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新闻记者 周丹
尽管茶颜悦色在武汉开出的店铺越来越多,但顾客们好像乐此不疲,每家店门口,排队的现象依然常见。
从茶颜悦色的火爆,不难窥见近年来新式茶饮的发展迅猛。今年春节前,奈雪的茶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成为了赛道中的首位上市选手。此前频传上市消息的喜茶,也在近期完成了C轮融资。
人们对新式茶饮热情高涨,也引发了资本市场的竞相追逐。如今,茶饮热门单品,俨然成为新的社交货币,深得年轻人的心。
新式茶饮店越来越多,那么,它们真的赚钱吗?
年轻人排队数小时买杯奶茶
5月5日,在武昌徐东销品茂,记者从负一楼逛到卖场5楼。大大小小的茶饮店,细数下达数十家。在一楼茶颜悦色,排队的人群更是分成了三片区域,大多是年轻人。
排队两小时买一杯奶茶,值得吗?
记者随机采访发现,不少排队的小伙,都表示是“给女朋友买的”。
“虽然一杯奶茶才十几块钱,但排队三小时心意更值钱,你说是吧?”专门从光谷赶来的95后大学生小杨反问记者。
加上对面中商徐东平价广场、新世界百货,旁边的群星城,记者探访发现,徐东大街一带的商业聚集区,大大小小奶茶店超百家。
在汉口江汉路,茶饮店更多了,几乎每家店门口都聚集着排队取餐的人群,还有不断前来取走外卖的骑手们。
因网红茶饮店的超高人气,已成为各大商业综合体的必争资源,并纷纷让出场内黄金C位,以最大限度聚集人气。
记者梳理发现,武汉市场茶饮店铺最早开始出现应是2006年左右,一杯几元钱,靠粉末冲兑;慢慢地COCO等连锁茶饮品牌开始大批出现;而网红茶饮品牌真正开始风靡,主要集中在2016年,并火到现在,伴随着去年年底茶颜悦色的入驻,达到顶峰。
与其它饮品相比,喝奶茶不需要特定的氛围、环境,因此多开在商圈、电影院附近,消费主力军也是以年轻群体为主。
茶饮品牌复苏速度远超预期
据《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新式茶饮消费者规模正式突破3.4亿人,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到2021年将会突破1100亿元。
其实,茶饮市场的火热,在疫情期间已经有所体现。
去年,武汉“封城”期间,多个小区出现了团购奶茶的民间自发行为。甚至有人跨省团购茶颜悦色。
去年4月24日,微博网友“武汉芈饭饭”发微博称:“武汉小区居然有跨省团购长沙茶颜悦色的了!果然吃货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位团长说得好,虽然到手的奶茶口感已经没那么好喝,但生活就是这样,是一种心情和感觉。”
评论里,有网友表示:“我们小区也团购了,我已经喝上了。”还有多名网友回复称自己所在小区也在团购。
跨省团购,怎么操作呢?记者看到,开团的帖子上写着:全程冷链车从长沙直接运输回汉,每天送货都是当天购买,不过夜。最后还提示称:因为路途时间,到手可能口感已经变差,太在意产品体验感的朋友,请勿下单。
尽管口感受到长途运输影响,但一些市民的团购热情依然高涨。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茶饮市场的复苏速度,也是最快的批次之一。
奈雪相关负责人介绍,茶饮行业由于整体体量较轻,疫后复苏速度较快,从去年4月开始,奈雪线下门店营业额就已经出现了明显增速。
这样的市场规模和消费热情自然备受一级市场青睐。《白皮书》显示,2020年,超40亿元人民币进入新式茶饮市场。
比普通饮料多了社交货币功能
据不完全统计,茶颜悦色、乐乐茶等茶饮头部品牌,融资基本都集中在2018年到2020年间,除了未披露的融资金额,几乎所有品牌的融资额均从亿元级别起步。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之前资本投资一般更多倾向于在互联网平台,现在则转向了新国货新消费类的赛道。不过,这也不一定说投资人是纯粹看好茶饮品牌,只是相关赛道是一定要占的,毕竟资本是会跟风的。
在年轻人的朋友圈,只要外出游玩,最常规的操作之一,就是晒一杯刚买的奶茶,特别是当下最火的茶饮产品。
目前像奈雪、喜茶、茶颜悦色这类品牌,对年轻人来说已经不单是一杯饮料,更多具备了社交货币的功能。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过六成新茶饮用户年龄位于26岁至40岁,33.8%的用户每周消费一次新茶饮,16%每天消费一次,新茶饮逐渐成为中青年群体的高频消费品。
“现在很多茶饮品牌的新式营销推广,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店面设计也很适合拍照,加上产品动辄三四十元一杯的高端茶饮价格,很容易把年轻消费群体的跟风情绪搅动,让茶饮产品成为一种社交货币。”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
的确,不少茶饮品牌,都曾靠其特色装潢设计,成为一度风靡的拍照打卡点,成功出圈。
茶饮店铺到底赚不赚钱呢
受资本市场热捧,赢年轻人欢迎,茶饮市场的赛道,竞争也日趋激烈。
竞争如此激烈,为何新的茶饮品牌还不断涌现?
“在同一商圈,茶饮店相对投资较小、见效快、模式易复制是主因。”中国饮品快报负责人孙雷皓介绍,但这些要建立在强大的品牌保障及营销支撑的基础上,这也是连锁品牌茶饮店越开越多的原因。普通小茶饮店铺单打独斗,没有后续保障,很容易“关门大吉”。
那么,在资本的追逐下,茶饮店赚钱吗?
以奈雪的茶为例,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其营收(不包括另一品牌台盖的营收)接近20亿元,去年同期为16亿元左右。但2020年前9个月,期内净亏损2751万元,去年1-9月同期净亏损为387万元,亏损扩大幅度超100%。2019年全年净亏损为3968万元,亏损收窄约43%。
此外,截至2020年9月30日,该品牌经调整的净利润为448万元,2018年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5658万元,2019年则为1174万元,整体成长曲线向好。从更直观的净利润率来看,2018年和2019年的净利润率分别为-5.2%和0.5%,2019年和2020年的前9个月净利润率分别为1%和0.2%。
虽然“账面成绩”未如外界预期般亮眼,但并不妨碍这些品牌的单品频频刷爆社交网络。
孙雷皓分析,网红品牌成绩尚且如此,单打独斗的普通茶饮店,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平均来说,一般的茶饮店日常销量可能在两三百杯左右,如果没有新的资金及时补充进来,往往只能关店止损。寿命短的茶饮店,可能开业三四个月就关门了,真正能存活下来的也就那么几家,“行业进入门槛低,产品竞争激烈和同质化现象严重,是目前新式茶饮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
茶店/牛排店/蛋糕店 哪家更赚钱?市盈率/PEG 计算
1. 哪一个更赚钱?
奶茶开店30万。每年净利润10万元。最近三年的净利润成长率50%
牛排店开店200万。每年净利润20万元。最近三年的净利润成长率25%
蛋糕店开店25万。每年净利润5万。最近三年的净利润成长率15%
聪明的你应该已经算出来,这三家店各需要几年才能收回来。
奶茶店3年。牛排店也是10年。蛋糕店也是5年。
开家奶茶店按照利润10万元计算,需要几年才能回收成本?
30万÷3万=10年
这个就是市盈率的计算。
所谓市盈率就是=总市值/净利润
2.
但这三家的成长性是不一样的。所以引用了利润增长率的计算。PEG方法。
这是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推荐的另外一种方式。
< class="pgc-img">>其计算方式。市盈率/利润增长率*100 得出相对应的结果。
PEG里面数值越小是越赚钱。
这可以引用到A股的市场去计算。成长股的股价是不是过高。
起蜜雪冰城,就会想起它那2块冰淇淋和3块的大杯柠檬水。从一个地摊到一家4平米小店,一步一个脚印做到全球近万家店,蜜雪冰城已经成长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茶饮品牌。
在这个以高质平价著称的性价比之王、拥有9795家线下门店和强大供应链的邻居面前再开一家茶饮店,真的是个好主意吗?
蜜雪冰城——凭1元爆款冰淇淋打下茶饮半壁江山
< class="pgc-img">图/第一家蜜雪冰城门店
>1997年,一个名叫张红超的农村小伙从老家商丘来到郑州,在金水路燕庄摆起了地摊,专卖刨冰等各式冷饮,取名“寒流刨冰”。由于刨冰口感好,生意不错,他就从奶奶那里借了3000元钱,到郑州文化路租了4平米的小店,更名“蜜雪冰城”。
从创业第一天开始,这个来自河南商丘的农村孩子,就没想着做一个多么贵的产品,他想的很简单,就是养家糊口,把弟弟和奶奶接到城里住,做出当时市面上最好的产品。
弟弟张红甫曾这样评价他,如果用马云的话来说,我哥哥(张红超)是个苦大仇深的创业者。
没有资本,张红超做了三四年的小生意。
直到2005年,郑州街头出现了一批很火的“彩虹帽”冰淇淋店,让他看到了商机。
但3000元启动资金的捉襟见肘、供应链的不完善,逼得这个年轻人不得不想尽法子。刨冰机新的太贵买不起,就去二手市场淘旧的,自己改造;第一台蛋筒机从二手市场淘来,自己调试改造;第一代甜筒的配方,没有老师教,就买书研究、扒来雪糕包装袋研究成分、去村里寻找儿时的口味。
经过多半个月的研究调试,他终于用鸡蛋、细玉米粉、白糖、牛奶等原料做出了满意的口感。
2006年春,蜜雪冰城第一支新鲜冰淇淋开卖,2元一个,一经推出,立即在市场上引起轰动。
< class="pgc-img">图/蜜雪冰城门店情况
>而当时“彩虹帽”冰激凌的售价是10元。按照商业规律,此时市场没有竞争对手,是提价的好时机。可是,这个年轻人,在第二年开第二家店的时候,经过成本优化,冰激凌售价1元。
这种向内倒逼自己优化成本,倒逼自己提高效率的动力,都来自于对高质平价的坚持和追求。
起点从来不嫌小,梦想从来不嫌大。恐怕连张红超自己也想不到,曾经的1元爆款冰淇淋为蜜雪冰城打下了如今全球近万家门店的茶饮江山。
创始人张红超对高质平价的初心坚持,不仅了延伸到日后对供应链近乎偏执的追求,也渗透到了蜜雪冰城的品牌文化中。
< class="pgc-img">图/蜜雪冰城门店新形象
>2007年年底,特许经营门店已达27家。靠自己手工小作坊生产的原料已经满足不了门店的销售需求了,张红超开始寻找原料供应商合作。既要控制低成本价,又要质量高的原料配比,时间一长,很多供应商就会开始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那几年,张红超换了一家又一家供应商,一直为保持原料配比标准发愁,但又不能整天盯着供货商。怎么办?
除了自建原料厂生产,已经没有别的办法能够保证蜜雪冰城冰淇淋的质量和口味了。
2012年,张红超成立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投资4.3亿自建工厂,实现蜜雪冰城核心原料自产化。
2014年,占地100亩的焦作物流中心投入使用,蜜雪冰城成为全国饮品行业第一家实行物料免费运送的品牌;2017年成立上海研发中心;
2020年,蜜雪冰城已经从河南走向了全球,门店数量突破9795家。除了自建工厂严格把控原料配比质量,还自建仓储物流,所有门店统一免费配送物料,这大大降低了供应链的成本,压低了产品的价格。
< class="pgc-img">图/蜜雪冰城摆地摊
>短短几年,蜜雪冰城已拥有5万多平米的全自动化生产车间,2万多平米的服务物流配送中心,每天至少需要消耗超过128万杯的产品,且其消耗量还在持续增加。规模生产下也拥有有了极高的议价能力,惠及上游供应商和终端消费者。
所以,选址在这么强大的邻居旁边,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书亦烧仙草——“选址捷径”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目前河南区域的加盟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建议考虑其他区域加盟。”蜜雪冰城招商负责人说。
据河南创业圈记者走访发现,在郑州市文化路河南省外贸学校旁,在相距不足1公里的街边,开着2家蜜雪冰城,一个加盟店老板坐拥附近3所学校的稳定客流量。
疫情还没结束,很多线下实体门店还回过来血,一家书亦烧仙草新店便迅速在两家蜜雪冰城中间成功占据了C位。
按市场规律来说,当一个品牌在当前区域市场上达到饱和时,自然就会出现给其他品牌留出一定的市场空白。
< class="pgc-img">摄图/ 魏仁辉
>在餐饮界,有选址定生死之说。好的选址就成功了一半。
通常来说,一个新品牌会根据一个相对较成熟的品牌进行选址。书亦烧仙草和蜜雪冰城走的都是直营+加盟的模式,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对门店的选址勘测、测流、审核等是非常消耗人力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有一个同品类或者是我们认为的目标消费群体比较重合的品牌在前面指路的话,会节省公司大量的人力和工作时间,这也是近两年书亦烧仙草在迅速扩张时走得比较正确的路。
在街边,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书亦烧仙草与蜜雪冰城并列。不少人在贴吧里问“书亦烧仙草和蜜雪冰城很多店铺都挨着开,他们是不是同一个老板?”
< class="pgc-img">图/书亦烧仙草创始人王斌
>书亦烧仙草作为一个年轻的品牌,创始人王斌也是80后,不得不说爆发力很强。
从2007年创立85°tea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6年的一场商标侵权风波倒逼它绝地反击。
深扒茶饮圈,河南创业圈记者发现知识产权侵权在茶饮业早已是乱象。“皇茶”商标被注册,改名“喜茶”后一跃为网红品牌,抢占茶饮高端市场;2018年答案茶火爆全网,随之而来的山寨公司二三十家,山寨加盟店在全国达3000多家;侵权乱象之下,有的一蹶不振,有的涅槃重生...
对快消品行业来说,商标就是企业的脉门。王斌同样犯了很多快消品公司容易犯的错误,没有及时查询商标是否可以申请注册,也没有在使用前就申请注册商标。
面对85°C的一纸诉状,王斌是哑巴吃黄连。
怎么办?要么黯然退场,要么放手一搏。
王斌果断选择改名!他开始不停的联系加盟商,不停的更换招牌。
< class="pgc-img">图/85°Ctea改名为书亦烧仙草
>2017年,书亦重新定位烧仙草饮品后,迎来了飞速扩张,线下门店数量翻了10倍。
自此,“书亦烧仙草,半杯都是料”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强烈品牌标签。
这个成都本土茶饮品牌成功打破“短命”魔咒,迅速从西南市场向华中、华南、华东、华北等五大市场进军并站稳脚跟。依据窄门餐眼有关门店数据:截止2020年5月1日,书亦烧仙草线下门店3452家。
< class="pgc-img">图/书亦烧仙草线下门店分布
>“蜜雪冰城主打的是冰淇淋和茶,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而书亦以烧仙草为主打产品,其实与传统奶茶的口味区别并不大,主要是“半杯都是料”的性价比,能让它和蜜雪有一拼。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它们面对的消费群体是有一定的共通性的。因此书亦烧仙草开在蜜雪冰城旁边,对双方都是促进,并不是一个恶意竞争的信号。”原答案茶创始人张津瑞评价说。
< class="pgc-img">制图/运泽
>“周围其他品牌做得好,不代表蜜雪冰城不赚钱。凭借成熟的供应链、快速出品的运营能力、不断出新的研发和营销,大品牌依然有绝对的优势。大家开在一起,反而能够把这个地段的“蛋糕做大”,形成聚合效应。”中国饮品经营新媒体咖门资深主笔国君如是说。
茶饮市场将是连锁品牌的天下
“我之前做项目的时候遇到过这种问题,作为一个新品牌的少年期,公司在人员调配、市场把控、迅速扩张时都会有不少困难,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些比较大的品牌,或者说比较相似的品牌在前面已经做好了选址审核,你在这些地方开店,对自己的项目来说算是一个捷径吧。”张津瑞回忆说。
但如果你也想挨着大牌开店,省掉选址调研费、蹭到流量,要先问问自己:目标客群是不是“门当户对”?产品是不是“各有千秋”?营销上有没有“独辟蹊径”?
事实上,茶饮业从来不缺乏好喝的产品,但缺乏如何通过供应链体系的重塑,将好喝的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化、品牌化。你有多大的雄心,你的供应链体系就应该有多深。
张津瑞对河南创业圈记者说,在茶饮界,基本上没有人能做到足够低的成本把控,但蜜雪冰城做到了。坦白说,我从没有见过一家可以像蜜雪一样把控供应链到极致的茶饮品牌。
一家奶茶店和一个连锁企业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单点制胜,后者则是系统化的竞争制胜;前者可以仅凭一个长板,比如好喝就能生存下来,后者除了好喝一个长板,还需要其他板子也不能短,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这是生意和事业的区别,也是生存和发展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