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大批四川和重庆火锅在青岛开店,比如渝味晓宇、小龙坎、大龙燚、杨家火锅等等。随着这些火锅的流行,火锅店里以往青岛人鲜见的食材也火了起来,其中最突出的当属打着“空运”“新鲜”等字样的毛肚和牛百叶了。虽然叫毛肚和百叶,但这两种都是牛的胃的一部分。因为牛是反刍动物,与其他的家畜不同,最大的特点是有四个胃,正是这四个胃造就了四种不同的牛肚。
毛肚:涮时七上八下
宋世维在青岛市场卖肉已经有二十多年,目前的肉摊在乐陵路市场。除了主营猪肉、灌香肠以外,他对于牛肉也有很深的了解。他告诉记者,牛属于偶蹄类的反刍动物。反刍动物有个特点,都是食草动物,为避免食肉动物的伤害,碰到食物要尽量多吃,等到空闲的时间再把食物慢慢消化。漫长的生物进化,造就牛有四个胃。
宋世维介绍,第一个胃民间叫牛草肚,专家叫瘤胃。瘤胃上有许多乳头状突起,这些突起有粗有细,看起来像毛巾上的毛毛或是毛刷,故这部分胃在火锅店称为“毛肚”。
在四川和重庆火锅店里,毛肚的新鲜程度和口感,是衡量火锅店品种的重要指标。七上八下的涮法,最早就是从涮毛肚来的。当然,如果你在火锅店向服务员说要一份瘤胃,他肯定会一脸茫然。
麻肚:广东叫金钱肚
麻肚,是牛的第二个胃,表面是蜂窝状、网状的突起,所以叫麻肚。这部分口感很韧,适合焖煮和酱卤。广东叫金钱肚,潮汕的师傅做得最好。
潮州卤水拼盘中,如果金钱肚口感做得不软糯的话,是被人耻笑的。
生的金钱肚不适合涮着吃,火锅店的金钱肚都是事先做好的凉菜或者做熟之后再涮着吃。
百叶:黑色的更安全
牛百叶指的是牛的第三个胃,这个胃的学名叫重瓣胃,像打开的一页页的书。百叶的涮法和毛肚极为类似,要的也是百叶的新鲜的脆爽感觉。涮火锅的时候,毛肚黑色的多,但是百叶为什么黑色和白色都有?
专家介绍说,百叶本身是黑褐色的,经过清洗、蒸汽、煮熟后,机器搓揉,使其脱掉表面黑色物质,白色的百叶口感更脆一些。不过现在市面上很多不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和凸显卖相,会使用火碱或者双氧水处理。
所以,虽然黑色百叶口感差点,以后吃的时候还是要尽量选择黑的,更加安全。
皱胃:爆炒口感很脆
牛的第四个胃学名叫做“皱胃”,它才是牛的真胃,因为只有这个胃才具备分泌胃液的功能,可以彻底消化掉所吃的食物。
宋世维介绍,牛的前三个胃不能分泌胃液,不能算真正的胃,说成是储存食物的地方更合适一些。皱胃中有滑腻的粘膜,和蘑菇表面的粘液相似。火锅店很少有皱胃出售,在老北京的菜馆,皱胃被称为“蘑菇”。这部分胃量比较少,爆炒起来口感比较脆,很受老北京人的喜爱。(青岛晚报/青网/掌上青岛记者 单衍春)
稿:冉浩
知名科普作家
上个星期的某一天,小编忽然特别想吃火锅,于是拉上几个好友在家附近随便找了一家火锅店准备大吃一顿。
点菜时,最少不了的就是那脆嫩爽口的涮毛肚,虽然菜单上没找到毛肚,但是看到“牛肚”心想也差不多,于是就美滋滋地点了。
上菜之前,小编幻想是这样的:
谁想到端上来的“牛肚”是这样的:
嗯??怎么跟想象的不太一样呢?看起来分量也少了很多。
小编想要找老板理论,却被朋友告知这的确是“牛肚”,不过不是我想象的那种“毛肚”,而是另一种牛肚——“牛百叶”。
看到这里,你可能也和小编有一样的疑惑,“牛肚”还有这么多不同的分类吗?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辨别它们,才能保证吃到的是我们心中所想的那个“牛肚”呢?
1
牛肚(dǔ)是胃不是肚(dù)
牛肚虽然叫肚,却不是牛肚皮上的肉,而是牛胃。牛是反刍动物,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分别是瘤胃、网胃和瓣胃(或重瓣胃),严格来讲它们其实不是真正的胃,而是特化的食道,第四个才是分泌胃液的真胃,即皱胃。
牛胃的结构示意图
瘤胃是牛重要的消化器官。一般反刍动物采食比较急促匆忙,大部分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吞咽下去,这些食物会先储存到瘤胃中,经过微生物一定时间的消化分解,食物逆转重新回到口腔内,经过重复咀嚼后再吞咽进入瘤胃。
网胃的作用就如同筛子一样,可以将牛吃进去的无法消化的异物储存起来,例如石子、铁块等等。
瓣胃的主要功能是阻留食物中的粗糙部分,继续加以磨碎,并将较稀的部分输送到皱胃,同时吸收大量水分和酸。
皱胃是牛唯一具有消化腺体、可分泌消化酶的胃,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消化功能。皱胃可以消化吸收部分蛋白质,但基本上不消化吸收脂肪、纤维素及淀粉。
我们平时所吃的毛肚、爆肚、金钱肚等都是牛肚的一部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步步地对这些食物进行分辨吧。
2
第一胃——牛草肚
牛的第一个胃叫作瘤胃,它的内壁表面是疙瘩状的突起,形状不一,口感比较韧,需要较长时间的烹饪才适合食用,常用的制作方法是炖煮炒。
东京上野公园国立科学博物馆的牛胃展览
作为食材,瘤胃常常被称为“牛草肚”。在川渝地区,牛草肚多与辣椒结合,我们常常见到的爆炒牛肚、焖牛肚等家常菜都是由牛草肚制作而成,口感鲜嫩,弹性十足。
炒牛肚
3
第二胃——金钱肚
牛的第二个胃叫做网胃,顾名思义,这部分胃表面的肚毛突起,形成了有多边形蜂窝状的网纹,像是一张渔网。
东京上野公园国立科学博物馆的牛胃展览
网胃在菜谱上被叫做“金钱肚”或“蜂窝肚”,它这种特殊的形状可以锁住汁水,韧性十足,经过焖煮之后酥而不烂,大多被用来制作卤菜。
著名的粤菜“卤水金钱肚”就是金钱肚卤制而成,凉拌和热食都十分可口。
卤水金钱肚
4
第三胃——毛肚
牛的第三胃名叫瓣胃,就像名称所表现的那样,瓣胃呈现大量薄瓣状,黑褐色,带小突起,口感爽脆。
我们开头所说的毛肚和牛百叶都是出自瓣胃,如今在火锅界大受欢迎。
瓣胃像书籍一样一页一页地叠在一起,从侧面切开就是我们所说的牛百叶。如果将肚板(瓣胃的外层结构)去掉,呈现出来的百叶单独一叶,就是毛肚。
毛肚和牛百叶质地都较薄,锁水性强,相对来说容易熟,适宜做拌菜或者涮火锅,煮得太久容易变硬变老。
火锅涮毛肚
在北方,人们常常将牛百叶用旺火爆熟,制成爆肚,再根据个人口味加上酱油、辣椒、麻酱等蘸料,鲜香脆嫩,是极好的下酒菜。比如老北京水爆肚,据说为保证口感,正宗的爆肚从出锅到上桌不超过三十秒。
老北京水爆肚
5
第四胃——“真”牛肚
牛的第四胃皱胃,是真正的“牛肚”。皱胃的表面有着丰富的褶皱,颜色较浅,肉质柔软有韧性,还有一层粘膜物质。
这类牛肚作为食物时也称为“蘑菇”,比起前三种,“出镜率”相对较小,常常被制作成酱牛肚、牛杂汤,辅以香葱、香菜等去腥添香,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
牛杂汤
除却以上所说的四种“牛肚”,有些地方——例如老北京的美食还会把牛胃分得更加细致,区分出例如肚领(瘤胃与网胃交错的地方形成的像领子一样的褶皱)、肚仁(牛肚领外边的结缔组织去掉,里面呈现出来的白色肉质)等牛肚类别,并施以不同的烹饪方法,可谓是吃得十分精细讲究。
看到这儿,恭喜你在吃货的路上又进了一阶!
以后再去餐馆吃饭,如果担心出现和小编类似情况的话,只需要大喊一声:老板,给我上份毛肚,不是牛百叶的那种!
<>国人是世界上最会吃的民族之一,尤其擅长吃各种动物的下水。
牛肚是其中之一,围绕它的菜品相当丰富。
除了北方的爆肚,南方的涮毛肚,还有很多炒菜、卤菜、凉拌菜。
可你吃了这么多年的牛肚,你知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牛肚、毛肚、肚仁、金钱肚、百叶、散丹这些东西是啥?
【牛有4个胃】
牛肚和猪肚一样,是牛的胃的俗名,不过牛肚有很多不同品种。
牛是反刍动物,它的消化器官和猪有很大的不同。
牛有4个胃,分别是瘤胃、网胃、瓣胃、皱胃。
前三个胃并不分泌消化液,也叫前胃,第四个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胃。
但我们吃的“牛肚”主要是前面三个胃。
下面这个图从左到右就是1-4个胃。
瘤胃,也被称作牛肚、毛肚,是牛的四个胃中最大的,大约占牛胃容量的80%,是微生物发酵的主要场所。
它的质地比较坚韧,表面有乳头状凸起,主要作用是增加表面积,有利于消化食物。
炒牛肚和凉拌牛肚常用到它。
网胃,又叫蜂窠胃,以表面蜂窝状的结构为典型特征,作用其实也是增大表面积。
广式卤水拼盘里面的牛肚、金钱肚就是它,它也常出现在炒牛肚、凉拌牛肚中。
瓣胃,又叫重瓣胃、毛肚、百叶,外观特点是有百叶窗一样的“叶片”,叶片上还有凸起的小颗粒,作用还是增加表面积。
涮火锅用的毛肚、百叶就是用它,有的是黑色的鲜毛肚,有的是用碱水泡发的黄色毛肚,也有经过双氧水漂白的白毛肚。
百叶偶尔也会用于凉菜和炒菜。
名菜“芫爆散丹”里面的“散丹”就是羊百叶,不过羊百叶比较少,现在很多餐馆是用牛百叶。
瘤胃(第一个胃)里有一条隆起的组织,学名叫“冠状沟”,就跟丁丁上的那个沟一个名字哈哈。
这条隆起的组织切下来就是肚领,其中最厚实的部分去膜剥皮,剩下来的就是肚仁。
肚仁是牛肚中最精贵也是最好吃的部分,真正的吃货绝不会错过。
郭德纲相声里调侃于谦家有钱,就是说他只吃肚仁。
电影老炮里也有吃肚仁的场景:六爷、闷三儿、灯罩儿在一家餐厅的后厨吃饭,厨师端上来一盘肚仁,还嘱咐一句“3分钟就老了”。
这说明六爷还真是老北京,就一个字,讲究!
--------------
欢迎转发和吐槽。
转载请注明来源,禁止转载到猎豹浏览器、UC浏览器、一点资讯和天天快报,违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稿件转载,欢迎联系微信公号(foodsafety119)后台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