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食近期在接受调研时表示,目前肥肠类、烤肠类、培根类、酥肉类的产品占比较高,均突破亿元。肥肠类的产品今年总体目标2.5-3亿。烤肠类的产品今年提升速度比较快,主要是在西式快餐类的场景应用较广,市场受欢迎程度比较高,预计今年突破1亿。
前三季度预制菜收入15.09亿,较上年同期增长67.64%,单Q3收入5.47亿,较Q2环比增长8.53%。Q3受国庆中秋的推动,增长符合预期。目前来看,可完成年初规划的18亿的收入目标。利润率方面,当前预制菜的净利率保持在4%-5%左右,待达到规模效应以后,整体利润水平将有较大改善。公司将继续通过调整预制菜收入结构,加大开发毛利较高的预制食材类产品,以及提升毛利较高的半成品和成品的比重来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东龙大美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大美食”或“公司”)12月1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期接受了多家机构投资者的特定对象调研。在调研中,龙大美食透露,公司自2021年确立了以预制菜为核心的食品主体,以养殖和屠宰为两翼支撑的“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战略以来,持续加大食品板块的投入。当前公司预制菜的净利率保持在4%-5%左右,待达到规模效应以后,整体利润水平将有较大改善。公司将继续通过调整预制菜收入结构,加大开发毛利较高的预制食材类产品,以及提升毛利较高的半成品和成品的比重来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龙大美食公告截图
龙大美食向投资者介绍了公司食品主体战略背景及前三季度经营情况。公司自2021年确立了以预制菜为核心的食品主体,以养殖和屠宰为两翼支撑的“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战略以来,持续加大食品板块的投入。食品业务包含预制菜和肉制品,主要面向预制菜,提供预制食材、预制半成品和预制成品三大品类产品。养殖和屠宰作为基础优势业务为食品做大做强提供重要支撑。养殖主要为食品提供品质溯源,屠宰提供共享客户、生产基地和经营网络来保障食品业务的稳定发展。公司未来将持续夯实食品业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食品板块在主营收入的占比。
公司自1996年开始向日本知名企业出口冻干酱汤块、冻香肠等预制食品类的产品,是国内最早从事食品预制业务的企业之一。肉制品业务已经在产品种类、加工研发能力、渠道开拓和品牌建设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有利于业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公司的屠宰业务有别于传统屠宰企业,主要通过精细化的加工工艺形成不同的产品形态,根据客户的规格、需求、口味、尺寸等提供精加工服务。
产能方面,公司现有食品加工产能15.5万吨,另有在建工厂约17.5万吨的产能,建成之后,食品产能将提升至33万吨/年,从而保障未来大单品的推出和预制菜的供应。屠宰产能设计为1500万头,为食品板块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品质保障。养殖规模总体控制在屠宰产能的10%以内。
食品板块经营情况方面,公司自确立以预制菜为核心的食品主体战略以来,食品板块收入稳步增长,主营占比逐年提升:2021年收入15.42亿元元,主营占比7.90%,2022年收入16.52亿元元,主营占比10.25%。
预制菜业务是食品板块增长的主要来源,2021年收入11.82亿元元,2022年收入13.14亿元元。截止2023年前三季度,预制菜收入15.09亿元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7.64%。
产品方面,公司2021年已有黄喉类、酥肉类、培根类等上亿元元体量的产品,2022年通过产品调整,聚焦大单品,打造了肥肠类的上亿元元大单品,2023年重点打造烤肠类产品,成为继肥肠之后培育的又一款上亿元元体量的大单品。
渠道方面,公司采取BC并举的渠道策略,整体以B端为主,C端为辅。公司在大B端渠道深耕多年,已经与1000+家知名企业客户达成合作,拥有大B渠道布局的先发优势。公司在大B端积累的产品经验可以快速量产并推广到中小B端或C端。
2023年前三季度经营情况方面,龙大美食透露,前三季度亏损主要是传统业务板块受猪价影响,承压较大,叠加消费复苏疲软,收入及利润受影响。分板块来看,养殖板块前三季度出栏量54.90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55%,猪价在8月小幅反弹后又继续向下,养殖亏损,但环比减亏。屠宰板块前三季度屠宰量471.08万头,较上年同期增加2.42%,按往年规律来看,三季度进入旺季,需求理应提升,但由于目前市场上生猪供应仍偏多,产能去化还需要一段时间,叠加消费疲软、市场冻肉库存较高,终端消费需求不足,因此屠宰板块三季度不及预期。食品板块表现较好,前三季度收入约17.10亿元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6.10%,其中预制菜较上年同期增长67.64%。目前从主营占比来看,屠宰板块占比约70%左右,食品板块占比已提升至16.91%,整体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预制菜板详细拆分如下:
前三季度预制菜收入15.09亿元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7.64%,单Q3收入5.47亿元元,较Q2环比增长8.53%。Q3受国庆中秋的推动,增长符合预期。目前来看,可完成年初规划的18亿元元的收入目标。利润率方面,当前预制菜的净利率保持在4%-5%左右,待达到规模效应以后,整体利润水平将有较大改善。公司将继续通过调整预制菜收入结构,加大开发毛利较高的预制食材类产品,以及提升毛利较高的半成品和成品的比重来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从渠道拆分来看,前三季度大B增速快于中小B,主要是今年下游餐饮恢复相对较好,加上公司坚持固老开新的策略,大B同比增长30%以上。C端也在稳步发展。分季度来看,一季度增速较快,二季度受消费不及预期、消费降级影响,增速放缓,三季度受中秋国庆催化,增速向好。
从客户来看,公司主要通过向存量客户导入新品以及开发新客户,大B客户较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百胜、半天妖等客户超30%的增速,韩宫宴、很久以前等烧烤类客户超100%的增速。今年主要围绕西式快餐渠道重点开发了库迪咖啡等客户,主要供应烤肠类产品。此外,新开发中餐连锁客户如饭粑跎,随着其餐饮门店的增加,也逐渐上量。中小B方面,截止三季度末,已累计开发1200多家专业预制菜经销商。C端方面,公司通过积极开拓社区团购及电商直播渠道稳步发展。
从产品来看,今年烤肠类产品放量较快,三季度末已接近1亿元元的体量,公司瞄准西式快餐渠道,重点开发适用于烘焙场景的烤肠类产品,如鲜食记系列的0添加纯肉肠、爆汁芝士肠、黑胡椒烤肠等产品,成为继肥肠之后打造的又一款上亿元元体量的大单品。此外,前三季度肥肠类产品已突破2亿元元元,预计全年可达2.5-3亿元元,其他如培根类、酥肉类、丸子类的产品也保持稳步增长。
谈及未来规划,龙大美食称2023年业绩主要受传统业务板块影响,承压较大,但预制菜增速持续向好。公司近年通过持续推进以预制菜为核心的食品主体战略,不断调整收入结构,食品和预制菜的收入及主营占比逐期提升,未来会继续加大食品板块的投入、提升食品板块的主营占比。产品方面,围绕肥肠类、酥肉类、培根类、烤肠类、丸子类打造大单品体系,渠道层面,大B通过固老开新的策略,同时开发中腰部以及成长较好的新型餐饮连锁企业或西式烘焙类的企业,提升市占率。中小B通过扩充经销商数量、优化客户结构、逐步培育核心经销商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小B规模。C端通过线上和线下双轮驱动,增加品牌曝光度。
板块规划方面,重点发展食品板块,屠宰和养殖板块根据下游的需求做动态调整。团队激励方面,目前股份回购已完成,将按照回购方案规划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的形式与团队做深度绑定,激发团队的积极性。
以下为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内容:
1、公司作为上游原料型企业,与其他预制菜公司的不同之处?
A:公司向下游发展食品、预制菜业务主要基于以下优势:
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一方面公司拥有生猪的全产业链布局,有养殖和屠宰为食品提供支撑,有较强的产品管控能力。供应链方面,公司已完成全国化的屠宰场布局。有一部分像预制菜生产中的原料储备和处理步骤可以直接在屠宰场完成。同时公司的每个生产基地的周边也配备了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可以保障运输效率和产品的新鲜度,节约对终端供货的物流成本。
品质优势:公司拥有20余年对日出口经验,产品全程可溯源,质量符合国际食品检测的标准。
大客户优势:当前预制菜渠道销量仍是以B端为主,C端处于培育和成长期,公司拥有多年大B端服务经验,与上千家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有大客户服务基础,客户粘性较强,熟悉客户需求。有了大B的背书,也可以快速上量并推广到中小B或C端。
研发优势:公司以三大研发中心为立足点。山东主要负责传统的酱卤产品和高低温产品的研发以及其他研发中心的产品生产转化,上海研发中心主要负责B端餐饮大客户的定制化产品和创新产品研发,四川主要负责川式口味的产品和休闲食品的研发。
品牌优势:公司是百胜体系连续多年的T1供应商、在海底捞众多的供应商中脱颖而出,蝉联泰森食品优秀供应商大奖。通过服务国内外的知名餐饮和食品企业,使公司在餐饮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客户开发这一块具备良好的口碑和示范效应。
2、目前预制菜占比最大的单品分别有哪些?
A:目前肥肠类、烤肠类、培根类、酥肉类的产品占比较高,均突破亿元元元。肥肠类的产品今年总体目标2.5-3亿元元。烤肠类的产品今年提升速度比较快,主要是在西式快餐类的场景应用较广,市场受欢迎程度比较高,预计今年突破1亿元元。
3、预制菜收入中B端和C端两部分的占比?不同渠道在毛利上有什么差异吗?
A:公司预制菜大B占 50%-60%左右,中小B占 20%-30%左右,C端占比 10%左右。B 端看起来毛利比较低,但费用投入较少,C端毛利相对较高,但费用投入较大,因此综合下来整体 净利率大概在4%-5%左右。
4、预制菜板块的增速及未来的增长如何?
A:公司自确立食品主体战略以来,预制菜一直是食品业务的主要增长来源,2021年收入11.82亿元元,2022年收入13.14亿元元。截止2023年前三季度收入15.09亿元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7.64%。目前来看,可完成年初规划的18亿元元的收入目标。预制菜为公司未来3-5年的重点发展板块,渠道方面将主要聚焦B端,同时继续加强中小B端的开拓,并通过C端提升品牌力。产品方面将围绕肉类原料的优势基础,持续打造大单品。未来随着渠道的拓展和规模的提升实现板块的稳定增长。预计总体与行业增速保持一致,大概20%-30%左右。
5、公司预制菜在C端的布局策略?
A:预制菜从渠道占比来看,目前BC端大概为8:2。公司渠道策略以B端为主,C端为辅,C端采取线上、线下共同驱动,线上以社团和新零售渠道为主,线下以传统终端与现代渠道店为主。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在C端的品牌露出,通过提高C端的品牌知名度反哺B端。
6、未来预期从产品的多元化上和渠道上,主要有一些什么样的策略,希望能把业务做到什么样的规模?
A:产品方面,将围绕公司的优势板块,即以肉类为主进行相关产品开发。渠道层面,总体以B端为主,C端为辅。今年大B增速超过中小B,主要是下游餐饮复苏较快,加上今年重点开发了西快渠道和新型连锁餐饮客户,大B总体保持30%-40%以上的增速。中小B方面,截止到三季度末,已培育了1200多家的专业预制菜经销商,也在打造核心经销商体系,逐步培育体量和规模。从海外预制菜的发展来看,预制菜龙头企业都具备有上游的原料供应及以B端为主,目前国内的预制菜BC端占比大概为8:2,B端的需求更大。未来3-5年,预制菜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应该能做到30-50亿元元的规模,公司也在向这个目标努力。
7、公司如何看待未来的预制菜行业的竞争?
A:随着资本的介入,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预制菜赛道越来越热,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行业将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预制菜行业将进入整合期,具有上游原料优势、渠道优势和规模化的大型企业将更有竞争力。
读创财经综合
审读:孙世建
< class="pgc-img">>| 韩希言
“线下酒馆第一股”可能即将出现。
近日,线下连锁酒馆“海伦司”通过了港交所的聆讯,最快将于9月在香港挂牌上市。海伦司的上市,再次升温了“年轻人+微醺”的生意,只不过从酒产品转到喝酒的场景上。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小酒馆市场规模为743.4亿元,预计到2025年能达到1372.8亿元。一位从业者对铅笔道表示,“净利率一般在20%-35%,10个月内可收回单店的投资成本。”
酒馆生意看起来潜力无限,但实际上,在中国酒馆高度分散的现状面前,这门生意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同行业的恶意竞争、同质化的装修与产品、选址、成本……这些都是从业者避不开的问题。
另外,虽然有VC开始布局相关项目,但是目前VC们可能还是以谨慎为主。小酒馆不是一门快生意,它的模式偏重,可规模化复制的酒馆品牌仍是稀缺资源。这也意味着,这项生意或许难以打动更关注于“快速扩张复制”的投资人的目光。一位投资人对铅笔道表示,现在大部分的酒馆在这一点上比较难做,不易形成规模效应。
瞄准中国年轻人夜生活的酒馆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不管怎么样,现在是这个行业最好的发展时期。”有从业者说道。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微醺”再成财富密码
从新式白酒、精酿啤酒、低度果酒,再到线下酒馆,这届年轻人与资本在“微醺”的路上越走越远。
近日,线下连锁酒馆海伦司通过了港交所的聆讯,最快将于9月在香港挂牌上市。若成功上市,海伦司将成为“线下酒馆第一股”。
资料显示,海伦司成立于2009年,最初以加盟方式运营,2018年开始专注直营,当前是国内最大的线下连锁酒馆。截至2021年8月21日,海伦司经营的酒馆总数达到528家,覆盖全国近100个城市。
一级市场上,酒馆这门生意也有VC开始押注。就在海伦司通过聆讯的两天后,连锁酒馆品牌“猫员外”宣布近期已完成总额过亿元的Pre-A及A轮融资。再往前两个月,RISSE锐肆酒馆也拿到了红杉资本中国的融资。今年2月,成立已经12年的海伦司则完成了3300万元的首次融资,领头下注的则是近年来在新消费领域风头正劲的黑蚁资本。
与此同时,各大餐饮品牌们也不甘示弱,甚至更早就已经在酒馆行业着手布局。
2020年底,老乡鸡在深圳推出首家酒馆,新店内部一半主做原有自选现炒快餐,另一半则装修成小酒馆,晚上8点调暗灯光,售卖鸡尾酒等产品;
此后不久,湊湊也将北京的原全国首店改造成了“火锅+酒”,在730平方米的店面辟出了20平米的酒吧专区,主打中式酒为基底的低度鸡尾酒,晚上还增加了live演出;
巴奴也和湊湊类似,在门店中单独开辟酒水吧,尝试夜场经济,探索经营边界;
另外,还有海底捞、和府捞面、喜家德、眉州东坡……似乎酒馆成了新的财富密码。
< class="pgc-img">>图源:红餐网
从业者们热衷于“微醺”并不奇怪,在小酒馆背后是一门大生意。根据NCBD的《2021中国小酒馆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小酒馆市场规模为743.4亿元,预计到2025年能达到1372.8亿元。
庞大市场背后,酒馆行业其实仍呈现高度分散化。截至2020 年末,中国约有3.5 万家酒馆,其中95%为独立酒馆。按2020年的收入计,中国酒馆行业前5大酒馆经营者的合计市场份额仅占2.2%,这也意味着这个市场依然存在着广阔的空间。
“酒馆第一股”的出现,让外界切实从数据上看到酒馆生意的价值。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海伦司营业收入从1.15亿元增至8.1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66.9%。净利润从1083.4万元增至7575.2万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4.4%。此外,2018-2020年,第三方酒饮毛利率分别为39.2%、52.8%、51.5%,自主品牌的利润率更是高达71.4%、75.3%、78.4%。
快速扩张、坚持直营、高人员成本、重资产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这些因素都可能拖累了海伦司的净利率,但并不一定可以把这个行业定义成“高毛利、低净利”。
连锁酒馆品牌U.DAY的合伙人许浩对铅笔道表示,正常标准下酒馆的净利率一般在20%以上,出色的可以达到35%,一家店基本都会在10个月内收回成本。“当然几百家直营店与几家、十几家店的经营成本肯定不一样。”
看上去,酒馆确实可以成为一门好生意。
“酒”零后喝出一个IPO
海伦司上市背后,被称之为“酒零后喝出一个IPO”。
在多数从业者看来,如海伦司、U.DAY之类的新式酒馆的市场并非天然存在,而是慢慢升温变得受欢迎,其背后最根本原因就在消费者身上。
从需求场景来看,伴随着人群和人均收入的变化,夜间的聚会场地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年轻群体高频微醺化的社交型饮酒趋势愈发明显。而小酒馆“餐+饮”的模式,慵懒轻松的场景氛围,既满足了年轻人食的需求,又给他们提供了释放情绪的空间。
在投资“猫员外”后,国中资本执行总经理林祥锋讲述了他的投资逻辑:“从市场需求来看,近年来随着新一代年轻消费者走入职场,低度酒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与上一代人相比,90,95后的饮酒习惯和需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多的追求压力释放和微醺,同时对酒的适口性要求比较高。”
现在的年轻人更多选择适度发泄而非完全放纵。酒是一种很重要的情感载体,他们喝的不是酒,而是气氛、情调,他们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微醺的感觉。
还有女性经济的崛起,这群更加“讲究”的人群,让小酒馆应运而生,为年轻女性打造正当且合理的饮酒场景。
喝酒的场景也很重要,有的时候,喝酒并不是将消费者引入酒馆的第一原因。U.DAY的消费者画像是18~25岁的年轻人。在许浩看来,他们很多人其实是抱着“好玩”的心理来体验,原因在于U.DAY用互联网思维做酒馆品牌,从线上线下营销、品牌运营模式上升级,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沉浸式场景体验。
在招股书中,海伦司也一直强调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性价比,一个是社交。外界也习惯把海伦司定位为“夜间的星巴克”,足见其社交属性。
当下小酒馆的人均消费在50-300元之间,消费压力相对较小。相比于过去象征高档的酒吧生意,极致性价比是吸引年轻人的极具诱惑力的法宝。无论是装修、产品、运营,还是品牌建设,酒馆们都用最低成本的方式运作。
< class="pgc-img">>图源:U.DAY
许浩对铅笔道表示:“以前的年轻人觉得酒吧是一种舶来品,消费又贵,现在我们这些新的酒馆品牌做到了‘高品低价’,再加上契合了市场需求,自然会有相应的成绩。”
如U.DAY,第一家门店即便选择在疫情期开业,仅两月单店单月营收就已破150万,目前U.DAY有4家门店,许浩预计今年门店数能达到10家。
实际上,在许浩看来,“性价比”与“社交”是大方向的元素,现在大部分酒馆都自称价格便宜,然后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社交场所,但是生意好的还是那几家。关键在于,一家酒馆、一个品牌从设计开始,就要知道自己的消费者喜欢什么。
VC不敢投?
不过,酒馆生意看起潜力无限,但在实际上,在中国酒馆高度分散的现状面前,酒馆生意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同行业的恶意竞争是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说有的大品牌就会经常免费,然后到店免费送你多少酒。对于这样的竞争手段,普通创业者根本顶不住。这种专业选手欺负非专业选手的情况经常出现。”许浩对铅笔道表示。
大品牌打价格战,有经验的创业者会选择比拼服务与内容,但经营成本也就会被动提高。
同质化的竞争在这个行业已经存在。在酒馆们的竞争中,越来越多低价且个性化的小酒馆兴起,年轻人的选择随之增多。这些商家打着一样的内核,不同的外表,不断迎合和刺激着年轻人的兴趣,备受消费者的追捧。所以就有一个事实是,各品牌之间的竞争壁垒并不强,即便是海伦司,也并非不可复制。
< class="pgc-img">>三里屯的酒吧街
此外,酒馆的夜生活中消费者也往往以买气氛、感觉、情调为主,通常会以“小酒小菜慢慢聊”,对餐桌的使用时长超过普通餐馆,因此小酒馆们也往往会面临翻台慢的问题。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创业者看上了“酒馆+”的模式,延长营业时间,获取更多客户。某上市公司的前高管冯山(化名)对铅笔道透露,他的新创业项目即将开业,这是一个居于餐饮和酒馆之间的业态,相比酒馆更类似于日式居酒屋与烧鸟店。
冯山曾研究过往纯粹的酒馆方向创业,但最终还是放弃。在他看来,纯粹的酒馆生意最大的难度不是标准化,而是选址,主要看地理位置和人流量。他测算过相关财务模型以及扩张方式后发现,在北京像海伦司这样的酒馆,很难开30家店。“因为没有那么多好的地理位置,一个城市的人流聚集点是上限的,想扩张必须走到更多的三四五线城市去。”
想要扩张还需要更贴近普通消费者,但如果把酒馆开在社区,则很难与餐饮去竞争。因为社区纯粹喝酒的人流量不够,所以冯山想要既解决喝酒社交的需求,也解决一定的餐饮需求。
事实上,此类“酒馆+”的模式也是酒馆业态的一种补充。在消费人群上,与追寻微醺氛围的18~25岁主流不同,这种模式的用户年龄段更广,与25~35岁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实际更加契合。
在复制与标准化之路上,酒馆做得尚不够好。目前在中国经营的酒馆主要为独立酒馆——统计显示目前中国酒馆中 95% 以上为独立酒馆,连锁型酒馆数量极少。
小酒馆不是一门快生意,它的模式偏重,本质要靠运营驱动。即便实现单店盈利,也不一定能在规模和效率上建立起行业壁垒,因为品牌溢价需要时间沉淀。
在许浩看来,创业者也是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都是自己平时爱喝酒,然后投一两百万跟几个朋友合伙就开了家店。至于做连锁品牌的,之前一般都是富二代或者是餐饮、娱乐行业出身的人,但做生意与创业不同,综合性能力不强的话很容易夭折。”
瞄准中国年轻人夜生活的酒馆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可规模化复制的酒馆品牌仍是稀缺资源。这也意味着,这项生意或许还难以打动更关注于“快速扩张复制”的投资人的目光。
一位投资人就对铅笔道表示,从投资角度来说,一是要看单体的模型,但更重要的是看规模,现在大部分的酒馆在这一点上比较难做到,不易形成规模效应。
“说直白些,10家、20家店在投资人看来吸引力并不大,也没办法在资本上去套现。”
作为创业老兵,冯山很了解投资人们的想法。“投资人会关心你怎么去开1000家店,而不是说怎么样把一家店做好,投资人确实很看好这个品类的项目,但是很多团队他们并不太敢投,担心投下去以后达不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确实会有相关创业者与投资人没有处在一个频道中的情况出现,许浩曾接触过很多投资人,但聊着聊着却没能达成共识。“与投资人们看中的一些专业元素不同,我们能保证每家店都很赚钱,这才是我们的本事。”
主流VC之前或许没有躬下身去仔细研究酒馆这门生意,但是酒馆们也并不缺钱。“我们的现金流非常充足,另外在社会资本上也比较受欢迎,能帮他们赚钱,自然会有人拿着现金找上门。”许浩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