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47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王雨淹
年轻人爱上逛药膳坊,
狂炫“中药”
养生新潮流,就在药膳坊。从广东、深圳、武汉、到江苏、淄博...每座城市蔓延着“养生风”。
柳州不只螺蛳粉,还有中医院药膳坊,从八珍美龄汤、黑芝麻石狮子、到暖阳阳羊肉面、五行馒头、陈皮纸杯蛋糕......
来到淄博的药膳坊,顾客点完餐,直接去把脉,然后就等着上菜了,元气人参土鸡汤,口味清淡,低油低盐,药食同补的菜品以滋补为主......
江苏的药膳坊,更细致的氛围男女士的同步套餐,比如女士套餐的八珍鹅块浇头+白汤面底,下午茶则包括枸杞桂圆玫瑰饮+莲蓉八珍芝麻饼......
没想到,这些五花八门、奇奇怪怪的菜谱,引得人们纷纷去打卡,妥妥的养生餐品。
在“中药+”餐饮的赛道里,早已涌现出中药茶饮、中药咖啡、中药冰淇淋、中药面包等网红产品。
早在2020年,同仁堂开出的知嘛健康子品牌,就以中药+咖啡的模式率先入局。目前,门店的产品越来越丰富,从养生咖啡已经进军甜品、烘焙届,酸梅汤、千层酥煎饼、熬夜水、榴莲麻花、酱肉烧饼等等。近日,知嘛健康的长沙首店已经开业,位于五一广场附近,其中推出的一款人参银耳拿铁属实特别,只能说,拿铁里面放银耳不算什么,加一整根人参才叫硬核。
总之,不论是餐饮创业者、还是中药经营者,面对人们养生需求,打开了新思路。
老话说,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陈皮具备入药、入膳、入茶的价值,是真正的“养生法宝”,这不,开始有人盯上了陈皮生意,其中一家名为Peter·Chan陈皮新茶饮的主打养生健康茶饮的品牌快速走红,其聚焦陈皮柠檬茶、陈皮奶茶等特色饮品,据说日销超300杯。
近日,上海一家名为“忠曜堂GELETO”的中药冰淇淋走红,人均38元,店内的产品有西瓜霜、川贝枇杷膏、八仙果等不同风味的冰淇淋,也有苦行僧甘梨水、养颜桑葚饮等饮品。
许多人为图个新鲜,纷纷被这颇具养生感的中药冰淇淋吸引,尝鲜过后,人们亦是褒贬不一。
有人表示模式和产品非常新颖,非常特别,“养生汉方研制的中式冰淇淋还是很神奇的,很朋克的三伏天养生。”
有人则直言不理解,“为什么总是出现这种一看上去就让人感觉有异食癖的门店呢?”,对此,有网友回复道“最近几十年,大上海一直就是艺术高于食欲啊!”
当然,还有人给出中肯的评价“整体感觉下来,噱头和创意都不错,但是口味没有支撑起来一家店,顺路尝试完全可以,但特意打卡可能还是有些失望。”
总之,喜欢的人会一直喜欢,不喜欢的人大概很难爱上。
一边是养生焦虑,
一边是餐饮创业机遇
“中药+”餐饮的走红,离不开人们追求健康养生的刚需和焦虑。由于不规律生活、熬夜、压力等问题,使得人们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了影响,据《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18-35岁的年轻群体已成为养生消费的主力军,占比高达83.7%。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医养生”相关注册企业量出现持续增长,其中今年1月1日至7月31日期间,新增相关“中医养生”注册企业大约24万多家;而刚过去的夏天,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夏日水消费观察》显示,中式养生水的热度在今夏攀升迅速,其中,薏米水销量同比增长117%,山药水增长101%,桂圆水增长98%。
◎某加盟展会上,中药元素十分吸睛 摄图:内参君
>当健康饮食、消费“三低”(低脂/低卡/低糖),成为现在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中药+”餐饮和年轻人健康养生需求可以说是互为依靠,相互契合。
而人们的健康焦虑,除了运动锻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饮食,所以饮食的健康与否很重要。
这引来餐饮品牌的深思,于是“中药+”产品诞生、以及定位于“中药养生”的茶饮品牌纷纷冒头。比如以陆藜·开了个方子、茯灵记、椿风、青楠五味茶、荷田水铺等,公开数据显示,陆藜·开了个方子在全国开出了超160家店。当然,像喜茶、霸王茶姬、孔乙己等连锁品牌也早早步入健康茶饮行列。
面对消费所需,餐饮商家、创业者追求健康养生必能不为过,在内卷激烈的行业里,品类迭代更新速度加快,消费者追求的新鲜感更是转瞬即逝,餐饮老板试图通过创新形式在竞争中寻求差异化,破局重生。
奈何,既要跟上潮流,又要抓住客流,还想要获得效益,这摆在餐饮创业者面前的是不小的挑战。以至于每当有大爆品、网红品类出现,都会有一批人跟风入局,甚至不去考虑最后的结果,只顾一腔热血去投入。
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就足够见证盲目跟风的惨烈结局。
当然,任何创新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机会点,不排除有部分餐饮创业者抓住这波流量机遇。
也许,“中药+”餐饮的热度虽然还在继续,却也不得不提高防备。
从新中式到“中药养生系列”
“烂尾”的顶流如何收场
“中药+”餐饮系列如此风靡,让人不由得想起,去年全国大热的“新中式”,中式汉堡、中式拌饭、中式轻食、中式烘焙、中式煎饼、中式炸鸡、中式茶馆……诸多国潮小吃,似乎在“新中式”的镀金下,都完成了从噱头到价格的升级。
《2023年“新中式”潮流生活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新中式整体热度飙升,美食养生领域商业笔记数同比增长率最多,达到359.68%;同时,根据“有意思报告”显示,2023年小红书平台“新中式”相关笔记量增长390%,互动总量增长188%,影响力覆盖到美妆、服饰、食品多个领域。
然而,新中式这场盛宴,落实到餐饮赛道,热度并没有持续多久。不少开业时轰轰烈烈宣扬新中式的餐厅,大投资、重装修,收益和复购却不足预期。不少新中式的餐厅,在经营半年左右就纷纷倒下了,甚至投资几十万做加盟,最终也无疾而终。究其原因,大部分的新中式,把时间精力花在了形式上、氛围上,却忽略了餐饮“要卖好产品”的本质。
可以说,去年有不少品牌,是嗅到了新中式的商机和苗头,但并没有明确将其具象化。由于创意不足、内核不稳,新中式,难免沦为蹭热度的代名词。
◎被网友大量吐槽的“新中式馒头”
>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CEO秦朝曾说:“无论是塑造品牌、玩转国潮还是新中式,餐饮品牌始终是要做生意的,最终还是要被用户和顾客感知。不过,这很容易导致很高的解释成本、教育成本和传播成本,以至于缺失品牌和顾客的连接属性。”
事实上,如今大热的“中药+”餐饮系列,本质上也是“新中式”的一种。是细分到具体的品类后,再一次披上了“养生”的外衣,挖掘“药食同源”的内核,试图继续深挖新中式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努力避开“烂尾魔咒”的新中式,也在“进化”。
“中药系列”能否持续火爆?
事实上,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所对应的个体反馈也有所差异。有医学专家表示,中药类食品,需要在恰当辩证的基础上食用才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否则反而对人体有害。加上药材,就宣称有药用功效、并扯上“中医”的大旗,是极不负责任的。药膳的本质,是药而非膳,如果把本质上是“药”的东西当成“膳”,在没有医学控制下随意给人服用,是存在风险的。
如果真的要将“食补”概念做到极致,就需要重视食材的挑选和健康的属性,在专业度和“适口度”方面做平衡。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中药茶饮品牌会被吐槽“难喝”,而又有很多主打中药属性的时尚品牌被吐槽“智商税”。
“事实上,大家只是喜欢养生的理念和感觉,并不是真的爱喝中药,这是两个概念。”有餐饮业内人士坦言。不少人认为,重要餐饮的火爆,固然有其市场需求,但其中存在的营销噱头也不容忽视。
如果创新形式大于实际内核,所谓的中药系列,又会步入“新中式”的后尘。
同时,不少“中药餐厅、中药美食、中药饮品”价格并不便宜,这埋下了顾客品尝后复购率低下的隐患。比如38元一个的中药冰淇淋、52元一个的中药面包等。其实,无论是新中式,还是中药系列,A面是养生,B面,不应该是“贵价”。如果商家把“提价”作为终极目标,只是搞了个养生的噱头,那么必将难以持续。顾客也不是人傻钱多,一旦认为花钱交了智商税,那反手就是一个差评。
此外,在选址方面,“中药系列”往往存在瓶颈和限制。以社交平台上大热的元气养生局、知嘛健康、忠曜堂、仲景生活和四气五味·药食无界灵感烘焙局等品牌来看,不是自身有着中药定位,就是开在与中医院、中药店等场景相关联的位置,这种开店思路也意味着这些品牌,如果想要保持“中药”的专业调性,那么必然难以像其它品牌一样快速拓店和复制。
比如同仁堂·知嘛健康,打造了健康饮食+医馆+社交文娱的复合功能体,背靠“中药大佬”,然而,从2020年开业至今,目前北京也只有9家门店。
疫情时代,餐饮业哪些品类的发展将呈现出勃勃生机?它们能够逆势发展背后的底层逻辑又是什么?#行家计划#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翟彬。
“品类定生死”,这句话放在当下显然更具现实意义。
随着疫情反复以及“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常态化,餐饮背后的经营逻辑巨变,不同餐饮品类的经营条件和经营风险变得大相径庭。
一些品类尤其是“2高1低”(高客单、高成本、低复购)的品类,生存处境愈加艰难。但同时,也有一些品类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存力和极强的韧性,具备了穿越周期的能力。
今天我们就逐个拆解一下,后疫情时代餐饮业最有发展前景的5大“趋势性”品类,以及其逆势发展背后的底层逻辑。
< class="pgc-img">>“消费升级”大撤退,
“极致性价比”品类称王
一个做日式连锁烤肉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这个月已经开始全线调价(下调30%),原先人均250+的客单明显不适应现在的市场。
几年前甚嚣尘上的“消费升级”,如今没人再提了,“客人没钱了”已经成了行业共识,而两组数据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16-24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为18.4%,创历史新高;而2022年1~5月全国餐饮收入为16274亿元,同比下降了8.5%,降幅之大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消费信心的严重不足。
对于那些仰仗于“消费升级”的餐饮品类来说,“消费者没钱”的现实过于残酷。
以笔者所处的北京某商圈为例,6月疫情恢复后,首批闭店的商家就包括像烧江南、行运一条龙等品牌,基本都属于高客单价的“消费升级型品牌”。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翟彬供图
而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米其林和黑珍珠餐厅们的日子更不好过,一方面是客流的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则是堂食解禁后着急回血,因此不得不放下身段,降价揽客。打七折是常规操作,五折也是稀松平常,米其林、黑珍珠餐厅们纷纷“贴地飞行”,似乎也预示着“消费升级的时代”已经过去。
反观另外一边,一些主打“极致性价比”的品类大都受影响较小,更有甚者直接逆势成长。
比如,在消费高峰时段,人均“70+”的比格比萨和“50+”的萨莉亚门口依然大排长龙。
定位于“中华日料”的武汉日料品牌仙隐小鹿,和京津冀日料连锁门店数量第一的村上一屋,都把“高性价比日料”作为突破口,凭“90元以下”的客单价改变了日料高高在上的传统形象。去年,这两个品牌都达到了开店数量的最高峰。
“40元以下”的小火锅们更是迎来了“第二春”,轩于鲜、苏小北、农小锅等小火锅品牌在疫情最困难的这三年里,门店数量也都得到了较大的增长,成为火锅市场里极其难得的增量。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翟彬供图
总的来看,平价日料、自助小火锅、社区餐饮、平价连锁咖啡、现包水饺等品类在疫情中不但稳住了基本盘,还逆势取得了增长。原因就在于,这些品类要么是押中了“消费降级”的大趋势,要么是基于“总成本领先”的理念对业务模型进行了重新设计,为消费者提供了极致的性价比。
毫无疑问,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极致性价比”将是大部分品类追逐的目标。而主打极致性价比的品类,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 class="pgc-img">>成瘾性=高复购!
具备“成瘾性”的品类是YYDS
纵观上半年,再也没有比咖啡更让人“热血”的赛道了:
5月9日,书亦烧仙草战略投资连锁咖啡品牌“DOC咖啡”;
5月18日,柠檬茶品牌“柠季”全资控股投资咖啡品牌“RUU”;
6月21日,喜茶继战略投资“Seesaw Coffee”后,又入股了“少数派咖啡”;
7月11日,甜啦啦旗下咖啡品牌卡小逗正式亮相;
不仅是茶饮大佬们加速抢夺咖啡市场,连中国邮政、李宁、华为等知名品牌也纷纷“跨界打劫”,咖啡作为打工人的“续命水”,同样让各界大佬们直呼“上瘾”。
作为“成瘾性强”的产品,咖啡独有的品类特质让其他赛道的玩家望尘莫及。根据德勤《2021年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有49%的国内用户有消费美式或是冷萃的习惯,这个数据较三年前增加了25%,生理上的“提神醒脑”+心理上的“重度依赖”,让越来越多的都市青年把“早 C 晚 A”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而除了咖啡之外,其他包括:含糖(烘焙、奶茶、甜品、冰激凌等)、含酒精、辛辣(火锅、串串、麻辣烫等)等产品也都具备极高的“成瘾性”。
甚至连“臭类”(臭豆腐、螺蛳粉、榴莲、大肠类)食品也能充分刺激人体多巴胺的分泌,这也是最近两年“螺蛳粉火锅、肥肠火锅”等品类被“嗜臭者们”追捧,并持续爆火的原因。
“成瘾性”的背后是“高复购”,只要品牌能够沉淀下大量“成瘾性复购”人群,就能大大降低获客成本,同时“成瘾性复购”也远比“活动复购、促销复购”等方式更具粘性。未来 ,“连锁+成瘾性+高毛利”,将是餐饮品牌们梦寐以求的终极模型。
< class="pgc-img">>到社区去开店!
“社区类餐饮”将成为新的流量中心
疫情的到来打乱了原有的流量架构,“居家办公、禁止堂食”等防疫措施更让购物中心、写字楼等原有的线下流量中心“阶段性停摆”,而“以社区为中心”的街边店、档口店、菜市场店则成了新的“流量入口”,这一变化也让所有餐饮人开始重新审视“社区餐饮”的价值和意义。
社区店开在住宅区周边,受封控影响相对较小,凭借着低房租、地利优势和日常累积的用户口碑,“抗风险力”也更强。同时,相对宽松的自由度,也让社区街边店更容易在疫情下灵活调整自身的运营模式,比如开设档口、做外摆、增加时段等等。
这两年,社区餐饮品牌也逐渐站上舞台的中心,成为行业的关注点。这其中,包括深耕社区二十多年的“坪效之王”南城香,和疫情期间积极转型为“档口+社区店”的紫光园,以及像稻香村、红荔村、超意兴、袁记云饺、熊大爷、九多肉多等一大批布局社区的餐饮品牌,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都得到了快速成长。
此外,像好利来、鲍师傅、周黑鸭、金戈戈、遇见小面等品牌,也在加大在社区周边开店的比例。连选址挑剔的咖啡品牌们也开始下沉社区,据美团数据显示,2021年咖啡馆在住宅小区的新开门店年复合增长率达71%,远高于购物中心和写字楼。
< class="pgc-img">>△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截至2021年,全国“商户数量在50+”的中大型购物中心只有5300多个,但是全中国城市的社区却至少有10万个,相较于购物中心而言,社区餐饮的房租成本更低、签约时间更久,复购和稳定性也更强,也因此,“到社区开店”正成为行业的普遍共识。
< class="pgc-img">>从双主场到全域交付,
“不依赖堂食”的品类抗风险力更强
据夸父炸串创始人袁泽陆介绍,今年上半年的疫情对于夸父炸串的影响并不大,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5月,其北京门店在暂停堂食的情况下,营收依然能够达到正常月份的85%~90%,核心原因就在于其外卖和外带业务的比重很大,受暂停堂食的影响较小。
对于大部分餐饮品类来说,堂食是根本,外卖只是锦上添花。但在疫情来临之后,外卖虽然不能赚钱,但却能救命。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北京老牌粤式海鲜酒楼顺峰平日堂食的客单价都在两三百,在疫情期间积极自救,在外卖平台推出了39元的腊味煲仔饭(原价88元),主打白领人群,销量很快冲到北京地区同类产品的第一;另一个主打韩国烤肉的品牌坦坦大炉也主动求变,在疫情期间上线了韩式蘑菇烤肉拌饭、石锅拌饭等单人或多人套餐,避免了烤肉难以外卖的窘境。
眼下,外卖作为常规配置,已经成为餐饮经营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但非接触经济并非只有“外卖”一条路。外带、零售、抖音直播、私域、团购与团餐,餐饮渠道已经从“双主场”切换到“全域交付”,简单点说,只要场景有需求,餐饮可以进化成任何样子:
今年2季度开始,餐饮品牌集体在抖音直播发力,北京永定门电烤串的一款“118元100只小龙虾”的套餐,在其抖音直播间里就爆卖2万单。“抖音直播+达达/顺丰同城”让不少餐饮品牌在两大外卖平台之外找到新蓝海;
麻六记在5月堂食被禁的时候,开始发力零售类产品,在其直播间里,89.9元的麻六记老坛酸菜鱼累计销售达9.5万单、39.9元麻六记酸辣粉更是狂卖82.6万单;
4月疫情期间,比萨玛尚诺、周师兄、老盛昌汤包等品牌积极开展社区团购;
校园厂矿机关大企业等封闭场景生意稳定,团餐已经成为疫情下难得的避风港……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翟彬供图
尽管“全域交付”的趋势大家都认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零售和团餐对于供应链和B端资源要求很高;而直播、私域都是“技术活”,品牌们对运营人才的储备又不足,因此对于广大中小型餐饮企业来说,实际上真正能做的大概只有两点:
第一,调整选址,尽量不去竞争激烈且房租成本高的购物中心,而是选择在社区、菜市场、超市口等居民区周边开店。
第二,借鉴“紫光园模式”,依照自身实际情况,将门店改造成兼具“堂食+外卖+外带+档口”的全时段社区店,具备“看得见、进得来、买得起、经常买、离不开”的特点,做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食堂”。
< class="pgc-img">>行业大洗牌,
只有“足够差异化的品类”才能活下来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价格敏感度”大大提高了。如今对消费者来说,“可吃可不吃的东西,就不吃了;可去可不去的店,就不去了”;
其次是从“随机消费”转换到“目的地消费”。具体点说就是行为习惯从“先随便逛逛,再决定吃什么”,到“今天想吃什么,就找什么样的馆子”。
这些变化对于餐饮品牌,尤其是购物中心品牌来说影响巨大。那些定位不清晰、客群不精准、产品没特色的品牌,迟早会被“干掉”。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虽然说“洗牌”跟某一品类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竞争激烈,供给冗余、同质化严重的品类,比如快餐、火锅、烧烤、奶茶等,也必将成为“大洗牌”下的重灾区。而数据也支撑这一论证,2021年,全国共有近40万家快餐店被注销,奶茶店有近35万家,火锅也有近10万家被注销。
当下,对所有品牌或者餐饮创业者来说,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想尽办法让消费者记住自己”。
不论是靠“烤肉蘸麻酱”霸榜北上广深的西塔老太太,还是号称“1800万一家店”刷爆小红书的中式茶饮新晋品牌“顽徒”,亦或者频频靠“自黑”承包热搜的蜜雪冰城……这些品牌都在告诉消费者“我们很不一样”,所以说,没有过气的品类,只有不努力的品牌。
而实现品类差异化的方法大概有三种:
第一、瞄准“小众品类”。从去年开始流行的海南糟粕醋火锅、被瑞幸带火的椰乳奶茶、“露营风+咖啡/烤肉”等等,它们的走红都是敏感地捕捉到了微小的流行趋势,然后快速行动,享受了品类的时间红利。
第二、老品类升级。去年开始流行的泰式大排档、韩国大排档等,就是在原有泰餐和韩国料理的基础上,通过场景创新、产品升级的方式,激发了消费者对异国料理的热情,带动了一波流量。
第三、品类微创新。6月北京重启堂食的当天,笔者常去的“破店”北京首店不出意外的开始排队,凭借着“秀场+海鲜+东北烧烤”的微创新,破店坐稳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排队王,在内卷激烈的烧烤市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品类。
写在最后
今年的这波疫情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餐饮不是刚需,菜市场才是”。当疫情发生的时候,餐厅可以关门,但菜市场必须开着。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所以餐饮人们必须清楚两点,第一,餐饮并非不可替代,因为还有菜市场和预制菜;第二,未来没有长红的品类,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认知的餐饮人。
餐饮人必须打破“认知围城”,举个例子,当抖音上还有不少餐饮人在评论预制菜“如何毁掉餐饮行业”时,已经有不少品牌完成了工业化的改造,开始享受着标准化带来的红利;当有人说餐饮应该追求“烟火气和氛围感”的时候,殊不知有不少餐饮品牌已经把自己的店朝着“小店、小桌、小份”的模型调整。
过去半年,餐饮行业的残酷性表现地淋漓尽致,而未来几年,餐饮大概率仍会很难,大洗牌在所难免。无论是即将入场的餐饮小白,还是仍然在坚守的老餐饮人,一定要看清行业走向,对于变化快速调整,持续保持进化的能力,才能做到“适者生存”,最后方可“剩者为王”。
摊卖小吃,是低成本风险小的生意,毕竟只要有客流量,小餐饮都是属于刚需的。那么卖哪种小吃生意会比较好呢?其实有8种小吃,从南到北的大街小巷上都是“熟面孔”,同时俘获了南北方人的芳心,虽然没什么创意,但确实挺赚钱,摆摊卖的快,大家都在卖就说明了一切,推荐给大家。
< class="pgc-img">>一、臭豆腐
臭豆腐以它独特的气味出名,用它外酥里嫩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在我国不同地区,臭豆腐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当大的差异。
< class="pgc-img">>北京王致和臭豆腐属于豆腐乳,地道老北京味,和豆汁齐名。湖南臭豆腐又名臭干子,是湖南长沙传统美食小吃之一。云南臭豆腐多用于油炸和炭烤,再佐以各种蘸料。徽州毛豆腐又叫霉豆腐,是徽州地区传统名菜。绍兴臭豆腐则在鲁迅笔下名扬海内外,美味的重点在于酱汁浇头。
< class="pgc-img">>小吃摊上常见的是长沙臭豆腐,豆腐油炸之后再佐以辣椒、食盐等各种调味料。颜色墨黑,闻起来臭气扑鼻,吃进嘴里却外焦里嫩,焦香表皮之下是滑嫩绵软的豆腐,浇汁后味道香辣,口感丰富。随着长沙臭豆腐越传越广,现在已经成为了各地都有的特色小吃,深受全国喜欢。
< class="pgc-img">>二、烤冷面
1996年出现在密山街头的烤冷面,一开始只是羊肉串店老板的自制下酒菜。店主出摊时路过冷面厂,每次都会买一块冷面串起来,刷上烤肉酱料在炭火上烤一下。这道美味无意间被邻居家小孩尝到后,他带着新美食去学校和同学分享,随后烤冷面在学校率先打开了市场,每天都有小同学跑去羊肉串店点名要吃这一道“下酒菜”。于是店家推出了新品种:烤冷面,随后它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了现在小吃摊的“明星”。
< class="pgc-img">>经历了各地改良后的烤冷面,更贴合当地人的口味,与早年的东北烤冷面有了不小区别。高筋面粉直接制成了冷面面饼,在铁板上煎熟之后,面皮恢复了柔韧又劲道的口感,在鸡蛋的加持下,色泽金黄诱人,不止充饥还附带了鸡蛋的营养。撒上香菜碎、洋葱丁,弥补没有蔬菜的遗憾,再抹上店家自制的酱汁,好吃又便宜的烤冷面就出锅了。
< class="pgc-img">>三、肉夹馍
肉夹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起名叫“肉夹”,意为“肉夹在馍中”,是陕西结合了中原面食与西北肉食后,创造出的独特美味。
< class="pgc-img">>陕西当地的肉夹馍,光馍的种类就有三种,一种是潼关地区的酥皮饼,吃起来饼皮酥脆,香酥可口,还会掉渣。第二种是白吉馍,也就是腊汁肉夹白吉馍,面饼表层焦黄,馍里绵软可口,吸满了汤汁后咸香无比。第三种是受当地人欢迎的手打烧饼,用老式炉子做出来的手工烧饼,要比前两个更能俘获当地人的心。
< class="pgc-img">>大家常吃的老潼关肉夹馍,相对于其他肉夹馍,潼关酥皮馍本身就有很大的卖相和吸引力,皮薄酥脆,一口下去咔吱咔吱掉渣。内瓤麦香气十足,被腊汁肉的卤汁浸泡后,柔软面饼混合着肉汁鲜香,一口下去香得人直呼美味。
< class="pgc-img">>四、烤鱿鱼
铁板上烤得吱吱作响的烤鱿鱼,是各地夜市小吃摊上的“老熟人”了。在公园夜跑时,最危险的事就是遇上烤鱿鱼的路边摊,那烧烤的香味直往鼻孔钻,勾得人忍不住停下脚步点上两串。
< class="pgc-img">>烤鱿鱼美味的关键有两点,一是鱿鱼的鲜嫩程度,二是涂抹鱿鱼的酱料。新鲜的鱿鱼肉质鲜嫩弹牙,用铁板挤压后再刷上酱料,酱料一般是摊主自制,有的辛辣有的酱香,鱿鱼的香味和酱料的味道混合在一起,香飘十里。鱿鱼须脆弹,鱿鱼身有嚼劲,裹上酱料后口感都变得更加丰富,让人爱不释手,吃得一串接一串停不下来。
< class="pgc-img">>五、章鱼小丸子
章鱼小丸子是漂洋过海而来的美食,它原称是“章鱼烧”,起源于日本大阪,传入中国后因为造型可爱,味道鲜美迅速流传开来。
< class="pgc-img">>煎制章鱼小丸子的铁盘是特制的容器,铁板上有一排排的圆形凹口,刷上油后再将粉浆挨个倒入,等面浆成型放入各种配菜和章鱼肉粒,再将半圆面浆翻面,继续加面浆并翻转煎制,直至烧成圆形。
< class="pgc-img">>在时间和热油的作用下,一个个浑圆的小丸子煎制的色泽金黄,闻起来香味四溢。章鱼小丸子放入盒中淋上酱汁,撒上海苔、木鱼花等佐料,用签子扎着吃,颗颗饱满,满口留香。
< class="pgc-img">>六、狼牙土豆
土豆是生活中经常食用的食材,烹制方法不同,土豆的口感就随之改变,可以入口绵软,也可以清爽脆弹。源于川渝地区的狼牙土豆,就以它独特口味和奇异形状赢得了广大食客的喜爱,从川渝两地走向了全国的小吃摊。
< class="pgc-img">>狼牙土豆外观形似波浪,又像狼牙,根根长条,吃起来香辣过瘾。摊主先将土豆用特制刀具切成齿状,腌制后现吃现炸,再根据食客口味放入不同的调味料,糖醋的、香辣的、孜然的、五香的等等,应有尽有。炸过的狼牙土豆外焦里糯,与秘制酱料搅拌后,再佐以其他小料,吃起来简直能香晕一头牛。
< class="pgc-img">>七、炸鸡排
酥脆鲜嫩的炸鸡排是夜市摊的又一道经典美味,原本食之无味的鸡胸肉,经过腌制后裹上面包糠,下油锅炸至金黄,香味一出,路过的小孩都能馋哭。
< class="pgc-img">>包裹鸡排的糠衣酥脆可口,鸡胸肉鲜嫩入味,每一口咬下去都是外皮酥脆,内里滑嫩多汁,满口都是鲜美味道。这时再来一杯冰镇可乐或者清爽的酸梅汤,就是享受生活的绝妙搭配。
< class="pgc-img">>八、烤肠
无论是全国什么地方,只要有夜市就一定会有烤肠。有些是单独的烤肠摊,有些烤肠成为了烧烤摊中的菜品,有些是炸串摊的食材,它们以独有的香气,让人垂涎三尺。烤肠种类丰富,以荤素来分有肉烤肠,淀粉肠;以地区划分有台湾烤肠,广式腊肠;以味道来分有原味烤肠,黑胡椒烤肠……还有以石头作为烤制道具的火山石烤肠。
< class="pgc-img">>多种多样的烤肠吸引着小吃摊的食客,它的美味让人难以拒绝。肠皮烤至脆弹,裂开的肠衣焦香,里面的肠肉鲜嫩多汁,肉香四溢。每一口下去,都是肉汁和肉香的协奏曲,令人陶醉其中。
< class="pgc-img">>——老井说——
每一种街头小吃都是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集合体,它们不仅能填饱人们肚子,更能填满大家的内心。这些小吃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和记忆,无论走到何处,在街头看到熟悉的小吃,品尝到熟悉的味道,心里的怀念都会被唤醒,唤醒那些曾经掉落的回忆。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和你一起分享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