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情况下,除非大量使用自热火锅,否则氢气要形成引发爆炸的浓度相当困难。但只要这种风险无法完全排除,哪怕几率再低,都值得高度警惕。
近年来,自热方便火锅成为一种畅销食品,它既有火锅的美味又具备方便食品的快捷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其加热不用火也不插电,依靠发热包内的物质与水接触,释放出热量,并且加热温度可以升到很高。
但据央视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这种自热火锅虽然美味快捷,但隐含着不小的安全风险,网上不少消费者反映,在使用自发热火锅时常常引发燃气报警器报警。报道中提到,发热包发热时,会产生氢气和还原性气体,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而不纯的氢气在燃烧时可能产生爆炸。也就是说,如果在车内等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环境下食用,释放的氢气达到燃烧极限,就可能有爆炸的风险。
使用自热火锅时报警器报警 图源 央视财经
当然一般情况下,除非大量使用自热火锅,否则氢气要形成引发爆炸的浓度相当困难。但只要这种风险无法完全排除,哪怕几率再低,都值得高度警惕。也正因如此,民航系统已经全面禁止将自热食品带上飞机,广西日前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同样明确禁止在动车上使用自带加热的食品。
自热火锅所隐含的风险不止于此。比如它的包装盒上往往都有排气孔,如果产品的操作说明和风险提示不够清晰,或者生产工艺瑕疵,导致排气孔被堵上了,很可能引发餐盒的爆炸;由于加热时会产生高温,自热火锅操作不当,还可能被烫伤。另外,自热火锅的配料食品包,往往是真空包装长期储存,食品安全和品控是否合格也是大问题。
图源 央视财经
之所以强调这些隐患,是因为自热火锅本身就是新生事物,属于《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中食品明细未包含的食品品种,现行食品的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也未予以明确。报道显示,2017年时四川成都曾下发《成都市自热式方便火锅生产许可审查方案》,率先明确了审查方案和技术依据,但就全行业来看,技术标准尚未完全建立,导致它的生产和销售仍在存在漏洞。
比如,市面上这些自热火锅,发热包所包含的化学成分和比例,是否在规范的范围内?按照相关的分类标准,在运输中属于危险货物的自热火锅,生产企业需要何等资质?包装盒的设计应该秉持什么标准?类似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清晰、统一的规范。此前有媒体对106件样品实验,一些知名品牌的自热火锅,在加热过程中,食材锅底部就曾出现严重变形。
发热包实验 图源 央视财经
对那些缺少资质的小企业来说,安全标准的缺失,生产流程管理和工艺上的不规范,或者风险提示的不足,都会放大自热火锅的危险系数。所以出于食品安全考虑,有必要尽快明确标准,从准入门槛到产品成分再到最终的废弃物处理,都得有详细的成文依据。不管怎么说,在食品安全上保持高度的警觉绝不会错,绝不能等到事故发生再去查遗补漏。
来源:光明网时评
>日,重庆一辆满载着2吨自热方便火锅的货车在运输过程中突然起火,目前,起火的原因还在调查之中。这辆起火的货车也让“自热火锅”这个网红食品的安全性再次引发了争议。
11月14日,重庆市潼南区往太安方向的246国道上,一辆载有2吨自热方便火锅的货车突然起火。事故发生后,当地立即组织24名消防员和3辆消防救援车赶赴现场。
为了防止阴燃,消防员用水枪对货箱、油箱等部位进行冷却,并将烧坏的方便火锅铲下货车。目前,该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起火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自热火锅热销 安全性引担忧
事实上,有关自发热食品的安全性此前就曾引发不少争议。有消费者因使用自热火锅,引发燃气报警器持续报警。
生产厂家表示,烟感器报警是因为发热过程中产生的微量氢气。
发热包安全测试:一定条件下有爆燃风险
专家表示,自发热产品通过发热包内的生石灰、碳酸钠和水反应快速放热,提供最初的热量,再通过铁粉、铝粉、镁粉持续氧化放出热量,在使用过程中达到氢气的爆燃极限值后,有可能带来爆燃的风险。除此之外,使用后的发热包应避免与水再次接触,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置。目前,我国的民航系统已经全面禁止携带自发热产品上飞机。10月1日,广西出台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禁止在动车上使用自带加热的食品。
(责任编辑:赵金博)
红自热火锅存爆燃风险?
专家称“小概率” 但自热袋应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污染环境不可避免
近日,重庆一辆满载着2吨自热方便火锅的货车在运输途中突然起火,虽起火原因尚在调查中,但自热食品的安全性再次引发关注。对此专家表示,按操作说明使用发生自燃是小概率事件,但自发热产品发热包中的发热物质与水反应,产生热量的同时,也会生成一氧化碳和易燃易爆的氢气,且使用后的发热包应避免与水再次接触,并按照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事件
自热火锅运输中起火
安全性再受质疑
11月14日,重庆市潼南区往太安方向的246国道上,一辆载有2吨自热方便火锅的货车突然起火。据货车司机介绍,他开车时并未察觉到货厢起火,是路过的摩托车司机发现了火情。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起火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该事件发生后,让自热火锅这一网红食品的安全性再次引发热议。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的民航系统已经全面禁止携带自发热产品上飞机。10月1日,广西出台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禁止在动车上使用自带加热的食品。
北青报记者向某自热火锅的客服询问产品的危险性问题,其表示,他们的产品是经过相关部门安全检测的,按操作使用是安全的。自热火锅的加热原理主要是将碳酸钠、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盐、生石灰组成一袋,加入冷水,产生热量。
该客服提醒,根据垃圾分类的要求,废弃的自热包要按照有害垃圾处置。北青报记者在销售自热火锅的另一商家的产品详情中注意到,商家也做出了使用警示:禁止热水发热、远离明火。发热包破损请勿使用。其客服也同样表示,正确使用是安全的。
消防
使用后的发热包
避免与水再次接触
北京、浙江等地消防队员曾做过实验,向自热食品底座注入矿泉水后,只需二十秒,上部食物就开始煮沸,并冒出热气。此时如果自热食品出气口被不慎堵住,很容易就会造成整体包装膨胀,甚至最终爆炸。
北京市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宣传科科长刘丙涛告诉北青报记者,自热食品的发热包大致是以下几类成分:一类是白色粉末状的生石灰(氧化钙),遇水生成氢氧化钙并释放大量热,但水温一般只能达到60-80 ℃左右;另一类是铁粉、铝粉、镁粉、炭粉和盐,遇水后发生原电池反应,释放热量;还有就是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加入石灰粉末,这种加热反应会更剧烈,且产生大量气体。市场上自热食品有很多种,这些商品不仅在包装上写明操作方法,还特别标注“加热时请放在防烫桌面上使用”“请勿撕开发热包”“儿童勿独立操作”等警示。
消防人员表示,如果在使用中操作不当,不按说明操作确有“爆炸”危险。若使用者在将预留的出气口封住(堵住)时,加热反应剧烈后,产生大量气体(氢气),无法释放,结果发生“爆炸”,“市民使用自热食品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说明,把透气孔打开,且尽量放置于隔热垫上,以免发生意外。”刘丙涛还提醒,使用后的发热包应避免与水再次接触,应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专家
自燃是小概率事件
污染环境不可避免
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表示,自热方便火锅并不应算作“方便食品”,而是“食材、厨具与热源的组合”。自热食品不需要复杂的厨具和“火候”的把握,只需要加热一些水,就可以自动加热,也不用清洗厨具。
他认为,加热袋应该归类为危险品。在生产中,生石灰被视为“高度危险品”进行特别管理,不管是存放还是使用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一个自热袋中的生石灰加上铁粉、铝粉等,可以算得上是“易燃易爆危险品”了。
云博士强调,自热火锅自燃事故“可能是发生的小概率事件”,而“丢弃有害化学品污染环境”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自热火锅用过之后,生石灰变成熟石灰,腐蚀性依然很强。把相当量的熟石灰扔到环境中,会对丢弃场所产生很大影响——动植物和微生物都承受不了它的高碱性。在生产中,高酸性和高碱性的废物不能直接丢弃或者排放,要经过中和处理才能作为垃圾。自热火锅追求的本来就是便捷,基本上不可能要求、也不会有使用者去做丢弃前的“无害化处理”。
云无心还解释道,自热食品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原本开发出来是用于军用野战食品,主要考虑的是野战条件下无火加热吃上热食。
延伸
自热产品尚无国标
四川有相对统一标准
3月12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发布了《自热方便火锅产品测试情况的通报》。本次测试根据市场销量,分别在线下超市和网络平台购买了几个品牌的自热方便火锅类产品,共计20件。通报显示,自热方便火锅产品的发热包具有遇水释放易燃气体的危险性,该产品在运输中也属于危险货物。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关于该类产品本身及其内含发热包的安全管理问题,我国尚未出台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予以规范,消费者在选择该类产品时应该注意其使用安全与禁忌。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测试中的几个厂家都属于成都市食品工业协会的会员企业。据该协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自热产品最先起源于军用,大约在2014年开始应用于民用领域。
在四川的一些企业涉足该行业后,为了规范行业的发展,该协会与一些重点企业、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学院、专家等共同拟定了行业标准,并于2015年专门组建了方便自热食品专业委员会,“目前自热产品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但在四川是有相对统一的标准,随着多年来的发展,越来越规范。”该工作人员表示。
文/本报记者 宋霞 统筹/张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