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的一顿午餐,成了火锅店、大型商超和连锁便利店们,杀红了眼的战场。不论是40元的烫捞杯,19.9元60个菜的自助,还是不到20元的现炸猪排咖喱饭,好吃不好吃先放在一边,便宜、方便才是硬道理。
文 | 郑思芳
编辑 | 辛野
运营 | 泡芙
“更适合中国胃的‘黄人饭’”
眼前的“火锅”,没有火,也没有锅。准确地说,它叫“烫捞火锅杯”,烫熟了的食材浸泡在汤里,被装进一只类似奶茶桶的塑料杯子。
但吃火锅该有的蘸料和小碗,齐齐整整。这一顿突出一个荤素搭配,牛肉、玉米、娃娃菜,蛋白质、碳水、维生素应有尽有,看着就健康。
▲ “烫捞火锅杯”。图 / 左庭右院鲜牛肉烫捞宣传图
办公楼的食堂关了以后,中午吃什么成了陈彤每天的头等大事。不久前,作为火锅爱好者的她突然发现,常常光顾的火锅品牌,纷纷推出了适合一人食的火锅杯。想犒劳自己吃点好的,又不想大中午折腾去店里涮火锅,陈彤在工位下单了鲜牛肉火锅杯的外卖,成了周围第一个尝鲜的人。
打工人午餐上一个掀起的热潮,是不开火、拾掇拾掇就能吃的白人饭,但如今,不少人觉得火锅杯是更适合中国胃的“黄人饭”,烫捞是它的精髓——毕竟,“谁不想打工间隙,吃口热乎的呢?”
陈彤则觉得,工作日吃火锅杯吸引她的是清汤汤底,不像重油重辣火锅那般罪恶,吃完嘴里也不会返味儿。菜单上标注的鲜切肉,看上去也比预制菜里过度加工的肉健康。如果实在觉得烫捞后的牛肉和蔬菜没有味道,可以蘸一点酱油小米辣汁,但陈彤倾向于喝下原味的牛骨清汤,她觉得和之前吃牛肉火锅喝到的几乎没什么差别。
从烹饪方式看,烫捞火锅杯并非横空出世,尤其汤底选麻辣、再蘸点麻酱的话,很难和麻辣烫、冒菜区分开来。但改个名字,再标上卡路里,就成了一种很新的减脂餐。
很长一段时间内,健身五年的张觅对健身餐的认识都停留在“又贵又少又难吃”,不是万不得已,她不会碰冰冷的白人饭。烫捞杯的出现,正好满足她想吃一份热气腾腾的午餐的需求,还能节省时间——工作日的午休都被张觅用来健身,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提前点好烫捞,到了匆匆吃两口,她就有了举铁和跑步的力气。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那些原本主打聚餐场景,鼓励大家约上三五好友到店吃饭的火锅品牌们,都盯上了打工人的午餐,纷纷推出适合一人食的外卖和餐品。
左庭右院鲜牛肉火锅,除了生肉外卖外,开出了烫捞·牛腩饭,售卖40元左右的烫捞杯和50元左右的牛腩饭。客单价近180元的一绪寿喜烧火锅,推出了40元左右的烫捞套餐。海底捞则推出下饭火锅菜,客单价也维持在三四十元。
▲ 左庭右院推出的“烫捞杯”。图 / 饿了么截图
曾经,“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但现在,火锅店首先要解决年轻人不再爱吃高价火锅这件事。尤其是工作日中午,绝大多数火锅店的桌子一定坐不满,但烫捞火锅杯却能穿越层层叠叠的写字楼,送到打工人的手上。
比起动辄人均150、200元的“正经火锅”,三四十元一份、有肉有菜有主食的火锅杯,已经称得上平价。但翻开菜单,性价比的计算却因人而异。以北京悠唐购物中心的左庭右院为例,蔬菜轻食烫捞杯一份22元起, 销量最高的日光番茄鲜牛肉烫捞杯一份58元起,如果想要单加一份鲜牛肉,还要额外加上19元。
陈彤身边的同事觉得,烫捞杯的设计“华而不实”,除了少量的牛肉,几乎都是“不太值钱”的配菜,筷子伸进去搅和一圈,都是金针菇、娃娃菜和土豆,牛肉的分量少得可怜。即使是在吃上面舍得花钱的陈彤,每次看到零星的几片肉也不得不感叹,“还没吃出味道肉就没了”。
“牛肉又少又碎”,也成了社交媒体上不少人吐槽烫捞杯的焦点。点过左庭右院牛四宝(包含牛腩、千层肚、毛肚和黄喉)烫捞杯的淼淼,感觉外卖里的牛腩和红烧牛肉面里的牛肉包一样碎,“凑起来也没一个手指多”。
▲ 牛腩像红烧牛肉面里的牛肉包一样碎。图 / 受访者供图
陈彤的饭量,一般是老乡鸡的两道菜加一道蒸蛋外加一碗米饭,如果点牛肉烫捞杯,还得外加一份粿条。就算这样,吃完到了下午四点,肚子也饿了。而对于体重不到80斤的淼淼来说,一份牛肉烫捞杯的分量刚刚好。不过,在差不多的价格下,淼淼还是选择了吃起来更满足的寿喜烧烫捞杯。
打工人午餐,一个新的餐饮战场
早中晚一日吃三餐的习惯,正在被打工人改写。
早起是不可能早起的,勉强踩点在10点半那一刻抵达公司,艰难地打个上班卡,已经是对这份工作最大的尊重,早餐也因此逐渐和打工人绝缘。至于晚餐,当一天的工作结束,出于下班时间晚和保持身材的考虑,很多上班族选择少吃甚至直接不吃。
于是,午餐逐渐膨胀起来,变成了不少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而这样的趋势,也被餐饮行业的从业者们敏锐捕捉。过去,专注为打工人做工作餐的餐饮品牌不在少数,但如今,越来越多新面孔涌入进来,甚至开辟了一个新的餐饮战场。
米村拌饭凭借9元一份的金枪鱼拌饭,冲出东北、走向全国,实现打工人海带汤、小菜无限续的自由;“穷鬼天堂”萨莉亚用沙县小吃的价格卖意大利菜,被年轻人追捧为“萨门”;而麦当劳13.9元的“1+1随心拼”,更是不知道吃什么时,永远可以用来兜底的选择。
▲ 麦当劳的“1+1随心配”。图 / 麦当劳微博
消费降级的年代,打工人很少会选择人均两三百的餐厅彰显自己的品味,但人均十几块的穷鬼套餐,却总能让钱包保持体面。尤其是一顿工作日的午餐,口味不必完美,但性价比一定要拉满。
在北京国贸工作的95后邱俞发现,一旦到了中午饭点,国贸商城负一层的7-11便利店就挤得水泄不通,跟不远处的几家日式、泰式、粤式餐厅相比,人气有过之而无不及。稍微晚去一会儿,等待她的就是零星的饭团和为数不多的便当,一旁的店员则要时刻拿着箱子补货。
每每不知道中午该吃什么时,邱俞都会下意识地跟随人群钻进便利店,在这儿买午饭,方便、快捷、省钱。一份贝果加一份冰面包,价格不超过20元,尤其气温攀升到35度以上的时候,这类食物既能当主食也能当甜品,还能顺便解了暑气。
“便利店的午餐选哪个几乎都不会出错,便宜管饱。”邱俞说,在一众动辄人均消费七八十甚至一两百元的国贸餐厅里,不会“背刺”打工人的少之又少。而便利店也拥抱了这一批食客,除了往冷柜里陈列速食,还努力成为“打工人食堂”。
▲ 便利店的午餐便宜管饱。图 / 《黑暗荣耀》
今年上半年,7-11就在广州的白领聚集地珠江新城开出新店,主打便利店+小食堂的模式。开业当天,一个小时内就拿下了近五十个堂食订单。
和以往用微波炉复热饭团、三明治不同的是,新店的小食堂也开始提供适合中国胃的热食,7-11就在原有鲜食的基础上,新增了12款现制、现烤、现炸的餐食和6款组合套餐,包括猪排咖喱饭和牛肉汉堡等,售价均在9.9元至22.9元之间。而在此之前,全家便利店就已经开始主打“一日五餐”策略,扩大鲜食区域并推出更多现制食品。
盯上打工人午餐,是便利店们的“阳谋”。7-11在官宣小食堂时写道:“下一家便利店,不止是便利店。”全家则给自己的鲜食贴上了“热气小灶”的标签。而他们共同选择的战术,是强调“现煮现做”“烟火气”。
如果说便利店本来就在写字楼的辐射范围内,专注于打工人午餐无可厚非,那么大型超市的加入,直接让打工人的午餐战役变得白热化。
永辉超市就曾因为开出一家号称“15元吃饱”的食堂冲上热搜,主打现炒现做的“自选模式”,具体到菜品选择上,荔枝肉3元、萝卜排骨汤3元、香肠2元,价格直接把消费者拉回十年前的物价水平,而且还能实现米饭、汤、小菜无限续加自由。
低价午餐的风,还吹到了北京本土起家的连锁商超物美。6月以来,物美全新餐饮业态“物美大食堂”陆续在北京中关村店和通州龙湖店亮相,提供包括凉菜、炒菜、主食、水果、小吃、甜品在内的60余种菜品,面食类碳水自助13元无限畅吃,炒菜类自助19.9元无限畅吃。
换句话说,一个人花不到20元,就能吃上一顿自助餐。听上去极具性价比的策略,迅速吸引了人流量,位于中关村的物美大食堂,一到饭点每个档口都挤满了打工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食堂每天客流达到500至700人,单日营业额近两万元,还带动了超市其他区域的销售。
而本就设有现场堂食区的盒马,自然也不会放过拉拢打工人的机会,直接把最低价打到9元,让打工人的“穷鬼套餐”多了一个选择。9元的梅州腌面,19.8元任选的三菜快餐、16.8元的猪杂汤……广州盒马开出盒马自营快餐,客单价从9元到30元不等。
除此之外,写字楼周边的商场,也瞄准了打工人吃饭刚需的生意,用美食盘活人气。
今年上半年,北京悠唐购物中心就把负一层改造成美食街,还针对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打工人,推出了“工牌计划”,凡是注册成为“工牌会员”,就能享受商场内部分商户低至8折的优惠。
卷到尽头
打工人午餐的战场热闹归热闹,关起门来算账,不少火锅店都在自救的边缘苦苦挣扎。
每日人物此前关注到,不少高价火锅品牌都在偷偷“降价”。2023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跌破百元,只剩99.1元。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火锅,人均消费也从150.9元降至142.3元。
高价火锅无人问津,曾经一度销声匿迹的旋转小火锅,却成功翻红。一人一锅、一签一价,人均30元的价格,让小火锅迅速成为打工人的心头好。虽然“轻装上阵”,但发展迅猛,2018年创立的围辣串串香在2023年一年便新开180多家门店。
白人饭和穷鬼套餐之所以备受追捧,是因为最近几年,打工人对午餐的需求已经渐渐从吃好转变成吃饱。但即便如此,背刺总还是突如其来。一个令人扎心的事实是,在一线城市,哪怕月薪两万、餐标50元上下,都很难吃到一顿像样的午餐。
社交平台上抱怨午餐贵的帖子比比皆是——月薪两万吃不起麻辣烫,夹几个菜都要小60元;看起来朴实无华的称重式中式快餐也会化身“刺客”,随便拿上一两个菜,价格就飙向50元;在轻食店吃没几片肉的“草”,一碗也接近80块;就连经典白人饭选手赛百味,基础套餐也动辄三四十元……
打工人午餐,还是预制菜的重灾区。虽然菜品是否预制,标准不一,很多人也不是完全不接受预制菜,但很多堂食餐馆端上桌的饭菜用的是料理包,却还卖得相当贵,尝一口就能“破防”。
比如经常因为价格贵被吐槽的和府捞面。今年315期间,“和府捞面被曝含预制菜”的话题登上热搜,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和府的员工当着他们的面,将料理包里的食材挤进了面碗当中。热门评论中,“这么贵还预制”显得非常扎眼。
几年前,人均消费超40元的和府捞面,一度因为定位中高端受到资本青睐,先后获得6轮融资,投资方包括CMC资本、腾讯资本、龙湖资本等,累计融资金额超16亿元,公司估值一度达70亿元,堪称新消费赛道的明星宠儿。
▲ 和府捞面一度被质疑“快餐刺客”。图 / 视觉中国
而高客单价和持续扩张的门店,并没有阻止和府捞面的连年亏损,2020年至2022年累计亏损超7亿元。认清消费降级趋势的和府捞面,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开始降价。2023年年底,创始人李学林透露,若以会员价为标准,和府捞面30元以下的产品已占一半,30元至40元价位段产品约占45%,40元以上的产品占比为5%。
而到了今年6月,和府捞面继续自救,餐品最高降幅达到了32%,价格逐渐“亲民”。以一碗原价36元的草本番茄肥牛面为例,降价后售价28元,如果购买月付制会员卡则享受“皇帝价”24.6元。
无论是在堂食还是外卖,绕开预制菜的呼声越来越高,打工人也开始用脚投票。能在拥挤的午餐赛道上杀出血路的,也只有顺应了趋势的玩家。
如今,讲究猛火爆炒、食材新鲜的湘菜,逐渐成为打工人午餐的首选,餐馆门头的明档厨房提供了看得见、闻得着的安心,即使是送到写字楼的外卖,也都蒸腾着热气,配菜分量甚至多到溢出。
以费大厨为代表的湘菜品牌,在客单价人均不过百的情况下,在北上广深迅速铺开。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底,北京地区湘菜堂食线上交易额较2022年增长超一倍,高于餐饮大盘增幅。
▲ 湘菜爆炒。图 / 视觉中国
乘上这股东风的不只有连锁餐饮品牌,便宜大份的“东北盒饭”也成为爆火品类,被网友称为“世界上最便宜的自助餐”,不仅管饱还便宜干净,北漂“月入两万不敢吃三菜一汤”的说法也就此终结。
对东北盒饭的追捧,进一步催生出北京、广州等城市的新型盒饭业务。据媒体报道,一线城市的CBD区域陆续出现类似“打游击”的盒饭个体户,前一天告知摆摊地点,次日在定点卖饭,定价在10元到20元不等,相当火爆,基本上出摊就能售空。
使出浑身解数的餐饮老板们,逐渐认清一个现实:原有的行业秩序已经被颠覆了,打工人午餐赛道也早就拥挤不堪了。租金、人工、食材成本高居不下的同时,如何真正地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是生意维系下去的关键。
对于在外面吃饭这件事,还有不少打工人已经彻底转向了另一个选择。
小红书上,有关“打工人带饭”就积攒下39万篇笔记,两菜一汤、均衡营养,是带饭小白才会琢磨的事儿,真正的带饭行家从来都不拘小节,往饭盒里塞上白馒头和油泼辣子,也能吃饱一餐。
这么一看,主打省钱又省事的“生命体征餐”或许才是带饭的尽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经拼命高端化的火锅品牌,开始抢着“下凡”了。
上个月,九毛九旗下的“怂火锅”张贴出“认怂公告”:荤菜9.9元起、素菜6.6元起、焖饭6元任吃。
< class="pgc-img">>海底捞把旗下火锅子品牌“嗨捞火锅”,改名为更卑微的“小嗨火锅”,价格也从人均80元降到了人均60元。
< class="pgc-img">>呷哺今年也将单人套餐及双人套餐的价格降了10%。后来,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这个市场你不抢就只有饿死。”
但要论火锅界真的卷王,还要看:小火锅。
“29.9元一位自助小火锅”“人均不超过40元吃到撑”,是对小火锅最常见的用户评价。
为了吸引客人,一些商家的锅底、饮料或点心直接免费。去年10月,因为饮料免费,6名男生在一家26元一位的自助小火锅店里,一共喝掉111瓶酸梅汤,登上热搜。
< class="pgc-img">>更卷的是,有的小火锅店还融入了livehouse快闪活动,边吃小火锅边欣赏乐队演出。
< class="pgc-img">>一到饭点,商场里其他餐厅的顾客寥寥,小火锅店里则挤满了干饭的年轻人。
< class="pgc-img">>企查查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新增“小火锅”相关企业达到4200多家。
差点沉寂的小火锅,为何又成香饽饽了?
< class="pgc-img">>曾经的商场弃子,如今的“穷鬼救星”
小火锅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1998年,呷哺就把它带到了北京。
一人一锅,极致性价比,都是呷哺玩剩下的。7块钱能任意拼两个素菜或丸子,27块钱就能吃到一份羊肉套餐,让呷哺快速收获无数铁粉。
< class="pgc-img">>然而呷哺的市值,常年还不到海底捞的1/10。
为了迎头赶上,呷哺开始淡化小火锅形象,宣布从“快餐”向“轻正餐”转型,价格也随之涨涨涨。和呷哺同时期火起来的小火锅品牌,比如千味涮、石二锅、筑间幸福锅物等,在市场上的声量也越来越小。
小火锅一度看似要和大众渐行渐远了。
没想到,现实又一巴掌把它们都给扇回来了。
< class="pgc-img">>往高端走的呷哺,在2021年至2023年的三年间,累计亏损超8亿。比自己的落寞更扎心的,是同行的风光——就在呷哺忘记初心的时候,同行却在靠小火锅叫好又叫座。
靠小火锅,有的品牌享受到了久违的流量密码。
比如曾被称为“中华火锅第一股”的小肥羊,原本早已被遗忘,去年在上海某商场推出旋转小火锅,打着“全场10元起,享受羊肉自由”的宣传语,又回到了公众视野。
< class="pgc-img">>有些品牌则是靠小火锅迅速崛起,做大做强。
现在,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自己的小火锅品牌。北京有农小锅,西安有串士多,河南有围辣,沈阳有喜家,山东有龍歌,哈尔滨有苏小北,江苏有红厌厌……
一些小火锅品牌,甚至开始从地方走向全国。在西安成立的“串士多”,以“串串+回旋小火锅”的模式,在全国开了100家左右的门店;“农小锅”在北京、郑州等也开了近百家门店;“围辣”的官方数据更是超过千店,还取得了由沙利文认证的“全国旋转小火锅门店数量第一”。
< class="pgc-img">>更能证明小火锅火爆的例子是:原先八竿子打不到一撇的人都跑来分一杯羹。
潮汕牛肉锅、日式寿喜锅、椰子鸡火锅等各类火锅,都缩小了尺寸做成mini版。
< class="pgc-img">>包括海底捞的“小嗨火锅”,其实也是一种类似的小火锅模式,菜品上做小份化、自助化。
连吉野家、南城香、老乡鸡等品牌,也推出小火锅作为引流爆款。
南城香在部分门店推出了37.8元/套的“100%原切肉小火锅”,更是诱惑无数“穷鬼”打工人。套餐内容包含锅底、8种小料、一份100%原切肥牛/鲜羊肉,以及无限畅吃的素菜、水果和米饭。
< class="pgc-img">>套用李云龙的话,整个小火锅市场快乱成一锅粥了。
< class="pgc-img">>小火锅逆天改命背后,
低价只是表象
现在的年轻人最讨厌被背刺,对“刺客”毫不留情。
“雪糕刺客”的代表钟薛高,今年开始,高价雪糕一折大甩卖,创始人直播卖红薯还债。
麻辣烫也是“刺客”经常现身的地方。跨年夜,一名女生在长沙地摊点了一份麻辣烫,被老板收了106元。张亮和杨国福麻辣烫,也因为价格贵被吐槽上了多次热搜。
相比之下,小火锅明显还没背离人民群众。
据调查,市面上的旋转小火锅的人均消费普遍在50-60元。在一些二线及更低线城市,人均消费甚至能低至30元左右。
< class="pgc-img">>一些小火锅店,直接喊出“花麻辣烫的钱,吃顿火锅”的口号。
< class="pgc-img">>但是,小火锅会在全国遍地开花,靠的绝不仅仅是低价。
1.既要低价,也要面子
除了低价,店家也很聪明地在其他方面猛下功夫,让人觉得顾客不单纯为了低价才进店消费。
于是,有了百花齐放的小火锅模式,总有一款适合你。在用餐场景上,有一人餐、双人餐和多人餐;在火锅形式上,有回转、自助、自选、串串式。
更关键的是,小火锅的菜品数量向自助餐看齐,种类多到超预期。
比如农小锅的涮菜系列、糕点系列、炸货系列、水果系列、饮品系列加在一块,SUK多达百种。还有龍歌自助小火锅,每人只要59.9元,就能吃到100道菜。
< class="pgc-img">>在上百种的菜品里,加入几样有价值感的菜品,顿时更让人觉得“超值”。
< class="pgc-img">>最后再搭配年轻化的装修,小火锅门店给人留下的印象就不只只是低价了,还有干净、时尚、划算……
2.火锅快餐化,拿捏打工人
小火锅一人一锅,天生带有快餐属性。
为了更靠近打工人需求,小火锅市场还出现了“下饭小火锅”的概念,与米饭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小火锅的快餐属性。
2021年,巴奴火锅就推出了子品牌“桃娘下饭小火锅”,除了小锅内的食材,顾客还可以点小酥肉、奶茶、梅子冻等小吃搭配,一顿饭下来也不过35元左右。
< class="pgc-img">>这两年,北京、江苏、湖北、天津等地也出现了一批“下饭小火锅”。例如,河北的“李坑坑下饭小火锅”,武汉的“呆窝瓜下饭小火锅”,北京的“渝喜旺下饭小火锅”,等等。
它们的价格同样快餐化。根据大众点评显示,李坑坑下饭小火锅人均消费在23-28元之间。
此外,小火锅不需要复杂加工的原料,锅底和调味料也是现成的,从点菜到上齐所有菜品,只需10分钟。
< class="pgc-img">>打工人可以把它当成工作餐,火锅店则提升了翻台率,双赢。
3.小火锅:火锅店的救命稻草
小火锅的爆发,不仅因为顾客的需求变化,也是源于商家趋利避害的选择。
火锅是摇钱树,也是生死场。2023年,火锅企业成立数量为7.5万家,注吊销量为3.6万家,基本“阵亡”了一半。
但如果是做小火锅生意,风险就小多了。
大火锅需要大门店,租金、装潢、人力、营销等加起来,绝对是难以承受之重。
对比起来,小火锅的门店面积不需要太大,位置也不用太好,待在社区或商场负一层足矣。
< class="pgc-img">>再加上主打性价比,服务和装潢等其他投入也有限。一位业内人士说:“前厅安排一两个服务员就可以,甚至用保洁来直接收拾桌面就可以,充当服务员角色。后厨方面,基本不需要复杂刀工,只是负责装盘即可,甚至可以招揽小时工来。”
< class="pgc-img">>大火锅小火锅,一字之差,天差地别。
< class="pgc-img">>是摇钱树还是割韭菜,
只在一线之间
创业不易,即便是处在风口上的小火锅,也不能让所有人如意。
过去一年,就有多达400多家小火锅企业注销。而那些还在坚持的企业,日子也不怎么滋润。
原本客单价就低,同行还动不动以锅底免费、甜品免费、开业免费或素菜免费等为发力点大打价格战,到头来,就算翻台率比大火锅高不少,赚的钱恐怕也只够交租金。
< class="pgc-img">>另外,餐厅做的是回头客生意,有老顾客撑着,才能越活越滋润。
但现实是,许多餐厅缺乏差异化和品质,回头客的数量堪忧。
对于小火锅的菜品,网上有一些人评价:“都是那些素菜、丸子、冷冻牛羊肉卷,吃了几回之后就不想再吃了。”
< class="pgc-img">>刀哥认为,小火锅要长久做下去,还需要向优秀的大火锅店取取经。
一方面,特色化经营,打爆一个超级标签。
海底捞有服务,巴奴和毛肚强绑定,怂火锅提供氛围。
还有各式各样的火锅店,以特色食材刺激顾客,比如鲜切牛肉、椰子鸡、猪肚鸡、菌菇。现在很火的鲜切牛肉自助火锅,有的品牌店仅一年多就开了上百家。这背后就离不开特色“鲜切牛肉”,而且要现场鲜切,让人忘不了。
< class="pgc-img">>另一方面,能否让人记住也取决于经营态度,是跟风还是在死磕。
已经是业内头部的海底捞,这两年为了开拓市场,不断推出露营火锅、校园火锅、海底捞企业餐厅等等。内部人士表示:“基本上方向就是顾客去哪,火锅就走到哪。”
< class="pgc-img">>还有去年净增长660家的许府牛,没有什么出奇制胜的营销或是热情周到的服务,就是靠人均60的客单价。低价背后是极致的成本,据说许府牛创始人从不拖欠供应商货款。为了锁价,牛肉价格低的时候,在海外单次支付牛肉货款高达1-2亿元。
反观许多小火锅,不仅特色有限,用心程度也没法比。
今年3月中旬,巴奴就放弃了“桃娘下饭小火锅”,巴奴创始人退出了桃娘的股东行列。
老乡鸡、吉野家、东来顺、和府捞面等品牌推出的小火锅,也没有多大水花,最后要么消失,要么变成了菜单上的一道菜。
对它们而言,小火锅只是试水的替补业务,不值得投入太多资源和精力。
比起可以从容进退的大企业,大多数小火锅老板必须竭尽全力。
这门生意是机会还是泡沫,不仅取决于外界,更取决于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022年,资本盯上餐饮,于是迎来了一场餐饮行业的IPO盛宴!
开年才两个月,就已经有乡村基、七欣天、杨国福麻辣烫先后提交招股书,冲刺港股上市。
而这距离老乡鸡、和府捞面、老娘舅、捞王火锅等一众餐饮品牌打响上市号角,也仅仅过去才半年不到。
不得不说,中式餐饮的“后疫情”大趋势,给很多人打了一针“造梦”的强心剂。
提起中国的特色餐饮,火锅、麻辣烫必占一席之地;火锅市场已经走出一个巨无霸,那么麻辣烫“一哥”究竟是谁呢?
说起来也是奇怪,麻辣烫本是四川特产,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真正将这门小生意做大的却是一对曾靠摆摊为生的东北夫妇。
< class="pgc-img">>现如今,无论是知名度还是门店遍布范围,杨国福麻辣烫都堪称“国民级”。
前不久,这家全球门店数超6000家的麻辣烫将正式向港交所交表,拟主板挂牌上市。
难道高高在上的资本也爱吃麻辣烫了吗?让加盟商趋之若鹜、零融资记录的杨国福麻辣烫,也开始拥抱资本了?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壹
资本狂欢麻辣烫,新消费时代,从不缺故事,但看到“杨国福麻辣烫”提交港股招股书后,还是惊讶了吃瓜群众。
< class="pgc-img">>人均20多元一份的街边小吃——杨国福麻辣烫,居然也能跑出IPO!
日前,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又称:“杨国福麻辣烫”) 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这家成立近20年从未融资的餐饮企业终于还是向资本市场发起了冲刺,若上市成功将会成为“麻辣烫第一股”。
< class="pgc-img">>“杨国福麻辣烫”冲刺港交所的底气可能来源于其遍布全球的超6000家加盟店和年均11亿的营收!
据招股书的数据,截至2021年9月30日,杨国福品牌旗下共有5783家餐厅,包含位于上海的3家自营餐厅,5759家遍及中国31个省市的加盟餐厅,以及布局在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的21家海外加盟餐厅。
< class="pgc-img">>官网信息显示,截至目前杨国福在全球共有6000余家餐厅。
< class="pgc-img">>值得一提的是,和上市餐企海底捞、呷哺呷哺、九毛九等以直营模式为主不同,杨国福麻辣烫的扩张方式几乎完全靠加盟。可以说,加盟店贡献了九成以上的收入。
卖麻辣烫能赚多少钱?为何能让加盟商趋之如骛?
我们从招股书可以看到,“杨国福”的麻辣烫生意较为稳定:
< class="pgc-img">>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9个月,杨国福麻辣烫的总收入分别为11.82亿、11.14亿及11.63亿元;同期录得净利润分别为1.81亿元、1.69亿元及2.0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书中披露的杨国福麻辣烫平均客单价29元,粗略计算,2021年9个月里,杨国福卖出了4000万碗麻辣烫,一天进账约400万元!
贰
麻辣烫红遍大江南北,得益于一个不能吃辣的东北人——杨国福。
杨国福麻辣烫创始人杨国福很早就辍学,当年家里还有众多的姐妹兄弟,父母根本没有能力让他们都上学,杨国福年轻的时候就种地、放羊、养猪、开小卖部,30岁开始,开麻辣烫发家。
< class="pgc-img">>2003年,杨国福麻辣烫的前身杨记麻辣烫第一家直营店在哈尔滨永和街成立,门槛低、成本低迅速起飞;第二年,杨记麻辣烫正式更名为杨国福麻辣烫,且杨国福麻辣烫第一家加盟店诞生,2005年,杨国福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商标;2006年,对外开放加盟;2007年,哈尔滨杨国福麻辣烫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10年,加盟店总数突破1000家,覆盖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区。2017年,杨国福麻辣烫的加盟门店数突破5000家,2020年突破6000家。
2020年,按商品交易总额和餐厅数量计算,杨国福麻辣烫在国内麻辣烫市场、中式快餐市场均排名第一。
据招股书股权结构,目前杨国福麻辣烫的主要控制人杨国福、朱冬波(杨国福的妻子)及杨兴宇(两人的儿子),持股比例分别为38.79%、38.79%和19.39%,此外杨国福本人还通过股权激励平台控制3.03%的表决权,且三人已于今年1月份共同签订了“一致行动协议”。
< class="pgc-img">>也就是说,在IPO前杨国福麻辣烫几乎100%属于杨国福一家三口,从未对外融资过。若能达到15倍以上的市盈率,其身价将在40亿以上。
叁
创立19年来,杨国福麻辣烫一直以“只加盟、不融资”而闻名于餐饮行业,至今也确实未有过对外公开的大规模融资。
如今餐饮资本热,大大小小的餐饮品牌都获得了相应的融资,难道一直以“不融资”出名的杨国福也坐不住了?
究其根本就是,杨国福规模一直在扩大、赚钱能力却没能跟上快速发展的脚步。
< class="pgc-img">>招股书显示,杨国福的经营溢利(税前)2019年为2.4亿元,2020年下降到了2.2亿元;杨国福的资产回报率从2019年的25.3%,径直下降到了2020年的19.3%,股本回报率同样是一年腰斩。
进一步分析招股书可得知,“杨国福”其实是原料供应服务商,在四川自建了工厂,向加盟商“卖货”才是其主营业务,并且这部分业务占到营收的90%。
< class="pgc-img">>有数据显示,虽然目前杨国福麻辣烫的加盟门店已经高达6000多家,但杨国福所承建的研发工厂最大承载量高达2万家,这也就说明了工厂依然有较大的产能空间。
换句话说,“杨国福”需要不断跑马圈地,才能从加盟商处获得稳定收入来源。
与一些采取加盟形式的餐饮企业不同,杨国福的加盟业务,并不依靠品牌加盟费来支撑营收。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前三季度,加盟费分别只占加盟餐厅营收的4.9%、5%和3.3%,更多是来自向加盟餐厅销售货物。
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前三季度,杨国福向加盟餐厅销售货物的收入分别为9.78亿元、10亿元和10.58亿元,其中,来自“转售向第三方采购的货品”的销售收入均超过50%。
肆
对于这家发迹于东北的街边小吃店来说,究竟是如何有底气喊出对标星巴克的口号,又是如何凭借一碗麻辣烫敲响香港交易所大门的呢?
< class="pgc-img">>一对曾靠摆摊为生的东北夫妇,把发源于四川的麻辣烫生意做到全国乃至海外,开出超过6000家门店。这故事听起来相当励志,但背后的生意经却并算不上多高明。
大规模的加盟体系、极轻资产的连锁运营,让杨国福得以最低成本地快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和头部地位。说白了,杨国福赚的都是加盟商的钱,比如收加盟费、售卖底料、转售食材。
另外,年入千万的杨老板不满足做小本买卖,他还要让消费者把麻辣烫“吃出荣耀的感觉”,低毛利、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脏摊”无法实现杨老板的野心,杨老板给杨国福找的对手是星巴克,傲慢盘踞CBD的中心地段,40/杯却还有大批高消费力的拥簇者。
相比从100个人手里赚1块钱,从1个人手里赚100块的方式“高级”多了。把麻辣烫卖贵,颠覆麻辣烫的形象,扭转麻辣烫的地位,杨国福想出不少高招。
值得一提的是,“论斤称重”就是杨国福的首创,而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目前也是麻辣烫市场最主流的售卖模式。
几乎只做加盟的杨国福,目前年营收已连续三年超过10亿元,面对屡次被曝出却无解的食品安全问题,杨国福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吗?
据搜狐财经,杨国福频繁被曝出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甚至被监管机构点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9月,杨氏家族曾套现1个亿,扣税2000万元,8000万元进入了杨国福家族的口袋。
< class="pgc-img">>伍
进入2022年,我们正在目睹着这热闹的一幕:中式餐饮上市潮大爆发。
但是,一些餐饮品牌向资本的“叫价”越来越高,能否匹配高估值是个大问题。IPO是它们接触更多资本、也是接受成熟资本市场检验的开始。
不可否认,在国内的上市道路十分艰难,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上市都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但上市之后,企业将如何健康长久的发展才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
他们赶上了中国消费最好的时代,当然也面临着“吃货们”最挑剔的食品安全监督。
麻辣烫“一哥”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而已!
参考资料:
《杨国福麻辣烫,上市全靠加盟商?》,开菠萝财经
《麻辣烫人均过百,每家杨国福都有责任》,Vista氢商业
《一碗麻辣烫,撑起一个IPO,这对东北夫妻赚嗨了》,投资家
《杨国福麻辣烫“蒙眼抢跑” 餐饮上市潮谁能熬过考验期?》,IPO猫头鹰
《杨国福麻辣烫冲击IPO: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单店营收连续下滑,突击分红1亿元》,搜狐财经
《上市前突击套现1亿,边开边倒闭,家族企业「杨国福麻辣烫」如何财富自由?》,36氪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