餐饮业需要面对人力成本、食材成本、租金等多方面的压力,而且利润空间有限。很多时候,即使市场好转,也可能需要长时间才能看到盈利。如果企业长期处于“苦熬”的状态,很可能熬着熬着就没了。
另一方面,餐饮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习惯在变化,餐饮行业发展趋势多变,可能随时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趋势。餐饮企业需要不断去适应,对于一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餐饮企业来说,苦熬可能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
最大的出路,只能是从自身开始,改变自身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认知,检视自身的坪效、人效、时效、品效。通过更加敏锐地捕捉市场变化、更高效地运作和管理,以及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来创造自己的“旺季”。
< class="pgc-img">注我,了解更多餐饮饮品知识
>现在做餐饮的不计其数,但是面临已经逐渐饱和的餐饮业,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不被行业淘汰,现在就有很多把眼睛放在了餐厅的外观装修,还有概念餐厅,主题餐厅上,味道是一个餐厅的核心保证,但现在味道好的餐厅很多,包装是必不可少。
餐厅+花艺
在美国的生鲜超市中有一个现象:一般来说顾客进门,最先看到的不是鲜鱼鲜肉,而是鲜花。花本来就能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而且鲜花也代表了新鲜的感觉,试想一下在吃饭的过程中,有好的灯光,被鲜花簇拥着,桌子上,门边,墙上,屋顶上都有鲜花的装饰,好像置身在花海中,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吃着美味的食物不是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吗,这无疑不是一种享受。
< class="pgc-img">>餐厅+音乐
现在也有很多餐厅结合音乐的模式,很多餐厅把音乐结合在一起,比如现在流行的胡桃里音乐酒馆,胡桃里的slogan是“从晚餐就开始的夜生活”,下午茶后胡桃里就直接转入晚餐供应,从晚餐就有歌手开始表演,就餐完毕直接进入酒吧生活。如果有团队要举行公关活动、发布会、选秀等,这里还提供场地租赁的服务,家庭聚会或者朋友派对都可以轻松搞定。下午时间还会定期举办读书会、摄影展等活动,吸引喜欢文艺的朋友来互相交流,带动餐厅的流量。
< class="pgc-img">>餐厅+博物馆
餐厅+博物馆,在美国很早就有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就是把博物馆和餐厅结合起来的,只不过博物馆白天是展厅,晚上办餐厅。国际规模的颁奖典礼都在这里举行。
这种餐厅与博物馆结合的形式,让餐厅品牌有了“文化底蕴”提升附加值。把餐厅开在博物馆里的好处就是可以赚两份钱:一份是点单的客单价;一份是博物馆入场费。在国内也有这种模式的餐厅
< class="pgc-img">>餐厅+茶饮
餐厅+茶饮这种经营模式在最近几年很是流行,饮品的加入,丰富了餐厅的产品层次,提高了餐厅的利润,让餐厅变得有记忆点,更具特色,更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茶饮能为餐厅提高50%的利润。
光靠餐厅搞概念搞主题都不是最核心的,不仅要跟这些模式有关联,饮品也很重要,在饮品上加入特色亮点会吸引很大一部分客户,菜品的味道和饮品的调制是重中之重,也能提高消费者二次复台率。餐饮饮品的原料选择越来越健康,功能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旺夫八鲜是专门为餐饮店提供饮品升级搭配方案。
< class="pgc-img">>餐饮行业早已经不是原本传统的只是吃饭而已,现在的人跟追求感觉,所以餐厅开始和众多的元素搭配起来,餐厅最终还是比较注重用餐感受的,所以特色的附加值还是很值得加分的,小编介绍的这些项目成本都过高,适合比较有实力的,但是对于一些实力一般的创业者来说,可以往特色方面发展。
关注、评论、点赞、收藏,私信我给你定制专业的餐饮门店饮品盈利方案。
今日话题:你知道如何才能将茶饮融入餐厅吗?
经记者:舒冬妮 熊嘉楠 可杨 张海妮
上午11点半到下午1点半,店里60多张桌子被陆续填满,但整个午餐时段,位于上海长宁区中山公园的湘菜馆——费大厨,门口都没有什么人等位。2021年7月开业时,店长曾令发也没有想到,湘菜,在不怎么吃辣的上海会这么受欢迎,就餐高峰时段,往往中午12点和傍晚6点半就得暂停取号,为了保障顾客用餐体验,要将等位时间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
2023年开年,复苏来了,但并没有达到曾令发的预期。不过他依旧庆幸,活下来了。
2019年全国餐饮门店数量达999万家,2020年为879万家,2021年为864万家,3年间至少有135万家门店选择了闭店。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在《2021年~2022年上半年中国餐饮全品类兴衰深度解析报告》中写道:“疫情时代,非常少的餐饮品牌赚到钱,疫情的影响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如今,“乙类乙管”之后,一些变化已然发生,一些新趋势也正在逐渐显现。
新疆白云国际滑雪场,小朋友在雪场举办的冰雪火锅节上等待品尝美食 新华社图
复苏:比2022年好
“店里总共63张桌台,每天翻台七八次,每天都是几百桌,很多顾客都是慕名而来,从(2021年)7月开业大概持续到年底,情况都特别好。”曾令发回忆起往日的辉煌,却不知道怎么才能完全回到刚开店时的热闹。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费大厨现有74家门店,90%位于商场。曾令发觉得,店里“缺人”,缺客人,商场的人流量还没有完全恢复。
2023年元宵节前一日傍晚6点,四川一火锅店内座无虚席,即便如此,店员仍告诉记者:“当前仅恢复至巅峰时期的两三成。”
代浪把酒馆重新开业的时间定在了2月14日,情人节,他希望能迎来“开门红”。效果确实不错,当天晚上,不拿瓶酒馆里客人满满当当,但代浪说,这还不及高峰时期的一半。
前路看不太清,计划“走向全国”的不拿瓶还不敢大干一场。
2021年11月到2022年初,连着几个月,不拿瓶的生意都不错,但还没等代浪在营销上发力,2022年上半年,上海的疫情来得让人措手不及。
过去一年让代浪信心受挫,“一大半的时间在关店”,盈利成为现实难题。代浪想过做外卖,这个议题被放到公司层面探讨,得出的结论是“不做”,原因很简单:“做外卖不赚钱”。
“人工、食材、房租、水电等成本,我们能做的外卖就是烧烤和酒水,本身利润就薄,在美团之类平台做外卖,七七八八投入的费用占比能超过20%,对我们而言没有意义。”
在外卖这件事上,丰茂烤串创始人尹龙哲却有不同的选择。丰茂烤串以前也不做外卖,堂食生意兴隆,没有做外卖的必要,2020年疫情发生后,开始尝试做外卖。他在外卖上下了很多功夫,设立专门的外卖档口,配置专职人员,加大投入研发烤炉设备,在不断降低设备成本的情况下,买烤串送烤炉,如今产品迭代数次,连包装设计都在不断改进,希望能提升消费者体验。
尹龙哲也算过账,堂食的场地、人工、水电是硬性成本,外卖则能省下大部分支出,如果能有效提升外卖品质,订单量大且复购率高,盈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外卖肯定要做”,他还计划开拓线上线下的生鲜零售渠道,入驻盒马。
但无论如何,疫情确实大大提高了外卖渗透率。天风证券研报称,2019年外卖收入占全国餐饮业收入比例为12.8%,2020年迅速提升至16.9%,2021年这一比例又上升至21.4%。
外卖:是很好的补充
号称让“所有外卖品牌拎包入驻的共享厨房”熊猫星厨创始人李海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不是所有的餐饮企业都适合做外卖。
除了外卖影响口味、投入高、利润低,李海鹏还补充了一点原因,他从很多餐饮品牌方了解到,撤销外卖的重要原因是其对品牌线下堂食产生了冲击,不仅是线上线下价格体系混乱,也影响到了品牌线下的排队效应。
在刚刚过去的2月,熊猫星厨的品牌客户签约率创下近3年来的新高,“比预计的高出30%左右”,李海鹏知道,这意味着餐饮商户对市场恢复充满信心。
疫情之下,李海鹏也看到了很多变化,比如外卖品类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他告诉记者,外卖与线下堂食相比,社交属性弱,更多解决的是一人食需求,也因此,外卖中快餐品类占比高,但疫情以来,其他品类占比也在逐步提升。以入驻熊猫星厨的餐饮品牌为例,以前快餐品类占比约80%;现在快餐品类占一半,另一半是休闲餐饮、饮品和正餐品类。
美团外卖数据显示,2月6~12日,咖啡订单同比增长107.5%;酸奶订单同比增长55.1%;冰淇淋订单同比增长33.4%;奶茶/果汁订单同比增长23.4%。
“疫情下,大家宅在家,培养了线上购物习惯,什么都在线上买,点外卖也是,本来其他餐饮品类可能也会逐渐上线,但疫情加速了这个趋势。”李海鹏说道。
海底捞社区营运事业部总经理张赢的思考是,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火锅品牌去拓展外卖业务是必须要做的一个尝试。疫情政策的转变对于海底捞外送业务同样是一次机会,疫情期间,消费者在家吃火锅的习惯已经养成,更多的顾客意识到了到店和到家的不同体验和不同好处,到家反而有了更大的机会。同时,商品的创新空间会更大,在聚餐场景,也可以进一步探索一人食、二人食。
“大店模式变少了”
不拿瓶酒馆没有做外卖,因为代浪觉得,对比租金和人工的高额硬性成本支出,外卖是蝇头小利。而这高额硬性成本也让他思考:现在的模式到底是不是最好的?
不拿瓶酒馆走的是大店模式,上海门店面积大约有800平方米,员工超过35人,包括店长、经理、服务员、调酒师、保洁、厨师等。
从云贵川起步,不拿瓶的选址基本都位于市中心,但上海这家位于闵行区永德路地铁口,已经算是“郊区”,代浪说这是综合成本和竞争状态定下来的。最初决定在上海开店时,他们做过市场调研,800平方米的酒馆开在市中心,开店就要1200万元起。
另一方面,市中心的酒馆餐吧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竞争激烈,“基本都是打价格战,没有强大的供应链或者雄厚的资金背景,也很难。”
说到这,代浪又感到庆幸,“如果开在市中心,就坚持不下去了,大店尤其难”。
但疫情也带给他反思:单店面积太大,一方面是房租高,另一方面桌台多,但客人少不仅更显得冷清,坪效也低。同时,人员架构是否也需要调整,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又能降低人工成本。
丰茂烤串也有过大店的教训。2011年进军上海之后,丰茂烤串曾开出1800平方米的大店,导致上座率不高。尹龙哲在过去一年过得艰难,每个月房租加上员工硬性成本高,卖不了烤串,他鼓励全体员工卖烤炉,成交一套有近10%提成,硬是靠卖烤炉给员工发工资。
“从餐饮企业效率出发,我们更关注快餐饮、轻餐饮和休闲餐饮,比较重的餐饮,我觉得在资本化对接方面,可能还会需要一点时间。”从投资人的角度,金鼎资本合伙人王亦颉更看好轻餐饮。
王亦颉表示,一方面,疫情影响下,大聚餐在减少;另一方面,年轻人的餐饮习惯呈现出一种趋势,更加倾向于一人食、两人食或小范围的聚餐,这是一种长期趋势,基于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所以大店模式在总量上变少了。
但王亦颉也认为,大店模式可以满足节假日大型聚会的需求,会一直存在,也有成功的大店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短视频推动营销变革
王亦颉认为,短视频时代,正在生长出一批新的餐饮品牌。
代浪正在向短视频平台发力。2021年,代浪就尝到过抖音推广的甜头。“每天从抖音过来的能有30多桌。”
在没有做抖音推广之前,他们采取的是传统地推模式,开店前一两周,出动所有店员全体地推,围绕门店周边5公里,在商场、商业街、商家等人群密集地,挨个发传单。
但地推的效果与抖音天差地别,一方面是地推的覆盖区域远不如抖音广,另一方面在陌生人社交上,地推让人有天然的抵触心理,而抖音短视频的种草能力有目共睹。
在抖音打造企业品牌和个人IP是代浪的下一步计划。
迪辅乐生物(上海)有限公司2018年成立于上海长宁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一家面向未来健康管理方式的微生物探索技术公司,公司产品和服务包括迪辅乐滴剂型益生菌、迪辅乐医学服务。公司方面介绍,2023年迄今为止销售收入同比增长接近30%。
在李海鹏看来,餐饮行业也渴望外卖平台出现竞争者,一家独大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是最好的局面。
张赢觉得,时代变了,以前是人找店,现在是店找人;现在流量是集中的,以前是集中抓顾客,现在是集中流量规划。“因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这个店,了解海底捞,了解海底捞的新品。”
(实习生张艺蕾对本文亦有贡献)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