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隔离点的一日三餐吃什么?吃得好不好?食品安全有保障吗?8月4日,记者随着南京市市场监管局、秦淮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来到秣陵路亚朵酒店,开展隔离点餐饮安全检查。
三荤一素一汤一水果,菜单每天不重样
秣陵路亚朵酒店前段时间刚被设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酒店共有111个隔离房间。检查时已临近中午,记者进入酒店厨房时,当日午餐已经准备好,工作人员正在后厨外的大厅进行盒饭分装。
记者在现场看到,午餐为三荤一素,分别为咕噜烧肉、琵琶腿、西芹炒肉片、糖醋包菜,还有一份例汤和一只香蕉。酒店餐厅负责人赵彬告诉记者,考虑到大家要在房间里待十几天,心情难免受影响,所以每顿饭他们都精心搭配,做到菜单每天不重样,让大家吃得开心些。早餐有粥、鸡蛋,有十几样糕点换着搭配,还会配一盒牛奶或酸奶。
每周全覆盖检查,每种食品留样48小时
“隔离人员和工作人员不容易,我们得换位思考,尽可能保障人家吃得好、吃得安心。”秦淮区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管科科长王志浩细心查看食品原材料、调料等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示信息,要求现场负责人继续严格执行原材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
在大厅,执法人员还重点查看了食品留样柜。据了解,每种食品留样不能少于100克,而且要做好留样记录,留样盒上必须贴上标签,上面要注明留样时间、失效时间。留样人员签名后将其放在专门的留样柜里,在冷藏条件下保存48小时以上。
据介绍,秦淮区共有隔离点28个,其中8个为隔离酒店自行供餐,20个为集中用餐配送单位供餐。7月31日至8月2日,秦淮区市场监管局组织执法人员分3组,对辖区所有隔离点和4家隔离点集中用餐配送单位进行了一轮全覆盖大检查。“每周都要进行这样一轮全覆盖检查,确保隔离群众用餐安全。”王志浩介绍,检查总体情况良好。
严把准入关,加大食品原料查验力度
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处沈晓阳介绍,市市场监管局督促指导各区局将疫情防控期间隔离点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目前,我市未发生一起隔离点餐饮供应安全事件。
接下来,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强隔离点供餐单位食品安全监管,严把准入关,对粮食制品、肉制品、蔬菜、水产品等食品原料加大查验力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通讯员 宁市轩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杨欣 张安琪
来源: 南京日报
中国成立后,由于外事活动的需要,燕窝、鱼翅之类的珍肴美味出现在了国宴的餐桌上。
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出现“吃掉的没有扔掉的多”这种浪费现象。
毛主席获悉后,提出了严肃地批评。
从那以后,国宴上开始尝试“四菜一汤”,以体现“艰苦朴素”、“厉行节约”的风气。
据毛主席的厨师陈代增回忆:“在北京饭店学到的本事,在毛主席那根本用不上。”
< class="pgc-img">>他清晰地记得,不经毛主席的同意,不可以改变伙食标准。
燕窝、鱼翅、鲍鱼等滋补佳品,他根本不吃,平时就是粗茶淡饭,野菜是毛主席餐桌上的必备菜肴。
但在毛主席逝世前,“曾经吃了七两燕窝”,这是为何?
据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十多年的管家吴连登说:“在平时,毛主席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闻呢?
< class="pgc-img">>农家子弟,不讲吃穿,用光积蓄买书看报
毛主席出生在湖南一户农民家庭,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
他的家在韶山当地来讲,还算是比较殷实,吃、穿都是不成问题的家庭。
但毛主席一生却保持着勤俭。
节约的生活作风,这大概与他的童年的生活有着一定关系。
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当过一段时间的“湘勇”,退伍后得到了一笔数量很少的抚恤金,由于“克勤克俭、吃苦耐劳”。
几年内不仅购置了良田数十顷,还用闲钱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到城里贩卖,在毛主席很小的时候,家里不仅翻盖了老屋,每年还有大量的余粮,在韶山冲已算是数一数二的人家。
< class="pgc-img">>母亲文七妹,一生笃信佛教,乐善好施,生活简朴,养育了四个子女。
对于广大贫苦农民十分地同情,遇到灾荒年景,同村有需要帮助的,她都会伸出援手。有讨饭者来到家里乞讨,她也会拿出余粮施舍。
而父亲毛顺昌并不赞成这样做。
许多次,因为母亲擅自做主拿出粮食给穷苦人而发生争吵。这些都被年幼的毛主席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有几次,佃户家里生活困顿,无米下锅,都是母亲和自己背着父亲,将粮食允了出去。
毛主席曾形容自己的家庭关系是:“父亲是执政党,自己和母亲是反对党”。
显然,毛主席勤俭、节约、同情穷苦人的品格,受到母亲的影响较大。
< class="pgc-img">>1910年秋天,毛主席离开家乡,去湘乡县东山小学读书。在临行前,他做了一生中第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在当时,只有17岁的他就早已立志,学业有成后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据后来,在延安采访过毛主席的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毛主席对那段生活的记述:“我穿得比别人都寒酸。我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看不起我……”
毛主席总是将时间放在阅读和学习上面,一有时间便坐在图书馆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两块米糕就是自己的午饭。
并且,他曾用光了自己的所有积蓄来购买报纸和书籍。
1913年,毛主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湖南公立第四师范(既后来的第一师范)录取。
毛主席不仅是在求学阶段,在整个人生旅程中,都奉行着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
< class="pgc-img">>“四菜一汤”中,几块霉豆腐还算一道菜
在革命战争年代,从毛主席许多照片上就可以看到,他的衣服大多都打上了补丁。
裤子的膝盖处是整片的补丁,袖口和肘部的棉花都露在外面。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毛主席曾说:“我少穿一件衣服,前方的战士就可以多买一颗子弹”。
去过延安的人都会看到,三孔土窑洞,一盏小油灯,就是中共领导人毛主席的居所,简直可以用“简陋”来形容。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穿着粗布军装,吃着小米饭的毛主席写下了《新民主主义论》的革命理论著作。
< class="pgc-img">>到过这里访问的各国人士无不感叹,“中国的希望在这里!”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延安精神”。
3月23日,中央机关决定从西柏坡迁往北平,临行时,毛主席对着身边的周总理说道:“我们要进京赶考了”。
而毛主席口中的“进京赶考”却另有所指。
历史上,李自成这支农民军攻入北京后,因腐化堕落而迅速走向败亡。
毛主席曾多次要求全党领导干部要引以为鉴,“戒骄戒躁”,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1949年以后,由于国家外事活动需要,加之国内经济水平的逐渐恢复,燕窝、鱼翅等高档菜肴登上了“国宴”的餐桌。
< class="pgc-img">>毛主席注意到“国宴”吃掉的还没有扔掉多,花钱既多,又不实惠。
此时,国家经济虽然渐渐恢复,但还在起步阶段,百废待兴,全国还有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吃不饱饭,看到如此严重的浪费,毛主席心痛不已,遂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批评。
此后,国宴开始尝试“三菜一汤”、“两菜一汤”的模式。
不管哪个国家的来宾或元首来访,只要是举行“国宴”,都按照“四菜一汤”的标准进行。
但这“四菜一汤”并不包含冷盘、点心,冷盘标准也有区别,有时只有一个大拼盘,有时有七八小碟之多。
四个主菜等宾客吃完一道,再换下一道,主菜上完,再上甜点、水果。
这样一来,既丰富了餐饮的品种,又达到了节约,避免了大量浪费,还能节省下大量的经费。
< class="pgc-img">>对于吃,毛主席真正坚持一条原则:“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吃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
这在毛主席看来,这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同时,毛主席深深地理解“上有所行,下必效之”这句古训,在衣、食、住、行,做到了以身作则。
同时,对于他人的要求也是极为严格的,他要求在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大吃大喝、请客送礼、公私不分、铺张浪费”。
要知道,毛主席的餐食十分简单。平时,严格按照“四菜一汤”加上一碗米饭的标准。这“四菜一汤”包括两个热菜,两个凉菜。
热菜是一荤一素;凉菜中野菜、辣椒、马齿笕,甚至几块霉豆腐就可以算上一道美味。
< class="pgc-img">>据毛主席身边的厨师陈代增回忆:“偶尔周末改善伙食,做上一顿鸡,鸡大腿肉给毛主席做上一道辣子鸡丁,胸脯肉给毛主席的家人做一道菜,鸡骨架要熬成汤” 。
之后,鸡骨架没有被扔掉,要把鸡骨头和鸡骨架装在一个笼子内,吊在中南海的水里,钓上一笼子小鱼和虾。”
之后,陈师傅就将这一笼小鱼、小虾熬熟,成为毛主席餐桌的上一道美味,为此还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
事实上,毛主席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每年都会收到世界各个国家赠送的各种贵重礼品。其中,不乏包含人参、鹿茸、灵芝等高级补品。
可毛主席并没有品尝过这些滋补佳品,对于这类物品,毛主席的处理办法就是登记造册,上交给国家。
< class="pgc-img">>三级工资404.80元,管家吴连登精打细算却总会入不敷出
1964年,吴连登被派到了毛主席的身边。
而吴连登第一次与毛主席见面的场景,至今都令他难以难忘。
他记得那天,毛主席和蔼可亲,用着客气的口吻对他说着:“我要和你商量点儿事,我家里有许多事情没有人做,我想请你,能不能给我帮帮忙?”
其实,在此之前的1958年,吴连登还只是江苏盐城当地招待所的一名服务员。
1959年,人民大会堂刚刚建成,在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服务员,在盐城只有一个名额,吴连登有幸入选。
< class="pgc-img">>但更为有幸的是,吴连登能够来到毛主席的身边工作。
他最初的工作是打扫卫生、打水、送饭、整理库房等工作。
1968年,吴连登正式成为毛主席的管家,吴连登不仅掌管毛主席的工资,家中的各项支出也都有他打理。
当时,毛主席拿的工资是三级:404.80元。
而作为国家为何只拿三级工资呢?
原本,毛主席的工资标准是属于一级工资:610元,但由于三年自然灾害,他主动带头将工作降了下来,并且一直到毛主席逝世,这个数目都没有改变过。
即便如此,这个数字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可毛主席每个月却经常会入不敷出。
在开销方面,除去党费、房租、家具费、孩子的学费、抽烟喝茶,偶尔招待民主人士吃饭外,所剩无几。
< class="pgc-img">>在这些支出中,房租、水电、煤气、取暖、家具占到了一百多元,查遍全世界,哪个国家的领导人居住的房屋还要缴纳房租,恐怕只有毛主席一人而已。
毛主席曾经对吴连登说:“国家不只我一个人吃、一个人喝、一个人花,如果我要随便吃了、花了、用了、拿了,部长也可以,省长也可以,县长村长都可以,这个国家就没法治理了”。
可见,毛主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如何正确处理“上有所行,下必效之”。
并且,毛主席还会拿出自己的工资去资助亲戚朋友、身边的工作人员。
在1964年,吴连登老家的房子失火,毛主席得知后,要拿出300元钱。可了解毛主席经济情况的吴连登却死活不肯收下。
直到在毛主席的一再命令下,吴连登才同意。
< class="pgc-img">>在入不敷出的时候,吴连登就会拿着记录详细的账本向毛主席汇报。
而毛主席都会说句:“这个月又不够了。”
毛主席在报告的后面签上字,附上账单后,会从他的稿费中支取不足的部分。
而毛主席的稿费,几十年下来,用在家庭上的只有几万块钱,他没有任何的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女。
毛主席临终后,稿费全部归了党了,归了人民。
据吴连登回忆:“毛主席临终的时候家里只有几百块钱,这就是毛主席的全部财产,就是最后剩下的这些钱也交公了。
另外,毛主席在银行里也没有一分钱存款”。
< class="pgc-img">>毛主席艰苦朴素的精神和生活态度,让吴连登以及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所有人感叹不已,无不怀有敬仰之意。
就是伟大领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革命精神,才带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
顶着犯错误的风险,做了七两燕窝,毛主席未能全部吃进去
1975年,毛主席的身体已经极其虚弱,多种疾病缠身。
医务人员告诉吴连登:“主席的情况不好,每天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连饭都吃不下了…”
为了想办法能给他增加营养,有人提议要多食用一些滋补品。
此时,吴连登想起了多年前,印尼华侨曾送过31.5公斤高级燕窝,可这批燕窝并没有被毛主席留下,而是直接送到了人民大会堂,作为招待外宾使用。
< class="pgc-img">>而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对于“燕窝”这类高级滋补品未经毛主席的允许,是不能轻易给他吃的。
可此时,毛主席是多么地需要一些滋补品补充体力。
吴连登 顶着犯错误的风险,自己说道:“出了什么责任我负责!”
经过联系人民大会堂,这批燕窝还剩下七两,经过汪东兴的批准,才将剩下的这些燕窝取回。
吴连登将燕窝配到流食里,给毛主席吃了一部分,最后还剩下一点没有吃完。
1975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
之后,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十二年的“管家”吴连登离开了中南海,调到了其它岗位工作。
< class="pgc-img">>结语
对于“七两燕窝”这件事,有的人认为吴连登的做法打破了毛主席的厉行勤俭节约的戒律。
但吴连登每次想到这件往事都会忍不住流泪。
他对外界诉说着:“我没有报告主席,他老人家是不知道这件事的”。
但无论如何,毛主席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不搞特殊的行事作风已经深深刻在了人民的心中。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网:《厨师忆给毛泽东做饭:粗茶淡饭燕窝鲍鱼根本不吃》
中国新闻网:《毛泽东用餐少不了“老三样” 吃饭要“擂鼓”》
海人的餐桌上少不了汤,汤貌似不如菜品风光,其实有分量,也讲品相。
世人印象里,广东人爱汤,饭菜未动汤先行。此外就是老外了,“大菜先来一味汤,中间肴馔辨难详。”在一百十年前出版的《海上竹枝词》里,朱文炳如此写道。
其实,上海人也是少不了汤的。过去菜场有配好的盆菜,其中就有汤,如蹄髈土豆。上世纪30年代的普罗餐馆里,30个铜板一套酒菜饭中,就有豆腐汤。有人说,上海菜浓油赤酱;有只汤吃饭就比较适宜。我在食堂吃饭,先吃汤当热身;就像早晨起来空腹吃白开水,让停歇的肠胃蠕动起来。
上海人烧汤没广东费神。去广州,随朋友到他十三姨家吃晚饭,汤是从昨天下午开煲,几乎24小时;里头少不了蛇和排骨,还有貌似萝卜缨的细长绿叶菜。不少上海人家都有自己的拿手汤,姆妈拿手是罗宋汤和牛肉汤,她烧罗宋汤会放点面粉。
家里烧汤,上海人遵循三原则:按季节时令、按家里食材、按节休假日。先说按季:春夏多是素唱主角,洋山芋鸡毛菜番茄汤、开洋冬瓜汤和丝瓜蛋花汤等,还有一只老面孔:番茄蛋花汤。我家继承外公做法,番茄剥皮去籽,开水越烫越好剥。有厨师告知,以前考试考两菜一汤,汤即番茄蛋汤。欲过关,就要蛋花像云一样飘在上面。云卷云舒是本事,也是种境界。
到秋冬是荤的领衔,有小排汤、肉骨头汤和虫草红枣母鸡汤等。说到配料,扁尖是好百搭;素撘冬瓜开洋,荤配鸭子。而鱼汤是跨季的,多烧河鲫鱼汤;笃得汤发白,最到位。鲫鱼汤是上台面的,在晚清《海上繁华梦》等小说里,常现雅叙园餐桌。至于烧黑鱼汤,一般是有人开刀;说它与鸽子汤一样,有利收伤口。
时令汤绕不过腌笃鲜,这原是祭祖“吃清明”的菜。“腌”是咸肉,加火腿更好;“鲜”是五花鲜肉,也可用小排或蹄髈;扬州个园主人、两淮商总黄应泰喜欢放小蹄髈。再配春笋或莴笋,莴笋就是上海人讲的“香乌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人,没口福吃春笋;吃的是粗壮如炮弹的毛笋,多烧雪里蕻咸菜;做不成腌笃鲜。
再讲按家里食材烧汤,这就是有啥烧啥。那时,我家常备紫菜、虾皮,这不凭票。紫菜虾皮汤是上海人家的速泡汤,快速方便;只要开水一冲,放少许盐,滴几滴麻油。其升级版是打个蛋——紫菜虾皮蛋花汤。
家有黄豆就灵了,可烧阿拉欢喜呃黄豆肉丝汤或黄豆咸肉汤。本帮餐馆都有黄豆肉丝汤和黄豆嫡嫡亲亲的豆腐肉丝汤;吃客过去还可对肉丝提要求,要壮或是瘦。德兴馆叫“阿生”时,就有豆腐咸肉汤。到出名的上世纪40年代,黄豆肉丝汤仍是底楼主打。说杜月笙在五芳斋吃饭,只点黄豆汤。他在十六铺最苦时,能吃到黄豆汤是很幸福的。西餐也有此类汤,南京东路吉美饭店有黄豆蓉汤。
黄豆入汤是营养汤。儿时听大人说:三粒黄豆抵一只鸡蛋。当时鸡蛋按月配给,黄豆不配给;在上世纪60年代,有过22个月每人每月发大豆券250克。但搞黄豆比鸡蛋要容易些,有外地或郊区亲戚就有黄豆。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庆或春节有机会配给黄鱼,可烧大汤黄鱼,请客和吃年夜饭就有只有腔调的菜。它是甬帮特色,甬江状元楼的大汤黄鱼和鸿运楼咸菜大汤黄鱼都有名气。宁波菜有“宁波汤罐”一说,擅长汤。
汤貌似不如菜品风光,其实有分量。老底子上档次的宴席,必有“汤陈三献”。在老北京,厨师以敬汤向老吃客表敬意。在家里,汤也是压轴大腕,往往最后登场。过去上大汤黄鱼和鸡汤少,多是蹄髈汤。买到蹄髈是肉票加人品爆发,放砂锅笃得皮颤巍巍,肉白花花。
不可小觑的汤也讲品相。吴江路原一小店善用咖喱,老板娘说货来自新加坡。他家的咖喱鱼汤,宛如一幅梵高油画。想起拍一位老法师烧牛肉汤,他要摄像拍出骨髓在牛骨里抖动,要给观众一个视觉冲击。
大学时,寝室里一同学是嗜汤人;饭毕,用开水冲菜碗为汤。这不是上海人讲的“汤司令”,汤司令不是国民党淞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而是天天在食堂吃饭不买菜,只买一分钱汤或吃免费汤,为结婚筹钱的小青年。
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说,“告诉我你吃的什么菜,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看你喝什么汤,想来同理。(袁念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