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英是一种野菜,可以入药,也可以入菜,小时候在农村常拔来煮汤,用肉汤煮鲜美得很。蒲公英叶片略有苦味但味道鲜嫩,根茎苦味比较重,能清热解毒,可煮汤剂或泡茶,也可凉拌和煮汤。很多人吃不惯蒲公英,觉得太苦了,但对喜欢的人来说却是极致美味,就是那浓郁的苦味让人回味无穷。
< class="pgc-img">>无论是煎炒烹炸、熬煮炖煨,还是做馅料,在爱之者眼里都是美味。对我这个重庆人来说,蒲公英烫火锅就是非常不错的。无论是牛油火锅还是街边串串香,一锅红油翻滚可煮万物,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 class="pgc-img">>截至目前我还没遇到重庆火锅店有这道菜的,这次我们吃到的蒲公英纯属自带。周末在山上挖完蒲公英去吃火锅串串香,拿香菜的时候突发奇想,要是蒲公英烫火锅会是什么味道,于是就去洗了几根。
< class="pgc-img">>入口发现味道居然相当美味,口感鲜嫩,是我喜欢的味道。菜叶吸收了牛油、麻辣味和麻油后挺爽口,略有苦味很安逸,爱的就是那一抹苦味。这样吃蒲公英,你敢试试吗?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公英,开黄花,花儿落了把伞打。
小白伞,长长把,风儿一吹上天啦。
落到哪,哪安家,明年春天又开花。
周末,出门买菜,偶然在成都的街头看见一个婆婆,提着一个竹篮,篮里装着的是鲜嫩的蒲公英,霜降后,仿佛正带着一层《诗经》里的白霜。白露,伊人,伊人的成都平原,是否就有着一棵,寂寂无闻的蒲公英呢,仿佛在等着风来。
没有犹豫,就买下了婆婆篮子里的一小把蒲公英。它不但让人想起儿时的歌谣,更让我记得,儿时老爱生“黄水疮”,碰破点皮都要化脓,从小缠了足、腿脚不灵便的祖母就总是在秋后,拄着一根棍子,提着个竹篮,去山草地头挖了好些蒲公英回来,让父亲买一点肥肉,炖汤给我喝。一年年,我的疮终于好了,那种蒲公英炖汤的滋味,从此在温暖的记忆里,就像儿时留下的疤痕一样挥之不去。现在,祖母已经仙逝十年,而母亲又为了我爱生疮的小儿,在老家乡下荒废了的地里,种上了星星点点的蒲公英,每一次回老家,妻子都会为小儿采一大把回成都,以前是肥肉炖汤,可惜他不喜欢喝,后来妻子端出成都人的鸳鸯火锅,就征服了挑剔的小家伙。
婆婆,蒲公英,这让人也想起蒲公英的另一个名字“婆婆丁”。走在山坡、田垄、河滩上,提着一个竹篮的祖母、母亲和妻子,只为了一棵名叫蒲公英的花——“婆婆丁”“蒲公英”这些个好听的名字,终究会流淌在谁的血液里呢?如同都江堰万千灌渠流向成都平原的浩浩荡荡,如同儿时你睡着了梦中还能听见的一首歌谣……
其实,除了今天通用的植物名,在线装的中药典籍里,蒲公英还有好多好玩的名字:
如蒲公草和耩褥草(《唐本草》)、凫公英(《千金方》)、仆公英《千金翼方》、地丁(《本草衍义》)、金簪草(《士宿本草》)、黄花郎(《救荒本草》)、鹁鸪英(《庚辛玉册》)、婆婆丁(《滇南本草》)、白鼓丁(《野菜谱》)、狗乳草(《纲目》)、奶汁草(《本经逢原》)、黄花地丁(《本草备要》)、残飞坠(《生草药性备要》)、黄狗头(《植物名实图考》)、鬼灯笼(《草木便方》)、仆公罂(《本草图经集》……
它的名字虽然丰富无比,但都是那样凡俗而民间,卑微如一个匍匐大地的农人,以至古代很少有诗人会弯腰注意到它,它在历史的角落,曾经是多么的美丽而温婉。就连我不甘心地翻遍《诗经》,也并没有发现它的踪影!
最早记载蒲公英的文人雅士,是成都的薛田。这个曾为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的流通做过贡献、奏请朝廷在四川设置我国第一处官办交子业务的薛田,其《成都书事百韵》则有诗句“地丁叶嫩和岚采,天蓼芽新入粉煎”。他的这句诗也说明,在宋代,成都人就已经喜欢提着一个竹篮,乘着雾气飘过山林的时候,去采摘嫩绿的蒲公英小苗回来做菜吃了——即使是“蓉漂”而来的山西人薛田,从中江知县到益州转运使,也入乡随俗地成为了蒲公英的“粉丝”。
再后来,我只翻到清代的“金陵诗人”方正澍有“废苑苔生天子笔,荒街春绣地丁花”之语,仿佛让人看见春天来了,即使瓦寺荒街而蒲公英依然开满了黄色的花朵。古代,关于蒲公英的诗句罕见,即使它是一种不起眼的野草,似乎也不至于如此!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或许,是从《诗经》开始,不入流的蒲公英就被我们的文学史忽略了。
虽然最早见于中药典籍,但关于蒲公英的记载,都是一种可以吃的蔬菜或者野菜。唐苏敬《新修本草》(一名《唐本草》《英公本草》)始载“蒲公草”:“味甘,平,无毒。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之, 及封之,立消。一名构耨草”,又说:“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可见,在唐代,蒲公英不但是主治“妇人乳痈肿”的良药,还是人们喜爱的食材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的著名药学家,成都人唐慎微《证类本草》记载,唐代曾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的刘禹锡曾经转述了《蜀本图经》中的一句话,说蒲公英,“花如菊而大。茎、叶断之俱有白汁,堪生食。生平泽、田园中,四月、五月采之。”这句话或可证明,早在唐时的巴蜀,就已经有生食(或是凉拌)蒲公英的习惯。
孙思邈在《千金方》里叫“蒲公英”作“凫公英”,他写道:“治因疮肿痛剧者”,“以凫公英草摘取根茎白汁涂之,多涂为佳,瘥止”。他还记述说,贞观五年(631)七月十五日的那个夜晚,他不小心左手中指触着了院子里的树木,第二天一早就感到手指“痛不可忍”,十天后疼痛更是厉害、疮肿高大,“色如熟小豆色”。他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说,有种“凫公英”可以治好这种疮,于是就去采回来,没想到药到病除,“手下即愈,痛亦除,疮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复”。
北宋苏颂的《本草图经》是一本划时代的古代中药典籍,书中记载:“蒲公草……俗呼为蒲公英,语讹为仆公罂是也。” 可见,“蒲公英”之名,是一个更为亲民的称呼。到了北宋,蒲公英还开始被人们称为“地丁”,这个名字似乎更为文学化。寇宗奭《本草衍义》就说:蒲公草“今地丁也,四时常有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即生。所以庭院间亦有者,盖因风而来也。”相传明土宿真君撰写的《土宿本草》(又名《造化指南》)是这样解释这个“地丁”的来历:“花如金簪头,独脚如丁,故以名之”。地丁,让人想起大地上的一个个渺小的众生和精灵。
翻看《本草纲目》,明代的李时珍则特意把蒲公英从草部移到了菜部。但他也搞不清楚蒲公英名字的具体来历,只能无奈地说“名义未详”,并说,“嫩苗可食。”
到了清代,蒲公英的“药名”更受重视,如清陈士铎《本草新编》就说:“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而尽伏,即谓蒲公英能消各经之火,亦无不可也。”张德裕《本草正义》也说:“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疗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认为,蒲公英是“俚医以为治肿毒要药”。
但很奇怪的是,自清代开始,蒲公英却似乎脱离了人们的餐桌,逐渐归隐到了民间的乡野。作为和折耳根一样齐名的野菜,它并没有像折耳根一样被人们驯化。它是这么不起眼,除了郎中还记得它,却连儿时的鲁迅在他的百草园里,也不会注意生长在角落一边默默无闻的一地蒲公英。
现在的孩子,会记得蒲公英,或许是因为从小美术课本上,有一幅版刻画《蒲公英》。一个跪坐的小女孩,放下小竹篮和镰刀,手持一朵蒲公英,昂首鼓起小嘴在吹,那洁白的灯笼就飘散开来,随风而去。这是著名艺术家吴凡先生1959年的版画,现收藏在中国美术馆。
后来,一些孩子的语文课本上,还有一篇课文,是日本女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村子里的孩子们一面唱,一面摘下蒲公英,深深吸足了气,“甫”地一声把茸毛吹去。”“在春光弥漫的草原上,孩子们找寻成了茸毛的蒲公英,争先恐后地赛跑着。”那种因为寻找蒲公英的快乐,仿佛贯穿在一个孩子亘古而久远的春天里。
多年前的一个雨天,我在昭觉寺门口,看见一个女子挑了一担子蒲公英来卖,那是难得一见的采自山野的蒲公英,并且从根系看,有一定的年生。我也在街子古镇的一座桥边,看见一些农家自制的蒲公英茶,偶尔泡一小杯,仿佛氤氲出来一个嫩绿的春日。但近些年,在偶尔的一瞥里,你会在青城山的后山,在洛带或街子或黄龙溪或唐昌,不经意间邂逅带着霜露与雨水的蒲公英,那鲜嫩的久违的叶片,会让你俯身下去,就像月光下抱一个跟着萤火虫归家的小孩,拥他入怀。不管是凉拌、小炒、炖汤——当然,也可以烫成都人最爱的鸳鸯火锅,蒲公英只需简单的做法,或许都能唤起成都人味觉里自唐宋以来关于一道食材的记忆,若隐若现,源远流长。
秋去冬来,那些在夏天飞翔、落地生长的蒲公英,这个时候是不是已经在成都平原上长满了嫩嫩的叶?在郫都先锋村的道养田,一个叽叽喳喳的小孩告诉他的母亲,老师说,蒲公英的花语是“无法停留的爱”。于是我们抬头又俯身。除了大地与天空,骄傲的蒲公英它不会轻易为谁停留。但它的飞翔之梦,在一群麻雀飞过冬辰的喧闹里,却总让我们魂牵梦绕。以至会跟着它的一片匍匐的叶子,一次次地回到祖母的身旁,听那桃花流水、美田修竹边久违的歌谣与咏叹……
编辑/道养田
摄影/第四极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源于乡野的火锅宝藏——草本植物
说起火锅,大家通常会想到肥牛、嫩羊等肉类食材,但你可能不知道,乡野间还隐藏着许多珍贵的火锅食材,比如那些长在田间地头的草本植物。这些草本植物在火锅中可谓是别有风味,无论是茎、叶还是花朵,都能为火锅带来独特的香气和口感。例如,野生香菜、马齿苋、蒲公英等,都是乡村火锅的宝藏食材。它们清新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让人在品尝火锅时仿佛置身大自然,领略野味之美。
海洋味道十足的惊喜——海藻类食材
而在火锅材料的选择上,我们更不能忽视海洋中的宝藏——海藻类食材。海带、紫菜、海韭菜等海产品的加入,不仅丰富了火锅的口感,还带来了一股浓郁的海洋风味。尤其是那种QQ的口感,仿佛在口腔中跳跃,让人回味无穷。当然,对于一些不太敢尝试的人来说,或许需要一点点勇气,但一旦尝过,你会发现海藻类食材带来的惊喜会让你欲罢不能。
来自深海的鲜美之宝——海底捞
而未免暂停脚步,我们还有一种来自深海的美味——海底捞。不得不说,海底捞的食材选择真是别出心裁,从鱼翅、鲍鱼、海胆到泥鳅、海参,样样俱全。这些海底鲜品的丰富口感和鲜美滋味,让火锅的味道更加鲜美,仿佛将宝藏般的美味带入了每一口。尤其是那些海底捞店独家的鲜美调料,更是独具一格,让人一尝难忘。
废物利用不香吗?——动物内脏火锅
动物内脏火锅可能听起来有些让人望而生畏,但实际上,这种小众火锅食材却是不可小觑的美味。肝、肺、肠、脑、血,甚至是猪肚、鸭肠等,都是动物内脏火锅的经典食材。它们以其独特的滋味和口感成为了火锅中的一抹亮色。这些内脏食材在火锅汤底中煮熟后,带着丰富的鲜味和香气,让人忍不住多次下锅品尝。尤其是一些火锅店独具创意的内脏拼盘,更是让人大开眼界,颠覆了对内脏的固有印象,实在是废物利用的美味变身,不香吗?
极具挑战的火锅新宠——昆虫食材
而说起小众火锅食材,还有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宠——昆虫食材。是的,你没有听错,就是那些多脚小动物。蝈蝈、蚂蚱、蚕蛹等昆虫在一些特色火锅店已经成为了新的尝鲜选择。这些昆虫食材不仅丰富了火锅的种类,更为食客带来了挑战和新奇。红烧蝈蝈、香煎蚱蜢等美味,可能令人有些不敢尝试,但实际上它们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材,而且独特的香味和口感也颇具风味。所以,对于爱冒险的你来说,不妨试一试这些极具挑战的昆虫火锅新宠。
转基因科技下的鲜美享受——人造肉食火锅
最后,还有一种小众火锅食材,让人眼前一亮——那就是转基因科技下的鲜美享受——人造肉食火锅。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造肉逐渐成为了火锅领域的新宠。无论是人造鸡肉、牛肉,还是猪肉,它们的出现让那些素食者和热爱动物保护者们也能尽情享受美味的火锅盛宴。而且人造肉在口感和味道上也逐渐趋向完美,让人根本分辨不出它和真肉的差别。所以,对于那些关心环保和动物福利的消费者来说,人造肉食火锅无疑是一种更加健康、更具未来感的火锅享受选择。
这些小众火锅食材或许在传统观念中会显得与火锅格格不入,但却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创意,让人们在品尝火锅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得到惊喜,开阔了人们对美食的认知,也颠覆了人们对火锅食材的传统认知。就像火锅一样,美食本就没有边界,让我们一起在这个美食的世界里,寻找更多的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