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观察报 记者 叶心冉 7月7日凌晨,指针已经跨过午夜12点,夜已深了,汪志刚会长的电话这时候响了。电话那头传来声音,“汪会长,我实在是太难受了,我必须要找你聊一聊,倾诉一下”。
汪志刚是中烹协休闲餐饮委员会的执行主席,电话那头是一家热门餐饮品牌的创始人。汪志刚形容自己这段时间成了一名“心理医生”,每天打来电话咨询、倾诉、求助的餐饮老板非常多,他们焦虑、担忧、危机感弥漫,经常电话一接通,对面第一句就是,“会长,真的快扛不住了。”
熬过来没有报复性消费
6月29日,上海有序放开餐饮堂食,沪上食客们欢呼“终于恢复了”“啤酒小龙虾,我来了”“我的快乐回来了”。
这样久盼重启心情的释放之下,餐饮老板确实看到了一股烟火气的回归。包括红料理、渝利火锅、上海小南国在内的多家餐饮品牌均表示,7月初有一批需求的释放。
但在渝利火锅创始人朱发顺看来,他不认为这是一种报复性消费,他更愿意形容这是之前被压抑的需求的释放。原因在于他观察到了消费者更为谨慎、保守的消费行为,比如会有更多的客人询问门店是否有促销、优惠等。有餐饮负责人告诉记者,解封以后,客单价出现了明显变化,原本可以达到120-130元,现在大约在90-100元。红料理创始人罗杰也同样表示,餐饮堂食的回归热潮只持续了两三天的时间。
等待被压抑的需求逐步释放以后,朱发顺坦言还是会担心客流量的下滑。这源于两大方面,一是行业在优惠促销力度上的竞争会加剧,经历长时间的封控以后,餐饮老板们急需现金流的回血,所以会掀起一波价格上的竞争。第二个方面是消费者消费预算的收缩或是出行意愿的下降,是市场需要去面临的整体背景。
不止是消费者有变化,餐饮行业也有变化。员工流失是解封以后沪上餐饮老板面临的共性问题。
渝利火锅在上海共有13家门店,但仍有几家门店尚未开放。朱发顺表示,主要在于当前人手有些欠缺。6月初,上海解封以后,渝利火锅的员工大约流失了七八十人。由于当时堂食还未正式恢复,员工的心情受到影响,很多人选择离开上海,这种情绪在员工之间传导。上海小南国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上海小南国集团副总裁潘哲告诉记者,小南国大约有20%的员工流失。
大刀阔斧砍成本
汪志刚会长表示,当下的餐饮行业表现为双向离职,餐饮企业也在尽可能削减人力成本。
文章开头的那通电话主题就是关于人工成本减少的问题。这家餐饮老板询问汪志刚,100平米的店原来配置25个人,现在调整到了12个人是否足够。汪志刚会长说,12个还是多了,他的建议是7-8人。
各家餐企正在比拼谁能把固定成本有效降低。以渝利火锅为例,朱发顺表示,接下来会考虑减少办公室的租赁成本、公司的管理成本,同时梳理供应链。
汪志刚会长一语指出,餐饮企业要存活,要将砍成本到极致最大化。
但餐企也确实面临一些现实性的难题。原材料、人力、房租是餐饮成本的三座大山,食材备货、人员配置都可以灵活调整,比如餐食可以采用预定制,或是更改为固定套餐,以减少食材的配备,唯独房租是难以调整的硬性支出。有餐饮企业主告诉记者,门店一旦开业,即便是营业额不足,商场的租金就要正常缴纳,此外还有物业管理费、推广费等等。
在汪志刚会长看来,餐饮企业要评估单店一天的收支情况,如果营收不足以覆盖支出,暂时性不复工可能还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在餐饮的寒冬期内,潘哲介绍,活下去、挺过去、穿越周期是小南国当下非常重要的任务。这段时间小南国有意放缓了开店的节奏,将一些项目缩减、推迟或是取消,比如原来计划今年有6家店新开业,现今调整为2家,9月份计划新开的店铺推迟到年底。
更懂消费者的一些改变
在面对不确定性成为确定性的当下,餐饮企业也在适当做出改变,包括餐饮零售化、提高性价比、优化服务、增加适配场景碎片化的产品等,一些更懂消费者、更加轻盈的模式正在推出。
前段时间,渝利火锅内部成立了新零售事业部,主要负责新零售渠道、产品的开发。上海小南国方面亦是,之前上海小南国在线上的渠道是依靠代运营或是经销商打理,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小南国在内部新成立了专门负责新零售渠道开拓的部门,小南国针对在家的餐食场景,还推出了更多的预制菜品类和现制套餐。
此外,从关注产品到关注人也是一大变化。在服务流程上,渝利火锅有些调整,“从经营好我们的产品转向更好地经营人,包括员工和顾客。”朱发顺说,门店会更多地考虑服务体验如何更好地贴合消费者的需求,“有的服务动作可能顾客没有感知到,就要把它删去。”
这也反映了疫后消费市场的一大特征,品牌方从对产品力的关注延伸到对于消费者情绪价值的提供。根据CBNData的调查显示,疫情期间,随着焦虑、抑郁情绪的高发,食物正在成为消费者发泄与适当放纵的载体,更多消费者不仅愿意为口腹之欲买单,更愿为情绪价值买单。
受到疫情打击的这三年来,场景降级成为餐饮行业的高频词汇。业内常常提到,正餐、快餐、轻餐、代餐这四种类型的餐饮在疫后恢复的速度上是呈倒序排列的。
年轻人餐饮消费的场景愈加碎片化以及正餐模糊化是红料理观察到的明显趋势。红料理的模式更为轻盈一些,早在两三年前,红料理的业务结构中堂食、外卖、零售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4:5:1,并且外卖在10年前便已推出。在红料理创始人罗杰看来,餐饮所选用的商业模式能够具有前瞻性,很大一方面在于是能瞄准当下的年轻人,因为年轻人往往引导了未来的消费模式。
虽然4:5:1的模式看似线上占据了更大的营收比重,但是红料理最为看重的流量仍然是线下。罗杰认为,餐饮需要实体门店与顾客进行沟通、触达,在目的地消费成为趋势的当下,很多餐饮品牌会忽视线下流量的重要性,而这才是培养粘性和复购的更重要的场景。对于线下流量的看重就意味着对于门店密度的看重,据悉,红料理采用的是门店和门店之间3公里间隔的布局。目前红料理在上海共有22家门店,全部采用直营。
此外,红料理还推出了一个更轻的子品牌——红小六·川式炸匠铺,采用的是加盟模式,这类门店更加小而美,面积只有15-30平米,房租成本和人工成本相对较小,采用全时段经营,对刚需时段和休闲时段都有相匹配的品类,已经开出了100多家门店。
教育消费者 同时教育从业者
在罗杰看来,需求下降的同时,行业的退潮也会出清一部分缺乏竞争力的品牌,那么行业会达到一种新的供需平衡。
这与汪志刚会长的洞察类似。汪志刚表示,消费的分级会愈加明显,消费态度更加谨慎并不代表消费降级。消费降级意味着用更多的钱买更差的东西,而现在的消费者希望用更少的钱买品质更高的产品,这实际仍然是消费升级。这样的消费态度是在倒逼餐饮行业的升级,打击的是原来的中间层级,即那些提供的产品并不能匹配其高昂定价的品牌,也同时打击资本在其后猛推,但本身造血能力值得商榷的餐饮品牌。他们的解决办法要么是降低定价,要么是将综合品质能力提升。
汪志刚会长强调,餐饮行业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依靠红利驱动,行业里人人都能活得很滋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餐饮行业闭店率的数字摆在那里,协会的官方数据显示,每天有100家新店的开业,就会有存量的70家门店关店。这还是疫情之前的数据,这个数字已经是非常吓人的了。”汪志刚说。
清醒意味着不能过度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对此,汪志刚提到了一个词:假想营业额。汪志刚指出,最近有很多会员单位的老板过来咨询,更加热门地段的商品空余出来了,是不是可以将门店搬迁,更换到更好的位置以增加营业额。汪志刚会长通常不会建议老板们这样做。他认为,增加的营业额是老板们假想的部分。一方面是消费的意愿在下降,另一方面消费的客单价在下滑,汪志刚总会反问他们,“那么你有带来增量的方法吗?”
这个问题记者也同样提给了汪志刚会长,汪志刚打趣地说,当下这个阶段,如果他真的切实知道门店业绩提升的特殊方法,现在来找他咨询的人估计要排到门外去了。汪志刚解释说,“基本方法有,但是会不会真的奏效,不能打包票,品牌执行力强不强是原因,另外现在整个行业面临的大环境也摆在那里。”
增量此时很难寻到。通过调研、摸索,汪志刚会长发现,当前的餐饮市场并非是堂食减少、外卖增长这样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堂食减少、外卖也在减少。汪志刚在调研中明显发现,很多员工在解封之后,选择带饭进公司。再者,餐饮虽然是刚性需求,但是餐饮的需求不会有大增量,人们的一日就餐不会从三顿增加到六顿。“在多变、艰难的市场环境中,更要思考清楚自己是谁,自己面对的顾客是谁。我们不需要那种浮躁、虚伪的消费方式,而是需要回归到理智,现在的情况是在重新指导消费者,也同时在重新教育从业者。”汪志刚会长总结说。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917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王盼
写字楼租金“大跳水”
餐饮却更不敢进了
一线城市的写字楼,出现了大量的空置。
空置率飙升至十多年来未曾有过的高位,租金水平跌至近十余年的谷底。
数据显示,2023年底,北上深的写字楼空置率均超过了20%。其中,深圳甲级写字楼空置率超过26%,上海和北京的相接近,分别为21.8%、21.7%。
进入2024年第一季度,北上广深的空置率分别为18.3%、15.77%、18.4%、27.0%。环比上一个季度有所回落,但整体依然处于高位。
商业地产需求不振,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租金的大跳水。
戴德梁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一线城市写字楼租金平均每月为216元/平方米,同比下降了5.7%。大约已经下滑至2011-2012年水平;其中,空置率最高的深圳,根据克而瑞团队调研,2024年Q1的平均租金为165.9元/平方米,回到了11年前的水平。
北京也有点“惨”——7月10日凤凰网房产发布信息,2024年第二季度,北京写字楼市场未录得新项目入市,上半年市场新增供应有限,同比下降57%。新租需求复苏进程缓慢,上半年整体的新租交易数量和总面积同比分别下降15%和8%。且新租交易中,有超过七成的活动来自于“搬迁”。
空置率背后,实则是2024让人闻风丧胆的裁员、降薪潮。BOSS上显示,今年3月的活跃求职者5500万,大量产业园区入住率不到50%;同时,2024上半年,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金融行业,甚至“铁饭碗”的体制内岗位也在降薪,高的有25%降幅。
承压之下,“写字楼餐饮”这一生态链,面对越来越“稀缺”的打工人,也遭到了全所未有的竞争挑战。
群敌环伺,狼多肉少
打工人越来越“不够用了”
“打工人的数量不仅在减少,更可怕的是,现在自行带饭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每到中午,最忙碌的不一定是餐厅厨师,可能是公司的微波炉。”一位在写字楼附近开面馆的老板告诉内参君。
他的猜测并不是没有根据,最近,#打工人开始流行带小碗饭 和 #打工人带饭主打不洗碗等相关话题在微博上热烈讨论,不少打工人晒出了自己的午餐,从食材到器皿,都很不走寻常路。另,三联生活周刊在五月份创建投票,提问“你的午饭一般怎么解决”?其中,选择“从家里带饭”的人数和“点外卖”的人数基本一致。
“自己带饭”背后,一方面,是写字楼入驻公司数量的下降、空置率的攀升,与口罩期之后,公司的倒闭、裁员、降薪现象息息相关。种种原因导致“带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需求基数下降的现实背景。
在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不少“打工人带饭指南”、“AKA生命体征餐”、“打工人健康版白人饭”等等帖子。主打一个“省钱又省事”,这些调侃式分享,也暗暗地反馈出打工人的需求变化。
另一方面,写字楼餐饮正面临“群敌环伺”的状态。
上个月, #打工人在便利店吃午饭丢人吗#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网友讨论热烈。当越来越理性的打工人开始较真,发现午餐花费占据了工资收入较大比例的时候,他们开始寻找性价比。
相对应的,是便利店们开始加码“烟火气”,一股“便利店+小食堂”的新兴潮流正在蔓延。比如广州珠江新城的711便利店开了首家“小食堂”模式的门店,在店内可见堂食区域,售卖的都是现制、现烤、现炸的产品,包括现炸薯条、现做咖喱饭等等,价格在9.9-22.9元之间;全家便利店也搞起了“全民食堂8.8元起”的标语,给选择困难症的打工人提供了一个性价比新选择。
和传统的微波炉复热、即食饭团不同,小食堂提供的热食服务,是便利店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所做的一种转型升级努力。
便捷加上性价比,成了便利店午餐吸引年轻人的原因之一。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监测报告》中,调研数据显示59.2%中国消费者到便利店购买休闲零食,而购买现制食品、现制饮品和面包蛋糕类商品的消费者超过一半。
此外,还有不少写字楼周边的商场,大开美食街、大搞活动和转型,瞄准了白领吃饭的刚需生意。
比如北京的悠唐购物中心,今年上半年共调改了近1.2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负一层已改造成为U POWER食集和U YOUNG食集两大美食空间聚集地。并推出了“工牌计划”,这一计划,主要针对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办公人群。顾客注册成为“工牌会员”后,即可享受商场内部分商户低至8折的优惠。
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牌计划上线1个月,注册会员就达到了1000多人。
总之,群狼环伺的写字楼环境下,不仅租金高,人工成本、食材成本都在节节攀升。不少餐饮老板哭诉:啥都在涨,就是客流不涨。“打工人越来越不够用了”。
卷早餐、卷自助、卷现炒
3个月换一波!写字楼成“闭店高发地”
7月中旬,内参君所在写字楼内,刚装修好的“永和大王·小厨”窗明几净,正蓄势待发。这家店的“前任”是奈雪的茶,在其闭店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开始布局围挡装修。不同于其它的永和大王,除了做好早餐以外,也增加午餐和晚餐比例,试图将写字楼顾客“全时段一网打尽”。
内参君注意到,店内的菜品除了包点蒸点油条,还上新了不少现炒类下饭菜,以及小火锅等流行的餐品,售价在10-25元左右。店长坦言,这是永和大王推出的全新店型,会有20多道菜品现炒现炸,主打一个“新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永和大王,目前在写字楼内,已经有了至少四-五家自选现炒的餐厅。有的是独立的品牌和门店,有的则是美食广场档口模式。一到午餐时间,蜂拥而下的白领们迅速将这些餐厅“包抄”,队伍壮大且移动迅速,一上午的“班味儿”,在现炒的烟火气和上菜的吆喝声中渐渐散去。
卷自选/自助,似乎成了不少写字楼餐饮的新方向。内参君亲眼所见,楼下一家餐厅从最初的大火锅,转型为川式小吃,又转型成自选,每个品类的经营时间基本不超过3个月。就当大家都以为其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改成自选,反而“救”了它一命。到现在,该餐厅已经荣升为办公楼下的“新晋顶流”。
“判断写字楼餐饮生意的好坏,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自选类快餐的占比和数量。这种刚需型的餐厅,丰俭由人,大多消费不高。如果这样的餐厅变多,某种程度上,说明打工人可自由支配的金额在变低,给到午餐的预算也在降低。”一位有写字楼经验的餐饮老板坦言。
不仅仅是自选现炒的餐厅在增多,碳水主食类餐厅的数量也在变多。
北京中关村一个写字楼餐饮老板透露,自己所在的这条街上,2023年春天迎来了一波“特色餐饮开店潮”,这个时期,正是第一波餐饮小白大肆杀入的阶段,“不少曾经就是中关村的小白领,乘着复苏的春风辞职创业,信心满满地想做一点情怀,用自己曾经的喜好来对标经营。结果,基本上抗不过3个月就撤退了。到现在,这条街60%以上的餐厅是粉面主食系列,中关村是电子码农的天下,男生比例大,碳水类的、管饱类的主食,还是明显更加扛打。”
在他看来,大规模的降薪、裁员也对写字楼商圈的消费力产生不小的打击,“那些人均40以上的餐厅,相对生意寡淡,不少人都自己带饭了,出来消费的,也都要图个性价比。”
同时,拼命增加经营品类和时段,成了不少餐厅在激烈竞争下的“无奈之举”。早餐争夺战,就是典型。
奈雪的茶,从2021年的16元早餐、到2022年咖啡+烘焙的早餐组合优惠至13元起、再到如今最低9.9元的早餐,在产品线和定价上一变再变,竞争的残酷和走势可见一斑;金鼎轩开在北京金辉大厦的门店也推出早餐,包括豆浆油条、炒肝包子等套餐,价格最低仅6元,可谓血拼;还有星巴克的15元早餐三明治、麦当劳的麦咖啡系列早餐……以及一众夫妻老婆店的“游击战”,甚至,前阵子连深圳公交车都推出了“定制早餐”,分分钟“生吞”上班族。
一位餐饮选址相关人士,提供了一个思路。“你的店能不能在写字楼做好,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你卖的东西是否符合全时段?写字楼生意主要集中在中午,很多餐厅一过中午的高峰期就凉凉了,这还说的是工作日,周末更是没人。所以我们会看到,不少餐厅都在拼命给自己做加法,增加早餐品类来吸引顾客。这两年,连写字楼的咖啡店、茶饮店都卷起了早餐。然而,有的餐厅业态本不适合做早餐,也要硬做,那么,做加法就意味着你的人工成本也在等比例增长。”
他看好永和大王最新的店型。“因为他原本早餐就是强项,如今午餐盯住了刚需型的午餐自选模式,结合现炒。这样可以在稳住午餐的基础上增收。”
一位在合肥开了20多家面馆的老板,其中有不少选址在写字楼商圈,“大家对营业额的预期不要太高,否则容易失望,正常情况下,每天做3000-4000的也就占10%,做2000左右的也就30%-40%,大部分一天也就一千多块。极少数像老乡鸡这样的能做几千,但那毕竟是少数。”
“纯写字楼餐饮太有迷惑性了”
铁打的写字楼,流水的餐厅
写字楼商圈,这个曾经被无数人定义为“稳赚不赔”的生意,如今,正在多方因素的挤压下,渐渐“变形”,甚至有老板直言,成为了“闭店率最高的创业场域”。
“写字楼餐饮太有迷惑性了,特别是纯写字楼餐饮。”一位业内人士吐槽道,不少人考察选址都选择中午,殊不知,写字楼商圈生意最好的样子就在中午时段的,“来的时候哪家店都爆满,但这个时间段往往是集中爆发,基本上下午2点左右,就恢复了原貌。最好的考察时间应该是晚上,甚至周末。”
毕竟,一个中午的饭市生意,要承托起早餐、晚餐的惨淡,周末的腰斩,以及节假日的萧条,再加上不菲的房租,属实艰难。
不过,写字楼餐饮,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虽然快餐卷生卷死,但写字楼满足的是刚需型顾客,还是要考虑速度的问题。出餐快、够下饭、性价比是三个基础的衡量因素;其次,日营收我们按照2000左右的平均值来算,房租成本尽量不要超过1万/月(日营业额的5倍),否则会很难盈利;最后就是面积,建议面积不要太小了,太小了无法翻台,营业额也做不上去,建议是50-100平米左右。”
另有一种思路认为,“正餐快餐化”是写字楼餐饮摆脱恶性竞争的一种尝试,像小锅现炒、蒸菜这一类的正餐属性的餐品,保证口味和份量,做性价比和社交属性。把品牌、环境、服务做得好一些,不管是AA制还是请客吃饭,都是不错的选择。午餐和晚餐都可以做一些平衡。
联合国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将从2024年开始,步入最糟五年。“消费的降级和理性是必然趋势,这个状态已经在餐饮各个品类和商圈中得到了验证。打工人退守‘刚需’,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这个时候,只能通过降维的方式来匹配更多客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人造肉泡沫破灭
人造肉公司,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家家接连倒下。
近日,美国人造肉公司SCiFi Foods宣告停业。这家企业成立于2019年,曾拿到由a16z领投的数千万美元融资。其首个肉类培育设施建成仅6个月,第一款人造肉汉堡还未面市,便戛然而止。
公司创始人Joshua March在社交媒体上坦言:“在当前的融资环境中,我们无法筹集到商业化的资金。”
无独有偶,新西兰植物肉公司Sunfed也因缺少资金而宣布倒闭。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市场提供肉类替代品。
Sunfed的首席执行官 Shama Sukul Lee表示,疫情、员工短缺、供应链中断和成本飞涨是导致公司“严重受损”的原因,因此需要投资者注入现金,但现有的投资者“不再有兴趣支持该业务”。
倒闭潮在更多人造肉企业蔓延。
去年,Hooray Foods和Nowadays这两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植物基初创公司,也相继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结束生产的计划;澳大利亚植物肉公司v2food虽然还在营业中,但其首席执行官尼克·哈泽尔已离职,公司也关闭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加工厂,面临重重挑战;植物基公司VBites Food Ltd在成本压力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未能获得新的资金,陷入破产管理,创始人Heather Mills个人购买了VBites公司的资产后才使该公司免于破产。
就连曾被业内视为人造肉先行者的Beyond Meat,也是危机四伏。
2019年5月,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日股价暴涨163%,一度引发了全球植物肉投资热潮。
2021年,Beyond Meat与麦当劳、百胜签署全球供应合作协议。根据与麦当劳的协议,Beyond将成为其McPlant汉堡的首选肉饼供应商。此举被视为人造肉走向大众市场的开端。
然而,2024年6月底,麦当劳美国主管Joe Erlinge在一个食品论坛中表示,麦当劳美国在三藩市和达拉斯推出“人造肉”汉堡McPlant,但消费者对这类植物类蛋白质食品并不买单,市场测试未获得成功。
反映到财报上,Beyond Meat一路亏损。根据其财报显示:2022、2023年连续净亏损超3亿美元,营收更是从2021年历史最高点的4.65亿美元,跌至2023年的3.43亿美元。过去一年,Beyond Meat股价累计下跌了近70%。
昔日荣光
人造肉的高光从2019年Beyond Meat上市后开启,在2020年前后达到高潮。
人造肉“狂欢”的背后,离不开资本的推动。根据Crunchbase数据,在2016-2021年的五年间植物肉行业共完成363桩交易,投资额达到42亿美元,仅在2020年全球的投资就达到20亿美元。
在国内,植物肉概念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度。据《2021中国植物肉行业洞察白皮书》统计,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国内针对“人造肉”(植物基)公司的投资事件多达21件,同比增长500%。
大批头部餐饮企业也引入了人造肉产品。
肯德基曾在上海、广州和深圳三地推出“植培黄金鸡块”公测活动;星巴克与植物蛋白产品公司Beyond Meat合作,推出了植物肉产品;必胜客中国与Beyond Meat合作,推出了史上首款植物肉汉堡套餐;喜茶与植物肉品牌星期零 (Starfield) 合作,推出了植物肉产品;棒约翰与星期零合作,推出人造肉披萨.......
短短时间内,植物肉可以说在各类餐饮门店全面开花。从西式的汉堡、鸡块,意面,到中式的肉夹馍、水饺、月饼、春卷、串串、粽子等都有了“植物肉”的身影。
其实,人造肉的技术路线主要可分为植物基和动物基,前者是用大豆蛋白制成,技术成熟度高;后者是先提取真肉细胞,然后在生物反应器中把肉培养出来。在餐饮领域,植物肉的应用更为广泛。
整体来看,人造肉主打“健康”“素食”“低卡”等标签,与健康养生的饮食趋势不谋而合,因而备受资本追捧,餐饮品牌加持,可谓一时风光无限。
为何陨落?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人造肉的故事,戛然而止。
实际上,人造肉从未真正打动中国消费者。此前关晓彤“代言植物肉水饺视频假吃”一事在微博平台引发热议。最后,网友将话题矛头指向,植物肉是否真的健康、植物肉的消费目的、是否应该被推广等问题的讨论。
此次翻车事件后,人造肉也在快速降温。这个赛道之所以日渐下滑,有几点原因:
一是,难以征服消费者的味蕾,且价格高,尝鲜后没有复购。
在口感、质地等方面,人造肉仍与真肉仍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期望。根据DATA100在2020年初的调研数据,我国消费者对植物肉的认知度较高,但实际食用过的消费者仅占32%。
此外,植物肉的价格相对较高,让消费者更难产生复购。有知名快餐企业负责人也曾表示,植物肉产品本身制作成本高、价格还不低,消费者尝鲜之后的复购情况非常一般,热度过后企业也就没有再坚持下去的必要。
二是,舆论和政策打压,也对人造肉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今年5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率先颁布法令,禁止销售人造肉产品,成为全美首个对人造肉说“不”的州。紧随其后,亚拉巴马州、亚利桑那州、田纳西州和艾奥瓦州也积极跟进。政策与舆论的打压之下,人造肉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收缩。
三是,产品技术不够成熟,以及成本高昂,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人造肉面临着高昂的生产成本。SCiFi Foods 联合创始人表示,在 2019 年公司刚起步时,一个 SCiFi 汉堡的制作成本高达 20000 美元。经过五年的时间,公司科学家才将成本降低到 15000 美元,虽然有所下降,但价格仍然令人望而却步。
对比来看,其生产成本依然高于传统肉类,这使得产品在价格上与普通肉类对比毫无竞争力。
人造肉作为一条快速增长的千亿级赛道,市场没有完全放弃它。但目前来看,人造肉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相关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升消费者接受度和应对政策挑战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才能实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