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人员加班加点坚守岗位。本报记者 余少林摄
福州日报记者 余少林
长乐区医院是长乐区唯一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救治县(市区)级定点医院,担负着全区和长乐国际机场的疫情防控救治任务。全院上下凝心聚力,奋勇前行,在防疫第一线筑起一道生命安全和健康“防护墙”。
迅速行动 疫情防控打响
1月16日,省卫计委组织召开全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视频培训会议,长乐区医院快速响应。“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体医务人员放弃休假,全力以赴,投入一线防控战斗。
1月17日,《长乐区医院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应急预案》制定启动。
1月21日,召开全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部署大会,成立长乐区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领导小组,下设抢救专家组、医疗救治组、会诊专家组、药械保障组、院感消杀组、后勤保障组,各项工作紧张有序进行。
1月21日,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全面启动,感染科住院病人分流完成,开始收治发热病人。
1月23日,收治第1例疑似病人。
1月23日,发出取消春节放假通知,全院人员在岗待命。
从1月21日开始,防控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分批分类培训防控知识、临床诊疗方案、穿脱防护服、呼吸机使用等项目,共培训13个班次、2366人次,同时还运用“317护”APP开展线上实时培训1784人次,切实提高防范意识、发现意识和诊疗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截至5日,120出车接送发热病人和密切接触者126车次,预检分诊784人次,发热门诊接诊858人次,累计收治留观发热患者38人,筛查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8人。
直面疫情 英勇奋战一线
在全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斗中,医务人员始终奋战在临床第一线,24小时默默守护着患者的健康,诊断、筛查、治疗,忙个不停。该院已建立一、二、三梯队救治队伍,共投入114名医护技人员,并为支援福州市组建二、三梯队救治队伍抽选15名医护人员。截至5日,医院参与疫情防控的一类、二类人员2205人次。
防控领导小组组长、院长陈天荣每天组织召开防控领导小组会议,会商研究解决问题,扎实推进防控工作,同时还担负全区医疗保障小组组长,统筹协调发热病人收治、对接机场发热旅客接收救治安排、3个留观点医务工作安排及物资保障和发热人员转诊等全区性医疗保障工作任务,发动海外侨胞、长乐企业家多渠道筹措物资,保障医疗救治和防控工作。从1月20日以来,两边跑、连轴转,每天连续工作17小时以上。
常务副组长、抢救专家组组长付毅,带病坚持工作,和常务副组长林宏一起积极落实防控措施,完善应急预案,规范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得到积极有效落实。院长助理林友松积极落实协调各项行政事务,以院为家,被其他部门误解受批评的情况下,依然工作热情不减,毫无怨言,全身心投入工作,“没把我撤出前线就行”,一句朴实的话让防控领导小组的同志们泪目。还有医务科科长江舟、副科长程华时刻钉在医院,护理部主任蔡俊英、院感科主任陈炳莺在防控救治一线,关注疫情发展情况,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感染科主任林家新连续工作10多天,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经常是半夜三更一个电话,他就要迅速全副武装赶到发热门诊,问诊、查体、检测,有时还要参与专家组会诊,彻夜无眠成了家常便饭。感染科的医师人数较少,算上林家新只有12人,工作压力大。为了多些时间坚持在岗,每次穿上防护服,他都要尽量少喝水。他说:“科室的全部医生上阵了,没有一人迟疑。我是一名老党员,更要冲锋在前。”
多方筹措 爱心不断涌来
“在这场防控疫情的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们不是孤军奋战。长乐区热心的市民、企业家、海外侨胞在这非常时刻纷纷送来暖心的慰问。”长乐区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严峻的抗疫态势和紧缺的防护物资,区医院多方筹措,多渠道联系紧缺防护物资,得到了积极响应与关注。
截至5日,长乐力恒集团捐赠1980只一次性(朝美)口罩;长乐区方丽云贸易有限公司捐赠酸奶近300箱;长乐区永荣广场一点点奶茶店捐赠200杯奶茶;区总工会赠送近2万余元饮料、饼干、牛奶、麦片等食品;市红十字会捐赠茶叶2.5公斤;蒙牛总公司捐赠牛奶1117箱。
美国内布斯加州华人协会帮忙海外采购防护服1700件;美国长乐公会捐赠9040只N95口罩;长乐侨中美国校友总会捐赠3000只医用外科口罩。还有不留姓名的爱心人士捐赠了消毒液、酒精、体温计、一次性手套、水果与面包。
护人员加班加点坚守岗位。本报记者 余少林摄
台海网2月7日讯 据福州日报报道 长乐区医院是长乐区唯一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救治县(市区)级定点医院,担负着全区和长乐国际机场的疫情防控救治任务。全院上下凝心聚力,奋勇前行,在防疫第一线筑起一道生命安全和健康“防护墙”。
迅速行动 疫情防控打响
1月16日,省卫计委组织召开全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视频培训会议,长乐区医院快速响应。“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体医务人员放弃休假,全力以赴,投入一线防控战斗。
1月17日,《长乐区医院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应急预案》制定启动。
1月21日,召开全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部署大会,成立长乐区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领导小组,下设抢救专家组、医疗救治组、会诊专家组、药械保障组、院感消杀组、后勤保障组,各项工作紧张有序进行。
1月21日,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全面启动,感染科住院病人分流完成,开始收治发热病人。
1月23日,收治第1例疑似病人。
1月23日,发出取消春节放假通知,全院人员在岗待命。
从1月21日开始,防控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分批分类培训防控知识、临床诊疗方案、穿脱防护服、呼吸机使用等项目,共培训13个班次、2366人次,同时还运用“317护”APP开展线上实时培训1784人次,切实提高防范意识、发现意识和诊疗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截至5日,120出车接送发热病人和密切接触者126车次,预检分诊784人次,发热门诊接诊858人次,累计收治留观发热患者38人,筛查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8人。
直面疫情 英勇奋战一线
在全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斗中,医务人员始终奋战在临床第一线,24小时默默守护着患者的健康,诊断、筛查、治疗,忙个不停。该院已建立一、二、三梯队救治队伍,共投入114名医护技人员,并为支援福州市组建二、三梯队救治队伍抽选15名医护人员。截至5日,医院参与疫情防控的一类、二类人员2205人次。
防控领导小组组长、院长陈天荣每天组织召开防控领导小组会议,会商研究解决问题,扎实推进防控工作,同时还担负全区医疗保障小组组长,统筹协调发热病人收治、对接机场发热旅客接收救治安排、3个留观点医务工作安排及物资保障和发热人员转诊等全区性医疗保障工作任务,发动海外侨胞、长乐企业家多渠道筹措物资,保障医疗救治和防控工作。从1月20日以来,两边跑、连轴转,每天连续工作17小时以上。
常务副组长、抢救专家组组长付毅,带病坚持工作,和常务副组长林宏一起积极落实防控措施,完善应急预案,规范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得到积极有效落实。院长助理林友松积极落实协调各项行政事务,以院为家,被其他部门误解受批评的情况下,依然工作热情不减,毫无怨言,全身心投入工作,“没把我撤出前线就行”,一句朴实的话让防控领导小组的同志们泪目。还有医务科科长江舟、副科长程华时刻钉在医院,护理部主任蔡俊英、院感科主任陈炳莺在防控救治一线,关注疫情发展情况,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感染科主任林家新连续工作10多天,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经常是半夜三更一个电话,他就要迅速全副武装赶到发热门诊,问诊、查体、检测,有时还要参与专家组会诊,彻夜无眠成了家常便饭。感染科的医师人数较少,算上林家新只有12人,工作压力大。为了多些时间坚持在岗,每次穿上防护服,他都要尽量少喝水。他说:“科室的全部医生上阵了,没有一人迟疑。我是一名老党员,更要冲锋在前。”
多方筹措 爱心不断涌来
“在这场防控疫情的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们不是孤军奋战。长乐区热心的市民、企业家、海外侨胞在这非常时刻纷纷送来暖心的慰问。”长乐区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严峻的抗疫态势和紧缺的防护物资,区医院多方筹措,多渠道联系紧缺防护物资,得到了积极响应与关注。
截至5日,长乐力恒集团捐赠1980只一次性(朝美)口罩;长乐区方丽云贸易有限公司捐赠酸奶近300箱;长乐区永荣广场一点点奶茶店捐赠200杯奶茶;区总工会赠送近2万余元饮料、饼干、牛奶、麦片等食品;市红十字会捐赠茶叶2.5公斤;蒙牛总公司捐赠牛奶1117箱。
美国内布斯加州华人协会帮忙海外采购防护服1700件;美国长乐公会捐赠9040只N95口罩;长乐侨中美国校友总会捐赠3000只医用外科口罩。还有不留姓名的爱心人士捐赠了消毒液、酒精、体温计、一次性手套、水果与面包。(记者 余少林)
然不出所料,今年的茶饮订单量和门店数冠军,依然是广州。
前不久,美团联合咖门发布《2022茶饮品类发展报告》,该报告指出,现制茶饮2020年的市场规模是1136亿元,到2025年预计会达到340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25.5%。这其中,广州的表现尤其抢眼,无论是订单量和门店数都稳居第一。
奶茶门店数和订单量,第一名都是广州,第二名都是深圳。/美团X咖门
事实上,这并不是广州第一次拿下茶饮冠军,2021年广州就已经是第一名了。
奶茶对于广州人而言,究竟有何魔力,能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呢?
(备注:茶饮是更广泛的统称,不仅包含奶茶,也包含果茶、纯茶等其他品类。但我们习惯把上述品类都称为奶茶,所以下文统一用“奶茶”指代)
奶茶之都凭啥轮到广州?
我称广州为“奶茶之都”,谁赞成,谁反对?
反对的话,请到体育西或者西华路,从街头喝到街尾再来回答问题。
为什么是这两条街呢?因为这两条街奶茶门店密度很高,而且除了连锁经营的喜茶、茶理宜世、沪上阿姨、一点点、茶救星球之外,还有许多独立开办的原创品牌。
品牌众多,琳琅满目。
在这样的街巷里,奶茶店要想在众多门店中脱颖而出,口味和创新上必然要有“两把刷子”,不然分分钟被淘汰。正因为如此,能开得下来的,必然经得起检验。“不好喝”是不存在的。
要知道,广州的奶茶门店数接近2万家,总数是上海的两倍。你可能会问,都是奶茶,喝谁家的又有多大区别呢?不就是个奶茶吗,开这么多家店,有必要吗?
有必要,那是必须的。广州能开出这么多家奶茶店,其实和广州常年湿热的气候有关。广州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太阳辐射强,气温高,降火解暑自然是顺理成章的生理需求。
一杯奶茶,降暑解渴。
把目光放到更远范围,许多亚热带地区都有这样的需求,这样就催生了降暑食品。福州的长乐冰饭、海南的清补凉、广州的糖水和甜品,都是如此。广州还有凉茶,凉茶中比如癍痧就以清热排毒而闻名。
气温和奶茶销量呈正相关。/南方都市报
近几年,随着新消费、网红文化和社交媒体三股浪潮的兴起,以新茶饮为代表的奶茶,逐渐取代糖水和凉茶成为了降暑消费中的顶流。
中老年人也开始爱上奶茶了。/南方都市报
新消费侧重创新,这迎合的正是新世代标新立异、塑造个性的心理需求。新茶饮以创新视觉和味觉双重体验为追求,每个季节都能推出新品爆款,持续收割当代青年的注意力。
网红文化注重美感,滤镜、打卡催生社交需求——在社交媒体上塑造生活家形象,赢取更多共鸣和认同。平心而论,凉茶是真做不到这一点。而糖水和甜品的消费更注重线下环境体验,这类门店经常要排队,并不如外卖来一杯奶茶炫得更加自如。
社交需求,也是奶茶走红的原因之一。/视觉中国
奶茶不必拘泥于场所。尤其叠加上广州盛行的下午茶文化以及“三点饮茶”梗,在办公室里点奶茶,也变得富有态度。
气候原因和新消费浪潮,并非广州成为奶茶之都的全部原因。事实上,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在文化和地理上都弘扬了当代茶文化的余韵。
在文化上,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大量的茶叶就从广州运往南亚、西亚。与广州相邻的清远,本身就是茶叶主产区。可以说,广州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这光看着都治愈啊!
在地理上,将中西方文化相融的香港,近代以来又形成了以茶餐厅为代表的餐饮文化,尤其以港式奶茶见长。改革开放以来,粤港两地深度交流,港式奶茶也逐渐融入了广州的茶饮文化中,成为奶茶新消费中的一股强劲力量。
从人口结构上看,广州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7.82%,这个比例在全国排名第四。这表明广州是一个年轻化的城市,年轻人追逐新潮,刚好和奶茶文化相吻合。
另外,2021年广州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47.3%,在四大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二。这表明广州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在一个包容性这么强的城市里,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口味。这或许也是广州小众品牌众多的侧面印证。
每一千人就拥有1.27家奶茶店,这种幸福感你能体会吗?/界面新闻
所以说,广州成为“奶茶之都”的条件,可真是得天独厚,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啊!
广州奶茶卷得人瘦不下来
广州奶茶的品类,实在太丰富了,而且总能卷出新意,让人欲罢不能,总是难以专注于减肥。
据天眼查2019年发布的数据,北京、上海有90%以上的奶茶店均属于连锁经营品牌,而广州这一数字不足60%。这表明广州的奶茶店中,有不少是自营小众品牌。上文分析过,这是广州城市文化包容性的某种体现。
广州人对连锁奶茶的评分低于北京上海,毕竟选择多。/天眼查
年轻的时候,我曾经立下誓言,要在一年之内喝遍西华路全部奶茶店的所有茶类,否则就一个月不喝奶茶。后来,我才发现自己太年轻,远远低估了茶饮门类的丰富程度。
就连茶底的分类,两只手都已经数不过来——凤凰单枞、大红袍、铁观音、四季春、茉莉、抹茶……基本上能泡来喝的茶,都可以作为茶底。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往上加不加奶,里面加水果还是小料,顶部加不加奶盖,奶盖上撒什么……光这些就能搭配出花来。
一芳、鹿角巷为代表的的黑糖风味奶茶,现如今没有原来那么火了。
但你要以为奶茶就是堆小料,那目光就太局限了。连以堆小料为特色的书亦烧仙草和益禾堂,都不满足于单纯堆小料了。像港式丝袜奶茶这样的传统茶饮,更是没有任何小料。
说到底,奶茶的灵魂还是在于两个词——比例和时间。我在家里也自己尝试过做奶茶,但奶和茶的比例多少合适,煮茶多久口感最好,如何能让奶和茶融合得更为顺滑,这些问题,在家里很难解决。
奶茶店,拼的就是这个专业。好比最简单的丝袜奶茶,要把斯里兰卡的红茶煮开后反复拉茶几次,才可令茶味均匀并逼出茶味来。拉茶的过程最见功底,茶水要与空气接触,茶和奶之间也要均匀相融。
奶和茶不是简单混合而已,拉茶的功力很重要。
有的奶茶店为了增加口感,连冰块都用奶茶冰,这样即便融化也不会稀释口感,真是太讲究了!
要说新茶饮,就不得不说果茶。很大程度上,新茶饮的风潮就是果茶带起来的。传统的果茶,就是水果榨汁,再加茶底和奶盖。而新果茶保留了水果原本的形态,喝完还可以吃两口,口感更多几分享受。
作为传统甜品中的“王炸”,杨枝甘露在广州人心中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但在下午茶时间,要是端着一碗杨枝甘露吃,其实还挺不方便。试想,你一会儿要打字写方案,一会儿又要拿起勺子来吃杨枝甘露,非常麻烦。
这样的杨枝甘露,比甜品版本的口感还好。
新茶饮版杨枝甘露很好解决了这个痛点,杨枝甘露中的椰奶西米露改成了水晶冻和奶冻,加上爆满维生素C的西柚,最后再加入清甜冰爽的茉莉初雪茶底,只需一根吸管,便可以边敲方案边享受减压时刻。而且,它拍起照来也十分好看,实在是打工人必备。
难怪甜品店和糖水铺的生意日益冷清,而奶茶店却生意红火。
还有的奶茶店,把豆浆也融入了奶茶元素中,开创了豆浆奶茶的流派。而柠檬茶,光在广州就孵化出挞柠、丘大叔、邻里等众多网红品牌,分店开遍广州主流商圈。
就这一袋,我十分钟就炫完了。
一篇文章,根本无法总结完广州奶茶的丰富与诱人。写罢文章,我也打算出去点一杯舒缓一下了。毕竟马上周一,又得收收心打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