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新闻记者 | 李烨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3月28日,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锅圈")发布了它上市以来的首份财报。
数据显示,锅圈2023年实现营收60.94亿元,同比减少15.0%;毛利约为13.51亿元,同比增长8.2%;经调整净利润为3.18亿元,同比增加23.8%。
其中,营收下滑主要是因为锅圈在家用餐食品及相关产品收入减少。数据上,这部分销售是锅圈总收入的大头,该项收入从2022年的70.588亿元减少约15.8%至去年的59.405亿元。但服务收入增长约33.9%,主要由加盟门店数量增长所带动。
锅圈的业绩重度依赖背后的加盟商。
锅圈食汇于2015年在郑州成立,定位为一站式“火锅烧烤食材新零售连锁超市”,售卖火锅烧烤食材为主,涵盖冻品、生鲜、小吃、底料蘸酱、四季饮品、火锅器具、烧烤器具等。2023年11月,锅圈于港交所上市。
加盟是锅圈的扩张模式,即与加盟商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向他们销售自有品牌产品,并提供门店运营管理等策略,但不收取加盟费。而它的收入也主要来自向加盟商销售产品。
据锅圈此前招股书披露,2020-2022年,该公司总收益分别为29.65亿、39.58亿、71.74亿元,后两年分别同比增长33.5%和81.2%。
伴随这一过程的是锅圈背后加盟商数量的极速增长。锅圈的加盟店总数在2020年年初为1441家,到2021年与2022年年底,这一数字分别增至6864家、9216家。
当下截至2023年12月31日,锅圈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共有10307家零售门店,其中自营门店仅有7家。
实际上,锅圈此前业绩的高增长主要源自疫情期间人们在家用餐需求的高涨。但随着外出就餐增多,在家用餐食品的居家场景限制、火锅本身的季节性影响都成为锅圈模式的短板。
从上市后的首份财报来看,纵使门店数依然在扩张,但锅圈的营收却并未获得相应拉动,锅圈需要找寻新的增量空间。
此外,据窄门餐眼数据,锅圈食汇在河南、江苏、山东及浙江省份门店较为集中,占到门店总数近一半份额。而随着门店加密,如何在竞争中突破并获得盈利也是锅圈需要应对的课题。
事实上,锅圈也在寻找第二曲线。
财报中称,公司要通过扩展自身的产品类别及组合,以满足不同消费场景及用餐习惯的消费者需求,从而产生更多收益。2023年度,锅圈共推出了339个新SKU。当下它的经营类别已经有包含火锅、烧烤、饮品、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鲜、西餐及零食8种。
据其曾披露的招股书显示,锅圈来自火锅产品的收入占比在缩减,烧烤产品和其他食材的占比在增加。2020年至2022年,锅圈食汇火锅产品的收入占比分别为81.9%、79.7%、75.8%。
它把新的增长空间押注在了与火锅具有类似社交聚餐场景的烧烤。本次财报中称,集团将继续探索露营这一新消费场景,尤其是适用于公司的烧烤产品,以进一步扩大业务。
为了打通供应链,截至2023年12月31日,锅圈也拥有三个食材生产厂,包括生产牛肉产品的“和一工厂”、生产肉丸的“丸来丸去工厂”以及生产火锅底料产品的“澄明工厂”,并就生产虾滑产品而参与投资了“逮虾记”。
上述举动则拉升了锅圈的毛利。数据显示,锅圈毛利率由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年度的17.4%,提升至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年度的22.2%,主要得益于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控制、收购工厂后自产比例的提升,以及烧烤等更高毛利产品的开发。
但锅圈没有放弃进一步扩张的想法。
财报中称,未来公司还要扩大全渠道销售网络,计划通过提升已覆盖地区的市场渗透率将门店网络扩张至新地区,并推出更多店型,覆盖中国更多城市。
除了进一步发展线上平台外,还会发展“一店一铺一库”的混合式店面商业模式,即消费者线上下单,产品将送到就近的线下门店供消费者提货,通过将线下门店作为卫星仓库,来推动线上线下销售的增加。
2月18日,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锅圈食汇”)产品质量体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会上,锅圈食汇系统性阐述了其全链路质量管理体系,并与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CTI华测检测”)、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简称SGS)及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下简称“中国中检”)三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正从过去“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加快转变。作为在全国有逾万家门店的社区餐饮数字化新零售企业,锅圈食汇以“食品安全”为中心,用“好吃方便还不贵”的产品服务消费者的一日三餐。
锅圈食汇执行董事罗娜介绍,“通过数字化运营、数据化管理、中央厨房模式、高标准供应商筛选、内部检查监督机制等多种途径的管理体系,与检测机构进行合作,推动提升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从源头到门店,层层把控产品质量。”
锅圈食汇产品质量体系发布会现场。
具体来看,以对供应商的管理为例,锅圈食汇从供应商准入、准入后维护及绩效管理与改进三方面进行动态管理。据悉,除国家规定的准入资质外,锅圈食汇还要求生产商通过了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的HACCP等食品安全和质量方面的认证,同时与CTI华测检测、SGS制定验厂标准,并通过频率更高的飞行检查,加大对供应商的监督力度。
另一方面,为确保产品品质,锅圈食汇从项目检测、感官测试、验收储运等多个维度进行品控。例如,在验收储存环节,锅圈施行严格到仓产品验收与退货管理,并配有全链条信息化冷链,冷链车辆100%装配GPS,仓库24小时实时冷链温度监控,同时,实行仓储管理实时监控,WMS云仓管理系统。
锅圈食汇副总裁许诺同时谈到,“锅圈乡村振兴研究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更好地深入田间地头去寻找答案,用更加健康、绿色的食材产品,回馈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同时,研究院也将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权威学术科研机构,共同助力锅圈产品质量及管理水平的提升。”
当天会上,锅圈食汇与三家权威检测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各方将在此前合作的基础上,围绕健康产品开发、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供应商管理与赋能、自愿性认证等多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更高质量的产品体系升级,以品质消费守护百姓餐桌的“烟火气”。
锅圈食汇与华测检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华测集团食农事业部技术总监柴平海表示,“立足产品质量和风险管控的同时,双方也注重产品品质的标准体系搭建和科学升级。双方综合功能评估、专业感官评价、风味组学、营养健康升级等多个维度对核心产品研发迭代,同时总结形成品质评价指标库等,助力锅圈不断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锅圈食汇与SGS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食品安全是锅圈生命线,人人都是食品安全官’这个锅圈的价值理念,在双方的日常沟通中,SGS也感受到了。”SGS中国区农产食品事业部总监李建平表示,SGS与锅圈食汇在食材检测、供应链审核等方面有着紧密合作,从供应商的选择到产品质量把控,再到流通环节的管理,锅圈食汇的每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管理措施。
锅圈食汇与CCIC中国中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中检中原检测中心业务总监刘伟同时提到,在如今信息时代,借助“数字中检2.0”信息系统,双方合作建立了具有锅圈特色的、一体化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达成产品从源头到终端全链条“严检测,可溯源”的食安新模式。
据了解,锅圈食汇已取得ISO9000与ISO22000双体系认证。此次与三家权威机构战略合作,锅圈食汇在持续强化质量管控的同时,将结合几方资源,在产品的工艺改良、营养等方面深入合作,开发出更多优选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富硒、有机等产品,进一步升级健康产品体系。例如,其最近上新的有机笋产品,原料产地以及生产过程均经过双有机认证。
圈食汇近日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C轮融资。作为专供火锅烧烤食材生鲜供应企业,锅圈食汇3年内在全国开设了近3600家门店;不到1年的时间,累计融资近9亿元。业绩方面,公开报道显示,2019年门店销售同比增长400%,连续2年实现盈利。
不过,新京报记者发现,锅圈食汇在线上平台的销售显示并不乐观,招商人员声称“25万元启动资金,1年回本”的承诺也引发质疑。
生鲜行业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多家企业“跑马圈地”加速布局,锅圈食汇也要在2022年内完成超万家门店的目标。业内认为,生鲜领域并未出现一个大企业,赛道还未跑出优秀选手,供应链和数字化等将成为决战该领域最终的胜负手。
开店招商称1年内回本引质疑
公开资料显示,锅圈食汇在河南郑州成立,总部目前在上海,是“一站式”火锅烧烤食材超市,通过布局线下门店,实现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锅圈食汇官网显示,自2017年开设第一家门店起,短短3年时间,其已在全国开设近3600家门店。
新京报记者发现,锅圈食汇在招商的宣传中,声称为不收取加盟费。8月3日下午,新京报记者以加盟咨询为由进行电话咨询,北京招商负责人吴经理称,锅圈食汇的确不收取加盟费,统一要求选址一家临街60至80平方米的店面,标准店铺启动资金需要25万元至28万元,费用包含店铺的基本装修、店内设施购买、首批食材物料费用以及押金2万元等。
除店租以外,一次性投资需要25万元起步,何时可以回本,利润又如何?对此,吴经理称,正常情况下,平均10个月或者1年的时间即可回本。目前北京已有将近40家门店,按照相关规划,平均1.5公里即可开设一家。
平均10个月或1年即可回本?这样的承诺靠谱吗?业内对此存疑。“有些店,如果选址很好,可能很快就能回本;但实际上,目前生鲜超市赚钱的并不多。”8月3日,业内从事水果连锁负责人张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一家连锁生鲜门店的运营情况和公司的综合水平、实体店选址、能否找准客户群、商圈覆盖质量息息相关,“不能单纯评价开一家店是否挣钱。”
业内人士缪女士也给新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对标社区商业零售,房租、人工、水电占比都不小,零售业通常的净利率为2.5%至3%,“按照零售业的净利推算,如果10个月回本,那每天的营业额需达2.7万,这对门店客流和单价要求很高,并不容易实现。”
8月4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再次拨打锅圈食汇招商电话,针对“10个月或1年回本”的“承诺”,一名自称姓赵的招商人员回应称,“这个不一定,做生意都是有亏有赢。不过,虽然我们有近4000家门店,但全国仅有1000多位加盟商,很多人是开好几家的,做得好的商家有两三个月或半年回本的。”
线上销售显单薄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锅圈食汇门店销售同比增长400%。在连续2年实现盈利的基础上,今年仍保持了大体量规模增长,同比增长400%。
北京加盟门店网上销售情况如何?8月3日下午,新京报记者搜索锅圈食汇商场微信小程序发现,食材价格较为亲民,羊牛肉卷一盒价格为18元上下,一份蔬菜的价格为6元上下。不过,羊牛肉等多款餐品并未标注分量、生产日期、具体产地等详细信息,每日的销量也并未显示。
新京报记者又在美团查询锅圈食汇,百子湾店显示人均价59元,客流指数显示只达二级,评分为4分(64人评)。该店工作人员称,门店在去年开设的,“目前生意不错”。至于是否盈利,该人员表示不方便透露。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锅圈食汇在美团平台的销售显示并不乐观。以百子湾店为例,其中“9.5折代金券”半年销售显示仅39单,“2-3人”“4-6人”到店优惠套餐半年销售分别显示2单和1单。锅圈食汇门店优惠团购活动中,半年售出数量多为两位数,其中仅有回龙观西大街店“手机买单”半年销售量较高,截至8月3日晚7点,半年共售677单。
另一方面,在锅圈食汇小程序直播中,2小时的直播观看人数达1.2万人,点赞人数近10万次,直播评论达3228条。其中,询问优惠券领取的内容较为频繁。
1年融资近9亿元,门店数量欲加码
根据企查查显示,2019年8月12日,不惑创投作为锅圈食汇的A轮投资方,首笔金额高达4500万元。同年10月,在A+轮投资中,锅圈食汇出现三全食品的身影,与不惑创投一起投资5000万元。
或疫情“宅经济”和“懒人经济”的影响,锅圈食汇今年迎来两笔大投资。今年2月24日,嘉御基金、IDG资本、不惑创投投资5000万美元;7月30日,锅圈食汇C轮融资,获得嘉御基金、启承资本、IDG资本、不惑创投等4家6000万美元的投资额。不到1年时间,锅圈食汇已累计融资近9亿元。
经营水果连锁的张先生认为,这属于生鲜赛道中的一个细分市场,一家企业的融资额多少,主要是看赛道前景、操盘手和团队的价值等。他说,从表面上看,一家火锅食材连锁超市并不一定值这个投资价值,但也许便利超市只是切入点,不能单纯看业务,而是看未来可期。“生鲜领域并不好做,这个赛道并未出现优秀选手。”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也告诉新京报记者,社区生鲜电商的前景巨大,属于我国目前重视的民生社区经济和小店业态,后疫情时代,生鲜领域的赛道会逐步加大加快,成为融资的热点领域,但该领域淘汰率非常高。
C轮融资后,锅圈食汇将如何布局和升级?9亿元的巨款又将花在哪里?针对大笔融资后的具体计划,8月3日,新京报记者致电锅圈食汇,截至发稿,锅圈食汇对此并未做出回应。
不过,据公开报道,锅圈食汇计划2020年内完成超5000家门店,2022年内完成超万家门店的目标。新京报记者咨询锅圈食汇招商热线,招商工作人员也证实了该计划。
赛道布局加快
实际上,自2012年开始,生鲜电商进入发展元年,无数创业者涌入,生鲜市场也在快速成长。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国内生鲜市场规模自2013年以来保持6%以上增速,在2020年或将达2.16万亿元;国内消费者平均每周3次的生鲜购买力,高于全球平均值2.5次。
疫情“宅经济”更是催生该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美团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生鲜果蔬等品类的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倍以上。每日优鲜也曾披露,疫情期间,业务量增长300%,客单价提高至120元。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2020年的生鲜行业依然是竞争白热化的1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鲜赛道进行布局。今年4月,首农食品集团与普洛斯合作,总投资达300多亿元布局首都生鲜供应链。今年5月,叮咚买菜完成了一轮3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20亿美元。今年7月23日,每日优鲜也宣布完成新一轮4.95亿美元融资。同时,由美团孵化的美团买菜陆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上线,正大力推广美团买菜APP。
每日优鲜创始人、CEO徐正认为,未来5年,线上生鲜超市行业将进入快速成长阶段,行业格局正从百亿级别短跑的小组赛到千亿级别长跑的淘汰赛,上游供应链生态和数字化连锁,将成为最终的胜负手。
果多美总经理张云根坦言,“生鲜领域的市场非常大,但运作起来并不容易,目前在该领域并没有做出一个大企业,赛道还未跑出优秀选手,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选手加入。”
锅圈食汇能否在抢夺赛道中成为优秀选手?洪涛认为,企业获得如此大额的投资下,还要思考线下布局,重视数字化转型,加大供应链、食品安全、购买便捷度、物流配送等方面的数字化投入。
新京报记者 欧阳晓娟 网络截图
编辑 秦胜南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