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说粽子、豆浆有甜咸党之分。
那么,酸奶界就有「稀党」和「稠党」之别。
但和甜咸党难分高下的情况不同,酸奶的偏好可谓是一边倒。
上周,我们发起了一次百人大投票,发现 77% 都爱喝浓稠的酸奶。
图片来源:投票截图
稠党完胜!!!
既然稠的酸奶更好喝,今天就来开动脑筋把酸奶变稠变好喝。
酸奶有多粘?
「塌方实验」说了算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到」酸奶的粘稠度,先来介绍一个专业测定酸奶粘稠度的实验——塌方实验。
首先,在桌上放置一个上下中空的圆柱体,比如,你可以剪一段奶茶的粗吸管。
把温度为 10 摄氏度的酸奶,倒进吸管内,然后将圆柱体轻轻抬起,酸奶会从四周溢出。
图片来源:实拍
等待 30 秒,测出桌子上酸奶的直径。
测出的直径越小,说明酸奶的粘稠度越大。
我们即将要做实验的这款酸奶,用塌方实验测出的直径为 2.8 cm。
图片来源:实拍
接下来,我们开始想(丧)方(心)设(病)法(狂)地把酸奶变浓。
把酸奶变浓,一共分两步
牛奶发酵成酸奶,其实已经完成了变浓的第一步。
酸奶能够粘到什么程度,主要跟牛奶中的固体含量(乳糖、脂肪、蛋白质)有关。
在发酵菌的作用下,牛奶中的乳糖转化成乳酸,蛋白质在酸性环境中开始一个个手拉手,把乳糖、水、脂肪围在一起了,奶就开始变粘变浓。
也就是说,想要增加酸奶的粘稠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增加固体的含量(糖、脂肪、蛋白质);
减少水分。
先来试试方法一。
往酸奶里加料
为了不额外摄入糖,加糖这个选项就直接被 pass。
先来加点优质蛋白质——鸡蛋清。
把一颗生食蛋的鸡蛋清,倒进酸奶中,搅拌再搅拌……
由于高估了自己徒手打发鸡蛋清的能力,酸奶反而变稀了。
图片来源:实拍
家里有打蛋器的朋友,不妨试试用打蛋器把鸡蛋清打发成奶油。
虽然失败了,但味道如何呢?
「除了难喝,没其他缺点。」
图片来源:实拍
温馨提醒:记得要买生食蛋,普通鸡蛋不推荐生吃。
接下来,我们换种蛋白质——蛋白粉。
加入满满一勺巧克力味的蛋白粉搅拌,肉眼可见酸奶变得浓稠了,搅拌起来都有些费力。
图片来源:实拍
至于味道嘛……
「还可以,味道像阿华田的雪糕。」
图片来源:实拍
最后,把脂肪和蛋白质都加上——奶粉。
酸奶都黏在了勺子上,看起来甚至有点像奶酪。
图片来源:实拍
当我们再想用塌方实验测试时,已经浓到测不了了……
图片来源:实拍
最出乎意料的是,不仅看起来像奶酪,连吃起来都像呢!!!
「竟然有点好吃。」
图片来源:实拍
如果你就爱喝纯酸奶,不爱加这加那,没关系,我们还有方法二。
滤掉酸奶中的水分
运用酸奶盖的「反向静置」原理,酸奶被粘到盖上,在静置的过程中,水分减少。
同理,我们可以把整杯酸奶都均匀涂到锅盖上。
图片来源:实拍
反扣在碟子上,让酸奶自行滤干水分。
图片来源:实拍
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以用来过滤道具,比如……
家里最常用的筛面粉的铁丝网,但一杯只能滤成一口,钱包不允许我这么做!
图片来源:实拍
再试试过滤咖啡的滤纸,比如挂耳咖啡的滤袋。
水珠一滴滴地滴下来,就是这速度……也太太太太慢了吧!!!
图片来源:实拍
接着是手冲咖啡的滤纸。
图片来源:实拍
AAAAMAZING ! 过滤效率一级棒,水珠滴得比之前快很多,也大颗很多。
图片来源:实拍
最后是花重金购买的专业酸奶过滤器。
有点小失望,最开始竟然有点「漏奶」,大约 5 分钟后,才开始慢慢滴水。
图片来源:实拍
究竟这 4 种过滤的方法,最终滤酸奶的效果如何?
我们把它们放在角落,度过了漫长的 6 小时……
图片来源:实拍
酸奶过滤到底哪家强?
6 小时后……开盖揭晓结果。
锅盖确实能滤出来不少水分,不过还是有点稀稀的。
图片来源:实拍
挂耳咖啡滤袋,过滤效果比锅盖好些。
图片来源:实拍
酸奶过滤器,过滤效果比挂耳咖啡滤纸稍差,但酸奶粘稠度也很可以了,不干也不湿。
图片来源:实拍
效果最好的是手冲咖啡滤纸,滤得非常干,酸奶直接滤成了「奶酪」。
图片来源:实拍
再仔细看看刮下来的酸奶,已经呈半固体了。
多名试吃人员表示:「味道和真奶酪难辨真假。」
图片来源:实拍
如果你不爱吃这么干的,不需要过滤这么久,放进冰箱,等个 1~2 小时就可以了。
总结下,按过滤效果由好到差排序:
手冲咖啡纸 > 挂耳咖啡滤袋 > 酸奶过滤器 > 锅盖
不过,即便是排名垫底的锅盖,用塌方实验测定滤出的酸奶的直径是 1.8 cm,相比原先的 2.8 cm,已经浓稠了不少。
图片来源:实拍
相比额外加料的方法,更推荐过滤。
滤掉水分的同时,还可以滤掉一些酸奶中的添加糖,好吃还不容易长胖!
对于每一个爱喝酸奶的人来说,最后悔的事就是:
曾经有一份酸奶盖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余此,如果上天在给我一次机会:
我希望喝到的每一口酸奶,都像在舔酸奶盖!
今天,请你把抓住这次机会,点赞转发分享,让人生不再后悔~
塌方实验适用于测定「搅拌型」酸奶的粘稠度,本次的实验对象均为「搅拌型」酸奶。酸奶按加工方式分为「凝固型」和「搅拌型」两类:
凝固型:直接把奶和发酵菌装进酸奶杯中发酵,一般添加黄原胶等凝固剂,使酸奶成块状,例如老酸奶;
搅拌型:先在发酵罐中发酵,发酵完成后再灌装到杯子中,例如大部分杯装酸奶。
本文经 注册营养师 黄柏荣 审核
— 参考文献 —
[1] 贺静, 张静, 卢星达, et al. 搅拌型酸奶黏度的感官评定与仪器测定之间的相关性[J].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0, 46(5):70-73.
[2] 范宇, 陈历俊, 赵常新. 酸奶质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乳品工业, 2009, 37(7):30-34.
策划:第一美少女宅宅
拍摄:小糖
后期:百年後一人
封面图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体营养奶茶一般不能减肥。
固体营养奶茶通常由糖、牛乳、果汁等原料构成,本品不属于减肥药物,也无法代替减肥药物,一般起不到减肥功效,相反,如果饮用过多,还可能会导致肥胖。
一般需要进行科学减肥,饮食要健康。注意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每日三餐按时吃,合理搭配荤素。并且减肥要科学运动,多做有氧运动,增加有氧代谢,提高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能量消耗,可以采取游泳、慢跑、散步、快走、骑自行车、健身操、跳绳、打球、瑜伽、爬山、打太极等方式。
出现不适,建议及时前往正规专业医院就诊,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减肥,避免盲目采取不科学的减肥方法,造成不良后果。
<>于一部分90后来说,在自己的学生时代一定对这句广告词不陌生:“一年卖出12亿杯,杯子连起来能绕地球两圈。”对,今天要说的就是香飘飘奶茶。可是很多人最近发现,这个曾经杯装固体奶茶行业的领头羊,现在却很少被人提及,甚至连广告都很少能看到。最近,香飘飘还推出了一个买奶茶扫红包的活动,但销量似乎还是不怎么乐观。
< class="pgc-img">>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香飘飘现在卖得不好了呢?香飘飘解释称,二季度为杯装固体奶茶传统上的销售淡季。因为香飘飘主要的产品为固体杯装奶茶,其即冲即饮的特性决定了其热饮属性,在天气寒冷的冬季热销,而夏季销量较少。因此每年四季度至次年一季度为销售旺季,每年二三季度为公司产品销售淡季。
< class="pgc-img">>可事实呢?8月16日,香飘飘(603711)发布2018年半年报,公司2018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8.7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58.60万元,同比下降78.92%,上年同期亏损3050.81万元。注意,这个“同比”指的是和去年同时期的对比,所以这样看来,香飘飘销量减少似乎并不是季节的原因。
有网友认为,成本上升也是亏损的主要原因。自从2017年开始,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多,但香飘飘产品价格一直未有调整,导致公司产品毛利率同比去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017年上半年,公司产品毛利率为33%,今年同期进一步下降为30%。成本的上升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应该不小。
< class="pgc-img">>但是事实上,导致香飘飘业绩亏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销售。此前,香飘飘的巨额营销费用在市场上可以说十分出名。据香飘飘报告,今年上半年期间,香飘飘的销售费用就达到了3.17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了54%,占收入比重达到36%。花了这么多钱在销售上,销量却跟不上,这也是导致香飘飘业绩变差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上半年这么烧钱的广告推广却没有给香飘飘带来利润呢?这就和香飘飘的渠道选择有关系了,这里的渠道指宣传渠道和销售渠道两方面。宣传渠道方面,和几年前不同,现在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比重正在日益减少,而香飘飘的宣传重点还是在电视广告方面,这就导致了报告上显示香飘飘在宣传上投入很多,可大家对它的广告却没什么印象。
< class="pgc-img">>而相反,与大手笔砸广告相对的,是香飘飘在研发费用上的“节省”。2017年,香飘飘研发支出仅为1390万元,只占营收总额的0.53%。2018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进一步下降为368万元,同比下滑了34%。截至2017年末,公司研发人员只有18人,占公司总人数的0.56%。在产品上没有创新,也会导致消费者的体验疲劳,从而影响销量。
而另一方面,在销售渠道上,香飘飘的销售重心还是在超市等传统线下门店。无论是扫红包活动还是什么,香飘飘的主要销售还是来源于在线下商超铺货。可随着电商的冲击,现在仍然选择去逛超市购买固体奶茶饮料的人正在逐渐减少。在渠道上没有拓展,这也和香飘飘的销量下滑有着一定的关系。
< class="pgc-img">>总体来说,在现在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逐渐转向理性后,巨额的广告投入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曝光度。本身宣传渠道和销售渠道的固化就会局限香飘飘的销量,如果再缺少研发产品的能力,那么市场慢慢消失也是迟早的事。对于香飘飘来说,上半年的业绩应该已经让企业有所思考。毕竟,还是有人不希望香飘飘只是大家记忆力的品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