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争
O2O阵地硝烟再起,餐饮市场谁主沉浮?
随着美团,大众点评等O2O平台的崛起,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外卖等新兴外卖也在大跨步的前行。
2014年O2O竞争已进入白热化,2015年死伤过半的O2O市场,幸存者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并购融资狂潮。
大众点评先嫁腾讯,后又注资上海石川,美餐,天财商龙;58同城先被腾讯注资,再联姻赶集,也试图开启O2O模式;百度先收糯米,再开直达号,剑指旅游餐饮;阿里先投美团,再砸1亿元掀起淘点点补贴狂潮;饿了么瞬间完成E轮融资,更是搭上了腾讯,京东,大众点评这些互联网大佬们。餐饮O2O大战正式上演。
传统餐饮软件商们也不甘示弱,以传统点餐软件为基础,加载云端流,线上线下形成闭环,利用微信和线上完成点餐和支付。加载了线上点餐环节和支付方式的传统软件,已经开始像那些互联网大佬们正式宣战。以清华紫光的“美食汇”,成都依诺的“好哇”,和北京惠购的“吃货宝”所引领的餐饮软件免费热潮,更加速了传统餐饮迈向互联网+的步伐。
互联网O2O的烧钱大战和餐饮O2O软件的免费之后,商家真正得到了什么呢?
客户的大量导入开启餐饮大数据
通过自有的平台引流和对习惯性的客户群体维护,再加上利用CRM的专业营销。新老顾客的涌入,专业的会员管理系统,点对点的服务性营销,让线上订单和点餐量实实在在的增长。
多种点餐和支付方式的引用,让订餐更人性化
微信点餐,Pad点餐,PC端点餐的加入,更是打破了单一的点餐手段,多种模式点餐方式,能够让客户的点餐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二维码支付,手机支付,多种支付端口的开放,更是让买单变的如此简洁。
点餐的自主性,打破了传统O2O的局限
O2O传统的套餐模式,严重的局限了C端客户的自主性,套餐所搭配的不合口味的菜品更是加大了资源的浪费和金钱的无必要付出。新型O2O所带来的线上自主点菜,成了最大的卖点,顾客可以根据自己就餐的人数和口味,自主选择菜品的种类和数量,让顾客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爱吃什么就点什么。
外卖市场在逐步改变O2O的新格局
饿了么,淘点点,美团外卖,百度外卖,更是形成了餐饮外卖市场的四国鼎立之势。白领,学生等80后,90后群体,因为工作和学业的繁忙,已经把外卖当作了习惯,随着外卖品类的日益增多,更多的人已经开始享受外卖O2O所带来的便利性。随着外卖物流系统的不断成熟和人们对外卖市场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外卖市场必定是各大O2O平台和餐饮商家的必争之地。
多种软件的融合,让管理更加轻松
O2O发展到现在,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服务平台或是带云端的餐饮软件,更是一个集点餐系统,财务管理系统,CRM系统,SCF系统为一体的多功能全方位整合系统。让你从点餐到财务报表,从会员管理营销,再到进销存供应链管理,一条龙操作,简单明了真实有效。
云端存储,让数据报表飞起来
线上线下的报表放到云端存储,既保证了报表的安全,也防止了数据的防止丢失,又能让你随时随地的查看数据,方便了管理,更方便了灵活性的营销。
O2O大佬们已经开始了数据争夺的拉锯战,可谓是各有千秋,各有各的优势,具体选择那种营销方式,还得餐饮老板们自己定夺!
<>饮互联网的热度一直在增加,但为什么很多餐厅老板觉得“智能餐饮软件”只是一个概念或噱头,其实,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餐饮软件已经克服了进入大众餐厅的诸多障碍。
当下的智能餐饮软件早就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样子,反而只需要几千元就能搞定全套产品应用。
它在市场普及的速度相当快,安装这套程序只需要实施人员去一趟店里就可以,后期的升级维护都可以在线完成。
1使用简单
在很多人印象中,传统餐饮软件的价格相对较贵,其功能应用需要购买多项产品,点餐系统、打印机等连接起来。
否则,普通的餐饮软件无法应用,系统连接起来之后还会有诸多障碍,一开始选购的打算省力的餐饮软件变得效果不如预想。
实际上,对于许多餐厅而言,几乎很少餐厅老板愿意为了所谓的信息化而大动干戈。
这几年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了过去,当下的一体化智能餐饮软件系统解决连接障碍问题,应用起来非常简单,即使是智能餐饮软件之外的功能应用,也能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发挥价值。
例如智能餐饮软件与外卖平台的对接之后,将外卖平台的订单聚合起来,这就意味着餐厅只需要从一个入口接收外卖订单,并且订单的各项数据也会自动进行汇总。
另外,通过老板通功能,餐厅老板即使远在餐厅之外,用手机APP就能清楚地看到店内的营业情况,不再需要守在店里,而且店内有问题都能及时处理。
智能餐饮软件所具有的功能如门店运行信息化是餐厅围绕客人服务过程的信息化流程管理。支持整个餐厅的日常运营,从无线点菜,到自动分单打印,再到收银结账。
为餐饮企业解决的主要问题:服务过程的规范与高效。门店管理信息化则主要解决单门店的后台管理,包括客户管理,酒水库存管理及经营数据查询与分析等。其实质是协助餐饮企业进行人、财、物的综合管理,达到开源节流,增进效益的目的。
2功能丰富
餐饮O2O市场中最激烈的战场非智能餐饮软件莫属,从前端点餐收银软件到后端供应链软件,以大众商户需求为主要对象的智能餐饮软件开发商为满足需求,不断在产品功能的多样性和服务方面下足功夫。
智能餐饮软件使得餐饮经营变得更加方便高效。产品拥有桌台预定、消费者自助点餐收银,排队叫号、微信会员、外卖自提、外卖接单等功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智能餐饮软件功能不断完善,它的市场普及度也会大幅度提升。
而哗啦啦则是国内领先的智能餐饮软件开发商,其以云端餐饮软件开发为基础满足商户需求,但特别的是它最近添加了人脸识别点餐功能,根据不同的顾客面部自动推荐不同类别菜品。
系统能让回头客一直喜欢的菜品自动推荐,可以根据顾客脸部自动识别会员,为餐厅分析顾客到店频率,这是一个非常增加餐厅黏性的工作。
将餐厅早、中、晚三餐不同的时段顾客群体清晰体现出来,把产品和客户喜好匹配起来,那么不同时间的备料也会更清楚,提升出品效率、品牌服务能力及排班优化效果。
3性价比高
对于餐饮软件的另一个刻板印象就是贵!以前一套非智能化的餐饮软件少则上万元,何况是智能化餐饮软件?
可当下的智能餐饮软件相较于以前则具有超高的性价比,例如一款普通的智能餐饮软件功能只需要四五千元。并且,智能餐饮软件并不靠单项设备功能来实现,而是通过不同功能应用组合,最终组成一个智能化的餐饮消费场景。
例如顾客到店之前可以提前预定桌台,进店之后自助扫码点餐就可以,吃完以后甚至不需要服务员去结账,顾客自己就可以扫码结账。
服务员配合着满足顾客需要,这样的工作流程大大提升了餐厅的工作效率。顾客扫码消费自动成为会员,享受会员优惠能够增加回头率。
库存管理系统支持入库、出库操作,满足餐厅对物资的基本管理需求,也提供全面的物资管理和成本分析。
成本管理是餐饮企业对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好帮手。通过菜品用料卡,每销售一道菜品,系统就可以计算出原材料的理论消耗量。
通过盘点材料的库存状态,了解厨房用料情况,从理论上讲,如果厨房用料完全符合菜品用料卡,则盘点数据处于平衡,否则就出现“盘盈”或“盘亏”情况。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厨房用料,达到节约成本和控制出品质量之目的。
二级库存管理、配菜卡(销售与库存联动)、进销存统计分析、毛利分析、积压与缺货预警等。
一整套的智能餐饮软件设备,对于普通餐饮企业来说,全套系统也不过几千元,还能够长期享受在线升级服务,性价比与以往的餐饮软件不可同日而语。
4安全便利
使用智能餐饮软件,企业可以随时获得餐饮互联网供应商更新的最新特性,无需支付任何额外费用。企业甚至可以获得大数据挖掘所带来的价值和行业对标的服务。
智能餐饮软件因为有厂商集中统一的存储、备份、防火墙、运营监控管理和专业强大的运维团队,企业的数据安全更有保障。
开发商为保证所有餐饮企业租户的稳定和高效应用,一般会采取双重集群部署,在性能的监控和技术投入上往往要远高于企业自身的投入水平,因而能够得到更稳定的性能保障。
餐饮企业无需在硬件和IT人员方面进行任何投资,即可获得软件服务。使用智能餐饮软件,一个优秀的平台化智能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强大的配置能力,帮助餐饮企业实现更多的个性化需求。
5潜力巨大
餐饮O2O行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产业格局将会变得交织融合,智能餐饮软件不同企业的应用环节会非常多态,其中必将会形成统一的平台,而其背后的市场蓝海则十分值得挖掘。
企业之间通过建立行业交流与信息共享机制等形式,基于行业应用并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技术等,共同构建“智能餐饮软件”合作产业链,并通过定制化产品和终端推广等方式提升产品市场普及率。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多家企业正在筹划加入哗啦啦智能餐饮软件生态链的建设,将就生鲜平台、金融服务、商业地产等多方面项目进行线上深入合作。
随着企业商户不断增多,不仅能提供智能餐饮软件整体解决方案,还根据这些大数据资源,更接地气,更了解餐饮商户痛点。
“智能餐饮软件需要具备基于新生态模式下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才能普及,携手合作能够创造出新的内容与版块。”哗啦啦负责人这样说道。
随着智能餐饮软件在市场的迅速复制推广,以功能模块化方式推动餐饮互联网产业链的闭环运行,相信其必将屹立于互联网餐饮产业之巅。
来源:餐饮O2O之道
作者:哗啦啦-刘硕
>互联网+”概念盛行之下,餐饮行业的包装商们又找到了新一轮投资机会,从生鲜供应链到生鲜半成品到食材包,从团购到在线选座到外卖。关于吃他们都说应该要有不一样的吃法,不只是吃得好和舒服,还要吃得健康、安全、方便。
中国餐饮行业有两个怪圈,中高端餐饮以地区性为主,中低端餐饮被肯德基、麦当劳霸占着,有个相同点是无强势的中国餐饮品牌。在传统的餐饮界中创新一直在进行着,前有俏江南,后有外婆家、海底捞,也有企业退出或被收购,比如湘鄂情的转型、小肥羊被收购。虽然市场在增长,但鲜有能分羹者出现,如俏江南上市一次次搁浅,这个市场犹如挂在墙上的美女,你看得到却摸不着。
“互联网+”包裹下的中国餐饮业
即便“互联网+”的概念未盛行之前,对于就餐而言一直有两股势力在对抗,去餐厅和自己做,两种方式消费者都有多种选择,能让消费者固定选择某一种方式是难上加难,少有企业敢于这样去尝试,一方面是挑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是挑战人们的味蕾,也许未来有一天餐饮企业最大的挑战是人们日渐增长的厨艺。同一款手机可以天天用,但同一道菜基本上不可能天天吃。巨量的市场和捉摸不透的顾客让餐饮市场机会与挑战并存。
行业里一直在针对顾客的定位做市场细分,如火锅、川菜、中式快餐、水饺、面条、汉堡、披萨、西餐等,典型例子是最近火爆的黄焖鸡米饭。根据顾客的喜好来选择企业发展的方向,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总一部分消费者永远没有办法成为某一类餐厅的顾客。可是市场这么大,即使是肯德基麦当劳也有相当部分的人没有在里面用过餐。在互联网前的时代里这是餐饮企业主流的进入方式,这种方式成就了很多知名品牌,直到今天依然保持长盛不衰。
“互联网+”时代里的传统行业也有普通包装商和高级包装商,很难去界定谁普通谁高级,因为这有点得罪人。用简单粗暴和复杂精美来区分这些包装商们也许是不错的方式,既不得罪人也能很好理解他们背后的逻辑。
用互联网的方式与传统餐饮进行融合的团购、在线选座、外卖,这类包装商们简单又粗暴,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在庞大餐饮市场中建立了一些利基的基础。他们的作用是广告商,也是信息化提供商,也是运营效率提升者,让餐厅获得用户更方便,让用户找到餐厅享受服务更便捷,这就是普通包装商们的特征:简单又粗暴。
而高级包装商们有的不屑与传统餐饮为伍,有的则想让传统餐饮升级。他们认为人们对于美食应该又另外一种享受方式,或人们应该享受更好的美食。生鲜半成品、食材包的提供者们属于前者,生鲜供应链们属于后者。
众包模式推动餐饮O2O进程
远在太平洋东面的美国,那里的人对于怎么吃以及吃什么的态度时刻影响着国内的餐饮“包装商们”。以前叫copy to china,希望能将某种模式复制到中国。现在有了另外一种解释,希望国人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星巴克、无印良品、宜家在国内的火爆是最好的诠释。
Blue Apron是典型的被复制原型,从食材按周订购服务商开始,为用户每周配送做饭所需要的食材,2014年年底月配送量已经达到100万份,下一步准备推出电商服务,为用户提供食材、厨具、菜谱等关于吃的周边产品。于是国内出现了提供西餐的食材包服务商,提供中餐的生鲜半成品O2O,提供丰富品种的生鲜电商,甚至出现了厨师上门服务提供商,而且纷获不同等级的投资。
从外围进入到餐饮市场,这种趁火打劫现在还很难说会成功,但总能找到其他行业的案例来说服别人。比如Airbnb正在解构酒店业,Uber重塑人们的出行,而他们在国内都有效仿者:途家、滴滴快的、易到等。这给“包装商”自己以及投资者们带来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因为都不愿意放弃这天赐良机。
食材供应链成竞争蓝海
从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现状来看,人们需要更加新鲜、健康、有安全保障的食材,而餐饮行业并未满足这些需求,特别是有机盛行下食品业。麦当劳、可口可乐都被冠上了不健康的标签,不再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这既是传统餐饮企业的机会也是“互联网+餐饮”企业的机会。不过这其中存在难点,众口难调、饮食需求变化快、需求少、复购率等是必须要面临的市场问题。
从饿了么到美团外卖到到家美食会,外卖在爆发,外卖已成团购之后的下一轮投资热点,都想在分散化的餐饮市场中分杯羹。他们把自己标榜成效率提升者和新客流聚集地,目的是希望餐厅能使用他们的服务,从而在交易中抽成。有一类只提供信息化的系统,有一类还为餐厅配送,一种较轻另一种很重,犹如天猫VS京东,各执说辞各自吹捧。不过他们都很辛苦,要to R(餐厅)、要to C(顾客)、还要to VC(投资者)。
由于生鲜to C和餐饮O2O竞争激烈,所以有些“包装商们”瞄准了美国餐饮供应链企业Sysco,Sysco年营业额达到400多亿美元,占据美国市场25%左右的份额,为美国40多万个餐厅、学校、医院等客户提供服务。他们说虽然分散化是餐饮业的特征,但餐饮供应链相对标准,目标客户还不分规模大小,而且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有足足8000亿,60%市场集中在中国前十大城市。
然而餐饮供应链市场也和餐饮业一样分散,分散在各个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更分散在批发市场里的各个批发商中。虽然用“互联网+”的概念解决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的故事很好讲,但一家公司如何与千千万万家批发商竞争,这毕竟不是用互联网的概念就可以讲得清楚的。餐厅的类型不一,档次不一,厨师不一,就决定了需求多样化,复杂的产品线和复杂的供应网络就是大多数包装商们难以逾越的鸿沟。
被冠以“互联网+”的企业以及传统餐饮企业正在解构和升级餐饮行业,他们正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给餐饮市场一些变化,有的从信息化、营销、客流等前端上为餐饮业带来升级,有的从餐饮供应链等后端重新梳理餐饮市场,有的重新给餐饮、顾客做细分来升级餐饮业,有的则从生鲜、厨师服务等外围去解构传统餐饮经济。没有哪一种模式是一定行或一定不行,关键还要看企业的团队是否能把握住机会,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和更好选择就应该祝福他们一路走好,“包装成功”。
文/海枫 Seamaple零售微博成员
关于Seamaple零售微博,我们是一群零售、服务行业的人,共同在运营Seamaple零售微博这个公众账号,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号:Seamaple2012,也欢迎来和我们交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Seamaple零售微博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116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