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是餐饮爆品?餐饮行业的模式是什么?
做了餐饮这么多年,我发现现在门店菜品组合逐渐走向爆品和一堆标品的基础,再加上辅助产品组合销售,这样的策略可以提高门店的知名度,还可以用招牌和辅助菜品支撑门店的丰富度。
如果你也觉得同意右侧小红心点一点,继续往下说。因为在此基础上聚焦品类,聚焦爆品才是中式快餐的未来发展核心。聚焦品类优势也要懂得收放自如,有聚焦也要有包容。举个例子:秦晋味道从特色陕西肉夹馍biang biang面入手,搭配其他的风味小吃。一加N产品搭配多元化的菜品组合,整合了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消费场景下买单。
< class="pgc-img">>二:聚焦爆品的理念是以爆品带动全局。像秦晋味道一样,在脆皮肉夹馍上下功夫,让客户提到脆皮肉夹馍都可以想到秦晋味道,提升品牌效应。其实任何一个品牌的成功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量变引发质变。
< class="pgc-img">>餐饮其实是一个良心活,永远要对产品保持敬畏之心,才能不断的进步。用爆品打响知名度。招牌加辅助多元化菜系,增加菜品的丰富度,才是中式快餐发展的上上之选。
关注我,更多的餐饮创业问题,我们一起聊一聊。
馨提示:本文约5300字,烧脑时间18分钟,筷玩思维记者李三刀发于北京。
产品契合度是产品经理的基本思考之一,这个词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一是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二是产品与品牌的契合度,三是产品与门店消费场景的契合度,四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契合度、产品与客群的契合度等,其中无论哪一个点都是关于产品的必备思考。
产品经理思考产品契合度一般用于标品企业,对于非标的餐饮业,基本少有人会思考这个问题。
虽然说不思考、不考虑、甚至不知道产品契合度这个词儿,对生意可能没有太大的影响,不过,有趣的是,那些餐饮巨头和跨国餐饮公司反而是产品契合度的拥护者,好像只有在这些品牌中,我们才能发现其产品契合度的美妙。
对产品契合度的思考能帮餐企做什么事儿呢?筷玩思维(www.kwthink.cn)认为,一家餐饮门店的产品能不能做到“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睁开眼睛选,道道都想吃”、“蒙着眼睛选,怎么点都愿意吃”,这些看的就是产品契合度的问题。
可以客观地说,餐企无论处于哪个阶段,对产品契合度的持续思考都尤为重要。
?产品来自于品牌,产品契合度要先基于品牌为落脚点
在中文定义中,契合度指的是“判明现象因果联系程度的一种方法,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集中不同场合中,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因果联系,契合度越高,这种联系就越紧密。”
从上述解释可见,产品契合度简单说就是理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匹配程度,以减少认知上的障碍。
< class="pgc-img">>以已有的餐饮品牌来举例,比如西贝一听就是西北菜,西贝莜面村一听就是很大的西北面食店。再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海底捞,海底捞是一家知名火锅店,如果某店挂着海底捞的招牌,顾客进去却发现这是一家甜品店,由于认知产生了冲突就生成了认知障碍,当然这也是一个比喻。
就像一些门店,明明看起来像茶馆,进去却发现是酒吧;又比如说,看起来像西餐,结果发现它是一家茶楼……
< class="pgc-img">>换个视角,某品牌名为XX烤鸭店,消费者当然就是去吃烤鸭的,如果该店不仅销售烤鸭,还将烧鸡、炖鸡、烧鸭作为招牌菜之一,同时还主推甜品,这时候顾客过来吃烤鸭的认知就被混淆了。一般情况下,混蛋的产品设计出在混蛋的品牌中,而顾客要做的就是尽量远离它们。
不是说名为烤鸭的店就不能混搭其它菜品,而是说品牌方要分得清主次,每个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每个品牌都会让路人瞬间反应出该品牌的性格,比如说这个品牌的招牌菜是什么、菜系是什么、风格是什么,再到进去消费应该吃什么、要点什么样的菜,这些都是品牌给潜在消费者和消费者传达的一个“初认知”,也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点。
品牌的个性不止于招牌,还在于餐厅的用餐氛围、餐厅场景、出餐呈现、服务水平等,如果说某店的用餐氛围、出餐呈现、服务水平等看起来都很低级,招牌也一看就是快餐,这时候,该店的人均客单价就提不上去,无论商家说自己食材多好、多匠心,只要超过了常规快餐的价格,顾客基本会觉得太贵了!
品牌要知晓自身的个性,给顾客传达正确的顾客认知并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产品契合度的第一步,因为品牌是有基因的,产品要跟着品牌的基因走。
?产品来自于菜单,从菜单的构成逻辑来思考产品契合度
在筷玩思维看来,思考品牌个性就是在搭建一个框架,有了框架,品牌方就可以往里面填产品。
1)、找重心
从品牌的个性就可以找到产品的重心,产品重心简单说就是产品体系的个性,以喜家德虾仁水饺为例,该品牌的第一重心有两个:一是水饺,二是虾仁。
< class="pgc-img">>找到了重心,还得用起来,否则重心就会失衡。
将重心定在水饺和虾仁上,这是一个红海,没什么出奇的,品牌方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红海中脱颖而出?问题就等同于大家都是一穷二白,你如何赢得白富美的芳心?
找到重心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将重心加重、继而产生重心引力,这才是寻找产品重心的重点。
路径是这样的:大家都在做水饺,有人用速冻,有人在门口现包,那么,我可不可以在明档里现包?大家都在用虾仁,有人用速冻,有人用鲜货,虾仁的重点在于大、多、鲜……这是喜家德可以传递给顾客的第一感觉。
找到了重心,还得将重心用起来,此时就到了第二阶段。
2)、填主力
确定了第一产品是明档现包的大虾仁水饺后,主力产品仅此一个,够了吗?并不够。
于是,喜家德又确定了韭菜鸡蛋鲜虾水饺、虾三鲜水饺等,在虾之外,其它水饺也得遵循明档、食材鲜且现包看得见等根本,于是就有了同样追求鲜的西芹鲜肉水饺、素三鲜等产品。
为什么主力产品一定要多个呢?打个比喻,顾客第一次来消费,商家考虑的是复购,但是,复购不能用同样的、已消费过的产品来服务,必须有同样个性却不同选择的其它主力产品来做赋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复购的消费频率且缩短消费区隔。
简单说,假设招牌产品只有1个,顾客觉得不错,他下次会继续来,但因为已经消费过了,顾客失去了好奇心,他可能会延后来,而如果招牌产品有4个,那么即使第一次消费了2个,而只要满意度达到了,顾客就会觉得还有两个产品没试过,要赶紧去。
< class="pgc-img">>3)、拉副手
人的行为多变性和多样化造成了需求的多变性和多样化,同样的思考也会对标到饮食中,水饺店的主食是水饺,这个无需过多讨论,水饺之外,还需要一些搭配产品,喜家德找了同样带有鲜属性的清蒸红斑鱼、酱颈骨、凉拌秋葵等。
主力产品和副手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必点,另一个是为了填补必点之外可供“尝试点”的需求,由此,不仅是鲜,还得小量、低价等。
一般来说,有了重心、有了主力产品,又定了副产品,这时候,品牌产品结构的完整度基本就达成了,一些小而美品牌就这样定了菜单,但从一些老品牌和大品牌看,它们的产品结构并没有这么简单。所以拉完副手还得找空缺。
4)、补空缺
比如说,一家常规中餐馆基本必备米饭、汤、荤素搭配的菜品、纯荤菜、纯素菜,包括偏素菜的菜品和偏肉菜的菜品等,这是基本思路。但这一整体布局,有些品牌取决于厨师会什么,一些品牌取决于顾客还想吃什么,另一些品牌取决于整体的调性补齐。
< class="pgc-img">>以陈麻婆豆腐这家中华老字号餐厅为例,从店名就可以看出它的招牌菜就是麻婆豆腐,于是该品牌在菜单上的第一类目就是将麻婆豆腐作为招牌菜,为了强调豆腐这个认知,其又开发了豆腐菜系列,在整个菜单标签上,还将“麻婆”和“豆腐”分别强化,如开发麻婆猪手、鱼香豆腐等菜品。
值得注意的是,陈麻婆豆腐不仅有了招牌菜,还开发了特色菜,继而是偏肉类的热菜与凉菜,这两个类目可能是来搭配豆腐的;餐厅还开发了一个素菜类目,它用来搭配肉类菜品,然后是蒸菜和海河鲜两个类目,用来提升人均客单价、提利润、秀手艺;再者就到了汤品和小吃,这个类目算是一家中餐厅的增值菜品……
< class="pgc-img">>一家餐厅的菜品可以多,也可以少,这都是可以被设计出来的,餐厅在设计菜单的时候要思考:每一个菜品是否可以搭配另一个菜品,它在哪个类目,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再到这个类目是从哪个类目带出来的,它是否有细分和非存在不可的作用……
自上而下的从找品牌调性、找重心、补空缺等一系列思考和过程后,一家餐厅的产品与菜单就可以定型了。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以理论到落地的思维来深入产品契合度
从品牌定性到菜单成型,这是餐厅经营初期的必经之路。
虽然逻辑很清晰,但实际落地的时候,大多餐饮老板还是一头雾水,比如说在产品类目中,招牌菜和特色菜都非要不可吗?餐厅卖小吃的必要性有多少?更包括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遇到上新品的问题,如果食材/菜品都是新的,那么,如何评判呢?标准是什么?
一家以川菜馆为定位的品牌,到底要不要顺带做点湘菜?粤菜馆能不能顺带卖些“基因相似”的江浙菜?这些也都关乎产品契合度。
1)、调性问题
调性分两个方面:一是品牌方重点打造/传播出去的形象,二是顾客对该品牌的认知。
比如说,一个餐厅整体的菜品为粤菜,那么,它可否加一些江浙菜呢?
如果该餐厅主导调性的标签是粤菜,这时候加上江浙菜则会显得餐厅不专业,如果该餐厅将粤菜的标签去掉,主打清淡等口味,那么是可以加上江浙菜的,因为此时的调性就不需要考虑粤菜。
< class="pgc-img">>我们再来延伸思考下,这家九成卖粤菜、一成卖江浙菜的餐厅应该如何才能加入一些川湘菜呢?
同样的,这时候就得考虑川湘菜与粤菜等的关联,此时就不能主打清淡、可以改为家常菜一类,如果品牌方有厨师资源、团队对八大菜系都很上手,这时候,多个菜系的完整度集齐后,该品牌就可以升级为“中国菜餐厅”。
2)、场景问题
调性是比较虚的思考,虚的事儿就要实着做,所以就要从调性回到场景中来进一步思考。回过头去看,没有场景就没有调性。客观些说,场景是调性的落脚点。
场景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可以记忆的画面感,每个画面感都有其特点,讲究的是协调与否。
比如说,如果品牌方想要传达一种专业、匠心的感觉,这时候,就必须要有招牌菜和特色菜这两个系列,招牌菜是必点、用来提升点餐的速度,此为匠心;虽然说特色菜在有些人看来是招牌菜之外的第二必点,但它的重要性强于招牌菜,从特色菜的呈现,消费者更能看出这家餐厅的水准,此为专业。
继续深入些看,在一些快餐场景的餐厅中,基本就只需要有招牌菜就够了,快餐厅多了一个特色菜反而有些画蛇添足,同时也不是说快餐品牌就不能同时有招牌菜和特色菜,因为在市场中,有些快餐品牌甚至连招牌菜都不列出来,而有些快餐品牌则连招牌菜都没有,有些品牌取而代之的类目是“必点”,所以说,市场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些都取决于最终的实际场景……
< class="pgc-img">>3)、菜品问题
为什么要思考调性和场景才能回到菜品呢?
从整体看,菜品摆在场景上,多个场景就组成了品牌方的记忆点,也就是调性,这样一来,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就基本成型。
虽然菜品在品牌中属于最低的位置,但顾客与品牌之间的关联最重要、最直接、最实际、最可触摸的就是“产品”,也称菜品。
先从整体看,如果整体产品是比较有品质的食材和用心的烹饪方式做成,这时候,如果要推出新产品则也要顺着这个思路,像薯条/煎饼/煎饺这类的常规小吃能不上则不上,因为其菜品调性与品牌调性不符;一些常规菜品如卤肉饭等也不太适合出现在酒楼,除非出品有所突破同时又有所差异。
在小吃是否要上的思考中,考虑的是正菜/主菜是否完成了基本的点餐需求,一般来说,小吃在以多人消费为主和休闲类餐厅基本是不可或缺的类目。
品牌方要清楚做小吃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为了提升人均客单价,就得考虑其它正菜的份量;如为了做搭配,就得考虑用餐时各餐品的实际体验,如让消费者点一份青椒肉丝再搭配包子、馒头可以,但搭配薯条和南瓜饼则有点过了,不止是文化问题……
品牌方也得思考,哪些小吃是要放在菜单中与餐品搭配,哪些小吃是要单独拎出来做下午茶时段,在顾客点餐的时候,小吃是作为主角还是配角?这些都是关键问题。
?结语
相对有些人来说,做产品并不难,新增产品也不难,甚至开一家餐厅也很容易。因为做什么总是简单的,只要去做就好,但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则是最难的。
< class="pgc-img">>打个比喻,一家原先只卖炸鸡的小店,老板想加一款炸薯条,从操作的维度看,炸鸡店加一款炸薯条是很简单的,这很自然,但是,如何评判炸鸡店能不能新增薯条,再到为什么可以新增薯条,最后到在炸鸡店里卖薯条好还是薯块好?这都关乎产品契合度的问题。
在产品的学问中,契合度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细分内容,但它又至关重要。如果产品与产品、产品与品牌之间的契合度是乱的,那么该品牌的场景与调性也难以形成独特的顾客记忆点。
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来思考产品契合度,其过程大体这样,老板要先想清楚:我是一家什么样的品牌、我想表达什么调性、品牌的重点又是什么?
然后转换到顾客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品牌,思考在顾客认知里,我是一家什么样的品牌?顾客来我这是想完成什么样的行为?是来饱腹还是品尝美食?又或者是来度过一段饮食休闲期?
前两个大的思考是为了找出品牌的调性与基础场景,确定了调性与场景后就可以往里面填充产品,在产品的思考上,无非几个点:一是产品组合,比如说三菜一汤,要荤素齐全;二是产品搭配,要热豆浆配油条,如果上一个酸奶配油条则大有问题;三是产品功能定位,是做大份菜让单一顾客只点一个,还是做小碗菜让每个顾客可以多个菜品一起品尝?
总结起来,如果用一句话来解读餐饮业的产品契合度,那就是当任一顾客进了餐厅后,他拿起菜单,闭着眼睛,随便指两个菜品,当顾客睁开眼睛后,这两个菜品他是会点的。
以汉堡王为例,无论它怎么出新品,顾客进了餐厅后,他可以点汉堡,也可以点套餐,无论是汉堡和薯条搭配,还是薯条与可乐搭配,甚至奶茶与鸡块搭配,无论任一组合,顾客点起来,包括在用餐的时候,中间的思考和体验都是很自然的,这就是优秀的产品契合度。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红餐网
挥别了波折惨淡的2020年,餐饮人以为会迎来光明和希望的2021,没料到此消彼伏的新冠疫情还是给国内的餐饮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前不久的疫情,就使得广州深圳的餐饮业受到很大影响,而正在发酵的新一轮疫情势必又会给南京、郑州等城市的餐饮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疫情的影响持续存在,而餐饮行业的内卷也从未停止。关门倒闭的餐企不在少数,街头巷尾不少餐饮小店已经销声匿迹了,很多头部餐企也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一些餐饮品牌踩准了餐饮行业的发展风口,在2021年表现亮眼,受到了资本的关注,发展迅速。7月初,和府捞面宣布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年底计划将门店数开到450家;兰州拉面“三剑客”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相继获得融资;而虎头局、墨茉点心局等中式烘焙品牌今年也备受关注……
在存在众多不确定的当下,餐饮企业把握住趋势太重要了。正如那句很经典的话,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而若是进去了错误的赛道,再怎么扑腾也白搭。
2021年的下半年,餐饮行业有哪些发展趋势呢?
火锅:产业链上下游皆火,供应链仍是关键
《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火锅的市场规模近6000亿元,门店近60万家。即使火锅门店堂食端消费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外卖、食材零售、自热火锅多点开花,火锅市场仍然在高速发展。
川渝火锅已经走上微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卤味火锅的走红,以及甜品、小份制套餐的风靡,都是微创新的表现。而串串香在成为川渝火锅第一大细分品类之后,热度也在下降,加之面临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足等问题,串串香亟须升级创新,进一步开拓市场。
与麻辣火锅相对的清汤火锅虽然发展速度不快,但在南方蓄力深耕的同时,也在慢慢向北蔓延。发展较早的潮汕牛肉火锅深入西南市场,基本已经站稳脚跟,猪肚鸡和椰子鸡火锅在两广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方兴未艾。颇具特色的云贵火锅稍显冷门,市场空间有待挖掘。未来火锅分化出的细分品类或许会成为新的爆发点。
茶饮:“下沉”趋势明显, 资本继续加码
近两年来,新式茶饮下沉成为行业内的热门话题,尤其是2020年,新式茶饮品牌在下沉市场的举措更是亮眼。以蜜雪冰城为代表的“小镇奶茶店”率先开启了“茶饮万店”时代,古茗火速出圈,甜啦啦快速崛起,喜茶的中端品牌喜小茶加速了布局,这些都表明,茶饮市场正在向低线城市下沉。
新式茶饮之所以下沉,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以蜜雪冰城、甜啦啦为代表的下沉市场茶饮品牌异军突起,让人们看到了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线、新一线城市的茶饮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众多新式茶饮品牌急于寻找下一个增长点,而下沉市场的茶饮门店数和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一线、新一线城市。
红餐品牌研究院收录的品牌数据显示,二线、三线城市的茶饮门店数占比最高,分别达到了 23.7%、22.2%,超越了一线、新一线的占比,二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数总占比超过了 70%。
茶饮作为备受资本市场青睐的品类,近几年来融资事件频出。
哪怕是在2020 年疫情颇为严峻的背景之下,资本的投资热情还是只增不减。奈雪的茶一年内融资了 2 轮,最终在2021年6月30日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球茶饮第一股”。
而在奈雪的茶之后,喜茶、蜜雪冰城也紧追不舍,在接受资本投资的同时,频频传出欲冲刺 IPO 的消息。据红餐品牌研究院统计,2020 年全年,光茶饮相关领域一共有 18 起融资,披露总金额就超过 17 亿元人民币。
步入2021年,茶饮行业的融资热依然还在继续,可见,未来的一段时间,资本和茶饮注定还将处于“蜜月期”,
品牌力强、发展势头好的茶饮品牌都会有机会受到资本青睐。
粉面 : 小吃快餐最大赛道,疫后迎新变局
粥、粉、面、饭,国民餐饮之根本。
红餐品牌研究院收录的品牌数据显示,在小吃快餐品类中,粉面门店数占比 20.8%,超过米饭快餐 19.1% 的占比,是小吃快餐第一大细分品类。
相比其他小吃快餐品类,粉面市场存在较明显的品牌不规范、山寨横行等市场乱象,因此整体品牌化程度不高,呈现出“市场空间大,但整体大而散”的特性。
在粉面品类中,中小型连锁品牌以及街边小店、夫妻店仍然是主流,同时,目前粉面市场还没有绝对性的全国性标杆品牌出现,品牌化、连锁化机会还很大。
随着城镇人口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标准化生产条件的完善,地方特色粉面地域、圈层的限制也正在被打破。地方特色粉面走向全国,首先要在不同口味偏好之间做好平衡,不能太固守正宗,也不能全然没有特色;其次,可以借助本区域其他知名小吃的魅力,加深消费者对地方粉面的认知;再次,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文化的力量,打造有特殊文化体验感的就餐体验。
米饭快餐 : 进入 3.0 时代,规模和品质齐头并进
过去 30 年,米饭快餐一直追随洋快餐标准化的脚步在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在产品口味上难免有所牺牲。2018年之后,米饭快餐 3.0 模式全面开启,“现做现吃”、好吃不贵又有品质的中式米饭快餐,成为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在消费者对米饭快餐的评价中,好评主要涉及口味、环境和性价比等多个方面,而差评关键词中,跟服务相关的词出现了 4 个。
这说明在米饭快餐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不再只看中出餐效率,集口味、服务、效率于一体的品质体验也越来越受青睐。尤其是常被快餐品牌忽略的“服务”,亟待予以重视和加强。
卤味熟食 : 巨头加速攻城略地,佐餐卤味是蓝海
卤味熟食品类呈现出了以下发展特性。一方面,“三巨头”( 绝味鸭脖、周黑鸭和煌上煌)牢牢把控休闲卤味小吃市场,加速跑马圈地,保持了相对较快的拓店步伐。
另一方面,从紫燕百味鸡等品牌的迅速扩张来看,佐餐卤味熟食市场空间渐显,社区卤味也在疫情后大爆发。
此外,疫情加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观念,消费场景的转移,促进了线上零售及相应的社区配送业务的高速发展。
总而言之,对于卤味熟食而言,疫情在某种意义上是机遇,新产品、新渠道、新场景的开拓让这一品类分层更加丰富,但同时竞争也在日益加剧。
紫燕百味鸡 2020 年被披露筹划在A 股上市,2021 年中发布了招股书,拟冲击沪市主板。这个深耕长江中下游市场的品牌,2019 年的营业收入为 24.35亿元。
疫情后,紫燕百味鸡也在加速开店,2020 年的营业收入不降反增,达到了 26.13 亿元,新开门店超过 1000 家,总门店数超 4760 家,仅次于绝味鸭脖。另有专注河南市场的九多肉多目前门店数超 700 家;卤江南则深耕江苏市场,开店超 600 家。
烧烤:发展潜力巨大,海鲜类食材成为新宠
烧烤与火锅的商业模式相似,均具有门店可复制性强、易于标准化的特性,但目前的市场规模又远远低于火锅市场。
由此可见,烧烤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大,对于烧烤品牌而言,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无肉不欢是烧烤品类的主旋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烧烤的细分品类中,主打烤肉的品牌占据了近半壁江山,比例为49.3%,略高于烤串品牌的45.4%。
其次,烤肉菜品在烧烤中占据绝对C 位。
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显示,在烧烤用户的点评关键词中,除了“口味”“服务”“性价比”等通用词汇之外,烤肉也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
在烧烤热门荤菜中,五花肉、扇贝、鸡脆骨、生蚝、牛肉串占据前五位置。扇贝、生蚝超越了传统的牛羊肉串,后来居上。而金针菇、土豆片、茄子、韭菜、生菜成为“素菜五侠”,高居素菜榜榜首。
面包烘焙:中式糕点崛起,烘焙换发新活力
根据 Euromonitor(欧睿)数据,2019年我国烘焙食品细分产品包括面包、蛋糕和糕点三大类,占比各为24%、18%、58%。
中式糕点包括月饼、桃酥、绿豆糕、板栗饼、鲜花饼等,是市场,也有奈雪的茶、喜茶、星巴克等品牌跨界,通过“茶饮、咖啡 + 面包” 场景瓜分市场。
中式糕点无论在市场份额,还是产品标准化,或者品牌化上,跟西式烘焙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近两年,
中式糕点发展的屏障正在被打破,一些中式糕点品牌以年轻化、时尚化的形象出现在商圈里,让年轻消费者耳目一新。
这一方面是因为国潮兴起,年青一代对于传统的、民族的食品有了更大的关注;另一方面,一些传统中式糕点老字号积极拥抱市场变化,在产品创新、营销上迎合了年轻人的喜好和需求,比如杏花楼、五芳斋等通过网红化思路,将传统产品和时下的流行食品相结合,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
麻辣烫 : 差异化、细分化是趋势
麻辣烫市场经过了前几年的爆发, 2020 年进入了平稳发展期,行业金字塔特征明显——头部品牌牢牢卡位,在规模和速度上保持领先,腰部和尾部是为数众多的品牌,下面是更多分布在大街小巷的街头麻辣烫。
在头部品牌卡位、区域强手云集、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情况下,麻辣烫品类的格局初步奠定,后来者想要破局难度很大。
美团点评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麻辣烫客群年龄层,主要是90后、95后消费者,两者分别占据了 25.2% 和37.8% 的比例。
这部分年轻人更注重个性化和体验,对于就餐环境以及食物的品质和口感比较重视,老旧的麻辣烫店已然不能满足这部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未来,主打差异化、细分化的麻辣烫品牌才是发展趋势。
一是在产品上,在口味和食材上新的组合,整体搭配会更合理更丰富,一些高端食材的开发和小众口味会出现;二是在门店层面,以个性装修特色的麻辣烫,小而美、高颜值,更容易赢得年轻人喜爱;三是诸如一人食的小火锅等新品种的出现。在品类层面,相似品类融合借鉴也是打出差异化的一种方式。
麻辣烫在种类、经营模式、食材风味方面借鉴了火锅、串串香、冒菜等相似品类,出现了众多新颖的食用方法和形式 , 如碗装式麻辣烫、砂锅式麻辣烫、桶烫式麻辣烫、麻辣拌等,创新的空间尚有。
冒菜 : 下沉优势足,火锅品牌争入局
《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全国的冒菜门店,50% 以上集中在二线及以下城市,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冒菜门店和品牌分布比例并不高,几乎没有代表性品牌出现,几个头部品牌在一线城市的布店量也相对较少。
显然,冒菜在下沉市场的生意更好做,这与冒菜整个品类发展历程相关。作为川渝市井小吃,冒菜最初的经营形式多为夫妻店,适合街头发展,后来头部品牌通过在下沉市场快速加盟,形成了品牌的规模效应,因此整个品类发展是偏市井化的。
冒菜需要持续提升品质和性价比,向上冲击一线城市市场,树立更好的品牌效应。
近年来,消费者对就餐环境、食品安全问题的标准拉高,对冒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品牌成为品类消费的重要风向标。
如三顾冒菜、芙蓉树下等头部品牌正在顺应趋势,放慢发展速度,潜心进行品牌升级和产品创新,两者都把做有品质、性价比高的产品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
因为味型、菜品、调料都基本相同,而冒菜的做法又相对简单快捷,更重要的是在配送过程中口味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冒菜越来越被看作是火锅品牌可以延伸的细分市场。
很多希望拓展外卖、轻量化餐饮的火锅品牌,如呷哺呷哺、大龙燚火锅、小龙坎火锅、马路边边等,小龙坎火锅在 2019 年推出外卖品牌“小龙坎火锅菜”。
从最初只将冒菜作为火锅的外卖延伸,到如今在线下推出独立冒菜子品牌,可见冒菜赛道未来也是火锅品牌们竞相争夺的宝藏市场。
比萨 : 本土品牌崛起,榴莲比萨最受欢迎
近年来,比萨本土品牌不断崛起,体现在品牌数量的爆发和门店数量的不断增长上。特别是2010-2020年这10年,是本土品牌的集中爆发期,约九成的本土比萨品牌都创立于这个时期。
在门店数量方面,2020 年尊宝比萨门店达 1700 余家,门店数量直逼必胜客。芝根芝底也拥有接近1000 家门店,在规模体量方面,本土品牌占据了国内比萨品牌门店数前10中的7席,与外来品牌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经过多年发展,比萨已由高大上的舶来品变成平常食品,大大小小的比萨店开遍街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品牌纷纷以创新产品打出自己的亮点,榴莲比萨、小龙虾比萨、鸡翅比萨、水果比萨、田园蔬菜比萨,甚至包子比萨等新产品不断涌现。
在众多产品创新中,要数榴莲比萨最为成功,成功霸占了各大比萨品牌的菜单,常年占据着各门店消费者推荐菜前列,至今仍热度不减。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 年榴莲比萨仍是消费者最喜爱的比萨产品,占据了11.7%的比例,近几年创新的小龙虾口味比萨也很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