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7年11月,已经完成全球化的肯德基,经过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新加坡的多次“试水”,正式在北京前门大街开出中国内地的第一家“肯德基家乡鸡”,开业首日就高达数十万的营业额,不仅让世界各大餐饮巨头看到了中国这一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也让国内餐饮人看到了一种从没见过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1990年,肯德基开放加盟。从此,连锁加盟这一模式在中国开始了长达30年的本土化之路。
当前,中国本土连锁餐企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公开数据显示,正新鸡排、华莱士、绝味鸭脖、蜜雪冰城等本土连锁餐饮品牌已率先跨入“万店俱乐部”,还有近百个餐饮品牌也达到了千店规模。
新京报制图
2023年餐饮连锁化率提高2%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餐饮业的总收入同比增长20.4%,达到5.29万亿元,首次突破5万亿大关。同时,餐饮业的连锁化率达到21%,比上一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新京报制图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认为,如果说2023年餐饮业20%的收入增长凸显了餐饮市场景气的回暖,21%的连锁化率则折射出行业发展质量的提高。“连锁化率是直观体现餐饮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餐饮业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先导性指标。”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在这一轮餐饮市场增长中,连锁餐饮品牌贡献的成绩亮眼。
新京报制图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显示,2023年国内餐饮行业迎来新一轮连锁化,国内大型连锁餐饮企业(门店千家以上)拥有的门店数占到全部连锁门店的24%,比上一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其中,2023年肯德基和瑞幸咖啡加入了万店俱乐部,这也让国内连锁餐饮突破万店规模的企业达到6家。在中国餐饮连锁百强品牌中,加盟阵营占据压倒性席位,足以证明加盟模式在推动行业规模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新京报制图
“万店基因”多存在于“小吃小喝”
《2024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显示,在本轮餐饮连锁化的过程中,小吃快餐品类稳居门店数第一,在2023年,占比为连锁店总数的48%。截至2023年底,国内门店数在6000家以上的有塔斯汀、杨国福麻辣烫、张亮麻辣烫以及多个新茶饮品牌,“小吃小喝”成为最有冲击“万店”可能的品类。而已经进入“万店俱乐部”的6个品牌均为快餐小吃以及茶饮、咖啡品牌。
新京报制图
红餐网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餐饮行业相关融资事件共发生了175起,与2022年的238起相比大幅减少。在2023年获融资的餐饮品牌中,“小吃小喝”类型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小吃和饮品两大赛道共产生85起融资事件。《2024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显示,2023年“小吃小喝”项目的投融资占比提升9.8个百分点,达到72.2%。在快餐赛道,由塔斯汀带火的中式汉堡品类在2023年收获了7笔融资;2024年2月,夸父炸串宣布完成B轮融资,至此融资额近5亿元人民币,成为近年来小吃连锁总融资额最高的品牌。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中国餐饮的趋势是要发展“小店战略”,不只是快餐小吃,包括湘菜等菜系的迅速发展正是实践了“小店战略”:“很多湘菜品牌店铺小型化、投资轻量化、装修简约化,同时菜单也一改以前数百道菜的体量,精简后更突出了产品特色化。”
悦来品牌战略创始人杨洪将“万店连锁”的标准之一,归结为易开店、易选址、易投资。他认为,相比于选址定位于商业中心的餐饮品牌,聚焦社区门店选址的项目更容易开出更多的店。这也是华莱士、蜜雪冰城等为何能迅速达到万店目标的原因之一。其次,从加盟连锁相关数据看,绝大多数加盟投资者更热衷于单店投资额30万元以内的项目。例如,投资1家张亮麻辣烫或杨国福麻辣烫门店,基本不超过30万元,而夸父炸串投入15万元左右即可开店。“易操作”还体现在人员少,例如,1家华莱士门店的员工一般在3-5人,所有员工经过全岗培训后,都可以在任意岗位上岗。
“小吃小喝”品类的餐饮连锁品牌与“三易”的画像基本吻合。
业内认为,之所以“小吃小喝”项目成为资本和市场的新宠,是因为其轻资产项目经济负担小,经营策略灵活,市场响应迅速。这也反映了在后疫情时代,资本更倾向于选择风险低、回报快的项目。
门店模型多元化
新京报记者同时注意到,近年来,一些品牌实现了“堂食大店+卫星店+快闪店”等多种门店模型矩阵式发展。2023年,老乡鸡、农耕记、海底捞等均在尝试品牌卫星店的新模式。
实际上,百胜中国此前就在尝试“卫星店”模式。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屈翠容曾表示,必胜客在2022年新开门店中约有5%是小店或者卫星店,而这一类型门店在肯德基新开门店中占比约有50%。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湘菜品牌农耕记目前已经开出了近200家品牌卫星店,遍布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月销量达千单,对主品牌营收贡献率已达30%。老乡鸡目前在全国开了6家品牌卫星店,海底捞也针对“外卖”摸索出了自己的小店模型——“海底捞·下饭火锅菜”外卖专营店。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认为,未来3至5年,促消费注定是经济的重头戏,而牵引消费进化的一大动力源,是今年以来被高频提及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包含能带来产业传导作用的新制造,能提高传统行业附加值的新服务,以及把单点发展转化成网络发展的新业态。餐饮连锁品牌发挥外卖和数字化优势,探索卫星店模式,提升门店的综合产能,正是2023年以来餐饮门店经营模式上涌现出来的“新质生产力”。
品牌的尽头是加盟
通过梳理近半年启动加盟的餐饮品牌,新京报记者发现一个突出的现象:曾经坚守直营的标杆品牌,纷纷开始宣布开放加盟。
2023年12月,和府捞面宣布开放“联营”,并发展“5000+事业合伙人”,正式进入“直营+联营”模式;2024年1月,乐凯撒开放单店特许经营、区域特许经营;2024年2月,九毛九宣布逐步开放太二和山外面酸汤火锅的加盟与合作;2024年3月,海底捞发布公告,将推行加盟特许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动餐厅扩张;珮姐重庆火锅开放特许加盟,开始发展城市合伙人……有业内人士笑称,在餐饮的“鄙视链”中,以前是直营质疑加盟,现在“风向”变了,过去“浓眉大眼”的直营标杆也开放加盟了。
加盟对于餐饮品牌来说,到底是直营品牌迫于压力,还是品牌已经走过了初级发展阶段,“品牌的尽头是加盟”才是真理?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给出如下分析:首先,从餐饮品牌方面来看,疫情冲击下,品牌连锁直营门店运营成本高、管理成本高、资金压力大,前店规模瓶颈限制供应链效能发挥等发展痛点暴露无遗。因此头部餐饮品牌纷纷选择协作面更大、资金成本压力更小、发展速度更快的加盟模式。在价格、品质相同的情况下,相较于直营模式,加盟模式各方面成本总体核算下来,可以压缩30%左右。
从创业者方面来说,很多创业者资金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薄弱,很容易从市场繁荣期的“小而美”变成市场低迷期的“小而没”。因此,很多创业者选择连锁加盟,推动了中小规模连锁的发展。
夸父炸串创始人袁泽陆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夸父炸串的加盟商里面,有的是做“轰炸大鱿鱼”的,或者摆摊卖铁板烤串的。“在加盟了夸父炸串之后,他们感受非常深的是,不是自己不能吃苦,而是过去在‘红利阶段’,‘瞎干’就行了,但现在靠蛮力不行了,只能跟着品牌一起走。”袁泽陆认为,品牌给了加盟商非常多的智慧和经验的分享,加盟连锁实际上是一个“最佳实践经验提纯”,然后复制给所有门店进行共享。
新京报记者 王萍 于桂桂
编辑 王琳
校对 翟永军
所周知,明星们的收入非常夸张,动辄就是上千万的片酬,让普通人羡慕不已。
可即便如此,某些明星还是不知足,整天想方设法地捞钱,最终把主意打到了粉丝们头上。
有人把成本4块的东西卖到一千,有人火锅店人均消费800元,还有人卖劣质化妆品,割起粉丝们的韭菜来,真是一点都不手软。
< class="pgc-img">>一、孟非
孟非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主持人,他凭借扎实的主持功底和超高的情商,得到了网友们的一致认可。
早在2014年,孟非就搞起了副业,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家面馆叫“孟非的小面”,开张后非常火爆。
< class="pgc-img">>面馆开业当天,场面极其热闹,郭德纲、黄健翔等人,纷纷出面为他助阵,郭德纲还亲自为他题了一副对联,直到现在还挂在面馆里。
当然,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毕竟现在明星开饭店屡见不鲜,孟非搞一下副业也属正常。
< class="pgc-img">>然而,这家面馆的物价,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简简单单的一碗素面,在那里就要卖到三十多元;稍微带点荤腥的,就会直接飙升到五六十元左右。
< class="pgc-img">>而且,从网友们用餐后的评价来看,这家面馆也是差评多于好评。
虽说性价比不怎么样,但得益于孟非的名人效应,这家店的生意还算不错。因此,孟非也从中看到了商机。
< class="pgc-img">>2017年,孟非又联合黄磊一同开办了一家火锅店名叫“黄粱一孟”。
这家店的价格更离谱,一盘牛肉或是毛肚都能卖到将近400元,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菜品,两个人在这里简单吃一顿饭就要一千多块。
< class="pgc-img">>要知道,火锅本是一款平民餐饮,难道因为有了孟非和黄磊的名字,就能把一样的食材卖出好几倍的价格吗?
副业可以搞,自己的人气也可以利用,但要凭良心,不能逮着粉丝们使劲坑。
< class="pgc-img">>二、林更新
最近两年,林更新的影视作品非常少,他也有了很多空闲的时间,闲着也是闲着,于是他便搞起了理发店。
然而,这家理发店的消费标准,却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 class="pgc-img">>据悉,林更新的这家理发店定位非常高端,单单洗个头就要98元,普通的剪发也是从200到400不等。
也就是说,只要让发型师动了剪子,最低就要花费200元。至于染烫、护理这些服务更是堪称天价,随随便便就要几千元。
< class="pgc-img">>据某平台的统计,林更新的这家理发店人均消费高达900元,其价格之高,让人咋舌。
而且,林更新非常会宣传自己的店,经常会邀请一些明星和网红大V去理发,顺便拍拍视频,没少给自己的店打广告。
< class="pgc-img">>除了理发店之外,林更新名下还有一家烤肉店。虽然价格也比较高,但是跟理发店比起来,已经算是很亲民了。
别看林更新平时憨憨的,但他确实很有商业头脑。虽说现在的影视邀约少了很多,但光靠这些副业,就能让他赚得盆满钵满了。
< class="pgc-img">>三、陈赫
陈赫是圈内最早开店的明星之一,正是因为他开了贤合庄,才导致明星们纷纷跟风开火锅店。
早在2015年,陈赫就开了第一家火锅店,当时他的合伙人包括叶一茜、主持人朱桢等等。
< class="pgc-img">>得益于这份明星效应,贤合庄一开业就非常火爆,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顾客。再加上陈赫的不断宣传,贤合庄的生意也是越来越好。
客观来讲,贤合庄的菜品价位不算太贵,人均消费也就在百元左右,还算是比较亲民的。既然如此,陈赫又靠什么赚钱呢?答案就是加盟费。
< class="pgc-img">>从一开始,陈赫就没想过靠高价位赚钱,而是在加盟费上做了文章。贤合庄爆火后,自然会吸引一大批加盟商,于是陈赫就把他们当成了“韭菜”。
据悉,贤合庄的加盟费高达38万元,而且仅仅只能维持3年,三年之后如果想要续约,还得继续加钱。
< class="pgc-img">>即便如此,依旧有很多人看中了这块蛋糕,开始陆陆续续地加盟,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开设了超过八百家门店。
据统计,这些年来,仅是加盟费这一项陈赫就赚了近2个亿,这还不包括每家的保证金和其他收益。
< class="pgc-img">>虽然生意红火,但由于这些加盟店的品质良莠不齐,也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之前的天花板坍塌、服务生态度恶劣等等。
< class="pgc-img">>更离谱的是,每当这些加盟店被曝出丑闻时,陈赫都是一副“甩手掌柜”的态度,顶多就是公开道个歉,对他来说也没啥损失。
近几个月,因为火锅店的无序扩张,导致加盟商们根本赚不到钱,他们便联起手来,开启了艰难的维权之路。
< class="pgc-img">>而陈赫最近则非常低调,压根不敢露面,估计是想躲过这个风声。割韭菜时冲在最前面,等到出事了就躲起来,这样的吃相确实太难看了。
然而,他的背后,其实还有和他一起“学习”的很多同行,比如杨颖、邓超、朱桢、李晨、叶一茜、沙溢等等,早晚会遭到反噬。
< class="pgc-img">>四、关晓彤
前不久,关晓彤关联的奶茶店“因经营许可证纠纷”被起诉,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作为圈内的顶流小花,关晓彤的明星效应非常强大,而她割起韭菜来也是毫不手软。
早在2020年,天然呆奶茶就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店面,当时关晓彤本人也是亲自上场做推广。
< class="pgc-img">>出于对关晓彤的信任,加上奶茶店的价格确实亲民,因此这家店的路人缘非常好。
平日里,关晓彤也没少在线上线下做宣传,商业头脑确实令人钦佩。眼看奶茶店的生意越来越火,很多人都纷纷出资加盟,关晓彤也赚得盆满钵满。
< class="pgc-img">>然而,关晓彤一边赚钱一边给加盟商“画大饼”,实际上加盟商们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优待。
当奶茶店出现问题时,关晓彤又第一时间发文撇清了自己跟奶茶店的关系。这一系列操作,不禁让人开始怀疑关晓彤的人品。
< class="pgc-img">>想当初,大家是因为信任她才选择加盟,可是她这种逃避责任的态度,实在让人寒心。
近期,关晓彤一直很低调,也是想减少大家对这件事的关注度,明星们的心眼子真是多啊。
< class="pgc-img">>五、邓紫棋
邓紫棋不但唱功出色,性格也非常讨喜。然而,在圈钱的时候,邓紫棋的嘴脸却十分难看,可以说是不放过任何割韭菜的机会。
比如,2021年邓紫棋过生日时,她就发了一条动态,内容大体上就是为自己庆生,号召大家来买生日周边。
< class="pgc-img">>颇有一种“我过生日了,大家来给我打点钱”的感觉。至于她口中的这些周边,实在是没有一点诚意,一张普普通通的海报就要119元。
更离谱的是,她还把这些海报打包在一起出了“限量海报套装”,一套就要520元。
< class="pgc-img">>不得不说,这样的行为,简直是把粉丝都当成了有钱的傻子,而邓紫棋的圈钱行为,还远不止这一次。
早些年,邓紫棋就做了一个粉丝网站,还用自己的名字建了一个“棋士联盟”。
而加盟的方式非常简单,那就是拥有她的棋士徽章,只不过这个徽章的价格实在有些夸张。
< class="pgc-img">>普通会员的徽章就要220元,如果多花60元就能成为一名尊贵的年费会员,享有购买周边的95折优惠。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事一般都是明星的后援会筹备。可是邓紫棋却是亲自下场,最后这些钱也全都打进了邓紫棋男友的私人账户。
让粉丝直接给男友打钱,邓紫棋也算是圈里的头一个了。
< class="pgc-img">>六、杨颖
杨颖不仅是圈内片酬最高的女星之一,她也是副业最多的。
这些年来,杨颖先后开过奶茶店、美甲店、咖啡厅、火锅店等等,只要是赚钱的项目她基本上都参与过。
< class="pgc-img">>这本无可厚非,毕竟开多少店铺都是她的自由。可是,杨颖对这些店铺的定价却非常高,颇有割韭菜的嫌疑。
杨颖的奶茶店名叫“百万奶昔”,光听名字就非常贵气,而店里饮品的价格也确实对得起这个名字。
< class="pgc-img">>最简单的一杯奶昔定价为50元,其他的饮品也都是在50元以上。更离谱的是,这些奶昔并没有特别之处,跟大家平时喝得十元一杯的没啥区别。
至于杨颖的美甲店,也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保守估计人均消费在千元以上。
< class="pgc-img">>虽然定价高端,但这些店铺的产品和服务,却与价格不对等。时间一长,网友们也不再买账,店铺的生意也越来越惨淡。
可是即便如此,杨颖依旧在乐此不疲地开店割韭菜,仿佛把粉丝当成了摇钱树一样。
< class="pgc-img">>近几年,杨颖受好友陈赫的影响,也开起了火锅店,也是走得“赚加盟费”的路子,俨然是要将自己的人气利用到底。
可是,粉丝们在经历了一次次被骗之后,还会相信他们吗?一旦没有了粉丝的支持,这些店铺的未来会怎样呢?
< class="pgc-img">>七、林志颖
号称“不老男神”的林志颖粉丝无数,他不但颜值出众,演技也非常不错,可以说是很优质的偶像了。
然而,实际上林志颖身上的槽点也不少,其中就包括他割韭菜圈钱的行为。
< class="pgc-img">>由于长期被网友询问“保养”问题,林志颖貌似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在2013年,林志颖表示自己邀请到了一支专家团队,专门研究自己“逆生长”的秘密。
没过多久,林志颖就声称研究有了成果,还把所谓的“抗衰老药物”拿出来售卖。
< class="pgc-img">>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还是有不少网友在网上下单了,毕竟谁不想更年轻一点呢?
当时,林志颖给这种产品的定价为每瓶一千元左右,可以说是非常奢侈了。
可是,经过相关部门调查发现,这种产品的原材料非常普通,每一瓶的成本仅有4元左右。
< class="pgc-img">>4元的成本却卖出上千元的价格,整整翻了200多倍,简直堪称暴利,林志颖太会算计了。
消息曝光后,林志颖顿时遭到了网友们的声讨。虽然他及时出面道歉,但他的口碑已经严重受损了。
在那之后,林志颖为了营造自己的人设,还多次在公众面前撒谎,曾经的好形象荡然无存。
< class="pgc-img">>八、蔡徐坤
2018年,蔡徐坤以练习生的身份参加了《青春有你》。在广大粉丝的支持下,他以最高票数C为出道,成为了圈内的新晋流量小生。
按理说,蔡徐坤是靠民众的力量走红的,本应该对广大粉丝心怀感恩,可是他却转头割起了韭菜。
< class="pgc-img">>2021年,蔡徐坤推出了一张新专辑,短短几个月就卖出了8000万元,让他自己和经纪公司都大赚一笔。
原定这张专辑里有11首歌,可是发售4个月之后,还有6首歌处于“未交付”的状态。
< class="pgc-img">>当初做宣传的时候说得好好的,然而现在却给出了一个“半成品”,粉丝们自然不会买账。
因此,广大网友纷纷发文怒斥蔡徐坤的行为,甚至还有人直接提起了诉讼。眼看舆论的压力越来越大,蔡徐坤只好抓紧时间上线了剩余的6首歌。
< class="pgc-img">>然而,这些歌曲的质量却十分堪忧,甚至还有一支没有填词的纯音乐。
不得不说,蔡徐坤确实是把粉丝经济玩明白了,但这样的行为也败光了网友们的好感,实在是得不偿失。
< class="pgc-img">>九、张庭
要说圈内最会割韭菜的明星,那一定非张庭莫属。
想当年,张庭在圈里算不上最顶尖的小花,名气也远远不如陶虹、徐静蕾这些同时期的花旦。
然而,自从转型为商人之后,张庭就在短短的几年之内狂揽上百亿,每年光是交税就高达12个亿。
< class="pgc-img">>当年公司刚起步时,张庭找来了徐峥夫妇、范冰冰等一线大咖为产品代言,从而吸引了一大批客户。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这才能够为张庭带来巨大的收益。在这种明星效应之下,甚至还发展成了代理链,无数人都想要加盟张庭的公司成为代理商。
< class="pgc-img">>可是,在这庞大的微商帝国背后,却隐藏着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首当其中的就是产品质量问题。
这些年来,张庭的产品经常遭到顾客投诉。一旦用了质量不过关的产品,轻则红肿过敏,重则直接烂脸。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产品都是张庭的公司自主研发的,工厂也都是她自己的。因此,出现这样的问题张庭应该负全部责任。
< class="pgc-img">>平日里,张庭豪掷千金换着花样炫富。可是一到出问题的时候,她就只会用嘴说两句道歉,简直是把割韭菜发挥到了极致。
粉丝和明星本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可是某些明星偏偏心思不正,把主意打到了粉丝身上。
表面上看,他们确实是赚了一波快钱。可是等到大家都认清了他们的人品,还有谁会支持他们呢?
——END——
源:北京商报
深入居民社区的个体小商户们也被推入新零售赛道。北京商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不少便利店个体商户突然改头换面,一跃变身“京东便利店”。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也于4月12日公开表示了今年底将每天新开1000家京东便利店的目标。抢占社区便利店资源的巨头不仅京东,阿里、苏宁等也都“磨刀霍霍”。
相关专家分析认为,深入社区毛细血管的个体商户占得地理优势,却面临管理落后、环境不佳、商品品质难保证等方面的现状,电商自带新零售基因,虽有供应链、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但加盟模式抢地的背后,真正适用于线下零售业的连锁加盟管理体系、培训体系仍需要时间进一步建立。
千店“狂奔”
电商巨头已将目光紧盯夫妻小店市场。4月12日,刘强东公开表示,截至上月,京东每周在中国新开1000家京东便利店,并且透露今年底的目标要达到每天新开1000家京东便利店。
每天新开1000家店,对于传统便利店企业来说是一个不敢想象的数目,但由电商企业主导后,一切都开始大提速。加速抢地的不仅是京东,阿里、苏宁等巨头也都纷纷抛出夫妻店改造计划,“千店”、“万店”的豪言被频繁放出。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直营门店面临着高涨的人力、租金成本,以及繁杂的商品体系、人员培训管理等因素,开店速度很难提上去,京东的“千店”计划只能依靠加盟模式实现。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北京市多家京东便利店了解到,京东便利店铺的加盟主来源不一,既有原本的零售小店主,也有全新的创业加盟者。对于他们来说,加盟京东便利店一是被品牌效应吸引,还有就是信赖京东供应链的货源保障。据悉,京东每天能接到5万个开店申请,未来的目标是每300米就有一个京东便利店。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一家京东便利店店主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他的门店于今年初开业,租金为八九万元一年,每天在京东订货,并由京东物流免费配送。他的京东便利店目前日销售额超2000元,已经处于盈利状态,他看好北京市的便利店发展空间,计划物色新的选址继续加盟京东便利店。
规模化诉求
京东花了十几年时间去投资建设物流体系,在千店万店计划背后,势必也要谋求供应链规模效益的变现。刘强东也在近日公开表示,京东供应链体系需要引入更多合作伙伴共同向供应链要效率、要利润,通过规模优势让供应链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将近700万家包括夫妻店在内的小店,贡献了整个零售渠道40%的出货量。而加盟京东便利店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保证100%从京东进货,并由京东配送。京东今天在中国管理了超过500个物流中心,在库的产品数量接近500万种。有分析认为,仅依靠京东商城的C端销售业务,面临很大的流量增长压力,且很多毛利较低的商品根本负担不了仓库周转、物流配送成本。如果增添了广大B端商户为销货渠道,销货速度和体量都会明显提高,在小店网点密度足够、形成规模的时候,也将大幅均摊物流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夫妻小店深入社区毛细血管,是最接近消费者的终端资源,一旦被整合,将带来更广阔的流量入口。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任李勇坚看来,京东在供应链上的积累优势明显,尤其是对商品数据的掌握很深,但在消费者数据的积累上却还存在短板。对于零售商来说,考验的是消费者数据和商品数据的综合管理能力,深入顾客身边的小店网络肯定也能带来更全面、丰富的消费者数据反馈。
线下能力待考
加盟模式为便利店扩张提供了加速度,但是其背后的风险也难以被忽视。北京商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京东便利店店主表示,目前主要就是从京东进货,至于店铺管理、系统支持、数据分析等服务似乎尚未开发好。在新开的几家京东便利店内都印有“京东直供,品质保证”的标语,可确保商品是真货,但在选品、陈列、服务体验等方面与其他夫妻小店相比优势不明显。
一位刚开业的京东便利店店主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京东便利店与他了解的一些传统便利店相比加盟要求相对简单,在开店证照齐全后,与动辄几十万元的加盟费相比,只用交纳不超过3万元的质保金,并保证百分百从京东进货,不销售假货,基本就没有其他的要求。店铺开业后,虽然会有指导人员巡店和在线上发一些管理资料,但是该店主坦言,他每天订货、管店基本还是凭着个人的感觉和习惯。该店主过去从事的职业与零售完全不相关。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高级专家、多米熊科技联合创始人庄帅认为,采用加盟模式能迅速抢占市场。换个招牌很简单,但是招牌换成京东以后,人员、商品等系统管理体系仍需要去尽快建立。7-11便利店在日本90%以上的店铺都是加盟店。庄帅表示,先把“坑”占住,后续的改造才能再慢慢进行。7-11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建立起一套强大的连锁加盟管理系统、培训体系,京东本身线下管理经验并不多,要构建自己线下的规模化管理能力、系统能力肯定还需要时间,因此快速扩张所面临的品牌、管理风险也必然存在。另外,京东的供应链体系能否支撑便利店的多样化商品需求也有待考验,线上平台可以承载大量SKU,但是放到小小的便利店里,精准高效的选品能力将十分重要。(记者 吴文治 徐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